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8 03: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卓逃了,而且是焚毁洛阳而逃(根本没有回来的打算和勇气),盟军应该一鼓作气穷追不舍痛打落水狗吧?非也!袁绍等人还是惧怕,谁也不敢先追。曹操极力劝说也无济于事。曹操急了:“兴兵除暴,大家都已经来了,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如果董卓听到我们起事,挟天子据险要举兵东下来争锋,实在是不能轻视;现在将洛阳付之一炬,绑架天子公卿后西逃长安,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覆亡在即,一战可定。机不可失呀!”对牛弹了一遍琴后,带着自己的五千人就向西追了下去。只有曹操的好友张邈派部将卫兹相助。追击到荥阳,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一场遭遇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本人都中了冷箭,马被射死。关键时刻,曹操的族弟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并大义凛然的称:“天下可以无洪,不可以无公”。曹操终于逃脱。徐荣看到曹操就人数虽然不多,但“力战尽日”,判断酸枣的盟军不会好对付,也没有追击。 ( `/ G, J$ c3 N
曹操奋战的同时,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饮宴,公款吃喝,脑子里的什么董相国汉献帝早就被手上的杜康老兄代替了(徐荣要是知道底细,一定该后悔了吧)。曹操看到杯盘狼藉的一切,气愤,失望,灰心,百感交集,当即痛斥这些打着饱嗝的家伙:“诸位要是能听从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引兵进军孟津;酸枣的人马守住成皋,占据险要;袁术将军率军入武关,震动三辅。都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必与董卓作战,那么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立刻可以胜利。如今诸位号称义兵,却满腹狐疑无所事事而坐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们不觉得羞耻吗!”醉醺醺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的话都听不清,顶多在酒精的帮助下表示了点脸红。
, A; r Y8 r3 m( U# W, _盟军就这样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真可谓一枪未放就堕落了。从此后,讨伐董卓就再也没有被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是无法从外部来寻找原因的,原因只能在内部。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同床异梦而又勾心斗角。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本来就担心渤海太守袁绍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绍作了盟主,自立为车骑将军,就对这位盟主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了)。袁绍本人又是个羊质虎皮的家伙,只不过因为袁家的名声而当上了这个盟主。盟军的许多人,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才来的,顾及的本来只是哥们义气。军粮短缺,老大气短,还会有人为那个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只能是付诸东流了。 3 x* u. e! u/ ~% ^
$ {9 l, u5 @: F8 k1 ^, I
注1 这个少帝都是额外算的。他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后汉书未给他做纪。
1 s+ @7 _# \/ Y" F, N" x0 B8 |4 X6 t+ h9 j5 u4 V( O! E
注2 刘焉当时看到朝政混乱,他的这个建议有为自己离开洛阳避祸找借口的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