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 1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槃。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之性,如乳中有酪性。如果乳中无酪性。为何佛说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缘因就是一酵、二煗。虚空无性所以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土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酵煗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佛说:善男子。如果乳中一定有酪性,那么为何还须要缘因?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因为有性所以须要缘因。为什么呢?因为想要明了的发现。缘因就是了因。世尊。譬如黑暗中先有各种器物,为了要看见所以用灯照亮。如果本来没有,灯能照见什么呢?如同土中有瓶,所以须要人用水轮绳杖等找出来,这些是了因。如尼拘陀子(种子),须要地、水、粪作为其了因。乳的发酵也是一样,是为了作了因。所以虽先有性,需要假借了因,然后能见。因此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善男子。如果乳中定有酪性即是了因。如果是了因还需要了吗?善男子。如果是了因,其性是了,就应该能自了。如果自己不能了,怎么能了他?如果说了因有二种性:一自了,二了他,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了因是一法,怎么会有二种?如果有二种,乳也应有二种。如果乳无二相怎么了因单单有二种?
师子吼说:世尊。如同世人说我们八个人在一起。了因也一样,能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集无量功德。若言修集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佛说:善男子。了因如果是那样就不是了因。为什么呢?所谓数,能数出自色和他色所以能有八。而色性自身没有了相,因无了相所以须要智性才能数自和他。所以了因不能自了,也不能了他。善男子。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需要修集无量功德吗?如果说修集是了因,那就同酪一样会坏了。如果说因中定有果,那么戒定智慧就无法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老师那里接受后渐渐增益。如果说老师的教导是了因。当老师教导时受者没有戒定智慧。如果是了,那么应该能了(所有)未有的,为何只能了戒定智慧让其渐渐增长?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果了因没有。怎么会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世间的回答方法有三种。一是转答(演绎,即正论法)。比如之先所说。为何叫戒,因可以不悔,乃至为得大涅槃。二是默然回答。比如有梵志来问我:我是常吗?我那时默然。三是疑答(反问,即反证法)。比如此经中。如果了因有二,乳中为何不能有二?
善男子。我今天转答。如同世人说有乳酪是因为必定能得,所以说有乳有酪。佛性也一样。有众生有佛性,因其能见。
师子吼说:世尊。佛这样说是不对得。过去已灭,未来未到。怎么能说有?如果说将来会有就叫做有是不对的。比如世间人见无子息就说无儿。现在一切众生都无佛性,怎么能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味。而是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烝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佛言。善男子。若言之中有尼拘陀树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佛说:善男子。过去有的,譬如种橘。芽生后,种子就没了,芽也甘甜,乃至生果,味道也一样,熟后才酸。善男子。可这酸味,在种子、芽乃至果实中都没有,非要成熟后才生酸味,因此说此地的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却不是不因其本。如同种子的阶段已经过去所以才有,因此过去叫做有。
为何还说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为什么种它。回答说:有油。而当时并没有油。胡麻熟后,收果实然后熬蒸捣压,才能出油。所以那人并非骗人,这就是未来有。
怎么还是过去有呢?善男子。譬如有人私下骂王。经过很久后国王才听到。就问为何要骂我?那人回答:大王。我没有骂。因为现在咒骂之言已经没了。王说:骂和我,二者都在,怎么说没有了?那人因此丧命。善男子。骂和我二者真实是没有,而果不灭。叫做过去有。
还有什么叫未来有呢?譬如有人去陶师的家问有瓶吗?回答说:有瓶。而陶师现在并没有瓶。因为有泥所以说有瓶。可知此人并不是说谎。
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也是一样的。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并不是假话。
师子吼说:如果一切众生无佛性,为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正因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正因呢?就是佛性。
世尊。比如尼拘陀种子。如果没有尼拘陀树怎么叫做尼拘陀子,而不叫佉陀罗子?世尊。比如瞿昙姓不能叫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也不能叫成瞿昙姓。尼拘陀子也是一样,不能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能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能舍弃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也是一样的。因此可知众生悉有佛性。
佛说:善男子。如果说种子中有尼拘陀树是不对的。如果有,为何不能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所以不可得见。什么因缘呢?
