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 09: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种:一信,二不信。菩萨要知道信的人是善的,不信的人不是善的。另外信有二种,一种经常拜访僧众,另一种不去拜访。菩萨要知道去拜访的是善,不去的不是善。拜访僧众的又有二种。一是礼拜,二是不礼拜。菩萨要知道礼拜的善,不礼拜的不是善。礼拜的又有二种。一是听法的,二是不听法的。菩萨要知道听法的善,不听法的不是善。听法者又有二种,一种至心听,另一种不至心。菩萨要知道至心听者是善,不至心者不是善。至心听法的人又有二种,一是思索法义,二是不思索法义。菩萨要知道思义的善,不思义者不是善。思义又有二种。一是按照所闻的法执行,二是不按法执行。按照所闻的法执行是善,不执行不是善。按照所闻的法执行的人又有二种。一是求声闻乘,这样并不能利益一切苦恼众生。另一种回向无上大乘,能利益很多人,让其能够安乐。菩萨要知道能利很多人,让其得到安乐者是最上最善的。善男子。如同诸宝中如意宝珠最妙,如诸味中甘露最上。这样的菩萨在人天中是最胜最上,不可譬喻。善男子。这叫做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住七善法。菩萨安住此七善法后能具备梵行。
复次善男子。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
另外善男子。还有种梵行叫做慈悲喜舍。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多修慈能断嗔恚。修悲心者亦断嗔恚。云何而言四无量心。推义而言则应有三。世尊。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悲喜舍心亦复如是。若从是义唯应有三不应有四。众生缘者。缘于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法缘者。缘诸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无缘者。缘于如来。是名无缘。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法亦如是。以是义故缘如来者。名曰无缘。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曰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故应三不应有四。世尊。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是故应二不应有四。世尊。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边不可得故名无量。若无量者则应是一不应言四。若言四者何得无量。是故应一不应四也。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果多修慈心就能断嗔恚,修悲心也能断嗔恚啊。为何而说四无量心呢?按照这样推理应该有三种。世尊。慈有三种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无缘。悲喜舍心也是如此。如果是这样只应有三种,不应有第四种。
所谓众生缘,是缘于五阴中愿意给与众生欢乐,叫做众生缘。所谓法缘,缘于布施众生所须之物,叫做法缘。所谓无缘就是缘于如来,叫做无缘。慈悲多缘于贫穷的众生。如来伟大导师已经永离贫穷,享受第一乐。如果缘于众生则不会缘于佛,缘法也是如此。所以缘于如来叫做无缘。
世尊。慈缘于一切众生,如同缘于父母妻子亲属,因此叫做众生缘。法缘则不见父母妻子亲属,只见一切法皆从缘生,叫做法缘。无缘就是不关系法相和众生相,叫做无缘。悲喜舍心也是如此。所以应是三种,不应有四种。世尊。人有二种:一见行(主要被邪见所惑),二爱行(主要被爱欲所惑)。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所以应该是两种,不应有四种。世尊。无量就是没有边际。找不到边际所以叫无量。那么无量则应是一,而不是四。如果是四怎么能说无量呢?
