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夏雯静

大涅槃经---白话译文(之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寂静者有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是四乐名为寂静。具四精进故名精进。具四念处故名正念。具四禅故故名正定。见四圣实故故名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故名解脱。呵说一切烦恼过故。故名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出家人如果有四种病则不能得四沙门果。哪四种病呢?所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叫做四恶欲。这些出家的病有四种良药能治疗。所谓粪扫衣能治比丘到衣恶欲。乞食能破食恶欲。树下睡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有恶欲。因为这四种药能除四病所以叫圣行。这些圣行就是少欲知足。
  寂静有四种乐:一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四乐就叫做寂静。具四精进而叫精进,具四念处所以叫正念。具四禅所以叫正定。见四圣的真实所叫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所以叫解脱。指出一切烦恼的过患所以叫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这十种法,则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已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闲处远离愦闹。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于空寂处常作是念。一切世间悉谓我得沙门道果。然我今者实未能得。我今云何诳惑于人。作是念已精勤修习沙门道果。是名精进。亲近修习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随顺天行是名正定。安住是定正见正知。是名正慧。正见知者能得远离烦恼结缚。是名解脱。十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槃。是则名为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此经后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就是少欲。出家后不生悔心就是知足。知足后在空闲处远离热闹叫做寂静。不知足者不喜欢空闲。知足者总是喜欢空寂,在空寂处常这样想:一切世间都认为我得到沙门道果,可是我现在并未得到,我怎么能这样欺骗别人?这样思考后就精勤修习沙门道果,这就是精进。亲近修习大涅槃就是正念。随顺天行就是正定。安住此定正见正知就是正慧。正见知则能远离烦恼结缚叫做解脱。十住菩萨为了众生赞美涅槃,就是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此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树下。或在冢间。或在露处。随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惟畜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是名寂静。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进。系心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是名解脱。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另外善男子。所谓少欲,比如有的比丘住在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在树下,或在坟冢之间,或在露天之处,随处坐在草地上。乞食而食。得到什么都满足。有的一坐食(坐着吃饭,如果有事要起来,就不再吃了),不超过每日一餐。只保存三衣、粪衣、毳衣,这叫作少欲。这样修行而心不生悔叫做知足。修空三昧叫做寂静。得四果后不休息的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叫做精进。专心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就是正念。修八解脱叫做正定。得四无碍叫做正慧。远离七漏叫做解脱。赞美涅槃没有十相,叫做赞叹解脱。十相就是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就是大涅槃。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为多欲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利养故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犹行恭敬接引语言。破恶欲者名为少欲。虽未能坏诸结烦恼。而能同于如来行处。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缘也。常为师宗同学所赞。我亦常于处处经中称美赞叹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则得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是名寂静。坚持戒者。名为精进。有惭愧者。名为正念。不见心相。名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称美如是大涅槃经名赞叹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住不住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另外善男子。为了多欲而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了利养而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更加恭敬,请求接引、说话。破此类恶欲者就是少欲。虽不能破坏诸结烦恼,而能于如来行为相似,叫做知足。善男子。这二种方法就是念定的直接因缘。常被师宗同学所赞叹。我也常在处处经中称赞这二法。如果能具足此二法则能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叫做寂静。坚持戒律就是精进。有惭愧心就是正念。不见心相叫做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就叫做正慧。没有相所以烦恼断叫做解脱。称赞大涅槃经就是赞叹解脱。善男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如你所说,十住菩萨用何眼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因何眼能见佛性而清楚分明?
  善男子。慧眼见所以不能明了。佛眼见所以能得明了。行菩提行所以不了了,如果无行则能了了。住十住所以见不明了,住不住则能了了。菩萨摩诃萨靠智慧因所以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所以能见明了。一切觉者叫做佛性。十住菩萨不能算得上一切觉,所以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是眼见,二是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掌中的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所以不明了。十住菩萨只能自知一定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见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是名闻见。以身恶业加之不嗔。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炳着。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既成就已后说其非。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虚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惟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木*柰]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善男子。所谓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靠眼见佛性。所谓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靠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中不信则不叫闻见。善男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说: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要怎么才能看到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确实不能知如来心相。如果要看到有二种因缘。一眼见,二闻见。如果见到如来所有身业就知道这就是如来,这是眼见。如果观如来所有口业而知道这是如来,就是闻见。如果见其相貌超过一切众生而得知如来,是眼见。如果靠声音微妙超过众生所有而知道是如来,就是闻见。如果见到如来所作的神通是为众生,是为利养?如果是为众生而不为利养所以知道是如来,则是眼见。如果发现如来用他心智观察众生都是为利养说,为众生说。如果为众生,不为利养,可知是如来,这叫做闻见。为何如来而受此身,为何受身,为谁受身,这是眼见。如果观察如来如何说法为何说法为谁说法,叫做闻见。把身恶业对待他而不嗔,可知是如来,叫做眼见。把口恶业对待他而不恚,可知是如来,这叫做闻见。如果见到菩萨初生之时在十个方向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拿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用神通力为菩萨洗浴。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在盛年舍去欲望,如弃涕唾。不被世间快乐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除邪见六年苦行。对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从不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悬浮于身体四寸。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都不能完整的通过身体,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服众生而说法。心无憍慢。这都是眼见。如果听闻菩萨行七步说:我现在此身是最后身。阿私陀仙合掌而说: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在家作转轮王,因为菩提相明了而转轮圣王的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辉煌所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见到老病死人而说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这些生老病死者相随,而不能发现他们总是生活在痛苦中,我应当断除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成就后说那不对。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成就后说那不是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毫无所获,就说修苦行空无所得。如果是真实我应得之,因其虚妄所以我无所得,可见这都是邪术不是正道。成道后梵天劝请希望如来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说:梵王,一切众生常被烦恼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梵王又说:世尊。一切众生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的能受,希望为他们说法。佛说:梵王。谛听谛听,我现在为一切众生打开甘露大门。就在波罗[木*柰]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所以是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就叫中道。非一切成就,也非不成就叫做中道。凡有所说,不自称师,不称弟子,叫做中道。说不为利也非不得果,叫做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这些都是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要见如来应当依靠这二种因缘。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就像你刚才说的庵罗果所比喻的四种人。有的人行为细而心不正实。有的人心细而行不正实。有的人心细行也正实。有的人心不细行不正实。前面的二种人怎么分辨?如佛所说,虽接近这二种人却没办法洞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见于生死过患。为心不贪着故。何故为心不贪着。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然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也。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木*柰]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干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复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呵责。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所比喻的二种人确实不好分辨。因为难知所以我在经中说:要跟他共住。如果共住还不知,就应当与他长久的相处。如果这样还不知。就应当用智慧。如果智慧也无法知道,就深入的观照。因观照则能知持戒和破戒。善男子。用这四个办法:共住、久处、智慧、观照,就可得知持戒还是破戒。
    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也有二种。一是究竟戒,二不究竟戒。有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受持禁戒。智者应当观察此人所持戒是为了利养还是为了究竟持戒。善男子。如来戒没有因缘,所以叫做究竟戒。因此菩萨虽被诸恶众生所伤害也不生怨恨。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
     善男子。我曾经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一起住在摩伽陀国的瞻婆大城。那时有个猎人追逐一只鸽子。那鸽子害怕的飞至舍利弗的影子中仍然害怕的战栗如芭蕉树一样。到了我的影子中则身心安隐,恐怖消除。可见如来世尊得毕竟持戒后,乃至影子就有如此势力。
     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有二种:一是为利养,二是为正法。为了利养受持禁戒,要知道此戒不见佛性和如来。虽闻佛性和如来得名号,也算不上是闻和见。如果是为正法而受持禁戒,可知此戒能见佛性和如来。叫做眼见,也叫闻见。
    还有二种:一是根深难拔,二是根浅易动。如果能修习空无相愿,就叫做根深难拔。如果不能修习此三三昧,虽修习二十五有,也叫做根浅易动。
  还有二种:一是为自身,二是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和如来。
  持戒之人还有二类:一是能自己持,二是须别人教导。如果受戒后经过无量世而从不漏失,或遇到恶国、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与邪见的人在一起,那时没有受戒之法,自己仍然如以前一样修持,无所毁犯,则叫做自己能持。如果遇师僧宣告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后需要上诸师同学善友得教导诲才知道进止。听法、说法、具备各种威仪。这叫做须别人教敕。
    善男子。自己能持者可眼见佛性和如来,也叫闻见。戒还有二种:一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菩萨戒。如果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叫做声闻戒。如果有受持声闻戒的,可知此人不见佛性和如来。如果有人受持菩萨戒,可知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因何因缘要受持禁戒?
    佛说:善男子。为了让心不后悔。为什么能不悔呢?是为了能享受大乐。为何能享受大乐?是为了能远离。为什么能远离呢?是为能得安隐。为何能安隐?是因为能禅定。为何能禅定?是因为能真实知见。为什么能真实知见?因为见到生死到各种过患。为何能见到生死过患?因为心不贪着。为什么心不贪着?因为得到解脱。为何能解脱?因得无上大涅槃。为什么能得大般涅槃。因为得常乐我净之法。为何能得常乐我净?因为得不生不灭。为何能得不生不灭?因为见佛性。所以菩萨能自发持究竟净戒。
     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曾发愿求不悔之心,而不悔之心自然而得。因为法性就是这样,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可得。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因持戒而得到不悔得结果。因解脱而得涅槃得结果。那么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是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如果是这样,涅槃则是本无今有到。如果是本无今有就是无常。如同燃灯一样,涅槃如果是这样怎么能算我、乐、净呢?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你已经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所以能问如来这么深刻得问题。善男子。因你能不失本念才会这样问。
    我记得往昔过无量劫前。波罗[木*柰]城有佛出世,叫善得。那时彼佛在三亿岁中演说此大涅槃经。当时我与你都在大会上。我就是问了佛这个问题。那时如来为了众生正入三昧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善哉,大士!你能记得这个问题。用心听,我来为你解说。
    戒是有因得,就是听正法。听正法也有因,就是亲近善友。近善友也有因,就是信心。信心也有因。因有二种:一听法,二思义。善男子。信心因为听法,听法因为信心。此二法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之果。善男子。譬如尼干(外道)站立着举瓶,互为因果不能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此无明与行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之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生与老死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之果。
     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因不能自生所以由生生出生。生生不自生却又依赖生所以得生。所以二生之间也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果。善男子。信心与听法也是一样。
     善男子。此果非因,就是大涅槃。是上果,是沙门果,婆罗门果,能断生死,能烦恼,所以叫做果。被烦恼之所呵责,所以涅槃是果。烦恼者就叫做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本体是果。因为其无生灭,无所作,非有为,是无为,常不变,无处所,无始终。
    善男子。如果涅槃有因则不能称为涅槃了。槃就是因,般涅就是无。因为没有因所以叫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醎名为无醎。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之无明。世尊。涅槃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槃。
  师子吼菩萨说: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我认为不对。如果说无因则有六种含义。一是毕竟无所以叫无。如同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是有时无而叫做无。如同世人说河池无水得时候则不能映照日月。三是因为少而叫做无。如同世人说食中少咸味而说无咸味。甘浆少甜而叫做无甜。四是无受者所以叫做无。如同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所以叫做无婆罗门。五是受恶法所以叫无。如同世人说受恶法者不叫沙门和婆罗门,所以无沙门和婆罗门。六是因为没有相对的所以叫无。譬如无白则叫作黑。没有光明所以叫无明。世尊。涅槃也是如此,有时无因所以叫涅槃。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佛说:善男子。你所说的这六种含义,为什么不用其中的毕竟无来比喻涅槃?而取有时无来比喻呢?善男子。涅槃之体是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和无我所。善男子。世间法与涅槃终不能相对应,所以不应用六种事比喻涅槃。善男子。一切诸法都无我,而此涅槃却真实有我。因此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叫做佛性。非因所生所以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所以叫非果。为什么叫因呢?因为是了因的缘故。
    善男子。因有二种:生因和了因。能生法的叫做生因。灯能照清楚东西叫了因。烦恼诸结是生因。众生父母是了因。谷子等是生因,地水粪等是了因。还有生因即是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因即是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了因即是六波罗蜜佛性,生因即是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因即是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因即是信心六波罗蜜。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和佛性是什么意思?世尊。如来之身没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之相,非眼识能识。怎么可见?佛性也是一样啊。
    佛说:善男子。佛身有二种:一常,二无常。无常的是为欲度脱一切众生而方便示现的,叫做眼能见的。常的就是如来世尊的解脱之身,叫做眼见和闻见。佛性有二种:一可见,二不可见。可见的就是十住菩萨和诸佛世尊,不可见的就是一切众生。眼见者就是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就是一切众生和九住菩萨,听闻有佛性和如来之身。还有二种:一是色,二是非色。色就是如来解脱,非色就是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也有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就是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清楚所以叫非色。善男子。佛性还有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既是佛菩萨,非色就是一切众生。色叫做眼见,非色叫做闻见。佛性非内非外,虽非内外却不会损坏,所以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亦复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煗酵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同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的佛性如干净的醍醐。为何如来说佛性非内非外?
    佛说:善男子。我没说乳中有酪。酪从乳中生所以说有酪。
    世尊。一切生法都是各有时节的(都是需要条件齐备的)。
    善男子。乳有时无酪,也不能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也认为它是乳。所以我说乳中无酪。如果有的话为何没有两种名字?比如人有炼金冶铁两种技能则叫做金铁师一样。
    变成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和醍醐,众生也说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和醍醐。道理是一样的。善男子。因有二种:一正因,二缘因。正因就比如乳能生酪,缘因就如同煗、酵(生酪的外部条件)等。从乳所生所以说乳中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酵二煗。角性煗故。亦能生酪。
    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乳无酪性。那么角中也无酪性,为何酪不会从角中生?
  善男子。角也生能酪。为什么呢?我刚才说缘因有二种:一酵二煗。角性是煗,所以也能生酪。
    师子吼说:世尊。如果角也能生酪。那么求酪的人为何求乳而不取角?
  佛说:善男子。所以我说正因缘因。
    师子吼菩萨说:如果乳中本无酪性,现在才有。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为何不生庵摩罗树呢?还是两者都没有?
    善男子。乳也能生庵摩罗树。如果用乳浇树,一夜之中能增长五尺,因此我说有二种因。善男子。如果一切法只是一因所生。那就不该发难说乳中为何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作因缘,其色各异,差别不同。因此乳中不生庵摩罗树。(这里省略了很多逻辑过程:如果一切法是一因生,那么一切色就不会各异。因为色各异,所以有非一因生,所以乳中不能生庵摩罗树(正因),乳也能生庵摩罗树(缘因)。)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正因,缘因。众生佛性是何因?
    善男子。众生佛性也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正因就是众生,缘因就是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于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众生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像。师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见面像。
    师子吼说:世尊。我今天确定乳有酪性。为什么呢?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只取乳而永远不取水。可见乳有酪性。
  善男子。你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一切众生欲见自己的相貌就立刻取刀(映照)。
  师子吼说:世尊。因此乳有酪性。如果刀中无面像为何要取刀?
  佛说:善男子。如果刀中有面像。为何会颠倒?竖起则长,横置则宽。如果那真的是面相,怎么会何变长。如果是他人的面为何说是自己的面像?如果从己面中而照见别人的面,为何不见驴马的面像?
