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净意

法师引导深入经藏——问答篇 ( 益西彭措堪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8 13: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1: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18、《净水如意宝》中介绍了名言中否定自证识的四大过失,这四大过失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逐一体会之后,再进行回答。



答:这四大过失是:1、应成名言中识无法清楚、明了地现见自己;2、名言中要现见自己的识,只能靠猜测,这就和明了其他人的识没有区别了;3、名言中识的存在,就没有任何能立的根据了;4、应成名言中也安立不了境识——根识了。

这四个过失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体会时,首先要体会到自证识的涵义,即“自”是自体的意思,“证”是证知的意思。“自证识”是说心识的自体能证知自己,即具有自觉的证知作用。

眼等六识的作用,都只能是取相应的对境,比如眼识的作用,只能是见对境的色法,耳识呢,只能听对境的声音等等,如果它们没有自证的功能,那么就只能取对境,而不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自证,就是识能清楚地了知自己在做什么的功能。比如眼识见到了外面的人,同时也能知道自己看到了对面的人;耳识听到了街上嘈杂的声音,同时也能知道自己听到了街上嘈杂的声音,乃至于意识在盘算自己怎么过这个年,同时也知道明知自己正在想这个年怎么过等等。

这样亲身体会了自证的涵义后,再来逐一体会在名言中否定自证识的四个过失。

如果心识无法明了自己,那么虽然眼识等在做上面的事情,但它们都无法明知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是过失一。

这样的话,要明知自己在做什么,只能通过比较、推理去很清楚的了解,这就和猜测别人的心识没有差别了。而且一般凡夫不具备他心通,无法真正猜到别人在想什么,在听什么,在感受什么。那样也就应成名言中对于自己的心识也无法明知了。这是过失二。

这样,识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明知,一切都是迷迷糊糊的,就像在黑暗中一样,这样根本不可能证明有识的存在。这是过失三。

这样在名言中,就连取境的诸识都无法安立了。这是过失四。

总之,以上在名言中否定自证识这四个过失,一个比一个严重,都违背了现量,形成了断灭、诽谤名言的过失。而如果建立了自证识,则名言中的一切见闻觉知等,都可以完善地建立起来了。如果大家以体会的方式,去品味这些话的意思,就能通达而感受到自证识在名言中的妙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认真理解并体会全知的这段释文:“凡成立识实有,则于无分一体的实有识,必失坏成立能见、所见二者,因为:何者现为境时,彼非自己;而何者不现时,不应有所取”,并以此来观察自己心的状态。



答:思路提示:1、首先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心识状态,这点是很多初学者所忽视的。观察时不是去调整心态,而是去发现心识的活动,去看看识在做什么。(这一步是对认识心识做好加行准备。)

2、这样观察一两分钟后,再按全知的开示,观察在看、在听……、在分别的,是不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的识?(这一步是来体会“无分一体的实有识”。)

3、这样的识,在看到了颜色,听到了声音等(所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被颜色、声音等改变,失去了它的一体性了?这样就不是原先的识了?(这一步是来体会“何者现为境时,彼非自己”)

4、在没有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等(所见)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正在看、正在听(能见)的识?(这一步是来体会“而何者不现时,不应有所取”。)

对全知金刚句的作这样的初步体会,能帮助初学者对释文的句义作相对具体的理解。

初学者闻思的时候,对陌生的能诠句往往只是作意出模糊、笼统的总相,这样的总相,是死板的,和真实的所诠义相差很远。要克服这一缺点,就要按照能诠句,如实地去操作一番,这样就能大致地品味到这些金刚句的所诠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是很生疏,很笨拙的,但是如果能严格地根据法本的引导,不断地操练,就能慢慢熟悉起来,最后就能对金刚句产生透彻的了知了。

