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夏雯静

大涅槃经---白话译文(之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者一切知故名为大乐。非一切知不名大乐。诸佛如来一切知故名为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
  四者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
  善男子。世间名字或有因缘。或无因缘。有因缘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摩鍮罗道人。生摩鍮罗国。因国立名故名摩鍮罗道人。如目犍连。目犍连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犍连。如我生于瞿昙种姓。因姓立名称为瞿昙。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为名名毗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故名佛奴天奴。因湿生故故名湿生。如因声故名为迦迦罗。名究究罗咀咀罗。如是等名是因缘名。无因缘者。如莲花地水火风虚空。如曼陀婆一名二实。一名殿堂。二名饮浆堂。不饮浆亦复得名为曼陀婆。如萨婆车多名为蛇盖。实非蛇盖是名无因强立名字。如坻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强为立名名为食油。是名无因强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复如是。无有因缘强为立名。善男子。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空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涅槃亦尔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得名为大般涅槃。以纯净故名大涅槃。云何纯净。净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净。净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二者业清净故。一切凡夫业不清净故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故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净故。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净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净。佛心无漏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另外善男子。譬如宝藏,有无数的各种宝贝才叫大藏。诸佛如来甚深奥藏也是如此,有很多奇异的珍宝毫无缺少才叫大涅槃。另外善男子,无边之物才叫大,涅槃无边所以叫大。
  另外善男子。有大乐才叫大涅槃。涅槃无乐,因四种乐才叫大涅槃。哪四种?一是断绝诸乐。不断乐则是苦,若有苦则不是大乐。因断乐则无苦,无苦无乐才是大乐。涅槃之性无苦无乐所以涅槃叫做大乐。因此叫做大涅槃。另外善男子。乐有二种:一是凡夫,二是诸佛。凡夫之乐无常,会败坏,所以无乐。诸佛有常乐,不会变异,所以叫大乐。另外善男子。有三种受。一苦受。二乐受。三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也是苦。涅槃虽然也是不苦不乐,却是大乐。因大乐而叫大涅槃。
        二:大寂静所以是大乐。涅槃之性是大寂静。因其远离一切愦闹之法。因为大寂所以叫大涅槃。
  三:一切知(智)所以叫大乐。不是一切知不叫大乐。诸佛如来是一切知所以叫大乐,因大乐而叫大涅槃
  四:身不坏所以叫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叫乐。如来之身金刚不坏,不是烦恼身和无常之身。所以叫大乐。因大乐所以叫大涅槃。
  善男子。世间名字或有因缘或无因缘,有因缘的比如舍利弗,因其母叫舍利,因母而命名舍利弗。如摩鍮罗道人,生在摩鍮罗国。因国立名而叫摩鍮罗道人。如目犍连。目犍连就是姓,因姓立名所以叫名目犍连。如我生于瞿昙种姓,因姓立名叫瞿昙。如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命名毗舍佉。如有六指因六指而叫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天而叫佛奴天奴。因湿生故而叫湿生,比如因象声而叫迦迦罗、究究罗、咀咀罗,这些名字都是因缘名。
  而无因缘的,比如莲花、地、水、火、风、虚空。比如曼陀婆一名而二种果实,一是殿堂,二是饮浆堂。不饮浆也叫曼陀婆。如萨婆车多叫做蛇盖,其实不是蛇盖,此名没有原因而强立名字。如坻罗婆夷意思是食油,其实不是食油强为立名叫做食油,这也是没有原因的名字。善男子。大涅槃也是如此,没有因缘强为立名。善男子。譬如虚空不会因为小空而叫做大空。涅槃也不会因其小相而叫大涅槃。善男子。譬如有法不可称量不可思议而叫做为大。涅槃也是一样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所以叫为大般涅槃。
      因纯净而叫做大涅槃。如何纯净?净有四种:一是二十五有叫做不净,能永断除二十五有所以叫净。净即涅槃,这样的涅槃也是有,而此涅槃并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说涅槃为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而说成是父母。涅槃也是一样,随世俗所以说诸佛有大涅槃。
       二业清净。一切凡夫业不清净所以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所以叫大净。因大净所以叫大涅槃。
       三身清净。身若无常则是不净。如来身常,所以大净。因大净所以叫大涅槃。
       四心清净。心若有漏就是不净,佛心无漏叫做大净。因大净所以叫大涅槃。善男子。这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而能够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二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云何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所谓神通。昔所不得而今乃得。通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所言外者与外道共。内复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萨。菩萨修行大涅槃经所得神通。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云何名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于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所以者何。以得如是大涅槃经之势力故。是则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又复云何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所谓身得自在心得自在。何以故。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何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二种功德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往昔所没得到的而今得之。往昔所不见而今见之,往昔所不闻的而今闻之,往昔所不到而今得到,往昔所不知的而今知之。如何叫做昔所不得而今得之?那就是神通!神通有二种:内与外。所谓外是与外道一样。所谓内分二种:其一是二乘,其二是菩萨。菩萨修行大涅槃经所得的神通跟声闻辟支佛是不一样的。如何不同呢?二乘所作的神通变化都是一心作一,不能众多。而菩萨不是那样,在一心中能具足示现五趣各种身,这是因为得到大涅槃经的势力才能做到的,所以叫做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还有什么呢?就是身得自在,心得自在。而一切凡夫所有身心都不得自在,或者心随身,或者身随心
  云何名为心随于身。譬如醉人酒在身中。尔时身动心亦随动。亦如身懒心亦随懒。是则名为心随于身。又如婴儿其身稚小心亦随小。大人身大心亦随大。又如有人身体粗涩。心常思念。欲得膏油润渍令软。是则名为心随于身
  云何名为身随于心。所谓去来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进。愁恼之人身则羸悴。欢喜之人身则肥鲜。恐怖之人身体战动。专心听法身则怡悦。悲泣之人涕泪横流。是则名为身随于心。菩萨不尔。于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则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现身相犹如微尘。以此微身悉能遍至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无所障碍。而心常定初不移动。是则名为心不随身
  如何叫做心随于身?譬如喝醉的人身体行动心也随着动。身体懒,心也跟着懒。这叫做心随于身。又如婴儿的身体幼小心也一样小。大人身体大心也随着大。又如有的人皮肤干涩,心中就希望得到膏油的润渍让皮肤软腻,这叫心随于身。
 如何叫身随于心?就是日常生活中修行施戒忍辱精进。忧愁烦恼的人身体瘦弱,而欢喜的人则身体肥胖。感到恐怖的人身体颤抖。专心听法的人身体怡悦。悲痛的人涕泪横流。这些都是身随于心的表现。菩萨不然,身心俱得自在。这也是昔所不得而今得之的含义。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示现的身相犹如微尘。用此微小的身体却能遍至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所障碍,与此同时心却一直在定中没有移动。这叫做心不随身。
  是亦名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何以复名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到菩萨能到。是故名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一切声闻辟支佛等。虽以神通不能变身如细微尘。遍至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声闻缘觉身若动时心亦随动。菩萨不尔。心虽不动身无不至。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复次善男子。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声闻缘觉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于此事中尚自不能。况能令心而不随动。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一音声能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闻。心终不念令是音声遍诸世界。使诸众生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而是菩萨亦初不言我令众生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若言因我说法令诸众生不闻闻者。当知是人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众生不闻我为说者。如此之心是生死心。一切菩萨是心已尽。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所有身心不相随逐。善男子。一切凡夫身心相随。菩萨不尔。为化众生故虽现身小心亦不小。何以故。诸菩萨等所有心性常广大故。虽现大身心亦不大。云何大身。身如三千大千世界。云何小心。行婴儿行。以是义故心不随身。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阿僧祇劫远酒不饮而心亦动。心无悲苦身亦流泪。实无恐怖身亦战栗。以是义故。当知菩萨身心自在不相随逐。菩萨摩诃萨唯现一身。而诸众生各各见异
  这也叫昔所不到而今能到。昔所不到而今能到还指什么呢?既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到的地方而菩萨能到。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虽有神通却不能化身如细小的微尘,遍至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声闻缘觉身若动时心也随着动。菩萨不然,心虽不动,而身无所不至,这叫菩萨心不随身。
  另外善男子,菩萨的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用这么大的身体变入一微尘的身体,其心那时却不随着缩小。声闻缘觉虽能化身如三千大千世界,却不能用如此大的身变入微尘小身,更不用说能让心不随着动了。这叫做菩萨的心不随身。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用一种声音让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全部听见,心中却不会想让这音声遍布世界,使众生昔所不闻的而今得闻。而此菩萨也不会说我让众生往昔所没听到的而今听闻。菩萨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此人就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因为有“众生不能知道我是说者”这个规律。这样的心是生死之心,一切菩萨都没有这样的心念。因此菩萨摩诃萨所有身心都不互相随逐。
  善男子。凡夫都是身心相随的。菩萨不然,为度化众生而示现小的身体心却不会变小。因为诸菩萨的心性恒常广大的缘故。虽示现庞大的身体心却不会变大,如何算大呢?身如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如何算小呢?如同婴儿之行,因此说心不随身。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阿僧祇劫远前,没有饮酒而心也随着动。心无悲苦而身体会流泪。没有感觉恐怖而身体战栗。因此要知道菩萨的身心自在,不互相随逐。菩萨摩诃萨只现一身,而众生却各各不同。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声鼓声箫笛等声歌声哭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可一时得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何修大涅槃能够昔所不闻的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用这些声相: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声、鼓声、箫笛等声、歌声、哭声修习,因修习这些而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里的音声。然后转而修习得到异耳根,不同于声闻缘觉的天耳。为什么呢?二乘法所得的清净耳通。如果依照初禅的净妙四大只能听闻初禅,不能听闻二禅。乃至四禅也是同样,虽可同时听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却不能听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因此菩萨所得不同于声闻缘觉的耳根,所以说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此音声而心中从未有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因此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若佛所说不作定相不作果相。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先说。若人闻是大涅槃经一句一字。必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于今云何复言无定无果。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定相即是果相。云何而言无定无果。闻恶声故则生恶心。生恶心故则至三途。若至三涂则是定果。云何而言无定无果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说:如果象佛所说的不作定相,不作果相,道理不通。为什么呢?如来以前说过,如果有人闻此大涅槃经一句一字,必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现在为何又说无定无果?如果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定相、即是果相,为何无定、无果?闻恶声所以会生恶心,生恶心所以堕落三途,如果落于三涂则是定果,为何说无定、无果?
  尔时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作是问。若使诸佛说诸音声有定果相者。则非诸佛世尊之相。是魔王相生死之相远涅槃相。何以故。一切诸佛凡所演说无定果相。善男子。譬如刀中见人面像。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有定相云何而得竖则见长横则见阔。以是义故。诸佛世尊凡所演说无定果相。善男子。夫涅槃者实非声果。若使涅槃是声果者。当知涅槃非是常法。善男子。譬如世间从因生法。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所以者何。因亦作果果亦作因。以是义故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使涅槃从因生者。因无常故果亦无常。而是涅槃不从因生。体非是果是故为常。善男子。以是义故。涅槃之体无定无果。善男子。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为定。一切诸佛所有涅槃常乐我净。是故为定。无生老坏是故为定。一阐提等犯四重禁诽谤方等作五逆罪。舍除本心必定得故。是故为定
  这时如来赞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这么问很好啊。如果让诸佛说这些音声有定果相,则不是诸佛世尊之相,是魔王相、生死之相、远离涅槃之相。因为一切诸佛都会说无定果相。善男子。譬如从刀的反射中见人脸,竖的就看到长,横的看着宽。如果有定相为何会如此呢?因此诸佛世尊说无定果相。善男子。涅槃实在不是声果,如果涅槃是声果那么涅槃就不是常法。善男子,譬如世间从因生法,有因则有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所以果也无常。因为因也是果,果也是因,因此一切法没有定相。如果说涅槃是从因生,那么因无常所以果也无常。所以涅槃不是从因而生的,其本体不是果,所以是常。
  善男子。因此涅槃之体无定无果。善男子。所以槃也可说是定,也可说是果。如何是定?一切诸佛所有涅槃都是常乐我净的,这是定。没有生、老、坏这是定。一阐提等犯四重禁诽谤方等作五逆罪这些人舍除本心后必定得道,这是定。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闻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是义犹未了了。汝当谛听吾当为汝更分别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无相相。以无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汝所言闻恶声故到三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非以恶声而至三途。当知是果乃是恶心。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虽闻恶声心不生恶。是故当知非因恶声生三途中。而诸众生因烦恼结恶心滋多生三恶趣非因恶声。若声有定相。诸有闻者。一切悉应生于恶心。或有生者有不生者。是故当知声无定相。以无定故虽复因之不生恶心。
善男子。如你所说如果有人听我说大涅槃一字一句,则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对这个道理还没有彻底弄清楚。你要仔细听,我为你分别解说。善男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大涅槃一字一句,不认为是字、不认为是句、不认为是听、不认为是佛在说、甚至不认为是在说,这样就是无相之相。因无相之相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你说闻恶声所以落三途,其实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不是因为恶声而至三途,而是因为恶心所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虽闻恶声而心不生恶,那么就不会因为恶声而入三途中。而诸众生因烦恼结恶心滋多而生三恶趣,不是因为恶声啊。如果声有定相,诸所有听到的人都会生出恶心。可是实际上有人生恶有人不生,所以声无定相。因其不定所以虽因之而不生恶心。
世尊。声若无定。云何菩萨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善男子。声无定相。昔所不闻令诸菩萨而今得闻。以是义故。我作是说。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善男子。云何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先取明相。所谓日月星宿[火*定]燎灯烛珠火之明药草等光。以修习故得异眼根。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乃至自眼犹不能见。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摩诃萨不修天眼见妙色身悉是骨相。虽见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缘相不作见相。不言是眼微妙净相。唯见因缘非因缘相。云何因缘。色是眼缘。若使是色非因缘者。一切凡夫不应生于见色之相。以是义故。色名因缘非因缘者。菩萨摩诃萨虽复见之不生色相。是故非缘。以是义故。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以是异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名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以是异故能见微尘声闻缘觉所不能见。以是异故虽见自眼初无见相。见无常相见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以是义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若见众生所有色相。则知其人大小乘根。一触衣故亦知是人善恶诸根差别之相。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一见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此知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虽知凡夫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数相。不作众生及以物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何以故。一切菩萨常善修习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皆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菩萨能知。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念过去世一切众生所生种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怨憎。于一念中得殊异智。异于声闻缘觉智慧。云何为异。声闻缘觉所有智慧。念过去世所有众生种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种姓至怨憎相。菩萨不尔。虽念过去种姓父母乃至怨憎。终不生于种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得他心智。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人心时。则不能知地狱畜生饿鬼天心。菩萨不尔。于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次善男子。复有异知菩萨摩诃萨。于一心中。知须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是为菩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菩萨问):世尊。声如果无定,为何菩萨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善男子,声无定相。昔所不闻令菩萨们而今得闻,在这层意思上我才说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并没说定相)。
善男子,为何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涅槃微妙经典时先取明相:所谓日月、星宿、火焰、灯烛、珠火之明、药草等光,因修习这些而得异眼根,不同与声闻缘觉所得。
如何不同呢?二乘法所得的清净天眼,如果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则不见上地,乃至自己的眼也不能见,最多可见到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摩诃萨不修天眼,见美好的色身都是骨头的样子。虽见他方恒河沙多的世界色相,却不看做色相,不看作常相,不见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缘相、不作见相。不说此眼微妙净相,只见到因缘非因缘相。为何是因缘?色是眼缘,如果色非因缘,一切凡夫都不会见到色相,因此色是因缘。所谓色不是因缘:菩萨摩诃萨虽见之却不生色相,所以非因缘。因此菩萨所得的清净天眼不同与声闻缘觉所得。因此同时可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这就是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因此能见到声闻缘觉所不能见的微尘,因此虽然见到自己的眼睛却从一开始就没有“见相”,见到无常之相,见到凡夫身上的三十六物,充满不净,就像看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楚。因此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如果见到众生所有的色相就知他的大小乘根,一碰衣襟就知道此人善恶诸根的不同,因此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因一眼之见而知道以前所不知的,因这种知觉而能够昔所不见而今得见。
另外善男子。为何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虽知凡夫的贪恚痴心。最初却不作心和心数的相,不作众生及物相,修行第一义的毕竟空相。一切菩萨常善于修习空性之相,因修空所以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如何是知呢?知道无我以及无我所,知众生皆有佛性,因有佛性所以一阐提等只要舍去本心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的,而菩萨能知。因此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另外善男子。如何是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念到过去世的一切众生所生的种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怨憎,在一念之中得到特殊的异智,不同于声闻缘觉智慧。如何不同呢?声闻缘觉所有的智慧,念过去世所有众生种姓父母乃至怨憎,而当作种姓至怨憎之相。菩萨不然,虽念到过去种姓父母乃至怨憎却永远不会产生种姓父母怨憎等相的念头,常作法相、空寂之相。这就是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另外善男子。如何是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得到他心智,不同于声闻缘觉所得。如何不同?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道他人的想法时,就不能知到地狱畜生饿鬼天人的心。菩萨不然,在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这就是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还有这样的特殊的知:在一念中从须陀洹的初心次第到达十六心所全部知晓。因此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这是菩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的第二种功德。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舍慈得慈。得慈之时。不从因缘。云何名为舍慈得慈。善男子。慈名世谛。菩萨摩诃萨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不从缘得。复次云何舍慈得慈。慈若可舍名凡夫慈。慈若可得即名菩萨无缘之慈。舍一阐提慈犯四重禁慈谤方等慈作五逆慈。得怜愍慈得如来慈世尊之慈无因缘慈。云何复名舍慈得慈。舍黄门慈无根二根女人之慈。屠脍猎师畜养鸡猪如是等慈。亦舍声闻缘觉之慈。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实义故。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另外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种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舍去慈悲又得到慈悲。得慈之时,不因因缘。如何是舍慈得慈?善男子。慈是世间之谛。菩萨摩诃萨舍去世间谛的慈而得到第一义的慈。第一义的慈不是从因缘而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如何舍慈得慈?舍去的是凡夫的慈,得到的是菩萨的无缘之慈。舍去一阐提慈犯四重禁慈谤方等慈、作五逆慈。得到怜愍慈、得如来慈、世尊之慈、无因缘慈。
       还有什么是舍慈得慈呢?舍去黄门慈、无根、二根、女人之慈、屠户、猎人、畜养鸡猪这些慈,也舍去声闻缘觉之慈,得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身的慈,不见他人的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有大悲却不见众生,虽有苦的感受却不见受者。这都是因为修行第一真实义的缘故,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的第三种功德。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根深难可倾拔。二者自身生决定想。三者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者修净佛土。五者灭除有余。六者断除业缘。七者修清净身。八者了知诸缘。九者离诸怨敌。十者断除二边。云何根深难可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为是何根。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善男子。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诸余善根转转增长。以能增长诸善根故。于诸善中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明中日光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王中转轮圣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善男子。如诸流中四河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上为最。善男子。如诸山中须弥山王为最第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第一。善男子。如水生花中青莲花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陆生花中婆利师花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兽中师子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飞鸟中金翅鸟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
  另外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的第四种功德?