     师子吼说:世尊。眼光到处所以见到面像。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间所有物故。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见者。一切众生悉见于火。何故不烧。如人远见白物。不应生疑。鹤耶幡耶。人耶树耶。若光到者。云何得见水精中物。渊中鱼石。若不到见。何故得见水精中物。而不得见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见长者。是义不然。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草马者。但索马价。不责驹直。善男子。世间之人无子息故。故求娉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娉妇。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若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茎枝叶花果形色之异。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当服苏。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缘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佛说:善男子。眼光其实并没有到别处。因为近远都是同时见到的,见不到中间的所有物。善男子。眼光如果到那里而得见,那么一切众生都见到火,为何不会被烧?如人远远的见到白色的东西则不应怀疑是鹤还是幡是人还是树?。如果真有眼光到那里为何能见到水精中物,渊中的鱼石?如果不到而见怎么能说能见水中之物,而不能见墙壁外的东西?所以如果说因为眼光到了那里才见是不对的。
    善男子。如你所说乳有酪,为何卖乳的人只取乳价不管酪的价格。卖草马的只要马的价,不要驹的价。善男子。世间之人因为无子息而求娉妇。妇若怀孕就不是女了。如果说此女中有儿性所以应娶,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有儿性,那也应有孙性。如果有孙则与儿是兄弟,因为是一腹所生,所以我说女中无儿性。如果乳中有酪性为何不能同时具备五味?如果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之质为何不能同时见到芽茎枝叶花果形色的差别?善男子。乳色随时间变化,味变果变,乃至醍醐也是如此。怎么能说乳有酪性?
    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天要服用苏油,今天就开始担心发臭。如果说乳中定有酪性,也应该如此。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之后才能成字。而纸中本无字,因本无而靠缘而成。如果本有何须等待众缘?譬如青黄两色合成绿色,可知这两种色本无绿性。如果本来就有,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吃饭而得续命。而食物中确实没有命。如果有命,那么未食之时,食物应该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因此我说此偈: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善男子。若诸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如众生中所有虚空。一切众生。悉有虚空。无挂碍故。各不自见有此虚空。若使众生无虚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有虚空界。虚空界者。是名虚空。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十住菩萨少能见之。如金刚珠。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酵二煗。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善男子。如果众生内有佛性,那么一切众生应有佛身,跟我现在的一样。众生的佛性不破、不坏。不可牵不可捉,不能系不能缚。如众生中所有的虚空一样。一切众生都有虚空,因为互相无碍所以各不自见有此虚空。如果众生无虚空则无法进行去、来、行、住、坐、卧的活动,也不能生不能长了,因此我在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有虚空界。虚空界就叫做虚空。众生的佛性也是一样。十住菩萨稍微能见,如金刚珠。善男子。众生佛性是诸佛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所以常被烦恼系缚,流转生死。因为见佛性所以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槃。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之性,如乳中有酪性。如果乳中无酪性。为何佛说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缘因就是一酵、二煗。虚空无性所以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土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酵煗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佛说:善男子。如果乳中一定有酪性,那么为何还须要缘因?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因为有性所以须要缘因。为什么呢?因为想要明了的发现。缘因就是了因。世尊。譬如黑暗中先有各种器物,为了要看见所以用灯照亮。如果本来没有,灯能照见什么呢?如同土中有瓶,所以须要人用水轮绳杖等找出来,这些是了因。如尼拘陀子(种子),须要地、水、粪作为其了因。乳的发酵也是一样,是为了作了因。所以虽先有性,需要假借了因,然后能见。因此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善男子。如果乳中定有酪性即是了因。如果是了因还需要了吗?善男子。如果是了因,其性是了,就应该能自了。如果自己不能了,怎么能了他?如果说了因有二种性:一自了,二了他,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了因是一法,怎么会有二种?如果有二种,乳也应有二种。如果乳无二相怎么了因单单有二种?
    师子吼说:世尊。如同世人说我们八个人在一起。了因也一样,能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集无量功德。若言修集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佛说:善男子。了因如果是那样就不是了因。为什么呢?所谓数,能数出自色和他色所以能有八。而色性自身没有了相,因无了相所以须要智性才能数自和他。所以了因不能自了,也不能了他。善男子。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需要修集无量功德吗?如果说修集是了因,那就同酪一样会坏了。如果说因中定有果,那么戒定智慧就无法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老师那里接受后渐渐增益。如果说老师的教导是了因。当老师教导时受者没有戒定智慧。如果是了,那么应该能了(所有)未有的,为何只能了戒定智慧让其渐渐增长?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果了因没有。怎么会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世间的回答方法有三种。一是转答(演绎,即正论法)。比如之先所说。为何叫戒,因可以不悔,乃至为得大涅槃。二是默然回答。比如有梵志来问我:我是常吗?我那时默然。三是疑答(反问,即反证法)。比如此经中。如果了因有二,乳中为何不能有二?
    善男子。我今天转答。如同世人说有乳酪是因为必定能得,所以说有乳有酪。佛性也一样。有众生有佛性,因其能见。
    师子吼说:世尊。佛这样说是不对得。过去已灭,未来未到。怎么能说有?如果说将来会有就叫做有是不对的。比如世间人见无子息就说无儿。现在一切众生都无佛性,怎么能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味。而是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烝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佛言。善男子。若言之中有尼拘陀树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佛说:善男子。过去有的,譬如种橘。芽生后,种子就没了,芽也甘甜,乃至生果,味道也一样,熟后才酸。善男子。可这酸味,在种子、芽乃至果实中都没有,非要成熟后才生酸味,因此说此地的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却不是不因其本。如同种子的阶段已经过去所以才有,因此过去叫做有。
  为何还说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为什么种它。回答说:有油。而当时并没有油。胡麻熟后,收果实然后熬蒸捣压,才能出油。所以那人并非骗人,这就是未来有。
  怎么还是过去有呢?善男子。譬如有人私下骂王。经过很久后国王才听到。就问为何要骂我?那人回答:大王。我没有骂。因为现在咒骂之言已经没了。王说:骂和我,二者都在,怎么说没有了?那人因此丧命。善男子。骂和我二者真实是没有,而果不灭。叫做过去有。
  还有什么叫未来有呢?譬如有人去陶师的家问有瓶吗?回答说:有瓶。而陶师现在并没有瓶。因为有泥所以说有瓶。可知此人并不是说谎。
    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也是一样的。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并不是假话。
    师子吼说:如果一切众生无佛性,为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正因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正因呢?就是佛性。
  世尊。比如尼拘陀种子。如果没有尼拘陀树怎么叫做尼拘陀子,而不叫佉陀罗子?世尊。比如瞿昙姓不能叫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也不能叫成瞿昙姓。尼拘陀子也是一样,不能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能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能舍弃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也是一样的。因此可知众生悉有佛性。
    佛说:善男子。如果说种子中有尼拘陀树是不对的。如果有,为何不能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所以不可得见。什么因缘呢?
  所谓远不可见。如同空中的飞鸟。
  所谓近不可见,如同人眼的睫毛。
  坏了所以不可见,如同树根腐败。
  乱想所以不可见,如同心不专一。
  太小所以不可见,如同细小微尘。
  被遮盖所以不可见,如同云覆盖了星星。
  太多所以不可见,如同稻谷堆中的麻。
  相似所以不可见,如同豆在豆子堆里。
  尼拘陀树不属于这八种因缘,如果有为何不能见?如果说细小障碍所以不见是不对的,因为树相是粗大的。如果说其性就是细小,怎么会长大呢?。如果说是障碍住所以不可见,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见了。总之,本无粗相现在见到粗相,可知粗相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可知见也本无性。子也如此,本没有树而今有之,这有什么奇怪呢?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花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说: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正因。二了因。尼拘陀子用地、水、粪作其了因所以令细变粗。
    佛说:善男子。如果是本有,何须了因?若本无性,又能了什么呢?如果尼拘陀中本无粗相,因了因才能生粗。为何不能生佉陀罗树?可见二者都无。
    善男子。如果因细小而不可见,那么粗应可见。譬如一粒微尘不可见,很多尘和在一起则可见。如此种子中的粗性应可见。因为见中已有芽茎花果。每个果中有无量种子,每个种子中有无量树,所以叫粗。有此粗所以应可见。善男子。如果尼拘陀种子有尼拘陀性所以生树。眼见到此种子被火所烧,这烧性也应是本有的。如果是本有,那么树就不能生了。如果一切法都是本有生灭,为何先生后灭,而不是同时发生?因此可知是无性的。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尼拘陀种子本无树性而生树。那么种子为何不出油?因为二者都无?
    善男子。种子中也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而有。
  师子吼说:为何不叫胡麻油呢?
    善男子。因为不是胡麻。善男子。如同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都是从缘,却不能互相含有。尼拘陀子和胡麻油也是一样。虽然都是从缘所生,却不能互相生。尼拘陀子之性能治冷。胡麻油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而生石蜜、黑蜜。虽是一缘所生,但相貌不同,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酥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乳中没有酪性,麻中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的话。那么佛之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对了。为什么呢?人天无性,因无性所以人可作天,天可作人。靠的是业力因缘,不是性。
  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众生有佛性为何一阐提等断善根后堕于地狱?如果菩提心是佛性,那么一阐提等不应该能断。如果可断怎么说佛性是常?如果非常就不是佛性了。如果众生有佛性为何叫做初发心呢?怎么能说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当知此人无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向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相信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这些方法叫做佛性。如果离开这些法仍有佛性,那么何须这些法作为因缘?世尊。比如乳不靠缘必定成酪。生酥则不然,需要等待因缘:即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也一样,如果有佛性,离因缘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一定有,修行人为何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也不须修六波罗蜜,就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乳不靠缘就能成酪,可是不是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可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前说僧宝是常。如果是常,那就不是无常。不是无常怎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如果是常,怎么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如果说本来就无菩提心,也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后来才有的。众生的佛性也应一样——是本无后有的。因此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早已知到佛性之义,为了众生所以提问。一切众生真实有佛性。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则不应有初发心。善男子,心不是佛性。因为心是无常而佛性是常。你说为何有退心。其实没有退心,心如果有退就永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因为会推迟得到才叫退。菩提心实非佛性。因为一阐提等断了善根而堕地狱,如果菩提心就是佛性,那么一阐提则不叫一阐提了。菩提之心也是常。可见菩提之心确实不是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酥。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则不应依靠缘。如同乳成酪一样。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说靠五缘所以生酥。佛性也是一样。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都是四大构成。一名,一实。而其所产出各各不同。需要靠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所以可见本无金性。
    众生的佛性并不是佛,因各种功德因缘和合能见佛性,然后成佛。你问众生悉有佛性为何不见?这是因为因缘还未和合。善男子。因此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就是佛性,缘因是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石中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你说僧常则一切众生无佛性。善男子。僧就是和合。和合有二:一是世和合,二是第一义和合。世和合就是声闻僧,义和合就是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同佛性是常,义僧也一样。另外,有僧法和合。法和合就是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常,所以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叫和合,和合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也有佛性。十二因缘是常。佛性也是。所以我说僧有佛性。另外僧就是诸佛和合,所以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罪。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善男子。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为何有退的有不退的?仔细听,为来为你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就会退转。
    哪十三?一心不信。二不作心。三疑心。四吝惜身财。五对涅槃产生大恐怖:怎么能令众生永灭呢?六心不堪忍。七心不调柔。八愁恼。九不乐。十放逸。十一自轻己身。十二自己认为烦恼无法被破坏。十三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这就是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还有六法会坏菩提心:一吝法(吝啬说法)二对诸众生起不善心。三亲近恶友。四不勤精进。五自大憍慢。六营务世业。这六法能破坏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能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在众生中最上无比。超过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听到这些就发大誓愿:如果世间有这样的人,我也能够。因此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被他人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听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思惟我现在不堪忍受这些苦行,怎么能得?所以有退心。
    善男子。还有五法退菩提心:一乐在外道出家。二不修大慈之心。三喜欢挑法师的罪过。四总是喜欢处在生死轮回中。五不喜欢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这叫五法退菩提心。
     还有二法退菩提心:一贪乐五欲,二不能恭敬尊重三宝,因这些因缘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集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着。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还有什么叫不退之心呢?有人听说佛能度众生的生老病死,不从老师那里学习,通过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菩提道是可得的,那么我通过修集一定要得到。因这些因缘而发菩提心。所作功德或多或少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下这样的誓愿:愿我经常能够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如果遇到困难艰苦而不失此心。还愿诸佛及诸弟子常在我这里生欢喜心。具备五善根,如果诸众生伤害我身体,斩截我的手足头目肢体,要对此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这些人是为我增长菩提的因缘。如果没有他们我靠什么缘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有发此愿:不要让我得到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等报。如果得到好的人身,出身高贵多有财宝,也不生憍慢。让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果为众生说发,希望让听受的人敬信无疑。常在我这里能不生恶心。宁愿少闻而能深刻的理解其中道理,也不愿多闻而对其真义不明了。希望能控制心,不被心控制。身口意业都不与恶有交集。能布施给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要为了受持无上正法,对身、命、财都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是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间所有技能事物,善解众生方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如果众生不喜欢听,就用方便的方法引导,让他们喜欢听。言语柔软,口中不宣扬恶事。不和众人聚在一起,而能让他们之间和合。有心怀忧愁恐怖的人,让他们离来忧怖。在饥馑的世道让众生得到丰足。在疾病的世道作大医王。病药和财宝都能满足他们。让得病得人全都痊愈。在刀兵之劫,有大势力,截断残害的源头,毫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这些畏惧都应当断绝。对父母师长非常恭敬。对怨憎的人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以及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在三宝处让我自得寂静之心。如果身心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也不要失去无上菩提之心。不要对声闻辟支佛的心知足。在无三宝处,常在外道之法中出家,是为了破除邪见。不修习外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对有为之法明了的见到其过患。让我害怕得到二乘的道果,如痛爱惜生命的人害怕舍身一样。为了众生而乐于处在三恶中,如同众生乐于在忉利天一样。为每个人在无量劫中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人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同自己得的一样。如果遇到三宝,应当用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如果受到佛戒,要坚固的护持,永远不生毁犯之想。如果听闻菩萨难行苦行,心中欢喜而不生悔恨。自知往世宿命之事,永远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修集因缘。对现在的快乐不生贪着。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发这些愿就叫做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也叫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能很好的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因此不退之心不叫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崄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齐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齐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险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语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齐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赈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道而去。七宝山者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险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沙卤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险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匳底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你不可以因为有退心存在而说众生无佛性。譬如二人都听说他方有七宝山,山上有清泉,味道甘美。有人能到那里则能永断贫穷,服用其水则能增寿万岁。只是路远艰崄。那时二人一起前往。一人带着各种完善的装备,一人什么也没带。一起前进时遇到一个人。带着很多宝贝,七种珍宝。二人就前去问道:仁者。那里真的有七宝山吗?那人回答:真实不假,我已获宝,饮用其水。只是路险,多有盗贼。沙石棘刺,缺少水和粮食。去的人千万,而到达的甚少。听这样说后一个人就后悔了,说路既然这么艰难,到达的人那么少,而我怎么能到呢?我今天产业大,能满足自己。如果去那里而丧命,命都不全还谈什么长寿?另一人说:有人能过,我也能过。如果能果达则能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过不能达大不了一死。这时,一个后悔而退回。一个前进到达宝山,得到很多财宝,服用泉水。最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奉养父母,赈给宗亲。这时那个退转的人见到这些。心相他去了都已经回来,我为什么还在这里呆着?于是坚定的涉道而去。
    七宝山比喻大涅槃。甘美之水比喻佛性。二人比喻二个菩萨刚发道心。险恶道比喻于生死。所遇的人比喻佛世尊。有盗贼比喻于四魔。沙卤棘刺比诸烦恼。无水草比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回还比喻退转菩萨。一人前往比喻不退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如那险道一样。不可说因为有人后悔回还所以其道无常。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同那个后悔的人,见到同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受到那么大的安乐。见到这些后心中澎湃,就再次上路,不惜身命,能忍受各种苦难。于是最终到达那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也是如此。善男子。一切众生一定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在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和一阐提都有佛性。
      师子吼说:世尊。为何菩萨有的退有的不退?
