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31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菩萨要下化众生,应当尽量做到随顺众生,若不随顺众生,众生将不易接受教化。故‘不随他’,他指众生,不随顺众生,即已违犯,何况再以‘嫌恨心’呢?右嫌弃众坐之心。对众生有恨意。不肯随顺众生,则犯众多犯。犯染污起。若非嫌恨心,只因懒惰懈怠而不肯随顺众生。则犯非染污起。罪过较轻。
随他——随顺众生即是利行。前云同事,两者有何不同?蕅益大师笺要云:‘众生有事。我往助之,名为同事’。‘众生求愿,我应许之。名为利行’,关于此点。经文说是随顺众生梦且说得很简单。应当参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第九——恒顺众生,而依教奉行。此为下化众生之根本办法。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第九——恒顺众生,是说众生处在尖死的长夜中,菩萨要给他光明,作其明灯。他若贫穷,要使他舍离贫穷得到富足他若有病,菩萨要做良医,布施良药,使离病苦……。若能做到如上所说,即能随顺众生,不会违犯此戒。
此戒开缘。共七条:
不犯者:
如何不犯呢?
若彼欲为不如法事,
彼指众生,若众生想做不如法之事,则不能随顺做。如六台彩、求明牌等。对他而言似很需要,实为不合法之事。故不能给他。凡是不合法,不如法之事。菩萨不能随顺他,应当好好劝导他。
若病、若无力,
此为第二、第三条开缘。虽为合法之事,而菩萨有病,或是病刚愈没有气力,无力随顺他,如此亦不违犯。
若护僧制,
此对出家菩萨言。若僧团中有规定,不允许随顺一般在家人所做之事,如前云,种田等等,在家人所做的不能去随顺他,为护持僧制之故,亦不违犯。此乃专对出家人讲,在家人无此开缘。
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
彼指众生。众生做事虽如法,但做了之后,会影响到其他人生起非法之念,做出不合法之事,以他个人言是合法,若帮助他,将使其他众生生起不合法之事,如此,不随顺他,亦不违犯。
若伏外道,
为了降伏外道,不去随顺外道,是不违犯。不能为了‘随顺众生’,连外道众生所作所为亦随顺他,等于是帮助外道,则使众生无法趣向正法。故对外道不必随顺,免得众生跟著学习,不走正路。不随顺外道是不违犯。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不随顺他,可使众生由忱而改恶向善,修习善法。如此则不随顺亦不违犯。
不随他戒第三十八至此讲竟。四十一条轻戒至此只剩三条,讲到此,可知菩萨道不简单 、不容易行,别的不说,光是与众生‘同事’,‘随顺众生’,这两种,就够菩萨忙的了。一天二十四小时,只为与众生同事,随顺众生都不够用,何况自己还要修行,可见还是要等到自己戒定慧功德有所成就,不退转了,那时再行菩萨道,才能圆满。才能如法成就。像我们还须要人度,处处都是凡夫习气,个个都是博地凡夫,只是稍为懂得一些佛法,一点修持都没有,想要做一个大菩萨,谈何容易啊!因此,慈航菩萨从前常说要努力自修,随缘化他,自修最重要,先充实自己,至于度众生,行菩萨道不能不做,但是要随分随力,随因缘能做多少算多少,先充实自己,努力修行,求戒定慧圆满,这是最重要的。今天讲到此。
四十一轻戒──不随喜功德戒第三十九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若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菩萨。此戒题目为不随喜功德戒,即应当做到随喜功德,亦即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第五——随喜功德而做则有大功德。若不如此,则违犯此戒。