所谓远不可见。如同空中的飞鸟。
所谓近不可见,如同人眼的睫毛。
坏了所以不可见,如同树根腐败。
乱想所以不可见,如同心不专一。
太小所以不可见,如同细小微尘。
被遮盖所以不可见,如同云覆盖了星星。
太多所以不可见,如同稻谷堆中的麻。
相似所以不可见,如同豆在豆子堆里。
尼拘陀树不属于这八种因缘,如果有为何不能见?如果说细小障碍所以不见是不对的,因为树相是粗大的。如果说其性就是细小,怎么会长大呢?。如果说是障碍住所以不可见,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见了。总之,本无粗相现在见到粗相,可知粗相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可知见也本无性。子也如此,本没有树而今有之,这有什么奇怪呢?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花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说: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正因。二了因。尼拘陀子用地、水、粪作其了因所以令细变粗。
佛说:善男子。如果是本有,何须了因?若本无性,又能了什么呢?如果尼拘陀中本无粗相,因了因才能生粗。为何不能生佉陀罗树?可见二者都无。
善男子。如果因细小而不可见,那么粗应可见。譬如一粒微尘不可见,很多尘和在一起则可见。如此种子中的粗性应可见。因为见中已有芽茎花果。每个果中有无量种子,每个种子中有无量树,所以叫粗。有此粗所以应可见。善男子。如果尼拘陀种子有尼拘陀性所以生树。眼见到此种子被火所烧,这烧性也应是本有的。如果是本有,那么树就不能生了。如果一切法都是本有生灭,为何先生后灭,而不是同时发生?因此可知是无性的。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尼拘陀种子本无树性而生树。那么种子为何不出油?因为二者都无?
善男子。种子中也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而有。
师子吼说:为何不叫胡麻油呢?
善男子。因为不是胡麻。善男子。如同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都是从缘,却不能互相含有。尼拘陀子和胡麻油也是一样。虽然都是从缘所生,却不能互相生。尼拘陀子之性能治冷。胡麻油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而生石蜜、黑蜜。虽是一缘所生,但相貌不同,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酥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乳中没有酪性,麻中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的话。那么佛之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对了。为什么呢?人天无性,因无性所以人可作天,天可作人。靠的是业力因缘,不是性。
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众生有佛性为何一阐提等断善根后堕于地狱?如果菩提心是佛性,那么一阐提等不应该能断。如果可断怎么说佛性是常?如果非常就不是佛性了。如果众生有佛性为何叫做初发心呢?怎么能说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当知此人无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向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相信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这些方法叫做佛性。如果离开这些法仍有佛性,那么何须这些法作为因缘?世尊。比如乳不靠缘必定成酪。生酥则不然,需要等待因缘:即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也一样,如果有佛性,离因缘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一定有,修行人为何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也不须修六波罗蜜,就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乳不靠缘就能成酪,可是不是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可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前说僧宝是常。如果是常,那就不是无常。不是无常怎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如果是常,怎么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如果说本来就无菩提心,也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后来才有的。众生的佛性也应一样——是本无后有的。因此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早已知到佛性之义,为了众生所以提问。一切众生真实有佛性。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则不应有初发心。善男子,心不是佛性。因为心是无常而佛性是常。你说为何有退心。其实没有退心,心如果有退就永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因为会推迟得到才叫退。菩提心实非佛性。因为一阐提等断了善根而堕地狱,如果菩提心就是佛性,那么一阐提则不叫一阐提了。菩提之心也是常。可见菩提之心确实不是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酥。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则不应依靠缘。如同乳成酪一样。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说靠五缘所以生酥。佛性也是一样。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都是四大构成。一名,一实。而其所产出各各不同。需要靠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所以可见本无金性。
众生的佛性并不是佛,因各种功德因缘和合能见佛性,然后成佛。你问众生悉有佛性为何不见?这是因为因缘还未和合。善男子。因此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就是佛性,缘因是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石中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你说僧常则一切众生无佛性。善男子。僧就是和合。和合有二:一是世和合,二是第一义和合。世和合就是声闻僧,义和合就是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同佛性是常,义僧也一样。另外,有僧法和合。法和合就是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常,所以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叫和合,和合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也有佛性。十二因缘是常。佛性也是。所以我说僧有佛性。另外僧就是诸佛和合,所以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罪。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善男子。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为何有退的有不退的?仔细听,为来为你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就会退转。
