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残肢书生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隋唐辽宋元明清 简介(申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国(1115-1234)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 B& s  X2 h! G5 e( u3 R9 r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然而,金朝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在蒙宋夹击之下,“遂至失国”。
6 N+ A! o. A: w: n. ^7 P1 {金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制度前后有所变化。女真部落联盟时采用国相制,国相与部落联盟长都勃极烈分治诸部。金朝建立之后,废除国相制,建立勃极烈辅政制,初设四勃极烈(原意为官长):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以后又增设国论乙室勃极烈,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金太宗时,占领辽、宋之地后,开始采用许多辽、宋制度。金熙宗时,对各项制度作了改革。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统一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金世宗时,各项制度大体确立。中央设尚书省综理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 h1 M8 @# s. z* G3 A( @2 j' l+ J$ J- G% ?+ G& d* X* F- [8 @
金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主要社会经济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金国于天兴二年(公元1234年)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n+ l9 t- i( Y0 E7 v# M
金国是两宋时期我国境内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它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 T, R% O9 {4 ^: N" `' M
$ X* V0 H/ c+ j9 e- k1 b
金朝共有十帝(包括完颜承麟),其中病死的五帝;在内争中遭残杀的三帝;国亡后自缢而死的一帝;国亡时阵亡于乱兵中的一帝。 * R1 \: c3 p7 s& r  x/ ~+ p
' [6 z% o% Y) }! P  U
完颜阿骨打袭位前的历任完颜部酋长后被追谥为帝的有:始祖完颜函普、德帝完颜鸟鲁、安帝完颜跋海、献祖完颜绥可、昭祖完颜石鲁、景祖完颜乌古、世祖完颜在刻里体、肃宗完颜颇剌叔、穆宗完颜盈歌、康宗完颜乌雅束。
8 p' ?! Y" Z+ k; J" E$ T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j$ ^9 e% g, b0 n+ O; t
% a) V& i5 v! \, z
  太祖,名完颜阿骨打(公元1068-1123年)。女真族酋长,金国建立者。在位9年,病死,终年56岁,葬于睿陵(今北京市房山县西面三峰山下)。
! y8 \5 }4 e! y$ X7 i, ]
2 b" B( F( q: {8 {1 x7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女真完颜部人。祖上世为部落酋长。辽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10月,其兄完颜乌雅束死,他袭位为酋长,称都勃极烈(宰相)。时女真族为辽国的附庸。他被辽封为惕隐(辽官职名),次年,又被封为节度使。 8 _! g/ z% G4 N8 L, y
+ `0 S- k4 n: h  ]
完颜阿骨打先以武力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后又领导女真族发动了反抗辽国奴役的战争。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6月,他召集女真各部落兵马誓师攻辽。手握木棍大声说:“你们要同心协力打 # Z& S4 p: h, B: r$ h

$ k9 G  t/ v; s) ?/ S败辽兵,有功者,奴婢可以解放为平民,平民可以作官,原先有官职的,按功劳大小升官。如果谁敢违背誓言, 就要处死,连家属也不能赦免。”第二天,阿骨打就率这2500部众攻占混同江东的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小城子),大获全胜而归。 . O4 T5 H9 S; q1 q
同年11月,辽军以十万之众进攻女真,阿骨打只率领3700人迎战,辽兵正准备渡过鸭子河(今吉林省扶余县北松花江),阿骨打率军与辽军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会战。时大风陡起,尘埃天,女真军乘机勇猛冲杀。大败辽军,并将俘虏编入军队,人民猛增到一万。这次会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也是女真军日后攻灭辽国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史称鸭子河之战。女真军女乘胜进击,连破宾州(今吉林农安东北红石垒)、祥州(今吉林农安境)、咸州(今辽宁开原老城镇)等地,攻占了辽的大片土地。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正月元旦,阿骨打在弟弟吴乞买,将领撒改,辞不失等拥戴下,在按出虎水完颜部的居住地(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子)宣告建国,国号大金。年号为“收国”。
+ h7 Z- |0 I6 N  ^/ Z1 C! p# K( A; L5 |# ^  H$ j3 ~/ u1 q2 s0 u- f
阿骨打于建国的当月,就统领2万大军攻辽,于同年9月攻占辽北方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十二月,又于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以西)战败辽天祚帝亲自统领的10万大军。此后攻辽又一再取胜,三年间,占领了辽上京、中京、西京等地,并于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与北宋联合攻破辽国,辽天祚帝西逃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 , u$ T# V6 m4 X* T5 Z1 C  ?

& [( w3 p& |) e) ]( n( \阿骨打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为金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9 L$ m+ i9 m) L. m& _/ Q; ~  g* i0 b, {
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8月,阿骨打攻克辽的燕京(今北京市)后,按照和北宋的协议,将燕京六州之地归还北宋,领兵回师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行至部堵乐(今黑龙江省克东县北克城)时病死。先葬于上京的西南,后改葬于和陵(后改名为睿陵),海陵王完颜亮继位后,又迁葬于大房山(今北京市西南),仍称睿陵。
) t" A7 |! y( B) v1 x7 n  t1 l
. t3 p$ Y' }* u2 P  R6 s9 Y4 D完颜阿骨打病死后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元皇帝。 3 q' h: j+ J* P  u

' v; J' g2 u1 a% ?金太宗(完颜晟)
1 D4 l8 ~9 w9 e5 R" K
% i- d' w" i5 M太宗,名完颜晟(公元1075-1135年),初名吴乞买。太祖完颜阿骨打弟。太祖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恭陵(今北京市房山县)。
! [. H4 f* f+ v2 R8 M
9 ~) O9 z1 e! @. `7 d9 u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115年金建国时被任为谙班勃极烈(大宰相)。太祖统兵攻辽时,他被派为留守,主持国内大事。太祖于公元1123年8月病死后,他按女真族兄终弟极制于9月继位,改年号为“天会”。
) f% k; U" {. S; p/ c
7 e5 q  _, y& I: a0 X太宗继位后,将太祖誓师反辽之地建成都城,称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太宗继续太祖未竟的事业,于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派完颜宗翰(粘罕)等追俘了辽天祚帝,辽国灭亡。在灭辽的过程中,太宗见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就在灭辽的那年冬天命令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完颜宗弼(金兀术)等人率军大举南攻北宋。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陷北宋都城,俘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太宗先后扶植张邦昌、刘豫等傀儡政权以控制中原。同时他又进一步攻掠南宋,相继占领了今河南,陕西,山东等省的大片土地,大体确定的金的边界,确立了金对中原的统治。
( |/ Y, x$ z8 H
$ u% U& f! L; w2 \7 r8 v; Q太宗在位期间,逐步采用汉制,改革旧俗,创造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金朝的经国规模,晚年他又改变了女真族兄终弟极的旧传位制,立太祖孙完颜擅为继承人。 6 D8 E, I6 ^: M/ B5 L6 R

3 V5 R) e2 ?) A. S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正月,太宗病死于会宁明德宫。葬于和陵(后改称恭陵),海陵王时又迁葬于大房山,仍称恭陵。
9 q' R, b. D8 T1 r7 k/ e) a
+ x) `! P% M' [& t; C完颜晟死后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烈皇帝。
& B. R9 {0 g+ H4 V$ a/ M+ o金熙宗(完颜擅)
4 R1 N( Y* o5 {' E4 \
/ m9 `' s9 l: i" r) A9 l. X3 e. L熙宗,名完颜擅(公元1119-1149年),初名合刺,大祖完颜阿骨打孙,太宗完颜晟侄孙。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4年,被完颜亮杀死,终年31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房山县峨眉谷)。 4 p. X2 i6 U7 f2 m$ S% e: D% a

9 g7 ?+ X/ t( k1 v: p( v金熙宗完颜擅,完颜绳梁子。他自幼跟随汉族文人韩方学习汉文化,能用汉文作诗填词,俨然象是一位汉族少年。公元1130年他13岁时,被立为“谙班勃极烈”,定为皇族继承人。太宗于公元1135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在灵柩前继位,沿用太宗年号,公元1138年改年号为“天眷”。 * p& v7 z/ K9 B0 E8 V0 v

' l8 o2 ]: d7 Y, w4 l* d2 a熙宗即位时,年仅16岁,先后由金朝重臣完颜宗翰(粘罕)、完颜昌(挞懒)、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等掌握朝政实权。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完颜宗弼病死,他才亲自过问政事。此间,即皇统元年(1141年)十一月,金宋和议成功,南宋向金称臣,向金输纳岁币。明确了双方的边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 ^! P2 A( N$ s0 E; f' E5 ^
9 U- r2 J4 V6 Y# ^! c: z" z
熙宗亲政后,采用汉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了由贵族会议推选最高统治者的都勃极烈制,确立起有金一代的皇位世袭制。时朝臣派系斗争激烈,他和干预政事的皇后裴满氏也矛盾重重,实际上他已无力控制政权。 / ^; P* k( _+ f9 ^  {
# E# I% A2 d! k& r* S9 o* L5 M
熙宗暴躁而多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九月,河南有个兵士孙进率众起义,自称皇弟按察大王,熙宗竟怀疑这皇弟是指弟弟完颜常胜,就将完颜常胜和另一个弟弟完颜常刺杀死。11月,他又杀死了裴满皇后和妃子多人,并大杀宗室,大臣,使其他宗室大和大臣人人自危,人心思变。
+ m6 K$ o% F. l* a+ g9 Q8 r# @% ^. g, i# z9 G, o: X
同年12月,被熙宗贬罚为平章政事的完颜亮联络受过熙宗责罚的左丞相秉德、左丞驸马唐括辩、大理卿乌带和熙宗的卫士、近侍多人密谋发动政变。同月九日,完颜亮串联权近侍直长(掌管宫殿符钥的官员)大兴国,于当晚2鼓时,由大兴国取符钥开门,假传圣旨说皇上召完颜亮入宫议事,早就等候在宫门外的完颜亮和秉德、唐括辩、乌带和省令史李老僧等人,各怀利刃进宫。熙宗被惊醒后去摸榻上的的佩刀,佩刀已被大兴国趁他熟睡时偷走。宫内值日禁卫忽士和阿里虎也早与完颜亮串通,这时他们就举刀将熙宗杀死。尸体先葬于裴满皇后墓中,不久迁葬于大房山蓼香甸,称思陵。后又迁葬于峨眉谷(今北京市房山县境内),仍称思陵。
' j, b/ a/ u8 v; L/ ~
3 o! b7 k/ t* H/ l0 K: U: _/ |熙宗死后先后被谥为武灵帝、孝成帝,庙号先后为闵宗、熙宗。 * M$ g& w( Q; L/ m) J# z$ x
0 {) K6 U6 V( @: f' _
海陵王(完颜亮) " H4 P8 B: Q' y: `6 a! u7 G. a8 p
/ l5 F$ l6 l+ O
海陵王,名完颜亮(公元1122-1161年),字元功。太祖完颜阿骨打孙,熙宗表弟,他杀死熙宗后自立为帝。在位13年,被部将完颜元宜杀死。终年40岁,葬于燕京郊外(今北京房山县西南40里处)。 2 i( c7 \. z- X7 |# n