佛告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为诸众生所宣法要。其言秘密难可了知。或为众生说一因缘。如说何等为一因缘。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或说二种因之与果。或说三种烦恼业苦。或说四种无明诸行生与老死。或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及生。或说六种三世因果。或说七种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以爱取。或说八种除无明行及生老死其余八事。或说九种如城经中。除无明行识其余九事。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犍子说。除生一法其余十一。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具说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善男子。如一因缘为众生故种种分别。无量心法亦复如是。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如来深秘行处不应生疑。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净净说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于非众生说为众生。于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
佛告诉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为众生宣说的佛法要点,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难以理解。有时为众生说一种因缘。什么是种一因缘呢?就是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有时说二种:因、果。有时说三种:烦恼、业、苦,有时说四种:无明、诸行、生、老死。有时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生。有时说六种:三世因果。有时说七种: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时说八种除了无明、行以及生、老死其余的八事(十二因缘)。有时说九种如城经中,除了无明、行、识其余九事。有时说十一如同为萨遮尼犍子所说,除生之外其余十一。有时时完全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所说的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
善男子。如同一种因缘因为众生不同而有种种分别说法。无量心法也是一样。善男子。因此对于诸如来深奥秘密的行处不应怀疑。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广大的方便力,可以将无常解说为常,常说为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把不净说为净、净说成不净。我说成无我、无我说成我。对非众生说为众生,对真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用无量的方便为了调伏众生,难道是虚妄的吗?。
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贪着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愿。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仆使。趍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如是于无量岁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虚妄耶。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花。善男子。应如是知四无量义。善男子。是无量心体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处。善男子。如是无量伴侣有四。是故名四。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嗔恚众生。善男子。以是义故得名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有的众生贪财。我就化作转轮王,在无量岁中满足他一切所需,然后教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众生贪五欲,我就在无量岁月中用美妙的五欲满足他,然后劝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众生荣豪自大,我在无量岁月里作他的奴仆,供他差遣,满足他的心意,然后劝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众生性乖悷需要人斥责。我就在无量百千岁中教导呵责他,令其调伏,然后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这样在无量岁月里用种种方便的方法,让众生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道是虚妄的吗?诸佛如来虽然处在众恶中却毫无染污,犹如莲花一样。善男子。应该这样理解四无量的道理。善男子。此无量心,体性有四种。修行的人能生于大梵天。善男子。此无量的伴侣有四,所以称为四无量。所谓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嗔恚众生。善男子。因此得名为四,不是一、二、三。
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嗔悲亦如是。应说三者。汝今不应作如是难。何以故。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修慈则能断彼夺命。修悲能除彼鞭挞者。善男子。以是义故岂非四耶。复次嗔有二种。一嗔众生。二嗔非众生。修慈心者断嗔众生。修悲心者断非众生。复次嗔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者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复次嗔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习。二者于今现在修习。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复次嗔有二种。一嗔圣人。二嗔凡夫。修慈心者断嗔圣人。修悲心者断嗔凡夫。复次嗔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善男子。以是义故则名为四。何得难言应三非四。是故迦叶。是无量心伴侣相对分别为四。
善男子。如你所说慈能断嗔,悲也可以。应该说成三。你今天不应该这样反驳,为什么呢?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受伤)。修慈则能断除夺人命的心。修悲能除鞭挞(伤人)的心。善男子。这样来说难道不是四吗?
另外嗔有二种。一嗔众生,二嗔非众生。修慈心能断嗔众生,修悲心者能断嗔非众生。另外嗔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能断有因缘,修悲心能断无因缘。另外嗔有二种。一是久于过去中修习,二是现在才修习。修慈心能断过去,修悲心能断现在。另外嗔有二种。一嗔圣人,二嗔凡夫。修慈心能断嗔圣人,修悲心能断嗔凡夫。另外嗔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善男子。因此叫做四种,怎么能说应三非四呢?所以迦叶。此无量心的伴侣相对分别为四。
复以器故应名为四器。若有慈则不得有悲喜舍心。以是义故应四无减。善男子。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若行慈时无悲喜舍。是故有四。善男子。以无量故亦得名四。夫无量者则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何等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不定或得或失。何等无量自在非缘。如缘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乐非无量缘。何等无量亦缘亦自在。谓诸佛菩萨。何等无量非缘非自在。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亦非自在。善男子。以是义故名四无量。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境界。善男子。如是四事。声闻缘觉虽名无量少不足言。诸佛菩萨则得名为无量无边。
另外以器划分应名为四器。如果有慈,则不会有悲喜舍心,因此应为四,不能减少。善男子。用行来分别应有四种。若行慈时则没有悲喜舍。所以有四。善男子。因无量所以得名四。无量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
什么是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却又不确定,或得或失。
什么是无量自在非缘?如缘于父母兄弟姊妹,希望他们安乐,不是无量缘。
什么是无量亦缘亦自在?即是所谓诸佛菩萨。
什么是无量非缘非自在?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也非自在。
善男子。因此叫四无量。非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的境界。善男子。这四事,声闻缘觉虽称作无量,实际上却微不足道。诸佛菩萨才称的上无量无边。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实如圣教。诸佛如来所有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世尊。颇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不错不错,真正如圣尊教导的那样。诸佛如来所有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世尊。有很多菩萨安住在大乘大般涅槃中而得到慈悲心,是不是大慈大悲心呢?”
