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夏雯静

大涅槃经---白话译文(之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回答。大师。此人本来敬信三宝及以诸天。现在改变了,敬信情息。本来喜欢惠施,现在特别小气。本来饮食节制,现在饮食无度。本来性情和善,现在性情弊恶。本来慈孝恭敬父母,现在对父母无恭敬心。医生听闻之后就上前嗅其优钵罗香、沉水杂香、毕迦多香、多伽罗香、多摩罗跋香、郁金香、栴檀香。炙肉臭、蒱桃酒臭、烧筋骨臭、鱼臭、粪臭。知道气味后就触摸其身,感觉身体细软犹如缯绵劫贝娑花,有的地方硬如石,有的地方冷如冰,有的地方热如火,有的地方涩如沙。这时良医见到种种相后,定知病者必死不疑,可使不断定此人将死。对病人家属说,我现在事务繁忙,明天再来,你们随病人所须,都尽量满足他吧,不要阻拦。于是就回家了。第二日,使者又来请医生,医生对使者说:我的事情未做完,而且也没有配药。智者应该知道这样的病人必死不疑。
大王。世尊亦尔。于一阐提辈善知根性而为说法。何以故。若不为说。一切凡夫当言如来无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无慈悲云何说言一切智人。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大王。如来世尊见诸病者当施法药。病者不服非如来咎。大王。一阐提辈分别有二。一者得现在善根。二者得后世善根。如来善知一闇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是故如来为一阐提演说法要。一阐提者复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于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后世则得。诸佛世尊不空说法。大王。譬如净人坠堕清厕。有善知识见而愍之寻前捉发而拔出之。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恶道。方便救济令得出离。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王语耆婆。若使如来审如是者。明当选择良日吉星然后乃往。耆婆白王。大王。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星。大王。如重病人犹不看日时节吉凶惟求良医。王今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大王。如栴檀火及[廿/伊]兰火。二俱烧相无有异也。吉日凶日亦复如是。若到佛所俱得灭罪。惟愿大王今日速往。
大王。世尊也是如此。对一阐提之辈,虽然知道他们的根性却还是为其说法。为什么呢?如果不为他们说,那么一切凡夫都会认为如来没有大慈悲。有慈悲者叫做一切智,如果无慈悲怎么能说是一切智人?所以如来为一阐提演说佛法。
大王。如来世尊见到病人就施以法药,病人不吃药并不是如来的过错。大王。一阐提有二种。第一种得现在善根,第二种得后世善根。如来知道一闇提之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其说法,如果后世能得者也为其说法。现在给他说法虽然无益,却能作为后世的因。所以如来为一阐提演说法要。一阐提者还有二种。一是利根,一是中根。利根之人于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在后世能得。诸佛世尊不会作无用的说法。大王。譬如干净的人堕入清厕,善知识见到会怜悯他,上前抓住他的头发将其拖出。诸佛如来也是如此。见到诸众生堕入三恶道,用方便之法救济,令其出离。所以如来为一阐提演说佛法。
  国王对耆婆说:“如果如来真的是这样。改天要选择良辰吉日才去拜访。
  耆婆对国王说:大王。如来之法中没有良辰吉日。大王。比如重病之人不看日时吉凶,只求良医。大王今日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大王。比如栴檀火及[廿/伊]兰火,二者一同燃烧的样子没有差别。吉日凶日也是如此。如果到了佛那里,都可以灭罪。希望大王现在就去。
尔时大王即命一臣名曰吉祥。而告之言。大臣当知吾今欲往佛世尊所。速办供养所须之具。臣言。大王。善哉善哉所须供具一切悉有。阿阇世王与其夫人严驾车乘一万二千。姝壮大象其数五万。一一象上各载三人。赍持幡盖花香伎乐种种供具无不备足。导从马骑有十八万。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寻从王者。其数足满五十八万。尔时拘尸那城所有大众满十二由旬。悉皆遥见阿阇世王与其眷属寻路而来。尔时佛告诸大众言。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刹多作种种恶到于佛所众罪得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捉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
于是大王就派一位大臣,名叫吉祥。告诉他:你要知道我今日要去拜见佛世尊。快去置办供养所需要的供具。
  大臣说:大王。善哉善哉。所须要的供具都是现成的。
  阿阇世王与其夫人驾车乘一万二千。姝壮大象数目五万。象上各坐三人。举着幡盖花香、伎乐、种种供具、无不备足。引路的马骑有十八万。摩伽陀国所有人民跟随大王的数目满足五十八万。这时拘尸那城所有大众满足十二由旬,都摇遥的看见阿阇世王与其眷属沿路而来。
  这时佛告诉大众:对于一切众生来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近的因缘莫过于善友。为什么呢?如果阿阇世王不能听从耆婆的话。下月七日必定命终,堕于阿鼻狱。所以近因都不如善友。
  阿阇世王。又在路上听说舍婆提毗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地狱。须那刹多作了种种恶,到了佛处众罪消灭。听说这些后对耆婆说:我今天虽然听到这些消息,还是不确定。耆婆,你来跟我同坐一头象。如果我要进入阿鼻地狱,希望你能抓住我,别让我堕落。因为我曾听说得道之人不会进入地狱。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阿阇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持一切。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槃亦无定相。如来今者云何而言。为阿阇世作决定心。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定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可破坏者。当知诸法无有定相。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当知是心为无决定。善男子。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尔时大王即到娑罗双树间。至于佛所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
  这时佛告诉大众:阿阇世王还有疑心。我要为他做决定心。
  这时会中有一菩萨。叫持一切。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槃也无定相。如来现在为何说要为阿阇世作决定心?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日一定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为什么呢?如果阿阇世王的疑心可以被破坏,那就可推知诸法没有定相。所以我要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可见心是没有决定的。善男子。如果阿阇世王的心是决定的,他的逆罪怎么能消除?因没有定相所以其罪可消,所以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决定,即非决定,是名决定)。
  这时大王就来到娑罗双树间。到达佛所,仰瞻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
  尔时世尊出八种声告言。大王。时阿阇世左右顾视此大众中谁是大王。我既罪戾又无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尔时如来即复唤言。阿阇世大王。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作是言。如来今日顾命语言。真知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怜愍等无差别。白佛言。世尊。我今疑心永无遗余。定知如来真是众生无上大师。尔时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尔时阿阇世王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释提桓因坐起饮食犹不欣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尔时阿阇世王即以所持幡盖香花伎乐供养。前礼佛足右绕三匝。礼敬毕已却坐一面
  于是世尊发出八种声音呼唤:大王。
  阿阇世左右顾视,心想:不知道大众中谁是大王。我既有罪又无福德。如来不应该称我作大王。
  这时如来又说:阿阇世大王。
  阿阇世王听到后非常欢喜,说道:如来今日的顾命语言,让我真正知道如来对于诸众生大悲怜愍,没有差别。并对佛说:世尊。我现在没有疑心了。确定如来是众生的无上大师。
  这时迦叶菩萨对持一切菩萨说: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这时阿阇世王对佛说:世尊。就算我现在能与梵王、释提桓因坐在一起吃饭,也不会快乐。能得到如来的一句招呼却非常庆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阿阇世王就用他带来的幡盖香花伎乐供养如来。礼拜佛足,右绕三匝。礼毕后坐在一边。
尔时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汝当一心谛听谛听。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一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二无诸善根本。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七生死常苦无常我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九恒为怨家之所追逐。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十一于三恶趣未得解脱。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大王。凡夫之人常于此身当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正观。尔时次第观心生相住相灭相。次第观心生住灭相。定慧进戒亦复如是。观生住灭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系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这时佛告诉阿阇世王:大王。今日我要为你讲解正法的要领。你要一心仔细听。凡夫要经常系心观身中有二十种事。一:认为我身中空空如也,没有无漏。二:没有诸善根本。三:我的生死没有得到调顺。四:堕坠深坑中处处可畏。五:用什么方便能见佛性。六:如何修定能见佛性。七:受生死常之苦,没有常、没有我、没有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九:常被怨家所追逐。十:没有一种法能遮诸有。十一:没有解脱三恶趣。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十三:也没有建立度过五逆罪的途径。十四:生死无边,未得其边。十五:不作诸业就不会得果报。十六:不可能我作因而他人受果。十七:不作乐因就没有乐果。十八:如果造业,果报不会消失。十九:因无明而生,也因无明而死。二十:过去未来现在总是放逸。
大王。凡夫要常对此身作这二十种观。这样就不再留恋生死。不留恋生死则得到正观。这时次第观察心的生相、住相、灭相。次第观察心的生住灭相,定、慧、进、戒也是如此。观生、住、灭后,知道心相乃至戒相。就永远不会作恶,不会畏惧死,和三恶道。如果不系心观察此二十事,心就会放逸,无恶不造。
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众恶。造众恶故则有死畏三恶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兹重恶。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
阿阇世说:按照我所理解佛所说的意思来说。我以往不曾发现这二十种事所以造了众多恶业。造了这些恶所以才害怕死后入三恶道。世尊。因我罪大恶极令父王无辜遭受逆害。无论是否用这二十种事来衡量,一定会堕阿鼻地狱。
佛告诉大王:一切诸法的性和相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是注定的。你为何说一定会堕阿鼻地狱?
阿阇世王这样回答:世尊。如果一切法都没有恒定的相。那么我的杀罪也是不定的。如果杀是恒定的那么一切诸法也是恒定的。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敕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坐时乃斩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圹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嗔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嗔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是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频婆娑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
佛说: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都没有定相(恒定的相,下同)。大王又能知道杀也是不定的。所以应当能推论出杀也没有定相。大王。正如你所说的对先父无辜横加逆害。可是什么是父呢?不过是个名字,众生在五阴中产生的关于父亲的想像。那么在十二入十八界中什么是父呢?如果色是父,那其他四阴就不是。如果四阴是父那么色就不是。如果说色和非色合起来是父道理不通——因为色与非色性质上无法相合。大王,凡夫众生在色阴中产生父亲的妄想。可是色阴也不可以被伤害。为什么呢?色法有十种(五根五尘),这十种中只有色(色根色尘)是可见可触可称可量可牵可缚的。虽看的见摸的着但是其性也是不住的。因此本质上同样不可得见不可碰触不可称量不可牵缚(意思是可见的只是色相,不是色本身)。色相既然是这样怎么能说可以杀死呢?如果色是父,可杀可害因此而获罪报。那么其他九色就不是,剩下的九种则应该无罪。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如果是过去和现在则不可害——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已经消失。因止其未来所以叫做杀。这样来说一种色或许可杀或许不可杀,所以色就不定。如果色不定那么杀也不定。因为杀不定所以果报也不定。怎么能说定入地狱呢?
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有二种:轻与重。心口所作的叫轻罪。身口心所作叫重罪。大王。心里念口中说但身并没作这样所得的业报较轻。大王昔日并没有说杀只说了“削足”(砍脚之刑法)。如果大王让侍臣将站着的国王斩首,结果他们等国王坐下时才斩尚且不会得罪。何况大王并没有这样做,怎会得罪?大王如果得罪那么诸佛世尊也应得罪。为什么呢?你父先王频婆娑罗常在诸佛前种下善根,所以今日才能坐王位。诸佛如果当初不接受他的供养那他就不会当国王。如果不当国王就不被你害。如果你杀父有罪,那诸佛岂非也应有罪?如果诸佛世尊无罪,怎么单单只有你得罪呢?大王。频婆娑罗曾经也有恶心,在毗富罗山游行猎鹿,周游旷野一无所获,只遇见一位仙人,具有五通法力。频婆娑罗就生了嗔恚恶心。心想我今日游猎不成都是因为此人暗中驱逐野兽。就让手下杀了仙人。那人临终生了嗔心丧失神通,而发誓言:我实在无辜,却被你无端杀害,我来世也会同样害你。频婆娑罗听见后就生了悔恨,于是供养那死尸。后来他才能得轻受果报不堕地狱。何况大王没有那样,怎会受地狱果报呢?先王自作自受,怎么会让你得杀罪?如果象你所言父王无辜。但怎么能说无呢?有罪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你父先王若真无辜怎会有报?频婆娑罗在他现世中也得善果也得恶果,所以先王也不定。因不定所以杀也不定。杀既然不定怎能说定入地狱呢?
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恶。若还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师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譬如山间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有怨诈来亲附。愚痴之人谓为实亲。智者了达乃知虚诈。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执镜自见面像。愚痴之人谓为真面。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热时炎。愚痴之人谓之是水。智者了达知其非水。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乾闼婆城。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众生的发狂的情况有四种:一贪狂,二药狂,三咒狂,四本业缘狂。大王,我的弟子中有这四狂。他们虽作了很多恶,但我不会裁判他们犯戒。这些人所作不会导致三恶道报。如果后来清醒后也不算犯戒。大王因贪国而逆害父王,是贪狂心所作怎会得罪?大王。比如有人酒醉后逆害其母,醒后心生悔恨。要知道此业也不得报。大王现在贪醉不是本心所作,若不是本心怎么说得罪?大王。譬如幻师变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以为是真的,有智之人知道虚幻;比如山间响声,愚痴之人认为是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大王,比如有人装成亲友来依附,愚痴之人以为是真亲,智者知道虚诈;大王。比如有人拿镜子照见自己。愚痴之人以为是真的,智者知道非真;大王,比如热烟。愚痴之人以为是水,智者知其非水。杀也一样。凡夫认为真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乾闼婆城,愚痴之人以为真实,智者知其非真;大王,如人在梦中享受五欲之乐,愚痴之人以为真实,智者知其非真。杀也如此,凡夫以为是实有,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亦不烧然。王亦如是虽复知杀云何有罪。大王。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大王。如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畜尊卑差别。宝命畏死二俱无异。何故于羊心轻无惧。于父先王生重忧苦。大王。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所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杀亦如是。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惭愧之人则为非有。无惭愧者则为非无。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无而亦是有。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大王。色是无常。色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是无常。识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识云何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者则与我同。我亦杀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统统都知晓因此无罪。王虽知杀怎么有罪?譬如有人知道酒,如果他不饮就不会醉。虽知道火也不会就燃烧起来。大王也是如此,不会因为知道杀而有罪。大王,众生在日出时作种种罪,在月出时又做盗窃之事,日月都不出则不作罪。虽然因为日月令其作罪,但日月实在不曾得罪。杀也一样。虽也是因王而起,但王实在无罪。大王,好比王宫中常令人屠羊心中无惧。怎么单单对父亲产生畏惧?虽然人畜尊卑差别,但都是把命看的宝贵而害怕死亡,二者并无差异,为何觉得羊死无所谓,对父先王产生重重忧苦呢?大王。世间之人是爱的奴隶,不得自在。被爱所指使而做杀害,如果有果报那应该是爱的罪。王也是不自在的人,怎会有错?
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又是有。杀也一样,虽非有非无而也是有。有了惭愧之心则无,无惭愧者则有。受果报者为有,空见之人则无,有见之人则为有。有有见者也是有,因为有有见者得到果报。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也为有,因为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报。所以虽非有非无而也是有。(文中空,有,常的概念在前几卷有详细解释,因概念比较复杂,此处不直译了。总之就是说认识直接影响业报的有无。)
大王,众生有呼吸的出入,使呼吸停止则叫做杀。诸佛随俗也称之为杀。大王,色是无常,色的因缘也无常。从无常中生出的色怎会是常呢?乃至识也是无常,识之因缘也无常,从无常之因而产生的识怎会是常?因无常所以苦,因苦而空,因空而无我。如果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那么被谁所杀?
杀了无常的而得到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能杀无常、苦、空、无我则跟我一样了,我也杀了无常苦空无我,我不入地狱,你因何能入?
