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7954|回复: 28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隋唐辽宋元明清 简介(申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5 2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朝的时间BC1600---BC1046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w+ T3 E; L8 f  N- \5 ~
7 D2 Y) s0 c' K) M7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 X: P  L1 E& _) ]
0 v! v/ h  g7 f$ I7 q' h% r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d, ~6 [& [! j0 @+ F" s. u( w

5 D5 v* x; ^* Q. N( F# k! D( J# R3 V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2 B5 V- r% ^. V! n
商都城的变更* T! p, w5 |  |6 |2 a

* `; G3 j( ^+ g. _# O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8 i5 A" f  t& l' {& t  S

" A9 e" j3 w  d5 ]3 _5 c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 x! B5 [2 u) \% |/ d
- x4 Z9 w$ M3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 v/ m( l# c  j* y
! o4 i- o+ Y6 J( R; M) E" e9 e' J
商都城变更表4 W4 A# s# K8 r4 i3 a7 L+ \# T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 f5 x; y1 c6 S2 X- N; m, ~商   西亳 洛阳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 B& N4 A7 L! i1 b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M) G# w% M/ K# o( F0 z" Q" j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 e% K! p3 F' F: h" D+ P. f$ c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放火自杀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4 ?+ h# _. W/ C' \5 m0 O7 }
政治制度:
7 q' \1 _& I# {- s# l7 M& L1 L9 P3 M& e; @" W3 d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r: I, `# H$ I" m6 M, C
+ g: C$ C! I' Q; ^' ~% N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 w) m' `0 Y+ |5 i3 z  L4 T( y* q: ]7 a) c) K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  ?" P9 J" g! \0 J
经济文化:; U, Q4 U: ^. J# y% Z( R

6 i( m0 _% s/ H8 ?5 k; L$ r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 Q& Q9 F1 N; Y5 @- S, {* q/ x8 D4 m  g$ `

8 w* q' h7 n, \1 N& J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9 D# C; ?/ N; m' H( a

2 r5 E! Q# g+ k& X, X2 c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J! U1 W, O. [% n* y- r3 _% d

# A0 k* g+ c* x5 d" v& X3 O7 F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0 `# s/ {4 {4 ]/ t
! T# h% l0 C9 O7 h0 t, V科学发展:
% x. E5 `& y/ P4 ]: K: V% U7 U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 \3 d, H1 C: v9 o; o
+ ]3 E1 w% h3 |5 k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L% |: O  x$ ^" F9 ?
: H% p; _6 M* i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9 ], l7 ?9 Y. t
, v& M2 N/ n7 R( a& t' O[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2: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V. k( C) ?0 @1 m, Z9 ^5 ?( b
    英文:The Zhou Dynasty" |" K: Z$ k& ~  O  ~5 Z- i* H
  周朝存在约8O0年.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和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8 b( Y3 g, I( b/ g2 e7 J. ]6 A, L( H; \7 H7 j
西周的兴起,发展及兴亡:
$ G# D0 l! C8 Q: {
0 |# K) [: `( V9 w8 v% n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 w) c8 W% l7 c
, y" D3 j# X7 r8 b8 [( ~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 称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5 K1 H  n$ x7 J

! \3 T. ~- w( {$ l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澧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3 q3 p7 ?6 }# T2 Q7 l: X- t5 q. x+ M  @; V. l- H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2 Z4 `3 k8 y! e. E+ k+ t0 ]

0 W. @0 ]6 Q$ f: ]6 J% o0 u; v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c2 d$ }2 B0 q7 v- m9 ~1 V$ G; ]0 F

6 x9 `# d& B- q; U5 R& W' o, ?- N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 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l: S0 S6 h1 u" l: J
周王朝帝系表
* h3 p# @/ C4 n% U7 H$ g7 Z% p4 Z7 X0 o
1.西周朝% _. e! E  j" `/ f
7 a3 s0 B. V: G4 c( z
周文王->周武王 -> 周成王 ->周康王 -> 周昭王 -> 周穆王 -> 周共王 -> 周懿王 -> 周孝王 ->周夷王 -> 周厉王 -> 周共和行政 -> 周宣王 -> 周幽王+ O! L; Y3 c! u4 }
( z" O/ `! W" P' x6 ?' ]
2.东周朝! X$ D2 z2 w' \! B- o
, H! q5 E( Y# `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厘王胡齐 -> 惠王阆 ->襄王郑 -> 顷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简王夷 -> 灵王泄心 -> 景王贵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骄 ->烈王喜 -> 显王扁 -> 慎靓王定 -> 赧王延
! u0 {) R5 b( E) N, C3 a* l* r& a; K+ J% _7 k* X8 z" Y
功臣名将
. `  }  F5 I7 `- x1 K( J
1 c/ m. @# b" [! d, B. I# [  B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5 k+ C+ F3 ]1 G! O* ^+ d- I% Q4 K  ~" m3 D4 O9 g( O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4 D% }& x. C; {& u政治制度:
" w& w6 D# ^4 V2 p# L1 Y# ~* x4 h* s
  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5 _0 k# z: l( [. r+ F5 X( O- @; @8 O/ P/ d: x9 j
经济文化:
, {% `) K7 x5 G2 Z6 b# t" l
1 r8 ?9 O  f# a5 n. A( p, K, a. h& v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
6 m7 y0 s7 a) C+ [; u0 u8 l& C( o
& }5 F9 t( k( m1 \7 D) M: l* W, \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 ]& q6 e+ K8 _/ d) s/ r* L
- K" H7 P1 h: @" T% D4 T! V8 ^8 F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垄断,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商贸的品种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异等。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青铜。* K' g2 B+ s9 P2 b& p) A
6 Z* ?- \6 X3 \. [; n# J) u2 Q
科学发展:% t- Z; E& d7 P
2 N( [* N7 z, h2 ^% l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e0 W4 a, l8 m, a
图包括南越。% {$ g. N6 l* h
. v2 S) V( D! V" L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d* P( m" o% A- c4 [/ e9 E/ A

) ?+ l+ k0 Y/ z6 A; X1 I' J3 @综述
! }2 S3 h8 \% j. n" C) f( e/ Q
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2 S: S- y$ O6 H9 y: Z  y
' x  i* j1 z+ Z5 R0 q& W3 \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放火自杀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5 w* M! U% J- v% F
$ L+ X8 A# \+ ?$ D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Q( |' M: P" X: S9 O- l/ N

! B2 z: ~% ^0 |5 ^6 y& e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 _9 d7 \0 _# @! @" O' j5 C; D) J1 [( K3 g" y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3 `" G( L# u" U7 h, o4 ~0 d4 J- D9 P& b3 Z/ x8 ~' ?1 |% t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6 }: V5 c& p: }

6 e; ^9 Y( J( n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o5 P" {0 Y/ F; o, H2 ]" H

. U/ n2 [1 _  J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p# _1 X2 H% G; b$ Y$ [

7 F# z" a# g# J+ m- W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的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他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8 |7 J" {7 m/ W& F) Y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
( y1 f9 H1 l8 Q1 v. H0 T
5 E' ^6 }! O0 Y# d# F; n$ P* w/ s翌年(即BC770年),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 L7 g+ F, D2 m3 o
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东周为秦所灭,! a9 d1 C8 V  n2 w2 A
共传二十五王,历时五百一十五年.
+ q8 e9 R( ~( ]$ C0 i4 D! q
- k4 s+ [: J" ^7 e- R7 w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
( f+ `" v" p3 |. p9 A( N' P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1 G4 l! L9 b/ Z7 a: v% o
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
! Q$ ?5 I- J% K; A1 Z2 U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
" a/ G- T6 |6 E- x. x! A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 f6 `3 H( h% b! U     春秋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7 u% ]$ }; B5 W6 X
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w6 _. C8 V$ J2 Z( f9 [8 m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
9 A$ u1 T# {5 L, n" u0 a0 T# @& g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
' ~& C# I* a: K5 ^$ Y7 k; _
8 R7 K/ W* i7 F/ ]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9 ?( ]% }/ U: R( `. e1 b+ F& S
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 Q. N" ^/ a/ u* c  m# |, g
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 J) r7 F6 ?# M) ^5 @/ R/ n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4 K& t& i; [# |0 E* u! G- Q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
1 `8 ^+ [& C7 {4 V0 f. Y% @: I) S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
, M5 Z5 c5 r& J; G; v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
2 _% e0 A# m1 D4 V, b" B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 W% s; B* _' v. x- g# i
4 f1 U+ r( l4 J8 K9 E( j: B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京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0 r6 p0 r4 M* ], K5 \' C7 n0 _2 Y4 [
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 n: ?' _) Z5 d, l& _' c, L7 K. c5 F* A( @, G! ^; h! z+ B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7 B  {: G/ F5 W8 D* R* E
: I3 K* \2 V* l6 a  h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大致相当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后人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时期。6 t; w8 ~" f) G! Z2 T

& K3 B& }2 ~6 [' d0 r( N# Y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其时天子衰弱,政由五伯。五伯者,齐桓、晋文、宋襄、楚庄、吴夫差也。郑庄、秦穆、越勾践皆小伯。. q  ^* Q! K/ k4 c

4 r: r6 E' y* a$ E1 U! u7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 b. |8 o- n. o* W0 K
1 K/ k# d7 a# o2 V8 `5 m5 N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4 t$ Y! k/ l6 m" q% Y" d7 a& }+ w; V) H* e
平王投戎弑父,王道衰。而历王虐,国人暴动,王道至此衰矣。天子不修其政而不为天子也。宣王者,长于召公家也,果历王太子乎?而宣王既丧南国之师,又败绩于西戎,乃料民于太原,民皆怨。幽王戏诸侯,诸侯皆反。幽王未灭,申侯立天王,而投犬戎弑幽王也。盖宗周既乱,周乃东迁。王道衰,诸侯不用王道,礼乐征伐至此出诸侯,不出天子;而政由五伯,亦不由天子。桓王十又二年(前708),王师伐郑,郑伯逆之,王师败绩,王亦伤( N, \4 t7 T& A( l2 d( b$ J- J, a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苏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沪浙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古音praks),又写作伯(古音prak),九命作伯,故伯为王昭,而春秋诸侯假天子之义行征伐。
( o7 c. N3 u& x0 V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宗周之乱,齐人灭东夷,乃不用天子令。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7 G7 I1 j9 ]6 x( n* A/ V# p# g) N
0 w/ v3 L6 A: s, O- @- d3 R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i9 Y- P) w. X) M8 k
% }5 h$ H* j2 e" d& `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 ^1 p0 f: O8 _% D. F( x- _. M+ E
; T6 Z5 n; U9 I6 a: P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 ~6 y$ h$ V' h! m6 F( I' h) j
" g. ?, n; I9 ~1 Y* Q/ j! S. G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 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 W9 h2 W- c/ B. {: R  l# O/ S. x
! K8 W7 f$ E9 l)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C8 \& Y; p7 ^* `+ l

. \, @6 z+ S& E1 Q" I- U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越王允常卒,阖闾乃挥师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侵凌齐、晋,霸也,而中国皆怨。越王勾践使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前三年,夫差会中国之盟,而侵凌中国,勾践以吴兵在中国,其国空,遂为吴,杀吴太子,夫差以重金求和,越乃释吴,仍围之。后三年,吴亡。惜天已越刺吴,而夫差弗能受之,今天以吴赐越,勾践安能不受天命?勾践欲迁夫差于甬东,夫差自杀。勾践乃会盟中国,周元王命勾践作伯。
; m. y# r( w! C  w- K
1 b8 l7 T* e" l' x8 h- ]  G3 c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9 r8 e  Z6 r( n- b; J% S政治制度+ X- j$ \1 @: w- E0 I+ E

2 y) N0 c6 y9 X1 {9 X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 _) U1 y& }+ T) s; C( r8 O5 j" ^3 a
经济文化3 s9 Q/ B( u2 Y" x& D4 o
7 X- ^+ p4 X. Z/ x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3 N8 @0 W& y( E3 F8 K$ I* O- l, W/ T1 w& Q9 E/ s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3 Y/ E# h9 I7 ^- i# @
! @0 \( f5 f& o* r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8 N. ]! R9 X3 w8 `3 J/ Q* M
" C. q2 N, N- T
科学发展- C9 S8 p* ~! @; K
5 I# C4 Q1 ~1 }/ I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w& X9 q8 N9 S: f* ^+ _  h

2 }) P: L* ]/ U& Q5 D% U6 e0 [哲学思想# L* P! M: a( k" h! T" ]% Q

9 T2 Y0 k8 f7 [1 {& n" H# u: S4 M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1 ?" L' B% Z# [2 W* v' R: ^9 v春秋时期的国家7 a* h. [. k; [; g

3 @6 I% O4 B$ H: a- p- Zb
! e4 Y* B. p1 E3 V2 W' c1 r5 q( E
* 巴国
  Z8 E, ^1 k& D8 [% U
; n& `& K$ @- K+ I! F* J* 邶国
9 j8 ~( e$ E7 v% v. P' s" U9 J$ H2 G8 C- |+ B3 n" l- J& r
c
. E$ @* `3 z- G: Z6 y5 _
! Y* y/ p! O$ t7 D# U* 蔡国* R4 j' z4 q' O$ d
4 J# ]; W3 ^* y9 m
* 陈国
$ n. p( Y. {$ ^$ K2 w1 A5 d- m2 P7 O0 [6 N0 D0 l' X9 }9 D9 J
* 楚国; L; A% w/ a1 }6 q: ^
! F2 |% d, d$ y" y9 ^7 y) N
* 郕国. N7 F. l  J& O" c  d! _( a