        有十种事。
        一:根太深难以拔出。
        二:自身认为必定。
        三:不观想福田和非福田。
        四:修净佛土。
        五:灭除有余。
        六:断除业缘。
        七:修清净身。
        八:了知诸缘。
        九:远离仇敌。
        十:断除二边。
        什么是根深难除?所谓根就是不放逸。不放逸什么呢——就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善男子。一切诸佛诸善之根本皆不放逸,因不放逸所以其他的善根逐渐增长,因其能增长诸善根所以在各种善中是最殊胜的。善男子如同各种足迹中大象的最大,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种最为殊胜。善男子。如各种光明中太阳最亮,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最为殊胜。善男子。如同诸王中转轮圣王是第一,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是第一。善男子。如同河流中四河为最大,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最大。善男子。如同各种山中须弥山王是第一,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是第一。善男子。如同水中生的花中青莲花最美。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最美。善男子。如同陆地生长的花中婆利师花为最美。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最美。善男子。如同百兽中狮子为最。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同飞鸟中金翅鸟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为最为上。
  善男子。如大身中罗睺阿修罗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一切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中如来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诸众中佛僧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佛法中大涅槃法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善男子。以是义故。不放逸根深固难拔。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长。所谓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闻根进根念根定根善知识根。如是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长。以增长故深固难拔。以是义故。名为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根深难拔
  善男子。如巨大的身形中罗睺阿修罗王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同一切众生不论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中如来为最,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大众中佛僧为上,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同佛法中大涅槃法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也是一样,在各种善法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因此不放逸的根深固难拔。什么因不放逸的缘故而增长呢?所谓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闻根、进根、念根、定根、善知识根,这些根因不放逸而得到增长,因其增长而深固难拔。因此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而根深难拔。
  云何于身作决定想。于自身所生决定心。我今此身于未来世定当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器。心亦如是不作狭小不作变易。不作声闻辟支佛心。不作魔心及自乐心乐生死心。常为众生求慈悲心。是名菩萨于自身中生决定心。我于来世当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器。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自身中生决定想。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若有念言。如是等辈是真福田。当知是心则为狭劣。菩萨摩诃萨悉观一切无量众生无非福田。何以故。以善修习异念处故有异念处。善修习者观诸众生无有持戒及以毁戒。常观诸佛世尊所。说施虽四种俱得清净报。何等为四。一者施主清净受者不净。二者施主不净受者清净。三者俱净。四者施受二俱不净
  什么是于身作决定想。对自身产生决定的信念:我此身在未来世定当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器。心也如此,不会变小不会变化,不作声闻辟支佛心。不作魔心及自乐心、乐生死心。常为众生求慈悲心。这就是菩萨对自身生了决定心——我在来世会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器。因此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自身中生决定想。
       如何是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什么是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这些都是福田。可是如果认为这些是真福田,那么心量就是狭劣的了。菩萨摩诃萨悉观一切无量众生没有非福田。因为善于修习异念处所以有异念处。善修习者观察众生没有持戒和毁戒之人。常观想诸佛世尊所说:施有四种都能得清净报。哪四种呢?一是施主清净,受者不净。二:施主不净,受者清净。三:二者皆净,四:施受二者都不净。
  云何施净受者不净。施主具有戒闻智慧。知有慧施及以果报。受者破戒专著邪见无施果报。是名施净受者不净
  云何名为受者清净施主不净。施主破戒专著邪见言无慧施及以果报。受者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主不净受者清净
  云何名为施受俱净。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二俱清净
  云何名为二俱不净。施者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有施及施果报。若如是者云何复言得净果报。以无施无报故名为净。善男子。若有不见施及施报。当知是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菩萨摩诃萨有异念处以修习故。不见众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报。是故得名持戒正见。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如何是施净、受者不净。施主具有戒闻、智慧,相信有慧施和果报。受者是破戒人,专注于邪见,认为没有布施的果报。这叫做施净受者不净。
  如何叫受者清净施主不净?施主是破戒人,专注邪见,宣说没有慧施和果报。受者是持戒人,多闻智慧,知道有惠施和果报。这叫施主不净受者清净。
  如何叫施受俱净?施者和受者都有持戒,多闻智慧。相信有惠施和果报。叫做施受二俱清净。
  如何叫二俱不净?施者和受者都是破戒人,有邪见,说没有布施和果报。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为何能得清净果报?因为无施无报所以清净。善男子。如果能不见施和施报,那么此人不叫破戒以及专注邪见。如果按照声闻说的不见布施和果报则是破戒邪见,如果按照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和果报,则是持戒正见。菩萨摩诃萨有异念处,因修习之而不见众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果报。所以叫持戒正见。因此菩萨摩诃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云何名为净佛国土。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离偷盗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国土地所有纯是七宝。众生富足所欲自恣。以此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所得国土纯是七宝。众生富足所欲自恣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离淫欲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所有众生。无有贪欲嗔恚痴心。亦无饥渴苦恼之者。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众生远离贪淫嗔恚痴心。一切无有饥渴苦恼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离妄语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常有花树果树香树。所有众生得妙音声。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所有国土常有花树果树香树。其中众生悉得清净上妙音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远离两舌。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所有众生常共和合讲说正法。以是誓愿因缘力故。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悉共和合讲论法要

  什么是净佛国土?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众生所以远离杀害之心。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众生寿命长久,有大势力,获大神通。因此誓愿因缘力的缘故在未来世成佛之时,其国土中所有一切众生都得寿命长久,有大势力,获大神通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众生所以远离偷盗心。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国土地所有都是七宝所成,众生富足,自给自足。因此誓愿因缘力在未来世成佛之时,所得国土皆是七宝,众生富足,所求皆得。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远离淫欲心。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所有众生没有贪欲、嗔恚、痴心,也没有饥渴苦恼。因此誓愿因缘力在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众生远离贪淫嗔恚痴心,没有饥渴的苦恼。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众生而远离妄语心。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佛土常有花树、果树、香树。所有众生得到美妙音声。因此誓愿因缘力在未来世成佛之时,所有国土常有花树、果树、香树。其中众生皆得清净上妙的音声。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缘故远离两舌。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所有众生常一起和谐的讲说正法。因此誓愿因缘力的缘故。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都在一起和谐的讲论法要。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远离恶口。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地平如掌无有沙砾瓦石之属荆蕀恶刺。所有众生其心平等。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所有国土地平如掌无有沙砾荆蕀恶刺。所有众生其心平等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离无义语。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所有众生无有苦恼。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无有苦恼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远离贪嫉。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一切众生无有贪嫉恼害邪见。以此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悉无贪嫉恼害邪见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远离恼害。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所有众生悉共修习大慈大悲得一子地。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世界所有一切众生悉共修习大慈大悲得一子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故远离邪见。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佛土所有众生悉得摩诃般若波罗蜜。以是誓愿因缘力故。于未来世成佛之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修净佛土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众生所以远离恶口。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土地如手掌一样平坦,没有沙砾瓦石和荆蕀恶刺,所有众生相互平等。因此誓愿因缘力所以在未来世成佛之时,所有国土地平整如掌没有沙砾荆蕀恶刺,所有众生其心平等。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众生故远离无义之语。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所有众生没有苦恼。因此誓愿因缘力的缘故在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没有苦恼。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众生所以远离贪嫉。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一切众生没有贪嫉、恼害、邪见。因此誓愿因缘力的缘故在未来世成佛之时,国土所有一切众生都没有贪嫉恼害邪见。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所以远离恼害。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所有众生都能一起修习大慈大悲得到一子地。因此誓愿因缘力的缘故在未来世成佛之时,其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一起修习大慈大悲得一子地(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众生所以远离邪见。因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享,愿诸佛土所有众生都得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因此誓愿因缘力的缘故在未来世成佛之时,世界众生都能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就是菩萨修净佛土。
   云何菩萨摩诃萨灭除有余。有余有三。一者烦恼余报。二者余业。三者余有。善男子。云何名为烦恼余报。若有众生习近贪欲。是报熟故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所谓鸽雀鸳鸯鹦鹉耆婆耆婆舍利伽鸟青雀鱼鳖弥猴獐鹿。若得人身受黄门形女人二根无根淫女。若得出家犯初重戒。是名余报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以殷重心习近嗔恚。是报熟故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所谓毒蛇具四种毒。见毒触毒啮毒歔毒。师子虎狼熊罴猫狸鹰鹞之属。若得人身具足十六诸恶律仪。若得出家犯第二重戒。是名余报
  复次善男子。若有修习愚痴之人。是报熟时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所谓象猪牛羊水牛蚤虱蚊虻蚁子等形。若得人身聋盲喑哑癃残背瘘。诸根不具不能受法。若得出家诸根闇钝喜犯重戒乃至五钱。是名余报。复次善男子。若有修习憍慢之人。是报熟时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所谓粪虫驼驴犬马。若生人中受奴婢身贫穷乞匃。或得出家常为众生之所轻贱破第四戒。是名余报。如是等名烦恼余报。如是余报菩萨摩诃萨以能修习大涅槃故悉得除灭。云何余业。谓一切凡夫业。一切声闻业。须陀洹人受七有业。斯陀含人受二有业。阿那含人受色有业。是名余业。如是余业菩萨摩诃萨以能修习大涅槃故悉得断除
  云何余有。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辟支佛得辟支佛果。无业无结而转二果。是名余有。如是三种有余之法。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故得灭除。是名菩萨摩诃萨灭除有余。云何菩萨修清净身。菩萨摩诃萨修不杀戒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发心。具足决定成五十心是名满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足百福成于一相。如是展转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清净身。所以复修八十种好。世有众生事八十神。何等八十。十二日十二大天五大星北斗马天行道天婆罗堕跋阇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风天水天火天梵天楼陀天因提天拘摩罗天八臂天摩醯首罗天半阇罗天鬼子母天四天王天造书天婆薮天。是名八十。为此众生修八十好以自庄严。是名菩萨清净之身。何以故。是八十天一切众生之所信伏。是故菩萨修八十好其身不动。令彼众生随其所信各各而见。见已宗敬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于净身。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请大王。要当庄严所有舍宅极令清净。辨具种种百味肴饍。然后王当就其所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欲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轮王故。先当修身极令清净。无上法王乃当处之。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要当修于清净之身。善男子。譬如有人欲服甘露先当净身。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欲服无上甘露法味般若波罗蜜。要当先以八十种好清净其身。善男子。譬如妙好金银盂器盛之净水中表俱净。菩萨摩诃萨其身清净亦复如是。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水中表俱净。善男子。如波罗[木*奈]素白之衣易受染色。何以故。性白净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身净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于净身。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知诸缘。菩萨摩诃萨不见色相。不见色缘不见色体。不见色生不见色灭。不见一相不见异相。不见见者不见相貌不见受者。何以故。了因缘故。如色一切法亦如是。是名菩萨了知诸缘
  如何是摩诃萨灭除有余。有余有三种:一是烦恼余报,二是余业,三是余有。善男子。什么是烦恼余报呢?如果有众生习性亲近贪欲,此报成熟而堕于地狱,从地狱脱离后受畜生身:鸽雀、鸳鸯、鹦鹉、耆婆、耆婆舍利伽鸟、青雀、鱼鳖、弥猴、獐鹿。若得人身也是黄门、女人、二根、无根、淫女。如果能够出家也会犯初乃至重戒。这叫作余报。
  另外善男子。如果有众生特别亲习近嗔恚。此报成熟而堕于地狱。从地狱出离后受畜生身,所谓毒蛇具四种毒:见到就有毒,碰到就有毒,咬到而中毒,喷到而中毒。师子、虎狼、熊罴、猫狸、鹰鹞之类。就算得人身也具足十六种恶律仪,就算能出家也会犯第二重戒,这叫作余报。
  另外善男子。如果有修习愚痴之人,此报成熟时堕于地狱。从地狱脱离后受畜生身:象、猪、牛、羊、水牛、蚤虱、蚊虻、蚁子等形态。就算得到人身也是聋盲喑哑、癃残背瘘。诸根不具,不能接受佛法。就算能出家也是诸根暗钝,喜犯重戒乃至五钱戒,这就是余报。
        另外善男子。如果有修习憍慢之人,此报成熟时堕于地狱。从地狱脱离后畜生身,所谓粪虫、驼、驴、犬、马。如果得人身也是奴婢身、贫穷、乞丐。就算出家也常被众生轻贱,破第四戒。这就是余报。如是这些都是烦恼余报。菩萨摩诃萨因能修习大涅槃而灭除之。
        什么是余业呢?就是一切凡夫到业,一切声闻到业。须陀洹人受七有之业,斯陀含人受二有业,阿那含人受色有业,叫做余业。这些菩萨摩诃萨以能修习大涅槃而断除这些余业。
  什么是余有。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辟支佛得辟支佛果。无业无结而转二果,叫做余有。这三种有余之法,菩萨摩诃萨通过修习大乘大涅槃经全部灭除。这叫作菩萨摩诃萨灭除有余。
        什么是菩萨修清净身。菩萨摩诃萨修不杀戒有五种心,即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正见也是一样。这一共五十种心叫初发心,具足决定成就五十种心叫做满足,这百心叫作百福德。具足百福成就一相,这样展转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叫清净身。然后再修八十种好。世间众生事八十神。哪八十?十二日、十二大天、五大星、北斗、马天、行道天、婆罗堕跋阇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风天、水天、火天、梵天、楼陀天、因提天、拘摩罗天、八臂天、摩醯首罗天、半阇罗天、鬼子母天、四天王天、造书天、婆薮天。为此众生修八十好而自庄严,叫做菩萨清净之身。因为被这八十天一切众生所信伏,所以菩萨修八十好其身不动,令众生随其所信奉而各各得见。见后因崇敬而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菩萨摩诃萨修净身。
       善男子。譬如有人要宴请大王,应当先修整所有房舍让其清净,准备种种百味肴饍,然后国王赴请。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要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轮王所以应当先修身,让其清净。无上法王才会居住。因此菩萨摩诃萨要修清净之身。
       善男子。譬如有人要吃甘露,应当先洁净身体。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要服用无上甘露法味般若波罗蜜,应当先以八十种好清净其身。善男子。譬如用精致到金银器皿盛满净水,内外干净。菩萨摩诃萨其身清净也是一样,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水内外俱净。善男子。如同白衣易受染色,因其白净的缘故。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因身净而很快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菩萨摩诃萨修于净身。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诸缘呢?菩萨摩诃萨不见色相,不见色缘,不见色体。不见色生,不见色灭。不见一相,不见异相。不见见者,不见相貌,不见受者。这都是因为明了因缘的缘故。跟色法一样,其他一切法都是这样。这叫作菩萨了知诸缘。
   云何菩萨离诸怨敌。一切烦恼是菩萨怨敌。菩萨摩诃萨常远离故。是名菩萨坏诸怨敌。五住菩萨视诸烦恼不名为怨。所以者何。因烦恼故菩萨有生。以有生故。故能展转教化众生。以是义故不名为怨。何等为怨。所谓诽谤方等经者。菩萨随生不畏地狱畜生饿鬼。唯畏如是谤方等者。一切菩萨有八种魔名为怨家。远是八魔名离怨家。是名菩萨离诸怨家
  云何菩萨远离二边。言二边者。谓二十五有及爱烦恼。菩萨常离二十五有及爱烦恼。是名菩萨远离二边。是名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四功德
         什么是菩萨远离仇敌。一切烦恼是菩萨的敌人。菩萨摩诃萨常当远离,这就是菩萨破坏怨敌。五住菩萨视诸烦恼不叫做怨,因烦恼所以菩萨有生,因有生才能展转教化众生,因此不是怨。什么是怨呢?所谓诽谤方等经的人,菩萨随所生处不畏地狱畜生饿鬼,只怕这些诽谤方等者。一切菩萨有八种魔叫做怨家,远离八魔叫做远离怨家。这就是菩萨离诸怨家。
  什么是菩萨远离二边。所谓二边就是二十五有和爱烦恼。菩萨常远离二十五有和爱烦恼。叫做菩萨远离二边。这就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四种功德。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如佛所说若有菩萨修大涅槃。悉作如是十事功德。如来何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
  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亦常具修如是十事。一切菩萨及诸如来无有不修是十事者。若使世界不净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汝今莫谓诸佛出于不净世界。当知是心不善狭劣。汝今当知我实不出阎浮提界。譬如有人说言此界独有日月。他方世界无有日月。如是之言无有义理。若有菩萨发如是言。此佛世界秽恶不净。他方佛土清净严丽。亦复如是。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法轮。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亦于此中而转法轮。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说:如佛所说,如果有菩萨修大涅槃,就会作这十种功德。为何如来只修九种,而不修净土呢?