(这一段开示可以看到有很多前文所列举外道所持的论据。所以经中常说六师所言有真有假,甚至九真一假。)
尔时阿阇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审定。今则定知。世尊。我亦曾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若有众鸟随所集处则同其色。虽闻是言亦不审定。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与同色者则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世尊。我见世间从[廿/伊]兰子生[廿/伊]兰树。不见[廿/伊]兰生栴檀树。我今始见从[廿/伊]兰子生栴檀树。[廿/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于是阿阇世王按照佛所说的思考了色乃至观识。然后对佛说道:世尊。我终于知道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的了。我如果能有这种正见则不会作罪。世尊。我曾听诸佛世尊常作为众生父母。虽闻此语却心怀疑惑,现在才确信了。世尊。我也曾听须弥山王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作成。还会随着众鸟聚集而改变颜色,我一直很怀疑。我今天来至佛须弥山就成了一色,因此而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世尊。我见世间从[廿/伊]兰种子中生长出[廿/伊]兰树。看不见[廿/伊]兰能生栴檀树。我今日才能看见从[廿/伊]兰种子生栴檀树。[廿/伊]兰子就是我身,栴檀树者是我心中的无根信仰。所谓无根就是我开始时不知道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所以叫无根。世尊。我如果没有遇到如来世尊,将会在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日见佛,因此见佛所得功德,能消除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不以为苦。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婇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是一切诸佛弟子。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璎珞微妙伎乐而供养佛。
佛说:大王。善哉善哉。我现在知道你必能破坏众生的恶心。
     王说:世尊。如果我能破坏众生恶心。就算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也不以为苦。
     这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所以阿阇世王所有重罪立刻变的微薄。大王及夫人后宫婇女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阿阇世王对耆婆说:耆婆。我今天没死已得天人身份,舍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是一切诸佛弟子。说完这些话后就用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璎珞微妙歌舞供养佛。
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实语甚微妙  善巧于句义
    甚深秘密藏  为众故显示
    所有广博言  为众故略说
    具足如是言  善能疗众生
    若有诸众生  得闻是语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佛说
    诸佛常软语  为众故说粗
    粗语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是故我今者  归依于世尊
    如来语一味  犹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谛  故无无义语
    如来今所说  种种无量法
    男女大小闻  同获第一义
    无因亦无果  无生及无灭
    是名大涅槃  闻者破诸果
    如来为一切  常作慈父母
    当知诸众生  皆是如来子
    世尊大慈悲  为众故苦行
    如人着鬼魅  狂乱多所作
    我今得见佛  所得三业善
    愿以此功德  回向无上道
    我今所供养  佛法及众僧
    愿以此功德  三宝常在世
    我今所当得  种种诸功德
    愿以此破坏  众生四种魔
    我遇恶知识  造作三世罪
    今于佛前悔  愿后更莫造
    愿诸众生等  悉发菩提心
    系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佛
    复愿诸众生  永破诸烦恼
    了了见佛性  犹如妙德等
又用偈颂赞叹佛:(简译颂言)真实的道理如此微妙,佛用巧妙的办法为终生展示秘密的宝藏,为众生略微解说。这些妙语能治疗众生疾苦。如果众生听到这些话,无论是否能相信,也必定知道是佛所说。
诸佛总是言语轻柔,为了众生有时说的很粗浅。这些话都是第一义理,所以我今日皈依世尊。如来的话如同大海水,宣说第一真谛,绝没有无意义的话。如来今日所说的种种无量大法,无论男女多少听闻都能获得第一义。无因无果,无生无灭,这就是大涅盘,听闻的人能破除恶果。
如来为一切众生做父母,众生就像如来之子一样。世尊慈悲众生,为众生而苦行。 我曾经中了鬼魅发狂作恶,今天见了佛而得到三业善报。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无上大道。愿以我今日供养佛法及众僧的功德令三宝住世。希望我所得到的种种功德能破坏众生的四种魔。
    我因遇到恶知识而造作三世罪业。今日在佛前忏悔,希望以后不要再造。愿众生悉发菩提心,专心思念十方一切佛。又愿众生永破烦恼了见佛性犹如妙德。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堕于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尔时阿阇世王。及摩伽陀举国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天行品者如杂花说
这时世尊赞叹阿阇世王:善哉善哉。如果有人能发菩提心,那此人就庄严了诸佛大众。大王。你曾经已在毗婆尸佛前发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那已来到我出世,在其间未曾堕过地狱受苦。大王应当知道菩提之心有如此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后应当勤修菩提之心。因此因缘能消灭无量恶。这时阿阇世王和摩伽陀举国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圈,辞退后回到宫殿。天行品如华严经中所说。
  大般涅槃经婴儿行品第九
善男子。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语言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诘未了者即是诸佛秘密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啝。啝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啝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众生故不知苦乐无昼夜想。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萨不造生死作业是名不作。大事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
善男子,为什么叫婴儿行呢?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所以叫婴儿。如来也是不能起的——如来始终不兴起各种法相。所谓不能住,如来不着一切法。所谓不能来,如来身行没有动摇过。所谓不能去,如来已到大般涅槃。所谓不能语,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其实并没有说。因为如果有所说就是有为法了,如来世尊不是有为所以无说。另外,所谓无语犹如婴儿,语言不清楚,虽说了话其实等于没说。如来也一样。不清楚的就是诸佛秘密之言。虽然说了但是因为众生不理解也等于没说。另外所谓婴儿,对事物的叫法不统一,也不知道正规的叫法。虽然如此,但正是通过这样而认知事物。如来也一样。一切众生种类各异,语言不同。如来用方便之法随顺解说,让一切众生都能了解。另外婴儿能说大字。如来也说大字。所谓婆啝,啝是有为婆是无为,叫做婴儿。啝是无常,婆为有常(梵语发音)。如来说常法,众生听后因为修常法而断无常叫做婴儿行。另外婴儿不知苦乐昼夜和父母。菩萨摩诃萨也一样,平等看待众生,所以没有父母亲疏等分别。另外婴儿不能作大小各种事。菩萨摩诃萨亦也是如此。菩萨不造生死之业,所以叫做不作。所谓大事即是五逆罪,菩萨摩诃萨终不作五逆重罪。小事即是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
又婴儿行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善男子。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为说净。如来已得第一义故则无虚妄。如彼婴儿于非牛马作牛马想。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如彼婴儿于木男女生男女想。如来亦尔。知非众生说众生想。而实无有众生相也。若佛如来说无众生。一切众生则堕邪见。是故如来说有众生。于众生中作众生想者。则不能破众生相也。若于众生破众生相者。是则能得大般涅槃。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善男子。若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是五行者。当知是人必定当得如是五行。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亦定当得是五行。佛言。善男子。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亦同于汝得是五行
另外所谓婴儿行,比如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就拿着杨树的黄叶,告诉他说别哭别哭,我给你金子。婴儿见到以为是真金就停止哭泣。但此杨叶并不是黄金。婴儿见到木牛木马木男木女也以为是真的而停止哭泣。其实并非男女。有这些行为所以叫婴儿。如来也同样,如果有众生打算做坏事,如来告诉他三十三天人常乐我净的样子,都非常端正的在宫殿里享受五欲快乐,六根所对的也只有快乐。众生听到有如此的快乐所以心生贪恋,而停止做恶,努力修行三十三天善业。但实际上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佛为度众生才方便说成常乐我净。
另外所谓婴儿。如果有众生厌恶生死。如来就给他说二乘法。其实并没有二乘的真实。因修二乘而懂得生死的弊病,才能体会涅槃的大乐,因此才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善男子。好像婴儿把不是金子的想成真金。如来也这样,在不净中而为其解说净法。如来已得第一义所以没有虚妄。如同婴儿对着非牛马生出牛马之想。如果有众生把非正道当成真道。如来也方便的说非道是道。其实非道之中并无真道,但因其能生道的微弱因缘所以说非道是道。如同婴儿将木人认为是真人。如来一样,知道无众生而说有众生,其实没有众生相。可是如果佛如来直接说无众生,那么一切众生就会堕入邪见,所以如来说有众生。但是如果众生一直认为有众生,就不能破众生相。不能破众生相,就不能得大般涅槃。得大涅槃才能真正的止住啼哭。这就是婴儿行。
善男子。如果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此五行,此人一定能理解这五行。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按我理解佛所说的意思。我也一定能得此五行。
佛说:善男子,不单是你能得此五行。今日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会于你同得此五行。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不可思议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无有相貌世间所无。何等为十。一者有五。何等为五。一者所不闻者而能得闻。二者闻已能为利益。三者能断疑惑之心。四者慧心正直无曲。五者能知如来密藏。是为五事。何等不闻而能得闻。所谓甚深微密之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常住无变。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断非不断。非始非终。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阴非不阴。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缘非不十二因缘。如是等法甚深微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复有不闻。所谓一切外道经书四毗陀论毗伽罗论卫世师论迦毗罗论。一切咒术医方伎艺。日月博蚀星宿运变图书谶记如是等经。初未曾闻。秘密之义今于此经而得知之。复有十一部经除毗佛略。亦无如是深密之义。今因此经而得知之。善男子。是名不闻而能得闻。闻已利益者。若能听受是大涅槃经。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甚深义味。譬如男女于明净镜见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镜亦复如是。菩萨执之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亦如有人在闇室中执大炬火悉见诸物。大涅槃炬亦复如是。菩萨执之得见大乘深奥之义。亦如日出有千光明。悉能照了诸山幽闇。令一切人远见诸物。是大涅槃清净慧日亦复如是。照了大乘深邃之处。令二乘人远见佛道。所以者何。以能听受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故。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得知一切诸法名字。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知一切诸法义理。善男子。其听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义。若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知义。复次善男子。听是经者闻有佛性未能得见。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得见之。听是经者闻有檀名未能得见檀波罗蜜。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得见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听是大涅槃经。则知法知义具二无碍。于诸沙门婆罗门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无所畏。开示分别十二部经演说其义无有差违。不从他闻而能自知。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闻已能为利益。
  这时世尊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如果有菩萨摩诃萨修行此大涅槃经能得到不同于声闻辟支佛的十种功德。不可思议,能令闻者惊怪。非内非外、非难非易、非相、非非相、非世间法,没有形象,是世间中所没有的。
  哪十种功德呢?先说前五种:一,不闻而能得闻。二,闻已利益。三,能断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无曲。五,能知如来密藏。
  什么是不闻而能得闻呢?就是指甚深微密之藏——即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没有毕竟入涅槃者,诸佛常住不变。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非断非不断,非始非终,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阴非不阴,非入非不入,非界非不界,非十二因缘非不十二因缘。因修行此经能让曾经没听过的人有机会听到这些非常高深秘密的佛法,所以叫不闻而能得闻。
  还有种不闻,即一切外道经书:四毗陀论、毗伽罗论、卫世师论、迦毗罗论,以及一切咒术、医方技艺,日月博蚀星宿运转图书谶记等等经文。以前没有听过这些秘意,现在因此经而得知。还有十一部经(除了毗佛略之外),其中都没有以上的深密之义。现在因听此经而得知。善男子。这就叫不闻而能得闻。
  什么是闻已利益呢?如果能听受大涅槃经,就能了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中极深的道理。比如男女在明镜中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形象,大涅槃这面镜子也是如此。菩萨凭借它能得了解大乘经典甚深之义。又如有人在暗室中拿着大火炬而能照见各种东西。大涅槃的火炬也是如此,菩萨拿他才能看见大乘深奥之义。又如太阳升起发出千道光明照亮山川幽暗,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远处的景物,此大涅槃清净的智慧之日也是如此,能照见大乘深邃之处,让二乘人眺望佛道。这都是因为能听受大涅槃微妙经典的缘故。
  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听受此大涅槃经,则能得知一切法的名字。如果能书写读诵流通为别人解说并讨论其道理,则能知一切法的义理。善男子。那些听受的人只知其名不知其义。如果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就能知义了。另外善男子。听此经的人听闻有佛性却不能得见,书写读诵并为他人解说就能得见。听此经者听见檀的名字,却不能见檀波罗蜜,书写读诵为人解说则能得见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果能听此大涅槃经,则能知法知义,二者都无阻碍。在沙门婆罗门等中乃至天魔梵王一切世间中都无所畏惧。开示十二部经毫无差错。诸法无师自通,以至能接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这叫做闻已能为利益。
  断疑心者。疑有二种。一者疑名。二者疑义。听是经者断疑名心。思惟义者断疑义心。复次善男子。疑有五种。一者疑佛定涅槃不。二者疑佛是常住不。三者疑佛是真乐不。四者疑佛是真净不。五者疑佛是实我不。听是经者疑佛涅槃则得永断。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四疑永断。复次善男子。疑有三种。一疑声闻为有为无。二疑缘觉为有为无。三疑佛乘为有为无。听是经者如是三疑永灭无余。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不闻如是大涅槃经其心多疑。所谓若常无常若乐不乐若净不净若我无我。若命非命。若众生非众生。若毕竟不毕竟。若他世若过世。若有若无。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灭若非灭。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听是经者如是诸疑悉得永断。复次善男子。若有不闻如是经者。复有种种众多疑心。所谓色是我耶受想行识是我耶。眼能见耶我能见耶。乃至识能知耶我能知耶。色受报耶我受报耶。乃至识受报耶我受报耶。色至他世耶我至他世耶。乃至识亦如是。生死之法有始有终耶。无始无终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断。复有人疑。一阐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如是等辈有佛性耶无佛性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断。复有人疑。世间有边耶世间无边耶。有十方世界耶无十方世界耶。听是经者如是等疑亦得永断。是名能断疑惑之心。
  所谓断疑心是什么呢?疑有二种:疑名和疑义。听此经能断疑名之心,研习此经则能断疑义之心。另外善男子疑又分五种:一,怀疑佛是定入涅槃吗?二,怀疑佛是常住的吗?三,怀疑佛是真乐吗?四,怀疑佛是真净吗?五,怀疑佛是真我吗?听此经的人能永远断绝对佛涅槃的怀疑,书写读诵为他人解说则能断绝其他四种怀疑。另外善男子疑又有三种:一,怀疑声闻的有无。二,怀疑缘觉的有无。三,怀疑佛的有无。听此经能永远断绝此三疑,书写读诵为他人解说则能了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另外善男子。如果有人不听此大涅槃经,心中多疑——所谓若常无常、若乐不乐、若净不净、若我无我。若命非命。若众生非众生。若毕竟不毕竟。若他世若过世。若有若无。若苦若非苦若集若非集若道若非道若灭若非灭。若法若非法。若善若非善。若空若非空(这一段是指似是而非的怀疑论者,一会信一会不信,等于不信)。听此经后这些疑惑永远断绝。
  另外善男子。如果不闻此经,还有种种众多疑心——所谓色是我还是受想行识是我?眼能见还是我能见?乃至识能知还是我能知?色受报还是我受报?乃至识受报还是我受报?色至他世还是我到他世?乃至识也是如此。生死的法则有始有终吗?无始无终吗?听此经后这些疑惑永远断绝。还有人怀疑一阐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诽谤方等大乘经,这些人有佛性还是无佛性?听此经后这些怀疑永远断绝。还有人怀疑,世界有尽头还是无尽头?有没有十方世界,听此经后永断疑惑,这就是能断疑惑之心。
  慧心正直无邪曲者。心若有疑则所见不正。一切凡夫若不得闻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所见邪曲。乃至声闻辟支佛人所见亦曲。云何名为一切凡夫所见邪曲。于有漏中见常乐我净。于如来所见无常苦不净无我。见有众生寿命知见。计非有想非无想处以为涅槃。见自在天有八圣道。有见断见如是等见名为邪曲。菩萨摩诃萨若得闻是大涅槃经。修行圣行则得断除如是邪曲。云何名为声闻缘觉邪曲见耶。见于菩萨从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净饭母曰摩耶。迦毗罗城处胎满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释捧接。难陀龙王及婆难陀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执持宝盖随后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满足七步。到于天庙令诸天像悉起承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伤当终不睹佛兴。诣师学书算计射御图谶伎艺。处在深宫六万婇女娱乐受乐。出城游观至迦毗罗园。道见老人乃至沙门法服而行。还至宫中见诸婇女形体状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冢墓无异。厌恶出家夜半踰城。至郁陀伽阿罗逻等大仙人所。闻说识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处。既闻是已谛观是处是非常苦不净无我。舍至树下具修苦行满足六年。知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复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乳糜。受已转至菩提树下。破魔波旬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波罗[木*柰]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乃至于此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如是等见。是名声闻缘觉曲见。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悉得断除如是等见。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演说思惟其义。则得正直无邪曲见。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谛知菩萨无量劫来不从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正直之见。能知如来深密义者。所谓即是大般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甚深之义。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什么是慧心正直无邪曲呢?心中有怀疑就会导致见解不正。一切凡夫如果不能听闻此大涅槃微妙经典就会导致见解邪曲,甚至声闻辟支佛也是如此。
  什么叫一切凡夫见解邪曲呢?就比如在有漏法中见到常乐我净,在如来法中却觉得无常、苦、不净、无我。认为有众生寿命知见。把非有想非无想处当作涅槃。认为自在天具有八圣道。有见断等等,这些都是邪曲。菩萨摩诃萨如果听闻大涅槃经,修行圣行则能断除这些邪曲。
  什么叫声闻缘觉的邪曲见呢?比如见到菩萨从兜率天下凡,坐白象入神母胎。父亲叫净饭,母亲叫摩耶。在迦毗罗城胎满十月而生。出生后未落地被帝释天捧接。难陀龙王及婆难陀吐水给他洗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持宝盖在后方侍立,地神变现百花承接其足。向四方步行七步。到了天庙所有神像起立迎接,阿私陀仙为其占相,占相后因伤心等不到成佛之日而十分悲痛。向老师学习各种技艺,在深宫中与六万宫女娱乐受乐。出城游玩到迦毗罗园,见到老人以及沙门经过,回到宫中就觉得那些宫女样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与冢墓无异。因厌恶而出家,夜半离城去到郁陀伽阿罗逻等大仙人那里,听其讲识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处。听闻后谛观此处非常苦、不净、无我。离开后在树下修苦行六年。知到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时又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受牧牛女所奉牛奶。然后回到菩提树下。破除魔王波旬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波罗[木*柰]为五个比丘初转法轮。直到在此拘尸那城入般涅槃。这些都是名声闻缘觉的曲见。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听受此大涅槃经,能断除这些等见。如果能书写读诵流通并为别人演说,则能正直无邪曲见。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涅槃经,真切的知道菩萨无量劫来并没有从兜率天降入神母胎,乃至在拘尸那城入般涅槃。这才是菩萨摩诃萨的正直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知如来深密之义——即是大般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悔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等罪,就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甚深秘密之义。
  另外,善男子。什么是甚深之义?虽然知道众生真实无我,却在未来难免承受业果。虽然知道五阴在此灭尽,善恶之业却终不消失。虽有诸业却没有作者。虽有到达之处却没有去者。虽有系缚却无承受束缚的人。虽有涅槃却无消灭者,这是甚深秘密之义。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闻不闻。义是义不。然何以故。法若有者便应定有。法若无者便应定无。无不应生有不应灭。如其闻者是则为闻。若不闻者则为不闻。云何而言闻所不闻。世尊。若不可闻是为不闻。若已闻者则更不闻。何以故。已得闻故。云何而言闻所不闻。譬如去者。到则不去去则不到。亦如生已不生不生不生。得已不得不得不得。闻已不闻不闻不闻亦复如是。世尊。若不闻闻者。一切众生未有菩提即应有之。未得涅槃亦应得之。未见佛性应见佛性。云何复言十住菩萨虽见佛性未得明了。世尊。若不闻闻者。如来往昔从谁得闻。若言得闻。何故如来于阿含中复言无师。若不闻不闻如来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不闻不闻亦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若当不闻如是大涅槃经见佛性者。一切众生不闻是经亦应得见。世尊。凡是色者或有可见或不可见。声亦如是或是可闻或不可闻。是大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世尊。过去已灭则不可闻。未来未至亦不可闻。现在听时则不名闻。闻已声灭更不可闻。是大涅槃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三世则不可说。若不可说则不可闻。云何而言菩萨修是大涅槃经闻所不闻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按我的理解,佛所说闻不闻的道理不通。为什么呢?法如果有就一定有。法如果无就一定无。如果无则不应生,如果有则不应灭。比如听见就是听见,没听就是没听,怎么能说听所不听呢?世尊。如果不可闻就是不闻。如果已闻就不会再闻,因为已得到了,怎能说闻所不闻呢?比如去与来,到了就不用再去,去就还没到。又如生后就不再生,不生就是不生。得后不再得,不得自然是不得。闻后就不再闻,不闻就是不闻,也是一样。世尊。如果不闻而闻,一切众生未得菩提时应该也有了。未得涅槃也应该得了,未见佛性也应见了佛性。怎么还说十住菩萨虽见佛性却不能明了?世尊,如果不闻能闻。如来以前从谁那里听闻?如果说是听来的,怎么如来在阿含经中说自己没有老师呢?如果一直未闻,如来最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一切众生不用闻法也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如来如果不闻此大涅槃经而见佛性,一切众生也能这样得见。
  世尊。凡是色相或者可见或不可见。声音也如此,或者可闻或不可闻。此大涅槃如果非色非声,如何能够见闻?
  世尊。过去已灭则不可闻。未来未至也不可闻。现在正在听就不能算听到,听到后声音已经消失更不可听。此大涅槃不是过去、未来、现在,如果不是三世则不可说,如果不可说则不可闻,既然如此,怎能说菩萨修行此大涅槃经能闻所不闻呢?
