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63434436

耶稣为爱世人受死受苦,佛陀为个人离苦弃情弃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0 19: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有俩面。爱也是如此,正面的爱确实如你所说的,但反面的爱也确实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爱也不会是一直正面也不会是一直反面,它们总是交替出现并左右人们的内心世界。是选择继续承受爱所带来的一切并最终等到爱的甜美,还是选择放弃承受这样的爱去寻求一生的平静,这都是在于每一个自身的选择。上帝主张爱,那是容纳与包容,不能容纳不能包容,爱便是痛苦的,不好的,所以摒弃也无妨。佛陀主张弃爱无非也是给人一种选择,是继续选择沉沦于爱所带来的苦痛之中还是跳出沉沦以寻求无爱无痛的一种极乐状态。
过于牵强的否定哪一方都是不好的,所谓神爱世人,世人也应当敬神、爱神。畏神。但这个神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宗教里都是不一样的。或许某一个宗教是对的,神就是那各宗教里的神;或许所有教都是对的,神存在的本身被无数的宗教分割细化了,只要能将所有的宗教进行一次全面的完善的统一,神的本貌便会前所未有的清晰;又或者所有宗教都是错的,神的存在只有神存在的理由,人的信仰只是从一个单一的方面或者是一厢情愿的在向神靠拢,神是大爱大善还是大奸大恶亦或者是众生的旁观者无任何作为。这一切的一切除非神灵降世告知,否则无人能予以真正说明。
所以若有信仰便信奉自己之神便可,异教相论本无可论之处,何必如此在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2: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貌回帖,拿分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8 15: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谬论,想发扬基督也不必贬低其他宗教,这篇文字只是显示了你的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7: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欲(财,色,名,食,睡)是众苦之源,不贪图五欲之乐就能舍弃忧愁疑虑,应当了知苦乐皆是无常
回复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拘魂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2-15 09: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1  你所说的佛教思想是脱离爱情  而不是爱,  百善孝为先  爱长辈 敬长辈 也属于爱  这是请亲的爱,在佛所说的因果轮回之中  是以孝为重  一个人  想要改过自新 以孝为先  这是佛教与道教中一在强调的。    佛陀并不是教导我们抛弃爱  而是佛陀领会出人有七情六欲  而这些情感  欲望 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峰时  人将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甚至是不归路, 告诫我们的 教导我们的事  要平定自己的心  要修善已达静心  心无挂碍  复杂的情感  贪恋的欲望不产生在我们的心中   人自然就自在。
2  耶稣爱世人   并不是爱情, 那只是一种关爱与护佑, 可是   你又何曾看到世间受到了耶稣的爱, 他不会去护佑与他耶稣无关系的人(大体指的是  不信奉耶稣的  心中无耶稣存在的人), 而佛陀是以大慈悲心 广度无量众生   无私欲 无争执的。 你可能会说 基督教 和佛教不两立, 不   那只是人世间的人类  就好像不同的帮派 总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佛陀真实的是不会与其争执的  所以佛陀曾教诲其善男性女  要怀平常心对待 不与人无畏的争执  那只是自生烦恼  总是生活在烦恼之中  是不会快乐的。
回复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03: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说最后一次。我是自己的理解。人要是没了爱,就不会有忧悲苦恼,就超脱了。不是这么理解的。
佛教只是拿爱情做个比喻而已。你偏激的地方在你那个拿神经系统打的比方。因为佛并没有不要你去爱,不要你去
孝敬父母,只是告诉你在生活中要懂得取舍,随缘。既然爱可以产生痛苦,就不要太执着。如果是欢乐,那也要看明白,因为也不是永恒的。所以人就应该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你这个比方没有神经系统会怎样怎样,全是不好的,马上生命就倒霉。。佛难道说你爱了马上生命就会倒霉啊!只是说你爱也可以只是还在六道轮回中,继续转嘛。
回复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8 1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基督眼里 处了他们别人都没有爱0 0
我曾和一个基督徒讨论过,他说中国没有有爱的东西,,诗经还好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 17: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施归元

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

【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尽管那种超越个人的、庄严和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样是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人生的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在科学的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对一切种类的价值的判断。”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像宗教徒那样的献身精神,要有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相信现实世界的规律性是合理的,有效的,可以用理性来理解的。
“科学只能由那些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欲望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理性中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
“我不能设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深执的信仰。这可以用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10)

