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佛教殿堂-------------琉璃(已完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0 14: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公上人与宣化长老对话录

广公上人与宣化长老对话录(江启超笔录)


(编者按:民国六十三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宣化长老来承天禅寺拜访广公上人。对话录中的老和尚系指广公上人,达伐师系指宣化长老。)

老和尚问:坐是什么意思?

达伐师答:无意思!

老和尚问:无意思,是不是像一块石头?

达伐师答:有意思也是石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无意思,无智亦无得!

老和尚说:不顾惜身体!

达伐师说:因为无人、我、众生、寿者等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我见如来,如来无所来,亦无所去,故不可去。

老和尚说:这是菩萨所说的,但是我们还有肉体。

达伐师说:不执著即是菩萨。

老和尚说:执著才是菩萨。

达伐师说:一切皆是幻化,所行无事。

老和尚问:但是说者是谁?

达伐师说:说者是说者那个人,吃饭是吃饭那个人!

老和尚说:吃不饱,心不愿!

达伐师说:吃不饱,因没吃;吃一定要吃饱!

老和尚问:贪者是那个人?

达伐师说:贪者是贪那个人,贪者也是佛!

老和尚说:说者有理!

达伐师说:如无理者,我在美国,美国人不会服从我!

(问答到此时候,度轮达伐师就对其美籍弟子们指导)

达伐师对门徒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可请教老和尚吧!

门徒点头答:我们想不出什么问题可请教!

老和尚即时向美国门徒们说:你们不用口问,只用眼睛看看就知道!

达伐师说:不用眼看亦可知道,我在美国尚未来此的时候,早就知道,你是老修行家!

老和尚说:不是!不是!我时常感觉这件假壳子仍是不自在。

达伐师说:自在不自在总是不管他!

老和尚说:不管他也会痛苦!

达伐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顾身体!

老和尚说:要顾也顾不来啊!

达伐师说:不顾也得顾!

老和尚说:无所住!

达伐师说:顾也是无所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0 14: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公案:卖饼人家

人常问如何修行,要用哪个法门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红尘中歷练。

有一户卖饼人家的儿子,从小心地善良,由於住在寺院旁边,所以每天送十个饼来供养寺中的道悟禪师。

但禪师每次都留下一个饼,並对他说:「我送给您,用来庇荫您以后的子孙。」

有一日,他独自的想:「饼是我送去,又为何反馈於我呢?莫非禪师別有用意?」於是便去请教禪师。

道悟就说:「饼是您拿来的,反送於您,我有何过失?」具有善根的他,颇有领会,是我造的因,必然是我得的果,於是向禪师请求出家。

道悟则说:「您过去崇尚福善,今又信我之言,就取法名为『崇信』。」崇信从此在其师身边服侍。

不知经过多久岁月,有天,崇信带著疑惑的语气请问道悟禪师:「弟子来此之后,一直没受到师父您佛法心要的教导?」

道悟心平气和的说:「哪里没有教导您。您拿茶来,我就接;您端饭来,我就吃;您作礼时,我点头。何处不是在教导您佛法的心要吗?」崇信低头久久无语…

道悟这时开口便说「要见性,直下便见;再去思索,即偏差啊!」崇信当下开悟。

修行不离生活,离开生活就难以悟道。行住坐臥,动静语默,何处不是悟道的契机呢?只要把握当下,用心体悟,则处处都是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0 14: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4: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懂得放下

人的生活越简单就越幸福,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境界。
         记得在中学时代读书时,有一位同学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她为此
  天天在教室里哭哭啼啼,谁来解劝她都不听。
         有一天聪明的化学教师拿来了一杯水,在课堂上问大家:“你们
  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学生们有的说20克,有的则说50克。
         这位教师转而问道:“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
  多久?”看到同学们一时没有答案,他接着说:“拿一分钟,每个人都
  没有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有许多人感到手酸;拿一天,可能有人
  会累得瘫倒了。
         其实我非常同情那位同学的遭遇,但是她为了她母亲去世在这里
  已经哭了一个星期了,这样下去她的结果将会怎么样啊?”
         听到这位教师如此中肯的善意劝导,那位同学终于恍然大悟了,
  马上停止了抽泣。
         只是一杯水的重量,时间越久,越来越沉重!

         同样的道理,很多事情如果不懂得放下 ……

                     适时放下就是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4: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托空钵的故事


在过去久远前,有两兄弟。

他们都是穷人。

哥哥心想:“生活如此穷,当求解脱。”所以就出家修行,后来证得阿罗汉!

弟弟心想:“生活如此穷,当修福报。”所以就修福,后来死后,投生到国王家的大象,八人照料,生活无缺。

有一天,这阿罗汉,来到王宫附近,看到这大象八人照料,生活无缺,就心想:“我虽解脱,少修福德,所以常托空钵。此大象过去修何福报,能如此享受?”

于是就用神通来观察,得知原来是自己的弟弟投生的。

这时,阿罗汉哥哥,就来到大象边说了一偈: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又说:“我们都不圆满,当求出离。”

说毕,就走了。

这时大象反省,确实是如此,就心想:“我不要吃东西饿死,再投生于人来修行。”所以就不吃了。

这时,八个照料大象的人见大象不吃不喝,就报告国王。

国王就问:“您们是如何照顾我心爱的大象的呢?它为什么不吃东西呢?”

此八人报告说:“有个出家人跟大象说了一些奇怪的话后,大象才不吃的!”

这时国王就派去将这修行人找来。问:“您对我的大象说了什么呢?为什么它从听您说话后就不吃东西呢?”

这时阿罗汉就问:“大王!希望他吃东西吗?”

