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31 0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菩萨’,指所有受过菩萨戒的人。‘住律仪戒’,已受菩萨戒,得菩萨戒体后,没有破戒,没有舍戒,没有犯戒,心不乱的情况(无精神病),不病坏心──或不因病成白痴、颠狂等,就是住律仪戒。若破戒戒体已失,不算菩萨。或虽无破戒而舍掉菩萨戒,或犯戒而未忏悔,或精神失常有毛病,或因病使心已失作用皆非住律仪戒。‘住律仪戒’就是受过菩萨戒,得戒后,一切都正常的人。而有些未受菩萨戒的,不要以为自己不是菩萨,可以犯,不能如此想,虽然现在未受,将来定会受,因为将来要成佛,没有不受菩萨戒的佛。菩萨要如何做?‘于一日一夜中’,即二十四小时当中,如早上六点到次晨六点,即二十四小时为一日一夜。对三宝应表示恭敬,下文即指最起码要如此做。先说三宝之境界‘若佛在世,若佛塔庙’,此二种指佛宝。佛在世,就是佛还在世间,世间有佛宝。现在佛已入灭二千几百年,此时只有佛的塔、佛的庙在世间,表现佛宝给我们恭敬的地方。就是佛寺里供养佛像,佛塔里供养佛的舍利,这是佛宝,我们恭敬的境界。塔,梵语塔婆,新译为窣堵波,中译为坟,或称灵庙,这是供养佛舍利处。本来塔是供佛舍利的,不像台湾所建之塔是供一般人的骨灰。所以此之佛塔是指供佛舍利的地方,佛庙是指供佛像的地方。佛像、佛舍利就是佛宝,我们应当恭敬。‘若法’,指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教典,这是总说。‘若经卷’,指佛灭度后结集的经律论三藏教典,都是法宝。‘若菩萨修多罗藏’,是大乘菩萨经典的经藏,‘若菩萨摩得勒伽藏’,是大乘菩萨论藏,解释经的、所有论藏,包括解释菩萨戒的论藏。由‘若法’至‘若菩萨摩得勒伽藏’这些都是法宝,为我们应供养的境界。‘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此标出僧宝。比丘僧,指所有出家比丘,包含声闻比丘、菩萨比丘、大小乘的比丘一律要平等恭敬,不能只恭敬菩萨比丘。如果是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范围就很大,所谓三贤十圣,所有的菩萨通通包括在内。而菩萨之形相不一定,有现出家相,有现在家相,甚至现天人等相都有。以上列出我们应当恭敬供养的三宝境界,下文为我们至少要做到的供养。‘若不少多供养,乃至一礼’,如果不能做到少少的供养,当然多更好,增加福分,至少要做到少少的供养。以礼拜来说,身业供养,至少在一日一夜中,要做到拜‘一拜’,一礼,向三宝至少各顶礼一拜,不可简省而一拜总拜三宝,则太贪便宜了。‘乃至’是 超略语,如三拜、九拜、十二拜、四十八拜,愈多愈好。故对三宝,每一宝至少有一拜。‘少多’就是‘多少’,即随分随力,多少有所供养。而供养不一定要香花灯果,顶礼就是供养,最少身业要做到一宝一拜。‘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以口业赞叹供养,至少要有一首偈颂来赞叹佛宝。法宝、僧宝也一样。这是口业供养,最起码的范围。用偈颂赞佛,平时大家较熟悉,比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是最好的赞佛偈颂。而平常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也是赞佛,不过是单赞阿弥陀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可遍赞十方世界诸佛。而赞叹法宝的偈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等四句,即赞叹法宝的偈颂。而赞叹僧宝的偈颂,平常人少用,甚至念不上口。有一首赞僧宝的偈颂‘僧宝清净不思议,身披如来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学无为’。以上用偈颂赞叹三宝功德,显示对三宝的恭敬,是口业的供养。