  尔时世尊赞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知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乾闼婆城画水之迹。亦如泡沫芭蕉之树空无有实。非命非我无有苦乐。如十住菩萨之所知见。时大众中忽然之顷有大光明。非青见青非黄见黄非赤见赤非白见白。非色见色非明见明非见而见。尔时大众遇斯光已身心快乐。譬如比丘入师子王定。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光明谁之所放。尔时如来默然不说。迦叶菩萨复问文殊师利。何因缘故有此光明照于大众。文殊师利默然不答。尔时无边身菩萨复问迦叶菩萨。今此光明谁之所有。迦叶菩萨默然不说。净住王子菩萨复问无边身菩萨。何因缘故是大众中有此光明。无边身菩萨默然不说。如是五百菩萨皆亦如是。虽相咨问然无答者。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何因缘故。是大众中有此光明。文殊师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名大涅槃。大涅槃者则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是光明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光明者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者名为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光明者即是念佛。念佛者是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光明者即是一切声闻缘觉不共之道。声闻缘觉不共之道即名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云何如来问于因缘。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
  这时世尊赞叹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今日了知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乾闼婆城、如水上波纹,又如泡沫芭蕉之树中空无实。非命非我,无有苦乐,如十住菩萨所知。
  这时大众中忽然有大光明出现,非青而现青、非黄而现黄、非赤而现赤、非白而现白,非色却能让人见色、非明却能见到明、非见而能见。大众遇到此光身心快乐,犹如比丘入师子王定一般。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问佛:世尊。今日光明是谁所放?
  此时如来默然不说。
  迦叶菩萨又问文殊师利:为何有此光明照耀大众?
  文殊师利默然不答。
  这时无边身菩萨又问迦叶菩萨:这光明是谁所有?
  迦叶菩萨默然不说。
  净住王子菩萨问无边身菩萨:什么因缘让大众中有此光明?
  无边身菩萨默然不说。
  其余五百菩萨也是如此,互相询问却没人回答。
  此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文殊师利。什么因缘让大众中有此光明?(首先问话的反而知道答案,既是暗示这都是在表演)
  文殊师利说:世尊,此光明叫智慧,智慧是常住法,常住之法没有因缘。为何佛要这么问呢?此光明叫大涅槃,大涅槃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依靠)因缘,为何佛要问此中因缘呢?此光明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为何如来问因缘呢。光明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为何如来问因缘呢?光明即是念佛,念佛就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为何如来问因缘呢?光明即是一切声闻缘觉所不具备的道,声闻缘觉不具备的就是常住,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为何如来问因缘呢?世尊。如果要说其有因缘,只因灭除了无明的因缘才能点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灯。
  佛言。文殊师利。汝今莫入诸法甚深第一义谛。应以世谛而解说之。文殊师利言。世尊。于此东方过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动。其佛住处纵广正等足满一万二千由旬。其地七宝无有土石。平正柔软无诸沟坑。其诸树木四宝所成。金银琉璃及以颇梨。花果茂盛无时不有。若有众生闻其花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周匝复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若有众生在中浴者。所得喜乐譬如比丘入第二禅。其河多有种种诸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香花大香花微妙香花常花一切众生无遮护花。其河两岸亦有众花。所谓阿提目多伽花占婆花波吒罗花婆师罗花摩利迦花大摩利迦花新摩利迦花须摩那迦花由提迦花檀[少/兔]迦利花常花一切众生无遮护花。底布金沙有四梯梐金银琉璃杂色颇梨。多有众鸟游集其上。复有无量虎狼师子诸恶鸟兽。其心相视犹如赤子。彼世界中一切无有犯重禁者。诽谤正法及一阐提五逆等罪。其土调适无有寒热饥渴苦恼。无贪欲恚放逸嫉妒。无有日月昼夜时节。犹如第二忉利天上。其土人民等有光明。各各无有憍慢之心。一切悉是菩萨大士。皆得神通具大功德。其心悉皆尊重正法。乘于大乘爱念大乘贪乐大乘护惜大乘。大慧成就得大总持。心常怜愍一切众生。其佛号曰满月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随所住处有所讲宣。其土众生无不得闻为琉璃光菩萨摩诃萨讲宣如是大涅槃经。
  佛说:文殊师利。你现在不要深入诸法极深的第一义谛。应该用世谛解说,不然大家听不懂。
  文殊师利说:世尊。在此地东方过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的世界叫不动世界,其佛的住处宽广足一万二千由旬,那里的土地只有七宝没有土石。平正柔软没有沟坑。树木由金银、琉璃及以颇梨四宝构成。花果茂盛无时不有。如果众生闻到那些花香就能身心安乐,犹如比丘进入第三禅(最乐的禅定)。周围还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具有八种味道。如果有众生在其中洗浴,所得喜乐犹如比丘进入第二禅。河中有种种花朵——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香花、大香花、微妙香花、常花、一切众生无遮护花。河两岸也有众花——所谓阿提目多伽花、占婆花、波吒罗花、婆师罗花、摩利迦花、大摩利迦花、新摩利迦花、须摩那迦花、由提迦花、檀[少/兔]迦利花、常花、一切众生无遮护花。河底布满金沙,有四梯梐金银琉璃杂色颇梨。有许多鸟在上面游戏。还有无数的虎狼师子各种恶鸟兽,性情却如同婴儿一样柔顺。那世界中没有犯重禁者,诽谤正法及一阐提五逆等罪。那里风调雨顺没有寒热饥渴的苦恼,没有贪欲愤怒放逸嫉妒。没有日月昼夜时节更替,好像在第二忉利天上。那里的人民身有光明,没有傲慢之心。一切都是菩萨大士,都有神通具有大功德,心中尊重正法。修行大乘,爱念大乘,贪乐大乘,护惜大乘。成就大智慧,得到大总持,心中怜愍一切众生。佛号叫满月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随处宣讲,众生皆能听见。那佛现在正为琉璃光菩萨摩诃萨讲宣此大涅槃经。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修行大涅槃经。所不闻者皆悉得闻。彼琉璃光菩萨摩诃萨问满月光明佛。亦如此间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所问等无有异。彼满月光明佛即告琉璃光菩萨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彼有世界名曰娑婆。其土多有山陵堆阜土沙砾石荆蕀毒刺周遍充满。常有饥渴寒热苦恼。其土人民不能恭敬沙门婆罗门父母师长。贪着非法欲于非法修行邪法不信正法寿命短促。有行奸诈王者治之。王虽有国不知满足。于他所有生贪利心。兴师相伐枉死者众。王者修行如是非法。四天善神心无欢喜。故降灾旱谷米不登人民多病苦恼无量。彼中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悲纯厚愍众生故。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为诸大众敷演如是大涅槃经。彼有菩萨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已问斯事如汝无异。佛今答之汝可速往自当得闻。
  佛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修行大涅槃经,所未闻的都能得闻。那琉璃光菩萨摩诃萨问满月光明佛的问题,与此地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所问的一模一样。那满月光明佛告诉琉璃光菩萨:善男子。西方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叫娑婆。那里有很多山陵堆阜土沙砾石,到处都是荆蕀毒刺。常被饥渴寒热所苦恼。那里的人民不能恭敬沙门婆罗门父母师长。贪非法,渴求非法,修行邪法,不信正法,寿命短促。有行为奸诈的国王统治,王虽有了天下还不知满足,还贪念其他国土。互相兴师争夺死者无数。因国王们修行这些非法四天善神都不喜欢,所以降下旱灾谷米不丰,人民多病,苦恼无量。那里有佛叫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悲纯厚,怜悯众生。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为诸大众演说大涅槃经。那里有个菩萨叫光明遍照高贵德王,所问的跟你一样。释迦牟尼佛正要回答你可以快去听,自然能明白。
  世尊。彼琉璃光菩萨闻是事已。与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欲来至此故先现瑞。以此因缘有此光明。是名因缘亦非因缘。尔时琉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诸菩萨俱。持诸幡盖香花璎珞种种伎乐倍胜于前。俱来至此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己所持供养之具供养于佛。头面礼足合掌恭敬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
  世尊。那琉璃光菩萨听后就带着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要来此地。所以先出现了瑞相。因此因缘有此光明,这是因缘又不是因缘。
  此时琉璃光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到达。带着各种幡盖香花璎珞种种歌舞比以前更好。来到此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把所持供养之具供养佛。做头面礼拜佛足,合掌恭敬的右绕佛三圈,礼毕后坐在一面。
  尔时世尊问彼菩萨。善男子。汝为到来为不到来。琉璃光菩萨言。世尊。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我观是义都无有来。世尊。诸行若常亦复不来。若是无常亦无有来。若人见有众生性者有来不来。我今不见众生定性。云何当言有来不来。有憍慢者见有去来。无憍慢者则无去来。有取行者见有去来。无取行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有去来。不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无去来。不闻佛性则有去来。闻佛性者则无去来。若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则有去来。不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者则无去来。若见声闻辟支佛人常乐我净则有去来。若不见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无常乐我净则有去来。若见如来常乐我净则无去来。世尊。且置斯事欲有所问。唯垂哀愍少见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意所问今正是时。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所以者何。诸佛难值如优昙花。法亦如是难可得闻。十二部经中方等复难。是故应当专心听受。
  世尊问菩萨:善男子。你现在是来了还是没来呢?
  琉璃光菩萨答:世尊。来到此地也不算来,不到此地也不算来。我看这两者都不是来。世尊。诸行若是恒常也不是来,若是无常也不是来。如果人见到有众生之性那么就有来与不来之分,我现在看不见众生定性,怎么能分出来和不来?有骄慢的人见到有去与来,无骄慢的则没有去与来。有取行的人认为有去与来,无取行的则不认为有去来。如果知道如来毕竟涅槃则有去来,如果不是则没有去来。不见佛性则有去来,见到佛性则无去来。如果认为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的则有去来,不见声闻辟支佛人有涅槃的则无去来。如果认为声闻辟支佛人是常乐我净的则有去来,如果不是则无去来。如果认为如来无常乐我净则有去来,如果认为如来常乐我净则无去来。世尊。先放下此事的讨论吧,我有个问题,希望您慈悲解答。
  佛说:善男子。你随便问把,现在正是时候。我会给你耐心解答。因为诸佛象优昙花一样难遇。佛法也一样难得听见,在十二部经中方等经更加难遇,所以应该专心听受。
  时琉璃光菩萨摩诃萨。既蒙听许兼被诫敕。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有能修行大涅槃经闻所不闻。尔时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尽如是大乘大涅槃海。正复值我能善解说。汝今所有疑网毒镞。我为大医能善拔出。汝于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为汝作大船师。汝于我所生父母想。我亦于汝生赤子心。汝心今者贪正法宝。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宣释。善男子。欲听法者今正是时。若闻法已当生敬信。至心听受恭敬尊重。于正法所莫求其过。莫念贪欲嗔恚愚痴。莫睹法师种姓好恶。既闻法已莫生憍慢。莫为恭敬名誉利养。当为度世甘露法利。亦莫生念。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先自解身然后解人。先自安身然后安人。先自涅槃然后令人而得涅槃。于佛法僧应生等想。于生死中生大苦想。于大涅槃应生常乐我净之想。先为他人然后为身。当为大乘莫为二乘。于一切法当无所住。亦莫专执一切法相。于诸法中莫生贪相。常生知法见法之相。善男子。汝能如是至心听法。是则名为闻所不闻。善男子。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善男子。如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如不到到。不到不到。到不到。到到。世尊。云何不生生。善男子。安住世谛初出胎时。是名不生生。云何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无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谛死时是名生不生。云何生生。善男子。一切凡夫是名生生。何以故。生生不断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是名生生。四住菩萨名生不生。何以故。生自在故是名生不生。善男子。是名内法。云何外法。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善男子。譬如种子未生牙时。得四大和合人功作业然后乃生。是名未生生。云何未生未生。譬如败种及未遇缘。如是等辈名未生未生。云何生未生。如芽生已而不增长。是名生未生。云何生生。如芽增长。若生不生则无增长。如是一切有漏是名外法生生。
  琉璃光菩萨摩诃萨得到允许并被告诫后就对佛说:世尊。为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涅槃经能闻所不闻?
  这时如来赞叹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今天要穷尽大乘大涅槃之海。正好遇上我善于解说。你的所有疑网毒刺,我会作为你的医生为你拔出。你对于佛性还没明了,我有智慧火炬为你照明。你欲度过生死大河,我能为作大船师。你认为我是你的父母,我也把你看成亲子。你的内心贪求正法宝藏,正好我有许多能施于你。仔细听着且用心思考,我要给你详细解答。
  善男子,要听正法现在最是时候。闻法后要生敬重信心,至心听受恭敬尊重。在正法处不要错过,不要想着贪欲嗔恚愚痴。不要计较法师的种姓优劣。闻法后不要骄傲,不要靠此谋求名誉利养,而要将其做为度世的甘露法利。也不要想我听法后要先度自身然后度别人,先自己解脱再解脱别人,先求自保再保他人,先自己涅槃再让他人得涅槃。对佛、法、僧要平等看待,要把生死看做极大痛苦,认识大涅槃是常乐我净。先为他人然后为自己。要修大乘莫修二乘。对一切法要无所住,也不要执著一切法相,不要在诸法生起贪相。要经常生起知法见法的样子。善男子。你能这样至心听法,就是闻所不闻。
  善男子。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善男子,如同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又如不到到。不到不到。到不到。到到。
  世尊:什么是不生生?
  善男子。在世谛中刚刚出胎时,叫不生生。
  什么是不生不生?
  善男子。大涅槃没有生相,就是不生不生。
  什么是生不生?
  善男子。世谛中死亡是生不生。
  什么是生生?
