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4 09: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三十三天诸天子等恒与其力,常护持故;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大海际属于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福故。是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国,所谓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恶鬼疾病,国土饥馑,非时风雨,过时风雨,日月薄蚀,星宿变怪。人王正化,利益人民,如是八难不能侵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念无比,怜湣饶益,常与安乐,昼夜不舍;国大圣王亦复如是,等视群生如同一子,拥护之心昼夜无舍。如是人王令修十善,名福德王;若不令修名非福主。所以者何?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造十恶业亦复如是,同其事故。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皆为七分,亦复如是。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间故。诸天善神及护世王,常来加护守王宫故,虽处人间修行天业,赏罚之心无偏党故,一切圣王法皆如是。”
如是圣主名正法王,以是因缘成就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间故;二名庄严,以大福智庄严国故;三名与乐,以大安乐与人民故;四名伏怨,一切怨敌自然伏故;五名离怖,能却八难离恐怖故;六名住贤,集诸贤人评国事故;七名法本,万姓安住依国王故;八名持世,以天王法持世间故;九名业主,善恶诸业属国王故;十名人主,一切人民王为主故。一切国王,以先世福成就如是十种胜德。
大梵天王及忉利天,常助人王受胜妙乐;诸罗刹王及诸神等,虽不现身,潜来卫护王及眷属。王见人民造诸不善,不能制止,诸天神等悉皆远离;若见修善,劝喜赞叹尽皆唱言:我之圣王!龙天喜悦,澍甘露雨,五谷成熟,人民丰乐。若不亲近诸恶人等,普利世间碱从正化,如意宝珠必现王国,于王邻国碱来归服,人与非人无不称叹。若有恶人于王国内而生逆心,于须臾顷如是之人福自衰灭,命终当堕地狱之中,经历畜生备受诸苦;所以有何?由于不知圣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有所愿求无不称心。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圣王恩德,广大如是!
国王,是国民的主导者,能保护国土,能建立完美的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能得人民的信仰,得人民拥护,这才是明主、圣君,非桀纣之辈可比。在民国,虽没有国王,主权在国民全体而统治权寄于政府,则可称为国民恩及国政恩。假若政府执政者,处理政治诸事得其当,则国内安定而外患自然不生;故各人之幸福,皆托赖于国,应当知恩报恩。
领导国民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元首,如美国华盛顿,国民称他为国父;孙中山今亦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因为,他能建国安民,保护国土;在政治上能组织政府,施行政治法律,一切人民的权利都有保障。所以国民对于他有盛大的纪念,都怀其恩而思报答。假若人人都知要报国恩,即是国民爱国心的表现。
昔君主国的国王有大福德,在国界之内的山河大地,尽属国王所有,而且一切以国王为根本,依国王而生。所以国王个人的福德,胜过一切国民,如梵王能生万物。梵王,是小千世界之中的主宰者,他有六十劫的寿命。在小世界中,以梵王为最先生起,次生万物;乃至小世界灭亡之时,先万物灭亡,最后才是梵王灭亡。总之,梵王在小世界之中,先生而后灭。国王在国民中与国的关系亦然,国王能有公正的政治,在国内无论什么恐怖都没有。不但他国不能来侵害,国内也没有叛逆之徒,也没有饥馑之年,乃至星宿变怪现象等八种灾难都没有。所以,为国王者固应以人民的苦乐为苦乐,而同时为国民者所有的利益,亦应以七分之二归为国有。假若为国王者没有福德,国家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其罪亦在于王,所谓‘万邦有罪,罪在一人’。若国王有福德,则邻国和睦,国内之叛逆恶人亦即命终而堕地狱,不能为害。