) N0 M+ `, r- T0 ~1 r( l% ?  u* 曹国
' A" ~4 ~: r. ?0 L+ [+ S" f8 }  R- K+ a' P8 K2 _: Y# E
d- w, d, L" \( r7 K, {; R) U
% a7 w% Y# P- i
* 邓国
7 F' A/ `7 C: J5 e5 G. y! q! h; l" X) D( y
g
6 p  t5 d0 g: W! A% r9 M& I" t2 H4 ?! S- H- Z3 S; M
* 虢国
: N3 d( z7 T+ p
* c* D4 m$ Y1 p0 t6 D7 q- b* 耿国. c( v6 B- _. ^% X2 \( ~% n8 `
! d! k& m7 ~& K" l
h$ g4 X5 e' g" N0 i! }& M# Y8 A
7 N/ Y3 W' ?/ J0 V; R) p5 A* D, j- u* [
* 霍国  S" p" d# Z5 k+ b
8 Y3 |# f: L6 w1 D3 R4 L& f
* 滑国+ s& \/ e4 }4 g
) m( ^) y% P/ @: a+ P% Z
* 黄国3 l; p7 k. C6 @7 A1 S& Z
9 J. g' i3 V1 O8 U3 a
* 郐国
$ }' V# y; _8 a3 o# l/ t% ]
" D8 H& n' j9 A6 S8 K& G* 韩国# L) c- M7 }8 E
: n* h( s) |0 }/ B
j5 ?) U% P% @1 l4 L
& X& N$ H* V: x$ L0 ]3 P9 E, S
* 纪国
6 g& D! k) x& o  i5 f1 W! D, q7 Y* _3 ~( v3 P
* 江国; X/ i& L7 F' E
  s5 L# [2 ^9 Z% V4 a
* 晋国: j5 L. s6 ?4 R( L

5 Q' T0 e3 V, v0 P* 莒国
' d+ s; h! `3 e5 D
/ L5 i* a7 ]" J+ @5 k5 V6 nk
* S+ S' W' k  h+ c8 h+ U8 @# O$ Y% T' m' |! V+ n
* 夔国
9 u% P) ^3 @$ A2 y) q
+ F  p. z) p& ~7 cl% Y8 t* d4 `; a0 L
$ J" r6 e$ g% J# p- @* n% ^
* 梁国
* H! z8 d, A, P' M: o, V/ J0 U, H) G" o! }9 G, W
* 鲁国
; b# b  \* c7 \- U# ?
9 B7 n$ Y1 P1 P0 D2 P/ ?. y* 罗国/ T! x$ W( c/ {, J5 y6 X( U+ @" Z

% X5 ~, X, L9 G7 V* 六国
6 h9 O! H6 Z9 P# p% e# C- r- j3 r* _" ?; E$ j1 ^
* 吕国
* T! y4 E# S4 V* v' Z) c; @% g
% ?1 n! F  T5 E* 蓼国. m* S6 u8 j1 O7 O
) g8 v2 V# p' u: \. k
* 刘国- s) a6 _# _- s. y0 f
, t* y4 |7 F; q
q- q0 Q7 P9 _1 w9 Q
. D# m, w3 F. y, c3 u
* 齐国
& a5 X* U. H' z; G8 a8 Z
  A" I1 Q2 W3 C4 `  b* 杞国
  q, r! {7 V8 ?2 K( W7 u% `" F7 z: v5 x( D; I
* 秦国
% Q2 w( \4 {& l" X. J' G/ j& [: @: F- g3 B7 s# Y: [9 A
* 权国
" I" Q0 W, a+ R4 S8 _: ]3 M
7 q  ~! L5 z# E: @2 [) O5 C+ sr+ z. S7 ~) j8 @1 U$ [' I/ W0 t
; z- n9 Q# V: f4 F
* 芮国- M: ?( p$ W$ f/ f
- j& I9 h" P# q& w- C; n3 v' l
* 鄀国
4 B2 L5 h$ Y$ N! T4 j! g5 T4 C& R5 V+ z6 B1 ?( \+ R
s
; A3 C) j1 y4 p- w+ Y1 r4 n
& c# g+ O& u) H1 h4 _  l* 申国
* s' ]3 ?5 _5 L- U( r, N; ?) f: K  r
* 宋国
: M$ w9 W* O! U* a: h, g* U2 Y! b2 G4 b0 J
* 舒国
+ R6 {4 ~# i2 @: h% j. i* c& P, l% O; w9 |8 d, L8 ~
* 遂国; n9 i5 `6 G  I( U# l6 Q
5 H- i7 S/ y/ h- W/ Q
* 宿国
( n9 ?5 b! K+ I) N% |6 L' {
) D2 z9 g5 d3 |- e+ b0 Rt
3 k. y% z' Y. G( x+ F' Y. t. l. l; l( S3 `* z9 T
* 谭国. q3 O8 m8 @/ N0 x

" h+ b0 `3 c7 D5 h7 v  S2 e' t* 滕国+ n' p& g/ |" c( G9 x
0 n6 s1 ~! S4 \4 p- b; z2 Z- Q( Y
w
; U. L" @2 [* m# J1 F7 ^
8 Q0 O: y8 O" p/ F) F1 m0 B* 卫国4 z; N, u  r, @. @. n
# J' O* z5 D4 ~9 L, P
* 魏国2 c5 ]  F8 H: T! [
0 V( C# E9 @  K1 m# w1 a
* 温国
4 J( I; s5 V; M$ ?+ k2 E/ \
+ l/ g/ \7 y7 G1 E* 吴国$ W  ?' D8 C$ t2 \* p9 Z9 A$ _

  I: ^8 P/ v! ^: l8 D# dx
/ U  z& G5 ~, k, S2 R# E. V5 E- j
8 p- T7 N; d7 \* |* 小邾国(郳国)8 f6 A' ^% J! \8 U
1 Y. e& l, }! R' ]$ m# n3 Q$ J
* 息国9 G) t4 K. w* `+ _
4 N* u" @* n6 ?# F  l
* 弦国- K* \# e# p( R! v9 t& {
& @, R' s7 @) H3 P% O
* 邢国
% b- h9 V! S* s# g* g& w5 ]; Z- X# a2 J
* 许国
- h. v3 H% M- U& M& ~( o$ m9 g9 S0 C6 d5 j. L# W
* 须句国
) P" N! K1 U: ]" S  e. m& p/ u0 R1 L! V: X7 e. @, d2 v
* 薛国
. |* R1 p% b  I. ^. z# @" \* y) _( k1 S& O( X8 b& j0 H
y
6 b/ O/ u* s- Y, m% U1 V- _! n$ A: Q2 m+ D$ D
* 虞国
  B/ U5 U, u2 l  a8 W) @! d9 \/ c" ]
, _' }8 y7 p1 c0 C- H* 庸国
  Z: s+ u: d5 M' l, q  {) P) O0 h9 M0 Q6 \8 F
* 阳国, m0 Q# u+ u. \/ s. z! [( M' l

. f. }  h2 b) g% i) d* 越国* j& u% g& Z  W7 ~) x7 @5 l
) J& N& I- ~+ x# A, M# n  b% `
* 燕国
3 n# S9 O3 n/ I1 Z' P1 ^
1 `0 m# ]2 O. Q; m8 p, i6 `z
- d5 `4 ?/ n' U* w3 g! ~
  |( D: ]+ v( F: B3 {7 V* 鄫国9 v( f* I0 j- S1 J
, r/ {9 U) h, \
* 鄣国
: m5 d- r8 p8 k6 Y$ P. Q) @6 `2 T% f/ q3 ~. v' C8 }' J
* 郑国! g" B3 j! Y; J5 G( B/ o& i

/ k7 m: C# K9 _5 H, {( z+ e* 邾国4 g- R4 ^; e: [# O

& p8 r3 m% o& p* 宗国
/ T4 H! L' s; w, c* J0 [: v
% D* t, Q; `; }  w# _, A* 赵国
2 R& m! V' j& f, g5 C: q- e3 G/ r/ |, Q
春秋时期的名人2 b) v8 @4 c" n, P2 R
, a& U% x& D' E* \
* 扁鹊" s% D* \. U; k; n% {

9 N# a; F1 i8 m0 F) f+ G* 管仲( }) \# ^1 v& ?) {: h' V: Y( E

$ J2 o- t% ^6 H) A, d7 }* 晏婴6 r0 [  j4 P: ^
1 Q+ i3 J1 j* `$ w: y& B" M
* 孔丘/ [! W7 p/ L% J/ \9 W" k0 P6 J! l

3 O, W, h: T; i( H# u3 U, v* 老聃& }, t3 X* ~( p9 I- X2 i3 M' Q
春秋五霸  y: c. R( M% N7 |* D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5 A/ c5 F5 T. B7 @% r2 o8 _) P6 @5 P9 r9 w, H  f: V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W  E2 P' a( n6 s8 A1 a

" Q' `9 x; W$ d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个霸主。- G1 }( M6 e  ?* T  J' Y, G3 C
- G$ H0 w# N) X$ d& u0 S9 H' V$ b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泰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7 `/ G- r5 h+ [' F

, f- h) D- Q# T9 F% l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b7 f/ \  v! a/ e$ ^: ?
5 J4 b5 z% G6 X( q4 e. s9 \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Y* n- q7 Y0 \* u4 [% u
( l, h* P* ]& B$ [: _# |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案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6 W" S& ~5 p9 i* q8 Q9 M- Y  R% ^# J$ Y

9 O- q" T! Y3 [$ ]) w1 `1 P7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m9 j! A6 n/ @# Q4 A9 c4 u& `
3 C! p, ]% o- E1 Q% ?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七七○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 (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5 V& F( P1 Q1 R$ `* n. W2 U1 C) K) Q* B' [4 E/ x( k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愈来愈多,愈打愈大。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7 l, a# L' y4 v. v7 d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土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3 l: B4 G2 Y" y/ ?0 o/ J/ [3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导演了一幕生动悲壮的活剧。
0 b# [% h! ^7 L6 L4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8 k" K% k1 e. J7 \: p;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8 T# R1 H% |+ ^4 J
- ?+ q+ B* j9 q$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当楚怀王察觉受骗,又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政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4 v& ^6 N1 ]3 m# C  ?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 约齐闵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闵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联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N; K- ^( C4 N

1 |5 S  J* n; w7 @# b齐军从燕国撤退后,继位的燕昭王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 劝说齐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虽然后来齐将田单收复了失地,齐国从此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力量。
7 B- S2 r$ A( t' {, j2 A5 \. `% u# ~8 P- y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上党军民向赵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6 ?! F- W" S5 L6 D. b& u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X8 d; _5 Q, b& E2 V3 I+ _
孟尝君  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 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 X- F# ?1 e4 }. i# O+ N0 e1 t
* o7 N+ m8 L( I) j# ]% A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h2 |" U4 j) R% y( U3 x
# @# f  [$ y; g. g4 g5 }' T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8 A9 m# J5 ?- n' R7 i' y$ y5 ?+ ?# N! S) {& @: f2 ~+ r& R1 |( B- T' Z9 [. k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8 K1 V* P3 ^5 L* w, {% s/ a7 O4 e$ ~9 i  S4 }/ E- R/ Z
齐愍王二十五年(前299),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
- ~, @# G6 Y( p; |
0 F5 D1 h9 v3 {  h  [. ]* L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4 n3 [$ p1 n6 j

3 {, j) E- x) `" c# w, C3 k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K, }9 N: G1 a
: ?( d* K* l' \4 \
齐泯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孟尝君回到齐国后,齐王就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 s1 a2 ?# c. x/ [& o
5 }7 m" @* W! L. R, H6 h
孟尝君怨恨秦国,准备以齐国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为理由,来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为此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苏代替西周对孟尝君说:“您拿齐国的兵力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达九年之久,取得了宛、叶以北的地方,结果使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如今再去攻打秦国就会越加增强了韩、魏的力量。韩国、魏国南边没有楚国忧虑,北边没有秦国的祸患,那么齐国就危险了。韩、魏两国强盛起来必定轻视齐国而畏惧秦国,我实在替您对这种形势感到不安。您不如让西周与秦国深切交好,您不要进攻秦国,也不要借兵器和粮食。您把军队开临函谷关但不要进攻,让西周把您的心情告诉给秦昭王说‘薛公一定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他要进攻秦国,不过是想要大王责成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请您把楚怀王释放出来以相媾和。’您让西周用这种做法给秦国好处,秦国能够不被攻破又拿楚国的地盘保全了自己,秦国必定情愿这么办。楚王能够获释,也一定感激齐国。齐国得到东国自然会日益强大,薛邑也就会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并非很弱,它有一定实力,而处在韩国、魏国的西邻,韩、魏两国必定依重齐国。”薛公听了后,立即说:“好。”于是让韩、魏向秦国祝贺,避免了一场兵灾,使齐、韩、魏三国不再发兵进攻,也不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了。这个时候,楚怀王已经到了秦国,秦国扣留了他,所以孟尝君还是要秦国一定放出楚怀王。但是秦国并没有这么办。) M% v5 c- p0 t0 F7 X

; f# N' a: c* y/ D! n6 A: S5 t) s) N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一次他的侍从魏子替他去收封邑的租税,三次往返,结果一次也没把租税收回来。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魏子回答说:“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借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有收回来。”孟尝君听后发了火一气之下辞退了魏子。几年之后,有人向齐愍王造孟尝君的谣言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等到田君甲劫持了愍王,愍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出逃了。曾经得到魏子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愍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于是在宫殿门口刎颈自杀,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愍王为之震惊,便追查考问实际情况,孟尝君果然没有叛乱阴谋,便召回了孟尝君。孟尝君因此推托有病,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愍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C% g1 {6 A5 T, ?. l; ~7 _