     佛说:善男子。我在往昔是一直修满十种的。一切菩萨和如来没有不修这十种事的。如果让世界充满不净,而诸佛世尊在其中出世,这是不可能的。善男子。你可不要说诸佛在不净的世界中出世啊。这样的想法是不善且拙劣的。你应当知道我其实没有在阎浮提界出世。比如有人说只有此界有日月,其他世界没有日月,这样说是讲不通的。如果菩萨说此佛世界秽恶不净,他方佛土清净严丽,也是说不通的。善男子。西方离此娑婆世界过去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有世界叫无胜。那佛土为何叫无胜呢?因为其土所有严丽的景象都是平等无别的,如同西方安乐世界,也如东方满月世界。我在那里出现于世,为了度化众生在此界阎浮提中示现而转法轮。不只我在此中示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也在此中而转法轮。因此诸佛世尊没有不修行这十种事的。善男子。慈氏菩萨(弥勒)因其誓愿会来此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因此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五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五功德。有五事。何等为五。一者诸根完具。二者不生边地。三者诸天爱念。四者常为天魔沙门刹利婆罗门等之所恭敬。五者得宿命智。菩萨以是大涅槃经因缘力故。具足如是五事功德。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言。如佛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于布施。则得具成五事功德。今云何言因大涅槃得是五事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之事其义各异。今当为汝分别解说。施得五事不定不常不净不胜不异。非无漏。不能利益安乐怜愍一切众生。若依如是大涅槃经所得五事。是定是常是净是胜是异。是无漏。则能利益安乐怜愍一切众生。善男子。夫布施者则离饥渴。大涅槃经能令众生悉得远离二十五有渴爱之病。布施因缘令生死相续。大涅槃经能令生死断不相续。因布施故受凡夫法。因大涅槃得作菩萨。布施因缘能断一切贫穷苦恼。大涅槃经能断一切贫善法者。布施因缘有分有果。因大涅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分无果。是名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六功德。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见一切法皆是无常皆是动相恐怖因缘。病苦劫盗念念灭坏无有真实。一切皆是魔之境界无可见相。菩萨摩诃萨住是三昧。虽施众生乃至不见一众生。实为众生故精勤修习尸波罗蜜。乃至修习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菩萨若见有一众生。不能毕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折损。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所拟之法无不碎坏。而是三昧无有折损。善男子。如诸宝中金刚最胜。菩萨所得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于诸三昧为最第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来归属。善男子。如诸小王悉来归属转轮圣王。一切三昧亦复如是。悉来归属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有人为国怨仇人所厌患。有人杀之。一切世人无不称赞是人功德。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菩萨修习能坏一切众生怨敌。是故常为一切三昧之所宗敬。善男子。譬如有人其力盛壮人无当者。复更有人力能伏之。当知是人世所称美。金刚三昧亦复如是。力能摧伏难伏之法。以是义故。一切三昧悉来归属。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诸河泉池之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习如是金刚三昧。当知已为修习其余一切三昧。善男子。如香山中有一泉水名阿那婆踏多。其泉具足八味之水。有人饮之无诸病苦。金刚三昧亦复如是具八正道。菩萨修习断诸烦恼疮疣重病。善男子。如人供养摩醯首罗。当知是人已为供养一切诸天。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有人修习当知已为修习一切诸余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见一切法无有障碍。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菩萨虽复得如是见。终不作想见一切法。善男子。譬如有人坐四衢道头见诸众生来去坐卧。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见一切法生灭出没。善男子。譬如高山有人登之远望诸方皆悉明了。金刚定山亦复如是。菩萨登之远望诸法无不明了。善男子。譬如春月天降甘雨其渧微致间无空处。明眼之人见之了了。菩萨亦尔得金刚定清净之目。远见东方所有世界。其中或有国土成坏。一切皆见了了无障。乃至十方亦复如是。善男子。如由乾陀山七日并出。其山所有树木丛林一切烧尽。菩萨修习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所有一切烦恼丛林即时消灭。善男子。譬如金刚虽能摧破一切有物。终不生念我能摧破。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菩萨修已能破烦恼。终不生念我能坏结。善男子。譬如大地能持万物。终不生念我力能持。火亦不念我能烧物。水亦不念我能润渍。风亦不念我能动物。空亦不念我能容受。涅槃亦复不生念言。我令众生而得灭度。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虽能灭除一切烦恼。而初无心言我能灭。若有菩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变身如佛。其数无量遍满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是菩萨虽作是化。其心初无憍慢之想。何以故。菩萨常念。谁有是定能作是化。唯有菩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乃能作耳。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遍到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还其本处。虽有是力亦不念言我能如是。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缘力故。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能断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所有烦恼。而心初无断诸众生烦恼之想。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缘力故。菩萨住是金刚三昧。以一音声有所演说。一切众生各随种类而得解了。示现一色一切众生各各皆见种种色相。安住一处身不移易能令众生随其方面各各而见。演说一法若界若入。一切众生各随本解而得闻之
  菩萨安住。如是三昧。虽见众生而心初无众生之相。虽见男女无男女相。虽见色法无有色相。乃至见识亦无识相。虽见昼夜无昼夜相。虽见一切无一切相。虽见一切烦恼诸结。亦无一切烦恼之相。虽见八圣道无圣道相。虽见菩提无菩提相。虽见于涅槃无涅槃相。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相故。菩萨以是三昧力故。见一切法如本无相。何故名为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刚若在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在于大众色亦不定。是故名为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刚一切世人不能评价。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所有功德一切人天不能评量。是故复名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贫人得金刚宝。则得远离贫穷困苦恶鬼邪毒。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是三昧则能远离烦恼诸苦诸魔邪毒。是故复名金刚三昧。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另外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五种功德呢?善男子,分为五种:一诸根完具。二不生边地。三诸天爱念。四常被天魔、沙门、刹利、婆罗门等所恭敬,五得宿命智。菩萨因大涅槃经的因缘力所以具足这五种功德。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说:如佛所说,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布施则能成就五种功德,如今为何说是因为大涅槃而成就这五种功德。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这类问题道理各不相同,现在为你分别解说。布施能得五种功德,却是不定、不常、不净、不胜、不异的,不是无漏的,不能利益安乐怜愍一切众生。如果按照大涅槃经而得五种功德,则是定、是常、是净、是胜、是异,是无漏,能利益安乐怜愍一切众生的。
  善男子。布施能脱离饥渴。大涅槃经能令众生全都远离对二十五有的渴望之病。布施的因缘让生死相续,而大涅槃经能令生死断绝不再相续。因布施所以受凡夫之法,因大涅槃而作菩萨。布施因缘能断一切缺少钱财的苦恼,大涅槃经能断一切缺少善法的人。布施的因缘有分有果。因大涅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无分无果。这就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五种功德。
  善男子。如何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的第六种功德?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其中。能破散一切法。见一切法皆是无常、皆是动相、都是恐怖的因缘。病苦、劫盗、在每个念头间就会破灭,没有真实。一切都是魔之境界,没有可见的相。菩萨摩诃萨住在这三昧种,虽布施众生却不见一个众生,是真实的为众生而努力修行尸波罗蜜,乃至修习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菩萨如果见到有一个众生,则不能毕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譬如金刚所击之处无不碎坏,而金刚本身没有丝毫损坏。金刚三昧也是如此,所击之法无不碎坏,而三昧不会损坏。善男子。如宝藏中金刚最珍贵,菩萨所得金刚三昧也是如此,在所有三昧种最是第一。因为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能同时具足一切三昧。善男子。如所有的小国王都来归属转轮圣王,一切三昧也是一样,都来归属金刚三昧。
       善男子,譬如有坏人被国家通缉被仇人所厌恶,如果有人将其杀掉,那么世人无不称赞此人的功德。金刚三昧也是一样的,菩萨修习它能破坏一切众生的怨敌,所以被一切三昧所崇敬。善男子。譬如有人力大无穷,无人能挡,如果有人能用力降服他,那么此人一定被世间赞美,金刚三昧也是如此,其力能摧伏难伏之法,因此一切三昧都来归属。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沐浴,那么此人已经等于在使用诸河泉池的水了。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修习金刚三昧,就等于已经在修习其余一切三昧。善男子。如同香山中有一泉水叫阿那婆踏多,其水具足八味,有人饮之能消除各种病苦。金刚三昧也是一样具备八正道,菩萨修习能断各种烦恼、疮疣、重病。善男子。如同有人供养摩醯首罗,那么此人等于供养一切诸天。金刚三昧也是如此有人修习就等于已经修习一切其余三昧。善男子。如果有菩萨安住此金刚三昧中,能观察一切法都没有障碍,如同看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楚。菩萨虽得如此知见,却不会有见一切法的念头。善男子。譬如有人坐在十字路口就能看到见众生来去坐卧,金刚三昧也是一样,能在其中见到一切法生灭出没。善男子。譬如有人登上高山远望,能无碍的看到四方。金刚定的山也是如此。菩萨登之远望,能对诸法无不明了。善男子。譬如春季天降毛毛细雨,水滴微小没有间隙,而明眼之人却能清晰的看到。菩萨也是如此得金刚定清净之目能看见东方所有世界,其中或有国土的成坏,一切都能看见没有障碍乃至十方也是如此。
  善男子。如同由乾陀山七个太阳一起升起,山上所有树木丛林全部烧尽,菩萨修习金刚三昧也是如此,所有一切烦恼丛林立刻消灭。善男子。譬如金刚虽能摧毁一切事物,却不会产生我能摧毁一切的念头。金刚三昧也是如此,菩萨修后能破烦恼却永远不产生我能破坏结缚的念头。善男子。譬如大地能支撑万物,却永远不会产生我有力量能支撑的念头。火也不会认为我能烧万物,水也不认为我能润渍,风也不认为我能吹动万物,空也不认为我能容纳。涅槃也不会认为我能让众生灭度。金刚三昧也是如此,虽能灭除一切烦恼而从不认为我能灭除。如果有菩萨安住金刚三昧,在一念中变身如无数佛身,遍满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此菩萨虽然作如此变化,心中却没有任何憍慢的想法。因为菩萨常这样思维:谁有此定,能作这种变化?只有菩萨安住金刚三昧才能做到。菩萨摩诃萨安住此金刚三昧中,在一念间遍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然后回归本处,虽有此能力却不说我能这样做,因为这是三昧因缘的能力。菩萨摩诃萨安住此金刚三昧在一念中能断除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所有烦恼,而其心没有断众生烦恼之想,因为这是三昧的因缘能力。菩萨住此金刚三昧,用一种音声演说,让一切众生所有种类都得解脱。示现一个色身而一切众生各各都见到自己的色相。安住在一处身不移动却能让众生在各个地方见到。演说一种法或界或入,一切众生各随自己的理解能力而能听懂。
  菩萨安住这种三昧种,虽见众生,而心中没有众生之相。虽见到男女却没有男女的相。虽见到色法,却没有色相,乃至见识也无识相。虽见到昼夜却无昼夜之相。虽见一切都无一切相。虽见一切烦恼诸结,也无一切烦恼之相。虽见八圣道却无圣道相。虽见菩提却无菩提相。虽见涅槃也无涅槃相。为什么呢?善男子。因为一切诸法本无相的缘故。菩萨因此三昧力而看到一切法如本无相的道理。为何叫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刚如果在光照下颜色不定。金刚三昧在大众中色也不定,所以叫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一切世人不能评价金刚,金刚三昧也是如此,一切人天不能评量其功德,所以叫金刚三昧。善男子。譬如贫人得金刚宝贝,则能远离贫穷、困苦、恶鬼、邪毒,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得此三昧则能远离烦恼诸苦诸魔邪毒,所以叫金刚三昧。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六种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众病若热若冷虚劳下疟众邪鬼毒。到良医所。良医即为随病说药。是人至心善受医教。随教合药如法服之。服已病愈身得安乐。有病之人喻诸菩萨。大良医者喻善知识。良医所说喻方等经。善受医教喻善思惟方等经义。随教合药喻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病除愈者喻灭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善男子。譬如有王欲如法治令民安乐。咨诸智臣其法云何。诸臣即以先王旧法而为说之。王既闻已至心信行。如法治国无诸怨敌。是故令民安乐无患。善男子。王者喻诸菩萨。诸智臣者喻善知识。智臣为王所说治法喻十二部经。王既闻已至心信行。喻诸菩萨系心思惟十二部经所有深义。如法治国喻诸菩萨如法修行。所谓六波罗蜜。以能修习六波罗蜜故无诸怨敌。喻诸菩萨已离诸结烦恼恶贼。得安乐者喻诸菩萨得大涅槃常乐我净
  另外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的第七种功德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时这样思惟:什么法门是成就大般涅槃的重要原因呢?于是菩萨知道有四种法是大涅槃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的原因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离开四种法门不能得到涅槃。
  哪四种法门呢?一是亲近善友。二是专心听法。三是系念思惟。四是如法修行。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了很多病,如热、冷、虚、劳、下疟、众邪、鬼毒。到了良医那里看病,良医就为他开药。此人至心接受医生的教导,按照药房调合药剂然后服用,结果吃药之后疾病痊愈,身体得到安乐。有病之人就是比喻诸菩萨,大良医就是比喻善知识,良医所说比喻方等经,善受医教比喻善思惟方等经得道理。调和药剂比喻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疾病痊愈比喻灭除烦恼。得安乐比喻得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国王欲寻找治理国家令民安乐的方法,去咨询有智慧的大臣。诸臣就把先王的旧法讲给他听。国王听后至心信奉执行,如法治国,没有仇敌,令人民安乐无患。善男子。国王比喻诸菩萨,智臣比喻善知识。智臣为王说治比喻十二部经,王听后至心信行比喻诸菩萨专心思惟十二部经所有深刻到道理。如法治国比喻诸菩萨如法修行六波罗蜜。因修习六波罗蜜而没有仇敌比喻诸菩萨已离开诸结烦恼恶贼。得安乐比喻诸菩萨得大涅槃常乐我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譬如有人遇恶癞病。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若能到须弥山边病可得差。所以者何。彼有良药味如甘露。若能服者病无不愈。其人至心信是事已。即往彼山采服甘露。其病除愈身得安乐。恶癞病者喻诸凡夫。善知识者喻诸菩萨摩诃萨等。至心信受喻四无量心。须弥山者喻八圣道。甘露味者喻于佛性。癞病除愈喻离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善男子。譬如有人畜诸弟子聪明大智。是人昼夜常教不倦。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有信不信。而常教化无有疲厌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了严重癞病。有善知识告诉他你如果能到须弥山病可得除。因为那里有良药,味如甘露,吃了以后能除百病。其人至心相信,于是就去须弥山采服甘露,结果疾病痊愈身得安乐。严重癞病比喻诸凡夫。善知识比喻诸菩萨摩诃萨等。至心信受比喻四无量心。须弥山比喻八圣道。甘露味比喻于佛性。癞病痊愈比喻离烦恼。得安乐比喻得涅槃常乐我净。善男子。譬如有人有很多弟子,聪明智慧。此人昼夜教导不知疲倦。诸菩萨等也是如此,一切众生无论信与不信都耐心教化,不知疲倦。
  善男子。善知识者。所谓菩萨佛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于乐。见他有过不讼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善男子。善知识就是菩萨、佛、辟支佛、声闻、人中相信方等经者。为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因此叫善知识。另外善知识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什么是如法而说如说而行呢?自不杀生也教导别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也教别人正见,如果能这样做就是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也能教别人修行菩提因此叫作善知识。自己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也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这也叫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有善法。什么是善法呢?所作之事不是为了给自己追求快乐,总是为众生谋求快乐。见到别人过错而不责骂,口中常说纯善的事,所以叫做善知识。
  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何以故。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复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若能听是十二部经甚深义者。名为听法。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听方等经名真听法。真听法者即是听受大涅槃经。大涅槃中闻有佛性如来毕竟不般涅槃。是故名为专心听法。专心听法名八圣道。以八圣道能断贪欲嗔恚愚痴故名听法。夫听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诸空于一切法不作相貌。夫听法者名初发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习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如同夜空的月亮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也是如此,令学生逐渐远离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如果亲近善知识,让本来没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人能立刻拥有,如果没有具足的人则能获得增长,都是因为他亲近善知识的缘故,因此亲近并通晓十二部经的甚深义理。如果能听懂此十二部经甚深义理的人就是听法。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听方等经叫做真听法。真听法者即是听受大涅槃经。在大涅槃中听闻有佛性、如来毕竟不般涅槃,就是专心听法。专心听法就叫做八圣道。因八圣道能断贪欲嗔恚愚痴所以是听法。所谓听法者就叫十一空。凭十一空对一切法不作相貌。听法者叫初发心,乃至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初心则得大涅槃。不是因听闻得大涅槃,而是因为修习才能得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差病。虽听十二深因缘法。不能得断一切烦恼。要以系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断。是名第三系念思惟。复以何义。名系念思惟。所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灭相男相女相。修习如是三三昧者。是名菩萨系念思惟。云何名为如法修行。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知阴入界真实之相。亦如声闻缘觉诸佛同于一道而般涅槃。法者即是常乐我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饥不渴不苦不恼不退不没。善男子。解大涅槃甚深义者。则知诸佛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譬如病人虽闻医生的教导和药的名字不能治病,而是因服药才能去病。虽听十二深因缘法也不能断一切烦恼,而是因系念善思惟的缘故才能断除。这叫做第三系念思惟。还因为什么叫做系念思惟呢?即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就是对于二十五有不见一点真实。无作就是对二十五有没有追求。无相就是没有十相: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灭相男相女相。修习三三昧者就是菩萨系念思惟。
  什么叫如法修行呢?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知阴入界真实之相。也如声闻缘觉诸佛同于一道而般涅槃。法即是常乐我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饥不渴不苦不恼不退不没。善男子理解大涅槃甚深义者则知诸佛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就是菩萨和诸佛世尊,因为他们常以三种善来调御众生。哪三种呢?一是毕竟软语,二是毕竟呵责,三是软语呵责。所以说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
      另外,善男子佛及菩萨是大医者所以叫善知识。因为他们知病、知药、能因病开药的缘故。譬如良医掌握八种方法,先观病相。相有三种:所谓风、热、水。有风病者就给他苏油,热病之人用石蜜,水病之人用姜汤,因为知到病根而开药除病,所以叫做良医。佛及菩萨也是如此。知到凡夫的病有三种: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有贪欲的病人教他们观骨相,嗔恚病人观慈悲相,愚痴病人观十二缘相,因此诸佛菩萨叫善知识。
      善男子。如同大船师善于渡人所以叫大船师。诸佛菩萨也是如此,度众生过生死大海,因此叫善知识。另外善男子,因佛菩萨令众生具足修得善法的根本。善男子,譬如雪山是种种微妙上药的根本之处。佛及菩萨也是如此,是一切善的根本处,因此叫善知识。