平时,大家只会礼拜,很少赞叹,甚至不会赞叹,而礼拜,比如做早课,开始拜三拜,结束拜三拜,这三拜是什么意义,有人尚糊里糊涂的。这三拜,一拜佛宝,二拜法宝,三拜僧宝,是表示菩萨戒中,最起码对三宝之礼拜供养。谛闲大师的开示中,教人拜三拜时,第一拜拜佛宝时,心里默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第二拜拜法宝,心中念‘一心顶礼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第三拜拜僧宝念‘一心顶礼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不如此观想,在礼拜时还会有妄想,若每次拜时,心中如此观想那还有妄想?所以平时礼拜,拜三拜都要如此作观想。
‘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一念净心,即意业最少的恭敬。若不能做到最起码一念清净心,就是意业不清净,不曾供养三宝。如何才能‘一念净心’?刚才所说拜佛、法、僧的方法,拜时动此心念,好好作观,当时心清净,就是一念清净心,是意业清净供养,同时在礼拜时,三业都做到清净。平时,若在赞叹三宝时,每一首偈念完,再拜一拜,如此成为六拜,岂不更好。普贤十大愿:‘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这十大愿,甚至普贤行愿品,大家都很熟悉,但未真正好好做,这是只‘解’不‘行’的缺点。今日这段文,诸位受益必大,比谈玄说妙,更有助益,学菩萨道对三宝最起码之供养不能做到,犹如小孩未学走路,即学跑马拉松,是大错误。经文是用反面的说法,‘不能’、‘不少多’、‘不以’等,即是最少要做到这样,若不这样做,‘是名为犯众多犯’,众多犯即前所说的‘众多突吉罗罪’。以上是说有意不去做的过犯比较重;下文说忘了或恭敬心未提起,经文说:
若不恭敬,若懒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
假如对三宝无一点恭敬心,或懒惰,或懈怠,而不去礼拜赞叹等,这样是犯染污起,染污了清净的戒体,旧译重垢,轻垢中较重的罪过。如果有所违犯,此犯须向一个清净的菩萨忏悔,要向人忏悔才能清净。
若忘误,犯非染污起。
忘误是事情太多,工作了一天一夜时间都摆在工作上,忘掉对三宝的礼敬。忘掉,此罪过比较轻,犯非染污起。非染污起也叫轻垢,轻垢罪中较轻者。这种忏法只要自己责备自己,勿再犯过,就可以清净,不必向人忏悔,是较轻的违犯。
此道理是在‘轻罪’中再分重与轻,因染污了菩萨戒体,要忏悔才能回复清净,‘染污起’的罪过重一点,须向人忏悔,向一位清净的菩萨求忏悔,才能清净。‘非染污起’,则不必向人忏悔,只要自己责备自己:‘我怎么错得这么严重,以后可不能再犯’,或于拜佛时向佛求忏悔更好,即可使罪业清净。
上言违犯,下言不犯情形。
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丘,常法供养佛法僧宝。
老实说:没有不犯的。‘不犯’是其菩萨道的修为很高,已得净心地之菩萨,即使一日一夜不去顶礼、赞叹,也没过患,因其心地已清净,经常能以正法,即其已契理之无生法,来供养三宝,那就不算违犯。‘不坏净比丘’,就是证到初果的比丘,对三宝、戒法等都不会破坏。如以菩萨地位,约天台教义来说:别教初住、圆教初信菩萨,已断分别烦恼,地位和声闻初果相齐,叫做‘入净心地菩萨’,就不违犯三宝及戒法,何以不犯?因其常常能以真法供养三宝,其心能和清净法体契合,与三宝不曾相离,故不违犯。像这种人,就是不用身体礼拜、口业赞叹,其心也不会违背三宝,自然不违犯。到此,‘不供养三宝戒’第一条依文字讲完。
而此条戒中若一日一夜中,未对三宝之供养、礼拜最起码一拜,最少一偈赞叹,以至于无一念净心等,那就违犯。关于对三宝一天最少三拜,相信大家都能做到。而以偈颂赞叹三宝,赞佛宝可能不会违犯,对法宝可能读经时赞叹到,对僧宝之赞叹平常等于没有,希望大家以后能照此法去做,才不会只有礼拜而无赞叹。这不一定等到受菩萨戒才如此做,只要受过三皈,是佛弟子,就应当要这样学习。受三皈的佛弟子,平时做完功课念三皈,就是念念不忘三宝的意思。因此,不要等到受菩萨戒才这样做,受过三皈的同修们,也要天天这样做才好。