# I4 @9 o+ n* v此后,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担任齐国宰相,他要陷苏代于困境。苏代就对孟尝君说:“周最对于齐王,是极为忠诚的,可是齐王把他驱逐了,而听信亲弗的意见让吕礼做宰相,其原因就是打算联合秦国。齐国、秦国联合,那么亲弗与吕礼就会受到重用了。他们受到重用,齐国、秦国必定轻视您。您不如急速向北进军,促使赵国与秦、魏讲和,招回周最来显示您的厚道,还可以挽回齐王的信用,又能防止因齐、楚联合将造成各国关系的变化。齐国不去依傍秦国,那么各诸侯都会靠拢齐国,亲弗势必出逃,这样一来,除了您之外,齐王还能跟谁一起治理他的国家呢?”于是孟尝君听从了苏代的计谋,因而吕礼嫉恨并要谋害孟尝君。孟尝君很害怕,就给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秦国打算让吕礼来联合齐国,齐国,是天下的强大国家,齐、秦联合成功吕礼将要得势,您必会被秦王轻视了。如果秦、齐相与结盟来对付韩、赵、魏三国,那么吕礼必将为秦、齐两国宰相了,这是您结交齐国反而使吕礼的地位显重啊。再说,即使齐国免于诸侯国攻击的兵祸,齐国还摇雳会深深地仇恨您。您不如劝说秦王攻打齐国。齐国被攻破,我会设法请求秦王把所得的齐国土地封给您。齐国被攻破,秦国会害怕魏国强大起来,秦王必定重用您去结交魏国。魏国败于齐国又害怕秦国,它摇雳推重您以便结交秦国。这样,您既能够凭攻破齐国建立自己的功劳,挟持魏国提高的地位;又可以攻破齐国得到封邑,使秦、魏两国同时敬重您。如果齐国不被攻破,吕礼再被任用,您摇雳陷于极端的困境中。”于是穰侯向秦昭王进言攻打齐国,吕礼便逃离了齐国。
6 `0 n7 g1 v. b. l3 f! a
0 _( z7 h' }" k- R: M& ^3 e后来,齐愍王灭掉了宋国,愈加骄傲起来,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很恐惧,就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齐愍王逃到莒,后来就死在那里。齐襄王即位,当时孟尝君在诸侯国之间持中立地位,不从属于哪个君王。齐襄王由于刚刚即位,畏惧孟尝君,便与孟尝君和好,与他亲近起来。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邑。孟尝君绝嗣没有后代。
7 n# C. N; b* w: j" U8 s  @
% a$ w' r$ M( y' V* V4 q  Z当初,冯欢听说孟尝君乐于招揽宾客,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见他。孟尝君说:“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的?”冯欢回答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想归附您谋口饭吃。”孟尝君没再说什么便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十天后孟尝君询问住所的负责人说:“客人近来做什么了?”负责人回答说:“冯先生太穷了,只有一把剑,还是草绳缠着剑把。他时而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后让冯欢搬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吃饭有鱼了。过了五天,孟尝君又向那位负责人询问冯欢的情况,负责人回答说:“客人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又把冯欢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子坐。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询问那位负责人。负责人回答说:“这位先生又曾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1 R+ N$ I, c+ R9 Q4 \$ g: S
+ c- ^$ W; E* r: S: V0 }  t
过了整一年,冯欢没再说什么。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受封万户于薛邑。他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由于年景一年到头都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对于这种情况,孟尝君焦虑不安,就问左右侍从:“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那个住所负责人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老先生从状貌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一定稳重,派他去收债该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迎进冯欢向他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欢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索要欠债得到利息十万钱。这笔款项他没送回去,却酿了许多酒,买了肥壮的牛,然后召集借钱的人,能付给利息的都来,不能付给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随即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欢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坐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
. i; |& }- R" v# }; l1 @- p  @- {% S- n- q* N* t6 j
孟尝君听到冯欢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欢。冯欢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的封地本来就少,而百姓还多不按时还给利息,宾客们连吃饭都怕不够用,所以请先生去收缴欠债。听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冯欢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富裕谁贫穷。富裕的,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办法偿还,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弃有名无实的帐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孟尝君听后,拍着手连声道谢。; M; D' u6 W% s
! f# l1 K7 m  d0 N7 |
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只有冯欢为他谋划说:“借给我一辆可以跑到秦国的车子,我摇雳让您在齐国更加显贵,食邑更加宽广。您看可以吗?”于是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欢上了路。冯欢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天下的游说之士驾车向西来到秦的,无一不是想要使秦国强大而使齐国削弱的;乘车向东进入齐国的,无一不是要使齐国强大而使秦国削弱的。这是两个决一雌雄的国家,与对方决不并存的就是强大有力的雄国,是雄国的得天下。”秦王听得入了神,挺直身子跪着问冯欢说:“您看要使秦国避免成为软弱无力的国家该怎么办才好呢?”冯欢回答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秦王说:“听到了这件事。”冯欢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下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则谁是雌谁是雄还是个未知数。”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欢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天下游说之士驾车向东来到齐的,无一不是想要使齐国强大而使秦国削弱的;乘车向西进入秦国的,无一不是要使秦国强大而使齐国削弱的。秦国与齐国是两个决一雌雄的国家,秦国强大那么齐国必定软弱,这两个国家势必不能同时称雄。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软弱无力,那么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如果这么做了,孟尝君必定高兴而情愿接受。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派人至边境等候秦国使者。秦国使者的车子刚入齐国边境,齐国在边境的使臣立即转车奔驰而回报告了这个情况,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秦国的使者听说孟尝君恢复了齐国宰相官位,就转车回去了。  \- c0 q: A9 H2 q) \2 s, \: ]' I! P
" `; H1 Y- q" `( R8 ]% J1 d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欢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欢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欢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欢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 J; L% ?( v/ E9 m9 K! a
平原君
  E  {7 {% P, y1 L. O2 A& m
2 a( r; ~( a8 b; D2 `. V[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1:1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下
7 V% i" R& c  _# ^5 J" i平原君(?-前251)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刻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田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B/ B* m% Z) c
信陵君(?—前243年),名魏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厘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 a  Y/ G1 F! W" H" i
4 `) a, N3 v( b, b$ A- T生平
' [* a  o& A6 h- t0 Y8 O' l3 ^8 f
广招门客+ G7 a* l. C% Q4 t# `1 f' s0 J
' @' R$ u5 U- W; l6 H/ A
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厘王。当时齐国的丞相为孟尝君田文,已在魏国从政十几年,政治实力雄厚,魏安厘王为牵制田文,把其弟魏无忌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因而称为信陵君。5 ], w% A& |$ `, q* i7 H6 h

( t( \. G' o9 V4 z前273年,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率领魏国军队与秦军交战。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斩获魏军十三万人,芒卯战败而逃,举荐人田文因而被魏安厘王免去丞相一职。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因而魏无忌逐渐在魏国取代了田文的地位。
' t! |( E4 d0 Y* H, G2 t! S9 h8 \1 Y/ S% g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2 _! z# D" N# v, O. o9 }6 Z. Q

! h4 ^8 ^  W, i( M: L0 H. J# T. b有一次,魏无忌与魏安厘王正在下棋,北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正准备进入魏国边境。魏安厘王马上放下棋子,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魏无忌劝阻魏安厘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并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和魏安厘王下棋。此时的魏安厘王惊恐不安,无心再下。不久,从北方又传来消息,证实了魏无忌的话。魏安厘王大感惊诧,问魏无忌是怎么知道的。魏无忌告诉魏安厘王,他的门客当中有能深入探听赵王秘密的能人,可以随时向他报告赵王的行动。从此以后,魏安厘王畏惧魏无忌的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他处理。
" b: w2 Z# V; G/ U% q
0 S) `& T1 V7 s: [/ ]; k* t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魏无忌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赢。侯赢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赢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赢,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赢聊完,才载着侯赢回去赴宴。经过此事之后,魏无忌在魏国的市井大众中得到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0 J3 q: t+ w% s! c! j7 A3 j  w
6 e' k7 K9 y! b' W( J: r* r窃符救赵3 v1 n4 t* U& R+ _

7 Q" Y3 s; p) [8 b7 R% I4 k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M* H; T+ C6 k% g- }- h! l3 F+ p$ ^/ u3 [. t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Z  f4 ?% _: C0 A7 K" w) N9 C4 _$ Y
9 p; y" _0 k3 ^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赢,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赢。侯赢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赢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4 h( n" [8 c7 Z" Z( {0 W7 v
4 Q/ g; S4 ]) |8 U1 w! P, O. c$ m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 Y9 F) a7 Q( X! R0 f" m
4 r6 l* [" y. i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 e# P  z" j) \9 j9 V
/ `( z# s  u7 L留赵十年0 G6 D5 `. U  K8 j# m7 W1 w

& n' t$ U( I: o" ^. l邯郸大捷后,魏无忌知道自己盗取魏安厘王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魏安厘王一定会非常恼怒,所以魏无忌让将领们带着魏军返回了魏国,而魏无忌和他的门客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魏无忌窃符救赵的义举,把汤沐邑封赏给魏无忌,魏安厘王也原谅了魏无忌的罪过,仍然让魏无忌享有信陵,而魏无忌一直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
6 a8 d( ?; l7 ]: ]0 Z
# q) w. r6 J1 i1 l) U$ n' O$ v魏无忌在赵国广交隐士,连隐于赌徒的毛公,和隐于酒馆里的薛公等地位卑微的有才之人都会与他们交游,以求取贤士人才。所以天下的很多士人,包括平原君的门客都有很多转归于魏无忌的门下。
. x" ~2 J" }  z9 Y/ v$ R6 s/ u. w" V+ V* p8 c3 V5 ?; T$ d
重回魏国7 Y9 v" Y; D) B  O) }4 c! h

- y' D" w0 d- Q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大举进攻魏国,魏安厘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谕下,起初犹豫不决的魏无忌终于决定回到魏国。魏无忌和魏安厘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魏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诸侯的宾客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 I# _& a& D$ }$ X/ s4 K0 X
& m$ `2 F3 {. Q3 c6 y
秦昭王深深感到魏无忌是秦国的威胁,于是派人持万斤黄金到魏国行贿,寻找晋鄙的旧门客,让他们在魏安厘王面前进魏无忌想自立为王的谣言。同时找人假意祝贺魏无忌,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这些谣言让魏安厘王信以为真,果然派人代替魏无忌任上将军。魏无忌知道自己被谣言抵毁,便推托有病不再上朝了。
9 y1 @9 f- T; e9 u! q( \
4 R" _' j9 Q# ~/ V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 r/ I% j* P4 p$ P7 w( i
春申君& W9 Q6 F$ R8 C* r7 @" W
春申君 (?~前238)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7 \' [3 H7 P* H  Q; H$ V. D( i
, E( Z% A% }+ d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 Y, Z2 }5 u& J! D+ k
" {( Z- U& [* }7 B4 J' z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 j) e# n7 G$ j. m( P# a
7 \+ l# u6 K7 Q# I# z生平事迹
: H2 J+ c! g! |# H受命赴秦 . P9 ?6 R3 t3 w+ G# C

7 Q% e: g, ]! E# q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
$ b/ T& P: l0 i5 t0 U
3 B+ r" F0 O  U9 o8 v- ~1 z( ]在楚顷襄王熊横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秦国作为人质。前302年,熊横在私斗中杀死秦国的一位大夫逃回楚国,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前299年,秦国伐楚,攻下八个城池,楚怀王入秦国求和,被秦昭王强行扣留,最后于前296年死在秦国。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秦昭王对其非常轻视,大举出兵准备灭掉楚国。秦昭王派遣白起攻打楚国,夺下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四川、贵州交界地区)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向东直打到竟陵(今湖北潜江),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
+ ~: p6 a# ~% F" I5 Q0 r0 k' p, e1 W; E. q: \
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于前272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韩国和魏国的联军,在华阳大败他们,擒获魏国将领芒卯,韩国和魏国只好向秦国臣服并听命于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这时,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秦国这个计划。黄歇于是上书劝秦昭王说,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欲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秦昭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
( u. \: e# T6 `2 [
( ~2 a; h" l7 h5 y- b: h5 D黄歇接受盟约后回到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做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睢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睢。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范睢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秦昭王,秦昭王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
3 G# I' ?% ~4 X# ]' A! V* m! f$ s  |4 O% c' ]7 K
此时的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扰,他觉得如果楚顷襄王真的不幸去世,而熊完又不在楚国的话,把持楚国朝政的王室宗亲阳文君必定会把自己的儿子立为新太子,这样,熊完就不能继承王位了。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睢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睢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5 T- V  N9 L- ]0 {, V  u
5 d& v' i; K  N; Z
辅国持权 ) b7 R- U: O' m/ D& G6 r% ?

, c; r9 N) g' w. u  d, y! x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15年后,由于与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请求楚考烈王把自己的封地淮北十二县换到江东,楚考烈王答应了黄歇的要求。
# j% ]+ H8 O% M' x3 t& v
; @% \, R, D+ E# }' V. P5 D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j4 W; N! s4 q7 ~
; r/ ?( L" n- j1 C
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
$ V; @: ^) w1 O( T& ^) Y# x* ]8 E! P+ M# ]6 L% p7 ]
春申君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竞相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黄歇有门客3000多人,其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7 o' b  B1 o# d3 _" E9 A

9 p! _9 _2 V- D$ r( j& B  r5 U' {, s前256年,秦国灭掉西周国,同年,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前249年,秦国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又带兵灭掉东周国。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内),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x- G1 s6 I& p2 L) x4 c
7 Z% o" F8 {% b. o$ N: v& g' {$ W
命丧棘门
0 T! y8 b8 I. n7 P' R+ Q# Z  L
( z& R9 a. Q8 i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当时楚国的国舅李园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黄歇。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黄歇注意李园的动向,但黄歇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前去王宫奔丧,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即被斩头扔在棘门外。同时,李园派官兵前去春申君的家中,将春申君的家人满门抄斩。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 v# w8 X. Z& N2 y2 ], D" `  C7 ]% G诗人屈原简介 (约前340-前278年), z1 W' p& X* ~7 C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1 D) ]  C% Q5 f" m8 t+ }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3 |& ?1 T) B, D7 {6 Z/ c; S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J5 j3 c- Z7 p7 B0 T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0 U# u+ m1 V4 L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 e2 j. A  ?5 i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u; R' K, K1 S+ c6 _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G# M7 r+ g" v+ ?2 G1 l% j- `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p3 ~+ e- ~* `: X

* ^' M; q( B0 E+ c4 [- n% m- K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 T* h; }  \9 w政治制度
. A8 S- h0 Y% z5 }1 p& ^) T# ~3 D* P6 _' ^5 ]& x: @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309BC)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今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3 |7 t3 q. Z* Z4 K; |9 r! e! U$ J3 q' V% {. a  N7 L( z2 P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1 Q) \+ s) S9 x" @经济文化
8 O7 x& o2 b6 L, M, q5 h& ^( v; Y5 Q, S* b2 t* ^+ O8 y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丁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便、绿肥和灰肥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 y! B/ [8 w+ Q8 M8 C# J- v
& h! m6 }( z9 z0 n7 e: U( g$ f' h战国时,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着的提高。已经较好他掌握了高温液体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铸铁柔化术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造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十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
! \) T8 @; B* I: m. A- ?4 ]8 d3 X/ k& }, e1 m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战国初年,魏国每石粟卖三十钱,农民每户种一百亩地在平常年景的收获,除去吃饭和交税,余四十五百粟,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每户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钱,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钱,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钱,还不足四百五十钱。
" C2 f( Y  D/ X& I: b3 P
) v; o0 ~# }4 Z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或汪洋恣肆,或娓娓动人,或激情横溢,或约烂多彩,或譬喻连珠,或剖析透彻,或逻辑严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屈原的诗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有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W+ F! Y" D7 _( }  D4 S# i% k
科学发展0 d/ c$ _! {8 x& ?# }! A& m