根据上面的步骤反复串习后,大家就会对于“凡成立识实有,则于无分一体的实有识,必失坏成立能见、所见二者”这样殊胜的见解产生真实、稳固、清晰的定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9: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对于基的所诠空性义的断诤,为什么不单单从基的角度,而需要从基道果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答:寂天菩萨在本品开篇提出了般若是其他五度的核心,并且能够彻底消除苦因苦果。那么这么殊胜的般若是什么呢?般若就是染净的一切万法之基(也有表达成本基、基石、本原、实相、真实际、真实义、真如、了义、法界等),这个基此处是指大空性,也就是远离一切所许、远离一切相、远离一切戏论的,并且是大平等性。这就是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的究竟义。所以寂天菩萨非常确定地建立了万法之基——“胜义非心境”,以“心者是世俗”作为能立的根据。因此,对于这样透彻、了义的万法之基——胜义,世间人以及其他宗派的论师们,是很难一下子理解、接受的,必然会对“胜义非心境”提出诸多疑难、辩论等。将其中的难点、重点等关键问题归纳起来,不出基道果三个方面,对此寂天菩萨一一进行了透彻的抉择。

第一个疑难是这个染净的一切万法的基——胜义,是否就是般若的大空性。一般的世间人、实事师、唯识师对万法之基都有各自的不同见解,对此寂天菩萨逐一对彼等进行了破析,从而遮遣了他们将万法之基执为实有的种种观点,并且说明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才是真正符合万法之基。

第二个疑难是由了悟安住而修习这样殊胜的万法之基,是否能够在正道中产生殊胜的作用,也就是空能否对治烦恼所知障。对此寂天菩萨指出二障来源于戏论,正是安住而修习极为寂静的大空性,能灭尽一切戏论,从而彻底断除二障,而其他的修法,都是缘世俗的某个部分,因此只有般若才具有无上的断障妙用。

第三个疑难是如果圆证而现前了这个寂灭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的万法之基,是否能够在一切时处,都能产生普作一切有情一切暂时、究竟的殊胜利益。寂天菩萨通过教理及比喻,证成了这样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戏论灭尽的正觉位,无分别、无功用、任运地周遍一切时处,能成办一切有情一切暂时、究竟的利益。

这三个疑难问题,好比是世间人考察一个投资项目时,会产生的疑惑一样。首先是这个项目本身是否合理,其次是这个项目是否具备可操作性,能否产生作用,最后是这个项目能否带来实际的收益。

总之,寂天菩萨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解疑断诤,彻底扫除了世间人以及其他宗派的论师们,对于“胜义非心境”——非心境的般若大空性是否正确、能否以之断障,以及证果后能否度化众生的疑虑,从而很完善的抉择了一切染净的万法,从本以来远离一切所许、远离一切相、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大平等空性般若,这就是第一谛——胜义实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4: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1、结合“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分析幻师的问题是否也在自己的身上存在,应该如何加以克服。



答:幻师已经清楚地知道站在对面的美女,其实只是一块木头,所谓的美女,其实就是一种幻相。但是可惜的是,幻师没有推而广之,去想一想那现实中的美女,为什么就一定是真实的呢?因此没有能够对世上的美女产生出缘空性总相的智慧,也就没有能够对治内心中的贪欲习气。

这个问题在初学者中间比较常见。初学者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容易只在文字上用功,仅仅在文字上进行分析和推理,不大习惯去联系实际,和自相续进行对应,这样尽管字面上可以很熟悉,但是并没有学到佛法真正的意思,这样也就难以产生出对治烦恼的力量。

克服的办法,是要能明白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即一切经论都是在传授修行的方法,既然是修行的方法,那么学习它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它、操作它,而要能运用,当然就要明白经论所对应的实际含义。这样就会克服幻师那样的问题。

比如说无常,在学的时候,应该在一切万法上去发现它们的无常,但是不少人在学无常的时候,没有联系实际,而将无常在心里作意成一个朦朦胧胧的对境,然后在这个对境上安立种种的法相,这样的无常,就像幻师前所了解的美女一样,不会产生出实际的作用。

又比如说众生,大家在说发愿救度众生的时候,是缘的心中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呢,还是至少是缘的眼前见到的家人、同事、道友,以及和他们一样看得到与看不到的一切众生?如果是前者,那么所发的就会变成虚愿,就像幻师前的幻女一样,没有实际的力量。

再比如说提到蕴聚时,如果你心里现出来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还是没有学到它的真实含义,只有将它和以眼前的事物为代表的一切粗相对应起来时,蕴聚的意义才真正能理解到,然后在蕴聚基础之上进一步抉择的殊胜空性义也才有可能如实地通达。