佛言有。善男子。菩萨若于诸众生中三品分别。一者亲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于亲人中复作三品。谓上中下。怨憎亦尔。是菩萨摩诃萨于上亲中与增上乐。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中与增上乐。菩萨如是转复修习。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增上乐。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尔时得名慈心成就。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无有差别。善男子。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佛说:“有。善男子。菩萨如果对于众生有三品分别:一亲近,二憎恶,三中立。对于亲近中又分上中下三等,憎恶也一样。此菩萨摩诃萨对于上等亲近中给与增上乐,对于中下等亲近也平等给与增上乐,对于上等憎恶中给与少分乐,对于中等憎恶给与中品乐,对于下等憎恶给与增上乐。菩萨这样继续修行。对于上等憎恶中给与中品乐,对于中下等憎恶给与增上乐。继续修习,对于上中下平等给与上乐。如果对待最讨厌的人还能给与最上的乐,这时才叫做慈心成就了。菩萨这时对于父母以及上等憎恶都能平等对待,无有差别。善男子。这才叫做慈,但还不是大慈。”
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犹故不得名为大慈。
世尊。为何菩萨得到这样的慈,仍然不是大慈呢?
善男子。以难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善男子。譬如剜豆干时锥刺。终不可着。烦恼坚硬亦复如是。虽一日夜系心不散难可调伏。又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嗔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难可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复次善男子。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水速灭势不久住。嗔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嗔如火聚。慈如电明。是故此心难得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因为难成,所以不叫大慈。为什么呢?过去无量劫中,总是聚集烦恼,未曾修善法。所以不可能在一天中调伏其心。善男子。比如剜豆干时用锥刺,始终扎不着。烦恼的坚硬也是一样。虽然一日夜系心不散,仍难以调伏。又如家犬不怕人,而山林野鹿见人就逃走。嗔恚难去犹如看家狗。慈心易失犹如野鹿,所以此心难以调伏。所以不叫大慈。另外善男子。比如刻在石头的文字能常期存在,刻水的话则不能保持。嗔如同画石。诸善根本犹如画水。所以此心难得调伏,如同大火聚集,火光久在。而电光之明却不能得到暂留,嗔如火聚,慈如电明。所以此心难得调伏,因此不叫大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嗔。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在初地才叫做大慈。为什么呢?善男子。最恶的人叫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对于一阐提心中毫无差别,因为不见其过所以不会生嗔,所以能叫做大慈。善男子。为众生除去无利益的事叫做大慈,想要给与众生无量利乐叫做大悲。让众生心生欢喜是大喜。无所拥护叫大舍。如果不见我、法相以及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就叫做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叫做大舍。善男子。只有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则不一定能。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才逐渐能够出世间。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因此叫大无量。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如是思惟即是虚观无有实利。世尊。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相而实非虫。观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实非粪。观所食酪犹如髓脑而实非脑。观骨碎末犹如麨相而实非麨。四无量心亦复如是。不能真实利益众生令其得乐。虽口发言与众生乐而实不得。如是之观非虚妄耶。世尊。若非虚妄实与乐者。而诸众生何故不以诸佛菩萨威德力故一切受乐。若当真实不得乐者。如佛所说我念往昔独修慈心。经此劫世七返成坏不来此生。世界成时生梵天中。世界坏时生光音天。若生梵天力势自在无能摧伏。于千梵中最胜最上名大梵王。有诸众生皆于我所生最上想。三十六返作忉利天王释提桓因。无量百千作转轮王独修慈心乃得如是人天果报。若不实者云何得与此义相应。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除去无利益以及给于利乐这些事其实并没有什么作为。这样思维就是虚观,没有实利。世尊。比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穿的衣都是皮的样子,而实际不是皮。所吃的都是虫的样子而实际不是虫。观大豆、羹、看做大粪而其实不是粪。观所吃的酪犹如髓脑而实际不是脑。观骨碎末犹如面粉而实际不是面粉。四无量心也是如此。不能真实利益众生令他们得乐,虽口中说给与众生快乐而实际上并不能,这样看来不是虚妄么?世尊。如果不是虚妄,而是真的给与欢乐。为何众生不因诸佛菩萨的威德力全都享受快乐呢?如果真实不能得乐。那么佛所说记得往昔独自修行慈心,经此劫世七次成坏,不来此生。世界成时生在梵天。世界坏时生在光音天。如果生在梵天则力势自在,无人能摧伏。在千梵中为最胜最上的大梵王。所有众生都认为我所生的是最上。三十六返后作忉利天王释提桓因。无量百千后作转轮王,只修慈心才得到人天果报。如果不实这些怎么相应?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真勇猛无所畏惧。即为迦叶。而说偈言