何谓随喜功德?无论众生做世、出世间善法,只要有功德、能益众,都能随他之善而生起欢喜心来,由衷赞叹其功德,即名随喜功德。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随喜功德,范围很大,包含十法界,上至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出世间四圣,所有功德,都要赞叹、随喜;下至六凡法界众生,甚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皆有佛性,希望他能开发佛性生起善根,来断恶修善。而现在戒文中的随喜功德,主要是对人道众生说,诸佛菩萨那是不用说,就人道而言,我们若看到他人有功德,应当生欢喜心随喜赞叹,否则即是犯戒。至于其余诸道暂不讨论。故‘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他’是他人,主要是指人道众生,因其他各道众生,除畜生道可用人道眼睛看到外,其余皆非凡夫肉眼可见,故‘知’指凡夫心量能知之范围,而‘他’约人道说。‘实’是实在,‘功’是功能,‘德’是德用,若要细分,有漏善法称为‘福德’,无漏善法才称‘功德’,而平常说‘随喜功德’,则不分有漏、无漏善法,只要是件好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都是功德,菩萨若实实在在知道他有功德,就应当赞叹,当然,不知则不犯。
‘以嫌恨心,不向人说’,‘嫌恨’——嫌弃、恨他,不喜欢有功德的人,因有嫌恨心,见他虽有实在功德,亦不肯向人说,‘亦不赞叹’,亦不肯赞叹其功德。本来见有赞叹他人功德者,应当生欢喜心,唱善哉。‘有赞叹者,不唱善哉’,‘善’就是好,‘哉’是称好的语尾声,今见有人赞叹有功德者,也不说你赞叹得很好,是对的。如此‘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则犯此戒。‘嫌恨心’,主要是嫉妒心,只要是凡夫,多少总有嫉妒心,所谓嫉贤妒能,看到别人好,心里不高兴,嫉妒他,当然就不肯赞叹他了。随喜功德最大的用意,就是对治我们的嫉妒心,去掉凡夫嫉贤妒能的心,看到人有好处、做善事,使小如微尘,也要赞叹,在普贤行愿品中讲得很清楚,因此我们要学习去除嫉妒心,增长随喜功德之心,见人之善随时欢喜赞叹,才能消除嫉妒心。此戒主要用意,即消除众生之嫉妒心。今依戒文之义,举例以明。比如某地桥坏了,有人发心修桥,便利交通,使大家免于涉水,此人修桥功德很大,我们应当赞叹他,菩萨却因嫌恨他、嫉妒他,而不肯向人说他的好处,也不肯赞叹他;他人在旁赞叹时,菩萨却默默无言,不肯帮助他说好话,其原因就是心里不高兴、嫉妒。若再加说不好的话,罪过则更大,故自己不赞叹是违犯,见人赞叹,自己不随喜赞叹,也是违犯。
若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也不赞叹,或是他人赞叹也不唱善哉,则犯染污起,罪过较重,为轻戒之重。若非嫌恨心,而是‘懒惰懈怠放逸’,即菩萨心里没有嫌恨、嫉妒,只因懒惰懈怠,懒得去做随喜功德之事,或平常放荡纵逸,不肯用心,对于他人所修功德,也不甚了了,或虽知道而无表示,则‘犯非染污起’,罪过较轻,只要自己责备自己,罪过即能消灭,为轻戒之轻。
这条戒,对于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之随喜助德少有很大帮助。使受过菩萨戒者都能提高警觉,不但知道要随喜功德,且知如果没有做随喜功德则犯了菩萨戒,故见人有长处、有好处、修善法——无论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能随喜赞叹,如此才不至于犯戒,因此对于随喜功德之修持,就会更加用心,而增长无量功德。
戒条是针对人道众生而言,他人有功德,我们应当随喜,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范围更大,上至诸佛菩萨,所有助德都得赞叹。因此,所有的忏文,如大悲忏、净土忏等,不但修忏法,实际上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凡求忏悔、拜忏,必定要‘礼敬诸佛’,也必定有‘称赞如来’——赞叹诸佛功德。凡拜忏,必定要随分随力供养,最起码做到香、花、灯、果等供养,故‘广修供养’亦在内。而‘忏悔业障’乃拜忏最主要之本意,忏悔后必有随喜、劝请、回向,如此则包含后面的愿文。如丛林中作晚课大忏悔文、礼八十八佛后之偈颂,即节录自普贤十大愿之偈颂。我们修学佛法,必定要修随喜功德,才能对治嫉妒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上文主要意思,是我们应当随喜诸佛菩萨圣贤乃至一切众生之功德,故往生论说‘五念门’,里面即包含随喜功德,亦即昼夜六时,于‘修持、用功、拜忏’时,要做随喜功德,乃随喜诸佛菩萨之功德;‘平常’发现有人做善事、修功德,有好处,即应随时随喜。故戒文是对平常见人有功德,生随喜心而说。而普贤十大愿之随喜功德,乃指我们平常修行时,或是拜忏用功时,应当随喜诸佛菩萨等之功德,应当要如此学习。
以上将犯相分别清楚,接下讲开缘。
不犯者:
开缘共十条。
知彼少欲,护彼意故;