今世界各国,因没有福德之人执政的缘故,人民亦恶化了,损人利己的恶劣事情,差不多成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国不国,民不民,互相争斗,互相惨杀,闹得满天风雨,遍地荆棘,不知道在精神上物质上牺牲了多少的代价!倘若真正的爱国,必须要以道德为前提。若应用道德于国际,我想国与国会互相爱护尊重,没有互相惨杀的现象,国际战争也就无形之中消灭了,这就是治国之所在。既治国以道德前提,道德应以佛所说的法义为最高标准,所以我们要进而信仰了解、恭敬供养于佛的法义。
上面的三恩,都是就世间法而言的,所以人人都应当知恩报恩。谈到报恩,便要以大悲为根本,非发菩提心而修菩萨行不可,所以下面即继此而说三宝的不可思议恩德。
癸四 三宝恩
子一 标释三宝
丑一 总标
“善男子!三宝恩者,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是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神通变化充满世间,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诸有智者悉皆瞻仰。
三宝功德,在各经论中俱有详细之说明,但诸经论所明之三宝功德,各有隐显和浅深之不同。本经中所讲之三宝功德,直就三宝于一切有情所有之恩德而显,所以今后诸人,若欲了之三宝对于有情所有之深恩,以及发心恭敬供养等,皆可依经而解释也。
不思议,即是对前父母、众生、国王、之三恩而言。因前三恩,其恩虽重,但仍属世间有漏之法,是可思议,是可分别、测度、而此三宝之恩,超一切凡夫之所计量,非言语分别之能了解,所以三宝之恩为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超出世间之法。而又遍在世间,利乐有情无有休息,故名三宝为不思议恩也。然此思议与不思议:亦及对待与非对待,有分别与无分别,有言说相与无言说。因对待者即世间之法,非对待者即出世间法;换言之,对待即是思议,非对待等即是不思议。所以此思议与不思议,亦摄尽一切世出世间之法也。是诸佛身真善无漏者,诸佛法身,从三无数劫修因所显,一切有漏、业感、烦恼、结缠、之果皆永断尽;所以唯识颂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以显因圆果满,得菩提之法乐也。诸佛因地所行,乃修一切六度,四无量种种法门,在此三大无数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乃至头目手足无不布施;修尽一切波罗密门,断尽一切三有业果,所以如来证至果地,则功德宝山巍巍无量,而非一切有情凡夫、声闻、独觉、菩萨之所能知。所谓福德智慧甚深无碍,犹如大海,等于虚空,而神通变化光明遍照,充满世间,遍十方界,穷三世际,无有穷尽。但此三宝功德,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即为烦恼之所蒙蔽,都不觉知;于自性之三宝功德亦不能了,所以沈轮苦海永无出期。世尊智观洞照,为大悲心愿倾动,怜湣有情,于是在此三界苦海之中作大船师,随机设应三类分身,永息众生生死苦海之轮。因此,一切众生因佛悲智力故,即各随机宜而得见如来之大化小化,随类化三佛身也。故知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一切众生,因障所覆,不知报答;而在诸有智者,谁不瞻仰恭敬也!
丑二 别释
寅一 佛宝
卯一 正说
“善男子等!唯一佛宝,具三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断德,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
以下即正释三宝,分为三段。唯一佛宝具足三身者,佛身开合,诸经论中各有不同:或唯为一,即法界身;或分为二,即自性身和自受用身为真身,余为应身;乃至华严经中则说为十。今此经中以中庸义分为三身,即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其实所谓一身、十身乃至无量,亦即依此三身而开合耳。所以此经说为三身,最为正确而适当。