) w$ W* _/ @& H+ }* P完颜亮,辽王完颜宗干次子。公元1140年为行军万户,后为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留守,又升迁为尚书左丞,右丞相,太保,领三省事。
6 l5 b( A1 A& l4 x. Z: e/ Y6 v* f7 n
8 _' v) ]; @0 a. t/ H' l完颜亮性猜忌,残忍。他认为其父为太祖长子,自己为太祖孙,对熙宗以太祖嫡孙身份即位心怀不满,早就结纳死党企图夺位。但在表面上,他对熙宗十分忠诚。有一次,熙宗召他去谈话,讲到太祖艰苦创业时,他装作感动的样子,呜咽流泪,使熙宗很信任他。他和裴满皇后的关系很密切。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他生日时,熙宗命亲信大兴国去赐贺礼,裴满皇后也附赐了礼物。熙宗得知,很为不满,就将裴皇后的礼物追回,并杖责了大兴国。自此,完颜亮开始感到不安,以为熙宗已经察觉了他的夺位用心。 9 T" E% j! x4 Z( T% [+ X
  s2 B' `& W) B/ h9 U1 Y9 O3 g# M
同年五月,翰林学士张钧获罪被处死,有大臣揭发张钧之罪是受完颜亮指使的,熙宗很生气,将完颜亮贬往淅京任职。他经过中京(今北京时)时,便与中京留守萧裕密谋,准备在河南起兵反叛,北上夺取政权。不久,他走到良乡(今北京市郊良乡镇),熙宗突然又召他回上京,封他为平章政事,他又和唐括辩、乌带密谋发动政变。唐括辩和乌带曾主张在废去熙宗后,立皇弟完颜常胜或邓王子完颜阿懒为帝。完颜亮很不满地说即位者舍我其谁。恰巧这时河南兵士孙进起义,自称皇弟。完颜亮就乘机散布谣言,使熙宗处死了完颜常胜和完颜阿懒等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宗室。完颜亮和唐括辩等人的频繁密谋,引起了护卫将军完颜特思的怀疑,并报告了皇后,再由皇后转告了熙宗。熙宗将唐括辩叫来,痛打了他一顿。完颜亮设计诬陷完颜特思与常颜常胜等人是一党,熙宗又杀死了宗颜特思。
3 x4 Y) `! {, Y0 x$ ]
: n4 t1 _5 ~% ?* u8 L. X/ h同年十二月,宗颜亮终于发动政变,杀死了熙宗,紧接着又假传诏旨,将熙宗的亲信大臣完颜宗敏等人骗进皇宫一一杀死。当晚,完颜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天德”。 7 k; i% U% \* y9 ]$ D

( e3 C# Q8 h% r5 u% Y( s完颜亮即位后,为了防止别人和他他争夺皇位,又杀死了太宗子孙完颜宗懿等70余人和秉德等大批贵族。接着,他颁布求言诏,宣布无论公卿大夫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上书提出建议。许多人提出上京远在一隅多有不便,建议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完颜亮采纳这一建议,于公元1151年命令右丞张浩主持修建燕京。有人依据阴阳五行来规划燕京的皇宫,他不相信这一套,驳斥说,国家的吉凶在于德而不在于地,如果皇帝不好,占卜善地又有什么用呢,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并将祖陵迁到大房山,又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和女真贵族的住宅,平为耕地,并削去原有贵族的王爵,这些措施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女真族接受汉族文化,向封建制过渡。 . T4 f+ ?5 t9 I9 e- z% f

" _0 \9 }1 D! B  G  T  T完颜亮说过:“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第一愿已告达成,第二愿不易一蹴而就,这第三愿,却易若探囊取物。被他收入深宫而“妻之”的,竟有他的弟媳、小姨子、堂姐妹,更有甚者,连叔母、舅母都不能幸免。
+ y: K/ h, S6 z! v. _2 j3 f( T, V$ d* v- s& X- b% I" _" Z& z( k
之后,完颜亮开始要实现他的第二愿。公元1158年,他又命令张浩负责修建汴京(今河南开封),准备将都城再次南迁。以便于进攻南宋。许多大臣反对,认为宋人无罪,师出无名,边徒单太后也极力劝阻。完颜亮却变得一意孤行,甚至处死了徒单太后,禁绝异议,迁都汴京,积极准备南侵。
4 X8 h# c0 e% n! c  _2 A2 @  b! G8 p) }- E# c4 Z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9月,完颜亮亲率大军60万,兵分四路,大举南下攻宋。10月初八,金军渡过淮水,进兵庐州。同一天,留守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的完颜雍被拥立为帝,是为金世宗,并传檄天下,公布完颜亮的种种罪状,废完颜亮为海陵庶人,同时派兵阻断他的归路,完颜亮不加理会,继续进兵,命令武平总管阿邻先强渡长江,登上南岸,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
. ~3 g! A5 w0 N) Z4 z1 C) S1 c: z! z% k0 y+ r" C& z
11月26日, 完颜亮集中兵力,勒令将士们在第二天从瓜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南)强渡长江,后退者斩!隔岸的宋军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严阵以待。金军强渡无望,而完颜亮一贯用法苛严,使金军将士进退两难。他们得知完颜雍已在辽阳称帝,并废完颜亮为庶人,便人心思变,开始成队成群地逃亡。兵部尚书兼浙西道兵马都统制完颜元宜等乘机策划兵变,于27日清晨率领金兵呐喊着攻击龟山寺的完颜亮营帐。完颜亮起初还以为是宋兵渡江奔袭,忙命令近侍大庆山出帐去召集将士迎战。这时已经有一枝箭穿入营帐,完颜亮拿起一看,大惊失色说这是我们自己人射的箭。他立即取下弓箭向外冲去,却被一箭射中后颈而昏倒在地。叛将进帐又一连几刀将他砍得血肉模糊,并用绳束套上他脖子用力将他勒死,又用大氅裹住尸体焚毁。后来,金世宗完颜雍降封他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帝,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的墓地间。臣下上奏说完颜亮罪恶深重,不应封王,也不应葬在诸王墓地。完颜雍又废他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墓地西南40里处的平民坟茔。 6 }& t" o: V# g6 n( m! K
! b! T5 D5 i9 b$ ]
一代枭雄完颜亮,终于化为一撮黄土,但却迎来了金朝的鼎盛时代。
' L, W* C2 w9 f9 F0 x金世宗(完颜雍)
' P4 i6 ^8 Z& t3 v0 Z! s, T1 u( ~4 A' r5 e( ^# Y" Y7 d, `
世宗,名完颜雍(公元1123-1189年),初名乌禄,太祖完颜阿骨打孙,海陵王完颜亮征宋时为东都留守,后被拥立为帝,在位29年,病死,终年67岁,葬于兴陵(今北京市房山县三峰山下)。
  j, v. ~% z+ r! V/ _$ H7 B$ ^+ v  f' D* @7 l: L
金世宗完颜雍,太祖完颜阿骨打孙,完颜宗辅子。先后封为葛王、曹国公,赵王、郑国公、卫国公。金熙宗时任兵部尚书。海陵王时,任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 ' r) G8 {" Y; F1 n% u1 @
$ t2 K4 M: S  k6 `6 W
在世宗完颜雍做济南尹时,海陵王完颜亮闻其妻乌答林氏貌美,召她入京面圣。乌答林氏对世宗说:“我若不去淫贼必然会加害夫君,我自有办法,既不连累夫君,又不辱我清名。”遂起身赴京,行至良乡,自杀而死。世宗后来在位的29年间,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就是为了怀念深明大义的乌答林氏。 * ~: v% s( P) E1 \, @
3 }1 [4 a- v: h3 P+ Z" W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9月,海陵王率军大举攻宋。同年10月,海陵王部下南征万户完颜福寿、高忠建、卢万家奴和婆速府路总管完颜谋衍于南下攻宋途中,分别率领所部从山东、常安自行返回辽阳,捕杀了海陵王安插在辽阳监视世宗的副留守高存福,并于10月8日拥立世宗为帝,改年号为“大定”。 : Q0 j# f' _$ |  `3 g8 T
+ E8 n8 }- V9 M
世宗称帝后,下诏列数海陵王罪恶,废为庶人,并遣军切断了海陵王归路,进据中都。他外与南宋议和罢兵,内用各族人士为官,重兵镇压了契丹族起事。使统治集团内部趁于稳定,国内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他还注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科举,学校等文化事业,放免二税户和部分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金银矿税,广开榷场。使金国财政充足,仓廪有余,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出一时的繁荣,成为金国的全盛时期,女真族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他也被誉为“小尧舜”。
" k# [& v, l  w) |8 I
4 m) y4 |6 E4 }) d; \  v* {) V3 J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世宗病死于中都宫中的福安殿时,许多人都失声痛哭,悲声遍野。   P; f% w# M, }- D2 k- a5 E

9 H. z; d  k3 b" v# e$ W% e0 H完颜雍死后的庙号世宗,谥号为仁孝皇帝。 * J% o% n3 n# A8 B7 p

6 X! q9 A1 U% \- F6 L6 B金章宗(完颜?)
, W% d! F5 x% s& E6 R- V9 l% B, N7 m' T
章宗,名完颜?(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达葛,世宗完颜雍孙,完颜允恭子,世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道陵(今北京市房山县大房山东北)。 5 v: m- R. X% _0 h

, o+ b& C" _! Q6 q金章宗完颜?,他喜爱汉文,能书画,先后封为金源郡王,原王,判大兴府事,尚书右丞相。世宗因为太子完颜允恭早逝,立他为太孙。世宗于公元1189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明昌。 ; c& }4 d, u! F4 C" ~# R* g' W7 ]
! x2 x7 X* X8 U  c# v" G; F7 X
章宗即位后,大兴郡学,提倡儒术,进一步采用汉族礼仪服饰,提倡女真族和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此间,北方蒙古、塔塔儿等游牧部族不断南下侵扰,他先后派兵征讨漠北各部,大败蒙古、塔塔儿部。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在北方边界修建了界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元1206年,南宋丞相韩?胄派兵北伐金国,章宗派仆散揆、完颜匡击败了宋朝的北伐,并逼宋朝杀死韩?胄以议和。但金国也受到巨大损失。
) Y* d! O; {" L% ^: c& @& g8 N( ~+ k# U7 p0 d
同时,黄河还三次大决口,给金朝财政经济造成很大困难。章宗为解脱困境,大量发行交钞。同时采用通检推排、括田等办法,以增加赋税。但这些作法都没有什么效果,金朝开始走向衰落。   ~9 M/ u# L6 P9 A+ _; u4 S0 f5 m
. S* f3 ?0 v2 ~! b1 x$ R
章宗是金朝汉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皇帝,诗词创作甚多,又爱好书法、绘画,在朝中设立书画院,搜集散佚的书籍和书画名品。 9 i8 Y: N# d" W& @
& I6 Y( [' h) N
公元1208年11月,章宗病死,遗诏说:“朕尚无子,贾氏、范氏已经怀孕,即将分娩,如果两妃中生下男孩,就马上立为皇帝。” / k$ U# L0 A2 z* g- T' Q
; H( @7 [/ Y7 M; Q6 D- M
完颜?死后庙号为章宗,谥号为英孝皇帝。/ d" m. k0 S' Z+ g$ E4 T7 f* E
卫绍王(完颜永济) , |+ Y" D& ?6 h( y' g6 K, Q& u