  善男子。一切凡夫是生生,因为生生不断的缘故。一切有漏法念念相生的缘故,叫做生生。四住菩萨叫生不生,因为生出自在,所以叫生不生。善男子这是内法。什么是外法呢?就是未生生,未生未生,生未生,生生。善男子。譬如种子没有发芽时,得到四大滋养以及人的培植才能发芽,叫做未生生。什么是未生未生?比如是坏种子并未遇到外缘,这样的叫未生未生。如何是生未生,比如发芽后却不继续生长,叫生未生。什么是生生?如同芽生长。如果是生不生则没有增长。一切有漏法叫外法生生。
琉璃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若有生者。为是常耶是无常乎。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则无有生。生若无常则有漏是常。世尊。若生能自生生无自性。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世尊。若未生时有生者。云何于今乃名为生。若未生时无生者。何故不说虚空为生。
  琉璃光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有漏之法如果有生,那么生是常还是无常?生如是常,有漏之法则没有生。生如无常,则有漏是常。世尊。如果生能自生,那么生没有自性。如能生其他为何不能生出无漏?世尊。如果未生时就已经有生,为何现在才叫生?如果未生时无生,岂不是虚空是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不生名为生。云何可说。何以故以其生故。云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说。云何生不生不可说。生即名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说。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不生者名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说。何以故。以修道得故云何生亦不可说。以生无故。云何不生不可说。以有得故。云何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以是义故亦可得说。善男子。汝今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众钝故。善男子。有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无常生亦无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无常异亦是常。以法无常异亦无常坏亦是常。以本无今有故坏亦无常。善男子。以性故生住异坏皆悉是常。念念灭故不可说常。是大涅槃能断灭故故名无常。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故生能生。无漏之法本无生性是故生不能生。如火有本性遇缘则发。眼有见性因色因明因心故见。众生生法亦复如是。由本有性遇业因缘。父母和合则便有生。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也不可说。生不生也不可说。不生不生也不可说。生也不可说。不生也不可说。因有因缘才可以解说。
  为何不生生不可说?因为将不生命名为生。为何可说?因为生。
  为何生生不可说?生生所以生。生生所以不生也不可说。
  为何生不生不可说?生叫做生,生不能自生,所以不可说。
  为何不生不生不可说?不生叫做涅槃,涅槃同样不生所以不可说,因为靠修道获得。
  为何生也不可说?因为生出无的缘故。
  为何不生不可说?因为有所得。
  为何有因缘也可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因此以也可说。
  善男子。你现在不要进入甚深的空定。因为大众愚钝,跟不上你的思维。
  善男子。在有为之法中生是常,因为住于无常所以生也无常。
  住本是常,因为能生出生所以住也无常。
  异也是常,因为法无常所以异也无常。
  坏本是常,因为本来无现在有,所以坏也无常。
  善男子。因为性的缘故生住异坏都是常。因为念念消灭所以不可说常。因为大涅槃能断灭所以叫无常。善男子。有漏之法未生的时候已有了生的性,所以生能生。无漏之法本来没有生的性所以生不能生。如同火有本性遇到外缘则起火。眼有见的性,因色因明因心才能见。众生的生法也是如此,因为本有性,遇业因缘父母和合才有了生。(简单说是缘起性空。)
  尔时琉璃光菩萨摩诃萨。及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已踊在虚空高七多罗树。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殷勤教诲。因大涅槃始得悟解闻所不闻。亦令八万四千菩萨深解诸法不生生等。世尊。我今已解断诸疑网。然此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无畏。复欲咨禀唯垂听许。尔时世尊告无畏菩萨。善男子。随意问难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尔时无畏菩萨与六万(一本云与八万)四千诸菩萨等俱从座起。更整衣服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此土众生当造何业而得生彼不动世界。其土菩萨云何而得智慧成就。人中象王有大威德。具修诸行利智捷疾闻则能解。
  这时琉璃光菩萨摩诃萨和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听闻此法后跃到空中,有七多罗树那么高。恭敬合掌对佛说:世尊。我蒙如来殷勤教诲,因大涅槃经才悟了闻所不闻的道理。也让八万四千菩萨深刻理解了诸法不生生等概念。
  世尊。我现在已经断绝一切疑网。但此会中有一菩萨叫无畏。还有问题希望能得到允许。
  这时世尊告诉无畏菩萨:善男子。随意提问,我会为你解答的。
  无畏菩萨与六万(或八万)四千诸菩萨等都从座中站起,整理衣服长跪合掌对佛说:世尊。此土众生需要造什么业才能生到不动世界呢?为何那里的菩萨能得智慧成就,犹如人中的象王具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威德,修行诸行,智慧通达,听到则能理解?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不害众生命  坚持诸禁戒
    受佛微妙教  则生不动国
    不夺他人财  常施惠一切
    造招提僧坊  则生不动国
    不犯他妇女  自妻不非时
    施持戒卧具  则生不动国
    不为自他故  求利及恐怖
    慎口不妄语  则生不动国
    莫坏善知识  远离恶眷属
    口常和合语  则生不动国
    如诸菩萨等  常离于恶口
    所说人乐闻  则生不动国
    乃至於戏笑  不说非时语
    谨慎常时说  则生不动国
    见他得利养  常生欢喜心
    不起嫉妒结  则生不动国
    不恼于众生  常生于慈心
    不生方便恶  则生不动国
    邪见言无施  父母及去来
    不起如是见  则生不动国
    旷路作好井  种殖果树林
    常施乞者食  则生不动国
    若于佛法僧  供养一香灯
    乃至献一花  则生不动国
    若为恐怖故  利养及福德
    书是经一偈  则生不动国
    若为悕利福  能于一日中
    读诵是经典  则生不动国
    若为无上道  一日一夜中
    受持八戒斋  则生不动国
    不与犯重禁  同共一处住
    呵谤方等者  则生不动国
    若能施病者  乃至于一果
    欢喜而瞻视  则生不动国
    不犯僧鬘物  善守于佛物
    涂扫佛僧地  则生不动国
    造像及佛塔  犹如大拇指
    常生欢喜心  则生不动国
    若为是经典  自身及财宝
    施于说法者  则生不动国
    若能听书写  受持及读诵
    诸佛秘密藏  则生不动国
  这时世尊说偈言道:不害众生,坚持禁戒,接受佛法教育则能生在不动国土。不要抢夺他人财物,要经常为别人施惠一切。造佛僧寺庙则能生在不动国。不侵犯别人的妇女,也不要与自己在非时行淫,布施持戒的卧具,则能生在不动国。不为自己和别人谋求利益和恐怖的,慎言不妄语则能生在不动国土。不要破坏善知识,远离不善的眷属,常说和善的话语则能生在不动国。如同诸菩萨一样远离恶口,所说的大众都喜欢听,则能生在不动国。乃至于戏笑,不要说不该说的话,谨慎说该说的话,则能生在不动国。见别人得到利养心生欢喜,不生嫉妒则能生在不动国。不恼恨众生,常生慈心,不要随便的生起恶心,则能生在不动国。不要生出邪见,说不布施父母和去来,则能生在不动国。在矿业上造好井,种殖果树林,常布施乞丐,则能生在不动国。如果给佛法僧供养一香一灯乃至献一花,则能生在不动国。如果因为恐怖或为了利养和福德,书写此经,则能生在不动国。如果为了利益福德,能读诵一日此经典,则能生在不动国。如果为了得无上道,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戒斋,则能生在不动国。不与犯重禁的人住在一起。不要呵责诽谤方等经,则能生在不动国。若能布施给病人哪怕一个水果,愿意去探望,则能生在不动国。不侵犯僧物,乐于保护佛物,涂扫佛僧地面,则能生在不动国。制造哪怕大拇指大小的佛像及佛塔,常生出欢喜心,则能生在不动国。如果为此经典,把自己和财宝布施给说法者?,则能生在不动国。如果能听受书写受持及读诵诸佛秘密藏,则能生在不动国。
  尔时无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已知所造业缘得生彼国。是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普为怜愍一切众生先所咨问。如来若说则能利益安乐人天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
  这时无畏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我已经知道所造业缘能生彼国。刚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因为怜愍一切众生先问的问题。如来如果解说则能利益安乐人天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
  尔时世尊即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于此当至心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因缘故未到不到。有因缘故不到到。有因缘故到不到。有因缘故到到。何因缘故未到不到。善男子。夫不到者是大涅槃。凡夫未到以有贪欲嗔恚愚痴故。身业口业不清净故。及受一切不净物故。犯四重故谤方等故一阐提故五逆罪故。以是义故未到不到。善男子。何因缘故不到到。不到者名大涅槃。何义故到。永断贪欲嗔恚愚痴身口恶故。不受一切不净物故。不犯四重故。不谤方等经故。不作一阐提故。不作五逆罪故。以是义故名不到到。须陀洹者八万劫到。斯陀含者六万劫到。阿那含者四万劫到。阿罗汉者二万劫到。辟支佛者十千劫到。以是义故名不到到。善男子。何因缘故名到不到。到者名为二十五有。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诸结之所覆蔽。往来不离犹如轮转。是名为到。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已得永离。故名不到。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示现在中。亦名为到。善男子。何因缘故名为到到。到者即是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须陀洹乃至阿那含。烦恼因缘故名到到。善男子。闻所不闻亦复如是。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云何不闻闻。善男子。不闻者名大涅槃。何故不闻。非有为故非音声故不可说故。云何亦闻。得闻名故。所谓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名不闻闻。
  世尊就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今天在这里要用心听,我来给你分别解说。
  有因缘所以未到不到,有因缘所以不到而到,有因缘所以到而不到,有因缘所以到到。什么因缘是未到不到呢?善男子。不到的是大涅槃,凡夫未到是因为有贪欲嗔恚愚痴以及身业口业不清净并且接受一切不净的东西,犯四重罪,诽谤方等经,一阐提做五逆罪,因为这些所以未到不到。
  善男子。什么因缘叫不到到呢?不到就是大涅槃。怎么到的呢?是因为永断贪欲嗔恚愚痴身口恶,不受一切不净物,不犯四重罪,不谤方等经,不作一阐提,不作五逆罪,因此义所以叫不到而到。须陀洹八万劫到,斯陀含六万劫到,阿那含四万劫到,阿罗汉二万劫到,辟支佛十千劫到,因此叫不到而到。
  善男子。什么因缘叫到不到?到就是二十五有。一切众生常被无量烦恼诸结之所覆盖,往来不离犹如轮转,这就是到。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已经永离,所以是不到。为了化度诸众生而示现在凡人中也是到。
  善男子。什么因缘叫到到。到即是二十五有。一切凡夫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有烦恼因缘所以叫到到。
  善男子。闻所不闻也是一样。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什么是不闻闻?善男子。不闻就是大涅槃。为何不能闻?因为涅槃非有为、非音声、不可说。为何又能闻?因为能闻名,所谓常乐我净,因此叫做不闻而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大涅槃者不可得闻。云何复言常乐我净而可得闻。何以故世尊。断烦恼者名得涅槃。若未断者名为不得。以是义故涅槃之性本无今有。若世间法本无今有则名无常。譬如瓶等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名无常。涅槃亦尔。云何说言常乐我净。复次世尊。凡因庄严而得成者。悉名无常。涅槃若尔应是无常。何等因缘所谓三十七品六波罗蜜四无量心。观于骨相阿那波那。六念处破析六大。如是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缘。故名无常。复次世尊。有名无常。若涅槃是有亦应无常。如佛昔于阿含中说。声闻缘觉诸佛世尊皆有涅槃。以是义故名为无常。复次世尊。可见之法名为无常。如佛先说。见涅槃者则得断除一切烦恼。复次世尊。譬如虚空于诸众生等无障碍。故名为常。若使涅槃是常等者。何故众生有得不得。涅槃若尔于诸众生不平等者则不名常。世尊。譬如百人共有一怨。若害此怨则多人受乐。若使涅槃是平等法。一人得时应多人得。一人断结应多人亦断。若不如是云何名常。譬如有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国王王子父母师长。则得利养是不名常。涅槃亦尔不名为常。何以故。如佛昔于阿含经中告阿难言。若有人能恭敬涅槃。则得断结受无量乐。以是义故不名为常。世尊。若涅槃中有常乐我净名者不名为常。如其无者云何可说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大涅槃不可得闻。为何又说常乐我净可以得闻?断烦恼是涅槃,如果未断就叫不得,因此涅槃之性本无今有。如果世间法本无今有就是无常。比如瓶子等本无今有的东西,有还会毁灭所以是无常。涅槃也是这样的,为何反而是常乐我净的?
  另外世尊,凡是因庄严而成的都叫无常,那么涅槃也是无常的了。所谓三十七品六波罗蜜四无量心,观骨相阿那波那,六念处破析六大,这些修行法门都是成就涅槃的因缘,所以是无常。
  另外世尊。有叫做无常。如果涅槃是有,那么也是无常。如佛曾经在阿含经中说:声闻缘觉诸佛世尊都有涅槃。因此也是无常。
  再者世尊。可见之法是无常。如佛曾说,见涅槃的人则能断除一切烦恼,涅盘可见就是无常。
  另外世尊,就像虚空不会阻碍众生所以叫常。如果涅槃是常,为何众生有人得到有人不得?如果涅槃对于众生不平等那就不能叫常。世尊。譬如百人同有一个仇人,若杀了此仇人则大家都高兴。如果涅槃是平等法,一人得时其他人也会得到。一人断结其他人也应断决,如果不是怎能叫常?
  譬如有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国王王子父母师长,则能得到利益,这不是常。涅槃也一样不应该是常。因为佛在阿含经中告诉阿难:若有人能恭敬涅槃则能断结享受无量快乐,所以不是常。
  世尊。如果涅槃中有常乐我净的名字,就不是常,如过没有更不是常了。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善男子。如闇室中井种种七宝。人亦知有闇故不见。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灯持往照了悉得见之。是人于此终不生念。水及七宝本无今有。涅槃亦尔本自有之非适今也。烦恼闇故众生不见。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是故智者于此涅槃不应说言本无今有。善男子。汝言因庄严故得成涅槃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别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去来今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斜非有相非无相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义故。涅槃是常恒不变易。是以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法。以自庄严然后乃见。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一切众生而不能得。有智之人施功穿掘则便得之。涅槃亦尔。譬如盲人不见日月。良医疗之则便得见。而是日月非是本无今有。涅槃亦尔先自有之非适今也。善男子。如人有罪系之囹圄久乃得出。还家得见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涅槃亦尔。善男子。汝言因缘故涅槃之法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因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生因。二者和合因。三者住因。四者增长因。五者远因。云何生因。生因者即是业烦恼等。及外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与善心和合。不善与不善心和合。无记与无记心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则不堕。山河树木因大地故而得住立。内有四大无量烦恼众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长因。因缘衣服饮食等故令众生增长。如外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和上善知识等而得增长。如因父母子得增长。是名增长因。云何远因。譬如因咒鬼不能害毒不能中。依凭国王无有盗贼。如芽依因地水火风等。如水攒及人为苏远因。如明色等为识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远因。如时节等悉名远因。善男子。涅槃之体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当言是无常因。复次善男子。复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如灯烛等照闇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有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          
  世尊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涅槃之体不是本来无而现在有的。如果涅槃之体是本无今有就不是无漏的常住之法。不论有佛还是无佛,其性相都是湛然常住的。因为众生被烦恼覆盖所以不见涅槃,就称之为无。菩萨摩诃萨用戒定慧来刻苦的修行其心,断烦恼后才能得见。应当知道涅槃是常住法,不是本无今有的,所以是常。善男子。如暗室中的井里有种种七宝。人也知道,但因为黑暗而看不见。智慧的人点燃明灯照亮暗室使大家都能看见。这些人永远也不会认为水和七宝是本无今有的。涅槃也同样是本来就有的,因烦恼遮盖所以众生不见。大智如来用巧妙方便的方式点燃智慧灯,令菩萨见到涅槃是常乐我净的。所以智者不应说涅盘是本无今有的。
  善男子。你说因为庄严而成涅槃所以应是无常,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不是因所作业力所生,不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别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过去现在未来,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斜、非有相非无相、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和我所(我所可以简单理解为我所有,也可以说是我所感知的世界)。因此涅槃是常、恒定不变。是凭借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法,用以庄严自我,才能得见。
  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甘泉。一切众生都不能得到。智者靠努力挖掘而得,涅槃也是如此。譬如盲人不见日月,被良医治好后就能得见。而此日月不是本无今有。涅槃也一样,本来就有,不是现在才有。善男子。如人犯了罪,被关押很久以后才放出,还到家才能看见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涅槃也一样。
  善男子。你说因缘故涅槃之法应为无常,是不合道理的。为什么呢。善男子。因有五种:一,生因。二,和合因。三,住因。四,增长因。五,远因。
  什么是生因?生因就是业力烦恼等以及外面的草木,叫做生因。什么是和合因?如同善与善心和合,不善与不善心和合。无记与无记心和合。类似的叫做和合因。什么是住因?比如有柱子支撑房屋不会倒塌。山河树木因有大地支撑而能住立。内有四大无量烦恼众生才能得住,这是住因。什么是增长因?衣服饮食等能令众生成长繁衍。如同室外的种子不被火烧或鸟食则能成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缘和上善知识等而得成长。如因父母孩子能成长,叫做增长因。什么叫远因?譬如因为咒语而使鬼不能害,毒不能侵。比如因国王治理而没有盗贼。如因地水火风等种子发芽。如水对人为复苏的远因。如明色等为识的远因。父母精血为众生的远因。如时节等都叫做远因。(以因的作用划分种类)
  善男子。涅槃之体不是五因所成,怎能说是无常因。另外善男子。还有二因:作因和了因。如制陶师的轮绳等工具,叫做作因。如灯烛等照亮黑暗中的器物,叫做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是从作因而有,只有了因。了因就是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和六波罗蜜。(因的性质划分)
  善男子。布施是涅槃因,不是大涅槃因。檀波罗蜜(布置波罗密)才是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中助得菩提的方法才是大涅槃因。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檀波罗蜜。云何布施而得名之檀波罗蜜。乃至般若云何不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名涅槃。云何名大涅槃。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怎样的布施不能称做檀波罗蜜。怎样的布施能叫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怎样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怎样能叫做般若波罗蜜。如何叫涅槃,如何叫大涅槃。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虚空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菩萨摩诃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财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行于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故行于施。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如彼死尸。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到无碍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婆罗门值榖勇贵为寿命故食啖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花经中广说
  佛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时,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通过洞悉法界,了解到实相是空无所有的,没有和合、觉知之相。得到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虚空之相。菩萨得到这些相后无贪恚痴、不闻不见。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于实相。菩萨摩诃萨自然知道此是檀、这是檀波罗蜜,乃至这是般若、这是般若波罗蜜,这是涅槃,这是大涅槃。