还有像学习中观空性,要知道空性是一切万法的本性,因此要联系一切万法,去安立空性。如果只在第六意识中作意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对境,说它就是空性,这就和法本的本义相差很远了。

这和学世间的学问是一个道理。比如学习物理,应该知道那些理论是在实际中的讲述什么内容,然后在这些实际的内容上,再去思维,才能将物理学好,否则脱离开实际,就像俗话说的书呆子一样,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只要大家注重联系实际,像幻师这样的问题就能得到避免,学法的效果就能大大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4: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答:这一颂指点出了现量照见究竟实相。就在这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再没有其它所缘的相,因此这时没有任何耽著所缘,极为寂静。但是初学者如果没有深入领会这些教言的意义,仍然会对样殊胜的教言误解到“无边”,而进入到错误的无分别歧途之中。

因此提问中提到的两种情况,要具体分辨,对于已经对法界实相获得了思慧的修行人,则按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正确地契入到无有任何戏论的法界实相,但是对于还没有对法界实相获得思慧的修行者来说,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执著了“无分别”这个所缘相。

那么真正的无分别智应该是怎样趋入,执于无分别的歧途会有哪些呢?

对此,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作了明确的开示:“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其中“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是误入了第五种——执息念。执息念是心里一直在执著“什么也不执著”,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是误入了第一种“不作意”。即以根识见闻觉知到了万法,但不在第六意识用语言去对应它们。凡夫的人法二执有俱生与遍计两种,俱生执是累世形成的执著习气,遍计执是后天形成的执著。一般而言,凡夫对于见闻觉知到的万法,都会有俱生法我执,不以第六意识去用语言对应,只是不生起遍计执而已。这种状态,就像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一样,安住于了俱生执之中,根本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这五种误区,在《辨法法性论释讲记》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对照自相续,认真进行研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宝和如意树一样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给众生带来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谓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样,是万能的呢?



答: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因为外道认为他们的创世主是万能的,而佛陀则是三界的怙主,那么佛陀更应该是万能的了。这样的认识,是对佛陀的误解,反而把尊贵的佛陀想成了大自在天、大梵天、上帝一样的角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有情是万能的,这是这个世界的因缘规律所决定了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谁是万能的,“他”应该能直接消除贫困、不公,甚至直接消除地狱等众生的痛苦,但是这根本不可能发生,也与现量相违。因为世俗的缘起定律,已经决定了一切的现象,只有在因缘条件具备了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缘条件,又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因素,而是又受它们各自的因缘所支配,因此认为不需要因缘而万能的有情,纯粹是一种遍计执的妄想,根本不符合真实的情况。外道的“大自在天”、“大梵天”、“上帝”等,其实是天界的天王,因为他们投生天界的时候,世界正好处于成住坏空中的成劫,因此它们误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个世界,而以为自己有万能的力量,这种信仰,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那么导师佛陀不是万能,和导师佛陀的“能作一切义”是否矛盾呢?这并不矛盾,因为能作一切义,是指佛陀已经具备了救度众生所需要的一切的能力,就算给众生布施一个断证圆满的佛果,也完全做得到。但是佛陀的这些能力,要得到有效地施展,还需要依靠众生自身因缘的配合,这个因缘,就是众生的善根,具体而言,就是众生的根基与意乐等。就是说,尽管佛陀以不可思议的大慈大悲,无时无刻不在救度众生,但是如果众生没有生起寻求佛陀加持的意乐,也没有具备获得这些加持的根基,则也不能感受到佛陀相应的加持。这也就是接下来的偈颂里说的:“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

那么佛陀又如何来利益众生呢?佛陀的利益,就是通过逐渐成熟众生的善根,让众生产生并增上获得相应的福德的能力。佛陀本身,也正是走过了这样的一条道路,通过艰苦卓绝的菩提行,成熟了自相续的善根,而获得究竟的佛果的。

出世的解脱道对众生来说是全新而陌生的,因此众生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佛菩萨与传承上师,正是他们无微不至的逐步引导与加持,众生才最后成就了佛果,即使十地菩萨,也是在佛陀慈悲的接引之下,才进入金刚喻定,破除了最微细的一分无明,而成就佛果的。