第一佛身以下,即以三德而显三身。第一自性佛身,即是断德所显。自性者,即诸法之自性。此诸法实相之体,离绝言语、分别、计度,一切寻伺名相之所不能到,故此自性之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有生灭染净去来之相。但非三无数劫因圆果满,不能证之,所以圣凡自性虽同而在佛始名为自性之身。在凡不得名自性为身者,即因凡夫为二障所覆,结使所缠,于此诸法实相不能亲证,不能如实了知,不得自在,故不名为自性身也。因此,自性之身即是断二障、灭十缠,永尽一切有漏种法成大断德。二空者,即是生空和法空之能显智;所显者,即是依能显智所显如如之真理。换言之,即观此如如之理,必起二空之智;依此二空之智,即遣二执、除二障而显得离言之法性也。所以二空智为能显,而诸法自性真理为所显;但必须智如不二,能所俱寂,始证得根本无分别自性身也。此自性之身,体遍法界,生佛平等,所以一切诸佛亦皆平等,共证此为清净法界身也。
第二佛身以下,即受用身。此受用身智德所成,所谓四智菩提也。常者,即不受熏变,佛果所成无漏善法相续无间,故名为常也。熏变义者,即菩萨至最后金刚定时,仍有微细无明可断,异熟生灭可空,大圆无垢可发,故有熏变;至佛果后,即一切圆满,故名真常无漏也,然此真常无漏,常起应化妙用,度脱众生,故此真常无漏之受用身,亦即有为无漏也。诸法法性之自性身,则无为无漏也。一切诸佛悉皆同意者,此明诸佛自受用身之用。各各恒审思量无我性故,各各遍满法界,各各互不障碍,平等无二故。义如一室千灯,光光遍满,光光互照,而此灯光各不障碍,亦不杂乱,所谓不一不异、不即不离。其亦一亦异、亦即亦离者,乃诸佛因地之所修、所行,所发誓愿各各不同,故至果位自受用身,有此不思议事也。
第三佛身下,即是变化身恩德,所有随机设化,利益有情故。定通变现者,此化身之用,完全利他,真所谓与乐、拔苦。此身起时,从妙观察、成所作之二智,即现大化千释迦身,小化丈六金身,八相成佛,以及随类化身 然此变化之身,从实而言,亦即自受用身之所显故。故三身体性,不即不离,无去来相;所谓佛佛道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遍满法界也。
“善男子!其自性身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凝然常住。”
“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以无垢绘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欲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双观真俗无有间断,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无二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如是四智而为上首,具足八万四千智门;如是一切诸功德法,名为如来自受用身。”
“诸善男子!二者、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百佛世界利益安乐无数众生。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千佛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万佛国土利益安乐无数众生;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士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善男子!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亿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诸天无不具足。一一叶上诸赡部洲,有金刚座菩提树王,其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大小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诸资粮及四善根诸菩萨等、二乘、凡夫,随宜为说三乘妙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余众生说人天乘,令得人天安乐妙果。诸如是等大小化佛,皆悉名为佛变化身。善男子!如是二种应化身佛虽现灭度,而此佛身相续常住。”
