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5 2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中5 n7 {; E& m( G% Y% j% Z" x
文化艺术和宗教】' b: }- s: l3 Y
! G/ o- l7 G& X' a. D
唐三彩的马,收藏于上海艺术博物馆唐朝为中华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0 x6 h+ m* l, @" @+ I
# W0 i, T/ W% x5 b6 _: F' L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o$ P' \; X9 u, {; ^% q$ Y
" u* [9 d4 ?! l6 Q, M9 ~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I0 T5 `+ X0 h+ }, }9 `5 R
5 ?- L# q& ]* W 首都长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传奇小说继承六朝笔记小说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从唐传奇起,小说真正开始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唐朝的传奇代表作有:枕中记,莺莺传和李娃传等,这些作品为后世宋朝的话本和明清小说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z$ P& P+ q5 M6 ?$ ]/ r# o
) q; I1 Q* y, [# ]7 @. ]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G, `$ V. V* J! N. l7 D b
【外交】
, g% ^; t7 I5 T8 w; `# y7 q3 w1 E0 b/ w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现在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6 D" \1 P% ~- L5 G. [! V P- B
$ ?5 F+ n! H8 [% ~: X 【帝王年表】2 X. `- j% i/ R: L
显庆 656年-661年
3 {4 H% W9 o3 u& j8 | 龙朔 661年-663年: t; b; H- W( A* x, C; ?4 {
麟德 664年-665年
* Z0 {% g$ Z2 I# | 干封 666年-668年/ v4 o) D, g6 u% z
总章 668年-670年, S. c/ ], z& \( I9 o
咸亨 670年-674年
) o& z' U- U. K 上元 674年-676年
, r% C) d, i) a/ i+ V' n 仪凤 676年-679年
: u2 t. Q% Z# U8 h; w 调露 679年-680年
% w: M, E3 N! r& B, G! z8 u3 w u 永隆 680年-681年
% ~2 |1 c4 A& M" Z 开耀 681年-682年" c/ A1 R6 C \8 y, D/ ]- f
永淳 682年-683年" X6 A- k' T% o/ ~1 V
弘道 683年0 o. ?* o5 x8 b U4 Y
中宗(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 v: C, Q" c R( K8 c 睿宗(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C! f( m+ P6 S0 S; u: B2 O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6 q4 k: {1 Y! t u& p
垂拱 685年-688年2 ^$ b, S0 F ]7 B( z1 N8 @
永昌 689年$ b" J- }7 R+ y
载初 690年
4 O/ x5 z: c. F4 P# ~+ Z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 O% M5 d* p8 F
这二十四人为: , p: r% J* O' M4 @* W7 A- t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 # _9 D& m- |0 o/ }/ _# q/ P
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 ) C6 m" T) A0 N3 M! U9 B
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7 k0 ~, ^$ A+ j! F- J9 T8 s4 o; s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9 f/ i" F5 [' ]/ J; O9 s6 e8 w: m p: L$ I# g3 H- t
$ |/ _" a9 \, }1 U7 v7 A
5 ?: ^2 D- B/ M- P2 s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1 I/ V G4 `. a7 Z/ \2 K2 b1 I0 h- B H) P5 W# T9 s
5 M: A$ ~7 l( h1 T' J! R, p; |
5 `- `# g, R- v: Q* J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 k1 i A* ^, A
# G: p4 s) g6 T# b! A# D" b
9 h3 w% y5 K' e4 W& l2 e" \& o' M b! O2 X& U7 _1 {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 H9 f/ w8 w- K6 ?! W2 x( H0 s6 `) V, t9 J2 ]5 o
- P% N5 C$ p5 W+ L& h2 o# n
3 o$ o( p* d0 x6 C; `4 D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 |, }8 b0 H* G
0 U% P7 b" B( R) t1 l4 q' y, m, x$ s; R1 E- |% {* h3 W* g6 S+ N
- B% `6 o# u! j! O+ `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5 E# r/ o& v$ ~7 j( v) H$ U) E. w1 M+ c; i @& N6 } _3 n
9 s, M7 K X6 {- Q; V S$ Z* [$ u$ }0 y/ A; J' ]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0 M" d! C2 r- y" w
, I( K- J+ y8 w+ g+ z( E
. k' w9 Z- c/ e3 H0 ^/ z0 L3 K8 v/ L, _( G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5 j6 \3 y$ U# X* C$ k3 K
6 C) J1 U& `0 D+ A y3 V, F, M0 z. z% U9 M: g, O1 w7 M
* G/ }$ u. [8 ]3 {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 ~* v+ E! U2 `( w6 Y0 c C
: E& r2 K& O8 m& Q1 l, \" |; O; \
3 u- V6 Y3 e: O$ P
6 y4 {7 }1 U: D( B& m/ W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6 ^, L4 N+ W2 T! M6 c0 i5 X4 E" Q
: l% A# P' Z2 X2 S- E6 y% ?5 Q2 ?