若于一众生 不生嗔恚心
而愿与彼乐 是名为慈善
一切众生中 若起于悲心
是名圣种性 得福报无量
设使五通仙 悉满此大地
有大自在天 奉施其所安
象马种种物 所得福报果
不及修一慈 十六分中一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真是勇猛,无所畏惧啊。”
就为迦叶说偈:“如果不对任何一个众生生嗔恚心,而愿意给他快乐就叫做慈善。对一切众生如果生起悲心,就是圣种性,能得福报无量。假设五通仙人遍满大地,有大自在天供奉象马种种宝物。那样所得的福报,也不及修一慈心所得的十六分之一。”
善男子。夫修慈者实非妄想谛是真实。若是声闻缘觉之慈是名虚妄。诸佛菩萨真实不虚云何知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成就无有虚妄。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生。悉随意成无有虚妄。善男子。当知菩萨四无量心。是实思惟非不真实。复次善男子。云何名为真实思惟。谓能断除诸烦恼故。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恚及众生相。以是故名真实思惟。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
善男子。修慈绝非妄想而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是声闻缘觉的慈叫做虚妄,可诸佛菩萨则是真实不虚的。怎么能知道如此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而成绝非虚妄。观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众生,也都随意而成绝非虚妄。善男子。可以知道菩萨的四无量心是真实的思惟,不是不真实的。另外善男子。为什么叫真实思惟呢?因为能断除诸烦恼。善男子。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能断嗔恚,修喜心能断不乐,修舍心能断贪恚及众生相。因此叫做真实思惟。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的四无量心能成为一切诸善的根本。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饭车乘衣服花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憍慢不望返报不为诳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善男子。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属欲令安隐为除毒故。即命良医而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触。我今当观。如是毒箭从何方来。谁之所射。为是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复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镞铁者何冶所出刚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鸟翼鸟鵄鹫耶。所有毒者为从作生自然而有。为是人毒恶蛇毒耶。如是痴人竟未能知寻便命终。善男子。菩萨亦尔。若行施时分别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能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果见不到贫穷众生也就没有产生慈心的缘由。如果不生慈心则不能升起惠施之心,并以施的因缘让众生得到安乐,即所谓的衣食住行。做这样的布施时心中没有系缚也不会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那时没有执着,妄想永断,不再畏惧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会傲慢、不望图回报、不为了欺骗他人。行布施也不为了求富贵。凡是行布施时,心中看不见受者是持戒人还是破戒人,是福田是非福田,是知识是非知识。布施时也不见是法器非法器。不选择时间地点,也不计较贫瘠还是富足。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然不见施者、受者以及财物,甚至不见断和果报。而恒常行施,没有停止。善男子。菩萨如果见到持戒、破戒乃至果报就无法行布施了,如果不布施则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比如有人身中毒箭,此人的眷属为他减轻痛苦除去毒药,就让良医为他拔箭。此人说先不要拔箭。我要看看此毒箭从何方来,是谁所射,射箭的人是什么阶级。