  善男子。雪山之中有上等香药叫娑呵。有人见到就能得寿无量没有病苦,四毒所不能中伤。如果有人碰触到则能增长一百二十岁的寿命。如果有念之者能得宿命智,都是因为此药的能力。诸佛菩萨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见到即能断除一切烦恼,四魔所不能干扰。如果有人碰到,其命不可夭折、不生、不死、不退、不没。所谓碰到就是在佛边听受妙法。如果有人念之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诸佛菩萨叫善知识。
  善男子。如同香山中有阿那婆踏多池水。因这个池才有四大河:所谓恒河、辛头、私陀、博叉。世间众生常说如果有罪人在这四条河里洗浴则能消灭众罪,要知道这话绝对是虚假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诸佛菩萨才是真实。为什么呢?如果有人亲近他们则能灭除一切众罪。因此叫做善知识。
  另外善男子。譬如大地上所有药木,一切丛林,百谷,甘蔗花果之类。在天炎热干旱的时候将要枯死。难陀龙王和婆难陀怜愍众生,从大海取水降下甘雨。一切丛林百谷草木得到滋润而复生。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所有善根将要消灭时,诸佛菩萨生大慈悲,从智慧海降下甘露雨,令众生具足恢复十善之法,因此诸佛菩萨是善知识。
  善男子。譬如良医善于八种方法。不管病人贵贱、相貌、贫富,都为其治疗,所以叫做大良医。诸佛菩萨也是如此,见诸众生有烦恼,不论其贵贱、相貌、贫富,都生出慈愍心,为他们说法。众生听闻后烦恼消除,因此诸佛菩萨叫善知识。因亲近善友的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云何菩萨听法因缘而得近于大般涅槃。一切众生以听法故则具信根。得信根故乐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得须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当知得诸善法皆是听法因缘势力。善男子。譬如长者惟有一子。遣至他国市易所须。示其道路通塞之处。而复诫之。若遇淫女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亦莫交游。其子敬顺父之教敕。身心安乐多获宝货。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敷演法要亦复如是。示诸众生及四部众诸道通塞。是诸众生以闻法故。远离诸恶具足善法。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人面像无不明了。听法明镜亦复如是。有人照之则见善恶明了无翳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估客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即至宝渚。多获诸珍不可称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至善处采取道宝。不知其路通塞之处。菩萨示之众生随已得至善处。获得无上大涅槃宝。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醉象狂騃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斲其顶。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贪欲嗔恚愚痴醉故欲多造恶。诸菩萨等以闻法钩斲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诸恶心。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我弟子专心听受十二部经。则离五盖修七觉分。以是修习七觉分故。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以听法故须陀洹人离诸恐怖。所以者何。须达长者身遇重病心大愁怖。闻舍利弗说须陀洹有四功德十种慰喻。闻是事已恐怖即除。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如我昔于拘尸那城。时舍利弗身遇病苦。我时顾命阿难比丘广为说法。时舍利弗闻是事已告四弟子。汝舁我床往至佛所。我欲听法。时四弟子即共舁往既得闻法。闻法力故所苦除差身得安隐。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菩萨是如何依靠听法因缘而能接近大般涅槃的呢?一切众生因听法而具备信根。得信根而乐于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得须陀洹果乃至佛果。所以应当知道得到各种善法都是因为听法的因缘。
      善男子。譬如长者只有一个孩子。派他到外国的市场购买所需,告诉他方便的道路,然后告诫他如果遇到淫女千万不要接近,如果接近就会丧命并且丢失财宝。恶人也不要跟他们结伴。其子听从父亲的教导,所以身心安乐多获财宝。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传法也是如此,告诉众生和四部众通向正道的各种方法情况。众生因闻法而远离诸恶,具足善法。因此依靠听法因缘而接近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明镜映照人脸非常清楚。听法的明镜也是如此。有人照之则见善恶,清晰明了。因此靠听法的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商人欲到达宝藏,却不知道路。有人告诉他后,按照他的说法到达了宝藏,从而获得无数的宝物。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欲到善处采取道法的宝贝却不知路径。菩萨告诉众生后,才能到达善处,获得无上大涅槃宝。因此靠听法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醉象狂暴杀害众人。有调象师用大铁钩钩住它的脖子。它立刻安静不再想要害人。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因贪欲、嗔恚、愚痴而醉所以喜欢作恶。诸菩萨等用闻法的钩之其安静,再不起作恶的心。因此靠听法的因缘则能接近于大般涅槃。
  所以我在各种经中说:我的弟子专心听受十二部经,则能离五盖,修七觉分。因修习七觉分则能接近于大般涅槃。因听法所以须陀洹人远离恐怖。这是因为须达长者身遇重病,非常害怕。听到舍利弗说须陀洹有四功德十种慰喻,然后恐怖消除。因此靠听法的因缘则能接近于大般涅槃。是因为开法眼的缘故。
  世间有三种人:无目,一目,二目。所谓无目的就是总也不闻法。一目之人虽偶尔闻法却不相信不能奉行。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并按照说法奉行。因听法而知世间。这样的三种人,靠听法的因缘能接近于大般涅槃。
  善男子。如同我以前在拘尸那城。那时舍利弗得病了。我让阿难比丘为他说法。舍利弗听后告诉四弟子,你们抬我的床拜见佛我要听法。这时四弟子即抬他去闻法,因闻法而除病得到安乐。因此靠听法的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云何菩萨思惟因缘而得近于大般涅槃。因是思惟心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常为五欲之所系缚。以思惟故悉得解脱。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一切众生常为常乐我净四法之所颠倒。以思惟故得见诸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是见已四倒即断。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有四种相。何等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灭相。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众生至须陀洹生大苦恼。若能系念善思惟者。虽遇此四不生于苦。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因于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信佛法僧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菩萨如何靠思惟的因缘而接近于大般涅槃呢?因思惟而心得解脱。为什么呢?一切众生常被五欲所系缚,因思惟而得解脱。因此思惟的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另外善男子。一切众生常被常乐我净四法所颠倒迷惑,因思惟而能够见到诸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这样四颠倒就断除了。因此说靠思惟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另外善男子。一切法有四种相。一生相。二老相。三病相。四灭相。因此四相令一切凡夫众生乃至须陀洹都非常苦恼。如果能专心善思惟则能遇此四相而不生苦恼。因此思惟的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另外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是因思惟而得。因为有人虽在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专心听法,如果不去思惟,也永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靠思惟的因缘则能接近大般涅槃。
  另外善男子。如果有众生相信佛法僧没有变易,而产生恭敬心。可以知道都是因为专心思惟的因缘力所致。因而能够断除一切烦恼。所以说思惟的因缘则能接近于大般涅槃。
  云何菩萨如法修行。善男子。断诸恶法修习善法。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复次云何如法修行。见一切法空无所有。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见故宁舍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复次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真实。云何名为知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复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无常。六者无乐。七者无我。八者无净。复有六相。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安乐。六者清净。若有众生依世俗道断烦恼者。如是涅槃则有八事解脱不实。何以故。以不常故。以无常故则无有实。无有实故则无有真。虽断烦恼以还起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是名涅槃解脱八事。云何六相。声闻缘觉断烦恼故。名为解脱。而未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不实。以不实故名为不真。未来之世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无常。以得无漏八圣道故名为净乐。善男子。若如是知。是知涅槃不名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
  菩萨是如何如法修行的呢?善男子。断诸恶法修习善法这就是菩萨的如法修行。另外,见一切法空无所有,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因此宁舍身命也不犯禁戒,这就是菩萨如法修行。
        另外修行有二种:一是真实,二是不实。所谓不实,就是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什么是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这就是真实。什么是知涅槃相?涅槃之相有八种,即:一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叫做涅槃。另外还有八种,即一解脱,二善性,三不实,四不真,五无常,六无乐,七无我,八无净。另外还有六种相:一解脱,二善性,三不实,四不真,五安乐,六清净。如果有众生依世俗道断烦恼,那么这种涅槃则是八种解脱而不实,因为其不常。因无常所以无实,无实所以无真,虽断烦恼却还会再起。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这叫作涅槃解脱八事。什么是六相呢?声闻缘觉的断烦恼,虽然叫做解脱,却还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不实。因不实所以不真。未来之世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叫无常。因其得无漏八圣道所以叫净乐。善男子。可以知道这种涅槃不叫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
  云何菩萨知于佛性。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复有七事。一者可证余六如上。是名菩萨知于佛性云何菩萨知如来相。如来即是觉相善相。常乐我净解脱真实示道可见。是名菩萨知如来相
  菩萨如何知佛性的呢?佛性有六种属性: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又有七种属性:一是可证,其他六种如上。这叫作菩萨知于佛性。什么是菩萨知如来相?如来即是觉相、善相、常乐我净、解脱、真实、示道、可见,这叫作菩萨知如来相。
  云何菩萨知于法相。法者。若善不善。若常不常若乐不乐。若我无我若净不净。若知不知若解不解。若真不真若修不修。若师非师若实不实。是名菩萨知于法相
  菩萨如何知道法相?法,有善和不善。有常和不常,有乐和不乐,有我和无我,有净和不净。有知和不知,有解和不解。有真和不真,有修和不修,有师和非师,有实和不实之分。这就是菩萨所知的法相。
  云何菩萨知于僧相。僧者若常乐我净是弟子相可见之相。善真不。实何以故。一切声闻得佛道故。何故名真。悟法性故。是名菩萨知于僧相
  如何菩萨知于僧相。僧如果常乐我净,是弟子相,可见之相,善,真,不实。因为一切声闻能得佛道的缘故。为何叫作真?因其悟法性的缘故。这就是菩萨知于僧相。
  云何菩萨知于实相。实相者。若常无常若乐无乐。若我无我若净无净。若善不善若有若无。若涅槃非涅槃。若解脱非解脱。若知不知若断不断。若证不证若修不修。若见不见。是名实相。非是涅槃佛性如来法僧虚空。是名菩萨因修如是大涅槃故。知于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法差别之相
  那么菩萨如何了解实相呢?实相或常或无常,或乐或无乐,或我或无我,或净或无净,或善或不善,或有或无,或涅槃或非涅槃,或解脱或非解脱,或知或不知,或断或不断,或证或不证,或修或不修,或见或不见,这叫做实相。不是涅槃、佛性、如来、法僧、虚空。这就是菩萨因修如是大涅槃而知晓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法的差别之相。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不见虚空。何以故。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故。惟有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若是无物名虚空者。如是虚空乃名为实。以是实故则名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善男子。空名无法无法名空。譬如世间无物名空。虚空之性亦复如是。无所有故名为虚空。善男子。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性。何以故。如人说言。除灭有物然后作空。而是虚空实不可作。何以故。无所有故。以无有故当知无空。是虚空性若可作者则名无常。若无常者不名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人说言虚空无色无碍常不变易。是故世称虚空之法为第五大。善男子。而是虚空实无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虚空。实无虚空。犹如世谛实无其性。为众生故说有世谛。善男子。涅槃之体亦复如是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涅槃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诸佛如来有二种乐。一寂灭乐。二觉知乐。实相之体有三种乐。一者受乐。二寂灭乐。三觉知乐。佛性一乐以当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而不见虚空。为什么呢?因为佛及菩萨虽有五眼都不能见,只有慧眼才能见。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所以命名为见。如果是空洞无物而叫做虚空,这种虚空才叫作真实,因其真实而叫做常无,因其常无所以无乐、我、净。善男子。空即无法,无法即空。譬如世间无物叫做空,虚空之性也是如此。无所有所以叫做虚空。善男子。众生之性与虚空性都无实性。比如有人说把东西拿走剩下的就是虚空。其实虚空其实并不能制作出来。因为其本无所有。因无有所以推知无空。如果虚空之性可以生成那么就是无常的,如果无常就不叫虚空了。善男子。比如世间人说虚空无色无碍,永恒不变,所以世间称虚空之法为第五大。善男子。而此虚空其实没有性,因有光明所以命名为虚空,其实并无虚空。犹如世谛一样,实际上没有其性,因为有众生所以说有世谛。善男子。涅槃之体也是如此,没有住处。只不过是诸佛断烦恼处而叫做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涅槃虽乐却不是受乐,而是上妙寂灭之乐。诸佛如来有二种乐:一寂灭乐,二觉知乐。实相之体有三种乐:一者受乐,二寂灭乐,三觉知乐。佛性有一种乐,因应当见(佛性)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叫做菩提乐。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烦恼断处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来往昔初成佛道至尼连禅河边。尔时魔王与其眷属到于佛所。而作是言。世尊。涅槃时到何故不入。佛告魔王。我今未有多闻弟子善持禁戒聪明利智能化众生。是故不入。若言烦恼断灭之处是涅槃者。诸菩萨等于无量劫已断烦恼。何故不得称为涅槃。俱是断处何缘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若断烦恼非涅槃者。何故如来昔告生名婆罗门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如来昔时在毗舍离国。魔复启请。如来。昔以未有弟子多闻持戒聪明利智能化众生不入涅槃。今已具足何故不入。如来尔时即告魔言。汝今莫生悒迟之想。却后三月吾当涅槃。世尊。若使灭度非涅槃者。何故如来。自期三月当般涅槃。世尊。若断烦恼是涅槃者。如来往昔初在道场菩提树下。断烦恼时便是涅槃。何故复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世尊。若使尔时是涅槃者。云何方为拘尸那城诸力士等。说言后夜当般涅槃。如来诚实。云何出是虚妄之言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烦恼断处即是涅槃。这似乎就不对了。为什么呢?如来刚刚成佛道到达尼连禅河边。那时魔王与其眷属来到佛前说:世尊。涅槃的时候到了为何还不入呢?佛告诉魔王:我现在还没有多闻弟子能好好的持禁戒、聪明、利智、能度化众生,所以不入。
        如果说烦恼断灭之处就是涅槃。诸菩萨等在无量劫前已断烦恼,为何不能叫做涅槃。都一样是断处,为何只说诸佛有,而菩萨无呢?如果断烦恼不是涅槃,为何如来曾告诉生名婆罗门说:我今日之身即是涅槃。
       如来以前在毗舍离国,魔再次启请如来:以前没有有弟子能多闻、持戒、聪明、利智、能度化众生而不入涅槃。现在这些都有了为何还不入?如来那时告诉魔王:你不要认为我再推迟,三个月后我会涅槃的。
      世尊。如果灭度不是涅槃。为何如来预期三月将般涅槃呢?世尊。如果断烦恼就是涅槃。如来最开始在道场菩提树下断烦恼时就是涅槃。为何还说三个月后将要般涅槃?世尊。如果那时是涅槃的话,为何为拘尸那城那些力士说后半夜佛就要般涅槃了。如来是诚实的,为何说这些虚妄之言?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言如来得广长舌。当知如来于无量劫已离妄语。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凡所发言诚谛无虚。善男子。如汝所言。波旬往昔启请于我入涅槃者。善男子。而是魔王真实不知涅槃定相。何以故。波旬意谓。不化众生默然而住便是涅槃。善男子。譬如世人见人不言无所造作。便谓是人如死无异。魔王波旬亦复如是。意谓如来不化众生默无所说。便谓如来入般涅槃。善男子。如来不说佛法众僧无差别相。惟说常住清净二法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佛及佛性涅槃无差别相。惟说常恒不变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涅槃实相无差别相。惟说常有实不变易无差别耳。善男子。尔时我诸声闻弟子生于诤讼如拘睒弥。诸恶比丘违反我教多犯禁戒。受不净物贪求利养。向诸白衣而自赞叹我得无漏。谓须陀洹果乃至我得阿罗汉果。毁辱于他于佛法僧戒律和上不生恭敬。公于我前言如是物佛所听畜。如是等物佛不听畜。我亦语言如是等物我实不听。复反我言如是等物实是佛听。如是恶人不信我言。为是等故我告波旬。汝莫悒迟。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因如是等恶比丘故。令诸声闻受学弟子不见我身不闻我法。便言如来入于涅槃。惟诸菩萨能见我身常闻我法。是故不言我入涅槃。声闻弟子虽复发言如来涅槃。而我实不入于涅槃。善男子。若我所有声闻弟子说言如来入涅槃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伴党。邪见恶人非正见也。若言如来不入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伴党。正见之人非恶邪也。善男子。我初不见弟子之中有言如来不化众生默然而住名般涅槃也。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子息舍至他方。未得还顷诸子并谓父已死矣。而是长者实亦不死。诸子颠倒皆生死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不见我故。便谓如来已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而般涅槃。而我实不般涅槃也。声闻弟子生涅槃想。善男子。譬如明灯有人覆之。余不知者谓灯已灭。而是明焰实亦不灭。以不知故生于灭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虽有慧目以烦恼覆。令心颠倒不见真身。而便生于灭度之想。而我实不取灭度也
  世尊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如果说如来得到了广长舌相,可知如来在无量劫前已离妄语。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所说的话绝对无虚。
       善男子。如你所说:波旬以前启请我入涅槃。善男子。那是魔王不知到涅槃的定相。波旬认为不度化众生,默然而住就是涅槃。善男子。譬如世人见到有人不说话,不所事,就说那人与死无异。魔王波旬也是一样认为如来不度化众生默无所说就是如来进入般涅槃了。善男子,如来不说佛法众僧没有差别,只说常住清净这两种法没有差别。善男子。佛也没说佛及佛性涅槃没有差别,只是说他们的常恒不变没有差别。善男子。佛也没说涅槃实相没有差别,只说他们常有、实不变易的特征没有差别。
  善男子。那时我的那些声闻弟子正在诤讼,如同拘睒弥(印度地名)一样。那些恶比丘违反我教,多犯禁戒。受不净物,贪求利养。向世人赞叹自己说我得到无漏,说自己得须陀洹果乃至我得阿罗汉果。毁辱于他,对佛法僧戒律和尚不生恭敬。公然在我面前说这些是佛允许蓄养的,那些是佛不允许蓄养的,我如果说这些东西我不允许。他们就违反我的话说这些东西是佛允许。这些恶人不信我的话。为此我告诉波旬,你别怕迟,我三个月将般涅槃。善男子。因这些恶比丘想让声闻受学弟子认为以后不能见我身,不能闻我法,就说如来入于涅槃。只有菩萨能见我身常闻我法,所以不会说我入涅槃。声闻弟子虽说如来涅槃,而我确实不入涅槃。
  善男子。如果我所有声闻弟子说如来入涅槃,那么此人就不是我的弟子而是魔的伴党,是邪见恶人不是正见。如果说如来不入涅槃,那此人真是我的弟子不是魔的伴党,是正见之人不恶邪。
  善男子。我从没见过弟子之中有说如来不度化众生默然而住叫做般涅槃。善男子。譬如长者子孙满堂,搬迁至他方。没有回来的时候,他的孩子都认为父亲已死。而此长者其实没死。诸子颠倒认为生死。声闻弟子也是因为看不到我就认为如来已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而般涅槃,而我其实没有般涅槃。声闻弟子认为涅槃。善男子。譬如明灯被人遮盖,其余的人不知到缘由就认为灯灭了,其实火焰没有熄灭,因不知道而认为消灭。声闻弟子也是如此,虽有慧目却因被烦恼覆盖,令心颠倒看不到如来真身,而认为如来灭度,可是我真实没有灭度。
  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见日月。以不见故不知昼夜明闇之相。以不知故便说无有日月之实。实有日月盲者不见。以不见故生于倒想言无日月。声闻弟子亦复如是。如彼生盲不见如来。便谓如来入于涅槃。如来实不入于涅槃。以倒想故生如是心。善男子。譬如云雾覆蔽日月。痴人便言无有日月。日月实有直以覆故众生不见。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以诸烦恼覆智慧眼不见如来。便言如来入于灭度。善男子。真是如来现婴儿行非灭度也。善男子。如阎浮提日入之时。众生不见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实无没入。众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为诸烦恼山所障故不见我身。以不见故便于如来生灭度想。而我实不趣灭度也