由此可见,佛教的特色不在于赐福,而在于演说妙法。通过演说妙法,让众生认识到苦因的业和烦恼,以及苦果的生死轮回,本身都是客尘,是无常的、是有漏的、是无自性的,因此正在发生的当下,它就是虚幻性的,它们本身并没有束缚众生的能力,但是当众生将它们执为实有之后,它们的能力会骤然出现,而显现出种种迷乱的轮回现象,将众生牢牢地束缚住了。所以众生只要通过闻思修佛法的三个步骤,在自相续上改变因缘,放下对它们的执著,成熟善根,就能摆脱它们的束缚,呈现出本具的佛性,获得佛陀那样的真实利益。佛陀正是通过演说妙法,给众生揭开了这个大秘密,并且引导众生开发了这个大宝藏,才具备了对众生无比殊胜的价值与恩德。因此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力量、最究竟的加持,就是演说妙法。

获得了这样的定解,则对于内外道的区别,以及内道超胜于一切外道的无与伦比的殊胜性,才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也可以认识到,外道所谓的不需要自身的精进努力,仅需要取悦常一自在的万能的上帝,就能摆脱痛苦,这完全是第六意识凭空作意出来的倒世俗。

这样同时也会认识到,学修佛法必须将自力和他力互相配合,自力就是自己的善根、意乐等,他力就是佛陀功德身。这样会避免走向完全依靠自力,或完全依靠他力的两个极端。

大家或许会问,这和净土宗的依赖他力是否矛盾呢?

并不矛盾,净土宗是以借用阿弥陀佛为众生创造的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悲智交融的愿力,因此是充分地发挥了他力的作用。但是这个他力,如果没有与信愿行这个自力相结合,因缘就没有相遇,因此往生的殊胜果报就不会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3: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24.分析从“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应舍”的思路。



答:“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首先请傲慢声闻陈述声闻乘成立的理由;

“二前成此故”——对方提出声闻乘是双方共许的,因此是佛说的清净教法;

“初于汝不成”——至少你们生下来的时候是不知道声闻乘是佛说的,那你们后来为什么会接受呢,肯定是因为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就促使对方陈述声闻乘成立是佛说的理由;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同具,不然二许真,吠陀等成真。”——对于对方提出成立佛说的两条标准,即传承清净,及符合戒定慧三学,大乘其实也一样具备的,并指出了不能仅以共许就下结论,否则信吠陀的人共许他们是真实的解脱法门,那也应该成立了。

“大乘有诤故”——傲慢声闻认为,大乘是否符合这两条标准,存有疑问,所以不应该成立是佛说;

“外与教有诤,教内亦互诤,有诤故应舍。”——有争议就应该对争议进行认真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舍弃,如果是这样,那外道对内道,内道十八部之间都有争议,那是否都要舍弃了。

这三颂确立了衡量一个法门是否是内道的标准,同时否定了两个不正确的方法。这个正确的标准有两部分,就是全知在解释“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同具”时说的:“然从可信赖的传承师前获得听受,而且此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之教”。另两个错误的方法,即是“二前成此”与“有诤应舍”,因为他们有不遍的过失,不能成为比量。

在分辨内外道时,一般人会和傲慢声闻一样,会想当然地用“二前成此”与“有诤应舍”去分辨,但是这不是正确的方法,因此不会有效地区分出内外道,也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最合理的,应该从这两条标准上去观察,即一、传承清净,可以一直追溯到佛陀,二、所有的法义,与三藏所诠释的戒定慧三学相一致。凡是符合这样的标准的,都是清净的内道圣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8: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这部分的结构。



答:从“诸声闻部认为”(法本51页)到“由上说附带推出难以存在”(法本52页)。论述了衡量一个法门是否是清净佛法的两大标准,并否定了“二前成此”与“有诤应舍”,以此证成了般若经等大乘佛法的清净、能生四圣的殊胜性。

从“对方说:何故无破惑比丘?”。到“此外俱不应理”。说明上文中“教本为比丘,彼亦难安住”的理由,即四谛中的核心是证人无我空性慧,若像傲慢声闻以为的那样,解脱不需证悟空性,则断惑比丘自然难以产生了。

