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迦叶就以偈歌颂赞叹佛:佛大慈愍众生而令我等归依,善于拔除众生的毒箭所以称做大医王。世间一声所治愈的病还会复发。如来所治永不复发。世尊把甘露药布施给众生,众生服用后则不死不生。如来今日为我演说大涅槃,众生听到秘藏即得不生不灭。
迦叶菩萨说完又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的菩萨都能知见觉。如果菩萨是世间,就不能说世间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能知见觉。如果菩萨非世间则有何不同?
佛言。善男子。言菩萨者亦是世间亦非世间。不知见觉者名为世间。知见觉者不名世间。汝言有何异者我今当说。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菩萨闻是涅槃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覆自念言。惟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是名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计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知见觉所受持戒无有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迦叶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佛言。善男子。世间戒者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于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名为不净。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解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间戒不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复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如形残者自见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而欲卖之。于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持戒破戒亦复如是。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于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应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迦叶复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于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佛说:善男子。菩萨也是世间也非世间。不知见觉者是世间。知见觉者不是世间。你问有何不同?我来解说。善男子。无论男女初闻此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这样菩萨也同于世间所不知见觉的。菩萨听闻涅槃经后知道有世间所不知见觉,而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的。知道后就思惟:我怎么通过方便修习得到知见觉?又心想只能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因此菩萨那时以未来世中处处戒常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因戒净的缘故在所有生处常无傲慢邪见和疑网,永不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这叫做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再修禅定。因修定而能处处正念不忘,比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在方等大涅槃经而悉见佛性,这些都永忆不忘。因修定而得十一空,这叫做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完备后再修净慧。因修慧而最初不计着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这叫做菩萨修习净慧,因修慧所以所受持之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如须弥山不会被四风之所动,菩萨摩诃萨也一样不被四倒之所动。善男子。菩萨那时自能知见觉所受持戒不会更改,叫做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
善男子。菩萨见到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因无悔恨而心得欢喜。因得欢喜而心得悦乐。因悦乐而心则安隐。因心安隐而得无动定。因得无动定而得真实知见。因真实知见而厌离生死。因厌离生死而得解脱。因得解脱故而明见佛性。这叫做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
善男子。这就是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迦叶又说:什么是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佛性?
佛说:善男子。世间戒不是清净。因为世间戒是有、性不定、非毕竟,不能广为一切众生,因此不净。因不净而有悔恨心,因悔恨而心无欢喜,因无欢喜则无悦乐。因无悦乐则无安隐。因无安隐则无不动定。因无不动定则无实知见。因无真实知见则无厌离。因无厌离则无解脱。因无解脱故不见佛性。因不见佛性故不能得大般涅槃。这叫做世间戒不清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的清净戒,是戒非戒。不是有,固定,毕竟,是为了众生,叫做菩萨戒清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净戒中虽不希望生无悔恨心,而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拿着明镜,不期望见到镜像,而镜像自现。也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望生芽而芽自生。也如然灯不期望能扫除黑玩而黑暗自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也是如此。因净戒而心得欢喜。善男子。如同端正人见到自己的面貌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也是如此。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而心不欢喜,如同残疾人见到自己的面貌不生喜悦,破戒之人也是如此。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人持酪瓶一人持浆瓶。一起到市场上打算卖掉。因摔倒而二瓶俱破。一人欢喜一人愁恼。持戒破戒也是一样。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所以思惟诸佛如来在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现在修习净戒也应得之。因此心中悦乐。