爱因斯坦的科学观

他认为自然是可以认知的。
“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性是那样和谐和合理,致使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科学家感到肃然起敬。
他说:“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想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科学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决定物体和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关系的普遍规律。……但这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还试图把所发现联系归结为数目尽可能少的几个彼此独立的概念元素。”
同时,他也认识到科学的不足,他说:
“这主要是一种纲领。而对这种纲领是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信仰,只是建立在部分成功的基础上的。”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虽然可以认识自然,然而,大自然如此深奥,人类在许多复杂的情形下,往往是无能为力。
事实确实如此,为什么八级大地震都没有测量出来呢?科学绝对不是万能的。
正如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威司康辛大学数学系主任魏佛华伦(Warren Weaver)在1954年的一次演说中所说:“与一般的观念惊骇地相反,科学从来不是秋毫不爽而百分之百准确的。它不过是接近准确而已……甚至在一项最简单的科学实验中,例如金属棒的长度,任何科学过程都无法量出它“真正”的长度……。百分之百的精确是没有的,而且恐怕永远也不会见之实现……所以科学在绝对意义方面来说,就不能真正地解决真理的问题。”(8)?
爱因斯坦还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在这里,信念就是某种信仰,就是后面要论及的理性主义。
现代科学绝大多数门类的研究对象,仍然停留物质的层面上,通过这方面的努力,对于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做到的。但是对于一个深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决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成就。现代物理学所揭示的情形已经足于说明,它已经涉及哲学范畴。而且,只有最完美的哲学才能办到。虽然现代科学也常常会用逻辑和归纳等方法,但是其基本面是分析。从分子到原子,到电子、质子、粒子、乃至各种射线,……。结果在微观世界里,在加速场中,发现物质是不断的生灭。本来人们视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却变得那样虚幻。在太空物理学中,越是深入的研究,越是证明时间、空间的不肯定性,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就像美国太空物理学家所说的:“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其它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用我们的观察是无法达到的。”(3)

理性的宗教

宇宙无限,科学有限。人类在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单靠对物质的研究是不够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需要哲学,需要理性的宗教。我想,这就是爱因斯坦推崇斯宾诺沙?和释迦牟尼佛的理由。
1929年4月25日,在回复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的电报中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4)
他还说过:“我对斯宾诺沙(Spinoza)的宇宙即神论感到着迷,甚至更敬佩他对现代思潮的贡献,因为他是第一个探讨灵魂和肉体的哲学家,而他不把这两样东西视为分开的。”(9)
斯宾诺沙所说的上帝是什么样子呢?斯氏是一个泛神论者。他认为:
‘神即自然,自然即神’。但是“自然”有二意:一是能产的自然,就是永恒无限的创造的实在。二是被产的,所生的自然,就是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和历程。前者就是神。这个神(自然)的本质,是宇宙中唯一的本质,超乎人的理解力,斯氏称为“圆满自在”。(5)
斯氏学说中,有一个名词叫“实体”,其概念,有几个要点:(6)
1 存在是其(即,实体的)本性,它是产生其他东西的因; 它不为别的任何的东西所产生。
2 它按照其本性的必然而行动,因而是自由的。
3 它是唯一的、不可分、不可变。
4 它是绝对无限的。
5 实体即是自然,即是神。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6)
斯氏所说“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超自然、能够创造万物的上帝,所以说‘神即自然’。另一方面的含义:自然是万有之源,万物之因。后面这个‘自然’不是物质,而是产生物质之因,它圆满自在,超乎人的理解力,所以说“自然即神”。它没有意志和目的,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6)。可见,斯氏所说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说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它是唯一的,永恒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斯氏认为“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也是遵循自然共同规律的自然物。人是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体。人的心灵由人身的观念构成。”(6)
这个能产的自然,是如此和谐和合理,深奥莫测。在爱因斯坦的许多言论中,都体现出其喜悦和敬畏之意:“凡是曾经在这方面有过深切的成功经验的人,都会对它感到崇敬”。他说:“对于这种极其深奥的理性,人类不可能达到。在我看来,对于这种这种深奥的理性所持有谦恭的态度,在这个词的最高意义上来说,就是宗教的态度。”(1),(7)
他说:“在我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1)(7)
爱因斯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被认识;一方面,又感到它的奥秘,那样高深莫测,人类对宇宙的奥秘的认识,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心和物是一体两面,统合为神。反过来说,自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他在晚年提出“宇宙宗教”的概念:
“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义上,这种宗教的教义的来源是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需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2)
在他的“宇宙宗教”的“教义”中,宇宙是没有超越自然之上的上帝的,而是由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所统摄。宇宙万物合一,它包含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实际上,这就是他的宇宙观。
在他看来,宇宙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后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宗教的领域。