    善男子。如果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的就叫做不退。能叫做菩萨摩诃萨。叫不动转。叫做为怜愍一切众生。叫做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叫做阿毗跋致。
    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在实语中如须弥山。因此业缘能得足下平如匳底相。
  若菩萨摩诃萨。于父母所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
  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纤长。二者足跟长。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案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若菩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惠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月+庸]满身毛上靡
  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月+耑]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
  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
  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
  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月+庸]纤。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
  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
  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
  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
  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
  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
  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           如果菩萨摩诃萨。对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都如法供养。因此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对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因此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体方正。如此三相是同一业缘。
    如果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因此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如果菩萨摩诃萨在父母师长病苦时,亲自洗拭,按摩。因此业缘得手足软。
    如果菩萨摩诃萨能持戒闻法,惠施无厌。因此业缘得节踝[月+庸]满身毛上靡。
  如果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因此业缘得鹿王[月+耑]
  如果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因此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见到害怕得人为其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因此业缘得阴藏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因此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
    如果菩萨摩诃萨。常把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布施别人。因此业缘得金色身,常光明显曜。
    如果菩萨摩诃萨行布施之时。所珍爱之物也能舍弃。不观对方是福田还是非福田。因此业缘得七处满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因此业缘得柔软声
  如果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用以布施。因此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月+庸]纤。
    如果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因此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
  如果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修大慈悲,因此业缘得二牙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常发愿:有人来求我,则随意给与。因此业缘得师子颊
  如果菩萨摩诃萨。随众生所须饮食,全部给与。因此业缘得味中上味。
  如果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因此业缘得广长舌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说别人得短处,不谤正法。因此业缘得梵音声
  如果菩萨摩诃萨。见到怨恨得人也心生欢喜。因此业缘得目睫绀色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隐藏别人的德行,称扬其善。因此业缘得白毫相。
    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修集此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能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集八圣道分。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也不可思议。因为这四法都是常。因为是常所以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被烦恼覆障所以叫做常。断烦恼之常所以叫无常。如果说一切众生是常,为何要修集八圣道分?为了断绝众苦,众苦如果断绝则叫做无常。所受之乐则叫做常。所以我说:一切众生被烦恼覆障而不见佛性,因不能见所以不得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众生亦尔。云何缚解。
  师子吼说:世尊。如佛所说,一切法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此二因应该没有束缚可解。五阴念念生灭。如果他是在生灭,那么那里有束缚可解?世尊。因为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还不没到达彼阴。虽没有到但是却能生彼阴。如同因种子生芽,子还没有变成芽。虽不是芽而能生芽。众生也一样,怎么说有缚可解?
    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灯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誑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阴无系者云何系缚。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烦恼已。无别五阴。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结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善男子。解脱二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言子断者。名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烂坏。是故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故名果系缚。诸阿罗汉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善男子。譬如然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若油尽者。灭则无疑。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断者。则入涅槃。师子吼言。世尊。灯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来喻之于灯。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云何顺喻。如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满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厌离满故呵责满。呵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云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谓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有本所谓大雨。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呵责。呵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安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惟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安隐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着妙花。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受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是名先喻。云何后喻。如法句说:莫轻小罪    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  是名后喻。
    善男子。仔细听,我会为你分别解说。善男子。比如有人命终时承受巨大的痛苦,亲友围绕在周围痛哭懊恼。那人恐怖无助,虽有五情却无所知觉,肢节颤动,不能自控,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到先前所修善恶的报相。善男子。比如太阳落下,山陵堆阜的影子东移不会西逝。众生的业果也是一样。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同灯亮,暗灭。灯灭,暗生。善男子。如同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在一起,印消失后文字出现。而蜡印不变在泥。文字并非从印泥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别处生来。因为印的因缘而生此文字。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的阴。永远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也非自生,不从其余处来,因现在的阴生中阴之阴,如同印和印泥,印坏字成,名字虽无差别,而时机不同。所以我说中阴的五阴不是肉眼所能见,天眼所见中阴中有三种食:一思食,二触食,三意食。中阴有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所以得善觉观,因恶业所以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受精之时,随业因缘在受生处,对母生爱,对父生嗔。父精出时认为是自己所有,见后心悦,而生欢喜。因此三种烦恼因缘,中阴之阴坏,生后五阴。如同印和印泥,印坏字成。出生时的诸根,有的具备有的不具。具备的能见色,则生贪。生贪所以叫做爱。被诱惑欺骗所以生贪,叫做无明。因为贪爱,无明二因缘所见的境界都是颠倒的。无常中见常,无我中见我。无乐中见乐,无净中见净。因四颠倒所以作善恶之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这就是系缚。因此叫做五阴生。此人如果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就能听受十二部经。因闻法而能观察到善境界,因观善境界而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叫做正知见,得知见后对生死产生悔心。生悔心所以不生欢乐,因不欢乐所以能破贪心。破贪心所以能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所以得无生死。无生死叫做解脱。如同火不遇柴就会灭,灭除生死所以叫做灭度。因此叫做五阴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说:空中无刺,怎么拔呢?阴无系者,如何系缚?
    佛说:善男子。用烦恼枷锁系缚五阴。离开五阴再没有别的烦恼。离烦恼后也没有别的五阴。善男子。如同柱子支撑屋子,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也是如此。有烦恼所以叫做系缚,无烦恼所以叫解脱。
     善男子。如同拳合掌,系绳结等三。在合散中生灭,再无其他法。众生五阴也是一样。有烦恼所以叫系缚,无烦恼就是解脱。善男子。比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如果灭了则无众生。离开名色后没有众生,离众生后也没有名色,也叫做名色系缚众生。也可以说众生系缚名色。
    师子吼说:世尊。如眼睛不能看见自身。指不不能触摸自身。刀不能自割,受不能自受。为何如来说名色系缚名色?为什么呢?说名色即是众生,众生即是名色。如果说名色系缚众生即是名色系缚名色。
    佛说:善男子。如同二手合掌时,没有其他东西来合。名和色也是一样。因此我说名色系缚众生。如果离名色则得解脱。所以我说众生解脱。
    师子吼说:世尊,如果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没有离开名色也应该被系缚。
   善男子。解脱有二种:一子断,二果断。所谓子断就叫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破坏,所以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所以叫果系缚,诸阿罗汉不见佛性,所以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可说被果系缚。不能说被名色系缚。善男子。譬如灯油未尽时光明则不灭。如果油尽必定熄灭。善男子。油比喻诸烦恼,灯比喻众生。一切众生因烦恼油不能入涅槃。如果能断则入涅槃。
    师子吼说:世尊。灯与油两者不同。众生烦恼则不是这样。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叫做五阴,五阴叫做众生。五阴叫做烦恼,烦恼叫做五阴。为何如来把他比喻为灯?
    佛说:善男子。比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什么是顺喻?如同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所以小坑满,小坑满所以大坑满,大坑满所以小泉满,小泉满所以大泉满,大泉满所以小池满,小池满所以大池满,大池满所以小河满,小河满所以大河满,大河满所以大海满。如来法雨也是一样的,众生戒满,戒满足所以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所以欢喜满,欢喜满所以远离满,远离满所以安隐满,安隐满所以三昧满,三昧满所以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所以厌离满,厌离满所以呵责满,呵责满所以解脱满,解脱满所以涅槃满。这叫作顺喻。
    什么是逆喻?大海有源头既是大河。大河有源头既是小河。小河有源头既是大池。大池有源头既是小池。小池有源头既是大泉。大泉有源头既是小泉。小泉有源头既是大坑。大坑有源头既是小坑。小坑有源头既是沟渎。沟渎有源头既是大雨。涅槃有源头既是解脱。解脱有源头既是呵责。呵责有源头既是厌离。厌离有源头既是正知见。正知见有源头既是三昧。三昧有源头既是安隐。安隐有源头既是远离。远离有源头既是喜心。喜心有源头既是不悔。不悔有源头既是持戒。持戒有源头既是法雨。这叫作逆喻。
     什么是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的性格是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也是一样,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片刻停留。叫做现喻。
     什么是非喻?比如我以前告诉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西面八方说:大王,有四座大山从四方来要害人民。大王如果听见会怎么办?大王说:世尊。如果是真的那就无法躲避,只有专心持戒布施。我就赞叹道: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害人。为何大王不修戒施?大王说:世尊。持戒布施能得到什么果?我说:大王,能再人天中享受很多快乐。大王说: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也在人天受安隐快乐吗?我说: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果它能则也一样能享受。这叫作非喻。
    什么是先喻?我在经中说。譬如有人喜欢漂亮的花。采取之时被水所冲走。众生也一样,因为贪受五欲被生死水之所漂没。叫做先喻。
     什么是后喻?如法句说:莫轻视小罪因为没有祸患,水流虽微却会逐渐变得巨大。这叫作后喻。
  云何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云何遍喻。如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嘴。见已复喜。是嘴不久必当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嘴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剖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善男子。如离箱舆轮轴辐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我今当说。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如灯油尽明焰则灭。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习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师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灭。是念念灭亦相似相续。云何修习。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树林草木。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善男子。如人诵书。所诵字句不得一时。前不至中。中不至后。人之与字。及以心想。俱念念灭。以久修故。而得通利。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初习作至于皓首。虽念念灭。前不至后。以积习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称善好金师。读诵经书。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亦不教汝当生芽。以法性故。牙则自生。乃至花亦不教汝当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数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虽念念灭。而至千万。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如灯念念灭。初灭之焰。不教后焰。我灭汝生。当破诸闇。善男子。譬如犊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实无人教。虽念念灭。而初饥后饱。是故当知。不应相似。若相似者。不应异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初虽未增。以久修故。则能破坏一切烦恼。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修道亦尔。不至恶国。若相似者。何故不生净妙国土。若恶国阴。非须陀洹阴。云何而得不作恶业。佛言。善男子。须陀洹者。虽生恶国。终不失于须陀洹名。阴不相似。是故我引犊子为喻。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力故。不作恶业。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是故一切飞鸟走兽。绝迹此山。无敢近者。有时是王至雪山中。一切鸟兽犹故不住。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虽灭。以其力势。能令是人不生不死。善男子。如须弥山有上妙药。名楞伽利。有人服之。虽念念灭。以药力故。不遇患苦。善男子。如转轮王所坐之处。王虽不在。无人敢近。何以故。王威力故。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生恶国不修习道。以道力故不作恶业。善男子。须陀洹阴。于此而灭。虽生异阴。犹故不失须陀洹阴。善男子。譬如众生。为果实故。于种子中多役作业。粪治溉灌未得果实。而子复灭。亦得名为因子得果。须陀洹阴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资产巨富。惟有一子。先已终没。其人有子复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命终。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虽知财货非其所作。然其收取无遮护者。何以故。以姓一故。须陀洹阴亦复如是。师子吼言。如佛说偈   比丘若修习  戒定及智慧   当知是不退  亲近大涅槃  世尊。云何修戒。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什么是先后喻?譬如芭蕉结果后则死,愚人得到资养也是一样。如同骡子怀孕命不久长。
        什么是遍喻?如同经中说:三十三天上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叶向四方伸展五十由延。叶熟则变黄。诸天见到心生欢喜。此叶不久一定会堕落。其叶落后又生欢喜。此枝不久一定会变色。枝变色后又生欢喜。其色不久一定会生疱。见后又喜。此疱不久一定生嘴。见后又喜。此嘴不久一定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那时诸天在夏天三月时在其下享受快乐。善男子。我的弟子也是如此。叶色黄者比喻我的弟子希望出家。其叶落者比喻我的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比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比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嘴比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剖比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比喻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比喻如来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比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比喻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这叫做遍喻。
    善男子。所有的引喻不必尽取。有的取少分,有的取多分,有的全取。比如说如来面如满月这叫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没见过乳。问别人说乳是什么?别人回答说如水蜜贝。水是湿相,蜜是甜相,贝是色相。虽引用三喻也不能说明乳的真实样子。善男子。我说的灯喻,比喻众生也是如此。
    善男子。离开水就没有河。众生也一样离五阴后再无众生。善男子。如同离开箱、舆、轮、轴、辐、辋就没有车了。众生也一样。善男子。如果希望圆满那个灯喻的话。仔细听,我来解说。炷比喻二十五有,油比喻爱,明比喻智慧。除破黑暗比喻破无明。暖比喻圣道。如灯油尽后火焰熄灭,比喻众生的爱尽了则见佛性。虽有名色也不能系缚。虽处在二十五有也不被诸有所污染。
    师子吼说: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那么是谁在受教以及修习道法?
    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这些虽然念念间生灭,却相似相续不间断,所以叫修道。
    师子吼说:世尊。这些法念念消灭。念念消灭也是相似相续。如何能修习?
    佛说:善男子。如同灯虽然念念间消灭。而其光明能除破黑暗,种种念法也是如此。善男子。如同众生的食物虽时刻消灭,却能令饥饿的人吃饱。比如药虽时刻消灭却能除病。如日月光明虽时刻消灭也能增长树林草木。善男子。你说念念间消灭怎么会增长?是因为心不断的缘故才能增长。善男子。比如有人背书,所诵的字句不在一时,前面的不到中,中又不到后。人与字以及心中所想,都是念念灭的。因为长久的学习而能通顺。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开始学习乃至白发,虽念念灭,前不至后,却因积习的缘故技能越来越熟练,所以算得上好金师。读诵经书也是一样。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不教它应该生芽因法性的缘故芽会自生,乃至花也不教应该结果,因法性的缘故果能自生。众生修道也是一样。善男子。譬如数数,一不至二,二不至三。虽念念灭而能数至千万。众生修道也是一样。善男子。如灯念念间灭,先灭的焰不会告诉后面的焰:我要灭了你要生才能破除黑暗。善男子。譬如犊子。出生后就寻找乳头。求乳的智慧没有人去教。虽念念灭而能解除解饿。所以,不应相似,如果相似,则不应异生。众生修道也是一样。最初虽没有增长,因长久修习缺能破坏一切烦恼。
    师子吼说: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后。虽生在恶国仍然能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在此处灭后不会再到恶国。修道也一样能不至恶国。如果两者相似为何不生在净妙国土?如果恶国阴不是须陀洹阴,为何能不作恶业?