迦叶又说:喜与乐有何差别?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叫做欢喜。心净持戒叫做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生死叫做喜。见到大涅槃叫做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是喜。得到不共之法叫做乐。
因戒净而身体轻柔软口无粗劣。菩萨那时如果见闻触知都无诸恶。因无恶而心得安隐。因安隐而则得静定。得静定则得真实知见。因真实知见而厌离生死。因厌生死则得解脱。得解脱则能见佛性。见到佛性而得大涅槃。这叫做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为什么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有五法佐助。: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因离五盖则所见清净。离五见则心无疑网。所谓五疑:一是疑佛。二是疑法。三是疑僧。四是疑戒。五是疑不放逸。菩萨那时即得五根:所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则得五种涅槃:所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这叫做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
善男子。这就是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经毁禁戒者。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读诵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宁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莫调戏轻躁举动。身为调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调戏。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求有造业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复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槃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说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若持经者作如是说。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令无量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说大涅槃者。说佛性者。说如来秘藏者。说大乘者。说方等经者。说声闻乘者。说辟支佛乘者。说解脱者。见佛性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呵责。无呵责故令无量人于大涅槃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则是众生真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是名菩萨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善男子。如果我的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而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他们而而说:如果佛的秘藏大涅槃经有如此威力为何会让你毁戒呢?如果有人受持此涅槃经而毁禁戒可知此经没有威力,如果没有威力的话再怎么读诵也没有利益。因此而轻毁涅槃经。更使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此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的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这些人我不允许他们受持此典。宁可不受不持不修也不应知道会毁戒而受持修习。善男子。如果我的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应当正身心,珍重不要调戏,轻躁举动。身体调戏心则轻动。求有之心叫做轻动。身造诸业叫做调戏。如果我的弟子因求有而造业则不应受持此大乘典大涅槃经。如果有人这样受持此经,大家应当轻柔的呵责:如果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怎能让你求有造业呢?如果持经者求有造业可知此经没有威力,如果没有威力虽受持也无利益。因此轻毁涅槃经而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是经而求有造业则是众生的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另外善男子。如果我的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槃经。不要非时说,不要非国说。不要不请而说,不要随意说。不要到处说,不要自叹说,不要轻慢别人而说。不要灭佛法而说,不要为了兴盛世间法而说。
善男子。如果我的弟子受持此经非时而说乃至为兴盛世法而说。别人就会呵责他:如果佛的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为何让你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如果持经者这样说可知此经没有威力。如果没有威力虽受持也无利益。因此而轻毁涅槃经令无量众生堕于地狱。受持此经而非时说乃至兴盛世间法而说则是众生恶知识,不是我的弟子而是魔眷属。
善男子。如果要受持而说大涅槃。说佛性。说如来秘藏。说大乘。说方等经。说声闻乘。说辟支佛乘。说解脱。见佛性。应当先清净其身。因身净则没人呵责。没人呵责而令无量人对大涅槃生清净信。因信心生而恭敬是经。如果听闻一偈一句一字和说法则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知此人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而非魔眷属。这叫做菩萨非世间。