国王说:“是的!”

这时阿罗汉就对大象说:“弟弟!您当用此大象之身来修福,当大王骑乘之时,徐步安祥,用心侍候,以此福业回向解脱,如此必能有解脱的因缘。而不应自杀。”

这时大象就开始进食。

国王看了就很高兴。

但是又回想这修行人,叫大象弟弟,就很奇怪而问原由。

于是阿罗汉就跟国王报告过去因缘。并再次说该偈: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启示:如果有慧少福,纵然解脱,而不自在。

如果有福少慧,纵然自在,而不解脱,所以会引发很多后患。

只有福慧平等,才能真正解脱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0 14: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育王与小沙弥

在阿育王经上说,阿育王信佛后很是虔诚,看见出家人就拜。

一次,与大臣们在路上行走,遇见一个小沙弥,阿育王想向他拜,可是他是个大皇帝,又有大臣跟随,觉得不好当着众人面前向小沙弥顶礼。于是就把小沙弥拉到无人的地方向他下拜。拜过以后,他对小沙弥说:“请你不要对人说起,阿育王向你顶礼的事啊!”

小沙弥看见路旁有一个小瓶子,他就跑进瓶子里去了。过了一会,他又从瓶中走出来了。小沙弥对阿育王说:“请大王也不要对人说,有一个小沙弥,能从小瓶中进去出来的事啊!”阿育王更是顶礼恭敬不已。

所以佛说有四种不能轻视小的:

沙弥虽小,他能度生。

太子虽小,能诏王位。

小龙虽小,他能行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0 14: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小故事

释迦牟尼佛有十个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名叫舍利弗的,他本来是一位小乘的阿罗汉,后来,他认为小乘属于自利,发出离心,只求自己了生脱死;而行菩萨道.救人救世,可以解除别人的痛苦。因此他发了大心,要修学菩萨行,利益众生,如果众生有什么苦难和需求,他一定要满足人家的要求。正如佛经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要实践菩萨的这种利他的精神。

  舍利弗发了这个大愿,感动了天神。天神是有他心通的,于是他盘算一番,暗中道:

  ──好!舍利弗要做菩萨,我得去试一试他。

  于是这天人就从天上下来,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孝子,在路旁嚎啕大哭。

  舍利弗看见他哭得这么伤心,不禁生起了悲悯心,说:

  「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呢?我是个修学菩萨道的人,你有什么困难,不妨跟我说,我一定尽力帮助你。」

  「不必说了,你没有办法做到的!」

  「你不妨讲一讲嘛!我能够做得到的,一定帮你的忙。」

  这年轻人听到舍利弗说得如此诚恳,心中又是一阵抽痛,最后才说:

  「唉!我妈妈得了绝症,看过医生开了药方,这医生好奇怪,什么药引子他不好放,却说需要人的眼睛,而且又是修行人的眼睛,我想:谁不爱惜自己的眼睛?谁愿意施舍给我呢?这件事怎么办得到呢?我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妈妈死掉,怎不叫我感到伤心痛苦呢?」

  「你可以想办法啊!这件事情虽然很困难,但是释迦牟尼佛讲过:我们要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要能够舍弃我们的头目髓脑。你既然需要一只眼睛,我就布施给你吧!」

  说着,舍利弗下了决心,马上把自己的眼睛挖下,送上去说:

  「年轻的朋友,这眼睛给你,带回去给妈妈治病吧!」

  「别急啊!我话还没有讲清楚哩!你都不要急嘛!医生说我妈妈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边的那一只,你搞错了!」

  啊!听了这话,舍利弗的心顿时冷了半截,但随着念头一转,我既然发了菩萨心,要行菩萨道,好吧!救人救到底,索性把右边的眼睛再挖下来给他。

  为了要做菩萨,舍利弗就忍痛再牺牲右眼,送给年轻人,自己却成为瞎子。

  诸位听到这里,一定很受感动,认为舍利弗能够舍己为人,非常伟大。但是,事情却出乎意料之外,这年轻人接过眼睛,马上用鼻子嗅了一嗅,说:

  「哎呀!这眼睛怎么腥味这样重呀!」

  又说道:「人家说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很香的。我闻到你的眼睛,真是腥得要命,我妈妈怎么可以吃呢?」

  于是,他把眼睛往地上一摔,接着又用脚把它踩碎。

  舍利弗虽然已经是个瞎子,看不到他的动作,却可以听得到他的举动,心也被他踏碎了,非常感叹地说:

  「众生真是难度啊!要做菩萨,可没有那么简单,我的两只眼睛都施舍了,他居然还嫌弃,说是腥味重。啊!我不当菩萨了,还是做小乘人,自己了生脱死算啦!」

  这时候,天人现出原形,说:

  「啊!舍利弗尊者,你真是太伟大了!你真正是为了救众生啊。你有这一份慈悲心,佛菩萨和龙天护法,会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复明。」

  就这样,舍利弗双眼随时就复明了,又继续地发大心,行菩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0 14: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就是快乐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暗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第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佛心领悟: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于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才会一身轻松。“放下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放下,你才会快乐;放下,快乐就在眼前

[ 本帖最后由 苏三 于 2008-9-20 14:2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4: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中的一个故事


佛经中有一段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的真相: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

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于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

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么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

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教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佛教完全误解了。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是,死必然会到来。所以,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与死正面对决,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因为这个原因,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

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

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我们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

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

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认识佛教通往幸福之门的是我们自己啊!

--------------------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

它终于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无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

其实不过弹指一挥间!

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4: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里一个让人启发的故事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

「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

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

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

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

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

「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

「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 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痴情之人,执着于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5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