“诸善男子!如一佛宝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乐众生广大恩德,以是因缘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男子!一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无足二足及以多足众生中尊,四者、极难值遇如优昙华,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六者、世出世间功德满一切义。依具如是等六种功德,常能利乐一切众生,是名佛宝不思议恩”。
以下重明三身,即是广释三身也。自性身法体遍满,本无生灭,故无始终之相;性体离言,唯证相应,故绝一切戏论之相。周圆无际凝然常住,正显法性身之遍一切法常如其性也。
次明二受用身。一者、自受用身,即诸佛因地善无漏业所感别报之总果。此别报总果,诸佛所证各别,因因地修行差别故。诸佛成佛果圆之时,即证此真自受用身。如世人所言之即身成佛,现通示相,皆相似成佛;唯成此自受用身,始为真成佛也。但此佛之真受用身,尚非一切圣人之所了及最后菩萨之可比拟,何况其他?十地满心,即等觉菩萨。但诸经论中开合不同:开即十地外别立等觉,合即十地满心位即等觉也。运身直往色究竟天者,诸佛成正觉时,皆往色究竟天,坐大莲华,圆满大觉也。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即于此色究竟天之上,现起超过三界净土,乃成胜果佛也。坐无量数大宝莲花下,即最后身菩萨三劫修因所得最后之利益也。以无垢绘系于顶上者,即显菩萨位中最高之顶,断一分微细无明,转成大圆镜智,获得庵摩罗无垢识也。尔时菩萨下,明菩萨成佛之现果。金刚定,喻坚利之义,即以此最坚利之定而破微细无明,破无明已即得大觉妙果,故名为现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即成佛已则一切妙德无遗、无欠、无增、无减,展转相续乃至尽未来际亦复如是,故名无终。然此真妙善果,唯佛独有,故名真报身受用法乐也。四智以下,明此身即转识所成四智。大圆镜智,从喻为名,因镜能普照万物现诸色相,而此智相应之第八净识,能持一切无漏根身,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止,故名镜智。又如明镜能显一切色物差别之相,如来第八镜智之中,能显众生诸善恶业及诸菩萨信、住、行、向自他妙果,故名第八为镜智也。又地上菩萨,观诸法性,不能极了,即八地以上乃至等觉犹有蒙蔽,而唯诸佛独自圆明,故又名大圆镜智也。异熟识有三义,今空异类而熟无覆无记性故。平等性智,即转第七识所成之智。因有漏之第七识,分别执著第八为我,常与四惑相应,故又名此识为我见识。转此我见,断烦恼障,得我空理,即证诸法自他平等无二我性,成平等性智也。妙观察智,即转第六分别心识所成之智也。分别识者,此识分别功能最为强胜,如他识只具自性分别,而此第六则自性、随念、计度分别悉皆具足,故名分别识也。此识转成净智之时,即能观 诸法自共等相,及于众会前说诸妙法,普利群机也。自相,即五蕴法各别之自体;共相,即五蕴法共一苦无常等。成所作智,即前五识转成。此五识转成净智之时,能现一切种种大化、小化、随类化之无量化身,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四智,为一切种种智之上首与根本,实则有无量智也。
第二、他受用身。他受用者,如来证自受用身已,从第七识之平等性智变起不可思议之大身,为地上菩萨说一乘法门,令诸菩萨受用法乐,故名他受用身也。八万四千相好,即地上菩萨所见如来他受用身所具之德相。一切如来下,明如来说法随机而显,因十地菩萨各具智慧德相和断烦恼之浅深不同,故对此菩萨即显十种身也。如初地菩萨见第一佛身,坐百叶莲花,闻百法明门;而二地菩萨即见千叶莲花,说千法明门;如是展转增胜乃至十地菩萨,即见不思议莲花,说不思议法门:此即十身之差别也。又此十地菩萨,因闻法浅深之不同,故度生放光亦异:如初地悟百法明门,即于百叶莲花现百叶世界,百一四天下,百一化佛,而百一化佛各偏满百叶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如是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展转渐盛,则成不思议莲花,不思议化佛,而各遍满不可说之世界,利益安乐无量无数之有情也。又初地佛身百佛世界者,如大弥陀经所明极乐依正。第二地之千佛者,如梵纲经中之卢舍那佛身。乃至第十地之不思议身,即如华严经中弥勒楼阁不思议之境界也。如是十身下,即总说十地佛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而各成正觉也。