佛教基本教义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爱因斯坦推崇佛教的原因了。因为在世界上,所有宗教之中,佛教是最为理性的。在佛法当中有几个要点:
?  佛是完全觉悟、具有最高智慧的人,他不是主宰一切的神。众生本来具有同佛一样的智慧和德能,因迷惑而丢失。通俗地说,众生具有同佛一样的人格。因此,众生同佛是平等的。
?  众生的命运是由于他们自己过去所种的因,今天结的果。这种因果报应的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是自然规律,任何人,包括佛、菩萨都不能逃避。
?  一切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即本体。这一本性(本体)包括万物,也包括人类和一切众生。人们所看见的,听到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本性(本体)的表现而已,是刹那生灭的。
?  一切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没有什么人能主宰。缘散即灭。“因”是原因,“缘”是条件。  一切万物都有其生灭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这叫做“性空”。‘缘起性空’是佛法中,关于宇宙真相的一条重要的定律。
?  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现,惟识所变。什么心,真心,也就是自性,即是本性。
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佛法同爱因斯坦的宇宙观和宗教观多么接近。
爱因斯坦说“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义上,这种宗教的教义的来源是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2)
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其本有,斯氏说由一个永恒不变的、不可分的实体而生。佛说万法由心想生。这个“心”不是众生的凡心,它是真如本性。这个心也不代表佛。因为佛法认为,佛心即清净法身。又说,诸佛同一法身。它跟“上帝”的概念完全不同。还说佛与众生同体,与万物同体。所以这个“心”或者说“性”,也是不可分的,是绝对的,永恒的。即是说,佛、众生、万物同一个本源。所以,这个“心”又包括众生。众生的凡心也会影响万物。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自己得癌症了,久而久之他会得癌症。江本胜关于水的试验,是心能影响物的证据。
佛法里说‘同体大悲’是因为在佛的境界里,人我不二,物我不二。佛对众生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所以叫做大慈大悲。这是完成了对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之后才能做到。这是佛和大菩萨们对宇宙人生的体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需要澄清的问题

有人会说,难道佛教不迷信吗?那‘六道轮’的说法不是迷信?还有,烧香磕头,求神保佑,这不正是爱因斯坦所否定的吗?

关于生命轮回问题

所谓科学是只限于物质的世界的研究。这个物质一般人都认为是看得见、摸得着得、包括现有科学仪器能够测量到的东西。灵魂这个东西超出了人们的视觉范围,因此被一般的科学家所否定。
有人认为“没有知识作为依托的信仰是迷信。”爱因斯坦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那些对于我们的行为有必要而且起着决定作用的信念,并不能用这种僵硬的科学方法来寻找。……客观知识为我们实现某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是终极目标本身以及对实现它的热望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7)。什么是终极目标?当然不是一项工程,也不是提高国民经济产值,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探讨和追求。要完成如此庞大、崇高、艰巨的任务,单靠研究物质的科技是不够的。那还要靠什么呢?宗教。宗教中有其有用的、科学无法达到的部分,譬如,人与宇宙万物的融合和统一的这种体验。
生命轮回的问题,是宇宙人生真相之一,不是迷信不迷信的问题。现在世界上有一部分科学家在研究,作为超心理学的一个分科。虽然他们不是科学界的主流,但是相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当前太空物理学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时间、空间、物质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宇宙不是一个,可能是不同维次的时空。美国太空物理学家对此感叹地说:“其它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无法用我们的观察而达到的(3)”。
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也许灵魂和鬼神就是另外不同形式的物质,他们是处在与我们不同维次的空间的生命。这是许多科学家作为研究的课题。
其实,在科学史上,也曾经有过许多先假设后求证的事例。历代数学家们对歌德巴赫猜想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努力,至今尚未得出最后的结论。为什么对于我们看不见生命现象不可以设立一个命题进行研究呢?

烧香磕头是不是迷信?

礼敬,在佛法中也是一条重要的修行科目,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傲慢。一个骄傲的人是不能学到东西的。磕头、下跪是古代人的大礼,今人不用。如果你能当着大众拜佛,开始时还要鼓一鼓勇气的。如果你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首先要把架子放下。你虽然跪下去了,你的人格并不低下。仰慕先哲和圣人并不丢人,实际上,你的品格更高了。
我们拜佛不是要向佛求什么,而是通过它达到心理修持的作用,修自己的恭敬心,修自己的性德。烧香、上供也如此。
佛法是内求法。佛在自己心中,自己本来是佛,因为迷惑颠倒,把自己的佛性都搞丢了。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向佛、菩萨祈求什么,而是要遵照佛的教导修正自己思想中和行为上的错误,力求净化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行为,目的是通过这种修行而找回自己的本性。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礼佛、拜佛,那就是迷信了。

真的有佛吗?