+ R# k# M0 M: C" b4 l2 i卫绍王,名完颜永济(公元?-1213年),初名允济,小名兴胜。世宗完颜雍第七子,章宗叔。章宗病死后,被迎立为帝。在位5年,被胡沙虎废黜后毒死,葬于今北京市房山县。 0 a0 ~8 C, p3 c5 B. I2 D. x
! K4 u9 n: q; x$ I
完颜永济,先后封为潞王、韩王、卫绍王。章宗于公元1208年11月病死。时章宗无子,贾妃、范妃还在怀孕,元妃李氏、宦官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颜匡等人设计于同月立完颜永济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安”。
" y7 m1 V7 k  v7 H1 ]4 Z" b; ?* d9 K( S4 p$ k" I
完颜永济即位后,为了保住皇位,立即毒杀了贾妃,又令范妃堕胎,并将她削发为尼。
; S7 g, n2 M* S% p
9 y+ A' f  c( r( [3 k7 H完颜永济在位期间,蒙古崛起,元太祖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大军多次攻金。公元1211年12月,蒙古军围攻中都,完颜永济采纳主战死守的建议而顽强防守,击败了蒙古军,保住了中都。 3 Q6 F. Z3 g" S! p
# Y0 A9 s* ]2 S( m3 G+ M
公元1213年8月,成吉思汗再次率大军逼近中都。此时负责防守中都北面的右副元帅胡沙虎,在两年前蒙古军南下时,曾临阵怯逃,丢弃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逃回中都。完颜永济对他非但未治罪,反而仍重用为将。蒙古军逼近时,他仍然一味游猎,不理防务。完颜永济派使臣到军营去严词督促,胡沙虎恼羞成怒,于8月25日凌晨,联络完颜丑奴,蒲察六斤,乌古论孛刺等人反叛,从通玄门杀入中都东华门,占据了皇宫。第二天,劫持完颜永济出宫。不久,派宦官李思中用毒酒将完颜永济毒杀。
4 h; ^: N: E& F7 n  k" S. B* {/ _# c2 p
完颜永济后被追谥为卫绍王. + y- z9 r3 L$ R. [$ Z2 |: T2 s

# ]- H1 y* ]3 s9 M3 y! b# |金宣宗(完颜?) ! r$ r1 l1 m% f6 C7 d
. a4 P+ m% D  Q, }
宣宗,名完颜?(公元1163-1223年),初名吾睹补,又名从嘉。世宗完颜雍长孙,卫绍王侄。胡沙虎毒死卫绍王后迎立他为帝。在位11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房山县大房山东北)。 & }* k. g% Z- q
  p& {5 i8 Y$ P# \. x2 N+ A
金宣宗完颜?,完颜允恭长子,先后封为温国公、丰王、翼王、邢王。胡沙虎于公元1213年8月毒杀卫绍王后,于同年9月将完颜?从彰德迎入中都,即位于大安殿。改年号为贞祜。
/ G0 T( x" t4 o0 F9 H; I
% S' o; i* N/ P0 H2 Z) b& m公元1214年3月,成吉思汗大军又云集中都北郊。宣宗遣使向蒙古求和,献上童男童女各五百,绣衣三千件,御马三千匹和大批金银珠宝,还将卫绍王的女儿岐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从而换取了成吉思汗的退兵。蒙古军撤走后,宣宗害怕蒙古军再次南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于同年五月,将都城迁往南京(原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以避蒙古的锋芒。这怯懦的南逃极大地动摇了军心,民心,驻扎涿州、良乡的军队哗变,大批将领,官吏,富户纷纷投降蒙古,中都,辽东,辽西相继失陷于蒙古。他又企图逃往南方以扩地立国,便南侵南宋,却也受到了南宋军民的有力反击,使金国背腹受敌,面临灭亡。 % F" S$ J, W& C* r+ |4 Z
9 [2 A; ]" y7 U
公元1223年12月,宣宗在内外交困中走完了他的一生,病死于南京。死后的庙号为宣宗,谥号为圣孝皇帝。# W2 z: C+ [8 P0 j
金哀宗(完颜守绪) 3 o) K" s& y: s5 |+ ~3 q" m* W
! T3 |! Q6 o4 D1 g4 w
哀宗,名完颜守绪(公元1198-1234年),初名守礼,又名宁甲速。宣宗第三子,宣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国破后自缢而死,终年37岁。葬于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北面汝水旁)。
  Q5 ^( _) |8 W. M1 ^  }! u! C) B7 o8 E
金哀宗完颜守绪,曾封为遂王、授秘书监、枢密使。公元1216年立为太子。宣宗于公元1223年12月病死后,庶子,平章政事,英王完颜守纯就抢先进宫夺取皇位。完颜守绪接到讣告,于第二天才赶回南京,立刻命令枢密院官以及东宫亲军三万人屯守在东华门大街,并派侍卫四人将完颜守纯监禁在近侍局内,然后在灵柩前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大”。 : `% d" i/ }5 B( V8 _
  z  R$ K+ ]# y9 c8 P, ^1 x- U
完颜守绪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抗蒙措施,以挽救金国于危亡。对外,他下令停止进攻南宋,和西夏议和,集中兵力抵抗蒙古军。对内,他任用赤盏合喜等有功的将领。他曾一度在河东,陕西等地击败蒙古军,恢复了不少失地。 6 n6 a; z5 N, x2 G- c

1 }- D, G: M" S& ?公元1231年,蒙古窝阔台(元太宗)派三路大军大举攻金。第二年,金军在三峰山(今河南省禹县)惨败,主力损失殆尽。蒙古军乘胜围攻金都城汴京。完颜守绪因城内瘟疫流行,军民病死几十万,加上粮草断绝,无法坚守,只好弃城逃往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公元1233年9月,蒙古和南宋联军联合围攻蔡州。完颜守绪在重九日祭拜上天后对群臣说:“国家从开创以来,养了你们一百多年,你们中或因祖先立功,或因自己立功而被起用,都已经多年,如今国家危急,能和我共患难,可称得上是忠臣了,蒙古兵将要攻城,这是你们立功报国的时候,纵然战死,也不失为忠孝之鬼。”然后赐酒给群臣。部下在他的激励下顽强死守,蒙古和南宋军队几次杀入城内,都被逐出。然而,城中处境日益困难,完颜守绪于12月24日在臣下的劝说下,于夜间率领兵士出东城试图突围。他换上普通服装严在士兵群中,到蒙古军的营栅前,终被哨兵发觉,遭到了大队蒙古军的阻击,他只得返回城内。这时城中粮草断绝,他宰杀自己厩中的骏马50匹,军马150匹,供将士食用,又取出御用的金银器皿赏赐给将士,鼓励大家继续坚守。 3 P7 a! E. r) d* @+ f3 d  v

: N5 Z  }" O5 v公元1234年正月初九日,蒙古军凿穿西城的五门,杀入城内,大将完颜仲德指挥兵士,经过激烈的巷战,暂时击退了蒙古兵。完颜守绪眼见蔡州难以坚守,哭着对近侍说:“朕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思没有什么大的罪孽,死也无怨,恨只恨祖宗传下的国家已经存在百年,到朕而灭绝,朕将和历史上荒淫残暴的昏君一样结局,实在使朕痛心!自古以来,没有不亡之国,而亡国之君往往被人囚执而为俘虏,有的在阶庭受羞辱,有的成为奴仆。我决不会如此出丑,辱没祖宗,你们瞧着吧”当晚,他召来金军统帅完颜承麟说:“朕想将皇位传给你。”完颜承麟谢辞,完颜守绪说:“这是实在不得已的办法,朕看此城马上就要失陷,自忖身体肥重,又不善于骑马驰骋,只有以身殉国。你平时矫健敏捷,又有谋略,如果能突围脱身,使国家得以延续下去,朕死也瞑目了。”完颜承麟只得应充。第二天清晨,完颜守绪正式宣布传位。在举行禅让礼仪时,宋军已攻入南城,树起了宋旗。接着,蒙古军攻破西城,金守军退却,宋、蒙联军蜂拥而入,四面杀声震天,与守军展开了殊死的巷战。完颜承麟匆忙率领将士出宫,投入巷战.
/ e; N( a% `4 R8 Z. z! [& `- `, Q( J' d- }8 |5 d0 n
中午,完颜守绪见金国灭亡在即,前途绝望,自知无法突围,就在幽兰轩中自缢而亡。近侍完颜绛山遵奉完颜守绪的遗嘱,将他的尸体火化,残骸埋葬在汝水边上。另一说是蒙古将领布展和宋将孟珙见在焚烧完颜守绪尸体,忙上前扑灭余烬,捡出余骨,一分为二,各取一份回去报功。
2 K( L( q8 O& J- p7 k, Q7 x
" P2 H/ H6 b( h* R完颜守绪死后被谥为哀宗。
, b7 p3 b- D3 W: N  P5 `7 w( ]) s  g; U5 g
金末帝(完颜承麟) " s6 u) M7 \' P' Y

* z  i# v$ z" \; X: a1 K+ e末帝,名完颜承麟(公元?-1234年),哀宗时的统帅,国危时哀宗禅位给他,在位仅半日,是历代帝王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在巷战中阵亡,尸体下落不明。 + i. e( P; ~% v) q/ ~% e  o1 B7 F

' A  b  r3 C! G- y9 }金末帝完颜承麟,世系不明,蔡州被围时,由都尉升至东面统帅,负责防守东面。不久被提升为全军统帅。公元1234年正月初九,在国危时受哀宗禅让而继位。
' _- _* o2 m1 F
# v2 {, r+ ]7 ], T* M  L) z末帝正在行禅让大礼时,南宋、蒙古军队先后攻入城内。他匆忙率领将士展开巷战,因寡不敌众,退保子城。中午,他闻知哀宗完颜守绪自缢,便率领群臣痛哭奠祭,谥完颜守绪为哀宗。刚奠祭完毕,子城又被攻破,敌兵蜂拥而入,乱砍乱杀,他率领将士匆忙投入在混战,为乱兵所杀。
" O. H& l/ q% L3 u, v8 q9 K& V
* A0 R1 ?5 X. L& s! H( _金亡。9 P0 C' w! ^& ?$ `; M$ E9 c* @