善男子。这就是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八之四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名大沙门大婆罗门大净毕竟到于彼岸。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有怖畏不惊不动。独一无侣无师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脱智不共智广普智毕竟智智宝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花。调御人师为大施主大法之师。以知法故名大法师。以知义故名大法师。以知时故名大法师。以知足故名大法师。以知我故名大法师。知大众故名大法师。以知众生种种性故名大法师。以知诸根利钝中故名大法师。说中道故名大法师
另外善男子。什么又叫做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的呢?就是六念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善男子。什么叫念佛呢?如来是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称号大沙门、大婆罗门、大净、毕竟到达彼岸。没人能超越,没人可见其顶。没有怖畏、不惊不动。独一无二,无师自悟。拥有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脱智、不共智、广普智、毕竟智、智宝成就。是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花。调御人师,作为大施主、大法之师。因为知法所以叫大法师。因知义所以叫大法师。因知时所以叫大法师。因知足所以叫大法师。因知我所以叫大法师。因知大众所以叫大法师。因知众生种种品性所以叫大法师。因知众生诸根利、钝、中所以叫大法师。因讲中道所以叫大法师。
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尔。故名如来。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诸佛世尊为众生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寿命无量不可称计。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
什么叫如来?就是如过去诸佛所说的没有改变。什么叫不变呢?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了十二部经,如来也是一样。所以叫如来。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而到达大涅槃,如来也是一样。所以号佛为如来。诸佛世尊为众生而随宜方便开示三乘佛法,寿命无量不可称计。如来也是一样。所以号佛为如来。
云何为应世间之法悉名怨家。佛应害故故名为应。夫四魔者是菩萨怨。诸佛如来为菩萨时。能以智慧破坏四魔。是故名应。复次应者名为远离。为菩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故名为应。复次应者名乐。过去诸佛为菩萨时。虽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如来亦尔是故名应。又复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妓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
什么叫应呢?世间之法都是仇敌。佛应对世间法之害所以叫应。四魔是菩萨的仇敌。诸佛如来做菩萨时能用智慧破坏四魔,所以叫做应。另外,应有远离的意思。做菩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所以是应。另外应叫做乐。过去诸佛做菩萨时,虽然在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而受苦却没有丝毫不乐之处而常乐此不疲。如来也是如此所以叫应。另外应的意思是一切人天应该用种种香花、璎珞、幢幡、妓乐而供养,所以叫做应。
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复正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复正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定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正者名为可数可量可称。遍知者不可数不可量不可称。是故号佛为正遍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知者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声闻缘觉亦得遍知。是名遍知。云何不遍知。善男子。假使二乘于无量劫观一色阴不能尽知。以是义故声闻缘觉无有遍知
什么叫正遍知?正就是不颠倒。遍知就是对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另外,正就是苦行。遍知就是知道因苦行定有苦果。另外正就是世间中。遍知就是确切得清楚修习中道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正就是可数、可量、可称。遍知是不可数、不可量、不可称。所以称佛为正遍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也是遍知也不是遍知。为什么呢?遍知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声闻缘觉也得遍知,所以是遍知。为何不遍知?善男子,二乘人在无量劫中,观照一种色阴都无法尽知,因此声闻缘觉没有遍知。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又复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咒者名为解脱。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名为大般涅槃。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又复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明者名为三明。一菩萨明。二诸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行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