佛在世时,有佛。释迦牟尼离世两千多年了,还有没有佛?
有!

宇宙应该包括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斯宾诺沙说的实体,佛说的本性、清净法身,是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所以说,佛还在。并且,佛就在自己心中。
那么佛和菩萨显灵、显圣是真的吗?是真的!因为前面说过,本体能生万法。‘万法’即万事万物,包括鬼神现象。

那么,佛菩萨不是也具有人格化?

不要忘记了,爱因斯坦说的那个人格化的神是指创造世界和统治世界的神。而我们说的佛菩萨,是他们的化身。化身从何而来?本体能生万法,从本体变化而来。

神通是真的吗?

神通,也叫做特异功能,是真的。这本来就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本能出自本性。每一个人跟佛菩萨的本性一样,但是要经过修炼。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或者气功,修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特异功能出现。但是那是很不巩固的。只有到了相当程度,才会趋于成熟。
修什么呢?修定力,佛教叫做禅定。停止一切思惟,排除一切杂念,精神极度集中又极度放松,这是一般人体验不到的境界。定功越深,功能越大,越是巩固。
学佛的人,即使有了神通,也不许向别人炫耀,因为那样就违背了学佛的目的。学佛不是为了学神通,而是为了修清净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自性。

结  论

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需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这里说的‘现代科学的需求’指的是什么需求?
那必定是太空物理学中所遇到的那样不可思议的问题。他说的‘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如何包容?如何合一?如果把科学研究局限于物质的范围,那就永远不会有结果。正如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魏佛华伦(Warren Weaver)说:“科学在绝对意义方面来说,就不能真正地解决真理的问题。”(8)
所以,爱因斯坦说:“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11)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爱因斯坦推崇佛教是因为佛教不迷信,而是极其理性的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才会得到古今中外的许多智者、名人的肯定。这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包括知名和不知名的科学家信仰佛教的原因。

附录:其他名人谈佛教(11)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谭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无神论哲学家罗素: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释迦牟尼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

沈家祯说: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有关爱因斯坦与宗教的文章有许多。但是,观点不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这并不奇怪,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人们总是域于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经历,接受不同的教育;同时人们又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事物。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物。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人,一个大科学家,又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所以,许多不同的观点,集合起来,也许就能得出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结论。只要我们不是抱着唯我正确、唯我独尊的态度,那么,争论一定会有好处,真理就会愈辩愈明。
所见到的文章中,基本上是以爱因斯坦所崇敬的斯宾诺莎的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来分析,为自己找论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想要证明爱因斯坦信神;一是想要证明他不信神。各自在‘自然’和‘神’两个概念上做文章。
说爱氏不信神者,只抓住‘神即自然’一句,而完全忽视‘自然即神’的含义。斯氏哲学中的‘实体’论中说得很清楚。他所说的自然是包含能产的自然(实体)和被产的自然(物质世界)。那么,实体是什么呢?‘它不发布天命,但它会思想’,这就是所谓‘自然神’。
当然,这个神,不是上帝,它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但是它是万物之因。所以本文强调一下这个问题:斯氏所说的神不是上帝;他所说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它是唯一的,永恒的,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正是爱因斯坦在他的‘宇宙宗教’论说中所说的‘包含自然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他相信有一个统摄万象的根本规律。这同斯氏的哲学思想有其共同点。
企图证明爱因斯坦信神方面,虽然做过许多分析,却不那么有力。
佛教不是一般的宗教,这是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是很清楚的。说爱因斯坦不信神者,往往绕开佛教,无形中就把佛教包括在一般宗教之中,一起否定了。所以,对佛教作一定的分析和介绍就很有必要。
不论是斯宾诺莎的理论也好、佛教也好,实在太过高深。后学才疏学浅,斗胆而为罢了。希望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  网上资料:爱因斯坦论宗教与科学/ 译自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A Symposium, published by the Conference o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Democratic Way of Life, Inc., New York, 1941.  本文不同的译文亦见于《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题目是:科学与宗教 (17-24页)
2.  网上资料:爱因斯坦论佛教/译自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
3 网上资料:钟茂森: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4 于祺明:爱因斯坦宗教观析评  《科学与无神论》2006.6.  
5  范姜群健: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6 《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斯宾诺沙。
7  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  网上资料:科学,宗教与人生
9  网上资料: T. F. Torrence爱因斯坦与上帝(二)张玉金译
10  网上资料:蓝色月光/   blog.tom.com/hu-jin-sheng
11  网上资料: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 作者:budd50
含灵异事件,前世今生,鬼故事,鬼片等 Powered by Discuz! X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17: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
(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
(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