  善男子。如天生就盲目的人看不见日月,因为没见过所以不知道昼夜明暗的样子,因此就说没有日月,而实际上是有日月的,只不过是盲人看不见。因为看不到而产生认知颠倒说没有日月。声闻弟子也是如此,如同盲人一样看不见如来,就说如来入于涅槃。如来其实不入于涅槃,因为认知颠倒而产生这样的想法。善男子。譬如云雾遮盖日月,愚蠢的人就说没有日月。而日月真实存在,只是被覆盖了所以众生看不见。声闻弟子也是如此,被烦恼覆了智慧眼而不见如来,就说如来入于灭度。善男子。实际上是如来示现婴儿行,而不是灭度。善男子。如同阎浮提的太阳落下,众生看不见是因为被黑山遮住了。而太阳并没有真的沉没。众生看不见而认为它沉没了。声闻弟子也是如此,被烦恼山所障碍所以看不见我,因为不见所以认为如来灭度,而我真实没有灭度。
是故我于毗舍离国告波旬言。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善男子。如来玄见迦叶菩萨却后三月善根当熟。亦见香山须跋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有诸力士其数五百。终竟三月亦当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纯陀等辈及五百梨车庵罗果女。却后三月无上道心善根成熟。为是等故我告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须那刹多亲近外道尼干子等。我为说法满十二年。彼人邪见不信不受。我知是人邪见根栽。却后三月定可斫伐。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在毗舍离国告诉波旬:而后三月我会涅槃。善男子。如来用神力看见迦叶菩萨三个月后善根成熟,也看见香山须跋陀罗竟安居后会来见我,所以我告诉魔王波旬三个月后会般涅槃。善男子。有五百力士三个月后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我告诉波旬三个月后会般涅槃。善男子。纯陀等人和五百梨车庵罗果女三个月后无上道心善根成熟,因此我告诉波旬三个月后会般涅槃。善男子。须那刹多亲近外道的尼干子等,我为他们说法满十二年,那些人坚持邪见,不信不受,我知道他们的邪见根三个月后定可断除,因此我告诉波旬三个月后会般涅槃。
  善男子。何因缘故我于往昔尼连河边告魔波旬。我今未有多智弟子。是故不得入涅槃者。我时欲为五比丘等于波罗[木*奈]转法轮故。复次欲为五比丘等。所谓耶奢富那毗摩罗阇憍梵波提须婆睺。次复欲为郁伽长者等五十人。次复欲为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等无量人天。次复欲为优楼频螺迦叶门徒五百比丘。次复欲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兄弟二人及五百弟子。次复欲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五十比丘转妙法轮。是故我告魔王波旬不般涅槃
  善男子。为什么我从前在尼连河边告诉魔王波旬:我现在没有多智弟子所以不能入涅槃呢?我那时要为五比丘等在波罗[木*奈]转法轮。而且要为五比丘等,所谓耶奢富那毗摩罗阇憍梵波提须婆睺。然后要为郁伽长者等五十人说法。而后要为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等无量人天说法。而后要为优楼频螺迦叶门徒五百比丘说法。而后要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兄弟二人和五百弟子说法,而后要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五十比丘转妙法轮。所以我告诉魔王波旬不入般涅槃。
  善男子。有名涅槃非大涅槃。云何涅槃非大涅槃。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惟有乐净。以是义故。虽断烦恼不得名为大般涅槃也。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涅槃也。以见佛性故得名为常乐我净。以是义故。断除烦恼亦得称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涅槃并不是大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其不见佛性而断了烦恼,就叫涅槃而不是大涅槃。因不见佛性所以无常无我,只有乐净,因此虽断烦恼却不能叫做大般涅槃。如果见道佛性,又能断烦恼,才叫大涅槃。因见佛性而能常乐我净。因此断除烦恼也能称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涅者言不。槃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槃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忧罗迦迦毗罗弟子等言。槃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槃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槃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槃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碍是为如来。如来非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是名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以是义故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除断五事。远离五事。成就六事。修习五事。守护一事。亲近四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善男子。涅的意思是不,槃的意思是织。不织的含义就是涅槃。槃又有覆的意思,不覆就是涅槃。槃是去来,不去不来就是涅槃。槃又叫做取,不取就叫涅槃。槃是不定,定无不定叫做涅槃。槃是新,无新所以叫涅槃。槃是障碍,无障碍叫做涅槃。
        善男子。有忧罗迦迦毗罗弟子等说槃就是相,无相就是涅槃。善男子。槃就是有,无有就叫涅槃。槃叫做和合,无和合就叫涅槃。槃者是苦,无苦就是涅槃。善男子。断烦恼的人不叫涅槃,不再产生烦恼才叫涅槃。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再生起所以叫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碍就是如来。如来不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叫做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没有任何障碍叫做虚空。如来常住永恒不变叫做实相,因此如来真实没有毕竟涅槃。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种功德。
       另外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种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能除断五种事,远离五种事。成就六种事,修习五种事。守护一种事。亲近四种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善男子。云何菩萨除断五事。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所言阴者其义何。谓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离重檐。分散聚合三世所摄。求其义理了不可得。以是诸义故名为阴。菩萨摩诃萨虽见色阴不见其相。何以故。于十色中推求其性悉不可得。为世界故说言为阴。受有百八。虽见受阴初无受相。何以故。受虽百八理无定实。是故菩萨不见受阴。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见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也。以是义故方便令断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除断五事?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离重檐,分散聚合,被三世所摄。寻找其中的规律却了不可得,所以叫做阴。菩萨摩诃萨虽见色阴却不见其相,因为在十色中推求其性都不可得,为世界而说成是阴。受有一百八种,虽见受阴却无受相。因为受虽有一百八十种,但是从理上说都没有定实,所以菩萨不见受阴。想、行、识等也是一样。菩萨摩诃萨深入的观察五阴是生烦恼的根本,因此用方便法令其断除。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何等为五。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之不近
  什么是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见,五见取见。因此五见再生出六十二见。因这些见所以生死不绝。所以菩萨提防它们,不接近它们。
  云何菩萨成就六事。谓六念处何等为六。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天。五者念施。六者念戒。是名菩萨成就六事
  什么是菩萨成就六事?所谓六念处: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这叫做菩萨成就六事。
  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首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什么是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知定。二寂定。三身心受快乐定。四无乐定。五首楞严定。修习这五种定心,则能接近于大般涅槃。所以菩萨勤心修习。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谓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亦复如是。因护如是菩提心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守护一法
  什么是菩萨守护一事?就是菩提心。菩萨摩诃萨时常守护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唯一的孩子。又如盲人守护唯一的眼睛。如同在旷野行走的人守护导游。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也是一样。因守护菩提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常乐我净具足,这就是无上大般涅槃。所以菩萨守护一法。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何等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因是四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为何菩萨亲近四事。所谓四无量心:一大慈,二大悲,三大喜,四大舍。因这四种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所以菩萨专心亲近。
        为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知道一切众生最终都会归为一道,就是大乘。但诸佛菩萨为众生(根基不同)而分成三种,因此菩萨相信此道,不会反对。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
  什么是菩萨心善解脱。因为贪、恚、痴心永远断灭,就叫作菩萨心善解脱。
  云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什么是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对一切法都了知无碍,就叫做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的缘故以前所不闻的而今得闻,以前所没见的而今得见,以前所没得到的而今可以得到。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佛所说心解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心本无系。所以者何。是心本性不为贪欲嗔恚愚痴诸结所系。若本无系。云何而言心善解脱。世尊。若心本性不为贪结之所系者。何等因缘而能得系如人构角本无乳相。虽如功力乳无由出。构乳之者不得如是。加功虽少乳则多出。心亦如是。本无贪者今云何有。若本无贪后方有者。诸佛菩萨本无贪相今悉应有。世尊。譬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造众缘贪无由生。世尊。如攒湿木火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攒求贪不可得。云何贪结能系于心。世尊。譬如押沙油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押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设复有之何能污心。世尊譬如有人安橛于空终不得住。安贪于心亦复如是。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世尊。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世尊。过去世心不名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解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何等世心名得解脱。世尊。如过去灯不能灭闇。未来世灯亦不灭闇。现在世灯复不灭闇。何以故。明之与闇二不并故。心亦如是。云何而言心得解脱。世尊。贪亦是有。若贪无者。见女相时不应生贪。若因女相而得生者。当知是贪真实而有。以有贪故堕三恶道。世尊。譬如有人见画女像亦复生贪。以生贪故得种种罪。若本无贪云何见画而生于贪。若心无贪。云何如来说言菩萨心得解脱。若心有贪。云何见相然后方生。不见相者则不生也。我今现见有恶果报。当知有贪嗔恚愚痴亦复如是。世尊。譬如众生有身无我而诸凡夫横计我想。虽有我想不堕三恶。云何贪者于无女相而起女想堕三恶道。世尊。譬如攒木而生于火。然是火性众缘中无。以何因缘而得生耶。世尊。贪亦如是色中无贪。香味触法亦复无贪。云何于色香味触法生于贪耶。若众缘中悉无贪者。云何众生独生于贪。诸佛菩萨而不生耶。世尊心亦不定。若心定者。无有贪欲嗔恚愚痴。若不定者。云何而言心得解脱。贪亦不定。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趣。贪者境界二俱不定。何以故。俱缘一色或生于贪或生于嗔或生愚痴。是故贪者及与境界二俱不定。若俱不定。何故如来说言菩萨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说:世尊。佛所说的心解脱道理不对。因为心本无系。为什么呢?心的本性不会被贪欲、嗔恚、愚痴这些结所系缚。如果本无可系。怎么能说心善解脱?
        世尊。如果心的本性不被贪结所系。什么原因导致能何被系呢?比如人挤牛角,角中无乳,虽用力挤,也不会出奶。而挤奶就不是如此,稍微用力就得到很多牛奶。心也是如此,本来无贪,现在为何会有?如果本来无贪以后会有的话,那么诸佛菩萨本无贪相现在应该也会有。世尊。譬如石女不能生子。虽想尽办法,用尽无量因缘,也不能得子。心也如此,本无贪相,就算造就很多因缘也不会产生贪相。世尊。如钻湿木不能生火。心也如此,虽反复钻求也得不到贪。为什么说贪结能系于心呢?
        世尊。譬如挤压沙子不能得到油。心也是如此虽反复挤压也不会得到贪相。应该是道贪、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就算有了又怎么能污染心呢?世尊譬如有人相把橛安装在虚空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安贪于心也是如此。种种因缘都不能让贪系缚于心。
        世尊。如果心无贪就是解脱。诸佛菩萨为何不拔除虚空中的刺呢?(虚空本无刺可拔)。世尊。过去世的心不是解脱,未来世的心也不是解脱,现在世的心不与道通。那么什么世的心叫做解脱?
        世尊。比如过去的灯不能消除黑暗,未来的世灯也不能消灭黑暗,现在世的灯也不能消灭黑暗。因为明与暗两者并不干涉。心也如此,为何说心得到解脱?
        世尊。贪也如此。如果没有贪,那么见到女人就不会产生贪心。如果因为女人的样子而产生贪念,那么可知贪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贪而堕三恶道。
        世尊。譬如有人见到画的女人像也会生贪欲,因生贪而得种种罪。如果本来无贪,为何会见画而生贪相?如果心中无贪,为何如来说菩萨心得解脱。如果心中有贪,为何见相后才会产生?不见相的时候就没有。我现在亲眼见到有恶果报,可知有贪。嗔恚、愚痴也是一样的道理。
       世尊。譬如众生有身无我,而凡夫认为有我。虽有我的想法却不会堕三恶道。为何贪人从无女相而起女人之想就会堕三恶道?世尊。譬如攒木生火,可是火性在众缘中都没有,那它是因何因缘而生呢?世尊。贪也是如此,色中无贪,香、味、触、法也没有贪。为何在色香味触法中生出贪呢?如果众缘中都无贪,为何众生单单生出贪来,而诸佛菩萨却不会生?世尊心也不定,如果心定,则没有贪欲嗔恚愚痴。如果不定,怎么说心得解脱。贪也是不定的,如果不定,为何因为它而产生三恶趣报。贪与境界两者都不定,因为都是缘于一色或生贪,或生嗔,或生愚痴。所以贪与境界都不定。如果都不定,为何如来说菩萨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系亦非不系。非是解脱非不解脱。非有非无。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故。善男子。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提婆达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画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若无果者人则不取不作不出。惟有虚空无取无作故能出生一切万物。以有因故如尼拘陀子作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善男子。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作是定说。色有着义心有贪性。复言凡夫心有贪性亦解脱性。遇贪因缘心则生贪。若遇解脱心则解脱。虽作此说是义不然。有诸凡夫复作是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粗大。细即是常粗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此粗因转复成果。粗无常故果亦无常。善男子。有诸凡夫复作是言。心亦无因贪亦无因。以时节故则生贪心。如是等辈。以不能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善男子。譬如枷犬系之于柱。终日绕柱不能得离。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被无明枷系生死柱。绕二十五有不能得离。善男子。譬如有人堕于圊厕。既得出已而复还入。如人病差还为病因。如人涉路值空旷处既得过已而复还来。又如净洗还涂泥土。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已得解脱无所有处。唯未得脱非非想处。而复还来至三恶趣。何以故。一切凡夫惟观于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于人。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惟观于果不观因缘。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
  世尊告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心不是被贪结所系也不是不系。不是解脱也非不解脱。非有非无。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为什么呢?善男子。因为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
        善男子。那些外道说因缘和合则有果生。如果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那么虚空无生性也应该能生果了。虚空不生不是因为“因”的缘故,而是因为众缘中本有果性,所以合集而生果。
        比如提婆达打算造墙壁,则取泥土而不取彩色。欲作画像则取彩色而不取草木,要作衣服则取丝线不取泥木,如作房舍则取泥而不取丝线。因为人取之所以其中各能生果,因能生果可知因中必先有性。如果无性,则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物。如果是可取、可作、可出,可知其中必先有果。如果无果那么人就不能取不能作不能出,只有虚空无取、无作所以而能出生一切万物,因其其中有因的缘故。
       如尼拘陀子作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善男子。一切凡夫被无明所盲而认为色有着义,心有贪性。又说凡夫心有贪性,也有解脱性。遇到贪的因缘,心就会生贪。如果遇到解脱因缘心则解脱,这么说是不对的。有的凡夫又说:一切因中都没有果。因分为二种:微细的和粗大的。细的是常,粗的是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粗因又转成果,粗无常所以果也无常。善男子。还有凡夫说:心也无因贪也无因,因时节而生贪心。这些人因他们不知道心的因缘所以轮回六趣,具受生死。善男子。譬如把狗系在柱子上,狗终日绕柱而不能脱离。一切凡夫也是如此,被无明的锁链系在生死柱上,绕二十五有而不能脱离。善男子。譬如有人落于粪坑,脱离以后接着又落入其中。如同人病除后又称为得病的因。如人走在空旷处来回的转圈。又如净洗后再涂满泥土。一切凡夫就是这样,就算能解脱于无所有处,也无法解脱于非非想处,于是再来到三恶趣。因为一切凡夫只观果而不观因缘。如犬追肉而不追人。凡夫之人只观果而不观因缘,因此从非想处退还三恶趣。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当知是等皆魔伴党。系属于魔即是爱人。如是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系缚。不知心相及以贪相。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性心无住处故。从缘生贪故说非无。本无贪性故说非有。善男子。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善男子。因缘有二。一者随于生死。二者随大涅槃。
  善男子。诸佛菩萨永远不会片面的说因中有果或因中无果,以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如果说因中最初一定有果以及一定无果,乃至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那么这都是魔的伴党所说。都属于魔,就是“爱人”(染着爱欲之人)。这些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系缚,不知心相和贪相。
        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虽说诸法非有非无,却不决定。因为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才能产生。这种识决定不在眼中或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也不是中间、非有、非无。从缘所生所以叫做有。因为无自性所以称为无。所以如来说诸法非有非无。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会片面的说心有净性和不净性、净不净性,因为心无住处的缘故。从缘生贪所以非无,本无贪性所以说非有。善男子。从因缘导致心生贪,从因缘导致心得解脱。善男子。因缘有二种:一是随于生死,二是随大涅槃。
  善男子。有因缘故心共贪生共贪俱灭。有共贪生不共贪灭。有不共贪生共贪俱灭。有不共贪生不共贪灭
  善男子。有因缘所以有心和贪一起生一起灭的情况,有和贪一起生不和贪一起灭的。有不和贪一起生却和贪一起灭的。有不和贪一起生也不和贪一起灭的。
  云何心共贪生共贪俱灭。善男子。若有凡夫未断贪心修习贪心。如是之人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一切众生不断贪心。心共贪生心共贪灭。如欲界众生一切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常得成就。遇因缘故即便得之。言因缘者谓火灾也。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若修不修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何以故。不断贪故。
  什么是心共贪生,共贪俱灭?善男子。如果有凡夫未断贪心而修习贪心。这样的人心和贪同生同灭。一切众生不断贪心,那么心和贪同生同灭。如果欲界众生一切人都有初地味禅,无论修与不修都能成就,遇到因缘就能得之。所谓因缘就是火灾。一切凡夫也是如此,无论修或不修,心都和贪同生同灭。因为没有断贪的缘故。
  云何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声闻弟子有因缘故生于贪心。畏贪心故修白骨观。是名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复有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如声闻人未证四果。有因缘故生于贪心。证四果时贪心得灭。是名心共贪生不共贪灭。菩萨摩诃萨得不动地时。心共贪生不共贪灭。
  什么是心共贪生不共贪灭?声闻弟子有因缘而生贪心。畏惧贪心而修白骨观,这就是心共贪生不共贪灭。还有人心共贪生不共贪灭,比如未证四果的声闻。有因缘而生于贪心,证得四果时贪心得灭,这就是心共贪生不共贪灭。菩萨摩诃萨得到不动地时,也是心共贪生不共贪灭。
  云何不共贪生共贪俱灭。若菩萨摩诃萨断贪心已。为众生故示现有贪。以示现故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咨受善法具足成就。是名不共贪生共贪俱灭