+ I; E6 z2 t/ B. i$ L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着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 K! M" b  d$ i9 P- Y$ c- V* Q8 W* q% ]4 }$ _
战国时的《墨经》申,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的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 y' A- p! \1 D. c6 E$ @* J+ |4 }& S, z* l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9 y5 Y  {9 }& U7 L9 K0 s  d4 i; k+ K哲学思想
; `. [6 e# s$ r6 G2 F
: L4 J5 ^" {1 N9 E$ u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书坑儒,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R8 b) x& N7 f6 {' B

- c5 b' g4 U/ \5 v( Y5 v, X[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1:1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朝
( w* Y: Y! g, `1 e& k  扫灭六国3 g! _7 [8 V7 i2 b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1 O( Z" p  u) p% ]/ F& i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 q( @9 F) t, I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 e& D' z5 K8 n7 u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5 _: \( z- p: z+ ]$ O0 U; [1 h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7 j7 z8 V5 |. `3 `$ E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 v& G/ M0 t4 c1 r* N. P& i9 P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 N9 O7 r  [; w) o3 t2 u& p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 d6 N; T0 d2 T% m1 P  \; w
 ) u8 k. l6 }0 I8 p0 C& f
  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前221~前207)。秦始皇继历代秦王蚕食诸侯之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某些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法。秦朝急政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武装反对黑暗统治的传统,影响至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战(前207~前202)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受到控制,统一国家得以恢复。
7 x0 P0 K* r3 j7 w5 t3 D( X" s2 P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公元前 221年,秦王政(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秦王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即始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三世皇帝。他认为帝王死后以其行为为谥的制度,是"子议父,臣议君",有损于帝王的尊严,所以宣布取消。他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   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与专制皇权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加以改变。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这说明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
  w. r- F% }2 ~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0 J/ E+ @' W% x, z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 r: D" j! R% Y2 J0 G. c7 Q
  早在秦献公十年(前 375),秦国就建立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后来商鞅规定,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名户籍,死后除名;还"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秦律载明迁徙者当谒吏转移户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统治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秦王政十六年(前231)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书年"。据云梦秦简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载明户籍,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级爵,以赏军功。国家按人们的爵级赐给田宅,高爵者还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权(见爵制)。爵级载在户籍,所以户籍也是人们身分的凭证。! D! \+ w$ S9 L( o9 P
0 v; K$ v  r; C2 d. s
  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出土的云梦秦简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释,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还有案例和关于治狱的法律文书(见云梦秦律)。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3 v4 V7 v/ m4 Z0 ~9 i# F6 h  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军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镇慑力量。近年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估计其中两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战车百乘,战骑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样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实物而非明器。这种车、步、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其规模之大,军容之盛,是秦军强大的表征。
! F! k( \+ V; d2 g- g4 u/ Y' o2 R$ T
' |/ k) E8 \+ G, X+ G! O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以辩护秦朝的法统。终始五德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关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丽宏伟的阿房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秦始皇还在骊山预建陵寝,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皇权神秘观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
+ Y  A. f$ |- F) a
* u# m7 H, g5 w: z# f8 k  皇权的加强和神化,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体现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等等,这些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维持封建统一所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对百姓的束缚极大;而且它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转变为阻滞作用,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为显著。
3 Z/ G: I( z% O4 }  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焚书坑儒长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响,使秦始皇非常关心六国旧地的动静,担心六国旧贵族图谋复辟。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他把缴获的和没收的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还修建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他自己多次顺着驰道巡游郡县,在很多地方刻石纪功,以示威强。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又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设官进行统治。
$ }" F4 ^4 G+ N8 B: ]
: g% q- v1 h! G7 y+ x7 Q3 G  秦始皇对分裂割据的思想和政治倾向,也进行了斗争。当时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复辟贵族割据局面,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引证《诗》、《书》、百家语,以古非今。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请求焚毁《诗》、《书》,消灭私学。他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就发生了焚书事件。第二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把其中被认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在早期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秦始皇用焚书坑儒手段来打击贵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是极其野蛮残暴的事,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 I5 G0 O# a: @+ ~+ n) a
- R7 v/ ?* {* Y9 n* L3 I$ Z  秦始皇施政定制虽已兼采阴阳等家思想,但根本上是以法家思想为依据。焚书坑儒以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更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法家思想。! }  S- g! {, Y$ s, s; F( ^5 h" `& V
整齐制度  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以利统一。
  p& l% |* K7 o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 + ], m9 g9 e  C1 U9 U( N$ ~" i
  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前 211)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种权量出土多,分布广,长城以外也有发现,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秦始皇还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不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制度实际上只行于旧秦,可能还有旧赵境内,东方许多地区仍以百步为亩,直到汉武帝时期为止。
+ ^. f# r% G. ^* b" Y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9 T/ X1 ^6 V, D9 ?
  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战国末年以来,常向南方侵犯。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蒙恬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收复河套以南地,即当时所谓"河南地",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在今甘肃兰州以东,但有异说)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的地区内设置三十四县,并在黄河的一段地区因河筑塞。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 N# v4 N1 l: O5 M, ~0 t* r8 l5 w9 V) k. P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M% W8 C8 E3 m

% r8 A1 S( V9 F# N/ K" v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4 I5 ]/ C; h8 ?7 ^* J1 p+ k9 F* P
9 w; d  ~+ L% B, i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4 J# G' |- |3 I
西汉
. C4 d  T& _' H7 A; k4 W: t8 ?% _8 x0 o% q7 h5 n  L5 q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西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西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 r8 p) E! N2 `: x
. c& W- }) ]" L/ _5 J1 L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当国。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9 y- U9 k4 g3 b8 }; O7 @
  b# K# [2 m% ?* L5 f& p. Q, o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 j6 y( c: g" t" @
5 C) Y8 C# b& X3 s4 Y: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5 t8 f8 N) T- O
8 S0 n1 T/ d$ o& P& Z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被害。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为。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己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国家中的角色。经过了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Z5 |3 O9 B4 d4 w1 g9 }

6 ?- l3 _, H) K5 D* @! P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哀帝有“断袖之癖”(同性恋),终日与他宠信的对象董贤厮混。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刘衎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自己担任“假皇帝”。西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4 [) }  o) z3 k( \9 V0 f# Y东汉0 p! u) t5 j7 u' _2 i8 W) p; c  f
3 o8 a" k; v. h% k# p1 I
西元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的后果,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 t' ]+ V" t- c) [& D4 N' A0 q* f2 I4 h  t( u7 C0 ]3 r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佛教在这时也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 l: m% D- e/ q7 W% ?- W& F9 ^% X2 e' |3 D' @# f- A) T1 N
88年,年仅31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但是实际上都是窦太后操纵朝政,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但是之后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12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汉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汉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前少帝,但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汉冲帝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因此质帝不久就被毒杀。8 U' s3 Y, l6 B. E$ z6 h

. c! u# Z" x( x/ {2 w6 G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恒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恒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恒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到了极点。终致在西元184年爆发了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之乱。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同时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路群雄。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北逃。三分之势开始形成。220年,汉献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废,东汉灭亡,汉朝也正式国祚告终,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三国时代。- }" t! M. j0 N0 B" T& u0 h
汉朝疆域与政区* j. h3 V. M; a" j. {5 L" O

1 s1 O4 C" ]) b5 t汉朝建立早期,国家政治动乱,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亦先后放弃。国土大幅减缩。汉武帝时期,西汉武功极盛,国土大幅扩展。西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满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边疆形势蔚为改观。并且确立了对西域的控制。6 c! e2 p: @4 E5 j# N6 i( M
9 u( ?  [5 i+ Z
西汉晚期,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3 D9 V8 h" A. E5 K
9 r- j+ f1 b1 }2 x- h* `- g汉朝早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由于对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继削除,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2 x' r, ]/ i2 ]6 j2 a
$ w% t0 v+ t9 ~6 h% d" n: z; a' }' r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1 ~( j5 z3 e! ]/ c; n& T
人口& i$ l/ `3 B' ?; O& p
3 }; }, n5 K  y  I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根据据《汉书》的记载,西元2年西汉的户数为1235.6490万,口数为5767.1401万。  \6 T: h4 I# }4 j
5 R# O& y( J3 \$ f1 G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2 [  Y! I$ m: p

# T1 c; F+ @%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后人口开始恢复。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口5648.6856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
7 S0 T" m2 z7 ?4 K) Q政治制度
0 x' L5 D9 }7 Y5 v; {% `
# I7 l, H0 a' H9 j4 ?/ a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权利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 ,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6 e( s+ O& h; ^4 u  z经济* I* X9 M: G/ E; Y/ T& w
9 ]( D* ~# G4 Q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没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国家存粮大涨,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 p' z. s. D) X: Z" w

, h$ _9 ~/ k* Y# |' b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D' i+ ~0 a  A2 c8 M
* h2 y( S- a& a0 Z$ I% k& O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之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于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1 K! _. E8 d/ E: q
; b: t) W* C& z  `! X3 q7 N4 l# n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1 }% g4 d& k/ v( u8 U$ ^
科学文化
4 D/ r' H3 q6 `6 f% B' \) U( K2 U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
9 A7 s) _; }5 N" E
  R, m6 g8 S6 Z2 G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8 [! L) j7 O4 T$ Z, H, {& M9 \' P- U% r$ e1 P& r  w) _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 ~' D; L* Z: ^5 F* b2 i( |$ S% W
9 W/ N. w! y) }( V6 m; g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o4 S; p" O& f4 W( B0 m& V

! T" C% R/ |: ]# u( o- a% N0 e# c在科技方面,西汉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0 O* K/ P, K& u* G
+ N0 I/ }1 k% e9 \; v& n3 j
汉朝也是中国宗教的勃兴期。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第一间佛寺。道教也是在东汉时期宣告形成的。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部还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7 s  E) s5 I) c' l/ s  D+ t2 i
外交! m( M+ Q/ `& P/ M1 Q
# u# V) @  \$ ^* [$ [2 X
西元前三世纪,匈奴被冒顿单于统治,国力非常强大,多次侵犯汉朝边境。西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匈奴军队佯装后退,汉军则迅速北进到平城白登山。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逃出重围。白登之围后,汉朝元气大损,从此之后一直被迫与匈奴和亲。到了景帝时期,汉朝一方面继续和亲,另外也在边境进行屯田移民,在国内则实行复马令来增加马匹,加强士卒训练并大量制造兵器,这些都是预备反抗的准备。汉武帝年间,派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朝占有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关系,为汉朝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而匈奴势力则北徙漠北。但是,汉匈之间连年的战争严重损耗了两国的国力,双方也都无力再战。后来,匈奴分裂为五部,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汉元帝以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是为昭君出塞。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分为两部,分别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韩邪之孙比为单于,与汉朝关系较好。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在明帝一度侵扰汉朝边境,被击退。章和元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单于被杀,其中五十八部降汉。永元八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征伐北匈奴余部,单于遁逃,窦宪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此后,一些北匈奴南降汉朝,另外一些则向西迁徙。# U- [( P! k; @. z2 @
* m3 U& v5 D' ?# A; n7 M' x
西域在汉朝早期是指南疆一带,后来扩展到天山以北和中亚东部。西汉中早期,西域地区为匈奴所控制。汉武帝时期,于建元三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在路上一度被匈奴扣押,并在匈奴娶妻,十余年后逃出,经大宛等国到大月氏,但未能取得夹击匈奴的答复。后来张骞东返,又被匈奴扣押。直到元朔三年才返回长安,回来时只剩他和随从堂邑父三人,他的匈奴妻子也一并来到长安。元狩四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约乌孙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说服乌孙国王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与其使节先后游历了大宛等国,后来亦由各国使节陪同,返回长安,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反复在西域地区争夺。元封六年,汉武帝以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后,汉又在太初四年以解忧公主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到宣帝时,汉又驱逐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汉晚期,西域各国又脱离汉朝,东汉明帝初年以后,汉朝又恢复了西域的关系,并于永平十六年在乌垒设西域都护,派班超负责西域事务。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而还。随著西域局势的稳定,商旅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8 ~; N8 z4 D" s8 d! N0 d

) z- V( s4 i, I: @) Q3 {$ s2 A东汉中后期,西羌先后三次进攻汉朝。第一次是在永初元年夏,持续了长达十二年的时间。第二次在119年,战事主要发生在关中地区。直到建康元年才告结束。第三次发生在延熹二年,主要战争在陇西一带进行。东汉与西羌的战争严重损耗了汉朝的国力,成为汉朝灭亡的诱因之一。
& A  ]& K% v2 s" N! t. h; `" Y9 c; `3 T$ q5 b, r$ r: H. ^, n
汉朝早期,与东瓯、闽越、南越等国关系尚友好。后伴随著国力的增强,这三国的越人国家先后被灭。武帝时期,汉朝多次派使节经略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到东汉时期,汉朝与这些地方联系更加紧密。汉朝与朝鲜和日本也有密切联系。东汉光武帝时期,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上) q. k; u2 s5 ^6 W! g0 B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 _( ]- |8 T* {% I
; W! w- }3 l) w" ~. L. u三国局面的形成
5 H1 p! Q) Y5 k$ D3 D) Q3 ^0 [1 [2 }! W! q4 G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i% q5 }1 Z0 B

. X2 C; `& j" W0 Y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9 _' r2 ]7 g$ e7 J; g# [' G1 E% @2 h# L4 s7 R  B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1 S/ U- u* H8 @

6 g8 A7 \+ @2 K' b( F. H% B9 e0 Y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 }) B' w& u4 z% ?" {& h7 d

# w8 T* T1 t  [, K& a/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 k+ V/ H6 R) @) B$ u
- B9 i  @' X& n1 h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1 ?* A7 ]! n$ T7 `, R
, V% V, I# P5 O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3 Z, Q7 B, v3 K8 W
4 k/ J1 N2 g% r/ P3 R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 n' k- x( h4 ^- q" J  S5 t0 Y* A" z* C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 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4 e% }5 D4 c" _& I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N# d1 O; C) |1 z# b1 [* p. I% I; i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9 z9 U4 l# B+ i* f- a