- ]: b; Z7 J; H0 }" K% n[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2:4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 [6 M8 V: g7 F4 `& y: i
4 P# u! J/ {# I3 a! K+ t9 ]# k
* x, B: N6 r4 l  n8 V  E( Y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除了蒙古人其它民族都是最低等,特别是汉人的命相当与一头牛.钱穆等国学大师对把蒙古的黑暗统治叫做没有制度的法术.章太炎认为蒙古统治时期应该为蛮夷史.# `% E. Q% P) D9 e2 [2 P
1.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致使四大汗国与元朝本身脱离宗主国关系
8 a( _* N5 [7 W" o请看: # |7 y& ]; S+ ~8 Q! j6 x4 v6 P3 e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忽必烈即位后,命旭烈兀统领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之境,建立汗国。其领土东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括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为都城,设宰相掌管全国政务,任命了各省长官。 + X" [2 g3 w8 p& T6 S
1265年,旭烈兀子阿八哈继立,元朝赐他"辅国安民之宝"方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土),以蔑剌哈为陪都。1284年,忽必烈遣孛罗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将他留在汗庭参议政事。 + ]: o' t$ e& K& K& ]; K& y
第七代伊利汗合赞统治时期,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势颇盛。1298年,合赞遣使入元朝,贡珠宝等物。" 权争影响显然亦未波及伊儿汗国. 更徨论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致使其与元朝本身脱离宗主国关系
/ h5 @% M! |% R  v4 B: _, l3 v  E0 k- Q3 r9 Z1 U
2.元朝为什么定名为"元"?为什么要以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文义命名?为什么不去用可兰经某经中某文义命名? 灭了宋朝也可以建立华夏汗国, 为什么要取名自易经?
; Q+ H$ [2 Q" `, Y/ a$ D直书的文字格式、授时历,,在显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其中一个朝代,元朝失败的地方是统治手法的低劣,不及满族精明。
: a3 \, j! [1 H8 k& I9 j$ s3 B# r8 Z, j- J8 u. D
3.等级制度大体是根据归附蒙古征服者的时间先后建立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较低。第3等级的汉人是指蒙古灭金以后获得的人口,包括生活在这一区域里的汉人和普通的契丹与女真等人,第4等级的南人,主要指南宋灭亡以后生活在原南宋疆域内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事实上,4个等级中是存在着不同的集团的。例如,汉人地主同蒙古统治者的根本阶级利益是一致的,而普通汉人同蒙古平民则共同处于同被统治的境地。
9 [& a8 S0 I/ B/ s# p4 U& F1 O6 f
6 m4 Y; X8 s" ?( e5 m0 h+ i蒙古统治阶级出身于游牧民族,自身对于中原的农耕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非在行。这就决定了蒙古统治阶级在发展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必须要完全依靠其它民族的智慧与劳动,而等级制度毫无疑问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等级制度在元朝末期激起普通中国人的极大反抗。也许这是元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O9 P3 ?6 }  j: ?) `$ T

9 h+ D2 l5 M( P9 g" l; i7 J4.仁宗的"汉法"政治 7 N( P4 q- J8 T
武宗海山即位不满四年,即在至大四年(1311)正月病死。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即皇帝位,是为仁宗,蒙古号普颜笃汗。 2 T: Z+ z1 X  g( M
仁宗曾随李孟学习儒学,倚重汉人文臣。即位后,革除武宗旧政,力行"汉法"。武宗死后,仁宗不待正式即位,即在正月间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拘捕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处死。各地行尚书省仍恢复为行中书省。 ( x0 Q9 ^" l5 D7 U; G( `) A3 l- C
仁宗即位不久,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民间行使者至行用库倒换。依旧印造中统钞及至元钞。凡官司出纳,一准中统钞数。同时派官焚毁至大钞。 仁宗通过对孔孟的崇奉,表明以儒家的纲常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汉人儒士被任用,儒学在元朝得到重视。 " g0 a9 k& ?& k; ~3 B1 [
1313年(皇庆二年)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自1314年八月,各州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参加考试的文士)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科举实行后,在政治上多少满足汉人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
/ T- b" [0 g7 w& p. v( B4 t( R0 l8 a二。基因论
. I. C# _- }. B6 y- w7 `% u* i; r从遗传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汉族、蒙古族、藏族,甚至包括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祖先都是一个,蒙古利亚人!这个蒙古利亚人的名词是西方人类学上的专业术语,它并不就是现先在的蒙古人。这个蒙古利亚人的祖先到底是北京的周口店猿人还是远在西伯利亚的还未发现的蒙古猿人,目前无从考证。 / H. o8 A: T2 _+ W" `: m! R- i
( W  X9 z0 f2 v# W" X1 w
三。血统论
/ l% A3 N) ]: a7 n7 Y) X; Q汉代,华夏族与南蛮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如果汉族人是以此为标准,那么后来的隋朝,唐朝,明朝(回回族创立),清朝都是异族?显然不是的。实际上是汉族不 3 \" a/ c% D  E
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形成新汉族。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但差别还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汉赋与唐诗的差别。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相对纯种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大和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傣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杂种有印度斯坦族、英格兰族、法兰西族、鞑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亚族等。
: b! X$ E1 S% S5 }
5 i: S  L. I( M' Z9 W四。地域论
+ m3 O  A. C2 k, W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如果以哪个时候的地域为标准,中国除了被元朝灭亡外,还被秦,隋,唐等等灭亡很多次了。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错的。“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 V$ |! w! a; ?- [6 M; g7 U2 N/ b# f- U! G. J4 x1 r/ E, f) K
五。道德论 6 D0 K9 ]( D' g, d/ {6 c
首先纠正一个概念,元朝是包括蒙古和中原,面积约1200 ,少于清朝的最大面积1300-1400. 元朝不同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有四大汉,元朝是其中之一,四大汉相互战争,激烈而残酷的内斗是元朝短命(~100年)的主要原因.元朝属于中国的一个朝代,中国人当然可以自豪. 战争没有正义和道德这一说,如今的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中国不允许英国贩卖鸦片搞慢性种族灭绝,导致鸦片战争,这么无耻的战争,你见过英国人忏悔了么?香港回归的时候,英国人是心甘情愿的么? 战争就是战争,把道德这类因素参和在里面,是不适当的。
/ [: n1 k0 H- w- D+ a) x3 F" w& b1 L( t) d/ p6 d4 }
六。首都论:元朝为什么用中国的地方做首都?大可继续在和林,撒马尔罕在地理上更加是帝国的中心。日本敢放弃东京来北京定都吗? 元朝的首都定在大都(现在的北京)所以元朝是中国的元朝,因为看朝代的主要标志是其首都的位置,而不是民族,再说,蒙古族也是我国的一个民族之一,所以元朝是我国的元朝.美国如果按民族来说那它应该的算是英,法,西班牙等国的一部分了,因为美利坚民族的主要的统治者是那些国家的移民,而不是本土的印地安人,但因为其首都在北美的美国土地上,所以才称为独立的美国
/ c: v" |6 c" y下面看看当时的明朝官方和中原汉族知识界的主流对元朝和元朝帝王看法,元朝是前代正统王朝,元朝帝王是前代正统帝王真命天子,而不是侵略殖民,特别请注意“太祖本纪”末尾称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从行文口气看,根本没有把“灭国”行为作为严重侵略罪行加以指责的意思,反倒赞赏。这反映了当时人的观念,研究历史不能拿现代人的观念生搬硬套。此外,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王献之《鸭头贴》末尾有明朝著名官僚书画家董其昌题跋。其中对元朝帝王的称呼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对前朝正统帝王的规格,称“元文宗”。
4 `# o0 ~9 P, h% f7 b
9 s# T/ A( a! o& `. T8 N9 S
1 `" O  v- M+ O- k* n9 K8 ^《中国民族史》这样评价说
, `3 w2 s% T! p& O- m
, y6 {  a: e, [' ?1 Y* S     首先,蒙古族、发展、进步及其壮大在这个时代,是一种新兴力量的代表。他们后来壮大到其力量不仅可以征服全国,而且其能力可以治理全国长达近100年或近300年之久。长期以来,传统观点总是强调蒙古的军事力量极其强大的超凡作用,其实,正如古人所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6 T: k6 @% T0 N, k

, G3 |* \( ]9 V9 _( L, Y      军事力量可以夺取战争的暂时胜利,但要治理一个国家却要靠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其统治者的治理能力。蒙古族原来处于分散部落状态,大约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开始逐步出现了阶级分化。至12世纪,蒙占社会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于公元1206年建立起蒙古汗国时,它已经是一个封建制国家。但其经济结构中领主经济是经济的主要形态。到1279年蒙古统一中国以后,它迅速吸收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其它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溶于治理国家的政制之中。
! z9 m# Y: C+ v0 Y8 \& ?3 g* _1 J. [& H) w4 `% ~5 D

0 n" }/ l" p9 r: x: L    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它不仅本身的畜牧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全国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的畜牧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北方,“数什年来……羊牛马驼之属,射猎贸易之利,自金山,称海沿边诸塞,蒙被涵煦,咸安乐富庶”。西北地区的牲畜“昌盛逾前”,他的农业生产亦得到很大发展,南粮北运,东南地区每年向北方运去大量粮食,公元1283年运会只有4万石,1329年增加到350多万石,1293年京师粮仓皆满,粮食无处储存,1294年“以京哉所储充足,诏止运三十万石”,可见其粮食之丰足。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纺织品大量外销印度等国。他们创立了蒙古文字,撰写了《元朝秘史》和脱脱等编纂的宋、辽、金三史等巨著,这些事实说明,蒙古族为主的元王朝把社会生产力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经济、文化部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所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名著《游记》中对元朝时的中国大加赞许和高度评价。
+ w. H8 H9 ~' |/ S# e# |8 P' p1 u5 E& N3 @5 {- W/ H% m6 W5 P
* N, l# W$ j% P0 N6 B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占领全中国。
" t) _) k7 Q* k- b/ M0 v# [
  u% U$ S) _; r9 ^- S之後,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着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c1 x. d# v# p; c' F5 d
元朝中期
% I! K1 h9 V* G! F+ C' F) c. K: X9 M" Z$ P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c) Q1 ^3 e9 K  U: l
# q5 |. y( L' v! ^2 p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y* L. L$ y* {1 Y
3 P) w5 g9 @' O6 X& B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6 d6 s4 b/ O5 u5 A* I6 `

( Q  V) x8 e- U2 D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R7 F, u$ n% I% X% }9 e# Z

. M8 E4 }( T9 }元朝灭亡
8 c5 l0 Q) [4 M( w+ t  s' H5 j
& i- I4 z2 J+ v$ t! T( m1 y元朝後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民族矛盾的极端激化终于引发了汉族和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尔袭杀後(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国号。
5 Z& y' w) z; W- J/ k5 h0 U元朝疆域
# T; v3 J7 Q9 _2 E9 u8 e; J
8 ]0 [% e) k$ H0 ~5 }元朝统一全国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8 |$ B. c4 |, o4 x. K4 E
- @1 r7 n  q1 ]  Z; |, Q- l. N  g4 w
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4 p* P3 c9 f/ x' @, {; q