第一种开缘。如果菩萨知道‘彼’修功德者,是一位少欲知足的人,不要人家赞叹,如果受到赞叹,会觉得很惭愧、很难过,为护持其少欲知足的道心,而不加赞叹,是不违犯。此乃外表不赞叹,并非内心不生随喜,此须分清楚,不可错解。故内心生随喜心,而外表不赞叹,如此则不违犯。此是‘护彼意故’,外不赞叹,内生随喜,更要生钦佩欢喜心,此人更是了不起。
若病,若无力,
第二、第三种开缘。菩萨若生病,没有力气赞叹人家,是不违犯;或生病刚好,元气尚未恢复,无力说话赞叹,亦不违犯。当然,内心仍要生欢喜心。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称赞修功德者,会生反效果,对他会产生不良副作用,而不称赞他,却对他有好处,使他能断恶修善,则不赞叹亦不违犯,此乃成就其功德。不过内心要生随喜,下皆例此。
若护僧制,
此对出家人讲。若僧团中有制度,在特殊情况下,不能赞叹彼修功德者,为护持僧团制度,不用言语赞叹,是不违犯,但内心仍须生欢喜心。
若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诸患故;
第六开缘包含四事,须分别说明。‘彼人’指修功德者,若赞叹他,会使他生起贪、嗔、痴等根本烦恼,若因赞叹而增长贪心、嗔心,则不能赞叹,故遇此情形,则不必赞叹。
‘若令彼人起溢喜’,‘溢’是水超量而满出,形容欢喜过量,超过一定限度。如果赞叹修功德者使他过度欢喜,甚至好几天都睡不著,结果变成懒惰懈怠,对他只有坏处而无好处,如此不赞叹亦不违犯。
‘若令彼人起慢’,若因赞叹,而使修功德者生起贡高我慢,不赞叹则不如此,如此,不赞叹亦不违犯。‘若令彼人起非义’,‘非义’即做出无意义之事,甚至不合法之事。若彼受赞叹,而起放荡纵逸,甚而得意忘形,造了不善之业,如此,则外表不赞叹亦不违犯。
‘除此诸患故’,‘诸患’指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此四种都是过患。若因赞叹而使对方生起一种过患,已甚不好,何况四种!为使有功德者:除去此等过患,故而不赞叹亦不违犯,当然内心要起随喜。
此种因人赞叹而起烦恼、溢喜等过患之情形,本人亦有亲身经验,可讲出供大家参考。为何受称赞而生过患?此在年轻人、小孩子更有可能。我在十几岁刚到狮头山当小沙弥时,因从小即很懂事,故到寺庙住没几天,很多工作都会做,例如早板、敲打钟鼓,平时帮忙香灯师,种种事情都做得很好,当时寺里常住四众有七八十人,大家都很喜欢我,时时都在赞叹我,说我的好话,我心里高兴得不得了,有一次高兴得整夜睡不著觉,有一次竟然生起贡高我慢来,眼睛就长到头顶上,而自己也没感觉,问题就渐渐生出来。贡高我慢、脾气大、烦恼跟著来,贪嗔痴什么都来了。幸好有这么一天,大概是农历正月底吧!山上下雨,那时山上都是自己种旱田(靠天田),一碰到下雨,就赶快把花生种子搬出来。大家都在斋堂剥壳,准备下种,我当然也不例外,闲聊时,所有工作者,都说我好话,听得我真是飘飘欲仙啊!正好那时有位老此丘尼,她不但不赞叹我,且说道:你们都赞叹他,小孩子你们不能一直说他好。否则就像一只鸟,翅膀还没硬时,依靠著你,将来长大翅膀硬了就飞走了,那还认识你啊?何必这么赞叹他!经她一盆冷水浇下来,我才清醒过来,否则老早就飞走了。当时我好像也很善于体会那老比丘尼所说的话,不但不认为她在嫉妒,反而觉得她真会说教,可说一针见血。当时若非她这一席话,我真的一直在贪嗔痴中,贡高我慢都来了,烦恼也越来越重,一天到晚都高兴得不得了,看到人都觉得我比人家高好多。经她这么一说,我觉得过去的贪嗔痴都要不得,都错了,慢慢的改过来。因她说很多人在那里当小沙弥,长大都飞走,我就下定决心要做给她看,我不飞走,一定要在山上有所贡献才离开,若没有贡献我就不走。后来就算碰到再多逆境,都会想到那位老比丘尼的开示,也就不敢回头,这样在山上住了二十年,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所以赞叹得看情形,如果像我这种情形,可不能赞叹。我本来不喜欢把自己的例子搬出来讲,怕人误会是在替自己宣传。说实在的,在山上我是从扫地、扫厕所做起,一直做到当住持,住持做圆满退居时,还不满三十岁。三十一岁开始闭关,著实下了一番功夫。我总觉得住在山上,无论如何,不会被人家认为,长大了就飞走了,我是没有飞走。中间当然还有很多话,我不愿在此说太多。我只是说明,如果赞叹这种年轻人,很容易使他生起烦恼,增长贡高我慢,对他没有好处,若有此过患,外表不赞叹他是不违犯的,只要内心生欢喜心即可。
若实功德,似非功德;若实善说,似非善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