  善男子。怎样的布施非波罗蜜?见到有乞者然后才施于,这种施就不是波罗蜜。如果并无乞者而开心自行布施则名为檀波罗蜜。如果时时布施这种不是波罗蜜,如果修行常施则叫做檀波罗蜜。若布施后感到后悔,这种施不是波罗蜜。如果布施后不悔则是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对于财物有四种恐怖,如同王、贼、水、火。欢喜布施是檀波罗蜜。如果布施时贪图报也不是波罗蜜。施不望报则是檀波罗蜜。如果因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骄傲、为胜人、为知识、为果报,如同交易一样。善男子。好比人种树为了得荫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如果人修行这样的布施则这种布施不是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修行此大涅槃,不见施者、受者以及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施主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慢受者、己身以及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较自己和别人。只为了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而修行布施,为利益一切诸众生而修布施,为断除一切众生烦恼而行布施。为了众生,不见受者、施者以及财物而行布施。善男子。比如有人落海,抱着死尸而逃脱上岸。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也是如此。善男子。譬如有人被关在监狱,门户坚牢,只有从厕所里的下水道中逃出到达无碍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也是如此。善男子,譬如贵人在恐怖急厄中,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投靠旃陀罗(屠夫)。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也是如此。善男子。譬如病人为去除病苦,而得安乐,所以吃不净的东西。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也是如此。善男子。如婆罗门为了寿命而吃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也是一样。善男子。大涅槃中这些道理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
  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这些如同佛在杂花经中详细解说的那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不闻而闻。十二部经其义深邃昔来不闻。今因是经得具足闻。先虽得闻唯闻名字。而今于此大涅槃经乃得闻义。声闻缘觉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今于此经具足得闻。是名不闻而闻。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经中。不曾闻佛有常乐我净不毕竟灭。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是名不闻而闻。
  善男子,为何菩萨摩诃萨通过修行大涅槃法门而能不闻而闻呢?十二部经的道理深邃,以往从未听过,如今因本经能够全部听闻。以前虽然听过但只知道名字,如今因此大涅槃经才听到经意。声闻缘觉只听到十二部经的名字但没听到其义理,今日因此经全部了解,这些就叫不闻而闻。
  善男子。在一切声闻缘觉的经中都不曾听说:“佛有常乐我净、不会毕竟毁灭,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这些人都有佛性等意”,今日因此经而能够听闻,这叫不闻而闻(即是从不懂到懂的变化)。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有佛性者。是等云何复堕地狱。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云何复言无常乐我净。世尊。若断善根名一阐提者。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世尊。犯四重禁名为不定。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辈若决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名不定。若须陀洹至辟支佛是决定者。亦不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若犯四重不决定者。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不决定。如是不定诸佛如来亦复不定。若佛不定。涅槃体性亦复不定。至一切法亦复不定。云何不定。若一阐提除一阐提则成佛道。诸佛如来亦应如是。入涅槃已。亦应还出不入涅槃。若如是者涅槃之性则为不定。不决定故当知无有常乐我净。云何说言一阐提等当得涅槃。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犯过重禁,毁谤方等经,犯了五逆罪,一阐提等人也有佛性,那他们为何还会堕地狱?世尊。假使这些人有佛性,怎么又说无常乐我净?世尊。如果断绝善根叫一阐提,断善根时其所具有的佛性怎么不断?佛性若一同断绝,怎么能说常乐我净?如果没断又怎能叫一阐提呢?世尊。犯四重禁叫不定,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都叫不定。这些人如果是定(不变,永恒)的,如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后也叫不定。如果须陀洹、辟支佛是定的,将来也就无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若犯四重不是定,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也不定,那么诸佛如来也是不定的。如果佛不定,那么涅槃体性也是不定,乃至一切法都是不定的(就是说并非永恒,所以不是常乐我净)。如何不定?如果一阐提除去一阐提后能成佛道。诸佛如来也应该如此,入涅槃后应该还能回来。如果是这样,那么涅槃之性就是不定的。因其并非永恒就可以推测出没有常乐我净的结论了。既然如此,怎能说一阐提之辈能得涅槃?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令得安乐。怜愍慈念诸世间故。为欲增长发菩提心诸菩萨故。作如是问。善男子。汝已亲近过去无量诸佛世尊。于诸佛所种诸善根。久已成就菩提功德。降伏众魔令其退散。已教无量无边众生。悉令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久已通达诸佛如来所有甚深秘密之藏。已问过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义。我都不见一切世间。若人若天沙门婆罗门若魔若梵。有能咨问如来是义。今当诚心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演说。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决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断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若不还得则名不断。若断已得名一阐提。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若决定者。犯四重禁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谤方等经亦复不定。若决定者。谤正法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五逆罪亦复不定。若决定者。五逆之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色与色相二俱不定。香味触相生相。至无明相阴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亦不定。善男子。譬如幻师在大众中化作四兵车步象马。作诸璎珞严身之具。城邑聚落山林树木泉池河井。而彼众中有诸小儿无有智慧。睹见之时悉以为实。其中智人知其虚诳以幻力故惑人眼目。
这时世尊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知道你这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让他们得到安乐,为了怜愍慈念世间,为了增长发菩提心的诸菩萨,所以才这样问。善男子。你已亲近过去无量诸佛世尊,在诸佛前种下种种善根。很早已前就成就了菩提功德,已经降伏众魔,已经教导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令他们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早已通达诸佛如来所有甚深秘密之藏。已经在过去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量的诸佛世尊那里询问过甚深微密之义。我没见过一切世间众生,包括人、天、沙门、婆罗门、魔、梵,其中有能询问如来这个问题的。今天你应当诚心谛听,我来给你详细解说。
善男子。一阐提不是定的。如果是定的那么一阐提永远都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他不恒定所以能得。正如你所说的佛性肯定是不会断绝的。那么一阐提断绝善根是怎么回事呢?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是内,二是外。但是佛性非内非外,因此所断绝的善根并不包括佛性。善根又有二种:有漏与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所以并没有断。还有二种善根:常与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所以不断。如果能断那就还会再得。如果并非还能得到就是不断。如果断除了已经得到的就叫做一阐提。犯四重者也是不定的,如果是决定的,那么犯四重禁者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谤方等经也是不定,如果是决定的那么谤正法的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五逆罪也是不定。如果决定,那么五逆之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色与色相两者都是不定的。香味触相生相乃至无明相、阴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乃至一切诸法都是不定的。善男子。譬如幻师在大众中变化四兵车步象马,各种璎珞装饰自身,乃至城市部落山林树木泉池河井。而见到这些的大众中的小孩,因为没有智慧,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东西。而有智慧的人则明白这些都是假的,不过是用幻术惑人眼目。
  善男子。一切凡夫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于一切法见有定相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善男子。譬如小儿于盛夏月见热时焰谓之为水。有智之人于此热焰终不生于实水之想。但是虚焰诳人眼目非实是水。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见一切法。亦复如是悉谓是实。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善男子。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但有声相诳于耳识。善男子。一切凡夫声闻缘觉于一切法。亦复如是见有定相。诸菩萨等解了诸法悉无定相。见无常相空寂等相无生灭相。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是无常相。善男子。亦有定相。云何为定。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槃。善男子。须陀洹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八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斯陀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六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那含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四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罗汉果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二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辟支佛道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十千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来今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示现倚卧师子之床欲入涅槃。令诸未得阿罗汉果众弟子等及诸力士生大忧苦。亦令天人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设供养。欲使诸人以千端叠缠裹其身。七宝为棺盛满香油。积诸香木以火焚之。唯除二端不可得烧。一者儭身。二最在外。为诸众生分散舍利以为八分。一切所有声闻弟子。咸言如来入于涅槃。当知如来亦不毕定入于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不变易故。以是义故。如来涅槃亦复不定。
  善男子。一切凡夫乃至声闻辟支佛等,在认知一切法中所谓定相时也是如此。诸佛菩萨对一切法都看不到定相。善男子,譬如小孩在盛夏月见到热风就认为是水,但是有智慧的人永远不会把这热焰当作真水。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见到一切法也一样认为是真实的。然而诸佛菩萨却在一切法中不见定相。善男子,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孩听见认为真的有声响在里面,有智慧之人明白那只不过是声波震动的现象在欺骗耳识。善男子。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对于一切法,也是如此看待。诸菩萨等明了诸法都无定相。只见到无常相、空寂等相、无生灭相。因此而言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都是无常相。
  善男子,但是也有定相。什么是定?就是:常乐我净。它们在何处呢?就是涅槃。
  善男子。须陀洹果也是不定的,因此经八万劫后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斯陀含果位也不定,要经六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那含果也不定,要经四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罗汉果位也不定,要经二万劫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辟支佛道也不定,要经十千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如来今天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示现倚卧在师子之床要进入涅槃。让这些未得阿罗汉果的众弟子等以及诸位力士们非常忧苦,也让天人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设供养。希望大家用千层布缠裹如来的身体,七宝做成的棺木里盛满香油。堆满香木以火焚之。只有二端不能被烧:一是儭身,二最外面。将舍利分成八份,分散给众生。一切所有声闻弟子都说如来入于涅槃。要知道如来也不完全定入涅槃。因为如来是常住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来涅槃也是不定的。
  善男子。当知如来亦复不定。如来非天。何以故。有四种天。一者世间天。二者生天。三者净天。四者义天。世间天者如诸国王。生天者从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净天者从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善男子。如来非王亦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从须陀洹至辟支佛十住菩萨。以是义故。如来非天。然诸众生亦复称佛为天中天。是故如来非天非非天。非人非非人。非鬼非非鬼。非地狱畜生饿鬼。非非地狱畜生饿鬼。非众生非非众生。非法非非法。非色非非色。非长非非长。非短非非短。非相非非相。非心非非心。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无常。非幻非非幻。非名非非名。非定非非定。非有非无。非说非非说。非如来非不如来。以是义故。如来不定。善男子。何故如来不名世天。世天者即是诸王。如来久于无量劫中已舍王位。是故非王。非非王者。如来生于迦毗罗城净饭王家。是故非非王。非生天者。如来久已离诸有故。是故非生天。非非生天。何以故。升兜率天下阎浮提故。是故如来非非生天。亦非净天。何以故。如来非是须陀洹乃至非辟支佛。是故如来非是净天。非非净天。何以故。世间八法所不能染。犹如莲花不受尘水。是故如来非非净天。亦非义天。何以故。如来非是十住菩萨故。是故如来非义天也。非非义天。何以故。如来常修十八空义故。是故如来非非义天。如来非人。何以故。如来久于无量劫中离人有故是。故非人。亦非非人。何以故。生于迦毗罗城故是故非非人。如来非鬼。何以故。不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非鬼。亦非非鬼。何以故。亦以鬼像化众生故。是故非非鬼。如来亦非地狱畜生饿鬼。何以故。如来久离诸恶业故。是故非地狱畜生饿鬼。亦非非地狱畜生饿鬼。何以故。如来亦复现受三恶诸趣之身化众生故。是故非非地狱畜生饿鬼。亦非众生。何以故。久已远离众生性故。是故如来非众生。亦非非众生。何以故。或时演说众生相故。是故如来非非众生。如来非法。何以故。诸法各各有别异相。如来不尔唯有一相。是故非法。亦非非法。何以故。如来。法界故。是故非非法。如来非色何以故。十色入所不摄故。是故非色。亦非非色。何以故。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是故非非色。
  善男子。你应该明白如来也是不定的。如来不是天,为什么呢?有四种天:一世间天。二生天。三净天。四义天。世间天比如国王。生天就是从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净天就是从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是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为何十住菩萨称为义天呢?因为他们能善解诸法义。什么法义呢?见一切法是空这个义。
  善男子。如来非王也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从须陀洹至辟支佛十住菩萨。因此如来非天。然而众生又称佛为天中天。所以如来不是天也不是非天。不是人也不是非人。不是鬼也不是非鬼。不是地狱畜生饿鬼。不是非地狱畜生饿鬼。不是众生不是非众生。不是法不是非法。不是色不是非色。不是长不是非长。不是短不是非短。不是相不是非相。不是心不是非心。不是有漏不是无漏。不是有为不是无为。不是常不是无常。不是幻不是非幻。不是名不是非名。不是定不是非定。不是有不是无。不是说不是非说。不是如来不是非如来。因此上说如来不定。
  善男子。为何如来不叫世天?世天即是诸王。如来早已在无量劫中舍弃王位,所以不是王。不是非王的原因是,如来生于迦毗罗城净饭王家中,所以不是非王。非生天的原因是。如来已离诸有很久了,所以不是生天。为什么不是非生天?如来离开兜率天到了阎浮提,所以如来不是非生天。也非净天,为什么呢?如来布是须陀洹乃至不是辟支佛,所以如来布是净天。不是非净天。为什么呢?世间八法都不能染着,犹如莲花不受尘水,所以如来不是非净天。也不是义天,因为如来不是十住菩萨所以如来不是义天。不是非义天,因为如来常修十八种空义,所以如来不是非义天。
  如来不是人。因为如来早在无量劫中离开人有了,所以不是人。也不是非人,因为如来作为人身降生在迦毗罗城中,所以不是非人。如来不是鬼,因为如来不害一切诸众生。也不是非鬼。因为如来也会用鬼的形象度化众生。如来也不是地狱畜生饿鬼,因为如来早已离开这些恶业。也不是非地狱畜生饿鬼。因为如来也示现三恶诸趣的形象度化众生。如来也不是众生,因为如来早已远离众生之性。也不是非众生。因为如来不时演说众生之相。如来不是法,因为诸法各有不同的相。如来不是,只有一相,所以如来不是法。也不是非法,因为如来在法界之中。如来不是色,因为十色入所不能摄入。也不是非色,因为如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如来非长。何以故。断诸色故。是故非长。亦非非长。何以故。一切世间无有能见顶髻相故。是故非非长。如来非短。何以故。久已远离憍慢结故。是故非短。亦非非短。何以故。为瞿师罗长者示三尺身故。是故非非短。如来非相。何以故。久已远离诸相相故。是故非相。亦非非相。何以故。善知诸相故。是故非非相。如来非心。何以故。虚空相故。是故非心。亦非非心。何以故。有十力心法故。亦能知他众生心故。是故非非心。如来非有为。何以故。常乐我净故。是故非有为。亦非无为。何以故。有来去坐卧示现涅槃故。是故非无为。如来非常。何以故。身有分故是故非常。云何非常。以有知故。常法无知犹如虚空。如来有知是故非常。云何非常。有言说故。常法无言亦如虚空。如来有言是故无常。有姓氏故名曰无常。无姓之法乃名为常。虚空常故无有姓氏。如来有姓姓瞿昙氏是故无常。有父母故名曰无常。无父母者乃名曰常。虚空常故无有父母。佛有父母是故无常。有四威仪名曰无常。无四威仪乃名曰常。虚空常故无四威仪。佛有四威仪是故无常。常住之法无有方所。虚空常故无有方所。如来出在中天竺地。住舍婆提或王舍城。是故无常。以是义故如来非常亦非非常。何以故。生永断故。有生之法名曰无常。无生之法乃名为常。如来无生是故为常。常法无性。有性之法名曰无常。如来无生无性无生无性故常。有常之法遍一切处。犹如虚空无处不有。如来亦尔遍一切处。是故为常。无常之法或言此有或言彼无。如来不尔不可说言是处有彼处无。是故为常。无常之法有时是有有时是无。如来不尔有时是有有时是无。是故为常。常住之法无名无色。虚空常故无名无色。如来亦尔无名无色是故为常。常住之法无因无果。虚空常故无因无果。如来亦尔无因无果。是故为常。常住之法三世不摄。如来亦尔三世不摄是故为常。如来非幻。何以故。永断一切虚诳心故。是故非幻。亦非非幻。何以故。如来或时分此一身为无量身。无量之身复为一身。山壁直过无有障碍。履水如地入地如水行空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云雷震动其声可畏。或为城邑聚落舍宅山川树木。或作大身或作小身。男身女身童男童女身。是故如来亦非非幻。如来非定。何以故。如来于此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示现入于般涅槃故。是故非定。亦非非定。何以故。常乐我净故。是故如来亦非非定。如来非有漏。何以故。断三漏故。故非有漏。三漏者。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名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名有漏。三界无明名无明漏。如来永断是故非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不是长,因为断绝了诸色的缘故。也不是非长,因为世间没人能见到如来的头顶。如来不是短,因为早已远离较慢之结(不会受短报)。也不是非短,曾为瞿师罗长者示现三尺之身。如来不是相,因为早已远离诸相之相。也不是非相,因为如来了解诸相。如来不是心,因为如来是虚空相,所以不是心。又不是非心,因为如来有十力心法,也能知其他众生的心,所以不是非心。如来不是有为,因为常乐我净所以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因为如来有来去坐卧以及示现涅槃的行为。如来不是常,因为身有分的缘故(应该是身体分段生死的意思)。为何不是常?因为可以认知,常法犹如虚空是无法感知的。如来有知所以不是常。为何不是常,因为有说法。常法无言也如虚空。如来有言所以不是常。有姓氏所以是无常,无姓(无名)的法才叫常,虚空是常所以没有姓氏。如来有姓,姓瞿昙氏所以无常。有父母故就是无常,无父母才叫常。虚空是常所以无有父母,佛有父母所以无常。有四威仪叫做无常,无四威仪才叫常。虚空是常所以无四威仪,佛有四威仪所以无常。常住之法没有地点,虚空是常所以没有地点。如来出于中天竺,住在舍婆提或王舍城所以无常。因此如来非常,也不是非常。因为如来生死永断。有生之法叫无常,无生之法叫常。如来无生所以是常。常法无性,有性之法叫无常。如来无生、无性,所以是常。有常之法遍布空间,犹如虚空无处不有。如来也是一样遍布一切地点,所以是常。无常之法要么在此要么在彼。如来不是那样,不可是此有彼无,所以是常。无常之法有时是有有时是无,如来不是那样所以是常。常住之法无名无色,虚空是常所以无名无色,如来也是一样无名无色所以是常。常住之法无因无果,虚空是常所以无因无果,如来也是无因无果所以是常。常住之法三世不摄(不受轮回)。如来也是一样三世不摄所以是常。
  如来不是幻,因为如来永断一切虚诳心。也不是非幻,因为如来有时分身为无量身,无量之身又化为一身。径直穿越山壁而没有障碍。度水如走平地,进入地里又如在水中,在空中飞行如走平地,身上燃烧大火,云雷震动,声音可畏。有时为城邑聚落舍宅山川树木,有时很大的身形有时又很小。男身、女身、童男、童女身。所以如来也不是非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不是定。因为如来在此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示现入于般涅槃所以非定。也不是非定。因为如来是常乐我净的。如来不是有漏的,因为如来断绝三漏。所谓三漏,欲界一切烦恼除了无明以外都是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了无明以外叫有漏。三界无明叫无明漏。如来永断这些所以非漏。
