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佛典《大藏经》之一·阿含部(共460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No. 12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至彼末利城中。与苾刍众。而共集会。时彼城中。有一净信优婆塞。亦名末利。于其城内。新造一舍。种种严饰。清净宽广。是舍先未曾有。沙门婆罗门等。安止其中。时末利优婆塞。闻佛世尊与苾刍众游行至此。心生欢喜。即诣佛所。到已头面礼世尊足。礼已合掌。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是优婆塞。名曰末利。我于世尊。心生净信。我此城中。新造一舍。清净宽广。是舍先未曾有。沙门婆罗门等。安止其中。我今请佛及苾刍众于我舍住。愿佛世尊。悲愍我故。受我所请
  尔时世尊。默然而受。时末利优婆塞。知佛默然受所请已。即时头面礼世尊足。右绕三匝。出离佛会。还彼舍中。重复严饰。遍诸舍宇。悉以香水。散洒其地。内外一切。普令清净。时末利优婆塞。如是严净所造舍已。还诣佛所。到已重复礼世尊足。前白佛言。世尊。先所造舍。悉以香水。散洒其地。内外清净。愿佛世尊及苾刍众。往彼舍住。今正是时
  尔时世尊与大苾刍众等。恭敬围绕。往彼末利优婆塞所造新舍。到彼舍已。佛先洗足。乃入其舍。入已周匝。普遍观察。佛即于舍中间。安详而坐。诸苾刍众。亦各洗足。次第而入。礼佛足已。于佛后面。次第而坐。末利优婆塞。后入其舍。礼世尊足。合掌恭敬。普遍顶礼诸苾刍乃于佛前。一面而坐。尔时世尊。种种慰谕彼末利优婆塞已。即为如应宣说法要。示教利喜。时末利优婆塞。闻法欢喜。心生净信。如是世尊。为彼优婆塞。如应说法。示教利喜。而过多夜。佛即告言。末利。过是夜已。当自知时
  是时末利优婆塞。闻佛言已。即从坐起。礼世尊足。合掌恭敬。普遍顶礼诸苾刍众。绕佛三匝。出离佛会
  尔时世尊。见彼末利优婆塞离会未久。即告尊者舍利子言。我此声闻苾刍。已离睡眠。皆是离尘清净大众。若诸苾刍乐说法者。即当随应而自宣说。随所利益。不应止息。时尊者舍利子。受教而住
  尔时世尊。即以僧伽梨衣等为四褺。处师子床右胁着地吉祥安隐。累足而卧。佛卧未久。尔时异处。有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于声闻苾刍。而生轻谤。欲作破坏。欲兴斗诤。出非法语。种种毁呰。作如是言。我所知法。彼声闻人。不能了知。彼所有法。我如实知。邪行是汝。正行是我。有利益是我。无利益是汝。汝所说法。前言纵是。后言即非。后言或是。前言还非。而不能作大师子吼说法利益时尼乾陀惹提子等。欲兴广大斗诤因缘。发如是等毁呰语时。各各相视。面目惨恶。复作是言。诸声闻苾刍色相威仪。而不寂静。不能离贪。未得解脱。不能见法不能善知彼出离道。不能证彼所向圣果。彼所习法。非正等正觉所说。发如是等毁呰语言兴斗诤事
  尔时尊者舍利子。知是事已。即自思念。如来大师。宴卧未久。不应以是因缘而白世尊。作是念已。告诸苾刍言。汝等当知。异处有诸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于声闻苾刍。而生轻谤。欲作破坏。欲兴斗诤。出非法语。种种毁呰。彼作是言。我所知法。诸声闻人。不能了知。彼所有法。我如实知。邪行是汝。正行是我。有利益是我。无利益是汝。汝所说法。前言纵是。后言即非。后言或是。前言还非。而不能作大师子吼说法利益。诸苾刍。彼尼乾陀惹提子等。欲兴广大斗诤因缘。发如是等毁呰语时。各各相视。面目惨恶。复作是言。诸声闻苾刍。色相威仪。而不寂静。不能离贪。未得解脱。不能见法。不能善知彼出离道。不能证彼所向圣果。彼所习法。非正等正觉所说。发如是等毁呰语言。兴斗诤事。诸苾淫。汝今当知。我等诸声闻大众。皆是离尘清净心者。现证诸法。善能了知诸出离道。各各已得所证圣果。我等声闻。所修习法。一一皆是如来大师应供正等正觉。亲所宣说一一真实。而无虚妄。诸苾刍。当知佛所宣说。谓契经祇夜记别伽陀本事本生缘起方广希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诸苾刍。当知一法。是佛所说谓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此为一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二法是佛所说。谓一名二色。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三业是佛所说。谓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即此三业。复有二种。一善。二不善。何等为善。谓身业善行。语业善行。意业善行。何名不善。谓身业不善行。语业不善行。意业不善行
  复次三不善思惟。是佛所说。谓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
  复次三善思惟。是佛所说。谓离欲思惟。无嗔思惟。不害思惟
  复次三不善根。是佛所说。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复次三善根。是佛所说。谓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
  复次三漏。是佛所说。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复次三求。是佛所说。谓欲求有求梵行求
  复次三爱。是佛所说。谓欲爱色爱无色爱
  复次三界。是佛所说。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复次三不善界。是佛所说。谓染欲界。嗔恚界。损害界
  复次三善界。是佛所说。谓无欲界。无嗔界。不害界
  复次三有。是佛所说。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复次三聚。是佛所说。谓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复次三受。是佛所说。谓乐受苦受非苦乐受