; Q9 W: C1 }  o$ }" @- d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 “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 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 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T. g& ]: P  Z- m5 _
7 C; A. m8 C) s0 {+ z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 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 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 o5 `% o. V+ Y8 Y" x2 P/ \9 U$ h. U/ k5 q2 j& C2 S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7 x9 r6 d- _% H
$ L' z' a9 {6 M4 {, M5 y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瘴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7 I( p6 N5 B  K* O2 K' w& b* Z. n2 F2 d! \- e( q  j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 L9 _5 {) i: Q  |; X0 [) ~# O: A, z0 ]& @3 R( ?4 d- v) K6 }5 E0 w. C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 k: M0 v4 N9 i/ h0 s: q# l8 Y) u/ ?. a% r8 `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 d7 v6 @% ^+ B& q. P, S& v9 ~1 V* g. M& B: S6 l
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俊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1 c0 K1 s1 k4 c6 q0 D0 x& F
$ B3 R0 ^+ n. b- X7 A# S5 D9 j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R4 \9 q( ]! w/ D& B

& K; O2 t0 t4 p# ^0 s' {. O& J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4 Q4 S$ e2 e& G
2 ]& }$ ?3 Q. q) U: y  G+ O1 s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 `, p3 K# X/ o5 R

, d8 l/ s+ U& A4 N( T. u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7 Z- V& e# l6 Y3 j: o
2 l+ f6 `8 S0 t' \; B/ H' b5 o-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 B  p1 B9 A5 G% J1 m# q% t! p8 p4 [" l, H& d* j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4 W: [7 F+ C" ]% w2 U8 ~' C
三分雏型
; q2 t1 i/ _: o+ z. p1 c4 u
2 d$ O" @' S1 {2 O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曹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孙权部下鲁肃到刘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孙刘联军便以周瑜、程普为都督抗曹,双方隔江相对,周瑜利用火计在赤壁大败曹军,曹操退回北方(详见赤壁之战)。" s7 E1 q: B1 K  H0 A  D) c
7 Z* X  W5 b+ A! R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 ]: f* K: Y1 l
6 d3 p" j. Q- J
三国鼎立( d/ B- T9 O: V) ~$ A
7 v% ^6 O7 W9 l7 B; V, V
三国地图在荆州的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刘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刘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刘备调兵直指成都的刘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刘璋投降,刘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曹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 V0 C" f. C7 a+ `# U8 T1 D' L" `  O
3 I# i$ L$ [' N# V4 Y2 U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刘备进攻汉中,而曹操内部有守将叛乱,孙权也偷袭合肥,汉中成功落入刘备之手,曹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
: ?, ], j6 `1 V6 R7 \6 l7 O: C! T' J: d7 I* }) {8 x- n% V( y
同年,关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关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孙权向魏称臣,而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刘备以报关羽之仇为名东征孙权,孙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刘备惨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详见夷陵之战)。223年,刘禅登位,蜀吴再度结盟,最终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建立吴。3 y, [: ~' Z  c! B- [
内争外战
& o; S# U9 m9 x/ @; o
$ Q" Z9 j. @, O3 |  r刘备死后,蜀汉经过讨伐南中拱固益州后方,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间向曹魏实行五次攻伐,但最终未能成功(详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也多次伐魏,也都没能取得明显战果,反而使得国力大为消耗(详见姜维北伐)。此外,蜀汉后期,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令朝政败坏,姜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黄皓逼害,而刘禅也对姜维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维惟有避居沓中,内外分歧严重。
. o$ [) M% K( g8 K
8 p* A) M( b4 u! x1 f  W吴国的陆逊、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进展。不过在南方,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归顺。而吴国内部却发生斗争,早在孙权死前就出现皇子结党争夺太子位之事,皇子恶斗的结果导致孙权最后只能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孙权于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国政的太傅诸葛恪却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孙峻诛杀,孙峻与从弟孙綝专政期间行恐怖统治,大臣世家牵连身死者多,孙綝最后虽为吴帝孙休诛杀,但吴国国政已江河日下。* A3 `4 ~9 ?6 e

* M$ q, U8 \4 S魏国主要战争都是抵抗蜀、吴的攻击,曹真、张郃、司马懿都极为活跃。其中,司马懿也讨平了公孙渊的乱事,收复东北。而曹魏内部,在明帝曹睿死后,权臣司马懿与宗族领袖曹爽出现权力斗争。249年,司马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罢黜当时任大将军的曹爽,至此魏国朝政为司马懿父子掌握,后来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专权,皇帝废立由己,高贵乡公曹髦甚至被司马昭部下杀害。曹魏内部虽然有多次的起义欲铲除司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别由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马家平定。
" a7 j3 E. p- P0 x/ d0 E三分归晋
* {) p/ p4 v5 e2 o1 K6 E  Y- J  F8 [6 `( g- e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主刘禅投降,蜀被魏所灭(详见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在蜀发生叛变,据三国志记载,“魏将士奋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可见并未引起大乱,司马昭快速平定。0 S% ]  h0 S9 x+ O- x

6 _" }. l- e  o# v' _- P265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司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详见晋灭吴之战)。
4 W" D  K0 E! I7 i# |3 E5 n  v( D# j; ?# S
主要战役
. w2 }& a3 x0 A9 E3 s% `
) n* ~, o3 j& i$ O, I* z. y1 |战役 (地点) 时间 攻方 主帅 守方 主帅 胜方 影响 2 ~; o6 K$ Y0 f4 y! c3 d% A) T
黄巾之乱
0 d: f5 p9 d  H$ S( s(全国性爆发)
/ q+ w9 S9 B0 C9 S184年、188年 张角 张角、张曼成
7 [' w& \4 d) a; n9 G& n波才、彭托 东汉 皇甫嵩、朱隽
$ P" \3 n) d; u0 x曹操、卢植 东汉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 V* Q5 M7 n; s2 w, q$ N$ o
讨伐董卓
8 w8 T; h) l+ T0 g3 Q% N(关中)/ l( P/ p" D3 k6 [4 z: C
190年 袁绍 各路地方军 董卓 华雄、吕布/ I8 Q. T) a) K! i# ]
胡轸、徐荣 袁绍 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地方诸侯内斗更深 " l! @" o+ a( L
官渡之战 - v; b. S" W4 j& Y9 z; t
(河北南部)
  r- O" q& V8 q8 G  W0 Y200年 袁绍 袁绍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中原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 p0 N' z- ~! [% R8 z
赤壁之战
+ p1 k, g9 a8 w) w# ?5 o(荆州南部)- s9 Q9 {0 Y- y8 t7 R0 z
208年
1 u9 o3 E* k& q( [% ~) t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孙权、刘备 周瑜、程普
& r" F# T5 n% Z* ]; D+ y刘备 孙权、刘备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 E2 d7 o6 {2 `4 x- U: K, ?4 ]
夷陵之战
2 D" i) z  S8 V(荆州南部)
8 j* x- Q3 ]& z222年 蜀汉 刘备 孙权 陆逊 孙权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 ]3 B! @- i$ G! P  v, i; i* \
诸葛亮北伐
3 X  h( ]0 |4 j  K/ N(雍州)
! i$ o4 W) S+ F+ A" A228年——234年 蜀汉 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马懿、张郃 互有胜负 蜀汉诸葛亮病逝,曹魏司马懿抬头
# X0 U# K0 n* @2 \/ T1 @+ f9 ?* w& I姜维北伐 " \: ?( M: b0 A- M- d* c8 C( W2 i6 v
(雍州)
6 j3 N( q6 c- |6 W- o253年——263年 蜀汉 姜维 曹魏 司马昭集团 互有胜负 蜀国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 }, g! Q+ B' w
魏灭蜀之战
3 k+ G4 X: F5 ^; D(益州): ?" v# }3 c4 A% V, z8 L( L: d
263年 曹魏 邓艾、钟会、诸葛绪 蜀汉 刘禅、姜维、诸葛瞻 曹魏 蜀汉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6 b" ]; ?" S9 |* R/ q晋灭吴之战 ; w, e3 V* @: o/ f
(荆州南部、扬州)7 z  Y0 c0 N( Y0 B
280年 西晋 贾充 孙吴 孙皓 西晋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 r8 Z7 ~* G3 ^% L

/ I8 H- ~7 g* ?三国大事件年表
8 r! a* b- a* M3 N: V" F3 k7 I: A$ \1 w2 E. h3 g$ V& o5 Q. G+ v9 c
184年
" e+ j4 }( H. P3 y" K2 d. [# M2月 黄巾起义。 5 v& c- d" N7 @( K! p7 ?
10月 张角病死。 5 y8 C  d/ G) K' F: S

- @  g9 J! U; |7 y0 Y6 d# ?187年 0 L$ S+ f5 `8 _1 x7 n
曹操任东郡太守。 0 d/ F" Z, w$ R; ?% ]3 {

( k, Z" Q% u0 c189年 , ^* J2 B/ L) l+ Q; Y& b) F# l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p6 L$ u  P1 t) O3 M: x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 y1 J/ ?) }. F  z4 I8 b( n9 x% c- m; m& `
190年 / C% t# j- F# ?0 h8 |2 V9 c" {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 y8 a+ E6 r  S/ u# r2 g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3 Y+ y+ y; A0 t# w

+ @8 F+ i4 S# ~191年
& a4 q/ Z0 i5 L. V孙坚破董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 x/ I6 ?& w; d5 K6 H' L9 l3 ~) f6 i/ R6 c5 r7 ?" F
192年 . F5 U3 L! d1 `2 w/ T( H& C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 \2 Q6 k7 S5 J) h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 S2 ]+ r% @& d
1 E8 a2 p4 k- n& t2 \$ p0 {/ B
193年 6 i- e  Q/ z5 V( p3 S# ~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 I8 b. a- m) M5 Y3 J/ C2 P$ `% A6 @# ]' ^5 w) _1 x4 Z* X- a
194年 / N* p! F* r5 i0 d3 J# E: r' n
吕布攻击曹操。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 Z3 p- M2 ?5 Q7 T+ g! l

  g" z' ^) y1 B195年 + B( `( k. x. L  Z) A0 s4 A& ~- z
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 k) B+ w6 m# v* f+ A
3 ?0 v/ S7 c1 B9 h' O, L) c& i* y
196年 " R+ o) A& @$ z6 Z0 i- J  V* j, S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0 ]' C8 w; L7 J$ o4 _' C
7 Z8 I  ^, `" y3 E- O
197年 / D7 Q; y" Q, k$ c( E1 B) G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 S: ?4 v8 B, ^/ ]$ `) z4 {
: `8 @* X: X/ ^. b/ w0 `: v2 c198年
& S; @! X6 r( y3 `, O. h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 j2 t4 }8 |; S- H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 x$ }. {4 W4 g' G: J) l: D
: _& K. K; a, o6 I) a199年
3 R! Q, x! b: V" Q& l# B4 J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3 j3 A8 P& ]+ [; N$ A0 r* ~$ h  D/ M3 D' n0 c0 U# s
200年
! }0 d( U9 V0 ?  Q# c) i) P曹操诛杀董承一伙。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 B5 H, ?( T  Q% l5 v& j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 _8 _: c" _9 M$ v1 N  u# I

; k1 z  t& Z; R201年 ) H* |- {/ m/ o9 _/ W) k. z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刘备投奔刘表。 " D6 A" W$ f% ]9 H5 T* f
6 X& }: t+ [: D2 V, ]( d+ \
202年
% B  B9 J  u8 E) a7 @* p$ T5月 袁绍病死。
. [( i; V' s% I2 Q/ |( L/ M: k1 F/ }/ ~" s
203年 3 \. o, {$ G0 u1 @+ W$ V
孙权讨伐黄祖。 , `" A  h. Y+ R! V- o3 z+ w' B

  K( P* {0 N: _5 B; v" V204年
  z; Q/ q& m" E& H. R, g/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 A% S& h+ Z1 X, m, L* Y+ f

2 i( H& h# Q* W- z' ^3 ]205年 + M. k# \/ B8 c0 Y9 Y2 k7 ?. R
曹操平定青州。
7 o$ T, L7 N% d9 n
! `5 t9 y, y3 \& f: K206年
; `) q1 [! R, |+ a8 I曹操平定并州。 ( P5 [5 G* T4 `8 R( X" F

# O3 m8 ^4 f& y5 H2 C4 k207年 & E; f) M+ r9 ~- Q0 L2 @+ |& B
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 P3 P4 J9 i' @3 [
/ K1 Y& e' K; N3 Q2 R208年 8 l5 G: B/ k  A8 k6 ~/ c8 C" y2 h
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 `0 B! |; }+ t8 V' ?/ a7月 曹操南征刘表。  
$ P; O; f6 {" U9 K2 j5 Q- g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 U% n+ p# V0 A9月 刘琮投降曹操。  4 \! W* G! X( K0 \9 _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 r. {6 |6 E7 E1 A$ e1 N+ I0 R
" H/ b2 J+ z4 S  p+ u" j5 f
209年
7 D& E( j; P  Y/ d# Q7 w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 }& ]% Q% C, G/ Y# O1 K: @

" m( z% i3 c& {4 P# Z3 z210年
. T% d1 A7 H+ _' p曹操建成铜雀台。周瑜亡。 1 x9 K7 N& }) R1 Y# c" t, r" T

8 ?+ o8 ]2 ?% w211年
9 l3 n, g+ t: j# l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3 }% d9 D1 b. J& ~$ }
* w% C9 {: y( W6 R7 \% V  {
212年
& \3 R5 ~  v& K3 N  Z* }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霞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 i( v3 i6 Y" |+ M6 |7 j
& O2 ^$ m* z, h4 d( R  ~213年
# p: G* X4 O1 U$ Z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1 M- n* n; O7 R9 j
& l  Z( a% U/ B9 o# Y+ s, V5 w214年
* S2 _( _! E( ~$ |  ?5月 孙权攻破宛城。  
3 i3 k% k( }/ c4 n5 v  E1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 R9 m& T7 s7 r/ B' f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6 r( p' [! u$ S7 }$ Y3 K
' Z. M2 C3 `9 s0 W* G/ @. ^1 _215年 ; D4 @* t4 G& J  Z+ [; B
7月 曹操征张鲁。    X  J% A0 m7 M
11月 张鲁降曹操。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 i5 W; ^9 a+ _3 ~/ R: o) N
- K2 q; B+ c( E8 O# A  u, Y0 A! y$ `216年
# J7 t, p8 \  A( u曹操称魏王。 , W0 F" ?" i2 X4 @7 z2 A/ A! r$ I

6 Z* i; X% C9 g) v. Z217年
4 W$ i1 e, T% q" a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 y( ^2 d7 N9 B0 e

- w: E, V6 i" [* M( @218年 7 D6 `7 R5 t; B2 b7 Q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 I* K4 @7 l+ Q1 L; K