    复次一切凡夫不见有漏。云何凡夫不见有漏。一切凡夫于未来世悉有疑心。未来世中当得身耶不得身耶。过去世中身本有耶为本无耶。现在世中是身有耶是身无耶。若有我者。是色耶非色耶。色非色耶非色非非色耶。想耶非想耶。想非想耶非想非非想耶。是身属他耶不属他耶。属不属耶非属非不属耶。有命无身耶有身无命耶。有身有命耶无身无命耶。身之与命有常耶无常耶。常无常耶非常非无常耶。身之与命自在作耶时节作耶。无因作耶世性作耶。微尘作耶法非法作耶。士夫作耶烦恼作耶父母作耶。我住心耶。住眼中耶遍满身中耶。从何来耶去何至耶。谁生耶谁死耶。我于过去是婆罗门姓耶。是刹利姓耶。是毗舍姓耶。是首陀罗姓耶。当于未来得何姓耶。我此身者。过去之时是男身耶是女身耶畜生身耶。若我杀生当有罪耶当无罪耶。乃至饮酒当有罪耶当无罪耶。我自作耶为他作耶。我受报耶身受报耶。如是疑见无量烦恼覆众生心。因是疑见生六种心。决定有我。决定无我。我见我。我见无我。无我见我。我作我受我知。是名邪见。如来永拔如是无量见漏根本。是故非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大涅槃修圣行者。亦得永断如是诸漏。诸佛如来常修圣行。是故无漏。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摄五根。则有三漏为恶所牵至不善处。善男子。譬如恶马其性佷悷能令乘者至崄恶处。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亦复如是。令人远离涅槃善道至诸恶处。譬如恶象心未调顺有人乘之不随意去远离城邑至空旷处。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亦复如是。将人远离涅槃城邑至于生死旷野之处。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恶。五根佞臣。亦复如是。常教众生造无量恶。善男子。譬如恶子不受师长父母教敕则无恶不造。不调五根。亦复如是。不受师长善言教敕无恶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驰骋五尘。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在诸有多受苦恼。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圣行时。常能善调守摄五根。怖畏贪欲嗔恚愚痴憍慢嫉妒。为得一切诸善法故。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摄五根。譬如有人拥护于王则护国土。护国土者则护于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得闻是大涅槃经则得智慧。得智慧故则得专念。五根若散念则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啖他苗稼则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念慧因缘故守摄五根不令驰散。菩萨摩诃萨有念慧者。不见我相不见我所相不见众生及所受用。见一切法同法性相。生于土石瓦砾之相。譬如屋舍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见诸众生四大五阴之所成立推无定性。无定性故菩萨于中不生贪着。一切凡夫见有众生故起烦恼。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有念慧故于诸众生不生贪着。复次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经者。不着众生相作种种法相。善男子。譬如画师以众杂彩画作众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马。凡夫无智见之则生男女等相。画师了知无有男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法异相观于一相。终不生于众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或时睹见端正女人终不生于贪着之相。何以故。善观相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不得暂停。如犬啮枯骨。如人持火逆风而行。如箧毒蛇梦中所得路首有果树多人所掷。亦如段肉众鸟竞逐。如水上泡画水之迹。如织经尽。如囚趣市。犹如假借势不得久观。欲如是多诸过恶。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揣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菩萨摩诃萨如是深观一切众生以是欲因缘故受苦无量。菩萨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善男子。譬如世间有诸大众满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钵经由中过莫令倾覆。若叶一渧当断汝命。复遣一人拔刀在后随而怖之。臣受王教尽心坚持经历尔所大众之中。虽见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着彼邪欲当弃所持命不全济。是人以是怖因缘故乃至不弃一渧之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虽见五欲心不贪着。若见净色不生色相唯观苦相。乃至识相亦复如是。不作生相不作灭相不作因相观和合相。菩萨尔时五根清净。根清净故护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净。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萨永断是故无漏。如来拔出永断根本是故非漏。复次善男子。复有离漏。菩萨摩诃萨欲为无上甘露佛果故离于恶漏。云何为离。若能修行大涅槃经。书写受持读诵解说思惟其义是名为离。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见十二部经能离恶漏如此方等大涅槃经。善男子。譬如良师教诸弟子。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恶。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心不造恶。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善咒术。若有一闻却后七年不为一切毒药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诵者乃至命尽无有众恶。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道。若有书写读诵解说思惟其义。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见佛性。如彼圣王得甘露味。
  另外,一切凡夫都看不到有漏,因为一切凡夫对于未来世的存在都有疑心。未来世中能得此身还是不能得身呢?过去世中的身是本有还是本无呢?现在世中这身体是有还是无呢?如果说有我,是色还是非色?色非色?还是非色非非色?是想还是非想?想非想还是非想非非想?这身体是属于自己还是不属于自己?属不属?还是非属非不属?有命无身还是有身无命?有身有命还是无身无命?身与命是有常还是无常?常无常还是非常非无常?身与命是自在发生还是时节发生?是无因而作还是世性所作?是微尘作还是法非法作?士夫作?烦恼作?父母作?我住在心中?还是住在眼中?还是遍满身中?从何来?去何处?谁生?谁死?我在过去是婆罗门姓?是刹利姓?是毗舍姓?还是首陀罗姓?未来能得何姓?我这身体过去是男身、是女身、还是畜生身?如果我杀生当有罪还是当无罪呢?乃至饮酒有罪还是无罪?我自己作的还是为别人作的?我受报还是身体受报?这样的疑见无量烦恼覆盖众生之心。因此而产生六种心:决定有我,决定无我。我见我。我见无我。无我见我。我作我受我知。这都是邪见。如来永远拔出这些无量见漏的根本,所以非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大涅槃中修圣行者,也能永断这些诸漏。诸佛如来常修圣行所以无漏。善男子。凡夫不能很好的摄守五根则有三漏,被恶所牵引到不善的地方。善男子。譬如恶马性情乖僻会带着骑乘的人到达崄恶处。不能善摄此五根的人也是一样,让人远离涅槃善道而达恶处。譬如恶象的心未被驯服,有人乘坐就不听指挥的远离城市跑到空旷之地。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也是一样。带人远离涅槃之城到达生死旷野。善男子。譬如谄臣教唆大王作恶。五根也是一样总教众生造作无量恶业。善男子。譬如坏孩子不听师长父母的教敕,无恶不造。不调五根也是一样。
  善男子。凡夫不摄五根,常被地狱畜生饿鬼所害,也如盗贼一样害及善人。善男子。凡夫不摄五根在五尘中驰骋,譬如牧牛不好好的守护,侵犯他人的庄稼。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在诸有中多受苦恼。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圣行时,总能善调守摄五根,畏惧贪欲嗔恚愚痴憍慢嫉妒,这是为了得到一切善法的缘故。
  善男子。如果能好好的守住此五根,则能摄心。如能摄心则能摄五根。譬如有人拥护大王则能护持国土,护国土者则必定拥护大王。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如果能闻此大涅槃经则得智慧。得智慧则能专念。五根若散念则能止,因为是念的智慧。善男子。如同善于放牧者,如果见到牛去吃他人的庄稼就立即禁止。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念慧因缘能守摄五根不令驰散。菩萨摩诃萨有念慧,不见我相、不见我所相、不见众生及众生所受所用。见一切法是同法性相,产生土石瓦砾之相。譬如屋舍从众缘而生没有定性,见众生是四大五阴之所成立,推知其无定性,无定性所以菩萨在其中不生贪着。一切凡夫认为有众生才兴起烦恼。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有念慧的缘故对于众生不生贪着。另外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经,不着众生相作种种法相。善男子。譬如画师以各种颜色画出众像:如男、女、牛、马。凡夫无智,见到就认为跟男女的相相等。画师却知道没有男女(只有颜料)。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对于法的异相能观察出统一的相,永远也不生出众生的相,这也是因为有念慧的缘故。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有时见到漂亮的女人也不会生出贪着之相。因为其善于观相的缘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道五欲之法没有欢乐,不得暂停。如狗啃枯骨,如人持火逆风而行。如装着毒蛇,如梦中所得,如路头有果树,很多人投掷。也如一腐肉众鸟争夺。如水上气泡,如划过水的痕迹。如织经尽。如囚犯游街。犹如假借势力不能持久。这么多的不好之处。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到众生被色香味触等因缘影响,往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每个众生一劫之中所积累的身骨堆积起来如同王舍城毗的富罗山一样,所饮乳汁如同四海水一样多,身上所流的血多如四海之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的眼泪多如四大海。用尽地上草木作成四寸的筹,用来计算父母也不够用。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的行苦不可称计。与穷极生死相比,把大地团成枣这么大倒是容易的多。
  菩萨摩诃萨这样深入的观察一切众生因为欲的因缘所以受苦无量。菩萨因为此生死行苦所以不失念慧。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大众拥挤在二十五里之内。国王让一个大臣拿着一个油钵经过其中,不能倾洒。如果洒了一滴就要杀头。又让一人举着刀在他后面吓唬他。臣令受国王的命令,努力穿过大众之中,虽见到中意的各种邪欲但是心中告诉自己:我如果放逸自己中了那些邪欲就会丢弃性命。因为恐惧所以不洒一滴。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在生死中不失念慧,因其不失所以虽见五欲而心不贪着。就算见到洁净的色也不生色相,只能看到苦相。乃至识相也是一样,不作生相、不作灭相、不作因相、观和合相。菩萨此时五根清净,根清净所以护根戒具足。一切凡夫五根不净,不能好好的把持所以叫根漏。菩萨永断所以无漏。如来拔出永断根本所以非漏(注意无和非的字意差别)。
  另外善男子。还有离漏。菩萨摩诃萨欲称为无上甘露佛果位所以离于恶漏。怎么叫做离?若能修行大涅槃经,书写受持读诵解说思惟其义就叫做离。为什么呢?善男子。我没见过十二部经离恶漏的效果如同此方等大涅槃经一样。善男子。譬如良师教导弟子,其中接受教导的弟子心不造恶。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也一样心不造恶。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很好的咒术。听过后七年不会被各种毒药所害且蛇也不能伤之。如有读诵者直至命终不会受到各种伤害。善男子。此大涅槃经也是一样。如有众生一经耳者之后七劫不堕恶道,如有书写读诵解说思惟其义,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见佛性。如那圣王得到甘露之味。
  善男子。是大涅槃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善男子。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读诵解说为他敷演思惟其义。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见我之所念是人谛知我不涅槃。随如是人所住之处若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房舍田宅楼阁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于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梵志贪穷乞人。云何当令是人得知如来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于夜卧梦中梦见佛像。或见天像沙门之像国王圣王师子王像莲花形像优昙花像。或见大山或大海水。或见日月或见白象及白马像。或见父母得花得果金银琉璃颇梨等宝五种牛味。尔时当知。即是如来受其所施。寤已喜乐寻得种种所须之物。心不念恶乐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无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善男子。汝今应当信受我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我者欲恭敬我。欲同法性而见于我。欲得空定欲见实相。欲得修习首楞严定师子王定。欲破八魔。八魔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欲得人中天上乐者。见有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为他解说思惟义者。当往亲近依附咨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洗手足布置床席四事供给令无所乏。若从远来应十由延路次奉迎为是经故。所重之物应以奉献。如其无者应自卖身。何以故。是经难遇过优昙花。善男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那由他劫。尔时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如是大涅槃经。我于尔时从善友所。转闻彼佛当为大众说大涅槃。我闻是已其心欢喜欲设供养。居贫无物欲自卖身薄福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而便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不。其人答曰。我家作业人无堪者。汝设能为我当买汝。我即问言。有何作业人无堪能。其人见答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当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以身肉三两日日见给。便当与汝金钱五枚。我时闻已心中欢喜。我复语言。汝与我钱假我七日。须我事讫便还相就。其人见答七日不可。审能尔者当许一日。善男子。我于尔时即取其钱还至佛所。头面礼足尽其所有而以奉献。然后诚心听受是经。我时闇钝虽得闻经。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若有至心听  常得无量乐
  善男子,此大涅槃有这些无量功德。善男子。如果有人能书写此经读诵解说,为他人解答,思惟其义。当知此人真是我的弟子,善受我的教导,是我所见我之所念,此人真正理解我没有涅槃。随此人所住之处,不论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房舍田宅楼阁殿堂,我也在其中,常住不移。我常接受此人的布施。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梵志贪穷乞人。如何让此人知道如来接受了他所布施之物呢?善男子。此人或在夜卧梦中梦见佛像,或见到天像、沙门之像、国王圣王师子王像莲花形像、优昙花像。或见大山或大海水,或见日月、或见白象及白马像。或见父母得花得果金银琉璃颇梨等宝五种牛味。那时要知道这就是如来接受了他的布施。醒来后高兴的得到种种所须之物。心不念恶,乐修善法。善男子。此大涅槃能成就这些无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
  善男子。你今日应当相信接受我的话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见我、要恭敬我。要同法性而见我。要得空定,要见实相。要修习首楞严定师子王定。要破八魔。八魔者就是四魔和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要得人中天上之乐者,见到有人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为他解说思惟义的人,应当去亲近依附他,咨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为他清洗手足布置床席,供给所有,让他无所缺乏。如果那人从远处而来则应远接奉迎,因为此经,应讲他所重视之物奉献给他,如果没有则应卖身。因为此经比优昙花还难遇到。
  善男子。我想起过去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时世界名叫娑婆。有佛世尊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大涅槃经。我那时从好友处听说彼佛要为大众说大涅槃。我知道后心中欢喜准备供养。可是因为贫穷就打算卖身,可惜薄福卖不出去只好回家。
  途中遇到一人就顺便对他说,我要卖身你能买吗?
  那人回答:我家的工作恐怕没人做,如果你能干我就买你。
  我就问他,有什么工作没人能作?
  他说:我有重病,良医说应当每日服用人肉三两。你如果能每日给我三两肉吃,我就给你金钱五枚。
  我听后心中欢喜,就告诉他:你先给我钱,再给我七天的时间,七日后我就来给你肉。
  他说:七日不行,只能答应一日。
  善男子。我那时就拿了他的钱回到佛所,头面礼足,把所有钱奉献给佛。然后诚心听受此经。我当时愚钝,虽听闻此经却只能受持一偈文句:
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有人至心听,常得无量乐
  受是偈已即便还至彼病人家。善男子。我时虽复日日与三两肉。以念偈因缘故不以为痛。日日不废足满一月。善男子。以是因缘其病得差。我身平复亦无疮痍。我时见身具足完具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况具足受持读诵。我见此经有如是利复倍发心。愿于未来成得佛道字释迦牟尼。善男子。以是一偈因缘力故。令我今日于大众中为诸天人具足宣说。善男子。以是因缘是大涅槃不可思议。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乃是诸佛如来甚深秘密之藏。以是义故。能受持者断离恶漏。所谓恶者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住处恶刺土地悬崖崄岸暴水回澓。恶人恶国恶城恶舍恶知识等。如是等辈若作漏因菩萨即离。若不能作则不远离。若增有漏则便离之。若不增长则不远离。若作恶法则便离之。若能作善则不远离。云何为离。不持刀杖常以正慧方便而远离之。是故名为正慧远离。为生善法则离恶法。菩萨摩诃萨自观其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苦聚。悉是一切诸恶根本。是身虽复不净如是。菩萨犹故瞻视将养。何以故。非为贪身为善法故。为于涅槃不为生死。为常乐我净不为无常无乐我净。为菩提道不为有道。为于一乘不为三乘。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之身。不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身。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常当护身。何以故。若不护身命则不全命。若不全则不能得书写是经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是故菩萨应善护身。以是义故。菩萨得离一切恶漏。善男子。如欲渡者应善护栰。临路之人善护良马。田夫种植善护粪秽。如为差毒善护毒蛇。如人为财护旃陀罗。为坏贼故将护健儿。亦如寒人爱护于火。如癞病者求于毒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见是身无量不净具足充满。为欲受持大涅槃经故。犹好将护不令乏少。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如是等漏凡夫不离是故生漏。菩萨离之则不生漏。菩萨如是尚无有漏。况于如来。是故非漏。云何亲近漏。一切凡夫受取衣食卧具医药。为身心乐求如是物造种种恶。不知过未轮回三趣。是故名漏。菩萨摩诃萨见如是过则便远离。若须衣时即便受取。不为身故但为于法。不长憍慢心常卑下。不为严饰但为羞耻。障诸寒暑恶风恶雨恶虫蚊虻蝇蚤蝮螫。虽受饮食心无贪着。不为身故常为正法。不为肌肤但为众生。不为憍慢为身力故。不为怨害为治肌疮。虽得上味心无贪着受取房舍亦复如是。贪慢之结不令居心。为菩提舍遮止结贼。障恶风雨故受屋舍。求医药者心无贪慢。但为正法不为寿命为常命故。善男子。如人病疮为苏麨涂以衣裹之。为出脓血苏麨涂拊。为疮愈故以药坌之。为恶风故在深屋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身是疮故以衣覆。为九孔脓求索饮食。为恶风雨取受房舍。为四毒发求觅医药。菩萨受取四种供养。为菩提道非为寿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养身则磨灭不得坚牢。若不坚牢则不忍苦。若不忍苦则不能得修习善法。若能忍苦则得修习无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众苦。则于苦受生嗔恚心。于乐受中生贪着心。若求乐不得则生无明。是故凡夫于四供养生于有漏。菩萨摩诃萨能深观察不生于漏。是故菩萨名为无漏。云何如来当名有漏。是故如来不名有漏
  记住此偈后就回到那个病人家里。善男子。我那时虽每日给他三两肉,却因念偈而不觉疼痛。这样经过整整一个月。善男子。那人因此而痊愈,我的身体也完好如初。我见到身体完好即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此何况具足受持读诵?我见此经有这么大的好处,就加倍发心。愿于未来成得佛道,也叫释迦牟尼。善男子。因此一偈的因缘力让我今日在大众中为诸天人具足宣说此经。善男子。因此此大涅槃不可思议,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是诸佛如来甚深秘密之藏。因此能受持者将断离恶漏,所谓恶既是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住处、恶刺土地、悬崖崄岸、暴水回澓、恶人、恶国、恶城、恶舍、恶知识等。这些人如犯了下漏因则菩萨远离,若不能作则不远离。若增加有漏则更远离,若不增长则不远离,若作恶法则远离之,若能作善则不远离。什么叫离?不拿武器,常用正慧的方便而远离之,所以叫做正慧远离。为生善法则离开恶法。菩萨摩诃萨自观其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苦聚集之处,是一切诸恶的根本。此身虽不净如此,菩萨却耐心呵护,不是为贪身而为了善法,不是为了生死而是为了涅槃,不为无常无乐我净而是为了常乐我净。为菩提道不为有道。为一乘不为三乘,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之身,不为乃至非有想非无想身。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当好好爱护身体。因为如果不爱护身命则不能全命。若不全命则不能书写此经并受持读诵,以及为他人广说思惟其义。所以菩萨应好好爱护身体。因此菩萨能离一切恶漏。
  善男子。如欲渡河者应爱护竹筏。临路之人善护良马。田夫种植善护粪秽。如为人疗毒者应善护毒蛇。如人为财则护旃陀罗(官员)。为了打击犯罪而护健儿(力士)。又如感到寒冷的人则爱火。如癞病者则求毒药。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虽看到此身有无量的不净,但为了要受持大涅槃经,所以好好爱护不令损失。菩萨摩诃萨观察恶象跟恶知识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能损害身体。菩萨摩诃萨对恶象等无所畏惧,对恶知识却非常畏惧。因为恶象等只能坏身却不能坏心,恶知识者则二者俱坏。恶象等只坏一个身体,而恶知识能毁坏无量的善身无量的善心。恶象等只能破坏不净的臭身,而恶知识者能毁坏净身和净心。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能破坏法身。被恶象所杀不入三恶道,被恶友所杀必至三恶道。恶象等只结身怨,恶知识则结法怨。所以菩萨要远离恶知识。那些凡夫因为不离恶知识所以生漏,菩萨离之则不生漏。菩萨尚无有漏。何况如来?所以如来非漏。