  什么是不共贪生共贪俱灭?如果菩萨摩诃萨断贪心后,为众生而示现有贪心。因示现而能让无量无边众生咨受善法,具足成就。这就是不共贪生共贪俱灭。
  云何不共贪生不共贪灭。谓阿罗汉缘觉诸佛。除不动地其余菩萨。是名不共贪生不共贪灭。以是义故。诸佛菩萨不决定说心性本净性本不净。善男子。是心不与贪结和合。亦复不与嗔痴和合。善男子。譬如日月虽为烟尘云雾及罗睺罗之所覆蔽。以是因缘令诸众生不能得见。虽不可见日月之性终不与彼五翳和合。心亦如是以因缘故。生于贪结众生虽说心与贪合。而是心性实不与合。若是贪心即是贪性。若是不贪即不贪性。不贪之心不能为贪。贪结之心不能不贪。善男子。以是义故。贪欲之结不能污心。诸佛菩萨永破贪结。是故说言心得解脱。一切众生从因缘故生于贪结。从因缘故心得解脱
  什么是不共贪生不共贪灭。就是阿罗汉、缘觉、诸佛。除了不动地到其余菩萨。都是不共贪生不共贪灭。
         所以说诸佛菩萨不会片面绝对的说心性本净或性本不净。善男子。心不与贪结和合,也不与嗔痴和合。善男子。譬如日月虽被烟尘云雾及罗睺罗之所覆盖。因为这些因缘令众生不能得见。虽不可见,但是日月之性却永远不会被那五种翳所融合。心也是如此,因为因缘而产生贪结,众生虽说心与贪合,而心性其实没有与相合。如果是贪心即是贪性,如果是不贪即不贪性。不贪之心就不能贪,贪结之心不能不贪。善男子。因此贪欲之结不能污染心。诸佛菩萨永破贪结所以说心得解脱。一切众生从因缘而生贪结,从因缘而心得解脱。
  善男子。譬如雪山悬峻之处人与猕猴俱不能行。或复有处猕猴能行人不能行。或复有处人与猕猴二俱能行。善男子。人与猕猴能行处者。如诸猎师纯以黐胶置之案上用捕猕猴。猕猴痴故往手触之触已粘手。欲脱手故以脚踏之脚复随着。欲脱脚故以口啮之口复粘着。如是五处悉无得脱。于是猎师以杖贯之负还归家。雪山崄处喻佛菩萨所得正道。猕猴者喻诸凡夫。猎师者喻魔波旬。黐胶者喻贪欲结。人与猕猴俱不行者喻诸凡夫魔王波旬俱不能行。猕猴能行人不能者。喻诸外道有智慧者。诸恶魔等虽以五欲不能系缚。人与猕猴俱能行者。一切凡夫及魔波旬常处生死不能修行。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黐捕猕猴檐负归家
  善男子。譬如雪山悬峻之处人与猕猴都不能通行。有的地方猕猴能行,而人不能行。有的地方人与猕猴都能通行。善男子。人与猕猴都能行处,那些猎人就用胶设好陷阱用来捕猴。猕猴愚蠢就会被粘住手,脱离就用脚踩,然后脚也被粘住,想挣脱脚就用嘴咬,结果嘴也被粘住,于是五处都无法挣脱,然后猎人就用棍子穿起来带回家。雪山崄处比喻佛菩萨所得正道。猕猴就是凡夫。猎人就是魔王波旬。胶比喻贪欲结。人与猕猴都不能通行的地方比喻凡夫魔王波旬都俱能通行。猕猴能行人不能的地方比喻外道有智慧的人,诸恶魔等虽用五欲却不能系缚他们。人与猕猴俱能通行的,比喻一切凡夫和魔王波旬常处于生死而不能修行。凡夫之人被五欲所缚,令魔王波旬自在带走,如猎人把被粘住的猕猴带回家。
  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云何名为系属于魔。有诸众生无常见常。常见无常。苦见于乐。乐见于苦。不净见净。净见不净。无我见我。我见无我。非实解脱。横见解脱。真实解脱。见非解脱。非乘见乘。乘见非乘。如是之人名系属魔。系属魔者心不清净。复次善男子。若见诸法真实是有总别定相。当知是人若见色时便作色相。乃至见识亦作识相。见男男相见女女相。见日日相见月月相。见岁岁相见阴阴相。见入入相见界界相。如是见者名系属魔。系属魔者心不清净。复次善男子。若见我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色属于我。乃至见我是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识属于我。如是见者系属于魔。非我弟子。善男子。我声闻弟子远离如来十二部经。修习种种外道典籍。不修出家寂灭之法纯营世俗在家之事。何等名为在家事也。受畜一切不净之物。奴婢田宅象马车乘。驼驴鸡犬猕猴猪羊。种种谷麦。远离师僧亲附白衣。违反圣教向诸白衣作如是言。佛听比丘受畜种种不净之物。是名修习在家之事。有诸弟子不为涅槃。但为利养亲近听受十二部经。招提僧物及僧鬘物。衣着食啖如自己有。悭惜他家及以称誉。亲近国王及诸王子。卜筮吉凶推步盈虚。围棋六博摴蒱投壶。亲近比丘尼及诸处女。畜二沙弥常游屠猎酤酒之家。及旃陀罗所住之处。种种贩卖手自作食。受使邻国通致信命。如是之人当知即是魔之眷属非我弟子。以是因缘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乃至痴心。共生共灭亦复如是。善男子。以是因缘心性不净亦非不净。是故我说心得解脱。若有不受不畜一切不净之物。为大涅槃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书写解说。当知是等真我弟子。不行恶魔波旬境界。即是修习三十七品。以修习故不共贪生不共贪灭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在自己的领土则身心安乐。如果到别国领土则会万般受苦。一切众生也是如此若能自住于自己的境界则得安乐。如果至别人的境界则遇恶魔而受苦恼。自境界就是四念处,他境界就是五欲。
         什么叫做被魔系缚?有的众生把无常看为常,把常见成无常。把苦看作乐,乐看做苦,不净见为净,净见成不净。把无我看做我,我见成无我。并非解脱而认为解脱,把真实的解脱看作非解脱。非乘当作乘,把乘当作非乘。这些人都是被魔系缚的。系属魔者心不清净。
       另外善男子。如果认为诸法真实是有,与定相不同。那么此人如果见到色就当作色相,乃至见识当作识相。见男是男相,见女当女相。见日作日相,见月作月相。见岁作岁相,见阴作阴相。见入作入相,见界作界相。这些人也是被魔系缚的,系属魔者心不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善男子。如果见我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色属于我。乃至见我是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识属于我。这些人也都是魔被魔系缚的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男子。我的声闻弟子远离如来十二部经,修习种种外道典籍。不修出家寂灭之法,而经营世俗在家之事。什么是在家事?比如蓄养一切不净之物:奴婢、田宅、象马、车乘。驼、驴、鸡、犬、猕猴、猪、羊,种种谷麦。远离师僧,亲近白衣。违反圣教,对白衣这样说:佛听任比丘蓄养种种不净之物。这就是修习在家之事。
  有的弟子不为涅槃,而是为自己得到利益而亲近接受十二部经。使用僧物和僧鬘物、衣着、饮食如自己所有。对别人吝啬甚至连赞扬别人都很吝惜。亲近国王及王子,经营卜筮吉凶,围棋六博等技艺。亲近比丘尼以及各种女人。蓄养沙弥,常在屠猎酤酒之处游玩,乃至军人所住之处。经营种种买买,自己作食物。投敌叛国。这些人都是魔之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因为这些因缘,心共贪生,心共贪灭。乃至痴心共生共。
     善男子。所以心性不净也非不净。因此我说心得解脱。如果不受不畜一切不净之物,为得大涅槃而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并书写解说。那就是我到真正弟子。不修行恶魔波旬到境界,即是修习三十七品。因修习所以不共贪生,不共贪灭。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种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初发五事悉得成就。何等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九种功德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一开始发的五种心都能成就。哪五种呢?一信。二直心。三戒。四亲近善友。五多闻。
  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信于三宝施有果报。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诸众生速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一义谛信善方便。是名为信。如是信者。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众生所不能坏。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不堕生死。戒闻智慧亦复如是。是名为信。虽有是信而亦不见。是为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什么是信呢?菩萨摩诃萨相信三宝,相信布施有果报。相信二谛和一乘之道再没有其他,只不过为了让众生尽快解脱诸佛菩萨分别说成三乘。相信第一义谛,相信善巧方便,这叫做信。这样的信,无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一切众生都不能损坏它。因信而得圣人性。修行布施或多或少都能接近大般涅槃。不堕生死。其他戒闻智慧也是如此,叫做信。虽有此信自己却又不见,这是菩萨修大涅槃最初成就的事。
  云何直心。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若遇因缘则生谄曲。菩萨不尔。何以故。善解诸法悉因缘故。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什么是直心?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作质直心。一切众生如果遇到相应的因缘可能会生出谄曲的心,菩萨不然,因为菩萨知道诸法都是因缘。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各种过错却不会指责。因为怕生烦恼,如果生烦恼则堕恶趣。而菩萨如果见到众生有很小的善事就会赞叹。什么是善?善就是佛性。因赞佛性而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则不能发。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呵罗汉辟支佛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赞叹佛性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道理不通。因为如来最初开讲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一如果有病人得到好的医药和看护人愿,病就能消除,如果没有则不可愈。二不管得到还是没得到医药都不能痊愈。三种无论得不得到医药都可痊愈。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如果遇到佛菩萨,从佛菩萨那里听到妙法,则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没有遇到则不能发。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呵罗汉、辟支佛。
     二者虽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亦不能发。若其不遇亦不能发。谓一阐提。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菩萨。若言遇与不遇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来今者云何说。言因赞佛性。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义亦复不然。何以故。如是之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阐提辈以佛性故。若闻不闻悉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世尊。如佛所说何等名为一阐提耶。谓断善根。如是之义亦复不然。何以故。不断佛性故。如是佛性理不可断。云何佛说断诸善根。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常者不断。无常者断。无常可断故堕地狱常不可断何故不遮佛性不断非一阐提。如来何以作如是说言一阐提。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故如来广为众生说十二部经。世尊。譬如四河从阿那婆踏多池出。若有天人诸佛世尊。说言是河不入大海当还本源。无有是处。菩提之心亦复如是。有佛性者。若闻不闻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如优陀延山日从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还东方者。无有是处。佛性亦尔。若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性非有非无。如是之义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其乳中无酪性者则无有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者则不能生五丈之质。若佛性中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者。云何能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以是义故。所说因果非有非无。如是之义云何相应
    第二种,虽遇到诸佛菩萨,听到妙法也不能发,如果没遇到也不能发。这就是一阐提。第三种,不管遇没遇到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如果说无论遇与不遇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如来为何现在说:因赞佛性所以让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如果遇到诸佛菩萨为其说法,以及不遇都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想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人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之辈因为有佛性,无论闻与不闻都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如佛所说,什么叫做一阐提呢?既是断善根的人。这个也不对。因为他们没有断佛性。因为佛性道理上说是不可断的。为何佛说他们断所有善根呢?
      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说到善有二种:一常,二无常。常的不会断,无常的才可断。如果因无常可断所以会堕地狱,如果是常不可断为什么不会遮盖地狱之罪?佛性没有断就不是一阐提。如来为何这样讲一阐提呢?
        世尊。如果因佛性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何如来要为众生详细解说十二部经?世尊。譬如四河从阿那婆踏多池发愿。如果有天人、诸佛世尊说此河不入大海还会回到本源,显然错误。菩提之心也是如此,有佛性的人无论闻与不闻,无论戒与非戒,无论施与非施,无论修与不修,无论智与非智,都应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如同优陀延山上太阳从其中升起到达正南方。太阳如果说我接下来不到西方而是回到东方,显然不对。佛性也是,如果不闻、不戒、不施、不修、不智的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理不通。
       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的性非有非无,这样也不对。如同乳中没有酪性,就不会有酪出现。尼拘陀子没有五丈(身高)的性就不会有五丈的存在。如果佛性种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怎么能生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树?所以说因果非有非无,这些又如何解释?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复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复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温故不忘。复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复有二人。一乐闻法。二乐说法。复有二人。一善问难。二善能答。善问难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谓如来也。善男子。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善男子。如我先说三种病人值遇良医瞻病好药及以不遇病悉得差。是义云何。若得不得谓定寿命。所以者何。是人已于无量世中修三种善。谓上中下。以修如是三种善故得定寿命。如郁单越人寿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医好药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
  这时世尊赞叹:善哉善哉。善男子。世间两种人如优昙花一样稀有。一是不作恶法,二是有罪能悔。还有二种人,一种作恩,二种念恩。还有二种人,一是接受新法,二是温故不忘。还有二种人,一种创造新的,二种修补旧的。还有二种人,一是乐于闻法,二是乐于说法。还有二种人,一是善于提问,二是善于回答。你就是善于提问的那种,如来就是善于回答的。
         善男子。因此善问能够转无上法轮。能让十二因缘的大树枯萎,能度无边的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斗争,能摧毁波旬所立的旗帜。善男子。如我先前所说的三种病人,遇到良医看病得到好药以及不遇这些病都能除。这是怎么回事呢?无论得与不得都是一定的寿命。因为此人在无量世中修三种善,所谓上中下善。因修三种善所以得到注定的寿命。如同郁单越人寿命千年一样。如果有人生病后无论得否良医好药都能痊愈悉,这是得到定命的缘故。
  善男子。如我所说若有病人得遇良医好药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则不得差。是义云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寿命不定。命虽不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何等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者病时不随医教。六者不随瞻病教敕。七者强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恶鬼打之。九者房室过度。以是缘故。我说病者若遇医药病则可差。若不遇者则不可愈。善男子。如我先说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义云何。有人命尽若遇不遇悉不可差。何以故。以命尽故。以是义故我说病人若遇医药及以不遇悉不得差。众生亦尔。发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当成。何以故。以其能发菩提心故。如郁单越人得定寿命。如我所说从须陀洹至辟支佛。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不定命。以九因缘命则中夭。如彼病人值遇医药病则得差。若不遇者病则不差。是故我说遇佛菩萨闻说深法则能发心。若不值遇则不能发
  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果有病人得到良医好药病则能除,如果不遇则不能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善男子,因为此人寿命不定。命虽不尽,却有九种因缘能够夭折。哪九种呢?一是知道不能吃反而吃。二是多食。三是宿食没有消化继续吃。四是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是病了不看病。六是不听医嘱。七是强忍不吐。八是夜行,因夜行而被恶鬼侵袭。九是房室过度。如果因为这些都生病若遇良医,病能除病。如果不遇则不可愈。
       善男子。我之前说无论遇不遇到都不能除的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命尽的缘故。众生也是一样的。发菩提心者如果遇到诸佛菩萨,咨询接受深法,或者不遇都能成就。因为其发菩提心的缘故,如同郁单越人一样得到固定的寿命。如同我所说的从须陀洹至辟支佛,如果闻到诸佛菩萨所说的深法则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不遇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没有定命的缘故,因九种因缘而夭折。如同病人遇到医药才能除病,如果不遇则不能除。所以我说遇佛菩萨听闻深法才能发心,如果不遇则不能发。
  如我先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发。是义云何。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法故。一阐提辈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发于菩提之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善男子。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命尽者虽遇良医好药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尽故
  如我之前所说无论遇没遇到诸佛菩萨听闻深法都不能发心。是怎么回事呢?善男子。一阐提之辈不论是否遇到善友和诸佛菩萨听闻深法都不能离开一阐提心,因为已经断了善法的缘故。一阐提也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果他们能发菩提之心则不再是一阐提了。善男子。为什么说一阐提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其实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命尽的人虽遇良医好药也不能痊愈,因为寿命尽了。
  善男子。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佛性非信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进。提名不具。进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进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念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定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慧提名不具。慧不具故名一阐提。佛性非慧众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断。一阐名无常善。提名不具。以无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阐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复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断生得诸善法故名一阐提
  善男子。一阐就是信,提叫做不具,不具备信所以叫一阐提。佛性不是信,众生不是具,怎么能因为不具信而能断?一阐是善方便,提是不具。修善方便而不具足所以是一阐提。佛性不是修善方便,众生不是具,怎么因不具善方便而可断?一阐叫进。提叫不具。进不具所以叫一阐提。佛性非进众生非具,怎么能因不具进而可断?一阐是念,提是不具。念不具所以叫一阐提。佛性非念众生非具。怎么能因不具念而可断?一阐叫定,提叫不具,因定不具而叫一阐提,佛性非定,众生非具。怎能因不具定而故可断?一阐叫慧,提叫不具,因慧不具故叫一阐提。佛性非慧,众生非具,怎能因不具慧而可断?一阐叫无常善,提叫不具,因无常善不具足故叫一阐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因为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佛性非从方便而得所以非善。为什么是非不善呢?因为其能得善果,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善法是生后才得的,而佛性未生前已得了所以非善。因断了诸善法的生气所以叫一阐提。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阐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无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闻箜篌音。其声清妙心即耽着喜乐爱念情无舍离。即告大臣。如是妙音从何处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从箜篌出。王复语言。持是声来。尔时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当知此即是声。王语箜篌出声出声。而是箜篌声亦不出。尔时大王即断其弦声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析裂推求其声了不能得。尔时大王即嗔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语。大臣白王。夫取声者法不如是。应以众缘善巧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罪。善男子。若一阐提信有佛性。当知是人不至三恶。是亦不名一阐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堕三恶。堕三恶故名一阐提