) e% h) ], F$ m( x) B. X& M219年
2 n0 a0 {7 |! g+ `* y, ?& h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 h( O- V* u$ w, V- z% h+ b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 G/ Y# f, R' r2 d

" L/ V& K% F* B: t7 _2 `220年 1 G# ^* q' b7 A- R
1月 曹操病亡。  
) I: c% L2 O( _( d& P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9 P8 E+ B; l$ M4 g( L$ O' b  h

7 i3 Z$ G& \- q/ t, [! x9 L221年
9 L: Q+ V1 S8 B3 x. W: s# I8 r5 ]4月 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 u$ ?; z% N' T( Q" k& k+ g  c( F# I# @1 A$ p! c/ u3 i
222年 4 [& I" I% }" S% w8 j
孙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 O: E( d! T# q- s6 o
8 i* Z5 ]( A- i* L6 K4 a( b
223年   D* P. ^- }7 d! d/ ]4 E& f5 Z
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2 {3 N  l# W; M; u8月 曹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 V# z: X+ o, ?5 \/ y! M- |0 u1 u

6 n# }0 j! e* m5 l5 w9 y. @2 s225年 & i- G9 M1 W0 |6 s: w8 Y0 x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4 n' ?; Y& h" b4 {+ s/ n
6 p, J% i1 B; y$ W+ k# B226年 5 z7 r; \9 l) _: W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4 k  H: i1 H1 b+ d: k5 u+ B$ X2 }& s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 K( g" w( ?! j- n- F. @) e( g$ o4 C# w* }7 Y7 }: H& d4 e* Y
227年
8 h* U0 g+ ]* `7 |' u. b诸葛亮上书北伐。
- ~- ]6 T- |, M5 D228年
8 W4 ]7 N  K1 v' I! c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 `+ f- K4 w# c) W. v: M. k

- V1 B" d: A/ ?( \! ~* R( T" `! y0 G229年 9 l  @, l4 h/ |8 Y
孙权称帝。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 T7 {: b7 a! A& U4 c. U

, Y2 R4 g: M  _0 y$ T230年 ; Q  L8 r1 q( ~5 y- w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 `5 R/ m/ Q/ n
$ G4 g* l. Z0 g& e/ J5 w* l
231年
' O+ c, h: q4 j! \$ e& I7 S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V1 N% \- |' E* M6 }$ e1 U- H
# \" x! O* b  h. q7 D6 Y2 t( @234年
+ w; Y1 A! y3 y' z诸葛亮六出祁山。  
4 D: t) u  J7 h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2 |+ D2 g+ l0 u3 Y7 T- N* p9 z8 i# n  Q
235年 " W6 H0 U+ R; {. s. \
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 c" w) \4 R5 K1 n0 j0 n& |, g" P" F# J
237年 4 z8 H" w0 b9 Q. v" N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 e6 z) b. i2 @& H5 h% M9 ^
/ f& C$ G. x% W
238年 ! c; i4 s0 K0 n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6 C0 P6 O) C2 U* S) U# b& {

) D' w2 q7 _) r4 i3 M( V239年 ! }" _0 Q, u0 j9 \! v9 r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 d0 u: H. p5 U6 c! Z# t7 b

3 l! M) K" p8 I1 S6 L$ x$ b) e" m240年
0 p8 c" H0 }; E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 O2 _& ?$ v+ g( T! Q& @) u8 T, L9 c1 d# P& }( c" t! o
241年 8 }: \" D* R* ~3 g$ e! R- v: {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3 c1 ^" B0 B, W: I8 O, [) ?

2 Y) V# O6 c) J/ ]: \242年 8 Y9 ?# W3 Y# K, r* K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 ]5 k$ p6 c/ [
7 _0 G0 [& ~  ]8 G, J  n7 {
244年
. G1 v, |& {3 @) b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 i4 S4 X  x: C- T, z4 v0 T1 ?- k+ U; R
245年 ! O0 ]% J. z. B' ~3 T: I4 i; |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8 q/ t1 ^7 J9 V2 T. U
* V6 I& l# N) m: e246年
' e, @3 B) d, T毌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6 T9 W/ K% Z7 o( Z% F0 {0 A; O5 t" @. W; x
247年 - X; a1 Z) Z9 a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 X& j* w! n. V2 U2 J7 J% ]2 M, F& q9 ?- k4 Z/ _& J1 |  y
248年司马懿封为丞相。  & A; z+ ?7 z9 p8 Q- y' O; Z( [

2 @/ x: u9 f7 v! Q& g3 y249年 # T1 M: H2 v! R( }; V2 y+ U1 c# \' q
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8 d' `8 L' V8 ]9 B& ^) ^  c
" {2 I  M8 M  G7 w6 r; Z8 Z) V0 E
250年
  t5 W2 C8 e& p% R6 X/ z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0 k/ B6 ^5 l0 [4 B& X% f1 r" S
" @% j5 Y0 P4 j0 X- I6 w251年
9 z" ?. \8 ^& F" h" B8 T! P1 q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 Y, ~" P3 @7 J7 I
7月 司马懿亡。  
7 l$ u  [4 f+ C7 F; B6 J/ k/ h
1 V) l  h& L! m252年 ! R/ P) D- @8 U; Y- F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孙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1 G1 T4 i, D  n" c4 x- }; V* m! U
& A  p! ~8 M' M& h& r) u" n9 s6 G253年 $ O+ u3 k3 Z$ y* _- E( }) z5 F6 l/ w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姜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3 u2 M+ p( R0 b  X8 l% I7 w! c: N- K
254年
" F1 r5 w- X9 {9月 司马师废曹芳。  
! [- V$ q7 z5 m4 X  v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 t+ _4 s1 d8 Y# H. [; J  c
- N# N( M2 V" u1 c255年 ( c( G* x, }( P7 K: R
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5 V, w% B' q# |+ @2 F+ Y$ R5 {9 q" q/ A% f
256年
5 B6 [0 I' ]; v. j+ W  ?4 o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 d2 |+ ]. c9 a( [. D$ B& A
# `5 w0 w" z, J1 q' |8 H
257年 9 k2 g9 G. ?( Y* x8 B8 A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 o% W% @& Y$ x
! C4 x$ u3 B, ]% j; Q' j
258年
2 I& [, }* x7 e$ t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 H: W5 g5 C! T' [: k  ^( d# s. b2 z# ?! Q! e3 @
260年 5 X! P0 o% I& i  v  K
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 U+ s) {) J  e  h2 \8 s. o3 q6月 曹奂继位。  ; N& m8 V7 e! j5 @0 J* Z$ W+ `

) G5 S0 |, b% o! g$ Q262年
* a9 N) j0 i  A* B2 ^9 C$ j. Z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7 |8 B. \" y" J5 V6 m" o) q5 ^
, H; W; [7 p* C6 v+ C( R) Z
263年 9 ~& Y* U& h, D8 O( A7 a/ [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 g9 s, j6 s1 P% q3 X
1 C. ~: @* e' |/ }* Q
264年 + t5 M8 _1 W# \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司马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 O8 \$ t: q/ p& I6 s/ ~
6 Z! R, T0 ^* |- m" c$ r* _265年
+ m! y, r5 B0 x+ e3 ?1 _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 @% v0 k/ V3 K/ o& J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8 A9 [/ X1 ~' L1 A

  m. F- ?4 M6 C  w2 ]# j271年 6 L, z9 h& A8 X2 M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1 ]/ n' f" a6 l' {, _% M
. w; Y" a  t& K" v272年 # J! |2 L/ P9 Y3 B3 m. w) z$ X9 T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 v* e1 r% Y% o+ F6 f- v" ~
1 J" P8 t6 Q; m' O# F1 Z
277年
! H5 B9 T2 M. k+ D% @+ @( e7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 W$ I% c, `) j$ A, ]
% M1 ?  \4 L# {3 Q3 w) [7 l- m
278年
3 ]5 \9 r; ^, n) V# `1 V9 J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 \5 s2 f% ~5 U, l  O  N- d% [
" [( f* w' Y4 I. g( B279年
. P- l6 V1 H; c- X8 W) j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k  V( X: r' s9 X