  如何又亲近漏呢?一切凡夫受取衣食卧具医药,为了满足身心快乐追求这些东西造种种恶业,不知过未轮回三趣,所以叫漏。菩萨摩诃萨见到这些过错所以远离之,如果须要衣时即便受取,不是为了身体,只是为法。不长较慢,心常卑下。不为修饰只为蔽体。遮挡寒暑恶风恶雨恶虫蚊虻蝇蚤蝮螫。虽接受饮食却心无贪着。不是为身体而是为正法。不是为肌肤只为众生。不为憍慢而为有力气。不为怨害而为治肌疮。虽得美味却心无贪着,接受房舍也是一样的。心中不留贪慢之结,作菩提舍是为阻挡结缚之贼,遮挡风雨所以接受屋舍。求医药者心无贪慢,只为正法不为长寿,只为常命。善男子。如人生了病疮,用苏麨涂抹,而后用布裹上。为了排除脓血用苏麨涂抹,为了疮口愈合用药坌之,为避恶风躲在屋中。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看到身上的疮所以用衣覆盖。为了九孔脓而求饮食,为恶风雨而接受房舍,为了排除四毒而求觅医药。菩萨接受四种供养,是为菩提道不是为寿命。为什么呢?菩萨摩诃萨这样思维:我若不接受四供养,身体就将毁灭,不能健康。如果不健康则不能忍耐苦行。如果不能忍苦则不能得修习善法。如果能忍苦则能修习无量善法。我如果不能忍耐痛苦,则在苦中生出嗔恚心,乐中受生贪着心。若求乐不得则生无明。所以凡夫在四种供养中生出有漏。菩萨摩诃萨能深观察则不生漏。所以菩萨叫做无漏。菩萨尚且如此为何如来有漏呢?因此如来不能称为有漏。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复次善男子。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以是因缘。虽断烦恼得生非想非非想处。犹故还堕三恶道中。善男子。譬如有人渡于大海。垂至彼岸没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垂尽三有还堕三涂。何以故。无善觉故。何等善觉。所谓六念处。凡夫之人善心羸劣不善炽盛。善心羸故慧心薄少。慧心薄故增长诸漏。菩萨摩诃萨慧眼清净见三觉过。知是三觉有种种患。常与众生作三乘怨。三觉因缘乃令无量凡夫众生不见佛性。无量劫中生颠倒心。谓佛世尊。无常乐我唯有一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一切众生无常无乐无我无净。颠倒心故言有常乐我净。实无三乘颠倒心故言有三乘。一实之道真实不虚颠倒心故言无一实。是三恶觉常为诸佛及诸菩萨之所呵责。是三恶觉常害于我或亦害他。有是三觉一切诸恶常来随从。是三觉者即是三缚。连缀众生无边生死。菩萨摩诃萨常作如是观察三觉。菩萨或时有因缘故应生欲觉默然不受。譬如端正净洁之人不受一切粪秽不净。如热铁丸人无受者。如婆罗门性不受牛肉。如饱满人不受恶食。如转轮王不与一切旃陀罗等同坐一床。菩萨摩诃萨恶贱三觉不受不味亦复如是。何以故。菩萨思惟众生知我是良福田。我当云何受是恶法。若受恶觉则不任为众生福田。我自不言是良福田。众生见相便言我是。我今若起如是恶觉。则为欺诳一切众生。我于往昔以欺诳故。无量劫中流转生死堕三恶道。我若以恶心受人信施。一切天人及五通仙悉当证知而见诃责。我若恶觉受人信施。或令施主果报减少或空无报。我若恶心受檀越施。则与施主而为怨仇。一切施主恒于我所起赤子想。我当云何欺诳于彼而生怨想。何以故。或令施主不得果报或少果报故。我常自称为出家人。夫出家者不应起恶。若起恶者则非出家。出家之人身口相应。若不相应则非出家。我弃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出家修道。正是修习诸善觉时非是修习不善觉时。譬如有人入海求宝不取真宝直取水精。亦如有人弃妙音乐游戏粪秽。如弃宝女与婢交通。如弃金器用于瓦盂。如弃甘露服食毒药。如舍亲旧良善之医从怨恶医求药而服
  另外善男子。凡夫们虽然很用心的爱护肉身,因为心中担忧所以产生三种恶觉。因此就算断了烦恼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可将来还会堕落三恶道中。善男子譬如有人渡海,就快到达彼岸时却淹水而死。凡夫也是如此,离开三有还会堕入三涂,这是因为没有善觉的缘故所致。这里说的是什么样的善觉呢——即所谓六念处。凡夫善心弱小恶劣,不善的心却很炽盛。善心弱所以慧心少。慧心薄所以增长诸漏。菩萨摩诃萨慧眼清净见到三觉的过恶,知道三觉有种种祸患,常与众生产生三乘的怨结。因三觉的因缘让无量凡夫众生不见佛性,在无量劫中产生颠倒心,认为佛世尊无常乐我,只有净。说如来毕竟进入于涅槃。一切众生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因其颠倒心认为他们有常乐我净。本来没有三乘,因他们的颠倒心而说有三乘。一实之道真实不虚,因颠倒心而说没有一实道。这三种恶觉常被诸佛及诸菩萨所呵责。三恶觉常害自己也害他人。有此三觉一切诸恶总会在身边伴随。这三觉即是三缚,让众生有无边生死。菩萨摩诃萨常这样观察三觉:菩萨有时因为因缘而有所求却默然不受,譬如端正净洁之人不接受一切粪秽不净的东西,如同热铁丸没有人会接受。如婆罗门不接受牛肉。如吃饱的人不会接受不好的食物。如转轮王不与一切旃陀罗等同坐一床。菩萨摩诃萨厌恶三觉不接受不体味也是一样的。因为菩萨想道众生认为我是他们的福田,我怎能接受这些恶法呢?倘若我接受恶觉就不能胜任众生的福田了。我虽自己不说是福田,可众生见我的相就会认为我是。我今日若生起这些恶觉,则是欺诳一切众生了。我在往昔因为欺诳的过错在无量劫中流转生死堕三恶道。我若以恶心接受人的信施,一切天人及五通仙都会作证而指责我。我如果以恶觉接受信众的布施,或许会令施主的果报减少或没有善果。我如果因恶心而接受檀越的布施,则与施主结为怨仇。所有的施主认为我是赤子,我怎能欺诳他们,让他们因为不得果报或少果报而产生怨恨呢?我经常自称为出家人。所谓出家人就不应起恶心。如果起恶心者则非出家。出家人身口相应,若不相应则非出家。我弃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出家修道,正是修习诸善觉的机会而不是修习不善觉的时候。譬如有人入海求宝不取真宝只取水精,也如有人丢弃美妙音乐而玩弄粪秽。如同丢弃公主却与婢女交往。如同丢弃金器而使用瓦盂。如同丢弃甘露而服食毒药。如同舍弃亲旧善良的医生而从恶医那里求药而服一样。
  我亦如是。舍离大师如来世尊甘露法味。而服魔怨种种恶觉。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犹如恶鬼伺求人过。四大恶鬼亦复如是常来伺求我之过失。云何当令恶觉发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尔。云何起恶。我名沙门。沙门之人名觉善觉。我今乃起不善之觉。云何当得名沙门也。我名出家。出家之人名修善道。我今行恶云何当得名为出家。我今名为真婆罗门。婆罗门者名修净行。我今乃行不净恶觉。云何当得名婆罗门。我今亦名刹利大姓。刹利姓者能除怨敌。我今不能除恶怨敌。云何当得名刹利姓。我名比丘。比丘之人名破烦恼。我今不破恶觉烦恼。云何当得名为比丘。世有六处难可值遇我今已得。云何当令恶觉居心。何等为六。一佛世难遇。二正法难闻。三怖心难生。四难生中国。五难得人身。六诸根难具。如是六事难得已得。是故不应起于恶觉。菩萨尔时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常勤观察是诸恶心。一切凡夫不见如是恶心过患故受三觉。名为受漏。菩萨见已不受不着放舍不护。依八圣道推之令去斩之令断。是故菩萨无有受漏。云何当言如来有漏。以是义故。如来世尊非是有漏。复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何以故。凡夫之人无念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是名念漏。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从往昔无数劫来为是身心造种种恶。以是因缘流转生死在三恶道具受众苦。遂令我远三乘正路。菩萨以是恶因缘故。于己身心生大怖畏舍离众恶趣向善道。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餧饲卧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尔时其人闻王切令心生惶怖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其人回顾见后五人遂疾舍去。是时五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诈为亲善而语之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窥看诸舍都不见人。执捉[土*瓦]器悉空无物。既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咄哉男子。此聚空旷无有居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汝设遇者命将不全。汝当云何而得免之。尔时其人恐怖遂增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河漂急无有船栰。以怖畏故即取种种草木为栰。复更思惟我设住此。当为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之所危害。若渡此河栰不可依当没水死。宁没水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即推草栰置之水中。身猗其上手抱脚踏截流而渡。既达彼岸安隐无患心意泰然怖恐消除
  我也是一样,(怎么会)舍弃大师如来世尊无上的甘露法味而服用魔怨种种恶觉?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遇如优昙花,我今已遇。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进入浮木孔(前卷的寓言)。人的生命日月流逝,今日虽在明日难保,怎能放纵身心令自己住在恶法里呢?青壮年的时候不会止步,犹如奔马一样。怎能依靠它而生较慢之心。犹如恶鬼等待人犯错。四大恶鬼也是一样总在期待我的过失。怎能让恶觉发起?譬如腐朽的房宅即将垂崩。我的生命也是一样,怎能起恶心?我是沙门,沙门叫作觉善觉。我今日生起不善之觉怎能对得起沙门的名号?我已出家。出家之人叫做修善道,我今日行恶怎能当得起出家。我今名叫真婆罗门。婆罗门叫做修净行,我今日而行不净恶觉,怎能当得起婆罗门?我现在也叫刹利大姓,刹利姓能除怨敌,我今不能除恶怨怎能当得起刹利姓?我是比丘,比丘之人会破除烦恼,我今不能破除恶觉烦恼,怎能当得起比丘的名号?世间的六种难遇我今日都遇到了,怎能让恶觉住在心中?哪六种难遇呢?一:佛在世难遇。二:正法难闻。三:怖心难生。四:难生中国。五:难得人身。六:诸根难具。这六种难得之事我已经得到,所以不应生起恶觉。
  菩萨修行大涅槃经,总是时刻观察这些恶心。一切凡夫不见恶心的过患而受三觉,这就是受漏。菩萨见到则不受不碰舍弃不护。依八圣道推开它们,斩断它们。所以菩萨没有受漏。怎能说如来有漏呢?因此如来世尊不是有漏。
  另外,善男子。凡夫如果遇到身心苦恼就会兴起种种过恶。或得身病、或得心病,让身口意作种种恶,因这些恶而轮回三趣具受诸苦。都是因为凡夫没有念慧的缘故,所以生出种种漏,这叫念漏。菩萨摩诃萨常自己思考:我从往昔无数劫来因为身心造作种种恶。因此流转生死在三恶道备受众苦,渐渐让我远离三乘正路,菩萨因此恶因的缘故对自己身心产生大恐惧所以离开众恶而向往善道。善男子。譬如有国王把四种毒蛇盛在一个盒子里让人好好的饲养。如果有人让一条蛇不高兴我就将他杀掉。于是养蛇的人听到国王的命令而心中恐惧弃盒而逃。国王这时又让五个护卫拔刀追赶,此人见到有人追所以拼命逃跑。这时五人用计谋藏起刀来。偷偷的派遣一人假装亲善告诉他说:你可以回来。那人识破了计谋转而投奔一个乡村打算隐居。但四处看不见人,所碰触的器具也都是空然无物。既不见人又求物不得,只好坐在地上。此时听闻空中有声音说:你这男子。此地空旷没有居民,今夜会有六大贼来,你要遇到就会没命,你怎么可能幸免呢?此时那人恐怖只好离去,路遇一河,河水湍急没有渡船。他因为害怕追兵就用草木作栰。心想我如果留在这里,肯定会被毒蛇和五旃陀罗以及一个装作亲进的人还有六大贼所害。如果渡河的栰不可依靠就会没水而死。我宁可没水而死也不能被那些蛇贼所害。就把草栰推入水中,抱着筏子截流而渡。到达彼岸后才安然无患,心种泰然,怖恐消除。
  菩萨摩诃萨得闻受持大涅槃经。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复如是。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以是因缘远离众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四毒蛇有四种姓。所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是四大蛇亦复如是。有四种性。坚性湿性热性动性。是故菩萨观是四大与四毒蛇同其种性。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是四大如四毒蛇。云何为观。是四毒蛇常伺人便。何时当视何时当触何时当[口*歔]何时当啮。四大毒蛇亦复如是。常伺众生求其短缺。若为四蛇之所杀者。终不至于三恶道中。若为四大之所杀害。必至三恶道定无有疑。是四毒蛇虽复瞻养亦欲杀人。四大亦尔。虽常供给亦常牵人造作众恶。是四毒蛇若一嗔者则能杀人。四大之性亦复如是。若一大发亦能害人。是四毒蛇虽同一处四心各异。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同一处性各别异。是四毒蛇虽复恭敬难可亲近。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虽复恭敬亦难亲近。是四毒蛇若害人时。或有沙门婆罗门等若以咒药则可疗治。四大杀人虽有沙门婆罗门等神咒良药则不能治。如自喜人。闻四毒蛇气臭可恶则便远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闻四大臭即便远离。尔时菩萨复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驰走修八圣道
  菩萨摩诃萨能听闻并受持大涅槃经。观身如那个盒子。地水火风如同四种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此四毒而丧命。众生四大也是如此,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因此远离众善。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此四种毒蛇有四种姓,所谓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四大蛇也一样有四种性,坚性、湿性、热性、动性。所以菩萨观察四大与四毒蛇一样的性质。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此四大如同四种毒蛇一样。这四毒蛇常等待时机,看何时能视,何时能触,何时喷毒,何时可咬。四大毒蛇就是这样常等待众生的危机。可是如果被四蛇所杀则不会落于三恶道中,而如果被四大之所杀则必至三恶道,决定不疑!这四毒蛇虽被饲养却想杀人,四大也是一样虽常受供给也会指引人造作众恶。这四毒蛇只要一只生气就能杀人,四大也是一样,只一大发动就能害人。四毒蛇虽在一起却四心不同,四大也是如此虽在一处性各不同。四毒蛇虽然恭敬却不能亲近,四大也是一样难以亲近。四毒蛇害人时,有时沙门婆罗门等用咒药可以治疗,而四大杀人虽有沙门婆罗门等神咒良药却不能治。爱惜自己的人闻到四毒蛇的臭气就非常厌恶速速远离。诸佛菩萨也是一样闻到四大的恶臭就立刻远离。那时菩萨还这样思考:四大毒蛇非常可怕,应该赶紧远离,修八圣道。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云何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者。常令别人恩爱别离怨憎集会。五阴亦尔。令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一切纯善之法。复次善男子。如旃陀罗种种器仗以自庄严。若刀若楯若弓若箭若铠若矟能害于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牢自庄严。害诸痴人令堕诸有。善男子。如旃陀罗有过之人得便害之。五阴亦尔。有诸结过常能害人。以是义故。菩萨深观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无慈愍心怨亲俱害。五阴亦尔。无慈愍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恼一切人。五阴亦尔。以诸烦恼常恼一切生死众生。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复次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如人无足刀杖侍从。当知。必为旃陀罗人之所杀害。众生亦尔。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为五阴之所贼害。足名为戒。刀名为慧。侍从名为善知识也。无此三事故为五阴之所贼害。是故菩萨观于五阴如旃陀罗
  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为何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呢?旃陀罗常导致别人恩爱别离、怨憎集会。五阴也是一样让人贪近不善之法,远离一切纯善之法。另外善男子。如同旃陀罗用武器武装自己,刀楯弓箭铠矟都能害人。五阴也是一样用各种烦恼当作武器,害那些痴人让他们堕落在诸有中。善男子。如同旃陀罗遇到有过错的人就惩罚他们。五阴也是一样,有的各种结过常能害人。因此菩萨深刻的观察到五阴如同旃陀罗。另外菩萨观察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没有慈愍心,无论爱憎一样伤害。五阴也是一样没有慈愍心,善恶俱害。如旃陀罗仇恨一切人,五阴也一样用各种烦恼恼恨一切生死众生。所以菩萨看到五阴如同旃陀罗。另外菩萨这样看到五阴如旃陀罗。旃陀罗人常怀害心,五阴也常怀诸结恼害之心。如果人没有足和刀和侍从。可知必被旃陀罗所害。众生也一样无足无刀无有侍从则必被五阴所害。足就是戒,刀是慧,侍就是善知识。无此三样则被五阴所害,所以菩萨观察五阴如同旃陀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五阴过旃陀罗。何以故。众生若为五旃陀罗之所杀者不堕地狱。为阴杀者则堕地狱。以是义故。菩萨观阴过旃陀罗。作是观已而作愿言。我宁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旃陀罗者唯能害于欲界痴人。是五阴贼遍害三界凡夫众生。旃陀罗人唯能杀戮有罪之人。是五阴贼不问众生有罪无罪悉能害之。旃陀罗人不害衰老妇女稚小。是五阴贼不问众生老稚妇女一切悉害。是故菩萨。深观此阴过旃陀罗。是故发愿宁当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复次善男子。旃陀罗者唯害他人终不自害。五阴之贼自害害他过旃陀罗。旃陀罗人可以善言钱财宝货求而得脱。五阴不尔。不可强以善言诱喻钱财宝货求而得脱。旃陀罗人于四时中不必常杀。五阴不尔。常于念念害诸众生。旃陀罗人唯在一处可有逃避。五阴不尔。遍一切处无可逃避。旃陀罗人虽复害人害已不随。五阴不尔。杀众生已随逐不离。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是故身心难可沮坏。以是义故。菩萨观阴成就种种诸不善法生大怖畏修八圣道。亦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涉路而去无所顾留诈亲善者名为贪爱。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若知实者则无能为。若不能知必为所害。贪爱亦尔。若知其性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如其不知轮回六趣具受众苦。何以故。爱之为病难舍离故。如怨诈亲难可远离。怨诈亲者常伺人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深观贪爱如怨诈亲。见不见故闻不闻故。如凡夫人见生死过虽有智慧以痴覆故后还不见。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虽见不见虽闻不闻。何以故。以爱心故。所以者何。见生死过不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观此爱结如怨诈亲。云何名为怨诈亲相。如怨不实诈现实相。不可亲近诈现近相。实是不善诈现善相。实是不爱诈为爱相。何以故。常伺人便欲为害故。爱亦如是。常为众生非实诈实非近诈近非善诈善非爱诈爱。常诳一切轮回生死。以是义故。菩萨观爱如怨诈亲。怨诈亲者但见身口不睹其心是故能诳。爱亦如是。唯为虚诳实不可得。是故能惑一切众生。怨诈亲者有始有终易可远离。爱不如是。无始无终难可远离。怨诈亲者远则难知近则易知。爱不如是近尚难知况复远耶。以是义故。菩萨观爱过于诈亲。一切众生以爱结故。远大涅槃近于生死。远常乐我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为三垢。于现在事以无明故。不见过患不能舍离爱怨诈亲。终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萨深观此爱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及一诈亲。涉路不回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五阴比旃陀罗还严重。因为众生如果被五旃陀罗所杀不会堕在地狱。可是被五阴杀则堕于地狱。因此菩萨知道五阴比旃陀罗还可怕而发愿道:我宁可终身接近旃陀罗也不能接近五阴片刻。旃陀罗只能害欲界的痴人,而五阴能害三界所有凡夫众生。旃陀罗人只能杀戮有罪之人,而五阴贼不问众生有罪无罪一并加害。旃陀罗人不害衰老妇女儿童,而五阴贼不问众生老幼妇女全都伤害。所以菩萨深刻的了解五阴比旃陀罗更可怕而发愿宁可终身接近旃陀罗也不能暂时亲近五阴。
        另外善男子。旃陀罗只能害他人而不会害自己。五阴之贼自害、害他这一点比旃陀罗更厉害。旃陀罗人可以用美言和钱财而求逃脱。五阴不然,不可用言语钱财求得解脱。旃陀罗并不是时刻杀人,五阴不然,时时刻刻加害众生。旃陀罗只在一处,可以躲避。五阴不然,遍布一切地点无所逃避。旃陀罗虽然害人,可是害后不会跟随。五阴不然杀众生后仍然随逐不离。所以菩萨宁可终身接近旃陀罗也不能暂时亲近五阴。有智之人用善巧方便脱离五阴。所谓善巧方便就是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因此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被五阴所害。为什么呢?因为身如金刚、心如虚空,所以身心难以损坏。因此菩萨观阴成就,对种种诸不善法生起大恐惧而修八圣道。如同那人害怕四毒蛇、五旃陀罗而逃跑,不会顾留。
       装作亲进的人就好比贪爱。菩萨摩诃萨深刻的观察到爱结如同怨诈亲(怨人装作亲人,下同)。如果识破他就没事,如果不知则必被其害。贪爱也是一样,如果知其性质则不能令众生轮转生死苦中,如果不知则轮回六趣备受众苦。因为爱让人难以舍弃。如同怨诈亲一样难以远离。怨诈亲常等待人的方便令其爱别离、怨憎会。爱也一样让人远离一切善法,亲近一切不善之法。因此菩萨摩诃萨深刻观察贪爱如怨诈亲。见如同不见,闻如同不闻,比如凡夫人见到生死的痛苦虽有智慧却因为被愚痴覆盖而不能见。声闻缘觉也是一样,见如同不见,虽闻如同不闻。这都是因为贪爱之心的缘故。所以见生死的过患而不能迅速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菩萨摩诃萨观察爱结如同怨诈亲。为何叫做怨诈亲相?如同怨不真实装作真实相。不可亲近而装作亲近相。实在不善而装作善相,实是不爱而装成爱相,为了等待时机害人。爱也是如此,常被众生非实诈实、非近诈近、非善诈善、非爱诈爱。常欺骗一切,轮回生死。因此菩萨观爱如怨诈亲。怨诈亲只能见到其外而不能看透其心所以能欺骗人。爱也是如此,只是虚诳,实不可得,所以能迷惑一切众生。怨诈亲有始有终,容易远离。爱不是这样,它无始无终难以远离。怨诈亲离远了就难以了解,近了就容易分辨。而爱不是一样,近了也难以分辨何况远呢?因此菩萨了解爱比怨诈亲还厉害。一切众生因爱结而远离大涅槃而接近生死,远离常乐我净而亲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所以我在各种经中都说其为三垢。现在因为无明不见过患不能舍离爱怨诈亲,而它终不能害有智之人。所以菩萨深刻的观察此爱,而产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犹如那人害怕四毒蛇、五旃陀罗和一诈亲,立刻逃跑头也不回。
  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如彼怖人既入聚已。乃至不见有一居人。遍捉[土*瓦]器不得一物。菩萨亦尔。谛观六入空无所有不见众生一物之实。是故菩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善男子。彼空聚落群贼远望终不生于虚空之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于六入聚不生空想。以其不能生空想故。轮回生死受无量苦。善男子。群贼既至乃生空想。菩萨亦尔。观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则不轮回生死受苦。菩萨摩诃萨于此六入常无颠倒。无颠倒故是故不复轮回生死。复次善男子。如有群贼入此空聚则得安乐。烦恼诸贼亦复如是。入此六入则得安乐。如贼住空聚心无所畏。烦恼群贼亦复如是。住是六入亦无所畏如彼空聚。乃是师子虎狼种种恶兽之所住处。是内六入亦复如是。一切众恶烦恼走兽之所住处。是故菩萨深观六入空无所有。纯是一切不善住处。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彼空聚。何以故。虚诳不实故。空无所有作有想故。实无有乐作乐想故。实无有人作人想故。内六入者亦复如是。空无所有而作有想。实无有乐而作乐想。实无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人乃能知之得其真实。复次善男子。如空聚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见。是故菩萨观内六入多诸怨害。修八圣道不休不息。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怖着正路
