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残肢书生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隋唐辽宋元明清 简介(申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8 c. K" c  y( t2 V$ `
( i: g1 Z- |! y, l- X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8 i- c# J4 P0 u. m

  e7 [$ y/ p8 d2 D4 z- B" Y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 l7 w$ T4 O9 ?/ h+ W2 J# Z- x) i) b* z$ P+ I3 k' Y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A. j# F1 W$ W* t9 S: |6 ~$ T

' d6 c: S( x% W# [- I. r) c  U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 W/ D: X: Q2 B' ?" k. M

* W5 G1 j" V0 ]4 X% M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7 T: x- p% h% n; ?9 ?! K刘宋
8 G% t- g! P1 S/ f( ~) Y$ Z( k* W刘宋(420年~479年),中国古代朝代名。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国号宋,定都建康(今南京)。 9 Z1 V  j, K7 g& R5 B4 |( o

. Q  K8 D; |) ~  I, n. @% Y! Z7 L开国皇帝刘裕出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宋朝建立。
3 [  J2 a( F! d* X( l" @% n6 z* m1 V) R* H  H9 k/ r8 t$ b5 }; X
宋帝国建立后,北方诸国虎视眈眈,战事不断。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家生产经济终于有所恢复,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为了篡夺皇位,骇人听闻地杀害了自己父亲,之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淫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朝齐所取代。4 ^7 ~8 |& f! U* E# \, W
萧梁
+ k/ _. L( v. t4 ^! J" M) }‘萧’指的是'萧绎' '梁'即'梁元帝' 萧绎(508-555),字世诚。南朝梁代文学家。即梁元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7岁封湘东王,成年后出为荆州刺史、江州刺史。侯景之乱,萧绎依附西魏、北齐,出兵击破侯景。武陵王天正二年(552),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元承圣。承圣三年(554),萧詧勾结西魏攻梁,萧绎被虏,不久被杀。萧绎好文学,博览群书,又通佛典,致力于编纂和著述。这就是所说的萧梁
% [6 |- T( o: O2 x* q6 v4 ~* ]! J①陈朝即南朝陈代(557年-589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所创建。都建康。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式十分危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式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陈最后被隋的隋文帝所灭。历五帝,共三十三年(557~589)。( `0 H; n: e; `

) J6 T. B3 e$ S6 n$ w" ]) {' C( b4 T1 N6 }( P" P  c5 }7 n5 f

4 ^- {- k5 E0 r5 E0 }3 c, x陈朝即南朝陈(557年-589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所建立的,亦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亡国君为陈叔宝陈后主,陈最后被隋的隋文帝所灭。 5 |8 g- K1 h8 M) J6 ]
; {8 q4 C. ?! H1 V+ K9 B5 o& q: i
南朝陈(557年--589年) 谥号 庙号 姓名 统治时间 9 L* c2 j* `1 Y6 a$ w/ r8 k
武帝 高祖 陈霸先 557年--559年 & \6 i0 j- ~+ Z" `* R' w) {* }
文帝 世祖 陈蒨 560年--566年 " m/ _2 \7 I- l6 G4 ^
废帝  陈伯宗 566年--568年
0 q  ]" J; r. J% R宣帝 高宗 陈顼 569年--582年 0 n% w3 T. ?- ^
后主  陈叔宝 583年--589年2 y2 k# f3 E) t, [0 n; {7 ~
北魏(386年-53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1 e* L% h! Y, `$ r5 W% s5 t8 z0 [: N6 c" U+ [! t' e0 O
北魏建国+ q; r+ a0 g/ k: Z$ z6 @
2 t2 N0 c' j& }/ M' S
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4 R7 N' Z" R# [/ T1 {% l  Y2 {0 n0 W: T  p3 Z0 I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权。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 F+ l7 }3 L) ~" c- ^5 I. L. D6 B9 K: T3 `5 p
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牲畜和人口。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这说明,拓跋部已经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了。; F4 j0 ], W, y. @3 X
7 k* I+ e6 U5 \4 x1 h
正当拓跋部在国家形成的道路上迅速发展时,376年,前秦苻坚征服了代国。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初,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机在云中盛乐宫称王,重建代国。是年四月,自称魏王,改国号为魏。拓跋珪发动战争,逐步占有今山西、河北大部分地区。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皇帝。拓跋珪为北魏开国皇帝,史称太祖道武帝。7 A2 k7 Q! ^3 U7 ?+ F: Q4 u" z

7 T; V' J# z5 K( F北魏统一北方8 b, g3 l# G  \1 a( K7 c/ L" J
/ L" Y8 @$ w& N9 B" Q$ B
北魏建国后,经过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两代人三十多年的经营,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国势已经非常强盛,太武帝经多十多年的征战,先后消灭了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等割据势力,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2 c7 Y; F+ Q% A, S) D: W' }' u
( z% z  v$ }3 h. W9 V
北魏统一北方是中国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H1 U1 a" u) u+ E4 W3 j6 t! u
- B+ K6 a+ ?2 _
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1 ]% \1 Q  t. {- m  L: |4 y, e: \! X5 c: Z3 b* P" K: M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即後宫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 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 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 即当保母照顾太子新君继位後被封为太后。 北魏有三种皇太后, 一种是皇帝的生母, 另一种是皇帝的保母, 还有一种是前任皇帝运气好没生儿子活下来的皇后。) O8 T1 w3 u" K% `' \8 {" i% n
- I( t# a2 K1 s4 a- r6 R; {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2 S5 x, e3 d. u) i) q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5 L) J4 y/ C! Y/ M! x# k东魏8 `5 x- Y. [' I) {5 w7 a2 w! u
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高欢控制著政权,他只是玩弄权术,积极筹备篡位,因此国内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而且屡败于西魏。公元550年,当二十七岁的孝静帝以为高欢已死,自己可以亲政时,东魏随即被高欢之子高洋所废,东魏亡。东魏只经历一帝,享国十六年,此后东魏全境进入北齐的统治。! n0 d% f; y- X2 |& Z' B# t
西魏(535年-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由鲜卑人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为帝,与高欢所建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宇文周取代,总止经历两代三帝,享国二十五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权,在他努力下,北方经济逐渐恢復,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屡败东魏。* L7 K" o: ~6 X0 B6 i- W
北齐! _9 r9 f5 l* d/ m' z# W% ^3 f  l
北齐是中国北朝时的王朝之一,公元550年—577年。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歷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纬,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 f6 b& Q  @9 V. i! T7 v
; r9 `" m% \+ F/ A  W
北齐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佔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佔有前者部分领土)等。6 x* Z: s; H0 p) t

+ M( Q, E) t. o! {, D; \) s: O6 M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後,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例如,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於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
# J; F4 N! h: b( j8 g1 u) y8 A% e2 r/ m7 e. ]9 o6 V
此外,魏收於此时编写了魏书。# D" p9 M# ?$ m. ^! |
中国历史南北朝的北朝之一。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簒西魏,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但当年宇文觉即被晋公宇文护杀。
9 |. ^0 l" ]3 u$ v4 K6 N$ H, x. ^! s) Z3 I8 V2 D" ^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华北。581年,杨坚簒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 f& ^; i" v& m1 S4 F% o8 ]
4 f2 Z5 r2 Q  I4 ?) R# Z/ u
北周共历五帝,二十五年。6 Y5 i3 @# N% Z. }+ w' e

; [+ ]2 d) ^& h- ?1 F; ^) W世系列表3 v6 u5 c/ n: W% H: A2 S: }- t8 ^

9 A5 ]: K0 |, [9 |/ [南北朝·北朝·北周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 n6 P) b7 y3 z1 R+ N

$ c5 I2 M( r' G$ L6 g6 l— 德帝 宇文肱 — — (追谥)2 P0 V+ I" M1 l& u- e1 G

; O5 p1 S9 F) o. f% N北周太祖 文帝 宇文泰 — — (追谥)9 f8 l6 }. g& `

7 O+ c  T& t8 [4 s  I— 孝闵帝 宇文觉 在位时间 557年
7 n: i# b" v: F5 Z) r" S! D* `. e: v: W; q! o8 u0 N4 W7 ~& H
北周世宗 明帝 宇文毓 在位时间 557年⑼-560年⑷ — 557年⑼-559年⑻ 武成 559年⑼-560年 3 L3 ?9 ?6 k) E* R/ L
  a8 W) s/ ~; _
北周高祖 武帝 宇文邕 在位时间 560年⑷-578年⑹ 保定 561年-565年 天和 566年-571年 ) C# Y! K* P8 g% s- O' ?( g

0 V( w5 U4 P% [# F建德 572年⑶-577年 宣政 578年⑴-578年⑹
& ^/ h! ~+ \3 S, G  }9 |6 N: [" W: M
# i) n; S6 v( _' D3 V— 宣帝 宇文赟 在位时间 (大成) 578年⑹-579年⑵
. E$ N. y0 {) q- b$ Z& ~5 n! K, U" I
3 I/ D$ W% v" t6 V— 静帝 宇文衍 在位时间 579年⑵-581年⑵ 大象 579年⑵-580年 大定 581年⑴-581年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梁(907~923)  + A8 v( A/ h) ~. H
8 Q5 J! e5 {9 [2 |+ _1 i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朱温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持唐昭宗迁至洛阳,随即派人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天佑四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名晃,改元开平,国号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 )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 )末帝即位,还都开封。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南方的吴 、吴越、楚、闽、南汉、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权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坏。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次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名锽、瑱),是为后梁末帝,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z" \. i4 Z/ ~/ l+ m
后晋(936~947)  
" H2 L8 p, e$ q2 Y& o' B4 f
- Z, p, x2 w1 S$ P5 k" b$ ?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石敬瑭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 、甘肃 、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后唐清泰三年(936)夏,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幽蓟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另加岁贡帛30万匹。十一月,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晋大致与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等政权并存。天福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杀而死。二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天福七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大臣景延广掌权,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主于是驱兵南下。晋军士兵英勇作战,开运元年( 944)和二年两次击退契丹军。三年十月,重贵任其姑父杜威(即杜重威)为元帅,率军抵御契丹,杜威效法石敬瑭,暗中进行勾结,契丹主答应立杜威为中原皇帝。杜威信以为真 ,决意投降 ,遂引契丹军南下。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契丹军队攻入开封,虏重贵北迁,后晋灭亡。" Z' z- R( m5 \/ T
后汉(947~951)  . u9 [6 p1 c* M
3 n) f+ E; @, h& {& g$ c1 e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11日),契丹陷开封,后晋亡。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二月,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放弃了对契丹南下的观望态度,亦在太原称帝。他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搜括钱帛,并诏慰抗击辽之民众,人心归附。三月,辽兵北撤。五月,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诸州。六月,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改开运四年(947 )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佑。与南唐、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乾佑元年(948)正月,刘知远死,次子刘承佑继位,是为隐帝。承佑初立,大臣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等专权,但四人之间又有矛盾。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禁军,酷虐滥杀;杨邠为枢密使,权势最重。承佑疑惧,于乾佑三年十一月杀杨邠、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苏逢吉权知枢密院事;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承佑被杀。后汉亡。
6 B. r/ O. u  J8 ]后周(951~960)  9 |) q5 u5 e  ~4 |2 y

5 j  p3 i! O. C9 x& _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后汉乾佑三年(950)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邺城留守郭威杀后汉隐帝,次年正月,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仍都开封。郭威进行改革,减轻刑罚、废止苛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显德元年(954 )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见周世宗)。柴荣继续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严明军纪,士卒精强,为统一准备条件。柴荣即位时,后周疆域除今山西中部和北部为北汉盘踞外,略同于后汉,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国并立。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败北汉军,迫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二年,发兵击败后蜀。此后,他3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主李璟与后周划江为界。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途中柴荣病重,遂回师开封。六月,病逝,子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显德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北宋王朝,后周亡。
% t4 T  r% g- {' w- M. `前蜀(907~925)  
7 l( H) ]% k# u& R5 Z+ Z- v' m$ k7 a1 |2 ^/ T  E
中国五代十国时十国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大顺二年(891)王建攻占成都,据西川。后向东川发展,遂有全蜀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 (今陕西汉中)。三年,唐封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蜀仍称天复七年,907)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康县)四州,扩境至大散关。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光天元年(918),王建死,子王衍继位。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赋税繁重,王衍奢侈荒淫,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
. I3 ?% ?/ s% l: ]后蜀(934~965)  
0 h9 e. F) Q, j% {" L. K* f. Y7 ]( I9 z) I& c
中国十国(见五代十国)之一 。孟知祥所建 。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土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4 ~8 w5 U: i3 J/ k4 Z5 E: s. Q吴越(907~978)  # O" i0 C4 s" j* s- s
" Y& X  A" Z% L8 v6 s( f# W. ?' X
中国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都杭州(今属浙江)。盛时疆域13州,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钱镠是军阀董昌部将。唐光启三年(887),董昌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钱镠独据一方。乾宁三年(896),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越州军号)两军节度使,仍治杭州。钱镠遂据有浙江东、西二道。天复二年(902),唐封他为越王。开平元年(907)后梁又封他为吴越王。吴越比相邻的吴(后为南唐取代)弱小,故钱镠及其子孙皆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或南唐。但有时也自立。  / L9 Y* m- k) c) t
后唐长兴三年(932)钱镠卒,子钱元瓘(887~941)继位。后晋天福五年(940),元瓘遣大军入闽,遭到巨大损失。六年,元瓘卒,子钱弘佐(一作钱佐,928~947)立。开运三年(946),吴越再次遣兵入闽,得福州。次年,弘佐卒,弟钱弘倧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948年2月12日)将校废弘倧,立其弟钱弘倧(即钱镠,929~988)。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吴越面临危机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钱镠入朝。三年,再次入朝,尽献所据土地,全家迁汴京。吴越亡。  ' x' a3 d3 o& ~- @3 i7 j
吴越自钱镠晚年与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吴越境内的手工业丝织、造纸,特别是陶瓷,都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秘色青瓷制作精美,闻名于世。当时,由于陆道交通为战火阻塞,吴越常由海道与中原以及契丹贸易,与大食、日本也有贸易往来。杭州成为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州,是吴越重要的贸易港口。但是钱镠、钱元瓘父子都十分奢侈,营建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赋税繁苛,身丁税重。当时封建经济虽有发展,但人民生活仍十分困苦* z$ {% Z. b/ t! e
吴(902-937) , q$ G) a9 E# c4 W$ ^
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杨行密所建。 - b# F- u8 T$ e: P1 z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 m- h9 w$ X" p7 F# X" H, n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佑二年(905)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6年2 z5 t$ L+ Y8 R/ z' G: A
闽(909-945)  
$ j- N  m; U3 j- Y4 d# R8 {是五代时十国之一。王审知所建。  4 Y0 K+ T. N3 F4 _% R" r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审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久升为威武军节度使。干宁四年(897)王潮死,其弟审知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在他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后唐长兴四年(933)审知子王延钧称帝,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国号闽,年号龙启。延钧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闽即为南唐所灭。闽共历6主37年。( z- F) z9 d0 A! o7 s
南唐(937~976)  
, {% ^8 z( }. {( q$ S8 j
) d0 o; g% M( m6 w+ B; U. _ 中国五代时十国之一。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称江宁府。盛时疆域35州,约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 ~6 h/ |9 R- @/ ]
自杨隆演嗣位后,大将徐温独掌大权。后梁贞明四年(918)起,徐温养子徐知诰开始掌管杨氏政权。吴天祚三年(937)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称皇帝,国号大齐,年号踦元。次年,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2 I  Z1 @0 y) n+ y* R3 {  N( A5 _4 \
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不轻用兵。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  
5 o' u8 M. u9 R' V( E 踦元七年(943)李昪死,子李景(初名景通)继位,改名李昪。保大三年(945),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当时,吴越出兵与南唐争地,战争的结局是:南唐得建(今福建建瓯)、汀(今福建长汀)、漳(今属福建)三州;吴越得福州(今属福建);闽旧将留从效得泉州,南唐授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承认其割据。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为周行逢所据,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
! E/ x2 X8 G8 o5 O   S" L& V4 u, i1 W- e
  保大十三年至交泰元年(958),后周连续进攻南唐,李璟献江以北、淮以南14州,对后周称臣,去年号,后迁都洪州,称南昌(今属江西)府,自此国力低落。  
' n7 o* A3 g9 I2 b* r& W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死,子李煜(初名从嘉)继位,复都金陵。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政治上昏庸。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
; ], ], {$ Q6 f南汉(917~971)  * d- I2 j& e& ^/ X. p5 `