! G" f6 m, i0 A8 e/ T中央机构
7 Y' Z" [" G/ b% e: T+ e
6 ]( q/ F2 s1 t/ Z, o3 d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2 P+ L% V. b: J
- H9 P$ g0 h' m3 T枢密院,执掌军事。
2 G) ]0 r4 t# ^; `  o
7 Y9 C- ]7 \" I) K7 X御史台,负责督察。
; U/ Y; l% _* ?4 R7 S9 m3 g, g( s, H! s: \; K' R0 L" H1 }$ Q' e
地方行政机构
! E% L; k# Y! L' k  p6 Q% H- V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   ^# ~; |, N9 K  q

% t' S$ s8 X% _军事机构
# r0 B4 k( U4 Z, l8 t$ T& L9 G3 M# M: Q$ ?& ], j* ^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0 X4 F6 J( [9 N/ x

4 e7 h4 P9 [/ a* G- T" J4 A  \3 i三十馀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1 L0 U0 ~( W2 P6 V0 t

" c+ M* W) e* `/ O! _  [# C& o3 w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c$ G( M9 q( E# X6 a
/ J4 \) k( n! {* Y' P0 E: O8 P/ {
帝王年表
+ p* [, S7 v/ |# ?8 \
" {& C' h. `) L/ Y, N+ L/ }3 t: h: P大蒙古国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1 ]/ G2 O% S$ |, I7 C
+ D- D6 k# B% J% P2 Q1 A0 ]0 T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1206年-1227年 无
8 k& |+ g2 l7 y, @
" K/ {% E) z8 l7 p7 I6 @# Q$ A# b睿宗(元世祖追尊)监国 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 孛儿只斤拖雷 摄政 1227年-1229年 无
% \, \' u+ C; n: g
# v9 x: g+ y  A( B& Z1 K$ F8 U太宗 英文皇帝 窝阔台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年-1241年 无9 R/ t0 ~' C' o9 l: c* N
$ h0 y$ s; F3 j6 H/ [
称制% H9 K  K. t$ t& ?

1 ], ]; M8 O) `. l3 d昭慈皇後
4 a2 `1 j! k( _) R& f. u5 f: P, W
? 乃马真脱列哥那 摄政 1241年-1246年 无
0 a; `3 e" n. ?  _6 ~' I; y% Q1 ^2 M) Z
定宗 简平皇帝 贵由汗 孛儿只斤贵由 1246年-1248年 无
& d+ [8 v! d: {4 s! x% J" @
$ s! \* ?$ I0 U称制
5 R/ D* ^/ q) w  x1 U' v! l7 ^2 }- k8 x6 g: O
钦淑皇後( ?/ \/ S- l' D

4 x. T* X1 M' `, q) K% [: N; K? 斡兀立海迷失 摄政 1248年-1251年 无  I9 B7 @9 L. M, W+ N; [5 k
, E+ x6 B# ]( V
宪宗 桓肃皇帝 蒙哥汗 孛儿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无
, p# G$ k' x1 _" t$ Z
8 z, c5 Z/ ]! W! u# t元朝 1271年-1368年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 R+ `9 y* r/ y4 |5 Z, X/ X8 S

) E; M* Y- _2 z2 f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
& \! ?5 v8 @5 ]+ e1 H  Z1 ]8 K6 U; O! l2 H; I) M
1294年 中统9 |' @- e* x! N

' g2 \* A$ N0 [: H" b& G& u& V. j1260年-1264年5 }  W- C% `! |. x) ^0 c: Z

$ g9 y$ P- i. \; ^! ]$ W至元
5 A' _8 F( S1 `; m3 D9 K
5 w1 A2 a' i8 d6 G! }# E1264年-1294年
8 K+ f, T- q9 J5 w- O
" J  h0 x9 G5 [0 u0 x8 @  a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
$ h* e: }" U2 _( a! y+ f3 E( G  u% U7 i( O0 n4 N1 p4 S- H
1307年 元贞
2 Z8 s" s! A# f. K0 v
* y4 D+ P8 }# A1 a0 |" w+ [1295年-1297年
( o: p8 i6 `5 s+ q  w! T) ?/ K% S. w+ ~
大德
' C3 V$ k: v2 B" n2 i; G; l- `3 w& W9 Q% N
1297年-1307年
# u7 [$ q9 p# ~  ^+ ]& G  a( k- G* r: p+ y6 c5 a" W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
1 G$ e$ |. u' K1 k/ Y+ V7 s9 V* k
+ i6 V2 x1 N, {1311年 至大  L! P" F3 b; c1 [( q

: p" ?2 G" |3 S1308年-1311年. Q+ q  {2 ^: f- R

' c6 I! f$ D7 t; z- ?#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8 T. o7 H5 i, N6 t. J4 e4 {( Z

/ q8 ]& ?: u: j" v: H. p: g7 G+ o八达 1312年-' q- Y7 I$ [9 Y) R3 \" a: [
2 v3 Q9 f/ Z& k: M
1320年 皇庆, Z& [( j5 X( z4 L( k9 g8 G

+ V4 X( [0 A* a* `: O1312年-1313年
. T  B# Z1 d" `1 X$ S
$ N) n' T' O; l4 f0 c4 k延佑
, _$ c  K( c2 K1 X3 j3 h/ x( i( Q5 m+ w* X& @2 @  i8 g6 \% }: n. r
1314年-1320年
, A) L& h7 }. j  D# I
. ]! n' y! Z7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 i: l$ R$ U: w+ H: X" m0 g
& k" R: A& Z5 P1 k4 L& ]6 v
1323年 至治' i) _( B. o" Y5 W
- E# z. o) m2 s; y. z$ T; L
1321年-1323年: T" z" e4 N; Y3 I7 Q  |
0 O; |' a6 @3 X0 }4 b
无 (泰定帝) 叶顺铁木耳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 _4 }" ]' S' H6 L+ q1 b( B
- v, d+ h' }: d! K
1328年 泰定
% P+ t, Q4 h, H: k' c5 P+ {* v: t# D
2 G, F9 n2 @) n( z2 j3 G0 a7 M1324年-1328年
# K- X9 ?- [6 ^% M+ J% p2 ?5 n8 H5 L1 ]8 K" A9 U' z5 K" p* _  ]- A
致和
# m) h# m+ b4 y1 k
) K( I# t1 e/ x/ ?- g2 [3 T" }- S/ g1328年
7 j5 G* [* m$ m/ q$ N; I3 c. Y( E7 ]$ K4 P
无 (天顺帝) 阿里加巴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f9 a: L& P/ A
# i/ S% s* N5 P$ `) M0 X
1328年
: s7 e' _. [0 w* T  W- _1 e+ G6 y% q  g) v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
0 T; F8 n/ a6 k4 d/ h0 F6 s! Y! S9 V( i% X5 l/ G# F3 t* m7 V
1329年0 C6 D, L( W1 {( e0 s
7 j$ i, U( G# `/ B
1329年-: p) L4 t5 m9 E. O' V8 c$ F% ~" c
  D8 J# H$ V& F  d8 q! i. j* p
1332年
, k. z. v0 L7 G* \+ j
/ G, H* g* U; B天历9 `! I" z& A0 Q, @* ^& T6 V

* M. ]2 z4 u9 Z1 a7 S3 E1328年-1330年9 i- L+ L: {: L" w6 I
: ]8 y3 t4 K7 W, [
至顺
( h2 S* M1 S6 J& H/ T! m2 q
; [- y( p/ x; S' k1330年-1332年% ^7 Y3 P7 D8 R5 H
, @* V6 r- ^! z7 m1 e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 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无 1329年
4 Q  S; M2 [5 d3 G& Z8 T' @# L0 L$ a  b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l! C$ a& h' l5 r
; j. b  v) y7 P! F/ F: g
1332年
8 T5 l; x4 M7 f) [7 X' L: P' ^4 r/ i) w: \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 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7 B/ y. @6 g7 p4 P( V9 O) ~
! R3 x1 O. s  |: ~
1368年 至顺
  ^$ I1 l2 V5 V3 M/ J5 X( @- d+ I: W2 ]/ A
1333年$ w' h) R0 X% n
' d9 o6 A* e& T$ n( h" D1 j: j! N
元统$ I; |  y/ a+ {3 h

5 @; `, L% |6 v' ~0 S/ v7 |% T1333年-1335年# l7 W5 p( P' _

! F- n: `! `4 L) ^' T" Q" y至元9 P: d: ^, f1 C" t, M

2 U( u3 M& _* S( T1335年-1340年
1 u: P" J6 i1 V( {
4 Z: @/ @2 |. l0 v7 u至正0 S5 Y5 J( A0 t

: z3 {9 `' K. G) p$ s1341年-1370年
3 i6 z1 v+ f; d0 i6 u: p$ V8 m2 i/ V& G% M6 F7 \# H- A
北元(1368年元朝灭亡後)1368年-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 b1 b0 T: s% f$ i9 ~% r0 ]0 S
+ N, V5 C% ^9 e5 f" b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 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 1368年-1370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 `* L8 n% X" H& A3 ]# R
! \8 T1 j/ {& G8 G* s- u$ ~昭宗 和孝皇帝 闭里可图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1370年-1378年 宣光 1371年-1378年: m. b8 _! F& {' v0 x
3 x+ I6 P7 L5 h, ?/ D: D& h/ K
平宗 宁孝皇帝 乌萨哈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铁木儿 1378年-1388年 天光 1378年-1388年
5 f4 {6 s& ~# O
2 ~7 w  @# k, _# \9 O注:以下孛儿只斤族只继承了五代汗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上, e4 ~. d! k9 B) h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在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大明”为国号,共经历十七世,十六位皇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北平,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
# M3 U' F& a8 i! e
& y. @* s5 R$ B4 c5 c明朝初年国力较盛,曾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公元1644年,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斗争持续到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代)。% a2 C2 j& A5 j! B( y& E/ a+ K
  U- k$ J3 Z( o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和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r1 z) }! M( d6 M7 o7 Z- Z
5 m7 l" T, G# S! G7 f  H8 A3 w
明朝初年国力较盛,曾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公元1644年,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代)方被清军彻底灭绝。
. i! q1 R+ w* D" [4 ~9 z% _
& b% `- _$ D8 f) ^4 Y, m7 i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和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2 ^$ g  x  I0 U
明朝的建立. F4 E( B: C( ?) ?. a

* |- i/ Z9 E& m+ w+ e8 i9 S+ l, B% p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l" [, B7 c, \7 ?: d  I

: E% f7 u& c1 ]2 w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4 o0 b) e- E7 ^# C9 I初年的强盛(1368-1436)
5 X/ `2 V: F$ I- }7 S1 |) ]8 w1 L) x  ^+ |- ]3 L( V6 \8 P) ?0 o
洪武时期4 _( V+ t8 \; z! O# z