什么是明行足?明就是得无量善果。行叫做脚、足(就是指行走所用的)。善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就是戒、慧。乘坐着戒慧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叫做明行足。另外明就是咒,行就是吉,足就是果。善男子,这是世间义。咒是解脱,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大般涅槃,所以叫明行足(这是出世间意,以下有多处这种行文格式)。另外明是光,行是业,足是果。善男子,这是世间义。光就是不放逸,业是六波罗蜜,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明有三明:一菩萨明、二诸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是佛眼,无明明即毕竟空。行者在无量劫中为众生而修行诸种善业。足就是明见佛性。因此叫作明行足。
云何善逝。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高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为善逝。又复善者名为善知识。逝者善知识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善知识者即初发心。果者名为大般涅槃。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又复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好者名见佛性。有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涅槃之性实非有也。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实无有子说言有子。实无有道说言有道。涅槃亦尔。因世间故说言为有。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
什么叫善逝。善就是高,逝是不高。善男子,这是世间义。高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即如来心。善男子。心如果高就不是如来,所以如来叫作善逝。另外善是善知识,逝是善知识之果。善男子这是世间义。善知识就是初发心,果就是大般涅槃。如来不舍最初的发心而得大涅槃,所以如来叫作善逝。另外善是好,逝是有。善男子这是世间义。好就是见佛性,有就是大涅槃。善男子。涅槃的性质其实不是有。诸佛世尊因顺应世间的缘故而说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其实无子而说有子,实没有道而说有道。涅槃也是一样,因世间的缘故而说为有。诸佛世尊成大涅槃所以叫善逝。
善男子。云何世间解。善男子。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又世间者名为五欲。解名不着。不着五欲故名世间解。又世间解者。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惟佛能知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者名曰莲花。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间义。莲花者即是如来。不污者如来不为世间八法之所染污。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解者诸佛菩萨名世间解。何以故。诸佛菩萨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善男子。如因食得命名食为命。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
善男子。什么是世间解呢?善男子。世间叫做五阴,解叫作知。诸佛世尊清楚得了解五阴所以叫世间解。另外世间叫做五欲,解就是不染着,不染着五欲所以叫世间解。另外所谓世间解就是,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是一切声闻缘觉不能知、不能见、不能解的,而诸佛全知、全见、全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也是如此。所以佛为世间解。另外世间就是一切凡夫,解就是知道凡夫的善恶因果,不是声闻缘觉所知,只有佛能知,所以佛为世间解。另外世间叫作莲花,解叫作不染污,善男子这是世间义。莲花即是如来,不污就是如来不被世间八法之所染污。所以佛为世间解。另外诸佛菩萨称为世间解。为什么呢?诸佛菩萨了见世间所以叫做世间解。善男子。比如因进食而得性命所以说食等于命。诸佛菩萨也是如此。了见世间所以叫世间解。
云何无上士。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讼。无上士者无有诤讼。如来无诤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语可坏。无上士者语不可坏。如来所言一切众生所不能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上座。无上士者名无上座。三世诸佛更无过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什么叫无上士?上士就是断。无所断叫作无上士。诸佛世尊无烦恼,所以无所断,所以佛为无上士。另外上士叫作诤讼,无上士则没有诤讼。如来无诤所以佛为无上士。另外上士的话语可坏,无上士则不可坏。如来所说的是一切众生所不能破坏(被推翻)的,所以称佛为无上士。另外上士是指上座。无上士则为无上座。三世诸佛无人可超过,所以佛为无上士。上是新,士是旧。诸佛世尊的本体是大涅槃,无新无旧,所以号佛为无上士。
云何调御丈夫。自既丈夫复调丈夫。善男子。言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调丈夫故名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善男子。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如来调伏若男若女。是故号佛调御丈夫。复次善男子。如御马者凡有四种。一者触毛。二者触皮。三者触肉。四者触骨。随其所触称御者意。如来亦尔。以四种法调伏众生。一为说生令受佛语。如触其毛随御者意。二说生老便受佛语。如触毛皮随御者意。三者说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随御者意。四者说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骨随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调马无有决定。如来世尊调伏众生必定不虚。是故号佛为调御丈夫。
什么是调御丈夫呢?自己是丈夫又能降服其他丈夫。善男子。如来其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能降服丈夫所以说如来为丈夫。善男子。一切男女如果具备四法则称为丈夫:一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按照佛说的修行。善男子。不论男女具备此四法则称为丈夫。善男子。如果有男子不具备此四法则不能称为丈夫。为什么呢?身体虽然是丈夫,行为却跟畜生一样。如来能降服男女,所以称佛为调御丈夫。