9 ?: M; w+ ^& A7 d! t: ] 中国五代时十国之一。曾称大越国。刘隐、刘岩(见刘?)兄弟所建。都番禺,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60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及云南的一部分。  ( x; f: J2 Q5 e$ L2 W  {2 p$ q
唐天佑二年(905),刘隐任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封刘隐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进封南海王。唐末,岭南士人云集,有的是为了避战乱,有的是被流放岭南的名臣后裔,还有因战乱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满地方官。刘隐收用这三类士人为辅佐。他遣其弟刘岩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西与楚争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乾化元年(911)刘隐卒。刘岩继位,先后改名为陟、龚、?。后梁贞明三年(917)刘岩称帝于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大有十五年(942)刘岩卒,其子刘玢(原名洪度)嗣位。次年,玢弟刘晟(原名洪熙)杀玢自立。乾和六年(948)刘晟乘楚国内乱,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10余州。十六年(958),刘晟卒。其子刘鋹(原名继兴)嗣位。  
) |2 [5 @7 h- A; B) l* C) p2 O 刘岩在位时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10余人为官,避免了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岩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为了科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刘鋹即位后,宦官垄断了大权,朝政更加腐败。宋开宝四年(即南汉大宝十四年,971),宋兵攻占广,刘鋹降,南汉亡。0 C4 \# d, ?; h/ Z
燕国(911-913)  2 S+ R$ m2 k$ c/ l- w. \0 A
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895年—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干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后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国灭亡。3 I/ u- f  i6 I0 |' ^. J8 [
北汉(951-979):  
# o+ Q! Z: L8 \  ~, x) X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其始祖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知远入汴称帝,任命刘崇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固守其根本之地。公元九五一年,枢密使郭威于邺都(今河北大名附近)起兵,后汉隐帝兵败为人所杀。次年正月,郭威称帝,国号周。这时刘崇据河东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也于太原称帝,仍用汉国号,史称北汉,也称东汉,为十国之中,唯一在北方所建之国。由于北汉地瘠民贫,刘崇乃投靠契丹,称辽帝为叔皇帝。至其子刘承钧继位,又称辽帝为父皇帝。在辽的卵翼下,北汉得以幸存。九七九年,为北宋所灭,前后共存二十九年。
1 G: Q* A: F0 p6 I, x楚国 (907-951)
+ G8 q4 |3 o: v* w9 |4 G/ e# \ 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楚国,也是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长沙府为王都,瞎地湖南全境及广东、广西和贵州部分地区。907年建国,951年南唐(十国之一)图乘马楚内乱,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湖南,占领长沙,楚灭亡。  % o1 P7 e0 ]4 Q9 E$ V" Z* V

/ \4 l, F; w. T( m: C' q5 a楚国的创始人为马殷。927年(天成二年),后唐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  2 N9 G$ G9 ^9 W8 Y

. {5 Z/ q  n* E! v马楚全盛时,辖地极为广阔,共22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3节度使,包括了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9 T: T5 I. `/ P" _# p; h6 g
马殷建立的楚国,在湖南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湘的统一。  
$ I* C5 n9 u- {$ q) e( {马楚统治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 r6 X5 V3 ?  [, @- @8 G楚国立国初年(907年),马殷采纳谋士高郁“尊王仗顺”之策,向后梁进贡称臣,以闭境良保,朱温遂拜之为侍中兼中书令,并封其为楚王;923年,后唐取代后梁。马殷又遣其子入觐,称臣纳贡,927年(天成二年),后唐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中原主王朝也承认楚国的王国地位,马殷去世时,尊嘱继承者不称王国,改称节度使,至此,马楚政权一直延续到951年为南唐所灭
' i3 H$ J/ t5 u. \, ^4 m岐(887~923);  
5 [% X& D9 L# T+ X* e/ p) M& X
" a. P) ^/ Y: U; l' T$ Z- S  p 中国唐末割据凤翔(今属陕西)的藩镇。 李茂贞(856~924)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乾符年间,因败黄巢将领尚让,以功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元年(885),李克用率军逼长安,唐僖宗出奔,文通护驾有功,擢武定军(洋州军号)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字正臣。僖宗回长安途中,茂贞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代为节度使。大顺二年(891),他胁迫昭宗杀宰相,任命他为凤翔和山南西道(治兴元)两镇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乾宁二年(895),茂贞与邠州(今陕西彬县)王行瑜、华州(今陕西华县)韩建同犯长安,杀宰相,整兵而返。李克用表请进击茂贞。昭宗怕沙陀部太盛,诏克用与茂贞讲和,克用归太原。次年,茂贞再次攻入长安,昭宗依韩建。茂贞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光化年间,茂贞进封岐王。天复元年(901),朱温以兵入关,请昭宗迁都洛阳,宦官韩全诲与茂贞劫持昭宗到凤翔。朱温围凤翔。三年,茂贞势蹙,被迫杀全诲,送出昭宗。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建后梁。茂贞仍用唐年号,开岐王府,置官属。当其盛时,有地20州,至后梁末年,岐仅7州而已。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茂贞上表称臣。6 B) D! v/ |1 o4 B  O
南平(924~963)  
$ Y2 A( `( {+ A; e
( O7 h  J$ R1 r' D 中国五代时十国之一。又称荆南,一作北楚。高季兴(原名季昌)所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称江陵府。疆域仅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约为今湖北省巴东县至湖南省岳阳市间长江两侧的狭长地带。  
. U/ g1 E5 X5 O1 s$ l9 O4 j! R高季兴为朱温部将。唐末,朱温势力已扩大至荆州。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即帝位后,派高季兴赴任荆南节度使。荆南镇旧辖10州(一作8州),唐末,为邻道侵夺殆尽。高季兴到镇时,仅得江陵一城。季兴招集亡散军民,暗中准备割据。乾化四年(914),后梁封季兴为渤海王。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灭后梁,季兴入朝洛阳。次年,受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以后,季兴得到归、峡二州。当时,南方诸国彼此势均力敌,弱小的南平正是诸强避免直接冲突的缓冲地带;加之吴与南唐为阻止中原朝廷南进,封锁江淮漕路,江陵便成为南方诸国进贡中原、南北贸易的陆上交通中枢和五代时最大的茶市。南北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南平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南平虽四面受敌,但一直未被吞并。南平生产不能自给,靠通商获得财物。国主奉中原朝廷年号,同时对南北称帝各国一概上表称臣,远如闽、南汉、契丹也不例外,借以获得赏赐及维持商贸往来。  
9 h0 d8 w( b$ i3 [! [+ U7 `2 t 高季兴及其子高从诲(891~948)常截扣南方诸国进献中原朝廷的贡使、贡物,一旦对方遣使质问或发兵攻索,即归还请和。各国因称高从诲为高无赖。  : R; o2 }+ Q- L+ P
南平地狭易控,政局较稳定。后唐天成三年十二月十五(929年1月28日),高季兴卒。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同年,从诲继立。此后,高氏父死子嗣,兄终弟及,一直延续到宋初 。建隆四年(963),宋出兵湖南,假道江陵,高继冲(943~973)纳地归降,南平亡。. n1 s! U) `) U/ s- T
当时还有唐(618-907)、宋(960-1279)、辽(916-1125)、渤海(669-926)、南诏(738-902)、大长和(902~928)、大天兴(928~929)、大义宁(929~937)、大理国(937~1254)于阗、回鹘、党项羌拓跋氏雄踞夏(今内蒙古白城子)、绥(今陕西绥德)等地;在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有归义军曹氏政权等
' H: ?/ ~$ A. d2 t- t# f
; a! z8 @# a" J[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1:4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589年-隋朝,中国再次统一了。隋朝(公元581-617)的统治时间很短,人们因它残暴的统治而常常把它比作是早期的秦朝。; P1 _9 a( U. s2 Q/ H# |
  s/ }1 T; `% A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隋统一后,社会安定下来,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 隋朝时候,经济有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长安、洛阳官仓里储粮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手工业有新的发展,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洛阳的商业盛极一时,居住着数万家富商。封建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 ; h+ L: ]- g$ f4 T! `/ D
5 W& o, W5 W0 j2 ], h3 `4 p
   为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 [6 a& }* k; s+ R4 v+ P8 u7 W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D+ k; x3 y% ?; S4 A& Z
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他即位第一年,每月就役使200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修造华丽宫殿和花园。 他还三次乘坐大龙舟到江都巡游,随行船只几千艘,绵延200多里,沿路州县,都必须供应食物。隋炀帝还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农田荒芜,造成饥荒。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隋朝大粮仓兴洛仓,把粮食发给农民。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0 [5 F- X; Q' g3 {! h
- ]6 N0 t' Y; c- y6 l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政权覆灭了。 ( r' j% e, [4 I8 T& t0 `
. T, m# a; S" B
隋朝的迅速消亡是政府对人民进行残酷统治的结果,人民承担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和义务劳动。人民不堪重负,在开凿大运河、重建长城、修筑其他的许多建筑等工程中耗尽了体力。. E( S- @  v. [4 v# @5 q
: _8 a. X; W9 F5 V+ c& f
7世纪早期,隋朝因耗资巨大但损失惨重的对朝战争而实力大减,同时连续不断的大型起义、暗杀活动和皇室内讧更加速了隋朝的分裂。
! E. ~) |! x4 z3 _9 l
- _4 T5 F/ a& U" F7 F- M隋文帝很节俭,本身是立杨勇为太子,但杨广为了上皇位,竭力迎合隋文帝的喜好,知隋文帝不许皇族人太奢华,便把自己变得很穷的样子来哄隋文帝老俩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勇被废,他当上了太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上9 T# E- X! t  \! [/ j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 v2 S1 |: o' S; Q
0 _8 q, o1 \) j0 E: h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李渊在隋朝时继承唐国公;在隋恭帝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 }2 N2 r% ~1 [, q; a: O6 j5 _% ]
: q* k. C: v7 ^  ?1 U8 T# @* z  _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带有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皓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推行鲜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4 x. H% N5 C3 w
( g& B) X/ b" ]) ~) Q
  唐朝连同宋朝被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 |- j$ C& P7 L唐朝的建立
$ D4 r+ }; y- g' E. l0 n$ H8 }
, O. B. @+ W6 M+ G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爆发隋末农民大起义。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嫉杀死,隋朝灭亡。
2 u; Z9 C* s- R$ _/ b    同年五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改元贞观。
* E+ P. f+ O' P9 p4 [贞观之治; x0 o6 l1 h) U) L! L$ ]. ~( n

- w: L+ X! V. y& W* j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2 x; B5 n0 [: P1 V( k1 x3 n, U) w) n. B5 t

( `$ c* `/ S6 S7 j- e; W; b   日月当空
! U, a: t$ b6 f7 \# L5 ]+ p* g$ L" r, o+ l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也废掉他们二人,并立仁孝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李治就是唐高宗。
7 f, S1 h0 r" a* y8 R! |" y. X8 _0 P" Z! i2 ~( |% v0 `
  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f- [( ?$ _4 j: K
) N" w2 w, x7 ]% I6 r3 C0 x  |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结识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准许高宗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2 N8 D( ?2 O: ^

: U/ o. L" ~( U5 a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由于武后死后的谥号中“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Q, g8 y/ Y" w2 w2 z; r1 }
! D! M3 ?" H) R) W/ }4 T( J9 T
  在武周十五年统治时期,武后为了制衡甚至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8 L$ }5 _) U$ d/ F1 ~, N3 g( g
/ v) q! g6 A" Z( \; L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0 l9 S* c+ W- D% K$ L' P韦氏当权0 h. \1 |0 a: X
6 T; v+ l8 R; c% \  J2 G; k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7 S& w% o  ?6 [, V9 _

" S8 g# a" V$ g4 X$ G$ r9 y/ m
# \5 F& g: V& @6 V   开元盛世* p9 K4 \( W& |, c9 `

" R& v% m% d6 b* u1 c# l; F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 X" ~3 L! P5 h) ]! _5 R
- f6 {. n: g# H  V# E8 U   安史之乱
+ t" h8 U. |- G0 v  [
6 _+ T- _" G# o" {: D  唐代画家张萱作《捣练图》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q; a% H9 C7 F" x9 C6 z- X5 v) |8 ^
大唐衰落
0 y, j& C( ?* r6 o( W
5 ^4 k$ e: W2 u* e6 a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8 f- Z) ^. x  k" [% r: ^8 ]! F7 P2 g( F3 b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 `' L- x; j7 N& N/ }! ~% B2 J* L! E
   元和中兴! a; |9 ^  X+ W! v
- j0 y; I8 X" k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继位的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于是经过了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7 K* u, y5 }9 G' p) u1 V
, E0 g; O" I: Z' Z! R0 v5 g5 l8 [
  会昌中兴( N3 R: n5 E/ C+ [

- [4 B7 W( a  c$ F7 Q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
4 E+ y4 [2 \+ a. C  L* ^; D5 u$ |8 d' W2 S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 l1 i9 H7 Z  `  N) R
: ]$ ?9 E, p% R/ A/ }8 g! C6 g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 `$ R* w1 W* [. K' X) ]- Y* w9 B& V8 d% H- k, l1 D
   宣宗之治# b+ N( g4 m) b
5 ^$ ]  K6 c& U# g& m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O! R3 {0 T9 \$ z
残唐而亡4 h) |/ A% a' K/ X: Y1 z

# p# W& |% u7 L5 d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
# R0 {; _% G2 L. ]3 l
3 C0 I5 I* }" n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 ^4 p+ P4 d8 H1 ^: k; R% P3 B0 F; `7 T( K3 X
  经过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之乱后,唐僖宗在节度使的动乱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继位。5 H+ k- w. \; [4 s; _- N
% o7 n" {$ n3 w, Y" s# \% A
  而朱全忠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6 T" U( ]: Q- k1 j5 p( h6 E* _. }【疆域和政区】4 ^; k' X8 e8 V( D# D6 h( E

! a; [# r0 i" C9 Q8 q5 d4 Z+ B& `' R  大唐盛时疆域图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安东,西达中亚咸海的安西,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1 j1 O1 I1 W; G$ |& k( I' }4 |4 |$ i2 |) [8 P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在东北由于新罗的崛起,安东都护府早已撤回辽河以西,同时契丹、奚等部族成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诏亦在中唐之后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损失。9 I2 h3 g# k$ i. ?7 S
/ C2 E2 W! p& [5 M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6 W& u; l1 X; N1 `$ x【官吏制度】
; T( L" G& b# C9 |0 _0 b" T# Q% m! r8 [
  中央官制 ; Z6 X/ a3 Z" t6 D- f# L+ f$ a

( t' u' E1 S  H- E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 k$ n( x' _# P  p2 e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 }% `' m( M0 ~& c9 @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 i% {, y5 {6 [) R+ f( z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 l. H* c( o* B  一台:御史台(监察);
. ]" ?& f% J6 n7 _% F  `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 y; Y$ ?- k1 m& r) n5 R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 i! o3 W" R* v5 d  散官:(荣誉职务)。 " ?1 k! T' M; Y2 s
: D5 I# H& o1 _' r& s- c5 c" {
  地方官制 3 p% `9 @/ d% k: @) F