第三、变化身佛。变化身佛亦有三类:如一一华叶各为一‘三千世界’等,即变化中之大身,为地前菩萨也。又如现八相成道、丈六金身等,即为二乘及人天说法之小化身也。其他,如在八部与三恶道中,则更有随类随形所变化之随类化身也。如是化佛,亦各于菩提树下,各成正觉,各度众生。如是大小诸化佛身下,即叙因机说法之差别方便:如遇声闻说四谛法,遇菩萨说六度法,遇缘觉说缘起法,为诸资粮四善根诸菩萨等说大乘法,要皆诸佛说法、及所变身随机度生之方便也。然在大乘法中皆贯通为一,如说地上一乘之法,在地前诸菩萨等未来即同地上菩萨。所以,中国古师判教,分为藏、通、别、圆,或小、始、终、顿、圆,分别各菩萨断证位次:如依一大乘说,则甚为不合,有违佛说之意。盖就三乘根机而说,故有大小乘之不同;而在菩萨,只仅浅深之不同而已。如是二种下,总明二身,皆从自受用身之所显现;自受用身遍常相续。
次明如来恩德不可思议,故具足十号以及无量德也。十号者,即如来、应(阿罗汉译应)、正遍知等。此十号中若开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二,即以世尊为十号之总名;如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则世尊亦为十号之一。
卯二 问答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佛宝中无量化佛,充满世界利乐众生;以何因缘世间众生多不见佛、受诸苦恼”?佛告五百长者:“譬如日光天子放百千光照明世界,而有盲者不见光明,汝善男子于意云何?日光天子而有过不”?时长者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诸佛如来常演正法利乐有情,是诸众生常造恶业,都不觉知,无惭愧心,于佛法僧不乐亲近,如是众生罪根深重,经无量劫不得见闻三宝名字;如彼盲者不睹日光。若有众生恭敬如来,爱乐大乘,尊重三宝,当知是人业障销除,福智增长,成就善根,速得见佛,永离生死,当证菩提。”
此即问答断疑也。五百长者闻佛说佛宝恩德如是之大,而他受用及变化身佛又如是之多,但世间众生仍不闻不见,故发疑问也。佛告五百长者:众生不见佛闻法,譬如盲者不见日月光等,实非佛咎。所以世尊又言:如来常住于世演说正法,但诸众生为结使所缠,常造恶业,都无惭愧而不觉知,于佛法僧亦不钦敬,所以是诸众生,不见佛也。若有众生下,明众生若信三宝,供养恭敬,乐闻大乘,现前即能消除罪障增长福慧,未来世中当证菩提也。
寅二 法宝
“诸善男子!如一佛宝有无量佛,如来所说法宝亦然,一法宝中有无量义。善男子!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行法。无为妙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名为法宝,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善男子!诸佛所师,即是法宝,所以者何?三世诸佛依法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尽未来际利益众生。以是因缘,三世如来常能供养诸波罗密微妙法宝,何况三界一切众生未得解脱而不能敬微妙法宝!”
“善男子!我昔曾为求法人王,入大火坑而求正法,永断生死得大菩提。是故法宝能破一切生死牢狱,犹如金刚能坏万物;法宝能照痴闇众生,如日天子能照世界;法宝能救贫乏众生,如摩尼珠雨众宝故;法宝能与众生喜乐,犹如天鼓乐诸天故;法宝能为诸天宝阶,听闻正法得生天故;法宝能为坚牢大船,渡生死海到彼岸故;法宝犹如转轮圣王,能除三毒烦恼贼故;法宝能为珍妙衣服,覆盖无惭诸众生故;法宝犹如金刚甲胄,能破四魔证菩提故;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法宝正是三乘宝车,运载众生出火宅故;法宝犹如一切明灯,能照三涂黑闇处故;法宝犹如弓箭矛尔,能镇国界摧怨敌故;法宝犹如险路导师,善诱众生达宝所故。善男子!三世如来所说妙法,有如是等难思议事,是名法宝不思议恩。”