    佛说:善男子。须陀洹虽生在恶国,永远不失须陀洹的名。所处的阴不相似,所以我引用犊子打比方。须陀洹人虽生在恶国因道力的缘故而能不作恶业。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所以一切飞鸟走兽在此山中绝迹,没有敢靠近的。而此狮子王来到雪山中一切鸟兽仍然会逃走。须陀洹人也是一样的。虽不修道,因道力而不作诸恶。善男子。譬如有人服用甘露,甘露虽灭却能令此人不生不死。善男子。如同须弥山有上等妙药叫楞伽利,有人服后此药虽消失,因药力故能不遇患苦。善男子。如转轮王所坐之处,王虽不在也没人敢靠近。这是因为王的威力。须陀洹人也是一样虽生在恶国不修习道,因其道力而能不作恶业。善男子。须陀洹阴在此消灭,虽生在不同的阴中仍然不失须陀洹阴。善男子。譬如众生为了得到果实,在种子上做了很多劳动,用粪治溉灌,未得果实而种子消灭,也得叫做因子得果。须陀洹阴也是一样。善男子。譬如有人资产巨富,只有一子。先于自己死了。其人有子在其他地方。其人忽然命终。其孙闻后来回收产业。虽知财货不是他所挣的,可是没人会阻拦他来收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一家。须陀洹阴也是一样的。
    师子吼说:如佛说的偈:比丘如果修习戒定和智慧。可知他能不退亲近大涅槃。世尊,如何修戒,如何修定,如何修慧?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为自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不为拥护无上正法。但为利养。畏三恶道。为命色力。安无碍辩。畏惧王法。恶名秽称。为世事业。如是护戒。则不得名修习戒也。善男子。云何名为真修习戒。受持戒时。若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度不度故。解未解故。归无归故。未入涅槃令得入故。如是修时。不见戒。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果报。不观毁犯。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戒也。云何复名修习三昧。修三昧时。为自度脱。为于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为见贪欲秽食等过。男女等根。九孔不净。斗讼打刺。互相杀害。若为此事修三昧者。是则不名修习三昧。善男子。云何复名真修三昧。若为众生修习三昧。于众生中得平等心。为令众生得不退法。为令众生得圣心故。为令众生得大乘故。为欲护持无上法故。为令众生不退菩提故。为令众生得首楞严故。为令众生得金刚三昧故。为令众生得陀罗尼故。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为令众生见佛性故。作是行时。不见三昧不见三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三昧。云何复名修于智慧。若有修者作是思惟。我若修习如是智慧。则得解脱。度三恶道。谁能利益一切众生。谁能度人于生死道。佛出世难。如优昙钵花。我今能断诸烦恼结。必得解脱果。是故我当勤修智慧。速断烦恼。早得度脱。如是修者。不得名为修习智慧。云何名为真修习者。智者若观生老死苦。一切众生无明所覆。不知修习无上正道。愿我此身悉代众生受大苦恼。众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嗔痴业。愿皆悉来集于我身。愿诸众生不生贪取。不为名色之所系缚。愿诸众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处之不厌。愿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修时。不见智慧不见智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是则名为修习智慧。善男子。修习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萨。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声闻。
     佛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禁戒只为自利,为了在人天享受快乐,而不是为度脱一切众生,不为拥护无上正法。只为了利养,害怕三恶道,为了命、色、力,为了得到无碍辩才,为了害怕王法、恶名、秽称。为了世间的事业,这样护戒的话就不能叫修习戒。
    善男子。什么才叫真修习戒?受持戒时,如果为了度脱一切众生,为了护正法,为了度脱没有度的,为了解脱没有解脱的,为了让无处归的得到归处。未入涅槃的令其得入。这样修的时候,不见戒,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果报,不观毁犯。善男子。如果能这样则叫做修习戒了。
    什么叫做修习三昧。修三昧时,是为了自己得到度脱,为了利养而不是为众生,不为护法。为了见到贪欲秽食等过错,男女等根,九孔不净,斗讼打刺,互相杀害。如果为了这些事修三昧则不叫修习三昧。
    善男子。另外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三昧?如果众生修习三昧在众生中获得平等心,为了让众生不退正法,为了让众生得到圣心,为了让众生得大乘,为了要护持无上法,为了让众生不退菩提,为了让众生得首楞严,为了让众生得金刚三昧,为了让众生得陀罗尼,为了让众生得四无碍,为了让众生见佛性。作这些修行时不见三昧,不见三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善男子。如果能这样就叫修习三昧。
    什么叫修智慧?如果有修行人这样思惟:我如果修习智慧则能解脱,能度脱三恶道。谁能利益一切众生?谁能度人于生死道?佛出世难,如同优昙钵花。我如今能断诸烦恼结必定能得到解脱果。所以我应当勤修智慧,速断烦恼,早得度脱。这样的话就不叫修习智慧。
    怎样才叫真修习呢?智者如果观察到生老死苦,一切众生被无明所覆,不知道修习无上正道。愿我此身能代众生承受大苦恼,众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嗔痴业,愿都集结于我身。愿众生不生贪取欲望,不被名色所系缚,愿众生早日度脱生死。让我自己的身体处在这里,毫不厌倦。愿一切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修行时不见智慧,不见智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则叫修习智慧。
    善男子。修习这样的戒定智慧则叫菩萨,不能这样修行戒定慧就叫声闻。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修集于戒。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餧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餧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餧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猎师。十一者劫夺。十二者魁脍。十三者网捕飞鸟。十四者两舌。十五者狱卒。十六者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是名修戒。云何修定。能断一切世间三昧。所谓无身三昧。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有无边心三昧净聚三昧世边三昧世断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若能永断如是三昧。是则名为修习三昧。云何复名修习智慧。能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悉有恶见。所谓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识亦如是。常即是我色灭我存。色即是我色灭我灭。复有人言。作者名我受者名色。复有人言。作者名色受者名我。复有人言。无作无受自生自灭悉非因缘。复有人言。无作无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复有人言。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一切悉是时节所作。复有人言。作者受者悉无所有。地等五大名为众生。善男子。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如是恶见。是则名为修智慧也。善男子。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修习三昧为心寂静。修习智慧为坏疑心。坏疑心者为修习道。修习道者为见佛性。见佛性者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得无上大涅槃故。得大涅槃者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一切诸谛故。断于生死乃至断谛。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另外善男子。什么叫修集于戒?如果能破坏一切众生的十六种恶的律仪就是。哪十六种呢?一为利益而养羔羊,等待养肥后就转卖。二为利益买来后屠杀掉。三为利益养猪,养肥后转卖。四为利益买后屠杀。五为利益养牛,养肥后转卖。六为利益买后屠杀。七为利益养鸡,养肥后转卖。八为利益买来屠杀。九钓鱼。十捕猎。十一劫夺。十二刽子手。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龙。
    能为众生永断这十六种恶业就叫修戒。
    怎样修定?能断一切世间三昧,所谓无身三昧能令众生产生颠倒心认为这就是涅槃。有无边心三昧,净聚三昧,世边三昧,世断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这些定能令众生产生颠倒心,认为那就是涅槃。如果能永断这些三昧则叫做修习三昧。
    还有什么叫修习智慧呢?能破坏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都有恶见,比如色即是我也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识也是如此。常即是我,色灭我存。色即是我,色灭我灭。还有人说:作者叫做我,受者叫做色。还有人说:作者叫色,受者叫我。还有人说:无作无受,自生自灭,都不是因缘。还有人说:无作无受,都是自在所造作。还有人说: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一切都是时节所作。还有人说:作者受者都无所有。地等五大叫做众生。
    善男子。如果能破坏一切众生以上这些恶见就叫修智慧。善男子。修习戒为了身寂静,修习三昧为了心寂静,修习智慧为了破除疑心。破除疑心为了修习道,修习道为了见佛性。见佛性为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了得无上大涅槃。得大涅槃为了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一切诸谛。断生死乃至断谛,是为了得到常乐我净法的缘故。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若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者。生亦如是不生不灭。何故不得名为涅槃。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虽复不生不灭而有始终。世尊。是生死法亦无始终。若无始终则名为常。常即涅槃。何故不名生死为涅槃耶。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为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体无因果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说:世尊。如佛所说。如果不生不灭叫做大涅槃。生也如是,不生不灭。为何不叫涅槃?
    善男子。不错,如你所说。生虽不生不灭却有始终。
    世尊。生死之法也无始终。如果没有始终则叫做常。常就是涅槃。为何不把生死叫做涅槃?
    善男子。生死法都有因果。有因果所以不叫涅槃。因为涅槃之体无因果。
    师子吼言。世尊。夫涅槃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说。
    从因故生天  从因堕恶道
    从因故涅槃  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沙门道果。言沙门者。谓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谓八圣道。沙门果者所谓涅槃。世尊。涅槃如是岂非果耶。云何说言涅槃之体无因无果。
    师子吼说:世尊。涅槃也有因果。如佛所说:由因缘所以生天,靠因缘所以堕恶道,靠因缘所以得涅槃,所以这些皆有因。
    如佛以前告诉比丘:我现在说沙门道果。所谓沙门就是能修戒定智慧。道就是八圣道。沙门果就是涅槃。世尊。这样的话涅槃不也是果吗?为何说涅槃之体无因无果?
善男子。善星比丘常为无量诸众生等。宣说一切无善恶果。尔时永断一切善根。乃至无有如毛发许。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当断善根。犹故共住满二十年畜养共行。我若远弃不近左右。是人当教无量众生造作恶业。是名如来第五解力。世尊。一阐提辈以何因缘无有善法。善男子。一阐提辈断善根故众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阐提辈永断灭故。以是义故。杀害蚁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世尊。一阐提者终无善法。是故名为一阐提耶。佛言。如是如是。世尊。一切众生有三种善。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一阐提辈亦不能断未来善法。云何说言断诸善法名一阐提耶善男子。断有二种。一者现在灭。二者现在障于未来。一阐提辈具。足二断。是故我言断诸善根。善男子。譬如有人没圊厕中。唯有一发毛头未没。虽复一发毛头未没。而一毛头不能胜身。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未来世当有善根。而不能救地狱之苦。未来之世虽可救拔。现在之世无如之何。是故名为不可救济。以佛性因缘则可得救。佛性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佛性不可得断。如朽败子不能生芽。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世尊。一阐提辈不断佛性佛性亦善。云何说言断一切善。善男子。若诸众生现在世中有佛性者。则不得名一阐提也。如世间中众生我性。佛性是常三世不摄。三世若摄名为无常。佛性未来以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以是义故。十住菩萨具足庄严乃得少见。迦叶菩萨言。世尊。佛性者常犹如虚空。何故如来说言未来。如来若言一阐提辈无善法者。一阐提辈于其同学同师父母亲族妻子。岂当不生爱念心耶。如其生者非是善乎。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发斯问。佛性者犹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一切众生有三种身。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未来具足庄严清净之身得见佛性。是故我言佛性未来。善男子。我为众生或时说因为果。或时说果为因。是故经中说命为食见色为触。未来身净故说佛性。世尊。如佛所说义如是者。何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众生佛性虽现在无不可言无。如虚空性虽无现在不得言无。一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如汝所言一阐提辈有善法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一阐提辈若有身业口业意业。取业求业施业解业。如是等业悉是邪业。何以故。不求因果故。善男子。如呵梨勒果根茎枝叶花实悉苦。一阐提业亦复如是。          
  善男子。善星比丘常为无量众生宣说一切事都无善恶果,所以永断一切善根,乃至毫发善根都没有。善男子。我很早之前就知道善星比丘当断善根,仍然和他共住二十年,和他一起生活修行。我如果抛弃他,不在他旁边,他会教无量众生造作恶业。这叫作如来第五解力。
    世尊。一阐提之辈因什么因缘没有善法?
    善男子。因为一阐提之辈断绝了善根。众生都有信等五根,而一阐提永断灭此五根。因此杀害蝼蚁犹得杀罪,而杀一阐提则没有杀罪。
    世尊。一阐提毫无善法,所以才叫一阐提吗?
    佛说:你说的对。
    世尊。一切众生有三种善,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一阐提之辈也不能断未来善法。为何说他们断诸善法,叫一阐提呢?
    善男子。断有二种,一是现在灭,二是现在障住未来。一阐提辈具足二种断,所以我说其断诸善根。善男子。譬如有人沉默在粪坑中,只有一根毛发没有沉没,虽有一根头发在,可是一根毛发不能承担身体的重量。一阐提之辈也是如此。虽在未来世能有善根,却不能救其地狱之苦。未来之世虽可救拔,而在现在世却无可奈何,所以说不可救济。因佛性的因缘则可得救。佛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所以佛性不可断。如同腐败的种子不能生芽,一阐提辈也是如此。
    世尊。一阐提之辈不断佛性。佛性也是善,为何说他们断了一切善?
    善男子。如果众生现在世中有佛性,则不叫一阐提了。如同世间中的众生的我性。佛性是常,三世不摄。三世若摄则是无常。佛性在未来当见所以说众生皆有佛性。因此十住菩萨具足庄严才能见到少许。
    迦叶菩萨说:世尊。佛性是常,犹如虚空。为何如来说未来?如来如果说一阐提辈无善法。那么一阐提之辈对其同学、同师、父母、亲族、妻子,难道也没有爱心吗?如果有那难道不是善吗?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问的好啊!佛性犹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一切众生有三种身,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众生在未来具足庄严清净之身得见佛性,所以我说佛性未来。善男子。我为众生有时说因为果,有时说果为因,所以在经中说命为食,见色为触。未来身净所以说佛性。
    世尊。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为何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善男子。众生佛性虽然现在没有,但不能说无。如同虚空之性虽无现在,但不能说无。一切众生虽是无常,而佛性常住无变,所以我在此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果虚空有内外那么虚空就不是一不是常,也不能说无所不在。虚空虽然非内非外,而众生皆有。众生佛性也是如此。
    如你所说一阐提辈有善法是不对的。因为一阐提辈如果有身业口业意业、取业、求业、施业、解业,这些业都是邪业。因为其不求因果的缘故。善男子。如同呵梨勒的果根茎枝叶花果实都是苦的,一阐提的业也是如此。
    善男子。如来具足知诸根力。是故善能分别众生上中下根。能知是人转下作中。能知是人转中作上。能知是人转上作中。能知是人转中作下。是故当知众生根性无有决定。以无定故或断善根断已还生。若诸众生根性定者。终不先断断已复生。亦不应说一阐提辈堕于地狱寿命一劫。善男子。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定相。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知诸根力。定知善星当断善根。以何因缘。听其出家。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善男子。如来圆满的了解各种根力,所以能分别众生上中下根。能知此人从下变为中,能知此人从中变成上,能知此人从上变成中,能知此人从中变成下,所以可知众生的根性并不固定,因无定所以有的断善根,有的断后还生。如果众生的根性是固定的,那就永远不会断,也不会断后复生。也不应说一阐提辈堕于地狱寿命一劫了。善男子。所以如来说一切法都无定相。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圆满的了解众生根力。确定善星当断善根。为何又允许他出家?