又想这箭是什么木材所作?箭头的铁是怎么炼制的?毛羽是什么鸟毛。所带的毒是自然而有,还是人涂的蛇毒呢?这痴人还没能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就死了。善男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行布施时还要分别受布施者是持戒、破戒乃至果报,就没办法布施。如果不能布施则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于诸众生慈心平等犹如子想。又行施时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视病子。行施之时其心欢喜。犹如父母见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犹如父母见子长大能自在活。是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食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大智食。勤进回向无上大乘。愿诸众生得善智食。不求声闻缘觉之食。愿诸众生得法喜食不求爱食。愿诸众生悉得般若波罗蜜食皆令充满。摄取无碍增上善根。愿诸众生悟解空相得无碍身犹如虚空。愿诸众生常为受者。怜愍一切为众福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心时。凡所施食应当坚发如是等愿。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浆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趣大乘河饮八味水。速涉无上菩提之道。离于声闻缘觉枯竭。渴仰求于无上佛乘。断烦恼渴渴仰法味。离生死爱爱乐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诸三昧。入于甚深智慧大海。愿诸众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离欲寂静如是诸味。愿诸众生具足无量百千法味。具法味已得见佛性。见佛性已能雨法雨。雨法雨已佛性遍覆犹如虚空。复令其余无量众生得一法味。所谓大乘非诸声闻辟支佛味。愿诸众生得一甜味。无有六种差别之味。愿诸众生唯求法味无碍佛法所行之味。不求余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浆时。应当坚发如是等愿。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行布施时,对众生的慈心平等,犹如对待亲子。而且行施时对众生起悲愍心,犹如父母探望生病的孩子。布施之时心中欢喜,犹如父母见到孩子病愈。布施之后心中不牵挂,犹如父母见到孩子长大能自立生活。此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时,常愿我今天所布施的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令众生得到大智慧的食粮。精进的回向给无上大乘,愿众生得到上好的智慧食粮,不求声闻缘觉之食,愿众生得到法喜食不求贪爱之食,愿众生都得到般若波罗蜜之食,并都能充足,而摄取无碍增上善根。愿众生悟解空相,得到无碍身犹如虚空。愿诸众生常作为受者。怜愍一切为众作福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心时。凡所施食时都应当坚定的发这些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饮品时,当愿:我今天所布施的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令众生到达大乘之河,饮八味水。速登无上菩提之道,离开声闻缘觉之路。渴求无上佛乘。断除烦恼之渴,而渴望法的味道。离开生死之爱,而喜爱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到所有三昧,入于甚深智慧大海。愿众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离欲寂静这些味道。愿众生具足无量百千法味,具足法味后得见佛性。见佛性后降下法雨,降法雨后佛性遍布犹如虚空。再让其余无量的众生都得到一种法味,即大乘味,非声闻辟支佛味。愿众生得一种甜味,不是六种差别之味。愿众生只求法味,不要障碍佛法所行之味,不求其余之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饮品时,应当坚定的发此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车乘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普令众生成于大乘。得住大乘不退于乘不动转乘金刚座乘。不求声闻辟支佛乘。向于佛乘无能伏乘。无羸乏乘不退没乘。无上乘十力乘。大功德乘未曾有乘。希有乘难得乘。无边乘知一切乘。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车乘时。常应如是坚发誓愿。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衣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惭愧衣。法界覆身裂诸见衣。衣服离身一尺六寸得金色身。所受诸触柔软无碍。光色润泽皮肤细软。常光无量无色离色。愿诸众生皆悉普得无色之身。过一切色得入无色大般涅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应当如是坚发誓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车乘时。