; I: ]* `, P% w  虚设(道)置观察使
0 b7 }* b2 G* }; }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 B0 |5 }1 }) D- v2 `- U2 A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0 h# b2 h* L$ U) h! j4 K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7 ^$ W8 w9 O& }( M# a( I2 j  乡:耆老; : {7 B; _5 e& A1 j
  里:里正; $ B! r) z8 {; m2 x
  村:村正; 5 [& [; t0 D! \; B6 Q; c
  保:保长; . m5 s! c% T, n6 s
  邻:邻长。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A4 q" n2 c# Z- D

( D8 [. I3 B& E6 d! U6 ?[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2:0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中0 F% l1 {' O$ h- \( {5 k. E( V9 o
文化艺术和宗教】
0 ?/ W! ?9 n* |8 v: R1 ?: T# a! u* W# {
  唐三彩的马,收藏于上海艺术博物馆唐朝为中华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 x3 `) n( I& a! D" c: N" s4 T
5 W  j3 M: I7 L0 c* }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9 H1 j5 g# P! X( _
! t1 }* E: A# E5 F- [( T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n" C0 K; U! b+ d9 N7 A
6 J7 d5 Y5 ~1 S0 X+ C4 ~! M
  首都长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传奇小说继承六朝笔记小说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从唐传奇起,小说真正开始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唐朝的传奇代表作有:枕中记,莺莺传和李娃传等,这些作品为后世宋朝的话本和明清小说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4 P$ A5 n# w/ V2 v/ u  x$ _6 M) [% R) s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 S% \  `% W0 x) R6 l* @  \3 C【外交】
2 B6 W. i6 _/ H+ U. K# z7 g( W+ P9 @" k/ P7 }5 W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现在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B) }5 p+ ]# z+ R! r/ a7 u9 j% S( S: m
* K% i/ F4 W" w  i+ o7 h
  【帝王年表】& T2 M) w" A0 t* O5 [
  显庆 656年-661年
) ?0 ]' \- S" D; c( s' s2 h1 I! S' x  龙朔 661年-663年
# P, A! L% o# O  麟德 664年-665年$ h6 C+ ^. a* e4 k
  干封 666年-668年3 z' l+ Z' i. C  C1 x
  总章 668年-670年
! r, ^# f" ^1 W; l' s  E6 D  咸亨 670年-674年
) w8 Q1 }( \. }3 D3 J  上元 674年-676年
9 _( p( n" ^# n2 U  仪凤 676年-679年
- `9 E- g5 ?/ F" ~. q  调露 679年-680年; d! U( n; v; J, r9 c. L+ O
  永隆 680年-681年
' _' `0 `* z$ F& G, t/ B; W  开耀 681年-682年
- ~  w7 z( j# l' s) Z* n7 b  永淳 682年-683年
; y& t  j% t) n% R) T  弘道 683年6 s( L# B3 W3 Q6 v: @
  中宗(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 A( P& e1 t& A# ]* `  P; L( \9 L  睿宗(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6 s1 c0 o: j  D. C# q4 i+ c- ?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 O) p/ Q/ X! s% ]8 W  垂拱 685年-688年
6 j3 x$ @, Z  g7 S  永昌 689年
( ~. S3 p( U" u! Q- E) I2 e3 W4 Q  载初 690年
! U# b7 o6 b6 i" Z1 w; v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
8 O( C, L- D9 G8 Y" H% Z$ q  这二十四人为: ! {" H: g/ o' G5 K- t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 ( Y& j8 Q- I) Z) v( }9 R
  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
! l7 {) Q! `2 o6 h% W  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3 t+ [# U' g3 X& G. ]2 {9 Q9 {' O  J) K$ L3 y9 T+ e: n/ {8 G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 Q8 j5 i; m- z; O7 i4 z. b. G' W

$ j0 T, A* v) U: s
+ C. I# y8 k& T- o' |! z& s# D% r  S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 a) s2 {: T* ~0 P
0 P, V% v  `5 `4 S" c
. x) A) Y0 f. T+ X5 ~# S5 I

/ O) @7 G% `1 R7 R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3 V; H( i- Z8 `4 i# f; t6 O, l1 I3 u, o
7 z( s- C; @& p5 O1 f% ^9 ]/ k. O

% v4 p% d( |6 p8 {) P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6 T  s) T: Q. q/ J, l5 [1 \, |) c- X* E
, U' d' j; W! n7 _% h* S

9 P$ ]" T8 p$ j' M4 ?& \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 s; M8 }( j% a: f' _% `8 u1 _+ l" Q- }+ S7 }) ^. k  E. _3 B4 R
( r+ \8 G- _; g4 l: h8 M* E

0 Q% _3 ~7 H' i0 p& h( U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2 {1 s2 o0 E% j& e' K; u, y8 J/ H5 \7 B

, ]1 e% J( e- T- v% S7 D- W
$ g5 Y+ O% h- G7 a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 G* w4 t* I, X6 P* [  ~% l. c4 y& Q) J% }$ N: y
$ a9 d: n7 x6 R+ V

- y, h/ v$ M9 g% s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3 G& U$ V( |- z! [

8 c2 s; b( M$ T
0 e: D" i: I% X6 `6 w( M$ G# \  _8 X) i5 H: ]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G# A* c" Y/ I1 o" H+ ~! }

$ l$ Q$ T- r) J4 I; h, l- c9 x4 G2 L  ?$ r% x  @+ T$ l7 I3 {
- i. E2 R- W! o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 l! {6 e8 R4 _- ^% `
9 S2 a/ F1 y! s( R! T$ }/ d5 B

( u& n8 b& ?0 R$ R
+ |; {+ a3 Z5 z1 X$ V3 O1 _  T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2 P0 N- s" m) f  P8 X
' E. [8 w! i- T& H$ `! L: Y
6 t1 R( {. ^/ L; F# k$ H
* U! f% ^# \3 }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 e. h$ y3 m+ Y5 Y3 P
, f+ {  F( y/ i  y7 ^1 M4 r0 g( z+ i9 R
( e  T* u9 ?, F" w5 m
/ d% C# C/ K" }6 {) P1 r6 j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2 I+ R$ j$ V7 M4 y3 U5 }
8 G% ?) \, \* _
* K* Z/ f$ ]9 ?0 ]; T# L0 u1 Z5 N. w/ \" o0 @' D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 O5 P) a1 w: d; C9 Y7 t: F/ p' Q4 O# p% C; U/ h
/ V' b! Q2 {# E2 T
4 X0 M3 ?4 S0 W  G5 Z+ T: C4 P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 {2 H. W" _8 I3 L0 H
! |+ n5 E6 F" n* F3 u
" T; t: K/ s9 n1 s
3 ^( J" V. a* b( b% B- f* T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 w) D6 }% ]" a6 j- p+ B5 M  \$ V3 A: {9 Y( a# C

+ K" \- C! a' d  C+ J# C4 {2 ~' f% f7 H- M4 B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8 P" ^4 R; |  Y8 }3 H' P& K
$ N% h, M" q- t% M7 t/ i. B) O2 ~" h0 F7 D: G" a# l6 H" ^3 c% h; I
) `: r' F% k* ^3 s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 K! `0 q; F; B+ A. W6 V/ a" E) u

/ J+ F; X, |3 s1 n" z8 T! P6 s: {7 ^( D6 y

- |, t2 @5 f2 a5 |; u9 y( H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 Q+ H; A2 e: T; w8 j; T' c( o1 X3 W

3 A& j/ t, o& ~8 D$ X5 v
8 |8 {! A1 j) t; N% w0 x/ \# i% W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 x8 W9 A: ~+ C# y* p% q$ W. E
6 V6 V" O5 g4 x3 R5 A# W- d! |7 q4 J
3 v3 u4 ^6 X6 u( ^7 i: ?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 R7 b0 x' o$ }1 l% {0 S7 F1 w
. Y) J- k' w% d( n) F/ k: p$ f
4 i; `* K0 p1 \9 {$ C" j$ d
: a! m! ?# ?: a" Y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 u5 }8 A8 {0 Z5 x6 t: j! q

# h1 d  m- Z8 `: N$ B5 h0 R8 o
9 U. A, O3 t! u6 f8 i' w& m+ w( p3 n% Y$ T: `" |1 ~; q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0 `, {0 T5 h' [& g
+ b* F1 X4 r1 V/ ^7 W" J

7 Q8 e8 d! V9 Z( l4 O) l' S
/ z3 M! L) z, S* J2 |2 I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M$ y  O0 G& F- m: }
唐朝各代帝王简介】
; m) r3 x6 K* A$ M. _$ ^  t( n, k& Q4 d3 m8 u! n. v
  唐高祖
8 ]! C/ h+ g4 [& e2 h6 U5 F/ ]" J- J
  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 m8 X! }, K% |% G# A

: [+ A2 O: a+ T+ T4 \" D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 i8 N0 a! _# |+ d- w4 J8 {+ I# m5 Z$ c" K1 i$ X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 c% H+ l) Y/ R

6 ?" m' F2 I* N9 Y8 K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 J5 d! S# ^9 y7 j0 P  {

. u8 e$ W" A5 Y4 `$ O5 y* n, V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 c3 v2 t2 J0 E1 l! S

& z3 k$ I2 ]9 n0 `8 e2 f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下6 D) T/ q  B4 _  u' ?
唐太宗  l& w! W  Z) U8 ]& f: p: Q7 c

% v/ H/ w% v$ q$ P/ O6 i, M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1 T9 J: k$ X, f5 n, F0 d# k
5 F5 P8 o+ |2 |  b6 D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 D. K' _" o8 k* ~* r/ H5 O6 R& b$ s% |, q

% e3 d2 w- r' k, u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 a& C" ?, R: Q/ H) m, i
6 c' ^4 o! z# R- }: A
  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4 w- s& ~& S2 ^' G7 h# b; e( V" `

1 j, D5 |  `+ D8 w6 Q) ^" _' c: G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0 i+ z8 ^3 s) S% p, `. i7 L( \" N" |8 z9 K1 G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2 d" E1 P: I' g9 z1 T, d

2 F3 n- m0 x# a0 j7 ?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5月病死於长安含风殿。葬於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 G4 ?& x: v- ?7 X3 S, B; S. B# k

9 f: L! j+ j7 m$ P% T# Z6 j  唐太宗善於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徵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h5 ^5 I. G1 ]( S2 Z
唐高宗
0 }+ |% M4 e% j7 A5 `# {( Z1 }9 J3 n- k
  李治(628~683)
* j# l8 u4 M1 T. B  I) o! r: k" U/ r, S4 ^
  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
' m& B4 d3 t3 N
9 y) B. v* _8 @1 E7 [  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  r4 w; ~8 M  I5 E- E' ]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5 Z9 _6 U) p& ?) r  j$ O6 i" Q/ N- x+ `. i! h1 Q" O# Z9 E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权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 ! e% h+ B* L0 i) k- p

5 z: h# k& {5 r( N2 d- N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4 R! L# C2 O1 y. T- W, ?
7 i6 D9 G7 Q2 L2 e( l" O3 Z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供养男妃嫔,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但也是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9 N: j9 z" x: c1 J/ d0 U  X. T, }
& d. h. K3 p8 A8 a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 @' _( M! _5 J* B! a' h: y2 Z

7 T) v, R  D% ^7 V- l  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 u" B0 H  M6 k. f1 Q唐睿宗
7 Q# b: X3 Q5 v  \, [$ m- l. r3 V$ l
  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 5 t0 G! D  }4 W  g% o1 N& _" f
; D/ O, y/ s9 }* c! ~5 ?& e
  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帝位,立其为帝,改元文明。不过由于是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690年,武则天自己登皇帝位,于是废除睿宗。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于是睿宗再次即位。与其子李隆基(后任皇帝唐玄宗)一起铲除了杀害唐中宗的势力。712年,让位于唐玄宗,自称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岁。其并无特别的治国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7 z1 A* w" h/ J$ N8 _# I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 |5 Y9 T' Q0 \1 C5 e0 ], n
$ l( ~7 r0 v9 @
  李重茂号“少帝”或者“殇帝”。
" T/ b& A, ?5 o# g1 o: W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6 M  D+ r) f! L+ E7 ]9 r1 G# }# @8 d6 p2 k$ X1 z9 x* j
  即位前 0 r% i* A6 A" H  m3 j! w- k
& m, h, i' U& i7 u# c( F9 _9 m* I
  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
. @# k8 T5 e7 t- D6 a5 P
/ j' n2 M7 O0 f4 ]+ F  开元之治
( [$ f; E4 l5 T9 m+ x9 C( y4 ^" z9 `9 s/ y, [5 B6 C
  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元为「开元」;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4 t2 P8 a7 I  _- D6 y4 Y: }2 g- E) n$ D; A
  杨贵妃与安史之乱 2 D& Q8 Y7 P: a; E

1 o5 z( n% r# a" [. {1 k  J  晚期因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玩乐。杨贵妃原为他的儿子寿王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顾礼教,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他又倚信奸宦如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禄山,任由他们把持朝政,引发「安史之乱」后出逃,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 % v8 h1 d" c' w

- r, D$ t9 }! I& l$ E/ U5 E  文学作品上的李隆基是感情很专一的皇帝,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在中国家喻户晓。
" J' A, Q9 O1 m, u4 w  Y3 S2 [! O4 v: Y) c$ Y+ g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 p1 F6 k! J" B1 S
5 r/ W: m# G, L7 N7 k: h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_. T; }6 u" d) a* l6 w" m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瀚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n: }! S4 {8 F( @1 x1 j: o4 S  `& h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族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b. d% k" t- O( H4 O0 X; ]
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 {& U4 }2 S* Q* i% u8 |
# z; }; U3 R. i* k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8 G& c& V9 J" j, e2 |6 E! F" ^) K$ u/ C) a2 I" j0 n6 V8 a8 @
  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死,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1 _7 g, c: q; {$ r9 }, D0 O4 g0 }1 G3 l
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次年病死,一说被宦官杀害。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2 \% P+ Q4 {! J0 S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 b. R8 v3 f$ _, J' s1 i: \, x* S: b" V5 P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 y0 F. \1 k; {! Q& E
% `' i& t' }  ~$ o! i
  但同时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 h8 ^  k* P5 o. n2 t" g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M7 [, {' d" m7 X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
) Q4 }( e5 _# _6 w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 ]  }- E6 U- g. c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 d8 N8 y" c! ?* P! I; T

0 Z3 _/ L; V4 b7 c  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曾作过《瀑布联句》一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 % @* u5 u( G( e5 \, Y: w5 y

3 D, }3 G0 ^% O1 x5 ]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 2 g+ U0 _+ U$ I
! S# L8 |' `& n5 Y( {1 z$ P- {. O
  由于宣宗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
8 \& q, K7 b: Z# y' p/ \/ @
; F2 f* v, |% T# K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9 u+ C$ i. |0 F7 J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 v5 A; K- K6 I; B

4 T8 o6 r" o$ B% I: t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果实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日子,于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是对人民的剥夺并没有停止。 ) k2 S+ R( l4 [; H- f; u
8 R8 w3 y9 m' s" y; u6 T
  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亡国之君也。
$ h, E, ?: H- o! C( e1 P2 H" y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拥立,时年十五岁。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当时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干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发动起义。次年,黄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由黄巢率领,百战百胜,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占领长安,他仓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唐朝已接近灭亡的尾声。
3 R7 q8 |- p" g2 ^& G, F  c7 Y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 f. w* E3 F% j2 R' e3 d5 [" ?9 }' L  Z# J* C, _+ _" j7 {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
9 `0 _  r+ y% U
% q' L. f$ C8 N3 f; g: }  k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0 c, r+ f" ]7 C) \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 9 A: s( ]/ }' K5 b
2 L1 q' j2 T+ h4 J1 l# U+ M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 n% J# ]3 d1 G( Z+ y& L) @6 g  w1 e" o: x, E1 d  X; X' j3 i
  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杀。 ! a+ y. B' L, N/ C/ ?