    佛说:善男子。我在往昔刚出家时。我的弟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孩子罗睺罗,这些人都跟随我出家修道。我如果不让善星出家,他将来就能得到王位,权力很大会破坏佛法。因此我就允许他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如果不出家也会断善根,对无量世都无利益。如今出家后虽断善根,但能受持戒,供养恭敬那先年老的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这都是善因。这些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就能修习道,修习道后就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允许善星出家。善男子。如果我不允许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能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善男子。佛观众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是人虽具如是二法。不久能断一切善根具不善根。何以故。如是众生不亲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行。以是因缘能断善根具不善根。善男子。如来复知是人现世若未来世少壮老时。当近善友听受正法苦集灭道。尔时则能还生善根。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远。其水甘美具八功德。有人热渴欲往泉所。边有智者观是渴人。必定无疑当至水所。何以故。无异路故。如来世尊。观诸众生亦复如是。是故如来名为具足知诸根力。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习道已能得解脱。得解脱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诸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常乐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护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鬘物。不作一阐提不断善根。信如是等涅槃经典。如爪上土。毁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作一阐提断诸善根。不信是经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如来善知众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称佛具知根力。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利钝差别。知现在世众生诸根。亦知未来众生诸根。如是众生于佛灭后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或不毕竟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有中阴或无中阴。或说有退或说无退。或言如来身是有为。或言如来身是无为。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因缘是无为法。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常。或有说言受五欲乐能障圣道或说不遮。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说三界。或说布施唯是意业。或有说言即是五阴。或有说言有三无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复有说言或有造色。复有说言或无造色。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数法。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有说言有六种有。或有说言八戒斋。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得。或说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或有说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皆得佛道。或言不得。或说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性离众生有。或有说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言无。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如其如来具足成就知根力者。何故今日不决定说。
  善男子。佛观察到众生具足善法和不善法。此人虽具此二法,不久能断一切善根具备不善根。因为这样的众生不亲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修行。因这些因缘能断善根,具不善根。善男子。如来也知道此人现世或未来世少壮和老时,当亲近善友,听受正法,苦集灭道,那时则能再生善根。善男子。譬如有泉眼离村不远,其水味道甘美,具有八种功德。有人口渴要去泉水边,智者就知道此人一定会到泉水边的,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来世尊观察众生也是如此。所以如来叫做具足的了解根力。
    这时世尊取了地上少许泥土放在掌上。告诉迦叶说:这里的土多?还是十方世界的大地的土多?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掌上的土当然比不上十方所有的土。
    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对应边地),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习道后能得解脱,得解脱后能入涅槃的如同掌上的土。舍人身后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诸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不乐涅槃的人,如同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护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鬘物,不作一阐提,不断善根,相信此涅槃经典的人,如同掌上的土;毁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作一阐提断诸善根,不信此经的人多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如来知到众生的上中下根,所以称佛圆满的了解根力。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圆满的了解众生根力,所以能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的利钝差别,知道现在世众生诸根,也知未来众生诸根。这些众生在佛灭后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或不毕竟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有中阴,或无中阴。或说有退,或说无退。或说如来身是有为,或说如来身是无为。或说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因缘是无为法。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常。或说受五欲乐能障圣道,或说不遮。或说世第一法是欲界,或说三界。或说布施只是意业,或说是五阴。或说有三无为,或说无三无为。或说可能有造色,或说可能无造色。或说有无作色,或说无无作色。或说有心数法,或说无心数法。或说有五种有。或说有六种有。或说八戒斋法优婆塞戒都能受,或说不能具足受。或说比丘犯四重后比丘的戒还在,或说不在。或说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皆得佛道,或说不得。或说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性离众生才有。或说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无。或说有十方佛,或说无十方佛。如果如来具足成就知根力,为何今日不能决定的说明这些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大涅槃经---白话译文(全文)

 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如是之义非眼识知。乃至非意识知。乃是智慧之所能知。若有智者我于是人终不作二。是亦谓我不作二说。于无智者作不定说而是无智亦复谓我作不定说。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伏诸众生故。譬如医王所有医方悉为疗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来世尊为国土故为时节故为他语故为诸人故为众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种说。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于一义中说无量名。于无量义说无量名。云何一名说无量名。犹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归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脱亦名光明。亦名灯明亦名彼岸。亦名无畏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闇亦名无碍。亦名无诤亦名无浊。亦名广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无量名。云何一义说无量名。犹如帝释亦名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兰陀罗。亦名摩佉婆。亦名因陀罗。亦名千眼。亦名舍支夫。亦名金刚。亦名宝顶。亦名宝幢。是名一义说无量名。云何于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如来亦名如来义。异名异。亦名阿罗。呵义异名异亦名三藐三佛陀义异名异。亦名船师。亦名导师。亦名正觉。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师子王。亦名沙门。亦名婆罗门。亦名寂静。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医王。亦名大象王。亦名大龙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无畏。亦名宝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脱。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师。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独无等侣。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无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义异名异。善男子。是名无量义中说无量名。复有一义说无量名。所谓如阴亦名为阴。亦名颠倒。亦名为谛。亦名四念处。亦名四食。亦名四识住处。亦名为有。亦名为道。亦名为时。亦名众生。亦名为世。亦名第一义。亦名三修谓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烦恼。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缘。亦名声闻辟支佛。亦名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亦名过去现在未来。是名一义说无量名。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谛说为世谛。说世谛法为第一义谛。云何名为广中说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说十二因缘。云何名为十二因缘。所谓因果。云何名为略中说广。如告比丘我今宣说苦集灭道。苦者所谓无量诸苦。集者所谓无量烦恼。灭者所谓无量解脱。道者所谓无量方便。云何名为第一义谛说为世谛。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死。云何名为世谛说为第一义谛。如告憍陈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陈如。是故随人随意随时。故名如来知诸根力。善男子。我若当于如是等义作定说者。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当知香象所负非驴所胜。一切众生所行无量。是故如来种种为说无量之法。何以故。众生多有诸烦恼故。若使如来说于一行。不名如来具足成就知诸根力。是故我于余经中说。五种众生不应还为说五种法。为不信者不赞正信。为毁禁者不赞持戒。为悭贪者不赞布施。为懈怠者不赞多闻。为愚痴者不赞智慧。何以故。智者若为是五种人说是五事。当知说者不得具足知诸根力。亦不得名怜愍众生。何以故。是五种人闻是事已。生不信心恶心嗔心。以是因缘于无量世受苦果报。是故不名怜愍众生具知根力。是故我先于余经中告舍利弗。汝慎无为利根之人广说法语钝根之人略说法也。舍利弗言。世尊。我但为怜愍故说。非是具足根力故说。善男子。广略说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涅槃后。诸弟子等各异说者。是人皆以颠倒因缘不得正见。是故不能自利利他。善男子。是诸众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种国土一善知识。是故如来为彼种种宣说法要。以是因缘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为众生故开示演说十二部经。善男子。如来说是十二部经。非为自利但为利他。是故如来第五力者名为解力。是二力故如来深知是人现在能断善根。是人后世能断善根。是人现在能得解脱。是人后世能得解脱。是故如来名无上力士。       佛告诉迦叶菩萨:善男子。这些道理非眼识知,乃至非意识能知。是智慧所能知。如果有智的我对他不会说两种。他也不认为我说了两种。对无智者才说不决定,而无智也认为我没有确定的说法。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都是为调伏诸众生。譬如医王所有医方都是为疗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来世尊为国土故,为时节故,为他语故,为诸人故,为众根故,在一法中作二种说,对一名之法说了无数的名。在一义中说了无量的名。对无量义说无量名。
  什么是对一名说无量名?比如涅槃也名涅槃,也名无生,也名无出,也名无作,也名无为,也名归依,也名窟宅,也名解脱,也名光明,也名灯明,也名彼岸,也名无畏,也名无退,也名安处,也名寂静,也名无相,也名无二,也名一行,也名清凉,也名无闇,也名无碍,也名无诤,也名无浊,也名广大,也名甘露,也名吉祥,这就是一名作无量名。
     什么是一义说无量名?比如帝释,也名帝释,也名憍尸迦,也名婆蹉婆。也名富兰陀罗,也名摩佉婆,也名因陀罗,也名千眼,也名舍支夫,也名金刚,也名宝顶,也名宝幢。这就是一义说无量名。
     什么是于无量义说无量名?比如佛如来,也名如来,义不同名不同。也名阿罗呵,义异名异,也名三藐三佛陀,义异名异。也名船师。也名导师。也名正觉。也名明行足。也名大师子王。也名沙门。也名婆罗门。也名寂静。也名施主。也名到彼岸。也名大医王。也名大象王。也名大龙王。也名施眼。也名大力士。也名大无畏。也名宝聚。也名商主。也名得脱。也名大丈夫。也名天人师。也名大分陀利。也名独无等侣。也名大福田。也名大智慧海。也名无相。也名具足八智。这一切都是义不同名不同。善男子。这就是无量义中说无量名。
     还有一义说无量名。比如阴也名为阴,也名颠倒。也名为谛。也名四念处。也名四食。也名四识住处。也名为有。也名为道。也名为时。也名众生。也名为世。也名第一义。也名三修谓身戒心。也名因果。也名烦恼。也名解脱。也名十二因缘。也名声闻辟支佛。也名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也名过去现在未来。也名一义说无量名。
     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谛说为世谛。说世谛法为第一义谛。
    什么是广中说略?比如告诉比丘我今宣说十二因缘。什么叫十二因缘?就是因果。
    什么是略中说广?比如告诉比丘我今宣说苦集灭道。苦就是无量诸苦。集就是无量烦恼。灭就是无量解脱。道就是无量方便。
    什么是第一义谛说为世谛?比如告诉比丘我今天的身体有老病死。
    什么是世谛说为第一义谛?比如告诉憍陈如你得法所以叫阿若憍陈如。
    所以随人随意随时,因此如来了解根力。善男子。我如果对这些道理作决定论,则不能称我为如来具知根力了。善男子。有智之人当知香象所驮的不是驴能承受的。一切众生所行无量,所以如来种种方法为他们说无量之法,因为众生有太多烦恼,如果如来只说一种方法,则不是如来具足成就知诸根力了。所以我在其余的经中说,五种众生不应为他们说五种法:对不信者不应赞叹正信,对毁禁者不应赞持戒,对悭贪者不应赞布施,对懈怠者不应赞多闻。对愚痴者不应赞智慧。因为智者如果对此五种人说此五事,可知说者不具足知诸根力,也不能算怜愍众生。为什么呢?此五种人听到这些后容易生不信心、恶心、嗔心,因此因缘在无量世受苦果报,所以不叫怜愍众生具知根力。因此我之前在其余的经中告诉舍利弗:你小心不要为利根之人广说法语,对钝根之人略说法。舍利弗说:世尊。我只是为了怜愍他们才说,不是因为他们具足根力而说。善男子。广略说法是佛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如你所说佛涅槃后,诸弟子们说法不同,人们皆因颠倒因缘而不得正见,所以不能自利利他。善男子。众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种国土、一善知识,所以如来为他们宣说种种法要,因此因缘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为众生开示演说十二部经。善男子。如来说十二部经,不是自利,只为利他。所以如来第五力叫做解力。因此二力所以如来深知这个人现在能断善根,这个人在后世能断善根,这个人现在能得解脱,这个人在后世能得解脱。所以如来叫做无上力士。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
  善男子。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是人不解如来意故作如是说。善男子。是香山中有诸仙人五万三千。皆于过去迦叶佛所。修诸功德未得正道亲近诸佛听受正法。如来欲为如是人故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诸天闻已其声展转乃至香山。诸仙闻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云何我等得生人中不亲近佛。诸佛如来出世甚难如优昙花。我今当往至世尊所听受正法。善男子。尔时五万三千诸仙即来我所。我时即为如应说法。诸大士。色是无常何以故。色之因缘是无常故。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亦如是。尔时诸仙闻是法已。即时获得阿罗汉果。善男子。拘尸那竭有诸力士三十万人无所系属。自恃憍恣色力命财狂醉乱心。善男子。我为调伏诸力士故告目连言。汝当调伏如是力士。时目犍连敬顺我教。于五年中种种教化。乃至不能令一力士受法调伏。是故我复为彼力士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男子。时诸力士闻是语已。相与集聚平治道路过三月已。我时便从毗舍离国至拘尸那城。中路遥见诸力士辈。即自化身为沙门像。往力士所作如是言。诸童子。作何事耶。力士闻已皆生嗔恨作如是言。沙门。汝今云何谓我等辈为童子耶。我时语言。汝今大众三十万人尽其身力。不能移此微末小石。云何不名为童子乎。诸力士言。汝若谓我为童子者。当知汝即是大人也。善男子。我于尔时以足二指掘出此石。是诸力士见是事已。即于已身生轻劣想复作是言。沙门。汝今复能移徙此石令出道不。我言童子。何因缘故严治此道诸力士言。沙门。汝不知耶。释迦如来当由此路至娑罗林入于涅槃。以是因缘我等平治。我时赞言。善哉善哉童子。汝等已发如是善心。吾当为汝除去此石。我时以手举掷大石。高至阿迦尼吒。时诸力士见石在空。皆生惊怖寻欲四散。我复告言。诸力士等。汝今不应生恐怖心各欲散去。诸力士言。沙门。若能救护我者我当安住。尔时我复以手接石置之右掌。力士见已心生欢喜复作是言。沙门。是石常耶是无常乎。我于尔时以口吹之。石即散坏犹如微尘。力士见已唱言。沙门。是石无常。即生愧心而自考责。云何我等恃怙自在色力命财而生憍慢。我知其心即舍化身还复本形而为说法。力士见已一切皆发菩提之心。善男子。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纯陀。是人先于迦叶佛所发大誓愿。释迦如来入涅槃时我当最后奉施饮食。是故我于毗舍离国顾命比丘优婆摩那。善男子。过三月已吾当于彼拘尸那竭娑罗双树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纯陀令知。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名须跋陀。年百二十常自称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我亦为欲调伏彼故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须跋闻已当来我所生信敬心。我当为彼说种种法。其人闻已当得尽漏。善男子。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尔时恶人提婆达多亦因过去业因缘故。复于我所生不善心欲害于我。即修五通不久获得。与善见太子共为亲厚。为太子故现作种种神通之事。从非门出从门而入。从门而出非门而入。或时示现象马牛羊男女之身。善见太子见已。即生爱心喜心敬信之心。为是事故严设种种供养之具而供养之又复白言。大师圣人。我今欲见曼陀罗花。时调婆达多即便往至三十三天。从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尽故都无与者。既不得花作是思惟。曼陀罗树无我我所。我若自取当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惭愧不能复见善见太子。复作是念我今当往至如来所求索大众。佛若听者我当随意教诏敕使舍利弗等。尔时提婆达多便来我所作如是言。唯愿如来。以此大众付嘱于我。我当种种说法教化令其调伏。我言痴人。舍利弗等聪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犹不以大众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时提婆达复于我所倍生恶心作如是言。瞿昙。汝今虽复调伏大众。势亦不久当见磨灭。作是语已大地即时六返震动。提婆达多寻时躄地。于其身边出大暴风吹诸尘土而污坌之。提婆达多见。恶相已复作是言。若我此身现世必入阿鼻地狱。我要当报如是大怨。时提婆达多寻起往至善见太子所。善见见已即问。圣人。何故颜容憔悴有忧色耶。提婆达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见答言。愿说其意何因缘尔提婆达言。我今与汝极成亲爱。外人骂汝以为非理。我闻是事。岂得不忧。善见太子复作是言。国人云何骂辱于我。提婆达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复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提婆达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皆作是言。是儿生已当杀其父。是故外人皆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为善见。韦提夫人闻是语已。既生汝身于高楼上弃之于地坏汝一指。以是因缘人复号汝为婆罗留枝。我闻是已心生愁愦。而复不能向汝说之。提婆达多以如是等种种恶事教令杀父。若汝杀父我亦能杀瞿昙沙门。善见太子问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为说其本末如提婆达所说无异。善见闻已即与大臣收其父王闭之城外。以四种兵而守卫之。韦提夫人闻是事已即至王所。诸守王人遮不听入。尔时夫人生嗔恚心便呵骂之。时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得往见父王。不审听不。善见闻已复生嗔嫌即往母所前牵母发拔刀欲斫。尔时耆婆白言。大王。有国已来罪虽极重。不及女人况所生母。善见太子闻是语已。为耆婆故即便放舍。遮断父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过七日已王命便终。善见太子见父丧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复以种种恶邪之法而为说之。大王。一切业行都无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种。一者杀害父王。二者杀须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无能除灭者。善见王言。如来清净无有秽浊。我等罪人云何得见。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难。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见闻已即来我所。我为说法重罪得薄获无根信。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来定说毕竟涅槃。          
  善男子。说如来毕竟涅槃或者不毕竟涅槃,此人都没了解如来的意,所以才这样说。善男子香山中有仙人五万三千,都在过去迦叶佛处修行各种功德,没有得到正道、亲近诸佛听受正法。如来为了这些人才告诉阿难三月后我当涅槃。诸天听说后把这消息传播至香山,那些仙人听到后则生了悔心,说为何我们得到人身却不去亲近佛呢?诸佛如来出世甚难,如优昙花一样。我今天应该去世尊那里听受正法。善男子。于是五万三千诸仙即来到我这里,我就为他们说法。诸大士,色是无常,为什么呢?因为色的因缘是无常。无常因所生的色怎么能是常呢?乃至识也是如此。于是诸仙闻法即获得阿罗汉果。
    善男子。拘尸那竭有力士三十万人,无所归属。自恃天赐的色力命财而醉生梦死。善男子。我为了调伏那些力士所以告诉目连,你应该去调伏这些力士。于是目犍连敬顺我的教导,在五年中用了种种教化方法也不能令其中一个力士接受。所以我也是为这些力士告诉阿难过三月后我当涅槃。善男子。这些诸力士听到这个消息就在一起修铺道路,三月后我就从毗舍离国到了拘尸那城。中途遥见那些力士,就化身为沙门去到力士那里说:你们这些小孩儿在干什么?力士听了都生气的说:沙门,你怎么能说我们是小孩呢?我就说道:你们三十万人用尽力也不能移走这些微小的石子,怎么不是小孩?力士们说:你如果说我是童子,莫非你是大人?