  空的乡村就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察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虚。如那害怕的人进入乡村后,却看不见人碰不着物。菩萨也一样谛观六入,空无所有,不见众生一物是真实的,所以菩萨观察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同空的乡村。善男子。那空的乡村在群贼远离时不会产生虚空之想,凡夫之人也一样对六入之聚不会认为是空。因他们不能看见空而受轮回生死受无量苦。善男子。群贼要来了才会产生空想,菩萨也一样观此六入常生空想,因生空想则不入轮回生死受苦。菩萨摩诃萨对此六入没有颠倒心,无颠倒所以不受轮回生死。另外善男子,如有群贼入此乡村则得安乐。烦恼贼也是一样,进入此六入则得安乐。如贼住在乡村里无所畏惧。烦恼群贼也是一样住在六入中也无所畏惧。其实那是师子虎狼种种恶兽的住处,内六入也是一样,是一切众恶烦恼走兽的住处。所以菩萨深刻的了解六入是空无所有的,是一切不善的住处。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内六入空无所有如同空村。因为它虚诳不真,空无所有却认为有,实无快乐而当作快乐,真实没有而认为有人。内六入也是一样,空无所有而作有想,实无有乐而作乐想,实无有人而作人想。唯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这些了解真实。
  另外善男子。如同空聚落有时有人有时无人。六入却一向无人,因为其本性就是常空的。智者知道它不是看上去那样。所以菩萨观内六入里有各种危害,而修八圣道不休不息。犹如那人畏惧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善及六大贼,而走上正路。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六大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欲劫人时要因内人。若无内人则便中还。是六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若内无有如是等相六尘恶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内无是相凡夫则有。是故六尘常来侵夺善法之财。不善护故为其所劫。护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护故不被劫。是故菩萨观是六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复次善男子。如六大贼能为人民身心苦恼。是六尘贼亦复如是。常为众生身心苦恼。六大贼者唯能劫人现在财物。是六尘贼常劫众生三世善财。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是六大贼唯有诸王乃能遮止。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唯佛菩萨乃能遮止。是六大贼凡欲劫夺不择端正种姓聪哲多闻博学豪贵贫贱。六尘恶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不择端正乃至贫贱。是六大贼虽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如勇健人乃能摧伏是六大贼。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乃能摧伏六尘恶贼。譬如有人多诸种族宗党炽盛则不为彼六贼所劫。众生亦尔。有善知识不为六尘恶贼所劫。是六大贼若见人物则能偷劫。六尘不尔。若见若知若闻若嗅若触若觉皆悉能劫。六大贼者唯能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恶贼则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宝。是故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作是观已修八圣道直往不回。如彼怖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六大贼就是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六尘如六大贼。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如同六大贼能劫夺所有人民的财宝。此六尘贼也是一样,能劫持一切众生的善财。如果进入人家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管好坏,令巨富者忽然贫穷。而六尘贼也是一样,如果进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穷尽后则贫穷孤露成为一阐提。所以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另外善男子,如六大贼要劫人时需要内奸,如果没有则会离开。而六尘贼也是一样的,要劫善法需要众生知道常乐我净不空等相,如果没有这些相,六尘恶贼则不能作恶。智者内无此相而凡夫则有,所以六尘常来侵夺凡夫的善法之财,因为主人不能好好的看守所以被劫。护就是慧,有智之人能好好防护所以不被劫。因此菩萨观此六尘如同六大贼,毫无差别。
  另外善男子,如同六大贼能让人民身心苦恼。六尘贼也是一样常使众生身心苦恼。六大贼只能劫人现在的财物,而六尘贼能劫众生三世的善财。六大贼夜里欢乐,六尘恶贼也是一样在无明黑暗中才得欢乐。此六大贼只有国王才能禁止,六尘恶贼只有佛菩萨才能遏止。六大贼要抢劫时不去选择被劫的人是否端正、种姓、聪哲、多闻、博学、豪贵、贫贱。六尘恶贼也是如此,要劫善法时不择端正乃至贫贱。六大贼虽有国王制裁断其手足,却仍不能让他们的恶心停止,六尘恶贼也是一样,虽然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能断其手足,也不能令其不劫持善法。如同勇健的人才能摧伏六大贼,诸佛菩萨才能摧伏六尘恶贼。比如有人种族繁盛才不会被六贼所劫,众生也一样,因有善知识才不会被六尘恶贼所劫。此六大贼只有见到人的财物才能偷劫。六尘不是,无论见、知、闻、嗅、触、觉都能劫夺。六大贼只能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界和无色界。六尘恶贼则不是,它能劫三界一切善宝。所以菩萨谛观六尘比六贼还要厉害。因此而修八圣道,直往不回。如同那害怕的人畏惧四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舍弃空聚落而逃走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值一河者即是烦恼。云何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彼驶河能漂香象。烦恼驶河亦复如是。能漂缘觉。是故菩萨深观烦恼犹如驶河。深难得底故名为河。边不可得故名为大。其中多有种种恶鱼烦恼大河亦复如是。唯佛菩萨能得底故故名极深。唯佛菩萨得其边故故名广大。常害一切痴众生故故名恶鱼。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大河水能长一切草木丛林。烦恼大河亦复如是。能长众生二十五有。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譬如有人堕大河水无有惭愧。众生亦尔。堕烦恼河无有惭愧。如堕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终。堕烦恼河亦复如是。未尽其底周回轮转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当知是人不得出离二十五有。一切众生不能善修空无相故。常为烦恼驶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坏身不能漂没一切善法。烦恼大河则不如是。能坏一切身心善法。彼大暴河唯能漂没欲界中人。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手抱脚踏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渡。如大河水难可得渡。烦恼大河亦复如是难可得渡。云何名为难可得渡。乃至十住诸大菩萨犹故未能毕竟得渡。唯有诸佛乃毕竟渡。是故名为难可得渡。譬如有人为河所漂。不能修习毫厘善法。众生亦尔。为烦恼河所漂没者。亦复不能修习善法。如人堕河为水所漂。余有力者则能拔济。堕烦恼河为一阐提。声闻缘觉乃至诸佛不能拔济。世间大河劫尽之时七日并照能令枯涸。烦恼大河则不如是。声闻缘觉虽修七觉犹不能干。是故菩萨观诸烦恼犹如暴河
  路遇的大河即是烦恼。为何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同那大河能淹没大象,烦恼河也是一样能淹没缘觉。所以菩萨深刻的观察烦恼犹如大河。深难见底所以叫做河,边不可测称其为大。其中多有种种恶鱼,烦恼大河也是如此只有佛菩萨能见底所以叫做极深,只有佛菩萨得其边所以叫广大。常害一切愚痴众生所以叫恶鱼。因此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如同大河水能生长一切草木丛林,烦恼大河也是如此,能增长众生的二十五有。因此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譬如有人堕入大河水中没有惭愧,众生也一样堕入烦恼河中没有惭愧。如同堕河者没落到底就已经死了,堕烦恼河也是一样没有到底已经周回轮转二十五有。这里所说的底,就是空相。若不修空相则不能出离二十五有。一切众生不能好好的修空无相所以为烦恼驶河所淹没。如大河只能破坏肉恨不能漂没一切善法,而烦恼大河则能破坏一切身心善法。大河只能漂没欲界的人,而烦恼大河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手抱脚踏则能到达彼岸,而烦恼大河只有菩萨靠六波罗蜜才能得渡。如大河水难可得渡,烦恼大河也一样难以度过。因为甚至十住诸大菩萨仍然不能毕竟得渡,只有诸佛才毕竟渡过。所以叫做难渡。譬如有人被河所淹没,而不能修习丝毫的善法。众生也一样被烦恼河所漂没也不能修习善法。如人堕河被水所漂,其他有力的人则能拯救。堕入烦恼河是一阐提,声闻缘觉乃至诸佛都不能拯救。世间大河劫尽之时七个太阳一起照射令其枯涸,而烦恼大河则不一样。声闻缘觉虽修七觉却仍不能令其干枯,所以菩萨观诸烦恼犹如大河。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随路而去。既至河上取草为栰者。菩萨亦尔。畏四大蛇五阴旃陀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六尘恶贼至烦恼河。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栰。依乘此栰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菩萨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渡烦恼河。以是思惟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如是菩萨尚无诸漏。况佛如来而当有漏。是故诸佛不名有漏。云何如来非无漏也。如来常行有漏中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是故声闻凡夫之人言佛有漏。诸佛如来真实无漏。善男子。以是因缘诸佛如来无有定相。善男子。是故犯四重禁谤方等经及一阐提悉皆不定
  譬如那人畏惧四毒蛇五旃陀罗,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离空聚落随路而逃。到了河边取草为栰。菩萨也一样畏惧四大蛇五阴旃陀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六尘恶贼至烦恼河。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当作船栰。依靠此栰渡烦恼河到达彼岸,常乐涅槃。菩萨修行大涅槃时这样思考:我若不能忍受如此身苦心苦,则不能让一切众生渡过烦恼河。因此虽有身心苦恼都可以默然忍受。因忍受而不生漏。这些菩萨尚无诸漏何况佛如来?所以诸佛不叫有漏。为何如来不是无漏呢?因为如来常示现在有漏中的缘故。有漏即是二十五有。所以声闻凡夫之人说佛有漏。诸佛如来是真实无漏的。善男子。因此诸佛如来没有定相。善男子。所以犯四重禁谤方等经以及一阐提都是不定的。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如是如是诚如圣教。一切诸法皆悉不定。以不定故当知如来亦不毕竟入于涅槃。如佛先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闻不闻中有涅槃大涅槃。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说:不错不错,诚如圣人所教。一切法都是不定的。因不定的缘故可以推知如来也不是不毕竟入于涅槃。如佛先前所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而闻不闻,其中提到涅槃和大涅槃。如何是涅槃,如何是大涅槃?
  尔时佛赞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菩萨得念总持。乃能如汝之所咨问。善男子。如世人言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众生大众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天中天有道大道。涅槃亦尔有涅槃有大涅槃。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病得差则名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人怖畏得归依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贫穷人获七宝物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人观骨不起贪欲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饥渴故病故怖故贫故生贪着故。是名涅槃非大涅槃。善男子。若凡夫人及以声闻。或因世俗或因圣道。断欲界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能断初禅乃至能断非想非非想处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何以故。还生烦恼有习气故。云何名为烦恼习气。声闻缘觉有烦恼气。所谓我身我衣我去我来我说我听。诸佛如来入于涅槃。涅槃之性无我无乐唯有常净。是则名为烦恼习气。佛法众僧有差别相。如来毕竟入于涅槃。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所得涅槃等无差别。以是义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善男子。譬如有处能受众水名为大海。随有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入之处名大涅槃。四禅三三昧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随能摄取如是无量诸善法者名大涅槃
  尔时佛赞叹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萨得到念力总持才会象你这样提问。善男子。如世人所说有海、大海,有河、大河,有山、大山,有地、大地,有城、大城。有众生、大众生,有王、大王,有人、大人,有天、天中天,有道、大道。涅槃也是一样,有涅槃,有大涅槃。
         什么是涅槃呢?善男子。如同人饥饿时得到少许饭食就叫做安乐。这样的安乐就好比涅槃。如同病人痊愈叫做安乐,这样的安乐就好比涅槃。如同很害怕的人得到归依处则感觉安乐,这样的安乐可比涅槃。如同贫穷的人获得七宝物而得安乐,这样的安乐如同涅槃。如人修骨观而不起贪欲得到安乐,这样的安乐好比涅槃。这些涅槃都称不上大涅槃。为什么呢?因饥渴、病、怖、贫而生出贪着的心了,所以这是涅槃非大涅槃。善男子。如果凡夫和声闻,或因世俗或因圣道而断欲界结则得安乐,这样的安乐也是涅槃,称不上大涅槃。能断初禅乃至能断非想非非想处结而得安乐,这种安乐也是涅槃,不是大涅槃。因为这些还能生烦恼还有习气。
  什么是烦恼习气呢?声闻缘觉有烦恼气,即我身、我衣、我去、我来、我说、我听。认为诸佛如来入于涅槃,涅槃之性无我、无乐、只有常净,这都是烦恼习气。认为佛法众僧有差别,认为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认为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所得的涅槃没有差别。因此二乘所得不是大涅槃。因为其中无常乐我净。只有常乐我净才称得上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土地能承受所有的水就叫大海,所有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入之处叫大涅槃。四禅、三三昧、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随能摄取所有这些无量善法才叫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有河第一香象不能得底则名为大。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善男子。若摩诃那伽及钵揵陀。大力士等经历多时所不能上。乃名大山。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摩诃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见。如是乃名大涅槃也。复次善男子。随有小王之所住处名为小城。转轮圣王所住之处乃名大城。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主圣王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以是故名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四种兵不生怖畏。当知是人名大众生。若有众生于三恶道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于中广度众生。当知是人得大涅槃。若有人能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及婆罗门。修治善法所言诚实无有欺诳。能忍诸恶惠施贫乏名大丈夫。菩萨亦尔有大慈悲怜愍一切。于诸众生犹如父母。能度众生于生死河。普示众生一实之道。是则名为大般涅槃。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议。若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所不能信。是则名为大般涅槃。唯佛菩萨之所见故名大涅槃。以何因缘复名为大。以无量因缘然后乃得故名为大。善男子。如世间人以多因缘之所得者。则名为大。涅槃亦尔以多因缘之所得故。故名为大。云何复名为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
        善男子。譬如有河,一只香象不能触底则叫做大。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则叫做涅槃非大涅槃。若能明了见于佛性,则叫大涅槃。此大涅槃唯大象王才能到达其底,大象王就是诸佛。善男子。若摩诃那伽及钵揵陀,大力士等经历多时所不能登上才叫大山。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摩诃那伽大力士等所不能见才是大涅槃。另外善男子。小王所住叫做小城,转轮圣王所住之处才叫大城。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叫做涅槃,无上法主圣王住处才叫大般涅槃。因此叫做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四种兵而不恐惧,可知此人是大众生。如果有众生于三恶道,对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在其中广度众生,可知得大涅槃。如果有人能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及婆罗门,修行善法所言诚实没有欺诳,能忍诸恶惠施贫乏则是大丈夫。菩萨也一样有大慈悲怜愍一切,对待众生犹如父母,能度众生于生死之河,向众生展示一实之道,这就是大般涅槃。
  善男子。大就是不可思议。因不可思议所以众生不能信,这就是大般涅槃。只有佛菩萨能见才是大涅槃。因为什么叫做大呢?因无量的因缘然后才能得到所以叫大。善男子。如世间人以很多因缘所得才叫做大,涅槃也一样以无量因缘所得所以叫大。为何叫大涅槃?有大我所以叫大涅槃,涅槃无我、得大自在所以叫大我。
        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何等为八。一者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如来之身实非微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如是自在则为大我
  二者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来之身实不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以无碍故。直以自在故。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自在名为大我。三者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如来之身实无轻重。以自在故能为轻重。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为根自在耶。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六者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来计有得想。是则诸佛不得涅槃。以无得故名得涅槃。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得诸法故名为大我
  七者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若戒若定若施若慧。如来尔时都不生念我说彼听。亦复不生一偈之想。世间之人以四句为偈。随世俗故说名为偈。一切法性亦无有说。以自在故如来演说。以演说故名为大我
  八者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为何叫做大自在呢?有八种自在则叫做我。哪八种?
        一:能示现一身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如来之身实际上并非微尘,因自在而示现微尘身。这样到自在则是大我
  二:示现一微尘身遍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来之身其实并没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因为无碍而自在,而满于三千大千世界。这种自叫做大我。
        三:能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得身体轻巧的飞行,经过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没有障碍。如来之身并无轻重,因自在而能表现出轻重,这种自在叫做大我。
  四:因自在而得自在。如何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同时可示现化成无量形类,每个分身都有其心。如来有时作一件事,而让众生全都如意。如来之身常在一处,而令其他地方全都示现,这种自在叫做大我。
  五:根自在的缘故。什么是根自在呢?如来用一根也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用六根也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因自在所以令根自在。这种自在叫做为大我。
       六: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也无得想。因为无所得的缘故。如果是有则可叫做得,实在无所有,怎么叫得?如果让如来认为有得,那么诸佛就无法得到涅槃。因无得而叫做得涅槃。因自在而得一切法。得到诸法所以叫大我。
  七:说自在。如来只演说一偈,经无量劫仍不能尽其义。所谓戒、定、施、慧。如来那时都不曾有我在说、他在听的念头,也没有一偈的想法。世间人把四句当作偈,随世俗的说法叫做偈。一切法性也没有说,因自在所以如来演说,因演说所以叫做大我。
  八:如来遍满一切处所,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见,如来也不可见。因自在而令一切众生可见。这种自在叫做大我。这大我叫大涅槃。因此才称为大涅槃。
  复次善男子。譬如宝藏多诸珍异百种具足故名大藏。诸佛如来甚深奥藏亦复如是。多诸奇异具足无缺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无边之物乃名为大。涅槃无边是故名大
  复次善男子。有大乐故名大涅槃。涅槃无乐以四乐故名大涅槃。何等为四。一者断诸乐故。不断乐者则名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涅槃之性无苦无乐。是故涅槃名为大乐。以是义故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凡夫之乐无常败坏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异故名大乐。复次善男子。有三种受。一者苦受。二者乐受。三者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是亦为苦。涅槃虽同不苦不乐。然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二者大寂静故名为大乐。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何以故。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2:3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