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
(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唯识论

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阿毗达磨杂集论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大毗婆沙论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17: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1] 。
印度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很难考定。
  据说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另有传说:在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和中国秦始皇(公元前246-210)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18人来到中国咸阳传教。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他也将佛教传到了中国。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

佛号“雍仲”万字
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翻译名义集:“佛陀(浮屠)。大论云。秦言知者。知未来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3]
正如季羡林所说:“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并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5]
“佛教是无神论和理性的宗教。在很多方面,佛教与科学精神具有一致性。”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蒋劲松说,“佛陀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反对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论。”宗教学专家也指出,历史上佛教从来没有反对过科学,不仅如此,历代僧人中有不少本身就是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人才,如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与他人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黄道游仪,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5]
佛教和科学没什么不同,如马铃薯和土豆,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你要脱离人间去找寻佛法,犹如找兔子角一样好笑。心外求法之辈相貌如此。
正如窥基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大疏》)中说:“因明者,唯源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大疏》引《菩萨地持经》中所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五明处即内明处、因明处、医方明处、声明处和工巧明处。大乘中观宗的创始人龙树在《菩提资粮论》中说:救脱被杀者,自然增不减。善修明巧业,自学亦教他。
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也如是开示:"经云: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曰:当于五明处求。五明系印度古代科学,即声──文字、语言──、因──论理──、工巧──艺术──、医药、内──即哲学──。换言之,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即应言科学中求也。"[6]
反对自杀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7]
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8] 可以说,佛教的缘起论即是无神论。

佛身即法身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婴儿走七步

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出家降魔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官。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随顺世法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悉无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随顺世间故示如是。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浣濯缝打。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离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依了义经
编辑

世界观

法界一界是佛教了义的世界观。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数学家能如实看清几何体形状,有些人就是看一辈子也看不清;又譬如色盲的人无法看清色盲测试图。所以同一法界,不同的人所见是不同的。正如《佛说不增不减经》所开示:“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11]
与魔斗义

永嘉大师云:“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和迷信违背科学者争,一定往生净土,诸佛菩萨必来迎,契合佛心故。譬如和上帝斗的布鲁诺菩萨。这就是我佛教的净土法门。菩萨行,净人间,与一切迷信者斗其乐无穷。正如《殊胜具戒经》所说:“尔时佛告诸善男子言。汝善男子。应共魔斗寻求圣位。若修行菩萨。成熟众生之时。先共邪魔斗战。令其变化相应善行。不求余师。是为法行 !”[12]
平等义

宝积经:“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减是名圆满。云何圆满。若于诸法不能了知则生分别。若能了知则无分别。若无分别则无增减。若无增减此则平等。”[13]
无业无报义

大士。仁今已造极猛恶业。欲害如是天人大师。是业若熟当于何受。时文殊师利告舍利弗言。如是大德如汝所说。我今唯能造作如是极重恶业。而实不知于何处受。然舍利弗。如吾见者。当若化人幻业熟时我如斯受。所以者何。彼幻化人无心分别无有念想。一切诸法皆幻化故。又舍利弗。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于意云何。如汝意者实见剑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曰。又定见彼恶业可得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曰。又定见彼受果报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如是舍利弗。彼剑既无复无业报。谁造斯业谁受报者。而反问我受报处乎。舍利弗言。大士。以何义故复如是说。文殊师利言。如我所见。实无有法业报熟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业无报。无业报熟故[14]
无报恩义

尔时善住意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言。大士。希有希有。今日乃能宣说如是甚深义处。我于大士以何报恩。文殊师利言。天子。汝莫报恩。善住意言。大士。我今云何得不报也。文殊师利言。天子。汝莫报恩。所以者何。天子。汝能如是不报恩者。即为报也。善住意言。大士。仁今宁可无报恩乎。文殊师利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报恩亦非不报。善住意言。大士。仁以何义更作是说。文殊师利言。天子。凡愚之人造种种法。起种种见。行种种行。以作如是种种见行。是故念言我当报恩。天子。此非正行善男子也。其有正行善男子者。乃至无有少作。或作不作。彼终不言我念报恩。又复天子。不报恩者。如佛世尊宣说平等。谓一切法悉无所作。无有作处。皆入平等。无有转还。亦无超越。非自非他。无作不作。是故我为无报恩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9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