    善男子。我那时就用二个脚指掘出此石。这些力士见到此事后就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轻视的想法,说:沙门,你能移动此石并开辟道路吗?我说:童子啊,为何要开辟此路呢?这些力士说:沙门。你不知道吗?释迦如来要经过此路至娑罗林入于涅槃。因此我们在这里修路。我那时赞叹道:善哉善哉,童子。你们已发如此善心,我来为你们除去此石。我那时就用手举起大石,高至阿迦尼吒天。力士们看见石在空中,都非常惊怖,想要逃跑。我又说:力士们不要害怕。力士们说:沙门。如果你能救我们,我就不走了。此时我又用手接住石头放在右掌上。力士见后心生欢喜,说道:沙门。此石常还是无常?我那时用嘴吹了口气,石头就散坏犹如微尘。力士见道就说:沙门。此石无常。即生惭愧心而自责:为何我们仗着自己的力量而生骄傲?我知道他们的想法就还复本形,而为他们说法。力士见后都皆发了菩提之心。
    善男子。拘尸那竭有一个工匠叫纯陀。此人先在迦叶佛那里发大誓愿,释迦如来入涅槃时我要为他最后奉施饮食。所以我在毗舍离国命令比丘优婆摩那:善男子。过三月后我要在彼拘尸那竭娑罗双树间入般涅槃。你可以去告诉纯陀。
    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叫须跋陀,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常自称是一切智,非常骄傲,他已在过去无量佛前种下善根。我为了调伏他所以告诉阿难:三月后我当涅槃。须跋知道了就来到我这里,然后产生信敬心,我则为他说种种法。他听得到尽漏。
    善男子。罗阅耆王频婆娑罗的太子叫善见。因业力因缘而生邪恶逆心,要害其父,一直没找到机会。这时恶人提婆达多也因过去的业力因缘,对我产生不善心,要害我。就开始修五神通,不久之后获得神通。他与善见太子很亲密,为太子示现种种神通——穿墙而出,从门而入。从门而出,穿墙而入。或变成象马牛羊男女的样子。善见太子见到就对他非常喜欢、敬信。因此准备了种种供养之具供养他。又说:大师圣人。我要见曼陀罗花。于是调婆达多就去至三十三天,从天人那里求索。因为他的福已经尽了,所以天人不给。于是他想曼陀罗树无我和我所,我如果自己去取应该没有罪吧?就前去自己取,因此立刻失去了神通。发现自己在王舍城,心中惭愧不能再去见善见太子。心想我应该去如来那里央求大家,佛如果同意,我就可以请舍利弗替我做到。于是提婆达多就来到我这里说:希望如来,把大家付嘱于我。我为他们说法,教化,让他们调伏。我说:痴人啊。舍利弗等人聪明大智,被世人所信伏。我尚且没有把大众付嘱给他们,何况你这痴人、食唾者呢?这时提婆达对我更加愤恨,说:瞿昙。你现在虽然调伏了大众,过不了多久就会磨灭。他刚说完大地就发出六种震动,提婆达多四处躲避,可是身边总有大暴风,把尘土吹向他,弄得他灰头土脸。提婆达多狠心说道:如果我此身今世必入阿鼻地狱,我会报这个仇的。于是提婆达多又到了善见太子那里。善见就问:圣人。你为何颜容憔悴,面有忧色?提婆达说:我一直是这样,你不知道吗?善见回答:为什么会这样?提婆达说:我和你关系非常好,可是有人骂你,说你不合道理,我听说这话怎么不忧愁?善见太子又说:具体怎么骂的我?提婆达说:大家骂你是未生怨。善见又说:为什么说我是未生怨?谁说的?提婆达说:你未生时一切相师都说此儿生后会杀其父。所以外人都说你为未生怨。你身边亲密的人保护你的心所以叫你善见。韦提夫人听后,把你从高楼上抛下,摔坏了你一根指头,因此又叫你为婆罗留枝。我听见这些话非常忧愁,却不能跟你说。提婆达多用这种种恶事教唆他杀父。还说如果你能杀父,我也能杀瞿昙沙门。善见太子问一个叫雨行的大臣:大王为何给我起名叫未生怨。大臣就给他讲了事情本末,果然跟提婆达所说的一样。于是善见就与大臣一起抓住他的父王,关在城外,用士兵守卫。韦提夫人知道后就来到王宫,守卫不让她进入。这时夫人生气的责骂守卫。于是守卫就告诉太子:大王,夫人要见父王,大王允许吗?善见听后就生气去到母亲家里抓住母亲的头发拔刀要杀。这时耆婆就劝说:大王建国,就算犯了极重的罪都不杀女人,何况是你的生母?善见太子因为耆婆的劝告就放了她。却停止共给父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七日后国王就死了。善见太子见到父亲死后才开始后悔。雨行大臣又用种种恶邪之法开导他:大王。一切业行都无罪,有什么好后悔的?耆婆却说:大王。要知到这种业有两种罪:一杀害父王,二杀须陀洹。这样的罪除了佛,再没人能能除灭。善见王说:如来清净无有秽浊。我这样的罪人怎么能见?善男子我知到此事就告诉阿难:三个月后我要涅槃。善见知道后就来见我,我他说法,重罪变薄,获得无根信。善男子。我到弟子听到我要入涅槃,都不明白我到意思,而说如来确定到说要毕竟涅槃了。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耶。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善男子。有诸众生生于断见作如是言。一切众生身灭之后。善恶之业无有受者。我为是人作如是言。善恶果报实有受者。云何知有。善男子。过去之世拘尸那竭。有王名曰善见。作童子时经八万四千岁。作太子时八万四千岁。及登王位亦八万四千岁。于独处坐作是思惟。众生薄福寿命短促。常有四怨而随逐之。不自觉知犹故放逸。是故我当出家修道断绝四怨生老病死。即敕有司于其城外作七宝堂。作已便告群臣百官宫内妃后诸子眷属。汝等当知我欲出家能见听不。尔时大臣及其眷属各作是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时。时善见王将一使人独住堂上。复经八万四千年中修习慈心。是慈因缘于后八万四千世中。次第得作转轮圣王。三十世中作释提桓因。无量世中作诸小王。善男子。尔时善见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及有我所。又我一时为诸众生说言。我者即是性也。所谓内外因缘。十二因缘众生五阴。心界世间功德业行自在天世。即名为我。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善男子。复于异时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云何名我。谁是我耶。何缘故我。我时即为比丘说言。比丘。无我我所。眼者即是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其生之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亦无所至。虽有业果无有作者。无有舍阴及受阴者。如汝所问云何我者我即期也。谁是我者即是业也。何缘我者即是爱也。比丘。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比丘。一切众生色不是我。我中无色色中无我。乃至识亦如是。比丘。诸外道辈虽说有我终不离阴。若说离阴别有我者。无有是处。一切众生行如幻化热时之焰。比丘。五阴皆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尔时多有无量比丘。观此五阴无我我所得阿罗汉果。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我。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是实义,二是假名。假名菩萨听到我三月要入涅槃,都产生退心,说如果如来是无常不住的,我们为什么要在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而修行?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破坏死魔,何况我们?善男子。所以我为这些菩萨说:如来常住,没有变易。善男子。我的弟子听到后不理解我的意,而定说如来终不毕竟或毕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有的众生产生断见,说:一切众生身灭之后,善恶之业就不再有受者。我为这些人说:善恶的果报是真实有受者的。怎么知道有呢?善男子。过去之世叫拘尸那竭,有王叫善见。当他还是小孩时就已经八万四千岁了,作太子时又八万四千岁,等到登上王位又是八万四千岁。他独坐时心想:众生薄福,寿命短促。常有四怨跟随。不自知而仍然放逸。所以我应该出家修道,断绝四怨:生老病死。就命令官员在城外建立七宝堂。然后告诉群臣百官宫内妃后诸子眷属。你们要知道我打算出家,听到了吗?这时大臣及其眷属都说:善哉大王。正是时候。于是善见王派一个大师管理国家。又经过八万四千年修习慈心,因这种慈因缘在过后八万四千世中次第作转轮圣王,三十世中作释提桓因(玉皇),无量世中作小国王。善男子。那善见不是别人就是我。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此话不解我意,说如来定说有我,有我所。
    另外我一次为众生说:我即是性,所谓内外因缘。十二因缘、众生五阴。心界、世间功德业行、自在天世,就是我。我的弟子听了不解我意,说如来定说有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还有一次有个比丘来到我这里,说:世尊。为何叫我,谁是我呢?为什么有我?我那时就告诉他:比丘。没有我和我所。眼即是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其产生之时,没有来处。等到他灭时,也没有去处。虽有业果,却没有作者。没有舍阴以及受阴。如你所问,什么是我?我就是期。谁是我?业是我。什么生我?是爱。比丘。譬如二手相拍发出声音。我也一样,众生、业、爱三因缘而叫做我。比丘。一切众生,色不是我,我中无色,色中无我,乃至识也如此。比丘。那些外道虽说有我,都不能离开五阴。如果说离阴之外还有我是没有道理的。一切众生之行如幻化,如热时之焰。比丘。五阴皆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那时有很多比丘,观五阴无我、我所而得阿罗汉果。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这些却不理解我意,而说如来定说无我。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作是言。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是三和合得受是身。或时复说阿那含人现般涅槃。或于中阴入般涅槃。或复说言中阴身根具足明了。皆因往业如净醍醐。善男子。我或时说弊恶众生所受中阴。如世间中粗涩氀褐。纯善众生所受中阴。如波罗奈所出白[叠*毛]。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中阴。善男子。我复为彼逆罪众生而作是言。造五逆者舍身直入阿鼻地狱。我复说言昙摩留枝比丘。舍身直入阿鼻地狱。于其中间无止宿处。我复为彼犊子梵志说言。梵志。若有中阴则有六有。我复说言无色众生无有中阴。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定无中阴。
  善男子。我在经中还说:三种事结合才受此身:所谓父、母、中阴。这三者和合才受此身。有时又说阿那含人表现般涅槃。或在中阴入般涅槃。或说中阴身诸根具足清晰,都是因为往业如同纯净的醍醐。善男子。我有时说弊恶的众生所受的中阴如同世间粗涩的毛草,纯善的众生所受的中阴如同波罗奈国出产的白鹿毛。我的弟子听见着些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有中阴。
    善男子。我还为那些犯了逆罪的众生而说:造五逆者舍身直入阿鼻地狱。我还说昙摩留枝比丘舍身直入阿鼻地狱,中间没有停留处。我还为犊子梵志说:梵志。如果有中阴则有六有。我还说无色众生没有中阴。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见这些不解我意,而说佛说定无中阴。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说有退何以故。因于无量懈怠懒惰诸比丘等不修道故。说退五种。一者乐于多事。二者乐说世事。三者乐于睡眠。四者乐近在家。五者乐多游行。以是因缘令比丘退。说退因缘复有二种。一内二外。阿罗汉人虽离内因不离外因。以外因缘故则生烦恼。生烦恼故则便退失。复有比丘名曰瞿抵。六返退失退已惭愧复更进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我复或说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退。善男子。经中复说。譬如焦炭不还为木。亦如瓶坏更无瓶用。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亦说众生生烦恼因凡有三种。一者未断烦恼。二者不断因缘。三者不善思惟。而阿罗汉无二因缘。谓断烦恼为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退善男子。我于经中说如来身凡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应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长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学无学。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有为法。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无为法。
  善男子。我在经中还说有退。因为有无量懈怠懒惰诸比丘不修道。说退有五种:一喜欢多事。二喜欢谈论世间事。三喜欢睡眠。四喜欢接近在家人。五喜欢游玩,因这些因缘令比丘退。说退的因缘还有二种:内和外。阿罗汉人虽离内因却不离外因。因外因缘而生烦恼,生烦恼所以退失。还有比丘叫瞿抵,六次退失后因惭愧而更加进修,第七次得到后恐怕失去竟用刀自杀。我还说过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我的弟子听说这些都不解我意,而说如来定说有退。
    善男子。经中还说譬如焦炭不会再变成木头。也如瓶坏再无瓶可用。烦恼也是一样,阿罗汉永远不再能生。也说众生生烦恼因有三种:一未断烦恼,二不断因缘,三不善思惟。而阿罗汉没有断烦恼和不善思惟这两种因缘。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这些不理解我的意思而说如来定说无退。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如来身有二种:一生身,二法身。所谓生身就是方便应化之身。如同此身有生老病死长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学和无学。我的弟子听说这些不解我意,而说如来定说佛身是有为法。
    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都是常住不动没有变易。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这些而不解我意,说如来定说佛身是无为法。
    善男子。我经中说云何名为十二因缘。从无明生行。从行生识。从识生名色。从名色生六入。从六入生触。从触生受。从受生爱。从爱生取。从取生有。从有生生。从生则有老死忧苦。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缘定是有为。我又一时告喻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善男子。有十二缘不从缘生。有从缘生非十二缘有从缘生亦十二缘。有非缘生非十二缘。有十二缘非缘生者。谓未来世十二支也。有从缘生非十二缘者。谓阿罗汉所有五阴。有从缘生亦十二缘者。谓凡夫人所有五阴十二因缘。有非缘生非十二缘者。谓虚空涅槃。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缘定是无为。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过什么叫十二因缘。从无明生行。从行生识。从识生名色。从名色生六入。从六入生触。从触生受。从受生爱。从爱生取。从取生有。从有生生。从生则有老死忧苦。善男子。我的弟子们听了这些却不明白我的意,而说如来说十二缘绝对是有为法。
    我有一次告喻比丘说:十二因缘无论有佛无佛性相都是常住的。善男子。有十二缘不从缘生,有从缘生不是十二缘,有从缘生也是十二缘,有非缘生非十二缘。所谓有十二缘非缘生就是未来世十二支。有从缘生非十二缘的就是阿罗汉所有五阴。有从缘生也是十二缘的就是凡夫人所有五阴十二因缘。有非缘生非十二缘的就是虚空涅槃。善男子。我的弟子听了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十二缘定是无为。
  善男子。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作善恶业舍身之时。四大于此即时散坏。纯善业者心即上行。纯恶业者心即下行。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心定常。善男子。我于一时为频娑婆罗王而作是言。大王。当知色是无常。何以故。从无常因而得生故。是色若从无常因生。智者云何说言是常。若色是常不应坏灭生诸苦恼。今见是色散灭破坏。是故当知色是无常。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心定断。善男子。我经中说我诸弟子受诸香花金银宝物妻子奴婢八不净物获得正道。得正道已亦不舍离。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说受五欲不妨圣道。又我一时复作是说。在家之人得正道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受五欲定遮正道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一切众生作善恶业而舍身之时,四大立刻散坏。纯善业的心就会上行,纯恶业的心则下行(轮回)。善男子。我的弟子听到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心决定是常。
    善男子。有一次我为频娑婆罗王说法:大王。应该知道色是无常。因为是从无常因而生。色如果是从无常因而生,智者怎么会说是常?如果色是常,则不应坏灭,生出各种苦恼。现在见到色的散灭和破坏,可知色是无常。乃至识也是如此。善男子。我的弟子听了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心定是断。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我的弟子接受香花金银宝物,妻子奴婢,八种不净之物,而获得正道。得正道后也不舍弃。我的弟子听说这些却不解我意,而定说如来说过接受五欲不会妨碍圣道。
    另一次我说:在家人得正道是不可能的。善男子。我的弟子听到这话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接受五欲一定阻碍正道。
  善男子。我经中说远离烦恼未得解脱。犹如欲界修习世间第一法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作是说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唯是欲界。又复我说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在于初禅至第四禅。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如是法在于色界。又复我说诸外道等。先已得断四禅烦恼。修习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观四真谛得阿那含果。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在无色界。善男子。我经中说四种施中有三种净。一者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因果与施。二者受者信因果施。施主不信因果及施。三者施主受者二俱有信四者施主受者二俱不信。是四种施初三种净。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施唯意。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以是因缘施主还得五事果报。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施即五阴。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远离烦恼未得解脱,如同在欲界修习世间的第一法。善男子。我的弟子听到这些而不解我意,就说如来说第一法只能在欲界。
    另一次我说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都在初禅至第四禅。我的弟子听到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这些法在色界。
    又一次我说那些外道。已经断四禅烦恼。修习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观四真谛而得阿那含果。我的弟子听说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第一法在无色界。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四种布施中有三种净:一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因果与施。二受者信因、果、施,施主不信因果及施。三施主受者都有信,四者施主受者都不信。这四种施前三种是净的。我的弟子听到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施只是意。
    善男子。我一次又说:施者施时可用五种事布施:一施色。二施力。三施安。四施命。五施辩。因此因缘施主能得五种果报。我的弟子听说这些却不解我意,所以说佛说施即是五阴。
  善男子。我于一时宣说。涅槃即是远离。烦恼永尽灭无遗余。犹如灯灭更无法生涅槃亦尔。言虚空者即无所有。譬如世间无所有故名为虚空。非智缘灭即无所有。如其有者应有因缘。有因缘故应有尽灭。以其无故无有尽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三无为。善男子。我于一时为目干连而作是言。目连。夫涅槃者。即是章句即是足迹。是毕竟处是无所畏。即是大师即是大果。是毕竟智即是大忍无碍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难见。目连。若说无涅槃者。云何有人生诽谤者堕于地狱。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涅槃。复于一时我为目连而作是说。目连。眼不牢固至身亦尔皆不牢固。不牢固故名为虚空。食下回转消化之处。一切音声皆名虚空。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虚空无为。复于一时为目连说。目连。有人未得须陀洹果住忍法时。断于无量三恶道报。当知不从智缘而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非智缘灭善男子。我又一时为跋波比丘说。跋波若比丘观色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近若远若粗若细。如是等色非我我所。若有比丘如是观已能断色爱。跋波又言云何名色。我言四大名色四阴名名。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言色是四大。善男子。我复说言譬如因镜则有像现。色亦如是因四大造。所谓粗细涩滑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斜角轻重。寒热饥渴烟云尘雾。是名造色犹如响像。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四大则有造色。或有四大无有造色。善男子。往昔一时菩提王子作如是言。若有比丘护持禁戒若发恶心。当知是时失比丘戒。我时语言。菩提王子。戒有七种从于身口有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以何因缘名无作色。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有无作色。善男子。我于余经作如是言。戒者即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宣说无无作色。