; j& F/ r7 U+ B% V% O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j$ m- l* `+ A* o3 z: \
! g6 i9 ~7 Q! r7 A2 i& l' o) e
廖永忠是最先被杀害的功臣。朱元璋杀其的原因名为超越礼制,实为其当年是朱元璋谋杀小明王韩林儿的执行者(有一说法小明王死于意外,事实如何已不可考)。在此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徐达(《明史》记载徐达是病死,民间传说为朱元璋赐死)先后死于非命。胡惟庸是当时中书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宠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朝中奏章大事须先经其手,若不利于其的奏章就予以隐匿。同时,胡惟庸大肆收取贿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洪武廿三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韩国公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郭桓两案,开国功臣除了汤和外几乎全部被杀。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特务监视和文字狱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打击贵族阶层,造成了明初期思想控制的强化,为明中期以后新兴思潮与旧势力的斗争埋下伏笔。
! r, z, h, z5 [( M% D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 |! _8 |' q1 x7 C5 [
2 u0 [9 T+ u3 s" m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诸王之中,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原因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朱元璋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5 @$ T7 _1 p/ l/ P+ e( h

6 m: m5 Y+ e! K- Q洪武卅一年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南下,占领南京,是为靖难之役,燕王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5 `, W  S4 O: x

, V# b* B% A* U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内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这是之后的四库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9 g9 J+ P% P. N) j: H, N( R( b7 c6 N0 d/ {* g: `- Q
但是永乐帝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P  S/ U+ u  W* D
仁宣之治
$ X5 H3 R9 e! B) U9 Q1 ]/ R% i( r( n: P' S4 Z  ?; f( G
成祖死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时,由于年龄已经偏高,因此即位仅一年就已经驾崩。但是在其统治时期,推行诸多仁政。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并且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更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其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他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国家进一步强大。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宣宗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宣宗也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
4 d4 y/ J$ ~/ e/ h1 |中期(1436-1573): r4 Z8 {  ]0 W: j* a& _7 E
  G% `# ]+ D9 j" i
土木之变与英宗复辟+ Z* ^) Q3 k- r' t- ?  C
, M2 n" `, b' P3 q4 Q: {# f
1435年,9岁的明英宗继位,宠信宦官王振。自此开始明朝的宦官严重专权行为。王振原为教官,后净身入宫,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后,对其宠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加专横跋扈,更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
2 F& @2 z' }. \8 [
/ ^9 o  o  l7 N  A9 V+ _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之变。
0 v6 i/ E" C; F- q( e, T/ M$ n7 _& X( g
% w1 M' i; O( f5 @4 |" r. C$ G8 V土木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吁即位,是为代宗(景泰帝)。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1450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之后,皇室内斗。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今南池子)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景帝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帝无他子)。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3 z! F* g+ t3 H' L3 X宪宗时期; E, o6 e" R8 s# F  o
* d" p: I6 D1 v: l3 T+ R
英宗死后,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初年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是宪宗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透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不久后由于民愤四起,西厂被罢,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 a; w( ~  M, }" K0 p( _/ K  m弘治中兴
$ H, s1 |) m* ]
( K* q- p3 G, |8 q宪宗死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9 h+ d. ?! E" r. ^) J+ A# O% A( x6 S8 E# u$ T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并饯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没有任何妃嫔。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为明朝中期以来的最好形势,明史也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1 C- \7 _. n0 X* v- E武宗乱政
% F0 U7 z. x" t1 m: j
0 x3 g6 H! w" R  I' @"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以次年为正德元年。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朝政为其所害。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淫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捕后处以车裂之刑。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0 t/ o/ u8 P; J! C2 z

7 X  f0 ]; P& N. u6 Y)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变乱频生,先后发生陕西安化王朱寘鐇谋反、山东刘六、刘七民变、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在征讨朱宸濠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不久之后江彬就被抄家处死。
: H% O! a5 U. C- }( I8 Y嘉靖隆庆二朝
; a5 u3 N8 t/ p
0 }& F4 U5 g3 \0 @,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世宗在位期间,罢黜各地镇守太监。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世宗在这些人的助长下蔑视礼法,不仅尊其父母为皇帝和皇太后,又为父亲在太庙旁专立一庙祭祀,成为献皇帝庙。又称父亲为睿宗,在武宗之上,还为父亲修皇帝实录。此为大礼议事件。大礼议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即不视朝。: ~5 T. n" R) C+ r8 a
$ ~4 r( E% D7 S
嘉靖廿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宫女之变,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自此之后,世宗移驾西苑,不入宫内。同时,奸臣严嵩借此窃权,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其子严世藩协助父亲作恶。虽然不断有人弹劾严嵩,但都以失败告终。世宗后期,严嵩年纪太大,另一位大臣徐阶开始取代严嵩之位。嘉靖四十一年,徐阶策动言官弹劾严嵩。严嵩辞去官职回乡。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藩被判斩刑、严嵩被削为民,两年后病死。嘉靖去世后,唯一存活的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穆宗,号隆庆。穆宗本人无能,但他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也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基础。
# \! C4 C& _! {' ]+ t4 F7 q1 V& |2 ^" H2 X% ?* f* ^  q' x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大同总兵重金收买俺答,结果俺答直接进攻京师。鞑靼军队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但之后,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 倭寇横行,直到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力剿后才有改观。
( Q( k) J6 ]; W  j# a3 W7 }走向覆灭(1573-1644)) S' g# Z" R7 R+ A/ [* I
3 u* V5 {! w  F
张居正变法' K- v# P3 x$ c* ~$ B
8 a0 |+ |- k: ]  u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廿六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降低到四百廿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7 M( u! X8 q9 O# `! _* a

1 R& ]( ?* B% B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回乡守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守灵。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虽然最后在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免于守灵。但此事件充分显示出张居正对权力的迷恋与专横自负,为他死后的结局埋下伏笔。同时,张居正还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也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张居正死后立刻被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下4 c0 q5 M+ m1 [9 q# ?; \9 {5 o
万历怠政, @0 p3 l- k+ ?; K' f3 f
# q( b; h* }2 r; n  @2 O9 g+ Q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同时,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在边境上坐视女真强大。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卅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N+ t7 ?$ W" m# ?' O
5 m. D$ d3 d4 }( e  V神宗在位期间另外两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是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起源于万历卅八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摸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5 X% Z* y2 N8 |

2 s, H. O+ E  Z另外一项政争是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直到万历廿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D2 A3 ]8 y% v' s% f9 K. R

( ~+ a7 a4 ^# q在对外军事方面,包括在万历二十年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在内的万历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损兵折将极大。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0 v4 Q2 x* t3 c7 _
明末三大案. V: b6 e6 `# ~- t+ p4 w
" O! L  S5 o! F- q, m0 \
“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 p! I4 Z" O+ L& |# r

$ q# g6 x( b; n% L梃击案
, u6 F; A* `" g7 X+ [. L7 B  e8 d
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守门宦官李鉴,后被捕。后经审问,显示郑贵妃与此案有关。由于当时审案人员都是浙江籍人士,而当时的浙党领袖方从哲与郑贵妃关系良好,因此颇受人质疑。结果当时的陕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审讯了张差,结果招出郑贵妃与此确有关系。郑贵妃见东窗事发,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请求皇帝快速了结,加之神宗宠信郑贵妃,除了张差被处决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张继续追查的官员事后都受了轻重不等的处分。
, R* a1 s* j0 x8 E, K
, L$ N8 F( [% P% J红丸案
1 n) H4 w% z& z4 V& e; U/ r) w( {8 {. L0 ?
光宗在还是太子之时,就宠爱两名李氏选侍,分别为“东李”和“西李”。其中西李最为得宠。郑贵妃与西李暗中交结,郑贵妃向光宗提请西李为皇后,西李提请郑贵妃为皇太后,后因大臣反对而作罢。光宗因过度纵欲,即位五天后就得了腹泻之疾。光宗服用了一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的太监崔文升所进的药物,结果病情加剧。西李以侍奉为由入住光宗寝殿。八月廿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光宗服后获得暂时的舒适。黄昏后再食一颗,到半夜去世。此即为红丸案。结果,朝中谣言遍起。李可灼被罚回乡养病。更有大量弹劾奏章要求罢免方从哲。天启二年四月,朝中又发生了对于红丸案的争论。最后方从哲仍然没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贬放南京。
* F) k, m: }- n
6 t% N8 [& E, x  [" O! x" ~移宫案
/ c2 q" W' x* |4 E* E
8 j' I  D& d/ ^光宗去世后,西李据守乾清宫,与心腹太监魏忠贤要挟皇太子。李氏还要求官员要先将奏章给她看,再给朱由校看,导致强烈反弹。群臣也因此联合要求西李移宫。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宫。结果四年后,熹宗又封西李为康妃,次年更颁布《三朝要典》,颠倒三大案的黑白。+ K5 r0 C2 a2 i8 M" m8 |
阉党专权  ^. p( P3 g0 @/ b' f: |