8 l. O( b: t$ U  U, b  李祝死后最初由朱全忠加封的谥号为“哀皇帝”,后唐庄宗时改谥为“昭宣光烈孝皇帝”,议庙号为“景宗”。
6 e, F( `& p  \" o8 q; |0 l3 L1 k7 g3 X2 _' g
[ 本帖最后由 残肢书生 于 2009-4-25 22:0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上5 }' _: }! E+ C8 G! e# M
辽朝,或称大辽或辽国,又称契丹,简称辽,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5 `. }5 i( \5 N# e, ?
, J' k2 E* @4 N" G+ C辽朝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灭。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x9 L* O$ C% f: E

- z% D$ p$ B  A  Z1 M; B* f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 Y& T! r" A& j
建国(907年─950年)- W! U: z' i- R5 W( y  z
: I7 U! j) O" e7 X" ]& A* `
契丹部落联盟时代
* Z' f1 L% n+ y9 Z
# T- f6 M  S- M( E! e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6 ^+ F. l- S: f- M9 m) q" g
阿保机建国
" h1 ^3 s* }" w
$ r; T6 d0 i+ w) Q0 B; Q- G; n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唐末乘中原之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916年(辽神册元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建年号为神册。辽太祖多用汉人,康默记、韩延徽、韩知古等皆为佐命功臣。掠夺中原的财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来的汉人。
0 @# k. d0 a$ B0 O: N3 t# A; b0 b. |2 {8 b2 X2 _+ ]
918年(辽神册三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20年(辽神册五年),创制契丹大字,下诏推行。922年(辽天赞元年),封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925年(辽天赞四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926年(辽天显元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摄政,其间屠杀政敌数百人: ?% s* F& M4 E
德光嗣立
, _# |- |2 I$ R+ W* ?" z- P  A# u0 y) ~  N
926年(天显元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摄政,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天显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显六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l+ _/ Z$ S3 t

/ q, q1 i  Y4 g. X! E
4 q! X1 x6 N0 k: L: K3 e5 a" u入主中原1 \0 O6 q$ X  N  L

& _0 m, i, i; _! ]936年(天显十一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石敬塘向太宗自称儿皇帝。
3 l6 x1 S0 N8 F) [$ y( J' l/ [
4 T7 B/ R( Z6 Q% a* R6 L" o8 Y割取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怀柔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于938年(会同元年)把民族色彩浓厚的契丹国改为大辽,改元会同。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4 t4 }4 L3 U  u# p9 j! s2 D) x8 b- K1 P" }/ I. |/ D
944年(会同四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947年(会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四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
6 V4 ?8 t# L0 P, q1 Y! @5 E世宗即位与南伐
$ z9 L7 c1 H& m  c1 E
7 ]& N+ @6 ^$ V, S( F2 x- ]947年(会同九年),耶律吼等将领在前线拥立随军作战的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萧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皇位,不同意他的称帝,派其子耶律李胡在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大败。经过大臣耶律质屋的劝阻,太后才认同了耶律阮的帝位。7 D% g1 W& F& `5 @4 m+ h0 o8 J

/ j0 E& _7 U+ _& z# Y7 G# Y7 H世宗时任用贤臣耶律质屋,进行一系列改革,将太宗时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枢密院,废南、北大王,后来南北枢密院合并,形成一个枢密院。这些改革使尚处在原始社会的辽朝飞跃性的进入封建社会,也使辽朝从部落联盟形式进入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与辽世宗的改革分不开的。但是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他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
( U  i( l3 O# M# c. L$ `) h" \0 a) k4 Y2 g, R& W
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重建对中原的统治,多次对中原用兵。951年(辽天禄五年)九月,世宗协助北汉攻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由于其他部队未到,所以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晚上,一直有篡位之心的耶律察割将辽世宗耶律阮杀死于梦乡
$ g: s+ O9 T0 \+ `' X2 R兴盛(951年─1030年)
. [" R  r$ n+ K, y, Z+ A' W  j( B
  }  f1 x. u/ z7 O1 D穆宗继位与停止南伐
* v0 @6 g" A; R5 ~# r+ t) T4 D
. ~4 s  l. ^' H/ y" i4 v" ^4 i! N耶律璟为辽太宗之长子,951年(天禄五年)的政变中世宗被弑,耶律察割自行称帝,耶律璟和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察割后,被立为帝,改年号应历。穆宗虽讨厌女色,而无所出,但却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 O9 ^6 S) x0 @6 f3 z5 D

' m' [2 q" B9 C  S8 Y( x2 j辽穆宗前期,统治集团内部不稳,离心离德,经常发生上层的叛乱,而与中原有关系的蕃汉官员则纷纷南奔或准备南奔,952年(应历二年)六月,萧眉古得欲叛辽南奔后周,阴谋败露,被杀。七月,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953年(应历三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959年(应历九年)王子敌烈等人谋反,败露后,被拘讯。960年(应历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李胡,李胡入狱而死。
$ e# o9 h- ^. k# U; s2 |  V+ s, A
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兴旺的后周政权。后周于显德六年(959年,辽应历九年)春起发动北伐,辽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降。随后攻克了益律关、瓦桥关,在后周大军压境下,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举城投降。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后发重病,不得不罢兵南撤。穆宗说了“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事后部署辽兵收复部分失土,加强防御。
2 W& p, Q% N) n5 w' v( S- g- R( A1 J9 m0 a8 _: h& R6 K
穆宗又好杀,经常亲手杀人。同时,他又爱好打猎而“竟月不视朝”。969年(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景宗对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少层比较稳定。- Z6 j: E8 R( c& m/ e- P- u9 a
, R. V% t. t0 Z# p% c: T6 c
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声北汉的方针。景宗前期,辽与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赵光义乘胜进攻幽州,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
/ t' x8 }  I# Q, Z" f+ b
; {3 z3 C( k* O. Y: S0 t5 \2 e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朝政。982年(干亨四年)九月,景宗驾崩,由他的12岁长子耶律隆绪即位。
5 _  I* v! b2 F$ [圣宗与承天后
4 f( y7 Z" J2 D5 R& i- N1 Q3 N/ n& j# [
干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父萧思温于保宁二年(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绰无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绰及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她重用蕃汉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了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靠这样,圣宗和萧绰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绰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 T- ^' |6 l: I' A5 A% b  Q. Z0 [: e1 Y, G8 [9 @9 D
1004年(统和二十二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缋二十万匹。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多年之久。圣宗结好西夏,西夏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后三国时代。1031年(太平十一年),圣宗崩,长子耶律宗真即位。
: ^; a3 {2 B: L* m澶渊之盟3 f0 r5 P3 D) x
0 t( k& O  k: ^/ U6 N5 A* @
北宋立国之初即立志要收复辽据有的幽蓟地区,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避免契丹世袭贵族地位的加强,进而威胁皇权。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辽将萧闼凛战死。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并互遗使贺正旦及生辰。
0 ]- U5 y( o" X8 f3 Z2 s+ ?由盛而衰(1031年─1100年)
$ f; k" `! A. ^. O( T/ u+ X  I5 N. d5 ~' ]
兴宗与法天后9 U- H' q0 Z% F+ a4 L5 X

/ C$ m( C7 _' G) A1031年(辽太平十一年),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兴宗继位后,其生母顺圣元妃萧耨斤自立为皇太后摄政,改元景福,并把圣宗的养母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迫死。并重用了在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兴宗因无权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结怨。萧耨斤对兴宗并不信任,打算密谋废掉兴宗,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为皇帝。宗元把这一事告诉兴宗。兴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辽重熙三年)用武力废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庆陵”。大杀太后亲信。七月,兴宗亲政。修建陵园安葬齐天皇后。而后,把萧耨斤接了回来,并与她保持十米的距离,以防不测。兴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终没有填平。
, H8 ?+ s4 n3 \( B. U- ?- i  D
. Q( ~7 X# C: O! P7 \0 S% r兴宗在位时,辽国势已日益衰落。而有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反而辽内部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兴宗还迷信佛教,穷途奢极。兴宗曾与其弟宗元赌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
, q; D2 R3 v! ]5 C0 c
+ Q6 c7 ]% z* y6 u; x9 m/ G7 K他对自己的弟弟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种下了道宗继位后,宗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 P% c' ?6 @7 T
) }6 X( A. D; d' Z
1054年(辽重熙二十三年)八月,兴宗驾崩。6 K; ~3 h: ?: x( @/ n' U
重熙增币
. H) r' g2 E% H* f
  g5 L. C" b8 K! \. f/ _7 H由于,宋朝因不承认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的合法性,与西夏爆发了长达三年的战争。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而辽朝趁北宋内外交困之际,打算南下侵宋。在征求张俭的意见后,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
% C% j2 z6 h5 O' Z8 U1 D' Z& e
) l3 m$ n4 F( ^  e' L! ^5 b% z6 C宋朝方面早己知情,故朝野有备,有警无忧。宋方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屈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辽、夏之间爆发了战争,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也愿息兵,仍旧向辽朝称臣进贡。) v6 t1 a7 P8 b( [) }5 A
道宗时期
0 z" V" c* v! z: [3 y; g# b( z4 ~* [' ]" `8 J
道宗继位后,宗元始终有谋夺帝位的意图,在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宗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未几被道宗所平,宗元自尽。史称滦河之乱。
3 ^9 {. d! l, e4 v
; J& k+ U1 \; W/ s: a6 o- B% U5 ?道宗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道宗还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导致的听信乙辛的谗言,相信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而赐死皇后。而同时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因为道宗只有皇太子这个儿子),故陷害皇太子谋反,杀害了皇太子耶律浚。史称十香词冤案。6 T& a5 ]( k$ N; [/ U8 W. y' H

8 @; J! H/ X( B) M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道宗进“挟谷歌”,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游猎的时候谋害皇孙,道宗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乙辛的阴谋。大康九年,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涉被诛。
. j+ c( I% i/ M7 n灭亡(1101年─1125年)
3 ]/ e3 e; U8 e2 t% m$ S1 z8 Y) w4 K9 C6 [% W# ?: f: q! c3 h# _
天祚嗣位
5 \. A3 t+ s: n5 t8 p, t) @" p天祚帝是辽道宗的孙子,他的父亲是道宗的太子耶律浚,母亲是萧氏。六岁时他被封为梁王,九岁时燕国王。1101年正月,道宗薨,临死前立耶律延禧为继承人。天祚皇帝是他的尊号。二月改元干统。1 V) h) O* J! }- N0 H6 T
8 I, A8 I! T- h) M6 f- t( m
天祚帝继位后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击一再向辽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为妻,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给了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劝宋对西夏罢兵。
) g' f8 a5 O$ S阿骨打叛辽4 K7 }# h; p9 |, J0 c7 O
1112年(天庆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女真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从九月开始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庆四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不将阿骨打当作大的威胁,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镇压阿骨打的军队全部被战败。
" Z' d' f+ g; r! U% B$ ^2 Z1 \% Y8 {. M% L/ b, O
1115年(天庆五年)天祚帝开始觉察到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战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叛乱,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这场叛乱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天庆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8 r$ Z4 D" n2 Q  K' l
耶律淳称帝
! P" Y* x; m+ [) w( g
& }' S0 u; I* g; {1 j1 J" M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处温等人拥立为皇帝,是为北辽的开始,百官上尊号为天锡皇帝,改年号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国,乞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2 z5 v' z2 ]/ k

8 P2 H# y4 T4 U; B此时大臣李处温父子觉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宋的童贯,欲劫持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现他私通宋、金的罪行把他拘捕并赐死。当年十一月,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北辽皇帝,其他条件均答应,金人不许,她只好派兵把守居庸关,没能守住,金兵直奔燕京。德妃带著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天祚帝将他诛杀。: L% {' m! D5 l
天祚帝被俘
2 r) H; I7 e9 D% G1120年(天庆十年),金攻克辽上京,留守萧挞不也投降。到1121年(保大元年),辽已经失去了其地盘之半。而辽朝内部又发生了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天祚帝杀他的长子耶律敖鲁斡。这使得更多的辽军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1122年正月,金攻克辽中京。由于战场上消息不通,辽朝内部又以为天祚帝在前线阵亡或被围,于是在燕京立耶律淳为皇帝,进一步扩大了辽朝内部的混乱。而辽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与北宋大臣童贯通气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则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二月辽南京被攻破。1123年(保大三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萧干)叛金,八月平定。
1 Q9 x: S: b+ W; g
. Y$ ^: h4 a' }8 o5 w) y1124年(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被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契丹和辽共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 e) D3 U2 j9 e8 Z' p& C6 D7 ^
大辽的延续─西辽
* r) C: W8 b9 t! A( B. @
$ v2 t( @/ B* k1 A; h7 x6 [此后,辽代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1130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压迫,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年号延庆,称菊儿汗。建立西辽帝国(即黑契丹Karakitai),首都虎思斡鲁朵,史称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1143年,大石死后,经历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屈出律的统治。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至此辽的国祚才彻底终结。
- E! L8 _* W. H* i# Q疆域
& d+ C" q- Z) }契丹国初期的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在阿保机及德光时期不断对外扩张,阿保机时征服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渤海国。德光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8 \  c8 S( S9 G# _# \

- R/ t( d" ?- E" [辽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对峙。# C: e1 s% {/ G2 c
辽帝王简介
* r* |7 F! j$ m: ~* n3 g8 Q4 [+ e5 f/ ?! x; N7 M

- u3 H" \# y/ R# Q' N2 S0 ?; {" I$ F. M 辽国是五代十国和北宋时存在的、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今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北到今色楞河、石勒喀河一带。它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 ?9 h% u- [3 W" c2 o- z( m  ^0 S" w6 B; `( y3 W
  辽共有九帝,其中病死的六帝;在内争中被杀的一帝;被暴动的奴隶杀死的一帝;国亡被俘后被杀的一帝。所附的应天后和萧太后均为病死,东丹王耶律倍在内争中失败,逃往后唐,后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 }; ~4 U( Q& s" H) L# |  @5 N
: i" R' t1 g" F6 {" Q  而在辽朝灭亡之际和之后,辽贵族先后建立了了北辽政权(公元1122~1123年,共2年)和西辽政权(公元1124―1218年,共95年)其中北辽共有4个帝王(包括萧德妃),其中病死的2帝;在内争中被杀的2帝。西辽共6帝(包括感天后、承天后),其中病死的2帝;在内乱中被杀的1帝;被废后病死的1帝;国亡被蒙古军俘杀的1帝;后事不明的1帝。
* O; E1 l4 r5 a: ~  }% p# ^% k5 G% t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1 |# q/ i# A" Z0 _# W