  善男子。我有一次说涅槃即是远离,烦恼永尽没有剩余,犹如灯灭再不会亮,涅槃也一样。所谓虚空即是无所有,譬如世间什么都没有所以叫虚空。非智缘灭,即无所有。如果有则应该有因缘。有因缘则应有尽灭。因其空无所以没有尽灭。我的弟子听说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佛说没有三无为。
    善男子。我一次为目干连说:目连。所谓涅槃就是章句,就是足迹。是毕竟处,是无所畏。即是大师,即是大果。是毕竟智,即是大忍无碍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难见。目连。如果说无涅槃,为何有人因诽谤涅槃而堕地狱。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这些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有涅槃。
    另一次我为目连说:目连。眼不牢固,身体也一样都不牢固。不牢固所以是虚空。食下回转(咀嚼吞咽),消化之处(肠鸣),一切音声都是虚空。我的弟子听说这些却不解我意,而说如来决定说有虚空无为。
    另一次我为目连说:目连。有人未得须陀洹果,住在忍法时。断了无量三恶道报。可知其不随智缘而灭。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决定说有非智缘所灭。
    善男子。我一次为跋波比丘说。跋波,如果比丘观色后,或过去、未来、现在。或近、远、粗、细。这些色不是我和我所。如果有比丘这样观后能断色爱。跋波又说什么叫色?我说四大叫色,四阴叫名。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决定说色是四大。
    善男子。我又说譬如因镜则有像现。色也一样是四大所造,所谓粗细涩滑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斜角轻重,寒热饥渴烟云尘雾,这叫做造色,犹如响之像。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有四大则有造色,有的又说有四大则无造色。
    善男子。在往昔有一次菩提王子说:假如有比丘护持禁戒,如果他产生了恶心可知他失去了比丘戒。我这时说:菩提王子。戒有七种,从身口而有无作色。因无作色所以心虽在恶,却无所记,不叫失戒,仍然是持戒。为何叫无作色?因为不是异色的因,不作异色的因果。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佛说有无作色(无作色是指受戒时会形成一种不可以色相感知的物质,有保护戒体的功能)。
    善男子。我在其余经这样说:戒即是遮制恶的方法。如果不作恶就是持戒。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决定宣说没有无作色。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圣人色阴乃至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亦复如是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是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当知是受即是行有。从受因缘生于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无心数。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从眼色明恶欲等四则生眼识。言恶欲者即是无明。欲性求时即名为爱。爱因缘取取名为业。业因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想受爱信精进定慧。如是等法因触而生然非是触。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圣人色阴乃至识阴都是从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也一样,从无明生爱,可知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可知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所以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可知受即是行有。从受生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所以受即是十二支。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无心数(心所)。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从眼色明恶欲等四种生眼识。所谓恶欲即是无明。欲性求时就是爱。爱因缘取,取则叫业。业因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想、受、爱、信、精进、定、慧。这些法因触而生,但不是触。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有心数。
  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善男子。我往一时住迦毗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为优婆塞也。我即为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受三归依。是则名为优婆塞也。释摩男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我言。摩男。若受三归及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也。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恒河边。尔时迦旃延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众生令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如是之人成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斋。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八戒斋具受乃得。          
  善男子。我有时说只有一个有。有时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有。我的弟子听是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有五有或说六有。善男子。我一次住在迦毗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来到我所,说:什么叫优婆塞?我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备,受三归依,则叫优婆塞。释摩男说:世尊。什么叫一分优婆塞。我说:摩男。如果受三归且受了一戒,则叫一分优婆塞。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优婆塞不受全戒就能得到。
    善男子。我一次住在恒河边。迦旃延来间我,说:世尊。我让众生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这些人能成斋吗?我说:比丘。这些人是得善,不叫得斋。我到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八戒斋全受才能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名破比丘亡失比丘。不复能生善牙种子。譬如焦种不生果实。如多罗树头若断坏则不生果。犯重比丘亦复如是。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善男子。我于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善男子。我于经中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乃至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系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到于一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须陀洹人人间天上七返往来便般涅槃。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种。或有中间般涅槃者。乃至上流般涅槃者。阿罗汉人凡有二种。一者现在。二者未来。现在亦断烦恼五阴。未来亦断烦恼五阴。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至阿罗汉不得佛道。善男子。我于此经说言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说言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是色声香味触摄佛性亦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复说众生佛性。犹如贫女宅中宝藏。力士额上金刚宝珠。转轮圣王甘露之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复说犯四重禁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众生都无善法佛性是善。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复说众生者即是佛性。何以故。若离众生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与波斯匿王说于象喻。如盲说象虽不得象然不离象。众生说色乃至说识。是佛性者亦复如是。虽非佛性非不佛性。如我为王说箜篌喻佛性亦尔。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作种种说。如盲问乳佛性亦尔。以是因缘或有说言犯四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悉有佛性或说言无。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国土中二转轮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他化自在天。亦无是处。然我乃说从阎浮提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十方佛。我亦于诸大乘经中说有十方佛。        
  善男子。我在经中这样说:如果有比丘犯四重罪后,就不叫比丘,而叫破比丘、亡失比丘。不再能生善牙种子。譬如焦种不能结果。如同多罗树头断了则不能结果。犯重罪的比丘也是如此。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比丘犯重禁后则失比丘戒。
    善男子。我在经中为纯陀说了四种比丘。一毕竟到道,二示道,三受道,四污道。犯四重是污染了道。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诸比丘犯四重后不失禁戒。
    善男子。我在经中告诉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此一乘乃至一缘都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系缚、愁苦、苦及苦因,让一切众生到达一有。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
    善男子。我在经中说须陀洹人,人间天上七此往返就得般涅槃。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有五种,有到中间般涅槃,有的上流般涅槃者。阿罗汉人有二种,一现在,二未来。现在也断烦恼五阴,未来也断烦恼五阴。我到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如来说须陀洹至阿罗汉不得佛道。
    善男子。我在此经说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我到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而有。
     善男子。我又说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是色声香味触摄,佛性也一样。我到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而有。
     善男子。我又说众生佛性犹如贫女宅中到宝藏。力士额上到金刚宝珠。转轮圣王到甘露之泉。我到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而有。
     善男子。我又说犯四重禁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的人皆有佛性。这些众生都无善法,而佛性是善。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而有。
     善男子。我又说众生即是佛性。因为离开众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与波斯匿王说了象的比喻。如盲人说象虽不得象却不离象。众生说色乃至说识是佛性也是如此,虽非佛性,也非不佛性。如我为王说箜篌的比喻,佛性也然。善男子。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有种种说法,如盲人问乳,佛性也一样。因此因缘有的说犯四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都有佛性,有的说无。
     善男子。我在很多经中说:一人出世多人得利。一国土中有二个转轮王。一世界中二个佛出世都不对。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个他化自在天也不可能。乃至我说从阎浮提到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我的弟子听说后不解我意而说佛说无十方佛。可是我也在很多大乘经中说有十方佛。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
  善男子。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若人于是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如须弥山。若于是中生决定者。是名执着。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执着。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若从他闻。若自寻经若他故教。于所著事不能放舍。是名执着。迦叶复言。世尊。如是执着为是善耶是不善乎。善男子。如是执着不名为善。何以故。不能摧坏诸疑网故。迦叶复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世尊。若有人谓须陀洹人不堕三恶。是人亦当名著名疑。善男子。是可名定不得名疑。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先见人树。后时夜行遥见杌根。便生疑想人耶树耶。善男子。如人先见比丘梵志。后时于路遥见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门耶是梵志乎。善男子。如人先见牛与水牛。后遥见牛便生疑想。彼是牛耶是水牛乎。善男子。一切众生先见二物后便生疑。何以故心不了故。我亦不说须陀洹人有堕三恶不堕三恶。是人何故生于疑心。迦叶言。世尊。如佛所说要先见已然后疑者。有人未见二种物时亦复生疑。何等是耶。所谓涅槃。世尊。譬如有人路遇浊水。然未曾见而亦生疑。如是水者深耶浅耶。是人未见云何生疑。善男子。夫涅槃者即是断苦。非涅槃者即是苦也。一切众生见有二种见苦非苦。苦非苦者即是饥渴寒热嗔喜。病瘦安隐老壮生死。系缚解脱恩爱别离怨憎聚会。众生见已即便生疑。当有毕竟远离如是苦恼事不。是故众生于涅槃中而生疑也。汝意若谓是人先来未见浊水云何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是人先于余处见已。是故于此未曾到处而复生疑。世尊。是人先见深浅处时已不生疑。于今何故而复生疑。佛言。善男子。本未行故所以生疑。是故我言不了故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疑即是着着即是疑。为是谁耶。善男子。断善根者。迦叶言。世尊。何等人辈能断善根。善男子。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离是四事心自思惟无有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舍于财物。若施有报当知施主常应贫穷。何以故。子果相似故。是故说言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是则名为断善根也。复作是念施主受者及以财物。三事无常无有停住。若无停住云何说言此是施主受者财物。若无受者云何得果。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施者施时有五事施。受者受已或时作善或作不善。而是施主亦复不得善不善果。如世间法从子生果果还作子。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不善法令施主得。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无有施物。何以故施物无记。若是无记云何而得善果报耶。无善恶果即是无记。财若无记当知即无善恶果报。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施者即意。若是意者无见无对非是色法。若非是色云何可施。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施主若为佛像天像命过父母。而行施者即无受者。若无受者应无果报。若无果报是为无因。若无因者是为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无父无母。若言父母是众生因生众生者。理应常生无有断绝。何以故因常有故。然不常生是故当知无有父母。复作是念无父无母何以故。若众生身因父母有。一人应具男女二根。然无具者当知众生非因父母。复作是念非因父母而生众生。何以故。眼见众生不似父母。谓身色心威仪进止。是故父母非众生因。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者未生名无。如泥团时未有瓶用。二者灭已名无。如瓶坏已是名为无。三者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四者毕竟名无。如兔角龟毛。众生父母亦复如是同此四无。若言父母众生因者。父母死时子不必死。是故父母非众生因。复作是念若言父母众生因者。应因父母常生众生。然而复有化生湿生。是故当知非因父母生众生也。复作是念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娠。又如青雀饮雄雀尿而便得娠。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即便得娠。作是念时如其不遇善知识者。当知是人能断善根。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善恶果。何以故。有诸众生具十善法。乐于惠施勤修功德。是人亦复疹病集身中年夭丧。财物损失多诸忧苦。有行十恶悭贪嫉妒懒惰懈怠不修诸善。身安无病终保年寿。多饶财宝无诸愁苦。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我亦曾闻诸圣人说。有人修善命终多堕三恶道中。有人行恶命终生于人天之中。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一切圣人有二种说。或说杀生得善果报。或说杀生得恶果报。是故当知圣说不定。圣若不定我云何定。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有圣人。何以故。若言圣人应得正道。一切众生具烦恼时修正道者。当知是人正道烦恼一时俱有。若一时有当知正道不能破结。若无烦恼而修道者。如是正道为何所作。是故具烦恼者道不能坏。不具烦恼道则无用。是故当知一切世间无有圣人。复作是念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八圣道者其性平等。亦应如是一人得时一切应得。一人修时应一切苦灭。何以故。烦恼等故而今不得。是故当知无有正道。复作是念圣人皆有同凡夫法。所谓饮食行住坐卧。睡眠喜笑饥渴寒热忧愁恐怖。若同凡夫如是事者。当知圣人不得圣道。若得圣道应当永断如是等事。如是等事如其不断。当知无道。复作是念圣人有身受五欲乐。亦复骂辱挝打于人嫉妒憍慢受于苦乐作善恶业。是因缘故知无圣人。若有道者应断是事。是事不断当知无道。复作是念多怜愍者名为圣人。何因缘故名为圣人。道因缘故名为圣人。若道性怜愍便应愍念一切众生。不待修已然后方得。如其无愍何故圣人因得圣道能怜愍耶。是故当知世无圣道。复作是念一切四大不从因生。众生等有是四大性。不观众生是边应到彼不应到。若有圣道性应如是。然今不尔是故当知世无圣人。复作是念若诸圣人有一涅槃。当知是则无有圣人。何以故不可得故。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舍。若诸圣人涅槃多者是则无常。何以故可数法故。涅槃若一。一人得时一切应得。涅槃若多是则有边。如其有边云何名常。若有说言涅槃体一解脱是多。如盖是一。牙舌是多。是义不然。何以故。一一所得非一切得。以有边故是应无常。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涅槃耶。涅槃若无谁为圣人。是故当知无有圣人。复作是念圣人之道非因缘得。若圣人道非因缘得。何故一切不作圣人。若一切人非圣人者。当知是则无有圣人及以圣道。复作是念圣说正见有二因缘。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是二因缘若从缘生。所从生者复从缘生。如是展转有无穷过。若是二事不从缘生。一切众生何故不得。作是观时能断善根。善男子。若有众生深见如是无因无果。是人能断信等五根。善男子。断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钝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恶道破僧亦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人何时当能还生善根。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时还生善根。初入地狱出地狱时。善男子。善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若过去者其性自灭。因虽灭尽果报未熟。是故不名断过去果。断三世因故名为断。
  善男子。这些问题是佛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能知。如果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辨证能摧毁无量如须弥山一样的烦恼。如果对这些问题有定论则会导致执着。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什么是执着?
    佛说:善男子。这些人或从别人处听见,或者自己寻到经典,或者别人教的,对他所关心的事不能放下就是执着。
    迦叶还说:世尊。这种执着是善还是不善?
    善男子。这些执着不是善的。因为它不能摧坏各种疑网。
    迦叶又说:世尊。这些人本来没有怀疑,怎么能说不能坏疑网?