另外善男子。比如驯马,有四种方法:一触毛,二触皮,三触肉,四触骨,目的是无论接触那里都能称御马者的意。如来也是如此,用四种法调伏众生:一说生让其接受佛语,如同触其毛而随御马者意。二说生、老对方便接受佛语,如触毛皮而随御马者意。三说生及以老病对方便接受佛语,如同触碰毛皮肉而随御马者意。四说生及老、病、死对方便接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骨而随御马者意。善男子。御马者驯马的意愿并不总是决定不变的,可是如来世尊调伏众生的意愿决定不虚,所以称佛为调御丈夫。
云何天人师。师有二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众生。何等善法。谓身口意善。诸佛菩萨教诸众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远离身不善业。何以故。以身恶业是可远离得解脱故。是故我以此法教汝。若是恶业不可远离得解脱者。终不教汝令远离也。若诸众生离恶业已堕三恶者无有是处。以远离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诸佛菩萨常以此法教化众生。口意亦尔。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复次昔未得道今已得之。以所得道为众生说。从本已来未修梵行今已修竟。以己所修为众生说。自破无明复为众生破坏无明。自得净目复为众生破除盲冥令得净眼。自知二谛复为众生演说二谛。既自解脱复为众生说解脱法。自度无边生死大河复令众生皆悉得度。自得无畏复教众生令无怖畏。自既涅槃复为众生演大涅槃。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闇而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恶业黑闇。得于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复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复天者名曰日。有光明故名曰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曰能多恩义。又复人者身口柔软。又复人者名有憍慢。又复人者能破憍慢。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惟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什么是天人师呢?师有二种。一是教善法,二是教恶法。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育众生。哪些善法呢?所谓身、口、意之善。诸佛菩萨教育众生而说:善男子。你们要远离身的不善业。为什么呢?因为可以通过远离身的恶业而得到解脱,因此我教你这个方法。如果不必远离恶业而得解脱,我就不会让你远离了。
众生远离恶业后堕三恶道是没有可能的。因远离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所以诸佛菩萨常以此法教化众生。口意也是一样,所以称佛为无上师。
另外,原来未得道,现在已经得道,再把所得之道为众生解说。过去所未修的梵行现在已圆满修完,将自己所修为众生解说。自破除无明后又为众生破坏无明。自得清净的眼目又为众生破除迷惘,让其他人也得到净眼。自知二谛又为众生演说二谛。自己解脱又为众生说解脱之法。自渡过无边生死大河又令众生都能得度。自得无畏又教众生令他们没有怖畏。自得涅槃又为众生演说大涅槃。所以称佛为无上师。
天叫作昼,天上昼长夜短所以叫天。另外天叫作无愁恼,常受快乐所以叫天。另外天为灯的光明,能破坏黑暗重现光明所以叫做天。也因为能破除恶业的黑暗得到善业而生天上所以叫做天。另外,天是吉祥的,因吉祥所以叫天。天又叫作明,有光明所以叫做天,因此以称为天。人重恩义,另外人身口柔软,人又叫憍慢,人也能破除憍慢。善男子。诸佛虽作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可是经中只说为天人师。为什们呢?
善男子。诸众生中只有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称佛为天人师。
云何为佛。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慧施故。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
什么是佛呢?佛叫作觉,既自觉悟又能觉他。善男子。譬如有人发现有贼,那么贼就无所作为了。菩萨摩诃萨能觉知一切无量烦恼,觉了之后令诸烦恼无所作为,所以叫佛。因此觉而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所以是佛。
所谓婆伽婆(这也是佛的梵语音译),婆伽就是破,婆叫做烦恼。能破烦恼所以叫婆伽婆。又能成就诸善法,又能善解诸法义,有大功德无人能胜,有大名声遍满十方,又能做种种大慧施,又于无量阿僧祇劫不受女身。善男子。无论男女能如此念佛者,行住坐卧昼夜明暗都能时常见到诸佛世尊。
善男子。何故名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无量功德大名称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又复菩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进定慧根。于诸师长恭敬供养常为法利不为食利。菩萨若持十二部经。若读若诵常为众生令得解脱安隐快乐终不自为。何以故。菩萨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诤讼心无垢秽心无系缚心无取着心。无覆盖心无无记心无生死心无疑网心。无贪欲心无嗔恚心无愚痴心。无憍慢心无秽浊心无烦恼心无苦心。无量心广大心虚空心。无心无无心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无世间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脱心。无报心无愿心善愿心无误心。柔软心不住心自在心无漏心。第一义心不退心无常心。正直心无谄曲心。纯善心无多少心无坚硬心。无凡夫心无声闻心无缘觉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心。是故今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诃萨念佛。