% T- P) W3 Y) ^5 a% c(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太祖,名耶律阿保机(公元872~926年),小名啜里只,汉名亿。契丹族贵族,统一契丹八部称帝。病死,终年55岁,葬于祖陵(今辽宁省林西县木叶山)。
: {' o# I0 K8 X
, e4 U9 J0 M5 l& J) |2 Y  耶律阿保机,契丹族选刺部人,出身于耶律氏的贵族家庭。公元901年任本部的夷离堇(管理军马的官职),后 因战功于公元906年升为于越(掌握部落联盟军、政大权韵官职),公元907年被选举为契丹可汗。
7 d: B& r$ ?0 X% r' u* g5 l4 I# j$ b6 g; a& S
  公元912年,他平定了反对他的耶律刺葛等内乱,以献食盐给本地七部反对派首领,并邀犒劳,备“牛酒会盐池”,暗设伏兵,杀尽了诸部大人,统一了契丹8部,并控制了邻近的女真,室韦等族。公元916年自称天皇王,建立起契丹奴隶主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建年号为“神册”。
) \4 A$ J! M1 Z# F: B% Q
& i1 X+ M: G/ n9 K& }" \/ p0 S! p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于923年攻取营(今辽宁省朝阳县),平(今河北省卢龙县)等州。公元924年率军西征,平服了漠北阻卜等部。在位期间,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制作契丹文字,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商业贸易,推进了契丹政权的封建化过程,成为当时我国北方的―个强大政权,给五代各政权及以后的宋朝以很大的威胁。 & E. E- z2 @' ~# G5 o
4 |0 M" @: v' J2 U; R2 j! e
  公元926年正月,耶律阿保机统兵攻灭了渤海国,并将它改名为东丹国,派太子耶律倍镇守。七月,率军回国途经扶余城(今吉林省四平市)时,于辛巳日病死。耶律阿保机死后谥号为太祖。 $ v; {; ^8 [# ?" N& S$ d

. J5 l  G5 d" h3 ?" G5 `7 C辽应天后(述律平)
7 N( m6 D. [, A/ X# n( P$ n
: o* q5 b- n# n$ C8 V  m  应天后,名述律平(公元879~953年),契丹名月理朵,回鹘族述律部人。辽太祖阿保机皇后。耶律阿保机病死后称制。执政2年,病死,终年75岁,葬于祖陵。 7 Q# m" n2 x6 d+ i9 E' R
) m" F. I* B& e6 P* I
  应天后述律平,父名婆姑,先世回鹘人,契丹遥辇氏之墩官,母为契丹匀德实女。公元907年被阿保机尊为地皇后。述律皇后果断有智谋,多权变。公元924年太祖率军西征党项,室韦族黄头,臭泊二部袭击阿保机后军,述律氏冷静观察,勒兵以待,趁敌不意,指挥军队击败了他们。
  o& Z% r9 J/ R( k" h! w. J* e3 p9 h% E3 y! @% a% L* R
  一次,幽州(今北京市)藩镇刘守光派韩延徽前来契丹求援,阿保机见到韩延徽,“怒其不屈,使牧马于野”。但述律皇后认为韩延徽是个贤才,经她劝说,太祖留用了韩延徽。
6 V+ g9 \  R, Y7 Y4 n
$ y& Y: [" K  ]- g7 \  太祖死后,述律皇后称制,掌握了军国大权。她为加强其统治,召集难以制服的诸将说:“你们受过太祖的恩德,应该去见他。”将他们连同他们的妻子一起杀死。后来又乘葬阿保机于上京木叶山时,述律皇后又杀了一批怀有二心的旧贵族,使契丹内部力量大减。 * ~* S3 f/ U; C% n

  F# A, y2 ~2 r7 _9 Y( z  述律皇后不喜爱太子耶律倍,打算立次子耶律德光。她命令耶律倍、耶律德光乘马立帐前,向诸将领说:“我对两个儿子都疼爱,不知立他们二人谁继承王位好,你们拥护立谁,就来给他牵马执辔。”诸将很知道述律皇后的心意,争着过来为德光牵马执辔,大家都欢跃地说:“愿事元帅天子”述律皇后说:“大家拥护德光为王,我怎敢违背” 于是废黜太子而立次子耶律德光为为帝(即辽太宗)。
  X" p' G. p" y) y& z: P  C6 Y: }$ }6 y
  她不主张深入汉地南进中原,愿在本土和北方游牧民族中实行统治,这与耶律德光的南进政策大相径庭。辽(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德光病逝于南侵北返途中,述律皇后知道太宗病死的消息说:“等待本土各部恢复像过去一样强盛时,再葬你入土。”责怪太宗倾国南伐,耗竭财富,造成本部落不安。 + _0 I9 P% j4 p& i
' Q6 C' J& {# Y6 g
  在皇位的继承上,她加封第三子耶律李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指使其拥兵自立,与在饶阳即位的耶律阮(太子耶律倍长子,即辽世宗)争夺皇位。辽世宗率军至南京,大败李胡军于泰德泉。述律皇后和李胡在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峰整兵备战,两军在攒水渡口隔岸对阵。后经大臣耶律屋质调停,她勉强答应由耶律阮即位。不久,她又图谋废黜耶律阮,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她逐出上京,迁居祖州(今内蒙巴林左旗西南),于阿保机墓旁守墓。 $ ?* {  \( @7 p% ~" M
: j, S4 t$ R% f* {8 b+ b( v% S
  述律平于公元953年死。死后谥贞烈。兴宗时追谥淳钦皇后,又史称应天皇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下5 G5 F' U: r  ^- t
辽东丹王(耶律倍)
0 x  K& H9 e0 j; X/ ^9 w8 w& a6 q7 W. l! _
  东丹王,名耶律倍(公元899~936年),小名图欲。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为东丹王5年,被后唐李从珂杀死,终年38岁,葬于显陵(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阊山)。
; U* Y( q8 V) p) C' q; A$ P  r3 |+ ^% s. _( c0 ~& Z1 d
  耶律倍,太祖在位时,于公元916年立他为太子。 耶律倍喜欢读书,能用汉文写诗作文,又爱好音乐,善于画画,崇拜汉族的文明,信儒学。有一次.太祖问他:“当了皇帝,应该祭天敬神。我想立庙祭祀有大功德的人,不知应该先祭祀谁?”耶律倍马上回答说。“孔于是大圣人,应该先祭祀孔子。”太祖同意,马上命令人建立了孔子庙,每年分春、秋两季祭祀。 + j  L# O: I/ D% b

; t7 t# a' H; @# K  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汉族文化修养,还是一员统兵的战将。公元919年,他跟随太祖北征乌古、党项,担任先锋都统,带兵开路,一直打到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以北)。公元924年,太祖西征,命令他留守京师。公元926年正月,又跟随太祖攻灭渤海国,并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其都城忽汗(今吉林省镜泊湖畔)改名为天福。2月,太祖任命耶律倍为东丹王,称“人皇王”,改年号为“甘露”,镇守东丹,使这一地区成为辽的一部分,并仿照汉族在东丹国建立了不少制度。 % R, ?5 O) B9 q
5 N' N; `( Q! T1 B. }; {
  公元926年7月太祖病死后,原应由耶律倍继位,但是,太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于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时又位居大元帅,手握重兵,已先后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继位的贵族。耶律倍自知无力和他抗争,只得对述律太后说:“大元帅众望所归,应该继位。”述律太后自然同意, 并于公元927年11月由耶律德光继位为帝。耶律德光担心耶律倍仍会和他争夺皇位,就将他迁到东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派人监视着。耶律倍愤懑难忍,意欲离开契丹。后唐明宗李嗣源知道了他的处境,秘密派人来请他去后唐,他欣然答应。临走前,他还写了一首诗以抒发自己委屈出走的心情: " v2 s* G/ @3 O8 y# M/ V

. E- ]. m, |; T8 n  小山(指耶律德光)压大山(指自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 V+ E, k& d, a  G" n- U7 F

% E' Z' Y. R( t* J8 c2 z) v, I  他把诗刻在一块木牌上,竖在海边,然后避过监视者,乘船浮海逃到后唐的都城洛阳。李嗣源热情地接待了他,供给食宿,并赐以节度使的官职。他为了表示对汉族文化的崇敬,又改名为李赞华。 + K$ P$ D7 R) f
; Q# F% u& X* p  c! T1 s/ W. L
  公元936年4月,后唐的李从珂发动兵变攻陷了洛阳,夺取了帝位,并派人谋杀了闵帝李从厚。耶律倍反对李从珂篡位,又为他故国的利益考虑,便秘密派人送信给耶律德光,建议耶律德光迅速出兵攻伐后唐。
( R* c/ M% i" a3 o
- v* l9 U) E$ f% K* X5 C$ t+ w  公元936年闰11月,原后唐亲契丹的节度使石敬瑭统兵攻打李从珂。李从珂兵败,走投无路,决定放火自杀。他这时忽然想到了耶律倍,马上派人去召他前来与他一起放火自杀。耶律倍拒绝前去,李从珂立刻派力士李彦坤赶到耶律倍的住处杀死了他,尸体后由一个和尚草草收葬。石敬瑭攻入洛阳后,为了讨好契丹,亲自为耶律倍服丧,以王礼重葬于洛阳郊外,由耶律德光迁葬于医巫间山。世宗耶律阮即位后,又将耶律倍的坟墓称为显陵。耶律倍史称东丹王,又称人皇王。
, M& c: d4 X  b5 x( m9 {/ T$ I7 V
1 I& E" @, v( ~/ y7 @辽太宗(耶律德光)
$ W  q/ p- J. K" _; k2 K0 P& L' G; o5 ~' d5 ^3 }

- M& w+ I  F0 D; J; U& H8 N& a太宗,名耶律德光(公元902~947年),字德谨,小字尧骨,初名耀屈之。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太祖病死,他在太后支持下继位。在位21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怀陵(今辽宁省林西县)。
- V- ?/ p, Z& J* u4 o8 K% N5 [7 f$ F& E. A
  耶律德光,公元922年,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曾率军跟随太祖攻克平,营等州和西征、东征,平服于厥里等 部和渤海国。太祖死后,他在母亲应天后的支持下,于公元927年11月壬戌日即位。公元937年改年号为“会同”。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
+ Z; O: A' x0 A6 N! O9 H3 x+ n4 a$ g* ?, y% N( [1 T5 m
耶律德光即位后,不断进攻汉族地区,掠夺财富和奴隶。公元936年,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被后唐军围困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石敬瑭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便派军队为他解围,并亲自帮
+ G7 C0 {2 h7 ~5 A% t2 [
6 d" i; F' p5 ?4 v; T& Z助石敬瑭攻灭了后唐。他对石敬瑭说:“我从三千里以外带兵南下,一战而胜,这是天意吧。我看,你应该领受南边的土地,世世代代做我的属国。”就改后唐为后晋,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并为辽国割取了燕云十六州。他又设立了两套统治机构,以“北面官”系统管辖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以“南面官”系统管辖燕云十六州等地区的汉族居民。
6 g6 K4 }8 L8 D* m7 }' u  后来,石敬瑭死了,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出帝。出帝不肯向契丹称臣,只肯称孙。耶律德光大怒,出兵攻打后晋。三年后(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又亲自统兵攻陷汴京,灭掉了后晋。
1 D) A) H- `1 N3 \' n6 T" T' r* F. n9 ]: k/ ^  A/ Q# [4 f8 g
  在中原地区,辽军四出掳掠,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中原军民奋起反击,到处袭击、攻杀辽兵和官吏,夺回了被侵占的城镇,使辽军无法立足。耶律德光叹息说:“想不到汉族人这样难对付!”于同年4月率军悻悻北撤,终于在半路上气恼成病。到了栾城,病情转危,于丁丑日死去。左右怕他的尸体因天热而腐烂发臭,只得剖开肚腹,挖出内脏,洗清体腔,塞进了几斗食盐,匆忙运回北方。中原人民将这具尸体讥称为“帝耙”。 9 M, s+ j* M0 C( L
" H5 \3 T+ Q7 m8 \! d0 w+ H
  尸体运回辽国,应天后见了非但没有伤心痛哭,反而恨恨地说:“你违抗我的意愿去攻夺中原,弄得内外不安,只有等各部落重新统一得安宁后,我才能安葬你!”后来安葬于怀陵。
+ C* t; z+ F$ G$ G! V
2 ~9 ?# c  E$ G7 V  耶律德光死后谥号为太宗。
3 |& i4 e* q  t9 G+ I辽景宗(耶律贤)
% G8 Y9 D1 x- I3 e- j  A6 t6 q# r' s7 z+ a
  景宗,名耶律贤(公元948~982年),宇贤宁。世宗耶律阮次子,穆宗耶律景侄。穆宗被杀后继位。在位14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间山)。
7 W/ I0 n. ^7 v2 U  @2 e7 c; B% ~. C: \7 C# f! o, x
  耶律贤,他闻讯穆宗于公元969年2月戊辰日被杀后,连忙与侍中萧思温等带领1千兵士赶到穆宗灵柩前,次日(己巳日)黎明宣布继位,改年号为“保宁”。
' H" ?# G& h7 W3 _3 G! V
9 p( c" C+ Y: ^9 F$ H1 A6 W6 \9 ]; _  耶律贤即位后,因长期患病,由皇后萧绰执掌朝政。他在位期间,宋太宗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出兵讨辽。 耶律贤派大将耶律休哥迎战。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大兴县东面)激战,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战,也称幽州之战。 $ r. n# w2 B6 O; o6 t: ?, r. k

8 C2 Y" ]' m* }- Q) d$ M& G% s3 L  公元982年9月,景宗外出游猎,病死于云州焦山(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内蒙古丰镇以南旧长城附近)。遗命由太子耶律隆绪继位,大臣韩德止和耶律斜轸辅佐,军国大事最后由萧皇后决定。 % c+ _$ i: V2 v9 G5 b2 @6 S9 j

9 o! p2 |. p* q3 V; f  耶律贤死后谥号为景宗。 ( a5 }. v  H& j) X# |$ o/ s2 B4 e

5 v4 S. }/ u- e( S* i0 u* D辽萧太后(萧绰)
2 @" ]2 ~# N  y0 p2 T; z4 ]( [: k6 s3 b, p8 x7 j
  萧太后,名萧绰(公元953~1009年),小字燕燕。契丹族国舅部人。景宗耶律贤皇后,圣宗耶律隆绪母。摄政5年,实际掌权近40年。病死,终年57岁,葬于乾陵。 % T. l7 M" ^$ g# z: k) a" G: u

3 l! D0 P0 U4 K6 T2 h* l' R  萧太后萧绰,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萧姓家族在辽国是仅次于皇族耶律氏的大贵族,因两族世世联姻,共握政柄,称为“皇家”与“后家”,萧族被称为国舅族。萧绰自幼聪颖,颇通韬略,多有过人之处,既有契丹人的英武气质,又有汉人的文采才华。公元969年被景宗选为贵妃,不久,册封为睿知皇后。景宗因时常生病,就由她代理军政大事,萧绰起用贤能之材,重用汉族文人,任人不疑,赏罚分明。整顿吏治,使政治走向清明,国势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又于公元979年的辽宋高梁河(位于辽南京城即今北京)之战中大败宋军。当时,辽国百姓只知有萧皇后,而不知有景宗。
% l0 R2 I% @; z
4 N# @- l" d9 }- f1 l+ b  景宗死后,圣宗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摄行国政。她信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即耶律隆运),让他们一起 参预军政大事的决策,萧绰继承并大大发展了自太祖阿保机时重用汉人、重视汉族文化的传统,适应契丹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需求,进一步仿效,吸取汉族的统治经验、典章制度。988年,辽国正式仿唐朝制度开科取士,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同时萧绰派耶律休哥守燕。
! e% q- V4 j0 @/ W4 G0 ?
; q+ k2 M, X5 T4 U( }! q  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派三路大军攻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萧绰带着圣宗亲自到前线督战,在歧沟关(今河北省新城县西北)大败北宋东路军曹彬部,在朔州(今山西省朔县)击退北宋西路军潘美部,挫败了宋军的进攻。从此,北宋对辽变攻势为守势。公元1004年,萧绰和圣宗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重镇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城下,威胁宋的都城,宋真宗御驾亲征,使宋军气士大振,给辽军以沉重打击。第二年初,辽宋双方订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战争。 " R* ^7 b9 z; E* i: r6 l