  善男子。如你所说如果一阐提有佛性为何不能掩盖其地狱之罪?善男子。一阐提中没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大王听箜篌的声音,非常清妙,其心开始沉迷喜乐爱念,难舍难分。就问大臣这么好听的声音是从何处发出的。大臣说是从箜篌发出的。王就说把它拿来。这时大臣就把箜篌带到大王面前。而说,大王,这就是声。王对箜篌说:出声出声!而箜篌当然不能出声。于是大王就砍断琴弦可是声也不出。之后把皮木都毁坏也找不到声音。这是大王就责骂大臣:你为何说谎?大臣对王说:是你取声的方法不对。应依靠众缘和善巧方便才能出声。
      众生佛性也是如此。没有住处。因善方便才能可见。因可见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看不见佛性,怎么遮三恶道的罪?善男子。如果一阐提相信有佛性,那么此人就不会入三恶道,那样就就不是一阐提了。因为他不自信有佛性所以堕三恶。因堕三恶道而叫一阐提。
  善男子。如汝所说若乳无酪性不应出酪。尼拘陀子无五丈性。则不应有五丈之质。愚痴之人作如是说。智者终不发如是言。何以故。以无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应复假众缘力也。善男子。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渧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不讼彼缺名质直心。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心也。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生极重想。若人诘问答言实犯。复问是罪为好不好。答言不好。复问是罪为善不善。答言不善。复问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答言是罪实非善果。又问是罪谁之所造。将非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烦恼之所构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则不得名一阐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各千万不足为多。是名菩萨质直心也。云何菩萨修治于戒。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杂戒。不作声闻戒。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尸罗波罗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三戒
  善男子。如你所说如果乳没有酪性就不应该能生成酪。尼拘陀子没有五丈性就不会有五丈之体。愚痴的人才会这么说,智者永远不应该说这些话。为什么呢?因为无性。善男子。如果乳中有酪性,就不应该还需要依靠众缘之力。善男子。如果水乳参合在一起一个月也不会生成酪。如果用一点颇求树汁,投在其中立刻就能成酪。如果本来就有酪为何需要等待缘?众生佛性也是如此,依靠众缘才能可见。依靠众缘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需要等待众缘才能成就那就无此性。因无性而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因此菩萨摩诃萨常赞人善而不批评他人的缺点,这叫作直心。另外善男子。为何菩萨质直心?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并即时忏悔。对于老师和同学都不会隐瞒,惭愧自责不敢再造,把轻罪看做极重的罪。如果有人问,就说真的犯了。再问此罪好是不好?回答:不好。再问此罪善是不善?回答:不善。再问此罪是善果还是不善果?回答:此罪绝对不是善果。再问此罪是谁所造,难道是诸佛法僧所作?回答:不是佛法僧,是我所作,是烦恼之所聚集。因其直心所以信有佛性。因信佛性而不能叫一阐提,而叫佛弟子。如果接受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类千万也不算多,这就是菩萨的质直心。菩萨如何修戒?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是为生天,不是因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不破戒也不缺戒。不作瑕戒、不作杂戒。不作声闻戒。而受持菩萨摩诃萨戒尸罗波罗蜜戒。得具足戒而不生憍慢。这叫做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三戒。
云何菩萨亲近善友。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说于善道不说恶道。说于恶道非善果报。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是故能断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善男子。若有众生亲近我者。虽有生于地狱因缘即得生天。如须那刹多等应堕地狱。以见我故即得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虽有舍利弗目犍连等不名众生真善知识。何以故。生一阐提心因缘故。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罗[木*柰]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犍连等。若使众生有极重结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为断之。如我弟难陀有极重欲。我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为除断。鸯掘魔罗有重嗔恚。以见我故嗔恚即息。阿阇世王有重愚痴。以见我故痴心即灭。如婆熙伽长者于无量劫修习成就极重烦恼。以见我故即便断灭。设有弊恶厮下之人亲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缘一切人天恭敬爱念。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故邪见即灭。因见我故断地狱因作生天缘如气嘘旃陀罗。命垂终时因见我故还得寿命。如憍尸迦。狂心错乱因见我故还得本心如瘦瞿昙弥。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故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四亲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菩萨亲近善友呢?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说善道不说恶道。说恶道则不是善果报。善男子。我身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所以能断富伽罗婆罗门所有邪见。善男子。如果有众生亲近我,虽有入地狱的因缘也能生天。如须那刹多等人本应堕地狱,因见我而能断除地狱因缘生于色天。虽有舍利弗目犍连等,都不叫众生的真善知识。因为他们能生一阐提的心。
        善男子。我曾经住在波罗[木*柰]国时。舍利弗教导二个弟子,一个让他观白骨,一个让他数息。两人经历多年都不能得定,因此而生邪见,说无涅槃无漏之法。如果真有我早该得到了,因为我已经很好的持戒。
        我那时见到比丘生此邪心,就批评舍利弗:你不善于教育。怎么为这两个弟子颠倒说法。你这两个弟子性质不同,一个是洗衣的,一个是打铁的。铁匠那个应教给数息,洗衣的应教骨观。因为你教错而令此二人生恶邪。于是我为二人分别说法,二人听后即得阿罗汉果。所以我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而不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等。
  如果众生有极重的结而遇到我,我能以方便为之断除。如同我的弟弟难陀有极重的欲望,我用种种善巧方便为他断绝。鸯掘魔罗有很重的嗔心,因见我而嗔心消除。阿阇世王有严重的痴心,因见我而痴心消灭。如婆熙伽长者在无量劫中修习却产生极重的烦恼,因见我随即断绝。如果卑微的下人亲近我作我弟子,因此因缘一切人天都会恭敬爱念他。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而邪见即灭。因见我而断了地狱的因而得到生天的缘。比如气嘘旃陀罗,临终时因见我而又得寿命。如憍尸迦发疯,因见我而复原。如瘦瞿昙弥,生于屠夫之家常修恶业,因见我而立刻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而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因此,阿难比丘说一半的梵行就可称作善知识。我说不是,具足的梵行才叫善知识。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四亲善知识。
  云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一部惟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亦名菩萨具足多闻。除十二部经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是名菩萨具足多闻。除是经典具足全体。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复除是偈若能受持如来常住性无变易。是名菩萨具足多闻。复除是事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何以故。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常无所说。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如何菩萨具足多闻?菩萨摩诃萨为大涅槃十二部经书写读诵分别解说叫做菩萨具足多闻。没有十一部,只有毗佛略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也叫菩萨具足多闻。不知十二部经,如果只能受持大涅槃微妙经典,书写读诵,分别解说,也叫做菩萨具足多闻。不能对此经典全部了解,如果能受持一四句偈,或者连偈也不知道,只能受持:如来常住永恒不变,也叫做菩萨具足多闻。另外,除了以上这些,如果只知道如来常不说法,也是菩萨具足多闻。因为法无性,如来虽说一切诸法却无法可说。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闻。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云何菩萨难作能作。若闻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语故乃至无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闻入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无量劫在阿鼻地狱入炽火聚。是名菩萨难作能作。云何菩萨难忍能忍。若闻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缘得大涅槃。即于无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为苦。是名菩萨难忍能忍。云何菩萨难施能施。若闻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于无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惠施于人。是名菩萨难施能施。菩萨虽复难作能作。终不念言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惟有一子爱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饍。随时将养令无所乏。其子若于是父母所。生轻慢心恶口骂辱。父母爱故不生嗔恨。亦不念言我与是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为求医药勤而疗之。病既差已终不生念我为是儿疗治病苦。菩萨亦尔。见诸众生遇烦恼病。生爱念心而为说法。以闻法故诸烦恼断。烦恼断已终不念言。我为众生断诸烦恼。若生此念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无一众生我为说法令断烦恼。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习空三昧故。菩萨若修空三昧者。当于谁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为水漂。而是林木当于谁所生嗔生喜。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无嗔无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大涅槃具足成就这五种功德,则能够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
        什么是菩萨难作能作?如果听有人吃一个胡麻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相信这话而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坚持只吃一麻。如果听闻入火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甘愿在无量劫中在阿鼻地狱中受炽火烤。这叫作菩萨难作能作。
         什么是菩萨难忍能忍。如果听到受到手、杖、刀、石、的击打能得大涅槃就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接受这些而以为苦,这就是菩萨难忍能忍。
        什么是菩萨难施能施。如果听说能以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布施别人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在无量阿僧祇劫用其所有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布施别人,叫做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虽然难作能作,却永远不会认为是我所作。难施能施也是如此。善男子。譬如父母只有一子,非常疼爱。用上好的衣裳和最好的饮食,随时照顾不让缺乏。其子如果在父母家而生轻慢心,恶口辱骂。因为父母爱护而不会生气,也不会想是我给此儿衣服饮食。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对待众生犹如唯一的孩子。
       如果孩子病了,父母也很难过。为他求医药而细心治疗。病好后也不认为我为他治病。菩萨也是,见到众生得了烦恼病,非常爱念,为其说法。众生因闻法而烦恼断绝。烦恼断后也永不会认为我为众生断诸烦恼。如果有这种念头那永远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会这样思维:我没有为任何众生说法,令其断除烦恼。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不嗔、不喜。因为他能很好的修习空三昧。菩萨如果修空三昧的话还能对谁生嗔、生喜呢?善男子。譬如山林失火,或者被人砍伐或者被水漂浮,林木会对谁生嗔、生喜?菩萨摩诃萨也是一样,对众生无嗔无喜。因为修行空三昧的缘故。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性自空耶。空空故空。若性自空者。不应修空然后见空。云何如来言以修空而见空也。若性自不空。虽复修空不能令空。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云何色性。色性者。非地水火风不离地水火风。非青黄赤白不离青黄赤白。非有非无。云何当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说为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以相似相续故。凡夫见已说言诸法性不空寂。菩萨摩诃萨具足五事。是故见法性本空寂。善男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见一切法性不空者。当知。是人非是沙门非婆罗门。不得修习般若婆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现见诸佛菩萨。是魔眷属。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无常故灭能灭之。若非无常灭不能灭。有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灭相故灭能灭之。一切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善男子。如盐性醎能醎异物。石蜜性甘能甘异物。苦酒性酢能酢异物。姜本性辛能辛异物。诃梨勒苦能苦异物。庵罗果[酉*炎]能[酉*炎]异物。毒性能害令异物害。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菩萨修空。亦复如是。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一切诸法性自空吗?应该把空看空才能空。如果性自空的话,不应修空才能见空。为何如来说修空才能见空?如果性不空,那么修空也不能令其空。
        佛说: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因为一切法之性不可得。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什么是色性。色性不是地水火风,却不离地水火风。不是青黄赤白却不离青黄赤白。非有非无。如何能说色有自性?因性不可得所以说成空的。一切诸法也是如此。因相似相续,凡夫见后就说诸法性不空寂。菩萨摩诃萨具足五事,因此见法性本来空寂。善男子。如果有沙门及婆罗门见到一切法性不空那就不是沙门不是婆罗门,不能修习般若婆罗蜜,不能入大般涅槃。不能见诸佛菩萨,是魔的眷属。
       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也因菩萨修习空而见到诸法是空。善男子。如果一切法性无常,所以灭能灭之。如果不是无常那么灭不能灭。有为之法,因有生相所以生能生之,有灭相所以灭能灭之。一切诸法有苦相所以苦能苦之。善男子。比如盐有咸的属性也能让别的东西变咸,石蜜性甜能让别的东西变甜,苦酒性涩,能让其他东西发涩。姜本性辣能让其他东西辣。诃梨勒苦能让其他东西苦。庵罗果[酉*炎]能[酉*炎]异物,毒性能令其他东西染毒。甘露之性令人不死,如果参合异物也能不死。菩萨修空也是如此,因修空而见一切法性空寂。(这里意味深妙不要错过。提示一下:自己具备了空性所以发现一切法空。并不是谁把他变空的,如果是你把他变空。就不是性本自空了。他本就是空的,有的是你的凡心)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复作是言。世尊。若盐能令非醎作醎。修空三昧若如是者。当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颠倒。若空三昧惟见空者定是无法。为何所见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又问:世尊。如果盐能令不咸的变咸。修空三昧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定就非善非妙,性质颠倒。如果空三昧只能见空,一定是无法,为何还能有所见?
  善男子。是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颠倒。如盐非醎作醎。是空三昧亦复如是。不空作空。善男子。贪是有性非是空性。贪若是空众生不应以是因缘堕于地狱。若堕地狱云何贪性当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谓颠倒。以颠倒故众生生贪。若是色性非颠倒者。云何能令众生生贪。以生贪故。当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义故。修空三昧非颠倒也。善男子。一切凡夫若见女人即生女相。菩萨不尔。虽见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贪则不生。贪不生故非颠倒也。以世间人见有女相故。菩萨随说言有女人。若见男时说言是女则是颠倒。是故我为阇提说言。汝婆罗门若以昼为夜是即颠倒。以夜为昼是亦颠倒。昼为昼相夜为夜相云何颠倒。善男子。一切菩萨住九地者见法有性。以是见故不见佛性。若见佛性则不复见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见法性。以不见故则见佛性。诸佛菩萨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有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为不空者见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见空。无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义故修空见空。善男子。汝言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无所见。若有见者不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善男子。菩萨不但因见三昧而见空也。般若波罗蜜亦空。禅波罗蜜亦空。毗梨耶波罗蜜亦空。羼提波罗蜜亦空。尸波罗蜜亦空。檀波罗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识亦空。如来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毗罗城告阿难言。汝莫愁恼悲泣啼哭。阿难即言。如来世尊。我今眷属悉皆死丧。云何当得不愁啼耶。如来与我俱生此城。俱同释种亲戚眷属。云何如来独不愁恼光颜更显。善男子。我复告言。阿难。汝见迦毗真实而有。我见空寂悉无所有。汝见释种悉是亲戚。我修空故悉无所见。以是因缘汝生愁苦。我身容颜益更光显。诸佛菩萨修习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恼。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最后第十功德。善男子。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信是语者悉得入于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轮回生死
  善男子。空三昧见不空法能令其空寂,并非颠倒。比如盐不咸而令别的东西变咸。空三昧也是一样的,令不空变空。善男子。贪是有性不是空性,贪若是空,那么众生不应因此因缘而堕地狱。如果堕地狱怎么说贪性是空呢?善男子。色性是有。颠倒的色性让众生生贪,如果色性非颠倒,怎能令众生生贪?因其生贪可知色性是有。因此修空三昧不是颠倒。
         善男子。一切凡夫见到女人,心中就产生女人的相。菩萨不然,虽见女人却不生女相。因不生相所以不生贪,不生贪则不会颠倒。因世间人见到女相,菩萨随顺而说有女人。如果见到男人却说是女,则是颠倒。所以我为阇提说:婆罗门如果以昼为夜就是颠倒,以夜为昼也是颠倒。昼为昼相,夜为夜相,怎么会颠倒呢?
          善男子。一切住九地的菩萨见到法有性,因此见而不能见佛性。如果见到佛性,则不会再见一切法有性。因修空三昧所以不见法性,因不见而见佛性。诸佛菩萨有二种说法:一有性,二无性。为众生而说有法性,为贤圣说无法性。为了让不空的人见到法空所以修空三昧令其见空。那些无法性者也修空自然得空,因此说修空见空。
          善男子。你说见空。空是无法为何所见?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确实无所见,无所见即等于无所有。无所有即一切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对于一切法都无所见。若有见则不能见佛性,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大般涅槃。所以菩萨见一切法性无所有。
         善男子。菩萨不只因见三昧而见空。般若波罗蜜也空。禅波罗蜜也空。毗梨耶波罗蜜也空。羼提波罗蜜也空。尸波罗蜜也空。檀波罗蜜也空。色也空眼也空识也空。如来也空大般涅槃也空。所以菩萨见一切法皆是空。所以我在迦毗罗城告诉阿难:你不要太悲伤而哭泣。阿难就说:如来世尊。我得眷属都死了,怎能不让我愁苦哭泣呢?如来与我都生在此城,都是释姓到亲属。为何如来不愁恼反而光颜更盛?善男子。我告诉他:阿难。你认为迦毗真实存在,而我见其空寂无有。你见释姓的人都是亲戚,我修空所以都无所见。因此你会愁苦,而我身容颜更盛。诸佛菩萨修习空三昧所以不生愁恼。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第九中功德。
         善男子。如何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最后第十种功德?善男子。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如果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相信这话的都能入于大般涅槃。如果不信则轮回生死。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何等众生于是经中不生恭敬。善男子。我涅槃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诤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鍮石。银易白腊。绢易氀褐。以甘露味易于恶毒。云何栴檀贸易凡木。如我弟子为供养故。向诸白衣演说经法。白衣情逸不喜听闻。白衣处高比丘在下。兼以种种肴饍饮食而供给之。犹不肯听。是名栴檀贸易凡木。云何以金贸易鍮石。鍮石喻色声香味触。金喻于戒。我诸弟子以色因缘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贸易鍮石。云何以银易于白腊。银喻十善腊喻十恶。我诸弟子放舍十善行十恶法。是名以银贸易白腊。云何以绢贸易氀褐。氀褐喻于无惭无愧。绢喻惭愧。我诸弟子放舍惭愧习无惭愧。是名以绢贸易氀褐。云何甘露贸易毒药。毒药喻于种种利养。甘露喻于诸无漏法。我诸弟子为利养故。向诸白衣若自赞誉言得无漏。是名甘露贸易毒药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世尊。什么样的众生对此经不生恭敬?