应愿:我今天所施的全部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让所有众生成就大乘,能住大乘,不退于乘、不动转乘、金刚座乘,不求声闻辟支佛乘。向往佛乘、无能伏乘、无羸乏乘、不退没乘。无上乘、十力乘、大功德乘、未曾有乘、希有乘、难得乘、无边乘、知一切乘。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施车乘时。应这样坚定的发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衣物时。当愿我今天所施的全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让众生得到惭愧衣、法界覆身裂诸见衣。衣服离开身体一尺六寸,得到金色身。所有触觉柔软无碍,光色润泽,皮肤细软。恒常发出无量之光、无色、离色。愿诸众生全都得到无色之身。胜过一切色而入无色大般涅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衣物应当这样坚定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修慈中。布施花香涂香末香诸杂香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一切皆得佛花三昧。七觉妙鬘系其首顶。愿诸众生形如满月。所见诸色微妙第一。愿诸众生皆成一相百福庄严。愿诸众生随意得见可意之色。愿诸众生常遇善友得无碍香离诸臭秽。愿诸众生具诸善根无上珍宝。愿诸众生相视和悦无有忧苦。众善各备不相忧念。愿诸众生戒香具足。愿诸众生持无碍戒。香气馚馥充满十方。愿诸众生得坚牢戒无悔之戒。一切智戒。离诸破戒悉得无戒未曾有戒。无师戒无作戒无荒戒无污染戒竟已戒究竟戒。得平等戒。于香涂身及以斫刺等无憎爱。愿诸众生得无上戒大乘之戒非小乘戒。愿诸众生悉得具足尸波罗蜜。犹如诸佛所成就戒。愿诸众生悉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智之所薰修。愿诸众生悉得成于大般涅槃微妙莲花。其花香气充满十方。愿诸众生纯食大乘大般涅槃无上香馔。犹蜂采花但取香味。愿诸众生悉得成就无量功德所薰之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花香时。常当坚发如是誓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修慈中布施花香涂香末香各种杂香时。应愿我今天所布施的全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令一切众生得到佛花三昧,七觉妙鬘系在头顶上。愿众生外貌如同满月,是所见诸色中微妙第一。愿众生都成就一种相貌——百福庄严。愿众生随意能见到喜欢的样子。愿众生总遇到善友,得到无碍香气,远离臭秽。愿众生具备所有善根,无上珍宝。愿众生互相和悦,没有忧苦。所有所需都具备,不会互相担忧。愿众生戒香具足,愿诸众生持无碍戒。香气馚馥充满十方。愿众生得到坚牢戒无悔之戒、一切智戒、离开破戒,都得到无戒、未曾有戒。无师戒、无作戒、无荒戒、无污染戒、竟已戒、究竟戒、得平等戒。不论香料涂身还是受到刺斩都没有憎爱。愿众生得到无上戒、大乘之戒非小乘戒。愿众生都能够具足尸波罗蜜,犹如诸佛所成就之戒。愿众生都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智所薰修。愿众生都能成就大般涅槃之微妙莲花,其花香气充满十方。愿众生纯净的饮食大乘大般涅槃无上香馔,犹如蜜蜂采花只取香味。愿众生都能得成就无量功德所薰之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花香时,恒常坚定发此誓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床敷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不卧声闻辟支佛床离卧恶床。愿诸众生得安乐卧离生死床。成大涅槃师子卧床。愿诸众生坐此床已。复为其余无量众生示现神通师子游戏。愿诸众生住此大乘大宫殿中。为诸众生演说佛性。愿诸众生坐无上床。不为世法之所降伏。愿诸众生得忍辱床。离于生死饥馑冻饿。愿诸众生得无畏床。永离一切烦恼怨贼。愿诸众生得清净床。专求无上正真之道。愿诸众生得善法床。常为善友之所拥护。愿诸众生得右胁卧床。依因诸佛所行之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床敷时。应当坚发如是誓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床具时。应愿我今天所施的全都与一切众生共有,因此因缘令众生得到天中天所卧的床,得到大智慧坐于四禅处卧菩萨所卧之床,不卧声闻辟支佛床,离开不好的床。愿众生得到安乐之卧,远离生死之床。成就大涅槃师子卧床。愿众生坐此床后,再为其余无量众生示现神通狮子游戏。愿众生住此大乘大宫殿中,为众生演说佛性。愿众生坐在无上床上,不被世间法所降伏。愿众生得到忍辱床,远离生死饥馑冻饿。愿众生得到无畏床,永离一切烦恼怨贼。愿众生得清净床,专求无上正真之道。愿众生得善法床,常为善友所拥护。愿众生得到右胁卧床,依照因地诸佛所行之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床具时,应当坚定如此发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舍宅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处大乘舍。修行善友所行之行。修大悲行六波罗蜜行大正觉行一切菩萨所行道行。无边广大如虚空行。愿诸众生皆得正念远离恶念。愿诸众生悉得安住常乐我净永离四倒。愿诸众生悉皆受持出世文字。愿诸众生必为无上一切智器。愿诸众生悉得入于甘露屋宅。愿诸众生初中后心常入大乘涅槃屋宅。愿诸众生于未来世常处菩萨所居宫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舍宅时。常当坚发如是誓愿