法宝,从佛金口所宣,无漏清净法界所流出。一佛宝有无量佛,故一法宝亦即有无量法,而一一法中亦有无量义也。所以金刚经说:“经典所在,即为有佛”。若人尊敬供养,即获福无量也。声名句文,是说法之四种教体,声即声音,是名句文所依之实体,名句文是声上之分位假法;即以佛之音声宣说一切教法,而以名句文为能显门也。然此声名句文,为佛说法之能诠法体,非常人之声名等也。因佛无漏之声名句文所显之教法,能破众生之烦恼,能导众生入无漏界,故为法宝之教法也。有无诸法,明能诠声名句文中所诠之法义,依此教法所显有无之理,即理法也。有即有为、无为之依他、圆成法,无即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等。戒定慧,即三无漏学也,即依教思理、依理起修、依修证果之过程,亦即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之三增上行。无为妙果,即由前三增上行而达到最后之目的,即为果法。由此教理行果之四法,能度脱无量有情出生死海,拔济无量众生到于彼岸,包括诸佛心地法门尽,故此法宝之恩亦不可思议也。善男子下,明法宝所以为宝之理由,和劝人尊敬恭敬三世佛说之教法。三世诸佛依法修行得成菩提,即以法为师,常能恭敬诸法宝故。善男子我昔曾为下,即佛举往昔因行以身作则也。如金刚下,借喻以显法宝之威力。如金刚能坏万物,法宝能破愚痴。宝阶,是诸天生天之梯,法宝能导众生出生死海。转轮圣王有大威德,能使众生安乐;法宝有大法力,能灭众生之苦。
寅三 僧宝
“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侩。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于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知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无暂舍,是名僧宝不思议恩”。
此中所谓世出世间者,即是世间、出世间。世间迁流变坏义,间即中间,谓一切有情于未得圣道之时,皆堕此生灭变坏之中,故名世间。有情如是,其所依之根身器界亦然。出世间者,即与世间相反,因一类有情得闻佛陀之教法,了知世间幻化无常,而修习四谛、六波罗密种种法门,便出离生灭变坏之范围。或有因本人之机缘成热,不藉佛陀之教法,而自身亦能修十二缘起之法,以超出世间而不囿于三界生死幻化之中者。其所受之身士,亦随之不堕生灭变坏,而得名出世间也。三种僧者,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僧,即众义,即是和合之众。和合有六义: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换言之,所谓僧者,与世俗之团体相同;要四人以上方得名为僧,否则但名苾刍或沙弥也。此中菩萨僧与声闻僧,皆指证圣道者,名为出世之僧;若未证得圣道者,则便为世间之凡夫僧,以其未出三界生死故也。此凡夫僧,有内凡、外凡之分,不同于平常之凡夫,因其于信心位、资粮位、加行位亦有相当之修习,所以与平常之凡夫不同。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今此经中所指之菩萨僧,以文殊师利、弥勒菩萨而为上首;此二菩萨是依律仪之出家菩萨僧,不同于在家菩萨之形相无定,不能表显僧相,故佛陀说法时多以之为菩萨之上首,此经亦复如是。此二大士是出家菩萨僧中之长随于佛者;又是本土之菩萨。若观音、势至等则为他方佛土中之菩萨,其来此世界赴法会否,不能决定。此文殊师利与弥勒菩萨,是诞生于印度者,其应生之处皆有史迹可考。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云‘佛告跋陀波罗菩萨:“文殊师利有大慈心,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来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佛灭后经四百五十岁,于其本生处入灭”’。又弥勒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跏跌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故在释迦如来所制菩萨律仪之中,皆以文殊师利为羯磨阿阇黎,以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有此种种关系,故今但举文殊、弥勒二大士以代表一切菩萨僧。文殊师利,此言妙吉祥,即前所列菩萨众之妙吉祥菩萨也。舍利弗、目犍连,是如来声闻弟子中之上首。声闻,是听闻佛陀之音声而得悟道者。舍利,此言‘鹙’;弗、是‘弗多’之略,此言为子。此是从母得名,舍利即是母名,是舍利之子故。他经有言舍利子者,即舍利弗也。此人于佛声闻弟子中,为智慧殊胜之一人。目犍连、此言‘采菽氏’,上古有仙人深山静居,常采取菉豆而食,便以之为姓。目犍连之母,即彼仙人之族裔,亦是从母得名也。此人为佛声闻弟子中神通最殊胜之一人。此二人者,本是外道之首领,对诸外典皆精通娴熟;后因遇马胜比丘,始得随佛出家,旋证无学圣果。二人于佛陀法会中,每为声闻僧中之上首,故今亦以此二人代表一切声闻僧也。此二人因不忍见佛之入涅槃,故先佛而入灭,遂由迦叶、阿虽传佛法藏。