' X$ ~. @0 x9 f9 N/ F280年 , b) [' @6 g5 F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 h5 _0 h+ A" {1 e三国著名人物籍贯一览列表. 6 L5 |. u# x2 d/ ?* o) F) ]
曹氏家族(包括夏侯一门)------沛国谯县(安徽亳县)     
* [5 `9 p, {: K: C7 Q3 L' M华佗----同上     
3 @2 T( j8 w$ f2 M刘晔----淮南(安徽寿县)     
& q7 q  J$ Y# T0 F" R许楮----谯国谯人(安徽亳州)     
# Y2 l1 {- H) `" M周瑜----庐江舒县(安徽舒城)     
: [: p, m5 }# U9 Q8 s& G! f& X/ F鲁肃----临淮东城(安徽定远)     
  e9 p5 P$ f$ k: K. D1 {/ w吕蒙----汝南富陂县(安徽阜南)     0 ~, _) ?% w0 W/ R
黄盖----零陵泉陵(湖南零陵)     
6 j# O' f% {; n; ]% U3 W$ b蒋钦----九江寿春(安徽寿县)     % e) f: a6 O/ ], I$ r
周泰----九江下蔡(安徽)     
. \) l. y9 X2 z1 O9 k0 m丁奉----庐江安丰(安徽舒城)     . a+ J3 @" F3 Q- w% g
朱桓----吴郡吴人(江苏苏州)     - s1 c6 d& |5 L( f
陆逊+顾雍(同上)     - b! |$ D8 D3 l! b
张昭----彭城(江苏徐州)     & i4 ]8 L8 B4 Y- h
张鲁----沛国丰人(江苏丰县)     
, P) q. x) d( F# m9 {陈琳----广陵(江苏扬州)     
9 V" g. o! z6 _" O5 \8 [6 f廖化----湖北襄阳     
6 V3 c! G0 D1 U6 `庞统+马良+马谡(同上)     
& @$ F% J; R* f2 U2 ~5 x蒋琬----零陵湘乡(湖南湘乡)     
) L* f; |' U.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州)     ' [- t9 b. c6 |2 X# O# M1 E8 B3 W* n
张飞---同上     
3 @; I$ ]4 P, u9 j赵云---真定(河北正定)     : T; p5 j0 G! V9 `2 l* g, `
颜良---同上     
* d' U' `3 y, E4 l. R文丑---河北     
/ o' c; H/ C. D8 U8 a! G韩当---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县)       v5 X$ N2 }$ D( k+ _/ K6 c
程普---右北平土垠人(河北平润县)     $ A5 [8 W6 x' t: {
张和---河间(河北任丘)     2 O8 ]0 t6 V# _! `% y" }, e. M
刘表---山阳高平人(山东鱼台东北)     3 G5 q2 k4 e+ n* r
程昱---东郡东阿人(山东阳谷县)     
0 X  x' x% b) e8 P*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0 ]% c& ~  ]* S% _6 p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 ?: s% G. s; E5 m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 b" r2 r; E* k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 R- K. j4 v% Z% a7 |# q# o
庞德---南安(甘肃)     ( B' X& o- O" C+ ]9 P, ]: Y- Q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 }, q/ m( O3 h! L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 y% U& S2 m2 Y* l' X6 A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 l, H2 S* x& i5 M! o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 q+ L0 C( u4 v, d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 N( Y, a! v2 D! K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 B6 t8 g8 l2 p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C' C; q8 D! A/ ~! H& g  X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 b$ }* |6 U: L! O8 x& O
钟会----同上     
& V2 {9 c( `) }0 m, F. Y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 f% x6 ^5 h7 _
司碥?--河内(河南温县)     
" V" ~; W# M! W1 y9 T1 ^# V. m+ V% L$ n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2 k6 C# t$ o2 H9 o) U/ Y5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 E  i" [7 D. l( Z+ H3 `
李严---同上     - U6 ^% M4 R% I7 k6 o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0 `# j, A6 S0 x. u0 f& ]) B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 S- X( N6 R3 p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 P' H9 L1 k8 B( ^$ ~) C% a9 C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 C4 P: Q/ i; v' ]  f+ ?6 k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 F8 ?7 G3 m1 u; }* F8 s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 j: w  N. Q; X3 u" D2 Z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 k) b- y- @# g9 Q. @; x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 s+ W) X, n6 f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4 u: `9 k. w8 m+ A5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 d- E5 g* B" a% I9 d! g+ L' ?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2 }6 a/ \; k+ C0 X2 C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下4 |5 X  U, q  Y/ |5 _2 w
三国兵制.
' u, }! d0 [- u3 U2 G/ F    * D3 H7 c1 f0 A1 x, f# [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一年,孙权在江东自称吴王,以后又进称吴皇帝。三国分立对全国来说,似是分裂,对各自地区来说,却是一片较广大地区的统一。这种局面维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军伐蜀,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晋王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二八零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得到暂时的表面的统一。   
/ t7 Q& X6 }  A+ z& g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   
, m- Q/ B* Z" z0 a# b: [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   
$ m& o+ q. E* A7 G- @# ^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3 A0 G9 n$ e7 G( h2 o《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4 C8 B# Z% v% l) _8 I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5 L) {; u8 i! }1 r7 \4 p) R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 X4 T. m( r5 Z& a+ _% n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 r- p- U4 m4 ?4 k- N% L
  |——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8 n4 V5 j# p7 \1 ^& z+ c
  中央军-大将军——|   
. S, x1 I/ |5 W0 ~% z& Y  |——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 }( g( G/ V* ?& `3 K) J  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 G* M4 Z3 I' V4 t* R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屯和民屯。   
+ D+ l  l9 P5 t. M5 U% |- a7 E9 j再谈蜀兵制。蜀汉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 F4 v( J: i5 l1 |
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上宗下贝)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军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军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目毛),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上宗下贝)叟,由(上宗下贝)人(湖南、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贝)叟、夷兵等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9 ^0 G' N- T- V; O, X8 A. D最后谈东吴兵制。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冲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公元二三零年,吴大帝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可见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3 y" F$ W* J- c+ d8 z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9 {  S7 t! g, p7 h$ r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于记载的已不下十余万。西晋灭东吴时,接收其军队二十三万。东吴军队有许多不同名号。《历代兵制》:“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这里列举的也很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军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军。还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从义士、健儿等名号推测,这些地方队伍可能大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能厚养健儿,健儿亦...”。
5 y6 D: C, r9 E9 K7 P三国时期的经济  & s- [( P/ j1 t) |0 q( e6 t" d
  9 ^+ U& u, Y" R) [3 W
魏国经济   
& X) |( k8 y2 L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 P  c+ [) w5 g% Z( W
蜀国经济   
" L  N+ V4 o/ W# A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2 }9 g; Q8 k1 d/ J8 C, o7 ?
  但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 d) H7 y. N/ `+ p7 F8 G* k. x7 ~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 ?& O- g8 v0 A1 E  此外。孔明及法正对治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 H5 e+ J$ E, M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东吴败亡,使蜀国面临崩溃边沿,故孔明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 q$ T( e/ |/ g7 g/ w9 W) j吴国经济   
1 q  D% F. `! [# u) u5 B) |6 x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 n7 t7 B: f) d" T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5 ?. _, v2 w; y: O6 Q8 E
  原本东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    6 n( W( F/ T0 C5 j
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      # a/ T' W) y. U5 t. z$ ]3 j
  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     - g: t# S% u5 m7 f
  东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公元265至420年,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 , O2 g+ {: G# c# M9 \" L# r( S% g
  魏咸熙二年 (265)十二月,晋王司马炎(即晋武帝)夺取政权,建立晋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历四帝。建兴四年 (316)为匈奴刘氏所灭,史称西晋。建武元年 (317)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在江南即晋王位,都于建康,历十一帝。元熙二年 (420),为宋武帝刘裕所灭,史称东晋。
" r) f( o4 Q9 h' ?
( e; t* A$ e" q西晋
! [& v& S3 ]% E; d/ [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平吴,统一南北,全国计有司、冀、兖、豫、荆、徐、青、扬、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国。,二百四十馀万户。 6 b* N2 X- x; H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采取宽和节俭的方针,继续推行废止典农官的政策,把曹魏以来的屯田民编入郡县为自耕小农,全国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归于一律。
% }+ _  J3 {4 o$ O/ B& X0 [  在朝廷大臣中,存在以山涛、羊祜为首的和贾充、荀勗为首的两派政治势力。但晋武帝“宽而能断”,在重大问题上择善而从,平吴统一全国的决策,就是力排贾充等反对意见,坚决采纳羊祜、张华等人的主张而制定的。 9 h+ q# l$ n6 M6 b
  对于吴蜀故地,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措施,加以安抚。同时也注意防范,如派中央兵到江南驻守,把吴人向北迁徙。
) E+ Z  a1 h; Q7 P; L/ u  吴蜀人士在朝廷的仕进,无形中受到一些限制。出身于东吴高门的顾荣和陆机、陆云兄弟,虽有“三俊”之称,平吴后到洛阳,只被任命为八品的郎中。
$ k/ q4 T# n( f5 P2 M  晋武帝立白痴的惠帝为太子,又为他娶了凶狠狡诈的贾南风为妃。平吴以后,武帝不再兢兢业业,开始奢侈放纵。他死后,元康元年 (291),贾后联合楚王玮先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接着又消灭楚王玮。贾后专擅朝政任用裴頠、张华,维持了短暂平稳的政局。但延绵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从此开始。
4 z5 S% w5 d" N, [6 r  贾后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至此,政变局限在宫廷此后方镇军参加内战,战乱规模扩大,战场从洛阳、长安延展到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
& W1 V/ r$ g1 J. N  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颍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1 `. {, @5 J  ?0 P' }* ], j
  太安元年(302)底,河间王颙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   y8 g) N/ k5 J( `( I) U( r! _
  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颍合兵讨长沙王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七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颙调动大军二十馀万,也渡河南向洛阳。司马乂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不下数万人,这是八王之乱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集结。 ) ^, }) `- ?# q0 J
  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陷于包围之中。次年正月,东海王越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颍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分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 }8 V3 @$ j& `6 Z4 [  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颍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一战,被成都王颍大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 ! D5 q: l5 ^# _9 N( N% s2 i; R' R  F
  但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颍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颍、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八王者,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2 ?3 K# t' ?- `. C% p/ P( B& ]
  光熙元年 (306)惠帝被东海王越毒死。永嘉五年 (311),刘曜攻陷洛阳,怀帝被俘至平阳。五年后,即位于长安的愍帝投降于汉。 * u0 Z9 d. ?  l6 [$ c  J4 ?
  西晋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多沿袭曹魏旧章,又加以改革。 % E6 h" o; p! L
  中央最高官职有三公。尚书省长官有令、仆射,执行皇帝诏命,统领百官,处理政务。令以外有时设总录一人,或录尚书六条事若干人。前者地位高于尚书令,后者地位与尚书令大致相当。尚书左丞掌监察省内及群官。太康年间(280~289)尚书省所属有吏、左民、度支、五兵、田曹、殿中六曹,曹郎三十四人。掌任命官员的吏曹,在诸曹中最为重要。 4 X. ^5 T: L* k$ a+ |- L( S
  中书省的监、令掌起草诏令。侍中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兼司谏诤和评议。尚书所奏文案若有不妥,侍中即加封驳。西晋时,尚书令一般地位在中书监令及侍中之上,只有贾后执政期间诏令多出中书,不经尚书省。还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掌纠弹不法,廷尉掌断刑狱。
: z/ P6 q% o3 W8 W  西晋用人途径,除开府的三公自己辟召掾属和刺史举秀才,太守察孝廉外,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但州中正的作用加强,吏部选用任命之前,又须经司徒府核实九品的评定这些都是朝廷为了集中用人权力以加强控制。
5 E/ r3 i$ f" J6 ]/ H4 c' {- x# s$ n  法制方面,西晋改变了秦汉以来律令不分的状况,把属于行政规章制度的条文独立为令,为后代所沿袭。晋律篇目体系比较完备,而条文大为减少。
2 W4 {. k4 V2 N+ S- d1 g" V* J1 z  西晋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第一品多达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以此类推,九品亦可占有十顷。