    善男子,不疑即是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如果有人认为须陀洹人不堕三恶道,这人是执着是怀疑?
    善男子这是定而不是疑。为什么呢?善男子,譬如有人先见到人和树,后来夜行时遥远看到树干,就会怀疑那是人还是树呢?善男子。如果人先见过比丘梵志,后来在路上遥见比丘,就会怀疑这是沙门还是梵志?善男子。如人先见过牛与水牛后来遥见到牛就会怀疑那是牛还是水牛?善男子。一切众生先见到二种选择之后才生怀疑心,因为心中不能明了。我如果没说过须陀洹人堕三恶还是不堕三恶,此人怎么会生怀疑心?
    迦叶说:世尊。如佛所说,要先见到然后才会怀疑。可是如果有人未见过二种物也会生疑。比如涅槃。世尊。譬如有人路遇浊水,虽之前未曾见过而产生怀疑:这水是深还是浅?此人未见为何生疑?
    善男子。涅槃就是断苦,非涅槃即是苦。一切众生都有二种见:苦和非苦。苦和非苦即是饥渴、寒热、嗔喜、病、瘦、安隐、老壮、生死。系缚、解脱、恩爱、别离、怨憎聚会这些,众生见到后即便生疑——我能彻底远离这些苦恼吗?所以众生才对涅槃产生怀疑。你认为如果是人先前未见过浊水,而怀疑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此人先在别处见到后所以在此未曾到到的地方而产生怀疑。
    世尊。此人先见到深浅处的时候不生疑,为何现在见到反而生疑?
    佛说:善男子。因为还没趟过这条河而生疑,所以我说因不明了才会生疑。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疑即是执着,执着即是疑。所指的都是谁呢?
     善男子。是断善根者。
     迦叶说:世尊。什么人能断善根?
     善男子。如果有聪明黠慧利根则能明白,那些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而住的的人能断善根。离开这四种之外,如果心中思惟没有可施之物,因为施即是舍财。如果施有果报,可知施主应改常常贫穷,因为子果是相似的,所以说无因无果。如果有人说无因无果则是断善根。又想:施主、受者和财物,三者无常,没有停住。如果没有停住,怎么说这是施主、受者、财物呢?如果无受者怎么能得果?因此无因无果。如果因此说无因无果可知此人能断善根。
    又想施者布施时用五种事布施,受者接受后或为善或不善,而施主都不能得其善和不善果。如同世间法从子生果,果还作子。因此施主果即是受者,而受者不能令施主得到其作的善事或不善事。因此无因无果。如果说无因无果可知此人能断善根。
    又想没有施物,因为施物无记。如果是无记,怎么能得善果报呢?无善恶果即是无记。财如果无记可知无善恶果报,所以无施、无因、无果。如果说无因无果可知此人能断善根。
    又想施者即是意。如果是意则无见无对不是色法。如果不是色,怎么可施?因此无施,无因无果。如果说无因无果可知此人能断善根。
    又想施主如果为佛像、天像,寿命超过父母而行施则无受者。若无受者则应无果报。若无果报就是无因。若无因则是无果。如果说无因无果可知此人能断善根。
    又想无父无母,如果说父母是众生,因为能生众生。理论上应该常生无绝,因为其常有。可是事实并不是常生,所以没有父母。又想无父无母,因为如果众生身体因父母而有,一人同时应具有男女二根。可是并非如此,可知众生不是因为父母。又想非因父母而生众生。因为看起来众生不像其父母,包括身、色、心、威仪举止,所以父母不是众生的因。
    又想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是未生名无。比如是泥团没有瓶的作用。二灭已名无。比如瓶坏后则是无。三各异互无。比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四毕竟名无,比如兔角龟毛。众生父母也是如此,跟四无一样。如果说父母是众生因,父母死时,子不一定死,所以父母非众生因。又想如果说父母是众生因,应因父母常生众生。可是还有化生、湿生,所以不是因父母而生众生。又想自有的众生不是因父母而生长。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怀孕,又如青雀饮雄雀尿而怀孕。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就怀孕,这样想时如果没遇到善知识可知此人能断善根。
    又想一切世间无善恶果。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具十善法,乐于惠施,勤修功德。此人也一样会得病会中年夭丧,财物损失,多有忧苦。而有人行十恶,悭贪嫉妒懒惰懈怠,不修诸善的人却身安无病,寿终正寝,多有财宝,没有愁苦,可见无善恶果。
    又想我也曾经听圣人说有人修善命终却经常堕于三恶道中,有人行恶命终却生于人天之中,可见无善恶果。
    又想一切圣人有二种说法。或者说杀生得善果报,或者说杀生得恶果报。可见圣人的说法不定。圣人如果都不确定我怎么能定?可见无善恶果。
     又想世间没有圣人。为什么呢?如果说圣人应得正道。一切众生具烦恼时才修正道,可见此人的正道和烦恼是同时俱有。如果同时有可见正道不能破坏烦恼结。如果无烦恼而修道,那么正道有什么用?所以道不能坏烦恼,没有烦恼,道则无用。所以一切世间没有圣人。
    又想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和一切众生是共有的。八圣道是平等的。那么一人得时一切人都应得。一人修成时应一切苦尽灭。因为烦恼是平等的,而现在没有得到可见没有正道。
    又想圣人也有很多跟凡夫一样的行为,所谓饮食行住坐卧,睡眠喜笑饥渴寒热忧愁恐怖。如果这些跟凡夫一样,可知圣人不得圣道。如果得圣道后应当永断这些行为。如果不能断绝可见无道。
    又想圣人的有身受五欲之乐,也会骂辱挝打,于人嫉妒,憍慢,承受苦乐,作善恶业。可见无圣人。如果有道则应断除此事,此事不断当知无道。
    又想多怜愍心的人叫做圣人。因为道的因缘才叫做圣人。如果道性是怜愍,就应怜悯一切众生。而不是待修行后才得,如果无怜悯,为何圣人因为圣道才生怜愍?所以世间无圣道。
    又想一切四大不是从因而生。众生平等拥有四大之性。而不是观察众生,这边应到而那边不应到。如果有圣道,那么性质应该也是这样。可是事实不是可知世间无圣人。
    又想如果圣人有同一个涅槃,可知没有圣人。为什么呢?因为不可得。常住之法,道理上是不可得的不可取舍。如果圣人的涅槃有很多则是无常的。因为是可数之法。涅槃如果是一,那么一人得时一切人都应得,涅槃如果是多则有边界的。如果有边,怎么叫常?如果有人说涅槃是一而解脱是多,如同盖(此处应该是指贪欲盖)是一而牙舌是多。这么说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是每人各自而得,不是一切人一起得,因为有边所以是无常,如果无常怎么叫涅槃呢?涅槃若无,谁是圣人?所以没有圣人。
    又想圣人之道不是因缘所得。如果圣人道不是因缘而得。为何一切人不作圣人?如果一切人非圣人,可知没有圣人和圣道。
    又想圣人说正见有二种因缘:一从别处闻法,二自己思惟。这二种因缘如果是从缘而生,所从生者也是从缘所生,如此展转,有无穷的过程,如果这二种不是从缘所生,一切众生为何不得?这样想则能断善根。
    善男子。如果有众生深入的见到无因无果,此人则能断信等五根。善男子。断善根者不是下劣愚钝之人,也不是天中及三恶道,破戒僧也一样。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人何时能再生善根?
    佛说:善男子。这些人有二种时后还生善根:初入地狱和出地狱时。善男子。善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如果过去其性自灭,因虽灭尽,果报未熟。所以不叫断过去果。断了三世因才叫断。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断三世因名断善根。断善根人即有佛性。如是佛性。为是过去为是现在为是未来为遍三世。若过去者云何名常。佛性亦常是故当知非过去也。若未来者云何名常。何故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若必定得云何言断。若现在者复云何常。何故复言必定可见。如来亦说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实四善五净六可见。若断善根有佛性者。则不得名断善根也。若无佛性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如来复说是常。佛言。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答。三者随问答。四者置答。善男子。云何定答。若问恶业得善果耶不善果乎。是应定答得不善果。善亦如是。若问如来一切智不。是应定答是一切智。若问佛法是清净不。是应定答必定清净。若问如来弟子如法住不。是应定答有如法住。是名定答。云何分别答。如我所说四真谛法。云何为四。苦集灭道。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云何集谛五阴因故名为集谛。云何灭谛。贪欲嗔痴毕竟尽故名为灭谛。云何道谛三十七助道法故名为道谛。是名分别答。云何随问答如我所说一切法无常。复有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于无常。答言如来为有为法故说无常。无我亦尔。如我所说一切法烧他。又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一切烧。答言如来为贪嗔痴说一切烧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三万五千诸三昧门金刚定等。四千二百诸三昧门方便三昧无量无边。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是名分别答。善男子。后身菩萨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是名分别答。如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是名分别答。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后身佛性现在未来。少可见故得名现在。未具见故名为未来。如来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则不尔。有是三世有非三世。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九住菩萨佛性六种。一常二善三真四实五净六可见。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八住菩萨下至六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五住菩萨下至初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善男子。是五种佛性六种佛性七种佛性。断善根人必当得故。故得言有。是名分别答。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置答。迦叶菩萨言。世尊。我闻不答乃名置答。如来今者何因缘答而名置答。善男子。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善男子。如是置答复有二种。一者遮止。二者莫着。以是义故得名置答。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果断了三世因则叫断善根。断善根的人则有佛性。那么佛性是过去、是现在、是未来,遍及三世吗?如果是过去怎么叫常。佛性是常,所以可知不是过去。如果是未来怎么叫常。为何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如果说必定得,怎么说断?如果是现在怎么是常?为何又说必定可见?如来也说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实四善五净六可见。如果断善根者有佛性则不能叫断善根了。如果无佛性,怎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果说佛性时有时断。怎么能说是常?
    佛说: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有四种回答。一是定答。二是分别答。三是随问答。四是置答。
    善男子。什么是定答?如果问恶业得善果还是得不善果?则应定答得不善果。善也一样。如果问如来是一切智吗?则应定答是一切智。如果问佛法是清净的吗?则应定答必定清净。如果问如来的弟子如法住吗?则应定答有如法住。这叫做定答。
    什么是分别答?比如我所说的四真谛法。是哪四种呢?即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谛?有八苦所以叫苦谛。什么是集谛?是五阴之因所以叫集谛。什么是灭谛:贪欲嗔痴毕竟尽所以叫灭谛。什么是道谛?三十七助道法所以叫道谛。这叫作分别答。
    什么叫随问答?比如我所说一切法无常。然后有人问如来世尊为何法而说无常。我回答如来为有为法而说无常。无我也一样。如我所说一切法烧他。又问如来世尊为何法而说一切烧?我回答如来为贪嗔痴说一切烧。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三万五千诸三昧门金刚定等。四千二百三昧门、方便三昧、无量无边。这些法是佛、佛性。如此佛性则有七种属性: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这叫作分别答。善男子。后身菩萨的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这叫作分别答。如你先问的断善根人有佛性此人也有如来佛性也有后身佛性,这是二佛性障,在未来的则叫无,因为毕竟能得所以叫有。这叫作分别答。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后身佛性是现在未来,因少许可见所以叫现在,未能全部看见所以叫未来。如来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是佛性因,所以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果则不是,有的是三世,有的非三世。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也一样。这是分别答。九住菩萨的佛性六种:一常二善三真四实五净六可见,佛性因所以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也一样。叫做分别答。八住菩萨以下至六住,佛性有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佛性因所以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也一样,这叫作分别答。五住菩萨以下至初住佛性有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善男子。这五种佛性、六种佛性、七种佛性。断善根人必当得所以说有,这是分别答。如果有人说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叫做置答。
    迦叶菩萨说:世尊。我听说不答才叫置答。如来今天为何说答叫置答。
    善男子。我没说置而不答才叫置答。善男子。置答还有二种。一是禁止,二是不要执着。因此得名置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过去现在未来。非是过去现在未来。佛言。善男子。五阴二种。一者因。二者果。是因五阴是过去现在未来。是果五阴亦是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过去现在未来。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从无明行及诸烦恼得善五阴。是名佛性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于经中先说。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是故我说从诸烦恼及善五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众生身皆从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尔。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醐。善男子。现在烦恼为作障故。令诸众生不得睹见。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尔。是名分别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五种六种七种佛性若未来有者。云何说言断善根人有佛性耶。佛言。善男子。如诸众生有过去业。因是业故众生现在得受果报。有未来业以未生故终不生果有现在烦恼。若无烦恼一切众生应当了了现见佛性。是故断善根人。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迦叶言。世尊。未来云何能生善根。善男子。犹如灯日虽复未生亦能破闇。未来之生能生众生未来佛性亦复如是。是名分别答。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如何说因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不是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善男子。五阴有二种:一因,二果,因五阴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五阴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也非过去现在未来。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都是佛性。因为都是佛性因,从无明行到各种烦恼能得善五阴,叫做佛性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在经中先说过众生佛性如同血乳混杂,血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即是善五阴。所以我说诸烦恼及善五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众生身体皆从精血而成。佛性也一样。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醐。善男子。现在烦恼为障所以众生不见,如同香山中有忍辱草,不是所有牛都能吃到。佛性也一样。这叫分别答。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五种六种七种佛性如果在未来有。为何说断善根人有佛性呢?
    佛说。善男子。如同众生有过去业。因过去业所以众生现在受果报。有未来业却未生,所以不生果报。有现在烦恼,如果无烦恼那么一切众生应当了见佛性。所以断善根人因现在世的烦恼因缘则能断善根,靠未来佛性力的因缘还生善根。
    迦叶说:世尊。未来如何能生善根?
    善男子。犹如灯日虽未生也能破除黑暗。未来之生能生众生,未来佛性也是如此。叫做分别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阴是佛性者。云何说言众生佛性非内非外。佛言。善男子。何因缘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说众生佛性是中道耶。迦叶言。世尊。我实不失意。直以众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故发斯问。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时有解或有不解。善男子。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是名分别答。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非内非外。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别答。复次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如来金刚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以故。不虚诳故。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处首楞严等一切三昧。何以故。因是三昧生金刚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是名分别答。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何以故。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或有说言佛性即是从他闻法。何以故。从他闻法则能内善思惟。若不闻法则无思惟。是以佛性即是从他闻法。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复次善男子。复有说言佛性是外。谓檀波罗蜜从檀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说言檀波罗蜜即是佛性。或有说言佛性是内谓五波罗蜜。何以故。离是五事当知则无佛性因果。是以说言五波罗蜜即是佛性。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是名中道。复次善男子。或有说言佛性在内。譬如力士额上宝珠。何以故。常乐我净如宝珠故。是以说言佛性在内。或有说言佛性在外如贫宝藏。何以故。方便见故。佛性亦尔在众生外。以方便故而得见之。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果说五阴是佛性。为何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
    佛说:善男子。你为什么会如此健忘呢?我先前没说众生佛性是中道吗?
    迦叶说:世尊。我其实没有忘。因为众生对中道不能了解,所以这样问问。
    善男子。众生不解即是中道,有时能解,有时不解。善男子。我为众生能得开解的说佛性非内非外。为什么呢?凡夫众生或说佛性住在五阴中,如同容器内有果子。或说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所以如来说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和所以叫中道。因此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所以叫中道。这叫作分别答。
    另外善男子。为何叫做非内非外呢?善男子。有人说佛性即是外道。因为菩萨摩诃萨有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佛性即是外道。有人说佛性即是内道。因为菩萨虽在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开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佛性即是内道。所以如来禁止二边,而说佛性非内非外也叫内外,这是中道,叫做分别答。
    另外善男子。有人说佛性即是如来金刚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不虚诳。有人说佛性即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处首楞严等一切三昧。因为三昧能生金刚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如来为了遮此二边而说佛性非内非外也叫内外,这是中道。是分别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6:3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