从“对此,对方说”,到“是符合实相的正见”。陈述傲慢声闻的观点,即认为见空是对本有见无的断见,见无我是对本无见无的正见。

从“答”,到“于空相无有差别”。首先从正面回答了见空与见无我在空相上没有差别。

从“因此”,到“此真实性而起诤。”指出了傲慢声闻发难的原因,是因为将人无我仅理解成本无遍计我,而没有通达更为主要的俱生我的空性。

针对傲慢声闻的辨析已经结束,接下来辨析的是中观他宗所提出的声缘阿罗汉已经证悟全部法无我空性的观点。

从“若善观察”,到“及十六空性为大乘不共法”。指出了建立暂时分三乘时,中观他宗所提出的声缘阿罗汉证悟了一切的法无我的观点与教证不符。

从“因此”,到“对此该如何理解”。正面解释经中说声缘阿罗汉未证法无我与已证法无我的原因,并指出两者并不矛盾。

从“因此”,到“应成小乘道较大乘、下宗较上宗速疾、深妙”。反面指出认为声缘已经圆证法无我的根据——一证则一切同证——会产生出动摇一切经论的基础的大过失。

从“若认为”,到“否则见笑智者故”。指出若不是以空性智慧,而只是以方便法门来区别大小乘的断障差别,则应成空性智慧无法断除二障的大过失。

从“又说”,到“于此等所说义当作抉择”。指出自宗承许虽然诸法于空性中一味,但暂时以内外因缘不同,故有三乘不同的现证次第,然而,以法尔理抉择而建立了究竟为一乘。

从“因此”,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全知对以上辨析进行了总结,确定了证人无我是证法无我的支分的无垢善说,并阐述了小乘道断烦恼障,大乘道断二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25、请分析全知对“于能诠大乘教断诤”的注释中,从“诸声闻部认为”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这部分的结构。



答:从“诸声闻部认为”(法本51页)到“由上说附带推出难以存在”(法本52页)。论述了衡量一个法门是否是清净佛法的两大标准,并否定了“二前成此”与“有诤应舍”,以此证成了般若经等大乘佛法的清净、能生四圣的殊胜性。

从“对方说:何故无破惑比丘?”。到“此外俱不应理”。说明上文中“教本为比丘,彼亦难安住”的理由,即四谛中的核心是证人无我空性慧,若像傲慢声闻以为的那样,解脱不需证悟空性,则断惑比丘自然难以产生了。

从“对此,对方说”,到“是符合实相的正见”。陈述傲慢声闻的观点,即认为见空是对本有见无的断见,见无我是对本无见无的正见。

从“答”,到“于空相无有差别”。首先从正面回答了见空与见无我在空相上没有差别。

从“因此”,到“此真实性而起诤。”指出了傲慢声闻发难的原因,是因为将人无我仅理解成本无遍计我,而没有通达更为主要的俱生我的空性。

针对傲慢声闻的辨析已经结束,接下来辨析的是中观他宗所提出的声缘阿罗汉已经证悟全部法无我空性的观点。

从“若善观察”,到“及十六空性为大乘不共法”。指出了建立暂时分三乘时,中观他宗所提出的声缘阿罗汉证悟了一切的法无我的观点与教证不符。

从“因此”,到“对此该如何理解”。正面解释经中说声缘阿罗汉未证法无我与已证法无我的原因,并指出两者并不矛盾。

从“因此”,到“应成小乘道较大乘、下宗较上宗速疾、深妙”。反面指出认为声缘已经圆证法无我的根据——一证则一切同证——会产生出动摇一切经论的基础的大过失。

从“若认为”,到“否则见笑智者故”。指出若不是以空性智慧,而只是以方便法门来区别大小乘的断障差别,则应成空性智慧无法断除二障的大过失。

从“又说”,到“于此等所说义当作抉择”。指出自宗承许虽然诸法于空性中一味,但暂时以内外因缘不同,故有三乘不同的现证次第,然而,以法尔理抉择而建立了究竟为一乘。

从“因此”,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为一味故”。全知对以上辨析进行了总结,确定了证人无我是证法无我的支分的无垢善说,并阐述了小乘道断烦恼障,大乘道断二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2 22:58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