+ r7 |* }: Z) A# D% ^& y# a
3 z7 K* \* h% E9 h4 d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 z' X. z& A) N: ~! T& Z, e5 ?
+ q- ?, Q! i/ a u# c4 U2 B/ x* Q% Q# S! G2 C [, O; }
% ]& u F8 z7 C! t9 C6 Q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6 @$ P$ m6 V; _. H- ^4 v) T5 @1 b0 S G1 e% C1 x/ ?
7 _; |2 [2 V& a" e. ?, o
- N8 C, ` g' D! R) f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3 q5 [! e6 B+ U. z: ~0 ^, L1 q* O) G9 W1 W2 T; Z4 {' K6 H6 ]/ H a
2 p9 j. A$ i: G) B! Z$ d! B* x
7 k* y) u9 q6 D X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 r F. f, j: z' ?
& O- _! B ?% K) h* ?. F- D8 S5 U- d1 @. P5 u) S4 I4 g
P' @1 Q. c0 @ b U, b$ H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 g f, B7 d' z% L
! |1 r0 }# C8 a F1 R6 n
9 I$ `. i! N _7 J7 y
8 p2 L/ i2 L7 E {/ H) \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8 {+ }/ y) I' l
$ y6 c z8 g9 X% p; ~! L- k- \. r6 |/ y+ q. v; I
& O: @/ L. v/ t! m* d) N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 m% l7 Z+ ?$ o7 k# ^
# f! _: i* j7 a' j. [/ M6 ^/ U: e, v% T# F
1 r2 C+ n3 ~) J; L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4 t( |9 |. a2 \7 Q' O/ z2 \0 M; l: ~ l
, S& e; Z% n* O/ X! a2 R, r( Q# p9 ]" Y
9 B6 W; |4 F3 C6 P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1 W& M1 m% j) o" I# P
, D0 [! @. d, [( t D/ x' p" H( Z) t$ ~
# A; a* T; {: g: b+ ?. [# l
5 o- O$ ~# L0 K& M2 c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2 f$ F1 k- y) N% `
/ P' B6 @2 R0 x/ B# h, D& O6 {
4 q" D" l- w- D" K3 E0 n" H
) a {! f0 _7 d+ m4 u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 Q7 L% I- ~/ f1 K
# D" m0 f [$ Y! S+ s/ ]
C* N* o$ i2 C! p. `; n, O3 C
5 W' N9 u0 h" q% e% R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 V% E2 ?3 T5 S
0 l, D: r6 B! e9 z
4 ?" X* E0 O+ p# A6 O7 O
' A2 F. V# ?0 G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 d4 m7 g0 @0 ^9 ? Q$ l" s
3 m' T7 g1 w+ e+ L& \' Y$ a1 A
. x1 ]- _( f# p% ?3 p% O
+ y# y; R& i8 H( t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 I G: a6 |. W& X唐朝各代帝王简介】2 o: K1 ~& K F! i0 y) V" p9 r
# Q# Z1 y: p" N) C* o: }# l 唐高祖
. {7 U% B& q5 @# B1 H8 d- {* B3 N/ f5 i* I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 F% b7 [* t' x* e0 w/ p, T+ S
9 N0 T/ ^. f$ t B2 E* S4 O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 O) O( F6 A, a2 V" `- b- r
3 P6 R& T/ X! m3 E1 T: ^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9 @; d, d+ R5 c' q! H
6 a* d# M5 Q: o) t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 \% x4 I- }- r/ h9 V5 L) i5 t
/ J* ~1 X; Z' u% \& R% N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 j! E7 y. N' c: ~
4 v. C' Q% a* M8 Y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