凡夫僧,第一要成就解脱戒。戒者,止恶修善义,即是律仪。律仪有三种,此即三种中之一。言别解脱戒者,因此戒条种类有七众之不同,对于别别所犯,制定别别戒条令别别遵守之,而得别别解脱者也。此凡夫僧虽未证圣道,若能于别解脱律仪如法受持,并能具足正知正见,深入于佛陀圣言量之教法,而广为众生开演圣道之法,令其得利益安乐,所谓‘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如是方堪称为真善之凡夫僧。此中所言圣道法者,若以三乘共修之法而言,即是八圣道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若再推广其范围,则凡佛说之法,皆可名之为圣道法。由是观之,凡夫僧亦须具足成就自利利他之条件,设仅具别解脱戒而不能通达佛法,以化导众生流传社会,则唯摄得止恶之自利而不能作生善之利他事业,尚不能完成真善之凡夫僧资格也。于此可知具足成就凡夫僧之资格,亦非易事!虽未能得无漏至获福无量者,即是说:此凡夫僧虽未能得戒、定、慧及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无漏法身,如有能广兴供养,亦获福无量,等于供养出世之菩萨、声闻无有差别。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者,田以生长为义,如世间之田,播植种子于其中,到成熟之时便能获得多数之果物;今福田亦然,若有能供养如是三种僧者,则于将来所获之福,亦如播种于田,能收获无量之福果。然世间一类有情,不辨真伪之教法及教师,往往误奉于邪教、邪师,不但不能感福,且反罹过咎。今此三种僧则不然,是真能生福之田,故名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者:此中所谓舍利,不是人名,即如来灭后,诸大弟子焚烧其身时,有坚固、圆正、光洁之骨子,其形如珠,色彩不定,后分散而起塔供养;今我国鄞县育土寺所供之舍利,亦即佛舍利也。佛形像,指佛灭雕刻金银木石之佛像,与泥塑纸画等佛像。转轮圣王者,在人寿无量岁灭至八万岁、或六万岁、四万岁、二万岁时出世,具足三十二相;由大福力,感得轮宝,于即位时降伏四方,故名转轮圣王。是转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统辖四洲,银轮王统辖三洲,乃至铜、铁轮王统辖二洲、一洲。郁金华,是珍贵之华,其华金色故名。此文是说:复有一类等而下之凡夫僧,亦得名为福田僧。他虽未能坚持律仪,然对于如来或舍利,及佛灭度后所供奉之各种形像和经典,与佛当时所制之戒条,或过去现在之僧伽,皆能深生恭敬信仰;自不生邪见诽谤,亦令他人不生诽谤而生恭敬信仰,且能宣说佛陀之正法,赞叹大乘甚深微妙之理,深信善恶因果,所以常常发愿,愿于现在未来忏灭其过犯与业障,如是之人,虽对于戒律未能深生防护,但其能广作利他之事业及深信三宝之力,亦胜于外道百千万倍;因外道虽能勤苦修行,既未能认识真理,则其所修者亦劳而无功也。不特胜过外道百千万倍,且亦胜过四种转轮圣王。以此深信三宝之僧伽,虽于现在世中尚未完成僧格,然能悔除业障种诸净因,令其无漏种子增长,烦恼渐渐消灭,且亦能广传佛法,导人超出世间;彼转轮王于人中虽有大威德福力,然未出三界,若不求出世之法,仍然轮转五趣无有出期也。转轮王犹不及,何况其余一切众生?盖人类无有超出转轮王之上者;再推之于人而下者之众生,更不言可知矣。今且以喻明之:如郁金华是香中之最上者,虽萎悴而犹能胜其他一切不正香,或香甚微之华;正见比丘虽以无始来之积习难除,于律仪有所毁犯,然对于三宝之敬信及不坏于正见之功德,便能作自他出世因。因此,能胜一切众生亦得名福田僧也。若善男女等能供养此第二种凡夫僧,其所获得之功德,仍与供养前三种僧宝所得之功德无有差别。
如是四类圣凡僧宝至是名僧宝不思议恩,此是总结;四种僧宝于众生常施以清净善法,而利乐有情恒无舍离,故僧宝对于众生之恩亦不可思议也。此上四种僧宝,前二是圣僧,后二是凡夫僧;前二种是出世间僧宝,后二种是未出世之僧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