        善男子。我涅槃后,有的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欢争斗,舍去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蓄养一切不净之物,说这是佛允许的。这些人用好的栴檀交换平凡的木头。用金子换石头。用银子换白腊。用绢换氀褐,用甘露换恶毒。
  如何是栴檀换凡木?比如我的弟子为了追求供养而向白衣说法。而白衣性情放逸不喜欢听。白衣地位高比丘地位底,又用以种种美食供给他,仍然不肯听。这叫做用栴檀换凡木。
  什么是金换石?石比喻色声香味触,金比喻戒。我的弟子因色因缘破戒,叫做用金换石。
  什么是用银换白腊。银比喻十善,腊比喻十恶。我的弟子舍弃十善,而行十恶法就是用银换白腊。什么是用绢换氀褐?氀褐比喻无惭无愧,绢比喻惭愧。我的弟子舍弃惭愧而无惭愧叫做用绢换取氀褐。
  什么是用甘露换取毒药?毒药比喻种种利养,甘露比喻无漏法。我的弟子为了得到利养向白衣自赞说我已经得到无漏,叫做用甘露换取毒药。
  以如是等恶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广行流布于阎浮提。当是时也有诸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是经广说流布。当为如是诸恶比丘之所杀害。时恶比丘共相聚集立严峻制。若有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分别说者。一切不得共住共坐谈论语言。何以故。涅槃经者非佛所说邪见所造。邪见之人即是六师。六师经典非佛经典。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所说经。诸佛菩萨听诸比丘畜种种物。六师所说不听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义。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种盐五种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菩萨说于三乘。而是经中纯说一乘。谓大涅槃。如此之言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毕竟入于涅槃。是经言佛常乐我净不入涅槃。是经不在十二部数。即是魔说非是佛说。善男子。如是之人虽我弟子。不能信顺是涅槃经。善男子。当尔之时若有众生信此经典乃至半句。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见佛性入于涅槃
  因为这些恶比丘,此大涅槃微妙经典在阎浮提到处流传。那时也有很多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此经,让其流传。却被这些恶比丘所杀害。那时恶比丘聚集在一起建立严酷的制度,如果有人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为别人讲解。一切人都不能跟他共住、共坐、一起谈论。因为涅槃经非佛所说,是邪见所造。邪见之人即是六师。六师经典不是佛经典。因为一切诸佛都说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果说诸法是常乐我净怎么会是佛所说的经。诸佛菩萨听任诸比丘蓄养种种物。六师则不让弟子蓄养一切物。因此怎么能是佛所说?诸佛菩萨不让弟子断牛五味以及食肉,而六师不让吃五种盐、五种牛味以及脂血。如果禁止这些,怎么会是佛的正典?诸佛菩萨说三乘法,而此经中只说一乘,就是大涅槃。这样的话怎么是佛的正典?诸佛毕竟入于涅槃,而此经说佛是常乐我净,不入涅槃的。此经不在十二部经里,即是魔说不是佛说。善男子。这些人虽是我的弟子,却不能听信接受涅槃经。善男子。那时如果有众生相信此经典,甚至只有半句。可知那人真的是我的弟子,因这样的信则能见佛性,入于涅槃。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善能开示大涅槃经。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经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见少佛性。如佛所说我亦当得入大涅槃。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这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日能开示大涅槃经。世尊。我因此事能悟解大涅槃经一句半句。因了解一句半句而见到佛性。如佛所说,我也应该能入大涅槃。这就是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十种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者。今恣汝所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我实不见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有来问我不能答者。
  这时佛通告一切大众:善男子们。如果怀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的人。今日随意提问吧。我会为你们分别解说。善男子。我从没见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有来问我,而我不能回答的。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即从座起敛容整服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适欲问。如来大慈复垂听许。
  这时会中有一菩萨叫师子吼。即从座站起,整顿衣服礼拜佛足,长跪叉手对佛说:世尊。我想提问,希望如来大慈能够允许。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诸善男子。汝等今当于是菩萨深生恭敬尊重赞叹。应以种种香花伎乐璎珞幡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而供养之迎来送去。所以者何。是人已于过去诸佛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是故今于我前欲师子吼。
  佛通告大众说:善男子们。你们应该对这位菩萨着重的恭敬尊重赞叹。应用种种香花伎乐璎珞幡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供养他,迎来送去。因为此人已在过去诸佛那里深深的种下善根福德成就。所以今日在我面前要发师子吼了。
  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善男子。如同狮子王知道自己的力量:牙爪锋利,四足立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如果能够具备这些,可知他能作师子吼。
    真师子王,清晨出洞,频频欠身。向四周环顾,并发声震吼,是为了十一件事。一:为了让那些伪装狮子的露馅。二:为了想试试自己的力量。三:为了让住处清净。四:为了孩子们知道他的位置。五:为了狮群不会害怕。六:为了让睡着的醒来。七:为了一切放逸的野兽不敢放逸。八:为了百兽来依附。九:为了调动大香象。十:为了教育子息。十一:为了庄严自己的眷属。
    一切禽兽听到师子吼。水中的则潜入深渊。陆行的则藏伏在洞窟。飞的堕落。大香象们吓的四处奔走。
    善男子们。如那些野狗虽追赶狮子百年。却永远不能作师子吼。而狮子的幼崽长到三年,就能哮吼如同师子王一样。
 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诸善男子。是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欲如是大师子吼。是故汝等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善男子。如来有正觉智慧作为牙爪,有四如意为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作尾。安住在四禅的清净窟宅。为众生而作师子吼,摧破魔军。展示众生十力,开拓佛的行处。为邪见作归依之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惊醒沉睡在无明中的众生。为那些行恶法的人作忏悔心。开示邪见的一切众生令他们知到六师所发的不是师子吼。破除富兰那等人的憍慢心。为了让修二乘的人产生忏悔心。为了教五住菩萨生大力心。为了让正见的四部众不怕那些邪见的四部众。从圣行、梵行、天行的窟宅频繁出动。为了让众生破除憍慢而欠身。为了让众生生善法而四面环顾。为了众生得四无碍而四足抓地。为了让众生安住在尸波罗蜜中所以师子吼。师子吼就是决定的宣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常住永恒不变。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也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此三行,则能师子吼。善男子,此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日也要大师子吼。所以你们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若欲问今可随意。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这时世尊告诉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你如果要问,可以随意。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什么是佛性?为什么叫佛性。为何是常乐我净?如果一切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在何等法中不能清楚看见。佛住何种法种能清楚看见。十住菩萨用什么眼睛不能清楚看见。佛用什么眼睛能清楚看见?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佛说: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果有人能为法询问启请。则能具足二种庄严。一是智慧,二是福德。如果有菩萨具足此二种庄严则能知佛性,也能知到为什么叫佛性,乃至能知到十住菩萨用什么眼见,诸佛世尊用什么眼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善男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
  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什么叫智慧庄严?什么叫福德庄严?
     善男子。慧庄严就是一地乃至十地。福德庄严就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
     另外善男子。慧庄严就是诸佛菩萨,福德庄严就是声闻缘觉和九住菩萨。
  另外善男子。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
    善男子。你今日具足二庄严。所以能问此甚深妙义。我也具足这二庄严,所以能回答。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说:世尊。如果有菩萨具足这二种庄严,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为何世尊说能答一种二种。因为一切诸法没有一二种,一种二种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佛说:善男子。如果菩萨没有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如果菩萨具有二种庄严,则能知一种二种。如果说诸法无一二,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无一二,为何能说出一切诸法无一无二?(能说出至少有名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如果说一二是凡夫相,这是十住菩萨不是凡夫。因为一是涅槃,二是生死。为何一是涅槃?因为其常。为何二是生死,因为爱无明。常是涅槃,不是凡夫相。生死二者也不是凡夫相。因此具足二种庄严者能问能答。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善男子。你问什么是佛性。仔细听我来给你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叫作智慧。所谓空,则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就是一切生死,不空就是大涅槃。乃至无我就是生死,我就是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叫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也不叫中道。中道就是佛性。因此佛性常恒,不会改变。无明覆盖而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而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而不见于我,因此得不到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所以不行中道,无中道所以不见佛性。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有三种。一是定乐行,二定苦行,三苦乐行。定乐行者就是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所以虽处在阿鼻地狱也有三禅的快乐。定苦行者就是凡夫。苦乐行者就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认为是中道。因此虽有佛性而不能见。
    你问为什么叫做佛性。善男子。佛性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的种子。另外善男子。道有三种:下上中。下就比如是梵天把无常看做是常。上就是把生死无常错看成常,三宝是常当作无常。为何叫上?因为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就是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常。第一义空不叫做下,因为一切凡夫不能得到。也不叫上,因为上即是下。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因此叫中道。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另外善男子。生死的边际有二种。一无明,二有爱。这二者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这叫作中道。此中道能破生死所以叫中。因此中道之法叫做佛性。所以佛性常乐我净。因众生不能见而好像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真实不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穷人家有宝藏,而此人不见。因看不见而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对他说你屋里有金宝藏,为何如此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就行方便令他能见。因能见所以此人得常乐我净。佛性也是一样。众生不见,因不见所以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用方便力作种种教告令他得见,因得见所以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本有今无    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另外善男子。众生起见有二种:一是常见,二是断见。如此二见都不是中道。无常无断才是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的智慧,这种观智叫做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却不能叫做佛性。佛性虽常在,因众生被无明覆盖所以不能见。又不能渡过十二因缘的河犹如兔马,是因为不见佛性。
    善男子。观十二因缘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这样说的话十二因缘也是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叫做热病。因为能导致热病。十二因缘也是如此。善男子。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就是十二因缘。因因即是智慧。有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即是无上大般涅槃。
    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为因,识为果。因此说无明的本体是因也是因之因,识是果也是果之果。佛性也一样。善男子。因此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善男子。是因非果比如佛性。是果非因比如大涅槃。是因是果,比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叫做佛性。非因果所以能恒常不变。因此我在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是诸佛菩萨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到达。为什么说甚深甚深?因为众生的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间消灭而无所失去。虽无作者却有作下的业。虽无受者却有果报。受者虽灭而果不会灭亡。没有知觉,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能看到和觉察,因此没有终始。十住菩萨只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因此诸佛能清楚的见到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十二因缘所以轮转生死。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不见佛性所以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球。善男子。所以我在诸经中说,如果有人见到十二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佛即是佛性。因为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有四种。一下,二中,三上,四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因不能见所以得声闻道。中智观不见佛性,因不见而得缘觉道。上智观者看不清楚,因不清楚而住十地。上上智观者清楚知见,所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因此十二因缘叫做佛性。
    佛性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叫做中道。中道者叫做佛,佛叫做涅槃。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佛与佛性无差别。那么一切众生为何还用修道?
    佛说:善男子。你说的不对,佛与佛性虽无差别,可是众生都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用恶心害母,害后生悔,这样三业虽善可此人已经是地狱人,是因为他定当堕地狱的缘故。此人虽还没有地狱阴界的入而叫做地狱人。
    善男子。所以我在诸经中说,如果有人修行善就叫见天人。修行恶者叫见地狱。因为一定受报的缘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我在此经种说此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有三种有:未来有,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在未来之世都应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佛性。一切众生现在都有烦恼诸结,所以现在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在过去之世都有过断烦恼的经历所以现在能见佛性。因此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也有佛性。一阐提等没有善法。佛性也是善法,因未来可有所以一阐提等悉有佛性。因为一阐提等一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你有酥吗?于是回答:我有酪,但不是酥。用巧妙的方法能一定能得到,所以有酥。众生也一样,都有心。凡有心的一定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善男子。有二种毕竟:一是庄严毕竟,二是究竟毕竟。一是世间毕竟,二是出世毕竟。
    所谓庄严毕竟就是六波罗蜜。所谓究竟毕竟就是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法就是佛性。因此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一乘,因被无明覆盖所以不能见。善男子。如同郁单越和三十三天,被果报覆盖所以此处的众生不能见。佛性也然,被结覆盖所以众生不见。另外,善男子。佛性者就是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是一切诸佛之母。因首楞严三昧的威力让诸佛得常乐我净。一切众生都有首楞严三昧因不修行而不能见所以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字:一是首楞严三昧,二是般若波罗蜜,三是金刚三昧,四是师子吼三昧,五是佛性。按照他得各种作用而得各种名。善男子。如同一三昧得各种名。如同禅有四禅。根叫定根。力叫定力。觉叫定觉。正叫正定。八大人觉叫定觉。首楞严定也是一样的。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三种必然),所谓上中下。上就是佛性,因此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就是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是火灾,二是欲界结要破坏时。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具备中定。下定就是十大地中心数定,因此说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因烦恼覆盖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到一乘,却不知如来是常住法,所以说是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就叫一切毕竟,严就是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叫做首楞严。因此说首楞严定为佛性。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斋法。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善男子。我曾经住在尼连禅河告诉阿难:我现在要洗浴。你可以拿衣服和洗浴用品。我入水后所有飞鸟水陆动物都会来看我。那时还有五百梵志来到河边。因见到我而互相问各为他得到金刚之身。如果不是因为他说断见,我们就应当从他那里学法。善男子。我在那时用他心智神通,知道这些梵志心中所想。就告诉他们:为何说我说断见?那些梵志说:瞿昙。之前在种种经中说众生无我。既言无我,为何说不是断见呢?如果无我,那么持戒的是谁,破戒的是谁?佛说:我也没有说一切众生都无我。我常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不就是我吗?因此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所以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这就是所谓我说的断见。这时那些梵志听说佛性即是我,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刻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类也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后立刻舍身。善男子。此佛性其实不是我,为众生而起名叫做我。
  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善男子。如来说无我是我是有特殊原因的。其实无我。虽然这样说却不是谎言。善男子。有因缘所以说我为无我,而其实有我。为了世界虽说无我而不是谎言。佛性无我,如来说成是我,因为其恒常。如来是我而说成无我,因为能得自在(有我就不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0: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金刚力士。为何一切众生都不能见?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佛说:善男子。譬如色法中虽有青黄赤白的差别,长短直的形式。但盲人看不见。虽然看不见但不能说没有青黄赤白长短质等相。因为盲人虽不见,不盲的人却能见。佛性也是一样,众生虽不能见,而十住菩萨能见一部分,如来能完全看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在夜晚看色,如来所见如同白天见色。善男子。譬如视力不好的见色不明了,有良医为他治疗后因药力而能清楚看见。十住菩萨也是如此,虽不能清楚看见佛性。但因首楞严三昧力而能明了。善男子。如果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认为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这样的人都没见佛性。一切就叫做生死,非一切者就是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也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因此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部分见到常乐我净,因此十分之中能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因此见佛性如同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楚。所以首楞严定叫做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却不能说无。佛性也然,一切凡夫虽不能见,也不能说无佛性。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佛性就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都有三种。破烦恼后能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因此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善男子。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云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善男子。十二因缘为一切众生所共有。内外皆有。哪十二种呢?过去烦恼叫做无明。过去的业叫做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叫做识。入胎后五分四根还没具足叫做名色。具足四根但没有触时叫做六入。没有分别苦乐叫做触。找到了一种爱好叫做受。接近五欲就是爱。内外贪求的叫做取。为内外的事产生身口意业叫做有。现在世的识叫做未来生。现在的名色六入触受叫做未来世的老病死也。这就是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众生有这十二因缘。也有不具备的,比如在歌罗逻时(受精卵的状态)就死了则没有十二。从生至老死则具足十二。色界的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没有老病也叫做具足十二。无色界众生无色乃至没有老病,也叫具足十二。因为是靠定力实现的。所以说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
    善男子。佛性也是一样。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种草叫做忍辱。牛吃了后则会生产醍醐。还有种异草,牛吃了则无醍醐。虽没有醍醐却不能说雪山之中没有忍辱草。佛性也是一样。雪山就是如来,忍辱草就是大涅槃。异草是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启请大般涅槃则能见佛性。在十二部经中虽没有听到,却不能说没有佛性。
     善男子。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为什么是色,因为有金刚身。为何是非色,因为有十八不共法,故不是色法。为何非色非非色?因为色和非色都没有定相。为何是相?因为有三十二相。为何非相,因为没有一切众生相。为何非相非非相?因为相和非相都不决定。为何是一,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一乘。为何非一?因为说三乘法。为何非一非非一,因为无数法。为何非常,因为从缘所现。为何非断,因为离开断见。为何非非常非非断,因为没有终始。为何是有?因一切众生皆有。为何为无?因为依靠善方便才能见到。为何非有非无,因为具有虚空之性。为何是尽?因为得到首楞严三昧。为何非尽?因为其恒常不变。为何非尽非非尽?因为一切尽相皆断。为何是因?因为明了因。为何是果,因为结果以定。为何非因非果?因其恒常不变。为何是义?因能摄取义无所阻碍。为何非义,因为不可说。为何非义非非义,因为毕竟空。为何是字?因为有名称,为何非字?因为叫无名。为何非字非非字,因为断一切字。为何非苦非乐?因为断绝一切受。为何非我?不能具足得到八自在。为何非非我?因为恒常不变。为何非我非非我?因为不作不受。为何是空?因为第一义空。为何非空?因其恒常。为何非空非非空,因其能为善法作种子。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明了大涅槃经这些道理。可知此人则见佛性。佛性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依靠善因缘众生能见。譬如黑铁进入火中则变红,出来冷却后又变黑。而此黑色非内非外,靠因缘才有。佛性也是一样,一切众生烦恼之火灭掉就能闻见。善男子。如种子消失后芽就产生,而是芽之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也是如此,依靠缘而有。善男子。此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也然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几法。得了了见。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云何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赞叹解脱。十者以大涅槃教化众生。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恶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恶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贪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我后。令诸四部悉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令我先为四众说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语。亦令国王大臣长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妙屋宅。为生死欲。是名恶欲。云何大欲。若有比丘生于欲心。云何当令四部之众。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阂智。为于利养。是名大欲。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若刹利居士若婆罗门皆得自在。为利养故。是名欲欲。若不为是三种恶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为二十五爱。无有如是二十五爱。是名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着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谓凡夫。善者。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不称说故心不恼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嗔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嗔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说: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多少法?能见佛性却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什么法,能够明了?
    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哪十法呢?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精进。五正念。六正定。七正慧。八解脱。九赞叹解脱。十以大涅槃教化众生。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少欲和知足之间有什么区别?
    善男子。少欲就是不求不取。知足就是得到得少而心不悔恨。少欲就是少有欲望。知足就是只作法事而心不愁恼。善男子。欲有三种。一是恶欲,二是大欲,三是欲欲。所谓恶欲,比如有的比丘心生贪欲,想成为一切大众的上首,让一切僧人跟在我身后,让四部都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让我先为四众说法,让一切人都相信接受我的话,也让国王大臣长者都恭敬。让我得到很多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豪宅。这是生死之欲叫做恶欲。什么是大欲?如果有比丘产生这样到欲心。如何能让四部之众都知道我得到了初住地乃至十住地,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了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阂智。目的是为了获得利养则叫做大欲。所谓欲欲。如果有比丘希望生在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刹利、居士、婆罗门,皆得自在。这也为是为利养叫做欲欲。如果不被这三种恶欲所害就是少欲。欲就是二十五爱,没有二十五爱就是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就叫做少欲。
  得到了而不计较叫做知足。不求恭敬叫做少欲。得到之后不积攒叫做知足。善男子。有人少欲而不知足,有人知足而不少欲,有人也少欲也知足,有人不知足也不少欲。少欲就是须陀洹。知足就是辟支佛。少欲知足是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的就是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还有二种:善和不善。不善的就是凡夫。善的是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到道果而不自夸,因自己不说而心无恼恨,这也是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所以修习少欲知足。
    什么是寂静?寂静有二种:心静和身静。身寂静就是永远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就是不造作意三种恶。这就是身心寂静。身寂静就是永不亲近四众,不干预四众的所有事业。心寂静就是永不修习贪欲嗔恚愚痴,这叫作身心寂静。有的比丘身虽寂静却心不寂静。有的心寂静身不寂静。有的身心寂静。又有的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的,比如有的比丘坐禅在静处远离四众,心种却总是积集贪欲嗔痴,叫做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的比如有的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而心种断贪恚痴,叫做心寂静身不寂静。所谓身心寂静的就是佛菩萨。身心不寂静就是凡夫。因为凡夫身心虽静也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因此凡夫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之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这些人也不能得身心寂静。
  云何精进。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习一切诸善业者。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者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正定。具正定者。观见诸法犹如虚空。是名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是名解脱。得解脱者。为诸众生称美解脱。言是解脱常恒不变。是名赞叹解脱。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烦恼诸结火灭。又涅槃者。名为室宅。何以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又涅槃者。名为归依。何以故。能过一切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者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又涅槃者。名毕竟归。何以故。能得一切毕竟乐故。若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什么是精进?如果比丘要让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不善业,修习一切善业就是精进。这些勤于精进得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这叫作正念。具正念者所得的三昧叫做正定。具正定者观诸法犹如虚空叫做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叫做解脱。得解脱者为众生赞美解脱,说解脱常恒不变,这叫赞叹解脱。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涅槃即是烦恼诸结火灭。另外,涅槃叫做室宅。因为它能遮烦恼恶风雨。另外涅槃叫做归依。因为它能度过一切恐怖。另外涅槃叫做洲渚,因为四大暴河不能漂浮。哪四种河呢?一欲暴,二有暴,三见暴,四无明暴,所以涅槃叫做洲渚。另外涅槃叫做毕竟归,因为它能得一切毕竟乐。如果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此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2:42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