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3 0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认的是,曹睿的这份安排给后来江山易手埋下了隐患,但其中的原因则各有说法。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并不是重用“鹰扬之臣”司马懿,也不是大草包曹爽,而是这个小皇帝太小,控制不了天下因此大权必然旁落他人而重蹈东汉宫廷内乱不已的覆辙。陈寿指出曹睿应择立有为的长君,以维持曹氏的国祚,是极中肯的。此时的司马懿对曹魏政坛最大的影响力其实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几十年的政绩战功威望资历;第二,他与郭太后的交情。郭太后没有子女,很喜爱他的两个侄子郭德郭建,而这两人的夫人却不偏不巧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女儿,可见两家关系之近。这两点都与辅政大臣的身份无关。没有辅政大臣的头衔,司马懿仍然会是司马懿。当然,曹爽就完全不是曹爽了。 * a8 v; k( m; L I' O
e) C2 z, o, v4 F& O% |1 e* o, J4 i曹爽原来的官职是不起眼的武卫将军,这下子一步登天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甚至高于拼死拼活几十年的司马懿。为了给这位首席辅政大臣点颜面,曹芳加封他为侍中万户侯(一万两千户,而他老子曹真当年才两千九百户),并“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可是当年汉高祖刘邦给与萧何的礼仪,你曹爽也不脸红?同时,曹芳也加封司马懿为侍中,并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可见,曹魏的朝廷给于曹爽的是荣宠,给于司马的是实权。两人各率领三千士兵护卫宫中,出入朝廷可以乘车,相当风光。这个时候的曹爽大将军倒也老实,知道自己没一点能跟司马太尉相比,尊敬司马懿有如父亲,无论大小事都和他商量后再决断。两人倒也相安无事。
, E! T6 I/ u8 @+ Q' M, n7 a1 f9 Z$ Q( U1 i2 n
然而,这样的尊老爱幼却没能支持几天。仅仅一个月后,就变了味道。
7 \1 b5 B) j( Z5 n$ r+ z( C
9 J& E; e* W. z: B& P+ E+ D注1 回顾三国时的几大人质事件,主要有:1,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相争时,夏侯敦手下的青州军突然哗变,劫持了夏侯敦为人质。其部将韩浩立即派兵包围这些人后怒斥:“你们以为劫持了夏侯将军就能为所欲为?!”当面就要硬攻,毫不顾及夏侯敦的安危。这些青州兵看到劫持无用立即投降,而后来无论夏侯敦还是曹操都没有怪罪韩浩,曹操还因此立法无论军中什么人被劫持都不能退缩。后来曹操军中确实没有发生过人质劫持事件;2,袁谭投降曹操后,为了加以安抚曹操娶了他的女儿为儿媳妇,后来袁谭反叛时曹操先把他女儿送了回去,这点小便宜不占;3,韩遂马超虽然一个儿子一个老子在邺城曹操那里为人质,面对曹操的压力仍然起兵反叛;4,如今的司马懿,干脆拒绝这样送上门来的人质。看来,人质这一办法在三国根本行不通。
' h0 b; s5 m, F% |) [& o7 ]: O, k+ i( c
注2 曹丕去世时任命的辅政大臣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人。这时候另外三人都已经作古。关于司马懿的为人,曹睿曾经问过陈矫,陈矫回答:“司马公望重朝廷,但能否托与社稷,不好说。”从曹睿最终托孤的言语来看,他对司马懿虽然很信任,但为此或多或少有一丝顾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