平时大家只知拿香、花、种种水果饮食来供养,未注意到自己身口意三业要清净供养,这是最重要的,比用香花灯果之供养更重要。此道理亦出在普贤十大愿中,即‘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所说的,我们如法修行,就是供养三宝,而按照菩萨戒所说,每天都要对三宝恭敬礼拜赞叹,这种供养功德,超过财供养千万亿倍。这是法供养。
这条戒的道理很多:文字说明至此为止,本要附带说明在家菩萨戒轻戒中与这一条戒有关的,第一条供养父母师长,第二十三条得新鲜水果等要先供养三宝,留待下回说明。
上回已说过四十一轻戒中‘不供养三宝戒第一’的文字意义,而今在家菩萨戒本大都是六重二十八轻的戒本,故讲经中,若与在家菩萨戒本相关者,也提出来说明。如‘不供养三宝戒第一’与在家菩萨戒二十八轻中‘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相关,故同时说明之。
讲前须先知,菩萨戒和七众戒法不同,菩萨戒是通戒,通于七众,因为菩萨戒本彼此互通,所以在家菩萨并非只受、持六重二十八轻戒即够了。其他菩萨戒条只要在家众做得到,都要受持、学习。
现在讲菩萨戒本经轻戒第一条,同时说明在家菩萨戒之轻戒第一条,吾人勿以为不供养父母师长犯轻戒,而不供养三宝则不违犯,如此则错,菩萨戒彼此互通的道理即在此。菩萨戒本经第一条:‘不供养三宝戒’是通于在家出家;不论出家、在家人都要供养三宝,而在家人更要时刻不忘三宝,这是学佛的根本,非常重要。但是六重二十八轻没有这一条,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在家菩萨不必供养三宝,那是大错!在家菩萨戒本‘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戒文:‘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其他文字从略,因非专讲在家菩萨戒,故明戒相之文字意义即可。其中‘受持戒已’,和菩萨戒本经中‘若菩萨,住律仪戒’,意义大致相同。‘受持戒已’凡受过在家菩萨戒后,即须安住在在家菩萨戒律仪中,故和‘住律仪戒’之意义相通,只是文字稍异耳。戒条‘不供养父母师长’是反说,正面意义是在家菩萨应当供养父母师长,父母生长我们的身体,恩德很大,一定要报答,故头一条要孝顺供养父母另而‘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师长包括世间出世间师长,世间师长如学校老师,出世间师长包括贩依师、及所有僧宝。所以和菩萨戒本经之‘不供养三宝戒’棺通,由此知师长包括偕宝。‘供养父母师长’在中国文化里是很平常,不说学佛,一般人都要尊师重道,孝顺父母,不学佛都应做到,何况学佛,且受菩萨戒?受菩萨戒而不能供养父母师长,虽说得‘失意罪’‘轻垢罪’即染污犯,看似很轻,实罪过很重。此条到此为止。
下乃在家菩萨戒二十八轻第二十三和‘不供养三宝戒’亦相通,故提出说明。‘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麻、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这条戒是说在家菩萨若得到新鲜的饮食:新谷如米、麦类五谷可吃得饱者;还有果类,指一切水果:蓏,指瓜类,如西瓜、哈蜜瓜等。‘菜茹’,即蔬菜。平常得到新鲜、或新出产的谷类、水果、瓜类、蔬菜等好吃的食物,一定要先奉献供养三宝后,自己才食用,乃表示自己的诚意,以至诚恭敬心供养,即表示念念不忘三宝。于有佛堂处,先供养礼拜后再食用,若在外不便亦应默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作如是观后才食用,若不如此做,则得‘失意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