再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舍宅时,常这样发愿:我今天所施的全部与一切众生共有,因此因缘让众生都住在大乘舍宅中,学习善友的修行方式。修大悲行、六波罗蜜行、大正觉行、一切菩萨所行、道行、无边广大如虚空行。愿众生都得到正念、远离恶念。愿一切众生都能安住在常乐我净中,永远离开四倒。愿一切众生都受持出世的文字。愿一切众生必成无上一切智器。愿一切众生都能入甘露屋宅。愿一切众生初中后心常入于大乘涅槃的屋宅。愿一切众生在未来世常处于菩萨所居宫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舍宅时,常应如此坚定发愿。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灯明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光明无量安住佛法。愿诸众生常得照明。愿诸众生得色微妙光泽第一。愿诸众生其目清净无诸翳网。愿诸众生得大智炬。善解无我无众生相无人无命。愿诸众生皆得睹见清净佛性犹如虚空。愿诸众生肉眼清净彻见十方恒沙世界。愿诸众生得佛光明普照十方。愿诸众生得无碍明。皆悉得见清净佛性。愿诸众生得大智明。破一切闇及一阐提。愿诸众生得无量光。普照无量诸佛世界。愿诸众生然大乘灯离二乘灯。愿诸众生所得光明灭无明闇。过于千日普照之功。愿诸众生得火珠明悉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闇。愿诸众生具足五眼悟诸法相成无师觉。愿诸众生无见无明愿诸众生悉得大乘大般涅槃微妙光明。示悟众生真实佛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灯明时。常应勤发如是誓愿
再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灯明时。常发此愿:我今天所施予的全部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让一切众生光明无量,安住佛法。愿一切众生常得照明。愿一切众生得到颜色微妙、光泽第一。愿一切众生眼目清净,没有翳病。愿一切众生得到大智火炬,了解无我、无众生相、无人、无命。愿一切众生都能睹见清净佛性犹如虚空。愿一切众生肉眼清净,彻见十方恒沙世界。愿一切众生得到佛的光明,普照十方。愿一切众生得无碍明,都能见到清净佛性。愿一切众生得大智光明,破除一切暗和一阐提。愿一切众生得到无量光,普照无量诸佛世界。愿一切众生燃大乘灯,离开二乘灯。愿一切众生所得光明灭除无明黑暗,胜过千日普照之功。愿一切众生得到火珠光明尽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闇。愿一切众生具足五眼,了悟法相,成无师觉。愿一切众生无见无明,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大般涅槃微妙光明,开示众生真实佛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灯明时,常应勤发这样的誓愿。
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生如是无量善根。所谓不净出息入息无常生灭。四念处七方便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勤如意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他心智及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为根本。善男子。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善男子。能为善根者名实思惟。实思惟者即名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善男子。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者能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的善根都是以慈为根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产生无量善根——所谓不净、出息入息、无常生灭;四念处、七方便、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勤、如意、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他心智、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
善男子。这些法都是以慈为根本。善男子。因此慈是真实,不是虚妄。如果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应该回答:慈是。因此慈是真实,不是虚妄的。善男子。能作为善根的称作实思惟。实思惟就叫做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善男子。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能为一切众生作父,父母即慈,慈即如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