# v) _- I2 Z- K- I1 B& O; m" H4 {' s; b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熹宗由于幼年丧母,对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也不知自已,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魏忠贤因为在一次赌博中输钱而自宫,改名为李进忠,入宫为宦官。后皇帝赐他恢复原姓,并恢复旧名忠贤。魏忠贤善于逢迎拍马,加上与客氏互相勾结,一路快速升迁,还成为秉笔太监。
0 j4 }! V' s& G7 K
" {! b6 p4 t# W  `0 B2 V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反对东林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天启四年后,阉党控制了内阁。自此之后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在其权势最盛时,其养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庙。全国遍布他的生祠,并号为九千岁。更有国子监生提出魏忠贤配孔子,魏忠贤父配启圣公。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准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
$ W9 o( }" v& ?; x灭亡
6 f! A! t* [: Q( w
1 w' u& t, f9 n4 X" C天启六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接替熹宗的是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思宗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思宗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并加强集权,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9 \. W1 R' O3 r6 w; J+ n
3 u) o0 p7 J) N# T, T. \- t思宗在位期间,首先要面临女真的外患。本来在袁崇焕的经略之下,辽东的形势已经有所改观。但是,后金在辽东战场失利的情况下,改采越过长城,直接偷袭北京的方法攻明。幸在袁崇焕的保卫下北京得以平安。但是到崇祯三年,思宗误中后金反间计,诛杀袁崇焕,自坏长城,从此在与后金的作战中只能被动挨打。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结果明军大败,洪承畴投降。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 U! c' H+ k0 X3 |
  g: u  x7 y1 i. x另一方面,由于旱蝗连年加上官府剥削,大量川陕地区流民、饥民爆发民变。这些农民采取游击及分头进攻之战术,严重拖累明朝兵力。1636年,原先的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战死,李自成便接替高迎祥成为新闯王。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农民军也得到了大批粮饷。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此外,另一支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但是,两支农民军没有合作,而是竞争的关系。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七日已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没有及时对在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采取措施,结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攻吴三桂,失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农民军仅在北京驻扎四十一日。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为安抚汉人笼络民心,多尔衮下令礼葬崇祯,臣民服丧三日。八日,顺治帝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朝的都城。
9 L* _' e8 t9 c( P5 {南明抗清(1644-1683)
( X9 R3 @2 x) d! n" l
2 |& |+ |4 C# ^! w5 W7 W) o在台湾抗清的延平郡王郑成功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在南京明朝设有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朱由嵩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嵩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但是,这个政府的人事大权基本操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手上,导致政府间内斗不断。南京政府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之中。清军一路南下,很快就到了史可法所占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十日的大屠杀,号为扬州十日。不久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又在南京郊外进行大屠杀。弘光皇帝押解到北京后被杀。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下令剃发。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弹。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绞杀。福王政府覆灭后,鲁王朱以海即位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但是这两个政权间却屡有摩擦。
2 ^) O" R7 i& O* Z5 @+ r
5 s9 w3 [# X% J3 M7 f1 A; f- E顺治三年二月,清军开始征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八月,唐王被俘后绝食而死,十一月,郑芝龙降清,唐王政府亡。之后,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桂王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但顺治六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顺治七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顺治八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直捣长沙,还进军广东收复了两广失地。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勾结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顺治十六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顺治十八年,吴三桂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康熙元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处死,同年,李定国病死于猛腊。6 l0 C- p& B7 [; t
' l0 e4 l) z" x
永历被害后,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军抗清与郑成功在台湾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康熙元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放火自杀。& g& M& L% P0 N% v1 Z" L) x
, X, U$ ^0 c- a& e# s' f
郑成功则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永历九年清军重兵南下,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郑成功被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进逼南京。结果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台湾。永历十六年,郑成功逝世。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并仍旧沿用永历年号。1663年,郑经放弃金厦两岛。1681年,康熙帝平三藩后开始着手占领台湾。此时,郑氏政权内部爆发内讧。1683年,康熙帝以施琅为水师提督进攻台湾。结果郑克塽剃发投降,明祚告终。: T$ B0 N! D3 r+ s4 I
疆域和政区
6 v: _0 s5 n8 L: e- d* o* e/ L0 D% f3 O* ?- k* k+ Y* W% y# A
明朝疆域
* \* @. T. W7 Z
* ^. Z( Y% I$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这些都是明朝的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在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边境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当时名为边墙)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g2 Y3 `4 G* E. B2 D( |0 W

" M/ N/ @, b$ \4 ?$ h# N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东北。并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明朝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30多个卫所,1434年废弃之。正统年间后,蒙古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不断侵犯辽东都司。1469年(成化五年),明政府修建辽东边墙。16世纪末开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开始崛起,统一女真部,明朝设置的卫所遂渐消亡。1616年奴尔哈赤称帝,建国后金。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破辽东边墙,占领辽东都司大部土地。
5 y0 Y( x3 S5 S
% P( H5 p$ a" G) c* L1 R7 ?: {0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
: W7 l- `0 s% @6 O
( M$ a8 |, `$ D) E1381年明朝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遍国家所并。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朝政府于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开始统治台湾。155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明政府对葡萄牙人进行行政管理,依然拥有澳门的主权.$ S* T2 K  |3 E7 H+ q1 z
明朝行政区划8 F3 S% Y, x  B* C: D5 x! P
+ w9 `, j( B: L3 l9 ?; G! E- e
明初曾沿袭蒙元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改革。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明代一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此外,还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的奴儿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实际控制为当地宗教首领八大法王分辖各政教中心的寺院,还有各诸侯家属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7 [! E: n' t9 M0 c2 L1 B: w0 E

' y! S; l1 n1 I- ]4 U/ Q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
9 R" Q( [4 i4 E; {* C1 v0 X; W: }1 t
明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大体符合山川形便之处,但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南直隶就地跨淮北、淮南、江南三个地区。而嘉兴、湖州、杭州三个太湖流域的府却被划入浙江省,与同为太湖流域的苏州府分离。而河南省也占据了局部的黄河以北土地。贵州省呈现中间窄两边宽的蝴蝶状。根据《明史·地理志》记载,终明一朝有府140,州193,县1138。而根据《明史·兵志二》记载,明有卫493,所359。此外,明还设置了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道。道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明代并改元的路为府,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5 C) m5 x* x& I
政治制度
+ T4 C" U2 Z: s7 u( D" j: h* s$ ^7 f3 z4 h
由于朱元璋雄猜好杀,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宰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政治史上只有路易十四时期的"朕即国家"可以类比。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其后的满清政权也大多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相当于今日总统府秘书长的职务,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的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但内阁大臣与皇帝沟通,全赖司礼监(宦官)。由是开启明朝宦官专政之大门。为了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终明朝一代,宦官和内阁的斗争都未停止。
7 ]% `& u/ r3 D9 _/ }. \8 D  \, {2 ?$ N
清代史家赵翼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明朝是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但是尽管如此,有明一朝却能有276年的国祚,与秦、隋两朝二世而亡,不可同日而语。其关键点就在于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 x5 ~! l0 r  W" b主要机构( M* B+ _* b, W) ~0 f; ]4 p% s
4 n/ k9 F1 \; u0 \5 ?2 W* \# C
六部 - x$ o7 a; s5 p1 j* ~, \" H0 t
- c( u) s& l6 W& R/ s- D$ i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 J3 f# {# `# @# ?
. a/ v2 i. Y0 @  h0 n
监察机构
& B' I: W2 {  a/ e1 @' V' M. C' i7 B% z& y# F
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8 Q8 F* @  ~' v- \7 S/ H- J/ [1 \# r$ y5 f
六科; t3 T% Q. y9 ~& |2 x
. U+ E7 x2 A8 P# O& h% S
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 c3 n- }) t6 l, c+ H5 v) h% u2 h) ~  ]0 v* W5 b% Y% d
五寺
7 `% c8 V6 `- O* Q5 q5 Z! F8 R- C8 Q6 g0 m4 J7 U; s6 i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6 g2 A  h5 ?) U! ^8 Y8 z9 f7 f3 i4 J
5 Y8 {- H% t% c0 d7 |: O
内阁
+ g& A) s4 Z' _, S7 p- p  r. R% y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
7 f4 I. S  L7 ^/ i; L% B5 r1 r! }
特务机构
( y: |7 L+ B; ]6 y1 |! {3 }! v0 B( Y+ `6 `- _
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
/ s. g9 J9 l$ N1 y% Y: B- ?5 I" t, _- Q3 T& e) w* E  a$ u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 s! _4 ~, X$ ?
" p1 x2 }( W1 s; l0 E- s: r4 I
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g8 g% l: L+ }
4 X% a6 z; o& k' K1 m& R- Z* b
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 ) F: t; f' D  O" w

; L1 V2 F) Q- q* o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6 ]. R! n4 k# A. s  T
其它机构! g$ D+ J) I- w6 a# [

8 `" r0 C* R# H- K- _! K" d三公- d$ U& w7 I) c7 G: \0 s
' t9 w; x$ A5 ]" a+ M5 a# j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官职都是虚弦。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而翰林院远较太医院重要。翰林院首长则是翰林学士。
2 @: w7 S( E2 `
3 [* m0 A" t1 h4 `$ N+ g7 J$ |6 h! L诸司
& o9 K: `2 Y3 z+ x3 T" N( z" p
- p; `6 _  F  q! `! h6 J& J) Q7 K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
, x4 n  g7 [" W( `1 Z; W# \# n% \" w2 s. ]8 [
外三监   w: Y6 ]  `- y: C7 _) q
% x1 Q4 X1 O4 R- a/ z) c! u
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国子监是教育机构,有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馔两人。上林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 3 F" ?1 e: Z2 g
2 ~+ B# p- ?  ~" e% m4 r
内十二监
4 t& |  B" W' _4 e* f5 F0 z2 x$ s' u7 P) X8 w
为宦官衙门。事实上只有在这些衙门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监。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以司礼监最为重要,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还设有四个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八个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宫女也有六个局(尚宫、尚仪、尚食、尚寝、尚功等),每个局下设四个司。 : {. ^) a% M* P$ j! W
; ]# a1 N" l+ i( W  I% h( _
7 _2 y& p; f$ d% y; `
军事制度: S, F; y8 \4 D9 t# H

/ P4 ]2 y. H! s) E; D. T* V5 @! Y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K9 ?3 h2 U6 p+ G& [

3 w, D6 q3 s0 @. D6 I1 g*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注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 S6 q0 o/ U0 M" i, _& ]1 R- {& _
- K9 ]8 H3 _1 ~) G) T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 l6 a  X) M' o% Y8 p& o2 T+ p, R3 n* W7 t- `4 f
因此在嘉靖年间,在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军。
4 ?; G+ l  J; a; {外交
; \" ^: X& a" c* [) {- F" n9 S9 o/ z+ v* r; p' j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取财物。日本实际上是处于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从此之后,如果要来中国做生意,必需朝贡兼贸易,否则不予,这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兼具有怀柔拉拢周围国家的用途。明朝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的影响导致正常贸易地下化,转为走私贸易。贸易港集中地由广东、福建转往已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菲律宾、印尼。而海上的维持秩序角色由于中国官方的消失而导致海盗集团猖獗。由于海上贸易仍在暗处进行,美洲银器又大量流入中国,银开始成为流行的通货。
  U+ k: T: Y( E& }) {( o; Y7 P& L& p
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派遣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王朝的鼎盛和开放。
3 `3 [7 m, }+ f; G; i/ r: P( p$ @) W+ q' ?; S$ w5 s8 s; F
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明仁宗。他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继位,改年号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西元1567年)之后,倭寇逐渐平息,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的走私贸易正当化,活络的国际贸易也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 d" H* H3 Q8 w4 c5 J+ p9 n1 [
8 q7 f7 n. g0 i/ ~6 H0 w1 W倭寇对明朝的海疆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倭寇的主要构成并非日本人,而是中国沿海一带的破产流民。期间虽有朱纨和张经的抗倭,但最后都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为防止倭寇的侵扰,世宗时期实行海禁,断绝对日贸易。直到戚继光等名将力行抗倭,倭寇才被剿清,海疆形势才趋于平静。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意欲占领朝鲜。万历廿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一度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日一度进行和谈。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战争进入僵局状态。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逝世,日本军心动摇,结果大败逃回日本。此即为壬辰卫国战争。这次战争严重削弱了明朝与朝鲜两国,明朝在张居正期间积蓄的国力大量被消耗,日本复又陷入分裂,女真部落成为相对的得益者。" b1 V' Y9 T; k$ J% H
& Z+ n) h2 o' ~
明朝边境上最大的两个威胁明朝安全的部族是蒙古和满洲,时人称其为东虏和西虏。在明朝初年武功强盛时,一度将蒙古驱至漠北。之后伴随明朝的衰落,蒙古部也多次进攻明朝,诸如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明朝的疆界因此内缩,也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俺答汗后期开始于明朝通好,其后的三娘子继承了和平的政策。明蒙之间边境安宁和平,互通有无。这种情况直到后金控制蒙古后才告结束。明朝早期曾经设置奴儿干都司来管理东北诸部,但后期东北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日益强大,奴儿干都司被废,明朝在东北的控制力下降。十七世纪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降服蒙古,于1616年建国后金,与明朝分庭抗礼。后金占领的辽东大部土地,对当地的汉人进行屠杀,并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严重威胁明朝的安全。最终趁明朝亡于农民军而入侵关内,统治了中国267年。
; q( \, N; G  ?3 J" W: H. v! t' Q5 B# {2 i% z" n
公元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西方国家的东来,也使不少新鲜事物传入中国。
0 {2 t0 h+ b* B9 w( l4 q2 j6 g
+ i2 R, o* e  A# N5 M) I/ Q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万历援朝之战的爆发,利玛窦一行没能及时到达中国。后来战争中国得胜,利玛窦才能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他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来他被举荐到北京,颇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国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另外,有不少明朝军队装备相当数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红衣大炮""佛郎机炮"和中国自己发明改造的种类,当时有人评价,这些改造的火器,"犹胜西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1644年—1911年殖民中国),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后迁辽阳、沈阳。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称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8 @5 P8 r  m# k
清朝的疆域" }" ]- f1 x- b$ E" t6 p
2 G6 N8 f3 e5 X/ j! @5 {: G8 S( z
  清朝乾隆年间,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丧失大量国土.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被沙俄侵占,台湾被日本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的葱岭地区被沙俄侵占,等等.
; S( O5 X) D6 _: T+ y清朝历史  f/ C" p4 i3 o. y4 s
" b; C9 P% a( w
后金政权的建立/ x7 |! Z3 x# r