4 L8 B3 _; E! ^6 J  公元1009年萧绰病死。萧绰死后谥号为承天后,史称萧太后。
1 T# n. M- Q* W5 x. u/ n# w辽圣宗(耶律隆绪)
. {# F  e1 |- k
- o" s2 {7 g5 \, l  圣宗,名耶律隆绪(公元971~1031年),小字文殊奴。景宗耶律贤长子。景宗病死后继位。 在位50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永庆陵(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西北部)。 9 p5 `, q6 g' [" J6 i
1 H' d7 S/ Y4 W1 t7 D- m5 H
  耶律隆绪,曾封为梁王。景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景宗于公元982年9月壬子日病死,他厂同月癸丑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统和”。 + D* U/ I. G  j7 v% m' g
+ n. G9 ?# L2 c: p+ d7 I- s
  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12岁,由萧太后临朝称制。他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向往汉族的封建文明,喜欢渎汉文书籍,会用汉字写诗。他曾亲自“以契丹字译自居易讽谏集,召众臣等读之”。圣宗极为重视记载了唐太宗时君臣问答的《贞观政要》,认为唐太宗是“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 ! R) i# D: U: t2 X, W

; a. a" ?# P: _6 u% ^5 O  耶律隆绪亲政后,在对内对外方面都做了不少重要的事情。对内,他大力选拔人才,知人善任,使统治集团内部相对稳定。他尤其注意重用有才干的汉族官员。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了许多封建化改革,如提高奴隶的地位,使他们和平民相似,禁止残杀奴婢。又修改了民族间的“同罪异论”法,“贵贱异法”法,奴主关系法及废除兄弟连坐法。兄弟连坐法的废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明文废除。其中涉及到家奴犯罪要送官府论处,主人不得擅杀。有一次,―个公主杀死了―个无辜的奴婢,耶律隆绪知道后,照旧下令将公主降为县主,驸马也受到处分。他又实行赋税制度,让农业奴隶一方面按田亩向主人交租;另一方面向政府纳税,税钱可以折成粟稻交纳,称为“二税法”,使农业奴隶成为封建生产关系中的农奴,促进了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辽国实际上进入了封建社会。 5 j2 v: k0 N7 ?! I

! R4 v5 y1 f9 x& r# F, _, O; X  对外方面,他通过战争,扩大了统治区域。他三次南下攻宋,二次攻打高丽。1004年,萧绰,圣宗率领20万大军直逼黄河岸边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遭到了宋军的反击。第二年,辽宋双方订立“澶渊之 盟”。结束了辽宋战争。公元1013年,他又派兵征讨乌古,公元1028年派兵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回鹘。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辽国的鼎盛时期,辽人称他为“小尧舜”。
3 {9 Q) Y9 n+ Q6 S# @7 i3 s" P& E5 Y% ~' I& V/ {
  公元1031年6月己卯日,耶律隆绪病死于大福河北岸(今地不可考)。耶律隆绪死后谥号为圣宗。 ! D  w- ]) \/ j4 t6 V

% P6 j: Q  C# S辽兴宗(耶律宗真)   |- v  E- X7 S% K, _3 K3 d

; X# Y+ U% e; A! G7 l) g  兴宗,名耶律宗真(公元1016―1055年),宇夷不堇,小字只骨。圣宗耶律隆绪长子。圣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0岁,葬于永兴陵(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西北部)。 4 V5 a1 }0 j; f6 S# g8 C; ?7 h
! u; G& p& I5 ?: _( w0 U
  耶律宗真,曾封为梁王。圣宗在位时,于公元1021年立他为太子。圣宗于公元1031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 改年号为“景福'。 % ?9 h( q. u; [, ^7 P
  H% L. V5 q; t0 m6 U0 g1 Z
  耶律宗真为宫女耨斤所生,由圣宗皇后菩萨哥(齐天后)收养,母褥斤被封为元妃。耶律宗真16岁时即位,元妃立即自立为皇太后(钦哀后)。她为了谋夺政权,指使人诬告齐天后,要耶律宗真除去她。耶律宗真说:“皇后侍先帝40年,抚育我成人,本来应该为皇太后,现在没有尊为皇太后,反而要加罪于她,这怎么行呢!”钦哀后说:“她如果活着,是一个后患。”耶律宗真说:“皇后年老而又没有儿子,虽然健在,也是无能为力的。”钦哀后见耶律宗真不听她的话,就自行将齐天后迁到上京囚禁(次年害死),并处死皇后的亲信大臣,然后临朝称制,夺取了政权。公元1034年,钦哀后又密谋废黜耶律宗真,另立少子耶律重元。经耶律重元向耶律宗真密告,耶律宗真就先下手废黜了钦哀后,迁她到庆陵软禁起来(3年后迎回)。
5 c0 o' Q6 q/ h; [( D
( p, q0 `/ W# X8 q  e& ~2 Y- ]  他在位期间,于公元1042年,派使者刘六符等去宋索取土地,得到增纳的岁币银绢后才罢休。公元1044年,他亲自统领大军,分几路攻西夏,战败而还,辽夏谈和。公元1055年7月,耶律宗真巡游秋山,驻宿于南崖的北峪(今地不可考),起病。8月病重,己丑日死。 $ G& |  ^/ s7 P
7 U( ^# l& l9 S7 j" `6 ^
  耶律宗真死后谥号为兴宗。, j( g$ M8 ?7 q3 ^# p; F+ b) Y5 V
辽道宗(耶律洪基)
8 f% ^6 ?, d( P# @( ~, U3 {' @$ D4 Z9 e+ g
  道宗,名耶律洪基(公元1032~1101年),字涅邻,小字查刺。兴宗耶律宗真长子。兴宗病死后继位。在位46年,病死,终年70岁,葬于永福陵(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西北部)。
9 o1 N+ }) \, w" _3 ]( u) E9 d7 Z0 \' \, k- }# c
  耶律洪基,曾封为燕王。公元1052年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官名)。兴宗于公元1055年8月己丑日病死,他于同日继位,改年号为“清宁”。 7 d- V8 D) s* R1 i* @) x
5 S% h1 K8 {$ o
  耶律洪基即位后,先后信用权奸耶律重元,耶律乙辛等,致使统治集团内部争斗趋于激烈。公元1063年7月,耶律重元假称有病, 想诱使道宗于出猎时顺路去探望他,然后与子涅鲁古乘机刺杀耶律洪蛙而夺位。宫人耶律良发觉此阴谋,由皇太后(仁懿后)转告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不信,直至他派人去召涅鲁古而被拘留脱逃回来,才派兵去平定了叛乱。 ' M+ K4 C5 n9 [, L, u

9 _. [7 p) n+ y/ M! R  公元1075年,耶律乙辛为了篡权,诬告懿德皇后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耶律洪基却又不加查实,就逼令皇后自杀。公元1077年,耶律乙辛又诬告太子耶律溶谋图抢位,耶律洪基又不顾太子百般申辩,将他囚禁了起来。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杀了太子,谎报太子是病死的。耶律洪基要召见太子之妻,耶律乙辛又杀死太子妻子以灭口。直到公元1081年,耶律洪基才察觉上了当,便废黜了耶律乙辛及其党羽。公元1083年,他又处死私藏兵器、密谋外逃的耶律乙辛。 ! F$ ]; A4 f9 V& S
2 }1 h5 M6 T: E7 T7 Q
  耶律洪基笃信佛教,广印佛经和建筑寺塔,劳民伤财,使社会矛盾激化,使辽国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落。 0 y! d& C6 T; G2 t& E

# |- k4 w6 Y4 i: e0 q  公元1100年12月,耶律洪基病倒。1101年正月,病重,吩咐由孙(太子耶律溶子)耶律延沼 继位。甲戌日病死于混同江畔(今地不町考)。耶律洪基死后谥号为道宗。
% k, I) F6 V2 j' ~" D
- P) c( g! J( a) j3 y' g4 P# r  {! E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 ^2 i5 j5 @% C2 J
% X8 I+ I) {* @0 D4 q
  天柞帝,名耶律延禧(公元1075~1128年),字延宁,小字阿果。道宗耶律洪基孙。道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国亡被金兵俘后病死(一说被金人杀死),终年54岁,葬于显陵附近(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间山)。 - {, }! S. W; E2 \4 t% \

  N; V& `4 ]5 C  耶律延禧,太子耶律溶子。权宦耶律乙辛谋杀耶律溶后,又企图谋杀耶律延禧。公元1079年初,道宗外出游猎时,耶律乙辛请求把皇孙留下,以便乘机下手。北院宣徽使萧兀纳等提醒道宗注意皇孙的安全,道宗醒悟,携皇孙同行,才避免了一次暗杀。 1 i( W- ~: @" V, e& \% ?- C  [
9 j0 r' N; \  G/ s$ O, z/ D
  公元1080年初,道宗立耶律延禧为梁王,派勇士六人严密护卫他,并命令萧兀纳教导他。几年后,耶律延禧被封为燕王。公元1091年,耶律延禧被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北、南院枢密院事,加尚书令,并确立为皇位继承人。道宗于公元1101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乾统”。
2 i( s8 F3 B! B
  `7 Y, u. A1 A: O6 e  耶律延禧即位后,祖母宣懿后和父亲耶律溶得到昭雪,受耶律乙辛陷害的大臣也得以平反,耶律乙辛的党羽被诛杀。但他在位期间,又信用萧奉先、萧德里底等佞臣,一味游猎,生活荒淫奢侈,不理国政,致使宗室贵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人民起义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领也纷纷起兵反辽,辽统治趋于崩溃。公元1115年,金军攻陷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后,耶律延禧亲自统领大军前去征讨,结果大败而逃,上京等地也相继陷落。 5 K) n( V! d5 D/ K4 ~6 i6 f: }
2 Y7 l0 q$ T7 L; u5 a3 E. v/ Q+ Q
  公元1121年,统兵副都监耶律余睹等图谋废黜耶律延禧,立耶律延禧次子晋王耶律敖鲁斡为帝。事情败露,耶律余睹叛辽降金。第二年,耶律余睹引金兵袭击驻扎于鸳鸯泊(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北)的耶律延禧。萧奉先献计说:“余睹此来不过是为了夺取晋王,干脆把晋王杀了,他就死了心,自然会退兵回去。”耶律延禧就处死了无罪的晋王。这使贵族寒心,纷纷思叛。而耶律余睹非但没有退兵,反而引导金军直逼耶律延禧行帐。耶律延禧只得率领卫兵5千人逃往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3月,金军攻陷云中,他又逃入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北),南京(今北京市)等地相继失陷。 ! [8 v3 q- g8 z) s/ R  }5 r
# `5 n2 _% S! e. r
  公元1124年冬,耶律延禧不听耶律大石等人的劝阻,率残军出夹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省神池县)试图收复山西州县,又被金军击败,许多部下投降了金军。公元1125年正月,他经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过沙漠,向西逃窜,路上水粮断绝,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饥止渴。2月,他好容易逃到应州新城(今山西省怀仁县西)东60里处,被金将完颜娄室追上俘获。金太祖降封他为海滨王,不久改封为豫王。没过多久,金人又将他杀死,并且驱赶马群将他的尸体踩成一摊肉泥(一说于1178年病死),辽亡。
# |' t4 L$ k" A3 {+ Y) m
$ `2 p3 T  q$ w( J$ a  耶律延禧死后谥号为天祚帝。
& G1 K+ N) O, R; F1 I: G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9 S( d- v. G# S. \
3 d& z; i& W0 f7 [5 }
  德宗,名耶律大石(公元1087~114B年),字重德。太祖耶律阿保机8世孙在位20年。病死,终年56岁。葬处不明. 1 G" g. n. ]7 _8 p3 t% \8 c  k
, L( o. d4 a7 i5 T( k  Y
  耶律大石,辽天庆年间进士,通契丹文和汉文,善于骑术、箭术。曾任翰林承旨《契丹官名林牙》,所以他又被称为大石林牙。后升为刺史、节度使。
( l" C4 a5 S! V9 [+ O- _  i) d. g  p$ R9 A9 j
  公元1122年,天祚帝逃入夹山,他与回离保等立耶律淳为帝,并执掌兵权。金兵攻辽,他于居庸关被俘。公元1123年9月,他领兵逃出,投奔天祚帝。天祚帝责问他为什么胆敢目无天子,立耶律淳为帝,他回答说:“陛下以全国的力量不能抵御敌人,弃国逃跑,使百姓遭受灾难。即使立10个耶律淳,也都是太祖的子孙,总比向敌人投降求饶强。”天祚帝无话可说,只得赦免了他。
$ ~0 K- Z  r5 O1 V' N/ l7 E! u; o2 J: f; P1 C! w/ d
  公元1124年,天祚帝要出山收复燕云等州,耶律大石劝阻说:“国势到了这般地步,应该先养兵,等有适当的时机再出击,切不町轻举妄动。”天祚帝不听。耶律大石眼见辽将亡在天祚帝手里,毅然杀死了北院枢密使萧乙薛等人,率领二百骑兵西走,于同年2月自立为王。 # B. I5 P& Z# n

- m4 Q$ @' o/ Z/ O  他进入西域,召集原属辽国的7州18部部众宣告说:“金国逼我国家,残害百姓,侵占城邑,迫使天祚皇帝逃奔在外。我如今仗义西来,要借助你们的力量击败敌人,拯救苦难中的百姓,恢复疆土,你们愿意吗?”各部都拨出兵马归他指挥,共得精兵一万多人,组建成―支新的军队。
. x& z% Q5 L% x* h% [, c3 s* k/ w- \1 }8 e1 f2 A- U9 \7 |/ l
  公元1125年2月,天祚帝被金乓俘获。辽国灭亡,耶律大石依照他一贯的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没有轻 易出击金国,而是先向西方发展势力。公元1131年(一说为1132年),耶律大石称天祜皇帝,又以突厥习惯称葛儿汗(一作古儿汗,均为众汗之汗的意思),建年号为“延庆”。 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因崇尚黑色,也称黑契丹。公元1134年,建都虎思斡尔朵(契丹语,意思为强有力的宫帐,在今苏联吉尔吉斯伏龙芝东)。西辽所行的礼仪制度,多与辽朝相同。 " t0 S' U2 m( q/ m1 x2 \% e

7 b1 o* e. k; V3 h" E  此后,耶律大石全力西征,击败了花刺子模(今苏联乌兹别克花拉子木州)、忽儿珊(今伊朗霍腊散省)等的联 军,又分兵占领可失哈儿(今新疆喀什市)等地,使西辽的疆域扩展为北起巴尔喀什湖,东南至和阗,西南达阿姆河,西起咸海,东抵今新疆西部,成为当时与南宋、金、西夏并存的一个屹立于西北的强大王朝。 " A! A) z4 |9 ^  w
! A) ^- V- n& T, I% i5 i7 x
  耶律大石建都虎思斡尔朵后,曾派出七万骑兵东征,试图复兴辽朝。兵至喀什喀尔后,因沙漠所阻,牛马死亡很多,难以再前进,只得回师。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病死。
/ R& ]. S! r/ s6 N
9 R3 S: V3 _7 T$ f+ B8 S; H  耶律大石死后,依照汉族的礼制,立庙号为德宗o ( Q* S% P. C8 N6 I

. W& a5 C( @& L- z# `(西辽)感天后(塔不烟)
  M  j0 {( x+ ^! E/ L# i$ m! r. x6 `3 c" I9 f
  感天后,名塔不烟,德宗皇后,生卒年不详。德宗耶律大石死,子耶律夷列年幼,她执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清”。执政7年,于公元1150年还政于耶律夷列。后事不明。
- j$ d! I- A5 }
1 D( C; M7 U9 P+ C(西辽)仁宗(耶律夷列)
. K  ~# v. \% d, u" D5 c- i% g' P2 Q' R' v8 h- p8 b8 P6 z
  仁宗,耶律夷列,生卒年不详,德宗耶律大石子。公元1150年感天后还政于他,他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兴”。 公元1163年,耶律夷列病死,在位13年。临死前他命令妹妹耶律普速完监国。 # U% X  Z/ H8 V9 \% H; I