哪十三?一心不信。二不作心。三疑心。四吝惜身财。五对涅槃产生大恐怖:怎么能令众生永灭呢?六心不堪忍。七心不调柔。八愁恼。九不乐。十放逸。十一自轻己身。十二自己认为烦恼无法被破坏。十三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这就是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还有六法会坏菩提心:一吝法(吝啬说法)二对诸众生起不善心。三亲近恶友。四不勤精进。五自大憍慢。六营务世业。这六法能破坏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能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在众生中最上无比。超过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听到这些就发大誓愿:如果世间有这样的人,我也能够。因此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被他人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听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思惟我现在不堪忍受这些苦行,怎么能得?所以有退心。
善男子。还有五法退菩提心:一乐在外道出家。二不修大慈之心。三喜欢挑法师的罪过。四总是喜欢处在生死轮回中。五不喜欢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这叫五法退菩提心。
还有二法退菩提心:一贪乐五欲,二不能恭敬尊重三宝,因这些因缘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集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着。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还有什么叫不退之心呢?有人听说佛能度众生的生老病死,不从老师那里学习,通过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菩提道是可得的,那么我通过修集一定要得到。因这些因缘而发菩提心。所作功德或多或少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下这样的誓愿:愿我经常能够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如果遇到困难艰苦而不失此心。还愿诸佛及诸弟子常在我这里生欢喜心。具备五善根,如果诸众生伤害我身体,斩截我的手足头目肢体,要对此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这些人是为我增长菩提的因缘。如果没有他们我靠什么缘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有发此愿:不要让我得到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等报。如果得到好的人身,出身高贵多有财宝,也不生憍慢。让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果为众生说发,希望让听受的人敬信无疑。常在我这里能不生恶心。宁愿少闻而能深刻的理解其中道理,也不愿多闻而对其真义不明了。希望能控制心,不被心控制。身口意业都不与恶有交集。能布施给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要为了受持无上正法,对身、命、财都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是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间所有技能事物,善解众生方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如果众生不喜欢听,就用方便的方法引导,让他们喜欢听。言语柔软,口中不宣扬恶事。不和众人聚在一起,而能让他们之间和合。有心怀忧愁恐怖的人,让他们离来忧怖。在饥馑的世道让众生得到丰足。在疾病的世道作大医王。病药和财宝都能满足他们。让得病得人全都痊愈。在刀兵之劫,有大势力,截断残害的源头,毫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这些畏惧都应当断绝。对父母师长非常恭敬。对怨憎的人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以及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在三宝处让我自得寂静之心。如果身心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也不要失去无上菩提之心。不要对声闻辟支佛的心知足。在无三宝处,常在外道之法中出家,是为了破除邪见。不修习外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对有为之法明了的见到其过患。让我害怕得到二乘的道果,如痛爱惜生命的人害怕舍身一样。为了众生而乐于处在三恶中,如同众生乐于在忉利天一样。为每个人在无量劫中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人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同自己得的一样。如果遇到三宝,应当用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如果受到佛戒,要坚固的护持,永远不生毁犯之想。如果听闻菩萨难行苦行,心中欢喜而不生悔恨。自知往世宿命之事,永远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修集因缘。对现在的快乐不生贪着。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发这些愿就叫做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也叫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能很好的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因此不退之心不叫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崄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齐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齐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险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语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齐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赈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道而去。七宝山者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险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沙卤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险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匳底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