: g2 E% W" ]5 m6 l% c; B, w  西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高官可按官品高低庇廕亲族,多者荫九族,少者及三世,免除其租税徭役负担。为了耕种所占田地,还允许他们庇廕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限定第一、二品官占有佃客不超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九品一户。 % C2 f2 C2 H2 m  `6 j7 p
  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寓限制之意。但在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仍拥有超过法令规定的依附人口。某些高官,朝廷赐给菜田、厨田,同时赐给从事耕种和其他劳役的田驺与厨士。地方政府与官吏,从朝廷获得公田与禄田。 + x6 U) h7 G0 F9 b% ^7 T
  西晋灭亡七八十年后,南燕存在“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局面,正是西晋承认私家依附农民的恶性发展。 0 N! T4 ?! x& K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来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据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 m; d  C) Y3 _" U  西晋本着古代一夫一妇耕田百亩的遗意,承认男子占有田地的限额为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0 D5 f; W4 j1 G# l8 T8 b) h  课租不问每户占田多少,按一丁交纳租谷。丁男五十亩,收租四斛。即课田每亩定额交租八升,改变了屯田民按收成比例纳租的方式。 ) d$ m3 g# B$ O8 r
  同时沿用曹魏之制,丁男之户交纳实物,称为调。户依资财贫富分为九等,调按户等收取,九等平均定额,大致每户年纳绢三匹,绵三斤,称为九品混通之制。这种田租、户调的名称与方式一直沿用到唐代。
% n5 s5 o( M1 `, |0 y3 l  西晋时,世代为兵的士家(兵家)继续存在,同时也实行募兵,并徵发良人补充兵源。 0 X2 l$ b4 H; _$ H8 g
  中央直辖部队,称为中军,宿卫宫殿和首都,分别由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等六将军统领。中军被派遣到地方驻屯或作战,则称为外军。领军、护军将军还主管武官的选拔任用。 ' a3 W) f! {# `& n- g9 T
  西晋初,刺史加将军号,统领州郡兵。平吴以后,刺史专理民事。另有都督某州或某几州诸军事,大都由诸王担任,驻守军事要地,统领州郡军队。他们有处死部下的权力,依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级称号而范围大小不同。都督的主要僚属由中央任命,以防止都督专擅。都督起初不一定管地方行政,西晋末开始例行兼领治所所在的刺史职务。 2 W* G3 C! g9 b, z' K( D
  西晋分封宗室为王,封国内民户的租调,三分食一。东晋渡江以后九分食一。诸王主要职责在于分驻军事重镇。西晋初年所封诸王,其封国大都即在都督区内。八王之乱后期的主要人物齐王冏、成都王颍、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皆是统领重兵坐镇许昌、邺、长安和下邳的都督,这时封国所在已经和都督区没有关系。
$ C! V3 D  H7 I* v: C  惠帝时,人为祸患与疾疫饥馑等天灾频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各地方的统治者不但不妥善安置,反而迫使他们还乡,甚至滥加残害。如荆州刺史王澄沉溺巴蜀流民八千人于长江。 % H. H# q8 f5 k, @0 l/ q" j
  各地流民不断反抗先后有太安二年 (303)张昌于安陆()光熙元年 (306)刘伯根、王弥于东莱等。
4 }; [7 l# a- U# h9 v: r: P( \  但颠覆西晋王朝的根本力量是“五胡”中的匈奴与羯。“五胡”或加巴賨人称为“六夷”。 ' }( |; J% v6 @9 a3 y  k& w
  西晋时北方、东北和西北,尤其并州和关中一带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江统曾说“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馀万口,“戎狄居半”。
, m: \4 w3 n3 `  平吴以前,凉州鲜卑族人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不少羌胡人民参加(270~279年)。惠帝时,氐人齐万年在关中起兵(296~299年),“秦、雍、氐、羌悉反”。
. x! x5 p# F* O$ g8 g0 x5 o; [1 f  郭钦、江统都主张“徙戎”,即把与汉族杂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集体迁徙到边远之地。他们预见到少数民族对统治的威胁,但建议都未见实行。 : F; m) s6 w9 e& V
  惠帝永兴元年 (304),率领流民由西北进入益州的賨人李雄在成都称成都王,匈奴五部与杂胡的首领左贤王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这是少数民族最初建立的两个政权。愍帝降于汉,西晋亡。以后其他少数民族相继崛起,汉族张氏、李氏也先后在凉州据地自保,形成十六国局面。$ H& ~* d- q+ O! \0 x
东晋
! Z4 k1 ?( e0 U' b  西晋覆亡后,少数民族竞相建立政权,战争不已。中原的汉族人士不愿受胡族统治,纷纷南迁。
6 o6 y8 U( F4 j1 z8 @0 S/ ?( A  西晋时,北方诸州人口约七百馀万。永嘉之乱后几次大批南渡者达九十万人,约占八分之一。东晋和南朝境内人民,大约土着占六分之五,北来侨人占六分之一。
0 _9 Z; r6 X, A3 ~) {7 |* G3 O  司马睿与封国琅邪的大族王氏建立默契,各自出镇南方要地,以预谋退路。早在永嘉元年 (307),司马睿已出镇建业。长安陷后,建武元年(317)睿称晋王,次年即帝位。
2 P+ x0 U6 Y  T8 n  西晋末年,江南也不平静。但孙吴以来的世族义兴周率领乡里私兵,支持司马睿。为司马氏政权的南迁扫除了障碍。 / B+ k1 @! e' U
  东晋政权优遇南来的北人,在他们聚居的地方设立所谓侨州、侨郡、侨县。侨州郡县沿用北方原籍的旧名,但隶属关系极其错综复杂。 7 N9 J) `& x* Z( g/ G
  有的侨州下只领侨郡、侨县,也有侨州下既领侨郡、侨县,也领实郡、实县。有的侨郡、侨县又隶属实州。实郡也有时领侨县,侨郡往往也领实县。有的侨郡县由于是高门大族的原籍,由侨郡县改为领有实土的郡县,而更多的侨郡县因不具备此条件,只有等待土断,以备领有实土。 7 Z- {4 h9 [7 w2 f1 E$ C. @2 @
  侨州郡县人民不属当地编户,豁免租赋、徭役,另立白籍,以别于土着的黄籍。侨人中的下层多投附世家大族,成为受其廕庇的户口。
8 H- r8 r  Z, ^) i! H9 t( Q, d: x  其上层亦即门阀士族,如琅邪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等,都是司马氏政权依靠的主要力量,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
- ~+ W& k- b+ }  I- E  此外,如祖逖、郗鉴、刘遐、苏峻等次等士族,则先在北方立堡坞自固,聚集宗族乡党数百以至上千家,然后南来,归附东晋。他们的武装成为早期抗胡的主要力量。 - k' j5 q' e; v+ ]$ F( J
  江南广大土着人民是东晋王朝财政、徭役和兵力的主要来源,负担沉重。但东晋初年南方与北方民族明显对立,内部问题退居次要地位。东晋政权建立八十年之后,才爆发大规模起事。 8 }% }4 n" e* \$ r* _6 w$ a
  孙吴时大族的上层人物,对于司马氏被迫南来所建政权,起初并不竭诚拥护。如陆玩目王导为伧,拒绝与王氏通婚。晋元帝对于江南士族,如顾荣、贺循、纪瞻、陆玩等,渡江之初已加意笼络。元帝由于自己没有强大兵力,对于拥有武装力量的南方豪强,也不得不倚重。如周、甘卓、纪瞻。 7 N3 D9 |5 c9 r; J) l' c
  侨姓大族渡江后,避开江南大族的田园聚集之地,都深入到内地会稽、临海一带广占土地与山泽。政治上对南人更有戒心,如陶侃立大功后反被王敦从荆州迁官广州。元帝对义兴周氏心怀疑惮,以致周懮忿而死。沈充、钱凤怂恿王敦起兵反司马氏,陶侃对庾亮积怨之深,都反映侨人、南人之间的对立。 , t' Y7 _# z2 o+ j
  晋元帝初年,有扬、江、荆、湘、交、广、宁、梁、益、徐、豫十一个实州,领九十六实郡,同时开始置立侨郡、侨县。至孝武帝太元四年 (379),有扬、江、荆、湘、交、广、宁、豫、徐九个实州,幽、燕、冀、青、并、雍、秦、梁、益九个侨州,领实郡八十四,侨郡四十馀。
$ p' \0 V; U( c+ _$ \4 j  东晋时侨州不冠南字,刘宋时侨州始冠南字,如南徐、南兖。东晋疆土缩小,而州郡之数远远超过西晋。刺史本人或所带将军府的长史、司马,往往兼任州治所在的郡守。州以上分区置都督,以刺史充任,有兼督数州以及某几州中的数郡军事,都督镇守之地常依形势变化而有改动。
+ F6 E6 D- b( @; [& q$ F  东晋仕宦途径大体不变。但此时已非西晋,元帝自称“寄人国土”,因而中央官制虽沿自西晋,然颇加简化,以求事权统一、行事简便。如光禄勋等九卿或省或并,地方官如郡丞亦曾省罢。 $ ^5 l! Y, U3 c* Y# m5 \. \$ `! j
  魏晋以来尚书与中书、门下职责原有分工,起相互制约作用,而东晋的录尚书及尚书令有时兼中书监、令,尚书仆射有时兼门下、中书官职,但仍以尚书之职位为主。单任中书令者,多优游无事。
! m/ j- }: {8 H3 N7 K$ j* Q  @  扬州是政治、经济、军事重心所在,录尚书或尚书令,往往兼都督中外军事或数州军事、扬州刺史或丹阳尹等京畿地方长官,以控制实权。所以东晋大权集中于宰相,与西晋的皇帝集权,尚书、中书、门下并立,互相牵制的形势不同。
+ l% @; u9 Y0 D& W  成帝咸和五年 (330),始度百姓田收租,改变西晋课田每亩税米八升办法,大率每亩税米三升。户调可能仍沿西晋每户绢三匹、绵三斤之制。 3 {) ?; e1 p# Z
  孝武帝太元二年(377) 废除度田收租制,以口为对象,王公以下口税三斛。八年,又增税米每口五石,大抵比西晋时赋税为重。 " _& r4 g' R/ O: m) h. O
  东晋的徭役也极繁重,孝武帝时“殆无三日休停”。东晋户口应不少于东吴时,而桓温上疏说当时户口凋寡,不当汉之一郡。这主要是由于依附人口太多。
9 H( R' U5 G% O' T! T  东晋规定给客制度,品官可以庇廕流民为佃客,政府所承认的荫占佃客数字又比西晋增多。而官僚贵族所廕庇的佃客,还远不止于规定的数字。他们不负担国家的租税徭役,但须把收获的一半交给主人。
9 |- m* `! `2 D8 q  兵户依然存在,同时也以逃亡农民、罪犯及其家属、被俘少数民族、豁免的奴隶等色人为兵。招募的军队也占重要地位,如着名的北府兵,就是招募劲勇组成的。 / x  G  E) ?3 j+ O# \* e
  东晋疆域狭窄,贵族官僚大量占山固泽。世家大族大量庇廕人口,未入私门的侨人流民,又不编户贯,影响政府的财源与兵源。 ( `+ W( E1 _' n5 b+ ~! Z" _+ Z8 I
  成帝咸和时(326~334)已开始实行土断,即把侨人从白籍移入黄籍,成为所居地方的正式编户,纳税服役。在实行土断的同时,必然也搜检官僚贵族隐匿的户口。桓温、刘裕执政时期,两次大规模实行土断,收到“财阜国丰”和开拓兵源的效果。
: K) B" f5 {5 Q6 z3 I2 Z  东晋存在北人与南人、士族上层与下层、皇室与士族、中央与地方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9 g: c& }' y) H" |1 j! I  “王与马,共天下”说法,既反映王氏扶持司马氏政权,也反映皇室与侨姓大族的矛盾。元帝对王敦和简文帝对桓温,都曾有过“请避贤路”的表示,为君臣关系所罕见。“君弱臣强”的局面,是司马氏与士族“共天下”的结果。
/ a# I3 h0 j$ h2 _7 P  王敦担任都督江、扬、荆、襄、交、广六州军事、江州刺史,拥重兵镇守武昌。元帝畏恶王敦,任用刘隗、刁协与之相抗。刘、刁维护皇室威权,“崇上抑下”,大批徵调士族的奴僮和依附的客,以充兵役。 + P4 i& B' r' W! D+ Z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问罪于刘隗、刁协为名,起兵攻下建康,杀死刁协等。又从武昌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集大权于一身。两年后王敦病故,虽被遣责为叛逆,琅邪王氏的地位却未受任何影响。
) ?2 Q1 D% r8 q. N2 E* g  成帝即位年幼,舅父庾亮执政。北宋来的寒族苏峻、祖约都拥有重兵,分别驻在历阳和寿春。他们不满大族庾亮、卞壶等人的排挤,咸和二年 (327)起兵进攻建康。江州刺史温峤乞援于荆州刺史陶侃,联合击败苏峻。
: N* o0 [/ H( {, P" q  陶侃死后,庾亮代为江、荆、豫三州刺史,既拥强兵据上游,又执朝廷大权。他代表皇室利益,与王导产生对立。但在冲突表面化之前,王导、庾亮相继去世。 + p, ~; X: o8 y- t# n1 g
  桓温继庾氏之后据有荆楚,又领扬州牧,也集内外大权于一身,企图夺取司马氏政权。桓温先废司马奕为海西公,立简文帝,实则企望其让位于己。穆帝时,简文帝为会稽王辅政,任用殷浩以抵制桓温,但未成功。庾氏家族中,多人被桓温杀害,桓温病中要求朝廷赐他“九锡”,以为禅让的前奏。由于谢安等人的拖延策略,桓温不及待而死。 7 C  N8 S" c( O8 A' N' i
  谢安辅政,侄儿谢玄在肥水之战中立了大功。但孝武帝的兄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斥谢氏。东晋前期,政权一直在大族手中。肥水战后,转入孝武帝及司马道子之手。战后两年,谢安被迫避往广陵,不久死去。战后四年,谢玄又从边境要地彭城被调移内地任会稽内史。 - X+ ?. z, X. I$ w1 K6 F  h
  以后桓温的幼子桓玄又以荆州为据点,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总揽朝权。元兴二年(403),桓玄称帝,国号为楚。刘裕从京口起兵讨伐,桓玄退归江陵,失败被杀。
; n0 T) w) Y" c3 D/ {! G" O0 ?5 @  东晋政权所受外部威胁,主要来自黄河流域的胡族和长江上游(益州)的政治势力。
2 M6 `) _% k1 H  北人南渡之初,上下同仇敌忾,要求驱逐胡人,返回故土,祖逖可为代表。祖逖从淮水流域进抵黄河沿岸,联系保据坞壁不甘臣服胡族的北方人民,谋划恢复中原,经营达八年(313~321)之久。当时北方匈奴刘氏与胡羯石氏相争,形势有利于东晋。但元帝无意北伐,对祖逖所需人力物力都不予支持,加以皇室与王敦矛盾尖锐,祖逖备遭掣肘,壮志未伸而死。
( p7 T- n4 n8 t7 E  石氏兵力一度威胁江南,后赵建国,据有幽、冀、并诸州后,军事优势更为显着。庾亮、庾翼虽先后拟议北伐,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都未实现。石虎死后,河北大乱,西晋遗民二十馀万口渡河欲归附东晋。褚裒北伐,先锋达到彭城,战败退回。以后北方前燕与前秦东西并立,殷浩北伐也屡次失败。 ' O% |* `8 r6 k/ t
  永和十年 (354)桓温伐前秦,深入敌境,但未乘胜夺取长安,只徙关中三千馀户而归。两年以后,又伐前燕,夺取了洛阳,但不久复归于燕。太和四年(369)再度北伐,到达距前燕首都邺不远的枋头,未再前进,退败于襄邑。桓温晚年藉北伐以树立威名,谋求禅让,但未成功。 . O  P0 n1 H; i6 @
  前秦苻坚吞并前燕(370年)后,屡次南向出兵,意图统一南北。太元八年 (383),苻坚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威胁江南,谢玄率北府兵以寡敌众,肥水一战秦军大败。乘前秦衰弱,后秦姚氏占有关中,后燕慕容氏立国河北,东晋虽暂时解除了大军压境的威胁,并未能在北伐事业上有所进展。 3 d9 ?# L6 z3 T2 a* {4 N
  义熙六年(410)刘裕灭南燕,此后青、兖等州归属南方五十馀年。十三年,灭后秦。由于关中悬远,东晋很难从江南遥控,刘裕又忙于南归夺取政权,无意进一步恢复中原,一度收复的长安与洛阳,随即为赫连夏与北魏所得,终东晋之世,未能长期恢复西晋的两京。
- S. p( k3 o' a! n+ \5 G  江南政权稳固与否,和长江上游益州的归属很有关系。成汉李氏据蜀三十年,永和三年 (347)桓温西征灭之,巩固东晋政权。二十六年以后,益州又被前秦占领,肥水战后才复归东晋。到义熙元年,谯纵据益州,又从东晋分裂出去。刘敬宣一度攻益州,距成都五百里而败还。及至九年,刘裕西征,灭谯氏,从此益州再归东晋统治。 - ?, f8 R3 ], z! L% k+ z: h
  东晋百年间,益州不受其统治的期间达五十年。只是由于占有益州的势力未与北方密切联合,不具备能顺流东下、吞并江南的实力,东晋政权才得免除来自益州上游的后顾之懮。
5 z3 |# `$ p/ ?$ Q. K8 i  隆安三年 (399)爆发了孙恩、卢循民变,持续近十二年,司马氏政权受到沉重打击。孙恩死后,桓玄起兵称帝。刘裕对内镇压孙恩、卢循民变,讨平桓玄,对外北灭南燕,西平谯纵,江南政权摆脱了最直接的外部威胁,得到稳定。灭后秦之后,420年刘裕取代了东晋。 0 j% k6 Y- o; y! f2 x! l
  两晋一百五十年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 @& k3 K) r) @, i  两汉经学这时已经衰落,但儒家经典的研究并未中断。西晋流行郑玄注,东晋流行王肃注。后代传习的《左传》杜预集解、《谷梁传》范宁集解、《尔雅》郭璞注,都出于晋人之手。
/ Q6 |% u) X* o" T8 r8 a( ~* b  晋代史学颇为发达,晋人所撰古代和当代史的书极多。其中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东晋干宝的《晋纪》、孙盛的《晋阳秋》、常璩的《华阳国志》,都为当时和后代所推重。
* K, T& F9 P! g  荀勗继承刘向以来的图书目录之学,改变图书七种分类为甲乙丙丁四部,亦即经、史、子、集四大类。千馀年来,这种分类法未全废弃。史部着作从经书独立出来,自成一类,也自晋代始。
7 y" g! I/ c6 v* p  由于门阀士族的兴盛,重视世系谱牒,西晋挚虞曾撰《族姓昭穆记》,东晋贾弼始创谱学,齐梁时人继承,近二百年不衰。 : P3 W/ A: d0 }
  咸宁五年 (279)汲冢发现竹简所写古籍,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4 T2 D$ J4 E( n) X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定出制图的六条原则,成为一直沿用到明末的中国绘制地图的基本方法。 " _9 h* ~% d8 ^  w: g
  曹魏时兴起的玄学,在西晋仍然是盛行的显学。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讨论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为何如此存在和如此存在又有何根据的问题,是研究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哲学本体论。西晋谈玄学知名的有裴頠、郭象,东晋有张湛。
' c2 }; A. K7 q, @  玄学是先秦两汉哲学发展的结果,提出了新的讨论对象、概念、范畴、方法,形成思辨性较强的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解放,都起了积极作用。 7 O0 a' p  `. p- F- w
  西晋在文学方面也有其独特成就。一般而言,西晋人的诗文多重词藻雕饰及写作技巧,但也出现了左思、刘琨这样的作家。
; n7 x/ k! h# G/ t) c2 X! j  左思以咏史诗形式抒发怀抱,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诗风雄健高远,超越前人。刘琨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身处斗争前沿,写下不少悲凉慷慨的诗歌。
$ t. h* A4 J0 E' @  西晋以文学知名的,还有陆机与潘岳,他们的作品都以艺术技巧取胜。
# \: a. Z! L4 D+ b+ F  陆机有《文赋》讨论文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与承袭等关系,声律的作用,文体的分类,等等。挚虞有《文章流别集》及《文章流别志论》,实即包含作品选、作者略历及各种文体的评论,惜其书失传。陆挚两家着作的出现,标志着西晋时文学和史学一样,独立于经学之外,开始成为系统研究的对象。陆挚两家是《文心雕龙》与《文选》的先驱。
2 _! R) F4 X8 q  由于玄学影响,东晋诗歌作品多理过其词,淡乎寡味,但也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是他全部生活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关于农事的歌咏、景物的描写、遗世独立的艺术风貌,都对后代诗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e" S1 G3 r. J% i- c: V) r8 `: C; @  到晋代仍不断有僧人西行求法。东晋末法显赴天竺,历尽艰险,刘宋禅代后始归,携来当时急需的律藏。还撰佛国记,极具史料价值。
& D" W; ?: U2 B' T! m1 x% l  西晋佛教的发展,中国僧人的贡献渐多。道安在襄阳编定的《综理众经目录》成书于东晋宁康二年 (374),为中土第一部佛经总目。不仅标列岁月,还评论译笔,对后汉以来传译的佛经做了总结。道安还制定僧徒戒规,组织僧人四出传教。 , b0 x" s5 L* h+ b8 n- G9 _1 R5 f% B
  在佛教教义与佛教哲学方面,慧远宣传因果报应,以为轮迴转生是人生最大痛苦,应当信佛修持,超出轮迴,求永远解脱。
3 h) x) A2 L  y  僧肇撰《不真空论》,主张万物无真实性,但并非不存在,万物皆虚妄不真而空,是不真的存在。
7 l# x, {) {/ N: V  道生提出人人皆可成佛,又主张顿悟,以为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因此悟证真理才能顿悟而成佛。 + C% G* L: ~$ Z. m) J: Z
  西晋时天师道流行,为王谢等高门所信奉。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则主要为儒家和刑名家观点的政论。 ( L" G3 D7 r8 U9 D$ ?$ X8 N+ B
  葛洪还着有《肘后卒急方》,讲述各科病症的治法与药方,对结核性传染病和天花已有记载和认识。
. P2 S4 n2 M' e2 C+ e0 E9 `  王叔和的《脉经》总结西晋以前脉学经验,是现存最早脉学专着。 . Q' _3 @) [; U2 r* Y
  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的重要着作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
( X  x8 ], e  T, |/ G) R  绘画方面,人物画像仍是流行题材,晋宋之际才出现山水画。着名画家顾恺之强调人像画传神之处全在目睛,指出了绘画技法要领。 ; P& Z& K% p0 Q. V4 L
  书法自后汉以来被作为艺术来欣赏,晋代索靖、卫夫人和王羲之、献之父子有关书法的理论和笔法,都为后代所重视,影响广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7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