: K2 B7 ^8 q7 l5 D4 t) x2 u# }8 A(西辽)承天后(耶律普速完)
  X$ d& P1 O! v5 y; N: _' |5 Q! y% g  \
  承天后,名耶律普速完,生卒年不详。耶律大石之女,仁宗耶律夷列妹。仁宗病死后执政,自朴承天太后。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福”。共执政14年。公元1177年,承天后与小叔朴古只沙里私通,将丈夫由驸马降为东平王,不久又将亲夫害死。驸马父都元帅斡里刺大怒,领兵杀入皇宫内殿将承禾后和朴古只沙里射杀。 1 b! i" ~% O* e4 ^% N7 P
) E( f! r. U; N1 I" X. ^+ n2 W' N
(西辽)末主(耶律直鲁古) 9 d% a' h+ i% l. C0 W* y5 g0 }
' w+ w2 W8 F, Q
  末主,名耶律直鲁古(公元?~1213年)仁宗耶律夷列次子。仁宗死后,由承天后执政。承天后被杀后继位。在位34年,被迫让位后病死,葬处不明。 ; E; r$ s- O+ c% a
' O' G0 w9 B$ V; f% X
  耶律直鲁古,其父仁宗死时,他还年幼,由承天后执政。承天后于公元1177年被杀,他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禧”,称古儿汗。 6 A6 ]7 e2 u: K7 n- F

5 T- }; \1 L) X+ X& |  r  耶律直鲁古在位朗间,一味娱乐游猎,不理政务,致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不久,花刺子模和撒马尔干等与乃蛮部汗屈出律相呼应,进攻西辽。西辽内部内乱不止。公元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屈出律率领8千人马设伏俘虏了耶律直鲁古,并逼他让位,称太上皇,退居刮宫。 ' j2 U1 K( ]- x2 I, H$ g4 a
8 N+ H  A6 T. z+ [7 \, d  K
  公元1213年,耶律直鲁古病死。耶律直鲁古史称末主。
8 a2 d5 X4 Y: s/ u' w& [+ Q3 q# T
. Z  J/ z( p" ?8 V; ]% y. a+ t西辽屈出律(古出鲁克) 6 g& z" u8 x0 H# R$ O7 l' z7 A

3 Y  v0 |$ a7 R* c, f  屈出律(公元?~1218年),末主耶律直鲁古所属部落汗。后逼末主让位而自立。在位7年,被蒙古军追杀。 葬处不明。 1 Q7 ]# {. _2 k" Q

/ N: ^3 M9 Q5 g  屈出律,又称古出鲁克,乃蛮部太阳汗子。公元1204年,其父被元太祖铁木真(即成吉思汗)俘杀后,他率残部 逃出,于公元1208年逃入西辽,被耶律直鲁古收留,授以汗号,势力渐渐强盛。不久,他见到西辽统治动摇,花刺子模等正在酝酿进攻西辽,又得知乃蛮部众仍然散处山中, 便请求东归收集残众,企图伺机篡辽。他对末主耶律直鲁古说:“我离开自己的部落和人民已经很久了,听说部众和军队流散在叶密立、海押立和别失八里一带,如果他们知道我还活着,都会聚集起来抗击敌人,请让我去召集他们。我只要是活着,就一定忠诚于你。”耶律直鲁古答应了。还把女儿嫁给他。 4 v% R5 ~8 P/ i0 H" J
& h0 M; B  y2 w3 |$ S' f: X
  屈出律东归收集余众,组成军队,与花刺子模等分东西夹击西辽,并乘西辽内乱之际,俘执直鲁古,夺取了西 辽政权,仍用西辽国号。
, T2 t8 h% d6 A5 E
% u9 @" b, S6 Y9 n  屈出律篡权后,用武力强迫境内的回教徒改信佛教,改穿契丹服装,又在每一民家安置一名兵士住宿。这激起 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政权始终不稳。
: s% A! P! S6 f$ `/ i+ e  M; l6 h5 e" u" r+ m4 b
  公元1218年,蒙古军队在者别统领下进攻西辽,屈出律慌忙从喀什喀尔城中逃走。蒙古军进入西辽后,下令各 地居民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回民也就支持蒙古军,奋起杀死了住在各家的西辽士兵。西辽的不少官吊也纷纷投降,有的还引导蒙古军队追击屈出律。屈出律终于在撒里黑昆山谷(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被者别追杀,西辽灭亡。
2 d, K5 R2 Y" r! `4 N: D7 k: v
7 C' ]  b9 k2 T! r(北辽)宣宗(耶律淳)
/ j6 W3 H& `+ o7 P+ t7 R# P( h* h
  宣宗,名耶律淳(公元1063~1122年),小字涅里。辽兴宗耶律宗真曾孙。天祚帝兵败逃入夹山,宰相等拥立他为帝。在位3月,病死,终年60岁,葬于永安陵(今 北京市香山)。
, F8 U- [* z6 z+ O( `
4 N7 `$ l! c7 P+ v  耶律淳,宋魏王耶律和鲁斡子,封为郡王,曾出任节度使。公元1101年晋封为郑王,又加越王。公元1106年为 南府宰相,徙魏王。父耶律和鲁斡死,他袭职守南京(今北京市)。 ( t' J/ q  I6 e, l, H
( b+ d6 n$ v2 J1 n! n6 r  A
  公元1115年,天祚帝东征兵败,大臣耶律章奴等图谋废黜天祚帝,立耶律淳为帝,并派耶律淳的妻弟萧敌里去南京通知他。耶律淳却坚决拒绝,并斩杀萧敌里,亲自将阴谋报告天祚帝,平服了政变,被晋封为秦晋国王。 公元1122年,金军攻辽,天祚帝逃入夹山,消息不通。宰相李处温,宗室大臣耶律大石,奚王回离保等将皇袍披在耶律淳身上,推拥他为帝,号为天锡皇帝,建年号为“建福”,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统治着燕、云,平州及辽西,上京、中京等路,成为辽的实际政权。史称北辽。 0 n* ?8 q8 r% O" A8 B

1 W" c6 F  H# R+ G0 B  耶律淳称帝后,以回离保为北院枢密使,耶律大石统帅兵马。对外,他遣使赴北宋表示愿意免除岁币,缔结和 约。北宋不同意,并出兵攻讨。耶律淳转而遣使赴金,请求作为金国的附庸,以求得金的庇护。金国尚未答复,他就于1122年6月病死于燕。 临死前吩咐迎立天祚帝次子、秦王耶律定继位,由李处温等大臣辅佐,萧德妃为太后,主持军国大事。 4 ^( Z* s2 j) o: I

* h7 T6 Q  C+ X4 }5 B  耶律淳死后谥号为宣宗。 ; q' J8 U* x% c  ~6 B6 G6 ]0 E9 E
; f* J* l* o2 x
(北辽)萧德妃 # u" i" n) J4 r$ ?
& ?, n; Q7 b5 ~+ |- p6 V6 m
  萧德妃(公元?~1123年),宣宗耶律淳皇后。宣宗病死,她主持国政。掌握政权2年。燕京失陷后投奔天祚帝,为天祚帝所杀。葬处不明。
6 ~( `. u$ n3 R8 [# E: t" M% F' s: C, d9 p/ w2 _/ U
  萧德妃,宣宗病死后被尊为太后,主持军国大事,并遥立天祚帝子耶律定为帝,改年号为“德兴”。 , t+ ~( I- u1 N

+ T/ n/ K6 U9 g! e: r$ E  萧德妃当政后,宋兵一度攻入燕京,后经辽兵死战,才将宋军逐出。不久,辽国大臣李处温秘密联络北宋大臣 童贯,策划挟持萧德妃而献地降宋。事情败露,萧德妃捕杀了李处温。 ) K! W  m3 W4 D  F- `) p$ f$ @

3 ~0 f* l8 A! ?- v  公元1123年初,金兵攻辽。萧德妃向金上表请求立秦王耶律定为帝,金兵不允,攻陷燕京。萧德妃仓皇逃走,并思忖已立耶律定为帝,天祚帝总不至于降罪,便出古北口,经天德军,赶到四部族(今地不可考)投奔天祚帝。天祚帝怨恨耶律淳自行称帝而废自己为湘阴王,当即命令左右将她捆绑起来杀死,并追废耶律淳为庶人。
; g  M% b  g. G/ P6 _+ Q! W- h$ h, f  H+ ?
(北辽)梁王(耶律雅里)
4 _) D2 p" J) j: G9 c/ v# R; f1 {& r2 u$ R! I: y) \  e7 I
  梁王,名耶律雅里(公元1094~1123年),字撒鸾。天祚帝子。在位5个月,病死,终年30岁,葬处不明。
, F9 y" B$ ^# D# y: p0 v) k) D+ D# e* ?
  耶律雅里,留封为梁王。公元1123年10月,金兵围攻青冢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时,他与兄弟们被围。后秦 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都先后被俘,他在硬寨太保特母哥护卫下脱身逃出,赶去与天祚帝会合。天祚帝打算逃往西夏,部下耶律敌烈苦劝无效,与特母哥等人劫夺耶律雅里向北奔逃。5月至沙岭(今地不可考),耶律敌烈拥立耶律雅里为帝,改年号为“神历”。 " T) t. j' b2 n+ L$ `) O

" n4 d* G4 d$ f  同年10月,耶律雅里在查刺山游猎,一天之内就猎取了黄羊40只、狼21只。因来往奔逐,劳累过度而病倒,不几天死去。 5 L* }' Y$ v. c+ k$ `' ^& H

; |/ O9 H7 A+ I2 U; c(北辽)耶律术烈 8 n; G/ V$ V" H; D
: Q& U9 x4 m8 x" H0 a% F# t
  耶律术烈(公元?~1123年),兴宗曾孙。梁王耶律雅里于公元1123年10月病死后,耶律敌烈等立他为帝。同年11月,耶律敌烈的部下发动兵变杀死了耶律敌烈,耶律术烈也为乱兵所杀。在位仅20余日。葬处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上
" i& {& _/ S4 H, r) n# R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3 p$ e( l; j$ w- }
北宋历史
/ s$ w6 D) W( H; d/ l9 T6 V5 l: B' W
- ]# V5 g6 |/ C/ x$ {. l- D9 t3 {- x; W$ ^
立国之初2 c( N" E# c' V1 |

9 x0 y! p; u3 D8 o7 U6 m6 N: M: \&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庙号太祖。他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柴荣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军队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 P+ ?6 N: C0 B. S+ a& k9 e( v8 }- q+ K, C
建隆二年七月与开宝二年十月,宋太祖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这也导致地方资源狭少,最终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n% j$ N& M/ f2 n# [7 ?
' S5 C  L0 R* G7 P, V0 \3 c
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马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赵光义忙于即位,全国统一事业暂告停止。宋太祖弟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高粱河遭遇惨败。此役之后,宋朝的战略便转为被动。雍熙三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著名的大将杨业也在此役中阵亡。之后宋朝在对党项的战争中也多失败,四川又爆发民变。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太宗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提。. a! P6 ~# _* j) \6 f9 x5 C: D

: a& {3 m8 u$ Q8 d' f太宗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赵廷美),再传赵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虽然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元佐也因为同情廷美而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 L. e8 V( n# {4 F7 B步入盛世
4 t* \$ S1 s3 `( J6 `9 K5 c2 A' P
+ |  J# R( o, B" o1 r* X% j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B1 f# C& s- ~3 \, R
1 ?+ R1 U" o* b9 |& r  t! E4 j
后来,寇准渐渐失宠,最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一佞臣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深知真宗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于是极力鼓吹真宗封禅。王钦若本人也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结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先后三次封禅。这严重损耗了民力。
2 [& @7 ?* [7 E6 y9 j/ T# g- h& b( L( t& [# R2 @2 i
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真宗偶尔巡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与于大中祥符三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干兴元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p- Z  I- |/ Q8 ^( x

$ x1 [- o" }  h9 c1 H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仁宗皇后虽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皇佑六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1 v& R' V- j# f4 l0 l/ i
% D8 U& W9 h5 T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尔后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在边疆上,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3 u$ ?" G8 V8 g4 _+ U
2 `% o/ e7 F" \, W( q* m$ X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赵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佑七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五月后,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时间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总体来说,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英宗所提出发起的。4 k- u4 V% D( X# n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K8 x, d: q$ z9 ]) g7 ~
. b1 W5 J9 F  `* a% R4 S7 p( N
英宗死后,他的长子宋神宗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神宗因此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熙宁七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 a( `1 w; L! d, e* [( l
: e3 t! Y8 }% e; @/ T9 J7 R尽管后人对熙宁新法的评价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王安石预想。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了平民的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过急,将需要很长时间社会演进才能完成的十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而且,新法实施到了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相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中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的更被视为小人。对于这次改革,以“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评论这次变法:“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1 O" Y2 u) i5 x5 I$ b

) D/ p6 u: x" M6 M- E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改革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伴随著国力的增强,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他决心消灭西夏。熙宁五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而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曾短暂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时期。$ A" W  v( }, v

6 y: }6 o* j+ O, t( \; g3 |) C神宗驾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并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佑党争。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了持续。7 m0 n* {6 ^- \" S
靖康之耻
/ G: F. _& {! R# Y9 ]9 x- I' W! N: w- S. X6 y! h  d
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s) [% s8 o2 N8 O& C# l

4 D) X8 Z. u& W- a$ l/ J: V- p2 {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达了一个禁止元佑法的诏书。此即谓元佑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为海上之盟。但宋朝军队却被打得大败。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宣和七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钦宗。宋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九月,太原沦陷。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钦宗前去议和。闰十一月卅日,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靖康二年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废。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祸。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候。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5 F1 K7 t1 _2 C- }3 R0 X0 a

- U' y4 B+ M' u$ p% P& v% y- Y, J- y尽管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无庸质疑,他在书画上的造诣无与伦比。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薰陶,成为杰出书法家。
' \+ t4 x1 k8 H* p/ y, u- p南宋历史
0 m0 p, ^& t* _- F; N  U/ C  g$ M3 d" r" g# ]: D
建炎南渡: V5 M; C, \; ?" M5 e
6 U' n+ c2 Y& ]% y' j9 M( X1 n3 [
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赵构一路从河北南下到杭州恢复宋朝,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杭州。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金军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2 F+ t& Y. N# u. m+ @

1 k% \) y, H; z! u" m0 L; I& J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他通过北伐夺取了金朝扶植的伪齐政权控制的土地。但岳飞功高盖主,又与高宗意见相左,为他之后被杀埋下伏笔。绍兴十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毁和议南侵,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败。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岳飞。以至于金人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一度打算放弃开封,渡河北逃。但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最后,岳飞以莫须有之罪名被害。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0 s; P+ Q; t9 P

4 G4 `2 \$ F2 Q0 x3 i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高宗之意甚合。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积极培植党羽,却对议和不甚热心,一年后就被高宗罢免。罢相后的秦桧韬光养晦,侍机而动。绍兴八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桧为右丞相。秦桧上台后,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也只是默许。绍兴廿五年,秦桧病重,他又策划让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决,不久就一命呜呼。/ r+ v/ q3 t+ r  {4 i3 G