, w' v( G, C" X. R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一直居住今中国东北。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设立辽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4 F$ g% j% J, ]0 t* N+ c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 {0 M* i2 x: C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时,建立了八旗。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7 J5 V* j3 Q! S, j5 d% ^3 q2 O" U# D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f' {/ g: Z7 y) l& f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 @. X3 N5 n5 U. G+ Z( O: y1 q. j0 C% ^! U清朝建立和入关
: x8 U! @, [* C+ z/ F
2 j/ W. a$ ^' N0 s# A2 {' A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 J3 N) ^$ `% m0 V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定都北京。
8 n& L5 j0 `+ y2 n3 k5 O, K# C清朝中期1 |7 h# A- H" b( f0 G5 ]

* B, c. Z% q) K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相对明末战乱有所恢复。
) h. ?& J( M& B9 ]' q+ x2 [  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
  `  \7 L& U3 m  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8 [/ @- Q$ u/ ?. S
  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至此,清朝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大量珍贵书籍焚毁。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满族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其中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进行修改或毁灭。其中著名的《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幸好法国有藏于《天工开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国。但没有保留于国外的大量珍贵书籍却永远失传,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3 o% t0 @# L5 `& L+ }. ~9 }1 ^
  由于清朝大兴文字狱并焚毁书籍,并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 G" w  G' N0 S2 ?清朝晚期
4 d' h0 w3 N9 G) I& q/ v8 ~" l% X3 L8 u2 F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9 v( ~# B! {7 y3 d有关清朝的争议
  j: N- C! h" q6 n* x! U4 q+ B" {  有关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由于清朝自入关以来积极推行儒家思想,同时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以儒家传统和中原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国的一个正统朝代。在近代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国”来指代清朝,并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的代表。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这种观点认为,清朝(或称满清)是在代表中国正统的明朝灭亡后,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外国或外族政权,因此此时中国处于亡国时期。注意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为的“中国”是代表汉族的中国,而“外族”是以汉族为本位称呼满族。支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对清朝持负面的看法,往往特别指出清朝初年发生的剃发易服、迁界禁海以及清政府立法禁止汉满、汉蒙通婚等事件来支持这种观点。
, g' s" \0 ]6 K; u$ ~清帝王谱
- M6 e  E. n9 K' q+ ^  A# A0 q$ C# C9 D5 g$ F
1.太祖(努尔哈赤)
# o' N+ x& i6 _1 O& _! n, ~  ^+ S公元1559年--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0 F+ ]$ a' Y! x)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 e& H% v9 X% i7 X  包衣奴,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4 C( t1 x& J' A2 P' b7 ^公元1627年登基
* I- U  A' P( i9 W6 \8 H8 O- C/ Y公元1643年去位
' I, G3 ^& [- d
# p" @/ L7 q7 L2 x7 W# K) _6 v2.太宗(皇太极)! m. F# r  R! `; X! t6 P
公元1592年--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 \0 \. j8 A0 N: i7 K' Z* u  L1 t' F8 o/ X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 A" ?& O9 Q1 Z" A2 V   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之战   }# w- s3 [8 E3 q+ x
公元1643年登基 1 L* T7 K% C' o& y
公元1661年去位 & r/ e3 @4 x# F; n; c
" z  e: D7 p4 r' p
3.世祖(福临)+ S) }! a) z& c* b, }7 p  u; b4 U
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 _" Y- p$ |+ a8 G! w! z# F$ h8 c. Y/ L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 Y" b, p: d3 p6 U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 z( ?! h2 ]+ O+ q, n5 t1 o3 I9 u公元1661年登基 ! v- M; s, j% A& K, _% F# O& X
公元1722年去世
* O5 I% }3 J) U5 h* S" B  b
) u; H+ T8 d# a" a, |5 M4.圣祖(玄烨)
7 `) Z$ \. p/ `$ f, H* V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9 R/ e6 p5 z# D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2 I" d/ s' i! l. n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柳条边,迁海令) y6 {+ W. Z  X, ?
公元1722年登基 & E# b( s5 U6 e
公元1735年去世 1 k' Z  O5 w+ j/ M, j
- L- B# ^6 `* E$ N
5.世宗(胤祯)
; b! ~7 ~$ i2 ^4 q& g* A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 f( L/ r  v# F$ j3 Y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 \" V7 C( ^' q4 R7 h   恰克图条约
- e" y1 K1 u# ^4 l2 A8 M# B公元1735年登基
$ Z# {8 L. _+ L; G8 \2 g' j+ G, z公元1795年去世
% r4 f" {) d6 q, Z" E2 |
, M" k/ ]# S! ~6 E' ^* h: Q6.高宗(弘历)& o* ]5 m- b  N/ f' c
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4 j& \! [, g* z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 Z+ n  }9 Y& h) e
  四库全书,文字狱 3 u% Z4 i# p$ y7 D$ ]- {2 {
公元1796年登基
) q) f  Z9 o5 R+ P! ~4 w+ s公元1820年去位0 N0 z2 V% P4 ~! p4 Q. H

. e, Q) ]+ |  h/ t2 S6 S7.仁宗(颙琰)
& n5 O# L: _$ O公元1760年--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 W9 T% p* F. Q  _! M& a  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q2 F- g4 `" s0 j# L9 y) C  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7 ^  K* S& K' C, _6 o2 A! J公元1821年登基 , \* }0 E0 O" g, x+ _) J
公元1850年去位
" h! T+ \+ Y$ p' C8 a
- i+ R% A0 B! S. s, a  H8.宣宗(旻宁)& X$ @$ }3 G! F( d
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 l1 D( W+ d8 R2 x
  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 # B: ]# y* E5 Y5 v" B3 o7 ]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5 ^! ?  R  z) U- H公元1850年登基
) r0 E+ @+ O9 w- l9 }+ }; u3 m公元1861年去位 5 u; Q+ C4 w, z# i

5 m- M8 p0 i! }, u' y1 O9.文宗(奕詝)# G$ P2 d5 I$ b+ t3 d& P) I
公元1831年--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 F0 m+ r: P' |/ H  k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2 j7 L) b/ y7 O  E' m
  太平天国起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 ) X- r* m8 R7 o& A" X" j+ R
公元1861年登基
/ Q  @1 k5 I# A2 m) j; P$ @公元1875年去位 : c2 t) _7 d$ ^

% h! {- s" Y) S10.穆宗(载淳); h& Q$ ]0 q; b0 E/ Z$ v: w6 `1 U
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 |* N# ^2 i1 j. R; U! [+ j% j4 b* O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6 ^9 A8 _5 N4 L, U6 v' H( k4 j4 M. Y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
+ G- F' Q: v, _! F. e公元1874年登基
1 `$ t+ K6 T) _- A' k3 I2 ?公元1908年去位 : ?! U6 Z: j) V8 l. g# u

7 [' E+ H5 d% \' ]  ?4 i11.德宗(载湉)1 J5 V) @! q1 ~: ^3 j5 j  J
公元1871年--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7 L4 ^# U! g0 z2 U% U; S* v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 3 Y+ _& q. N! O  S2 S
  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 l' {& {: _* u2 C+ L. b  O) f
公元1908年登基 ) }8 T7 \/ p; Q
公元1911年去位 - \8 C" ~  Y3 g9 S4 X# W3 s
6 b2 V9 {& h; R9 y1 u6 K* J9 L
12.宣统帝(溥仪)3 h; ^% p9 k- U
公元1906年--公元1967年(在位3年)
+ J5 \, F- s# w' Y% n' P$ z/ t% Y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
) Y$ K/ c7 `* P% R8 B- x" \: c  辛亥革命,
, B5 R, }" k6 X1 r7 G( F  z登基时间:1909
8 M1 c1 e+ ]3 u* `" i! g8 d! }去位时间:19121 W( l* i  e2 L

6 v4 C) f. w9 r7 v13.慈禧(叶赫那拉)  s8 ?- f9 \  a& X3 \3 [' t7 H
公元1835年--公元1908年3 N/ C6 j+ p3 n! z2 n' j4 V
  慈禧并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权48年,所以在这里列出.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 e& E2 o2 }" L$ t, t7 }
清朝名臣:" L5 D% \8 Q- E6 E( k
    鳌拜,清朝的开国元勋.
- o. }, O' b7 F3 g$ p* m4 u于成龙,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T+ R" V. ]! B! x7 a6 w
纳兰明珠,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 m$ ?; W0 w8 F& b
刘墉,清朝名臣.
4 m2 R9 v. U+ ~! Y6 ]$ c纪晓岚,“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
4 X! i- w, T5 f2 t5 [- K' ]4 p和珅,清朝名臣. 0 q& L# Z& q+ `. ?- g
曾国藩,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 9 h1 c  `0 \) G; t% W0 ?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2 Y. r, j& K; j  x% H; v2 k
刘铭传,台湾首任巡抚. 0 f4 G2 _+ G/ b: A( a
林则徐,清朝名官,民族英雄. ) G6 h9 `+ g; ~5 t" M
施士伦,清朝名臣.
+ T9 D7 B" G: B8 P$ ^左宗棠,中兴清朝的名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忽忽,忙乎了半天总与弄完了,申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1: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理我,唉,是不是置顶了,就没人注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15: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头晕..才看了一半...下次再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2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是名符其实的“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7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