善男子。为何称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此无量功德大名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往昔在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师长、上座长老,无量劫中常为众生布施,坚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以现在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另外菩萨往昔无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进定慧根。对师长恭敬供养,常为获得法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食之利。菩萨如果修持十二部经读诵,时常为众生令他们得到解脱、安隐、快乐,永远也不为自己。为什么能做到呢?菩萨常修出世间心以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诤讼心、无垢秽心、无系缚心、无取着心。无覆盖心、无无记心、无生死心、无疑网心。无贪欲心、无嗔恚心、无愚痴心。无憍慢心、无秽浊心、无烦恼心、无苦心。无量心、广大心、虚空心。无心、无无心、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无世间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脱心。无报心、无愿心、善愿心、无误心。柔软心、不住心、自在心、无漏心。第一义心、不退心、无常心。正直心、无谄曲心。纯善心、无多少心、无坚硬心。无凡夫心、无声闻心、无缘觉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心。所以现在得到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所以能称如来乃至婆伽婆。这叫做菩萨摩诃萨念佛。
云何菩萨摩诃萨念法。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思惟诸佛所可说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众生得现在果。惟此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然不可以譬喻为比。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为无数。无舍宅者为作舍宅。无归作归无明作明。未到彼岸令到彼岸。为无香处作无碍香。不可见见不动不转不长不短。永断诸乐而安隐乐毕竟微妙。非色断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识断识而亦是识。非业断业非结断结。非物断物而亦是物。非界断界而亦是界。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而亦是入。非因断因而亦是因。非果断果而亦是果。非虚非实断一切实而亦是实。非生非灭永离生灭而亦是灭。非相非非相断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师。非怖非安断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断不忍而亦是忍。非止非不止断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顶。悉能永断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脱诸相。无量众生毕竟住处能灭一切生死炽火。乃是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念法。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念法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思惟佛所说的法是最妙最上的。因为此法能令众生得到现在的果。惟有此正法没有时节的限制,是法眼所见非肉眼能见。可是又难以用譬喻来比量。它是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为、无数。给无家的人以家宅。给无归处的人以归处,给不见光明的人光明。让未到彼岸的人到达彼岸。让没有香味的地方遍满香气。是不可见之见、不动、不转、不长、不短。永断各种快乐而得到安隐之乐,毕竟微妙。不是色而离于色却仍是色。乃至不是识而离于识却仍是识。不是业而离于业。不是结而离于结。不是物而离于物却仍是物。不是界而离于界却仍是界。不是有而离于有却仍是有。不是入而离于入却仍是入。不是因而离于因却仍是因。不是果而离于果却仍是果。不是虚不是实而离于一切实却仍是实。不是灭而永离生灭却仍是灭。不是相不是非相而离一切相却仍是相。没有教授也不是没有教授却仍是师。不是恐怖也不是安心而离于一切恐怖却仍是安。不是忍不是非忍而永断不忍却仍是忍。不止不是不止而断一切止却仍是止。是一切法之顶峰。能永断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离诸相。是无量众生最终的住处。能灭除一切生死炽火。是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这叫做菩萨念法。
云何念僧。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娆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祐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清净无秽无漏无为广普无边。其心调柔平等无二。无有挠浊常不变易。是名念僧。
如何是念僧呢?诸佛圣僧如法而住。接受正直之法,如法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人能害、不可思议。是一切众生的良祐福田,虽然作为福田,却无所接受和索取,清净无秽、无漏、无为、广大无边。僧的心调柔、平等、无二。没有挠浊、常不变易。这叫做念僧。
云何念戒。菩萨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坏不杂。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无有过咎。诸佛菩萨之所赞叹。是大方等大涅槃因。善男子。譬如大地船舫璎珞大姓大海。灰汁舍宅刀剑桥梁。良医妙药阿伽陀药。如意宝珠脚足眼目父母阴凉。无能劫盗不可娆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大山梯蹬诸佛菩萨妙宝胜幢。若住是戒得须陀洹果。我亦有分然我不须。何以故。若我得是须陀洹果。不能广度一切众生。若住是戒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为众生广说妙法而作救护。是名菩萨摩诃萨念戒。
什么叫念戒呢?菩萨思惟:持有戒律,能够不破、不漏、不坏、不杂。虽没有形色却可以护持,虽无法触摸和面对,却能善修方便。能够具足,没有过错祸患。是诸佛菩萨之所赞叹,是大方等大涅槃之因。善男子。譬如大地、船舫、璎珞、大姓、大海、灰汁、舍宅、刀剑、桥梁、良医妙药、阿伽陀药。如意宝珠、脚足、眼目、父母、阴凉。不会被盗、不可扰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是高山的阶梯、是诸佛菩萨的妙宝、胜幢。
如果住在这样的戒中可得须陀洹果。菩萨思维此戒我可以得到,可是我不须要。为什么呢?如果我得须陀洹果,则不能广度一切众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