9 j4 R  [7 g0 ~; N  d; _! V/ q秦桧死后,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员。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卅二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卅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击退。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慎即位,是为孝宗。他自己则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熙淳十四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 j4 o, A* X- j1 S# K2 ~5 Y$ i8 J偏安江南
/ Q8 V0 p7 f' T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庆元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在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高宗死后,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感,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敦,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对自己非常不孝,让孝宗十分伤感。绍熙五年七月,孝宗去世。
1 ~+ p1 O, l/ N4 s0 J/ `6 A' P1 \4 {9 v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两年后就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后,光宗依然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便开始秘密策划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光宗被奉为太上皇。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改元庆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史载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宁宗一朝都被两名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操控。尽管宁宗智商低下,但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7 S. W+ j9 f5 d% A- w内忧外患
2 ?: d+ k$ V+ H9 L5 `& `: z' w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本就不合礼法,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他被罢去相位。但是,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与排斥异己,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而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又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信仰理学的士大夫全部赶出政府。! @' k# A' ~! k3 _# o

) C3 [- Y+ c( f5 f" G庆元六年,韩侂胄见理学已构不成威胁,便解除党禁。但是,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开禧二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 g4 H- I4 s( `$ j# @! n. x
1 @6 F0 L; S* }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的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赵昀接替即位,是为理宗。但是,史弥远继续其的专政,而赵昀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6 ~0 G4 @, t: [, ^5 s5 w2 ~
/ w+ r2 ^! z+ |  V! K7 l8 A! F
邵定六年十月,史弥远去世。宋理宗终于摆脱了史弥远的阴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观。同时在北方,金朝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朝,让金成为宋的藩屏。# O; |+ M$ `1 a
0 @# A' c- v# X" k+ f
绍定五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当朝大臣大多赞同,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这只是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协定,因此埋下了后患。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厉害,希望联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绝。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8 S! @) N  ~! |
9 C1 s) R: k. t' d, k
绍定六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琪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2 g( f: B- i3 {0 D% T灭亡
$ p% q2 c4 r  R# T4 V( Q5 x
" s% P" ]; {( l: N" M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端平元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祺为皇储。由于赵祺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堕胎药,因此赵祺先天不足。景定元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祺为太子。景定五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赵祺即位,是为度宗。
& i& ^+ ]: Z7 z% F; N  ~3 P% P% d! m, J) l1 h, R, L
赵祺即位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西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西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西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咸淳十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5 l) h) F5 [* J) v% x8 M1 k5 r

! |; N! ?. p  t- q# @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隰即位。当时,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佑元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举行大屠杀。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赵隰正式退位。但赵隰之弟赵是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是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蒙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是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是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跳海自尽。宋朝到此宣告彻底灭亡。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2: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疆域与政区, y4 b; p1 [$ e7 _+ \( W6 \- N5 W1 D

! ?% v0 V( w! M" {, d2 h6 A! P$ G因五代之旧,建都开封,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 N1 ?0 D% Q0 W0 x

4 R# {) P# C# N# T! r. B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有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和四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y! f  Q( g7 T4 C9 K) U$ L6 J- B宋朝人口
$ e2 Y$ E# u5 m1 @( [# a$ c' Y* v' e, @
宋初年仅有户六百五十万左右。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1085)年间,全国有户一千六百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元年全国有户两千万(实际各路相加为一千七百卅万)。而根据今人研究,认为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万。女真南侵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北方人口大量南徙的现象。这次南迁有两波。第一个高潮是从靖康之难到绍兴和议;第二个高峰则是在金主亮南侵期间。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据估计,南宋在人口峰值阶段,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五百万。若以绍兴卅二年与崇甯元年比较,两浙路户口增加廿六万户、江南西路增加四十二万户、福建路增加卅三万户、潼川府路增加廿四万户,夔州府路增加十四万户。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五十个,其中临安人口过一百二十万,开封人口过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
1 C8 t) T6 |# e! q" y1 c
; P, ^2 r: i% p" ^. r( x) X9 Q在人口分布上。北方各路中以京畿路人口最集中,元丰期间有户廿三万,崇宁时有廿六万。而永兴军路则有户一百万。以长安为中心的京兆府也有户廿三万。这两路人口集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宋朝对西夏的抗战中这些地方处于前线有关。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福建四路。这四路人口达到五百七十一万,占南方人口的一半。其中两浙路最多,达到一百九十七万。江南西路户口则有一百六十六万、江南东路则有一百零一万。福建路有一百零六万。淮南东西路共计达到一百卅万。川峡四路总计有两百万户、荆湖南北路总计有140-150万户,广南东西路仅八十余万户,京西南路有四十万户。(以上数字均为崇宁年间统计)
9 ~# X8 P. F( L3 Z  K( J8 T1 K# [) K政治军事赋役制度
  H& G$ m- Z6 I6 A% Z0 A$ `8 I) p( U0 _; T" U7 b3 J0 j2 l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1 q# n! ^4 D; h
6 p7 F8 w: o4 u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 o. V$ g: w* ?) W/ x# M
3 B) v' Q/ ^8 W& W0 q) R5 U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K1 M. p* \0 l& q6 A
经济$ D3 s6 |! h/ K: e( h5 d

) p6 {; s& q( e# I" Y7 R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 L9 u( o5 F6 x$ p% j! t2 P8 ^  b& p! i9 a
& V% @9 x( L! D! F
农业6 @  W. k( j9 Z# F2 A

2 e+ q8 m) S3 h/ C4 H* i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
+ o9 T0 j, J4 ~! I! R$ Y手工业
% ~) P6 U% m/ ]! V" `6 x3 l: Y, [. F& J% O+ N$ _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 Z6 o! c7 A* q% K
6 t/ T$ j, n: F9 e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d8 s1 M7 {0 ]8 v% ]: ?: X" r! V

7 q: l" P( p; Y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第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8 _% p) T: U# ]! ^
7 Q/ S! P: e. I' f* \3 Q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 u' q/ Q$ L$ v% h2 a( R/ {8 `, \" i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杭州)、建康(今南京)、平江(今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 T2 e1 [0 Q, H! Y金融商业$ n7 z, S, P& o2 _/ z( f$ r
! [% U4 P- p! ~2 o& h* F2 Y, K, P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干道五年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
8 d9 F" ~% T( P* E! c5 I4 q海外贸易
/ \" u+ t, W( T5 ]  P7 @: ]  x
% T7 F3 X/ `$ `) y, `2 C0 u.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板桥镇、秀州华亭县、镇江、平江、温州、江阴军、秀州澉浦镇和秀州上海镇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而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立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还专门制定了蕃商犯罪决罚条。现在广州和泉州城内仍然有许多藩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b0 g. f( p: C/ V" i( F- F$ F& Z
& v* C% s% C8 K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北宋皇佑(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 1064年—1067年)63万贯, 到了南宋绍兴( 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 S: G4 D$ m8 H* k' F1 R2 L, q
0 z7 p4 V$ C- \  N% i) C
南宋时期,宋朝在与金和大理的交界处设立榷场来互通有无。宋朝出口药材、茶叶、棉花、犀角、象牙等,进口北珠、人参、毛皮、马匹等货物。民间也有大量的走私贸易。由于宋朝铜钱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东南亚和西亚。
2 h8 ]  d+ T( \; n6 A# N& g2 \文化
5 ^! H( q$ Z4 Y. q3 g6 D" K( q* K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其后中国由于蒙古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加上明清的文字狱与八股文严重压制学人思想自由发挥,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象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
( z8 i; Q# B- z7 F宋学1 G8 N/ P& n8 @% R5 T4 h

( ^0 r0 p* v; E  a# x在近代学人眼中,朱熹始终是誉毁参半。儒学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复兴,其与佛、道思想相结合,诞生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理学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和“气”是并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后之分。理是万物之源。“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之根源,应当去人欲、存天理。经过二程与朱熹的发展,理学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南宋之后长期的官方哲学。之后,陆九渊又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到达清明寡欲的境界,陆九渊之思想经过之后明朝大儒王守仁的继承发展,成为新的哲学体系—心学,在明朝中叶以后占据了主导地位。除了理学与心学之外,宋朝晚期还出现了第三种学术势力—浙东事功学派,其由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所组成。- c1 ~3 {  j4 }! x: v4 t/ ^
史学
: T! N, u7 P( s- m2 U$ }6 V( n, P: y( K6 D# }6 V' j0 J& g
与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学特别发达。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古今罕匹”。宋朝有多个官方修史机构,如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当属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长达十八年,共二百九十四卷,叙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采用编年体方法书写,为后人提供了一本系统广博的史书。随后,另一史学家袁枢又对《资治通鉴》进行全面的整理,写成《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可谓《资治通鉴》的简略版。史学家郑憔写成《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K1 j7 J" \5 }& Z& m- R

; K! O6 y) ~4 P4 C# A此外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编修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会要》和《五代会要》。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记》、范成大《吴郡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由于金石学和考古学快速兴起,也有一些相关史书诞生,如欧阳修的《集古录》、吴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 u. z: G; P: ?+ ?5 i. H

: ^) `3 A/ @! B( @8 k此外宋代编修了不少与史学相关的类书,著名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m+ d6 ]5 F8 q! {
文学
9 j" @- E; E. q' t5 ?8 ^2 J+ e. N
. B9 {- b& g- H6 B宋朝文学事业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古文运动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三苏之中,苏洵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了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颇有出息,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膺号称“苏门六君子”。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辙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曾巩忠实的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王安石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了,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0 N+ \# \0 m# d, V5 |
: W0 a. y+ G+ M% T
宋诗虽不及唐朝,但远在明清之上。与散文相同,欧阳修也开创了宋朝的诗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诗风工练,比欧阳修更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了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诗歌模仿杜甫,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褒,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 a. y; ?  b  R" U2 ]6 P/ i0 P* k9 N. h- I: [6 m0 l+ d5 g; B* y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全宋词》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晏殊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欧阳修的词也富于花间派之风格。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了长调的地位,充实了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其后,苏轼又对宋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他创立了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选材范围,为后来的南宋爱国词奠定了基础。周邦彦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后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属此列。在靖康之难后,忧患意识使得豪放派占据了词的统治地位。其中以辛弃疾为大成。此外,宋代“讲话”(评书)非常流行,讲话的内容就是话本。最著名的话本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等;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也是根据宋朝的话本改编。+ U& v& v9 |' }& E0 a# k, u) C- ~
科技
- C; A  q, f# Q" [  e0 l# ]. e
  X, f1 d$ r4 ~. Y! c2 \著名科学技术史学者李约瑟认为,对科技史来讲,唐朝不如宋朝有意义。宋朝也着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所谓的四大发明之中有三个都诞生于宋朝。不过,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由于宋朝的经济未能在改革社会上发挥作用,导致科学技术无法系统的演进。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术成本较低,省功省力,快速就得到了推广。不久就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指南针的系统应用也是在宋朝,特别是用于航海导航“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在当时据记载有四种:一是水浮法,即将指南针放到盛水的容器中指示方向;二是置指爪法,即将指南针放到针尖上指示方向;三是置碗唇法,即将指南针放在碗边上指示方向;四是缕悬法,既将指南针用线腾空指示方向。后来第一种方法演化成水罗盘,第二种演化为旱罗盘,而第三、四种由于精密度低而被淘汰。火药发明于唐末。北宋初年,曾用以制作火箭、火球等。后来又出现了带爆炸性的霹雳炮。南宋时期更出现了铁火炮、突火枪、火铳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广泛使用在对蒙战争中。《武经总要》是仁宗时期官方编修的一部详细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的巨著,其中就有大量的火器介绍与火药的配制方法。后来在蒙古西征时,火药又被传到西方。
& U1 Y2 m& E& v2 A; }) N! e- F7 `, e6 @/ A, M
传统数学在宋朝取得了很大成就与进步,贾宪、秦九韶和杨辉都是出众的数学家。著名的成果有“杨辉三角形”等,数学著作则有《数书九章》和《杨辉算法》。宋朝的历法一共更改了十九次,是中国历史上历法改革非常频繁的时代。在神宗之前,使用的是楚衍所编制的崇天历。神宗到徽宗期间,改采以姚舜辅编制的纪元历。南宋的历法是以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为主。它定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比实际周期仅差廿六秒。与目前所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一致。但比格里历要早四百年。在天文仪器上,燕肃在天圣八年(1030年)发明的莲花漏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统,记时的精准性因此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苏颂在元佑七年研制成功的水运仪象台实现了浑仪、浑象和报时的三位一体,并且具有了近世天文台的开启式圆顶等工具。景德三年(1006年)对豺狼座超新星的观察记录和至和元年的客星观察记录是宝贵的天文资料。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设有太医局与翰林医官院,官修医方有《太平圣惠方》等,官修本草有《开宝本草》等。中医的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成形。针灸学、解剖学与法医学进步尤大,最著名的法医著作是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宋朝最重要的科技著作是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共计达卅卷,六百零九条,全面总结当时宋朝的科技成就。在建筑学方面,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对后世中国建筑设计,影响深远。- K) v& _1 P7 X0 E4 S5 Q# K
教育3 r2 |: Q7 g, r! s- q1 a; k5 K# N4 _

0 L5 w& d) _; W3 z宋朝政府对文人之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有宋一代,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q- \: f' h7 Q. A9 t8 t2 R

0 g$ _3 h9 P2 v( W, C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宋朝政府还于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元1044年)、神宗熙宁四年(西元1071年)至元丰元年(西元1078年)、徽宗崇宁元年(西元1102年)三次进行兴学运动,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人文品质,这三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C. K, M4 }- h- F% X
% J+ ^9 K& j. t- |宋代改良科举制度也促成教育的发展,新的措施包括殿试的设立,防弊措施的增加,放宽应考条件,并增加了取士数量等等。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通过者在宫内由皇帝主持殿试,在宋代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9 w0 V, T: n' M3 }; u书画艺术
7 w: k; r1 _1 v& T$ s" P
1 N' ]) V; g) X+ `+ X. v( u, w9 N宋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期,宋朝皇帝特别重视书画事业,在宫廷设立了翰林画艺局,翰林图画院与画学。宋画主要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分类。山水画家中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为卓越,他们成功的将文人画与山水画风格相融合,后人难以企及。其他山水画名家还有北宋的范宽、郭熙以及号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等。文人画与花鸟画互相融合,让宋朝花鸟画显得格外清丽脱俗。徽宗时期,院体画中的花鸟画大盛,徽宗本人就是个花鸟画大家。宋朝人物画的宗师是李公麟,他绘画体裁广泛,无所不工无所不能。以建筑物比例构图的界画在宋朝勃兴,郭忠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其代表。南渡以后,历史人物题材画开始兴起。
7 ?  `% p9 z$ N* X: Y& |
8 n2 C$ U1 v9 u. r7 }宋朝书法也跳脱了唐朝的风格而开创新局。苏轼提出了“我书意造”的口号,他的笔法内紧外松,险竣多变。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为蔡京)为宋朝书法四大家。此外宋徽宗亦擅长书法,其特殊的书法风格被称作瘦金体。5 W. X. Z/ q- E$ l# U
宗教
9 ]- w7 n6 Z) \% ?! H$ U; q$ E7 P9 ~, P' Q
与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与汉化。宋朝管理佛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左右街僧录事,隶属于鸿胪寺。各州府或大刹设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务。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当于出家许可证,没有度牒就属于不合法的“私度”。度牒制度原本是为了控制僧尼人数,限制寺院的规模。但是自神宗朝起,为解决财政短缺,政府开始将度牒货币化,度牒沦为国家的敛财手段。其后度牒买卖始终参与国家财政运转,徽宗时期和绍兴年间尤为严重。6 Y' ^. y" O3 R! @# u3 L
; k$ y  x  K4 Y: F4 l
宋朝佛教宗派以禅宗和净土宗最为兴盛。而禅宗之中又以临济、云门二宗最为繁茂。净土宗相对禅宗而言更为俗化。原先艰深的理论被阐释的更加简单化与口号化。与佛教相比,道教在宋朝变化繁多。宋朝管理道教的机构是礼部所属的祠部。宋朝道教出现了内丹派南宗、正一天师道、忠孝净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最后全国形成了真大道教、正一天师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23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