  复次三苦。是佛所说。谓轮回苦苦苦坏苦
  复次三种欲生。是佛所说。谓现处欲欲生。化乐欲欲生。他化自在欲欲生
  复次三种乐生。是佛所说。谓有众生生。生已受乐。如人中一类。是名第一乐生。复有众生。长受喜乐。此乐广大。适悦庆快。如光音天。是名第二乐生。复有众生。乃至尽寿受快乐足。如遍净天。是名第三乐生
  复次三种福事成就慧行。是佛所说。谓布施庄严成就慧行。持戒庄严成就慧行。禅定庄严成就慧行
  复次三三摩地。是佛所说。谓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复有三三摩地。是佛所说。谓空解脱三摩地无愿解脱三摩地。无相解脱三摩地
  复次三住。是佛所说。谓天住梵住圣住
  复次三根。是佛所说。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复次三增上。是佛所说。谓世增上。法增上。我增上
  复次三佛。是佛所说。谓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诸佛
  复次三言说事。是佛所说。谓过去言说事。未来言说事。现在言说事
  复次三眼。是佛所说。谓肉眼天眼慧眼
  复次三明。是佛所说。谓宿命智明。众生生灭智明。漏尽智明
  复次三通。是佛所说。谓神境通。说法通。教诫通
  复次三不净。是佛所说。谓身不净。语不净。心不净
  复次三净。是佛所说。谓身净语净心净
  复次三学。是佛所说。谓戒学定学慧学
  复次三品。是佛所说。谓戒品定品慧品
  复次三火。是佛所说。谓贪火嗔火痴火
  复次三分位。是佛所说。谓生分位。成分位。法分位。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四念处观。是佛所说。谓观身不净。无生起想。调伏无明。离烦恼受。观受是苦。观心生灭。善观诸法。亦复如是
  复次四正断。是佛所说。谓已生诸不善法。发勤精进。摄心志念。皆悉断除。未生诸不善法。发勤精进。摄心志念。防令不起。未生诸善法。发勤精进。摄心志念。而令生起。已生诸善法。发勤精进。摄心志念。而令一切增长圆满。此名四正断
  复次四神足。是佛所说。谓欲三摩地。断行具足神足。精进三摩地。断行具足神足。心三摩地。断行具足神足。慧三摩地。断行具足神足
  复次四禅定。是佛所说。谓若苾刍。已能离诸欲不善法。有寻有伺。此名第一离生喜乐定。若复苾刍。止息寻伺。内心清净。安住一想。无寻无伺。此名第二定生喜乐定。若复苾刍。不贪于喜。住于舍行。身得轻安妙乐。此名第三离喜妙乐定。若复苾刍。断除乐想。亦无苦想。无悦意。无恼意。无苦无乐。此名第四舍念清净定。如是等名为四禅定
  复次四无量。是佛所说。谓若苾刍。发起慈心。先于东方行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然行慈。而彼慈心。于一切处。一切世界。一切种类广大无量。而无边际。亦无分限。此名慈无量。悲喜舍三。亦复如是。此等名为四无量
  复次四无色定。是佛所说。谓若苾刍。离一切色。无对无碍。而无作意。观无边空。此观行相。名空无边处定。复离空处。而非所观。但观无边识。此观行相。名识无边处定。复离识处。而非所观。但观一切。皆无所有此观行相。名无所有处定。复离无所有处行相。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名为四无色定
  复次四智。是佛所说。谓法智无生智。等智他心智
  复次四安住。是佛所说。谓一切行安住。舍行安住。寂静行安住。慧行安住
  复次四圣谛。是佛所说。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往向圣谛
  复次四种布施清净。是佛所说。谓有布施。施者清净。非受者。或有布施。受者清净。非施者。或有布施。亦非施者亦非受者。谓所施清净或有布施。施者受者二俱清净
  复次四生。是佛所说。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复次四种母胎事。是佛所说。谓有能了知入母胎事。住母胎事。出母胎事。此名第一母胎事。有能了知入母胎事住母胎事。不能了知出母胎事。此名第二母胎事有能了知入母胎事。不能了知住母胎事。出母胎事。此名第三母胎事。有不能了知入母胎事。住母胎事出母胎事此名第四母胎事。如是等名为四种母胎事
  复次四识住。是佛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生受缘受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想生想缘想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行生行缘行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如是等名为四识住
  复次四法句。是佛所说。谓神通法句。离恚法句。平等法句。平等三摩地法句
  复次四娑摩那曩法。是佛所说。谓若现在乐。此为苦报。若现在苦。此为苦报。若现在苦。此为乐报。若现在乐。此为乐报。此名四娑摩那曩法
  复次四向。是佛所说。谓无忍忍调伏寂静
  复次四神通道。是佛所说。谓苦迟缓神通。苦速疾神通。乐迟缓神通。乐速疾神通
  复次四预流身。是佛所说。谓有一类预流。于佛如来信心不坏。不毁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了知世法。有一类预流。心得清净。证得佛法。正见正行。各各了知自所修法。有一类预流。心生喜乐。见在家者及彼出家持净戒者。心生尊敬。有一类预流。自修净戒。具足不坏。智慧明利。善相寂静。如是等名为四预流身
  复次四沙门果。是佛所说。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复次四取。是佛所说。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复次四三摩地想。是佛所说。谓有见法得乐行转。此为三摩地想。有知见转。此为三摩地想。有慧分别转。此为三摩地想。有身得漏尽转。此为三摩地想
  复次四力。是佛所说。谓慧力。精进力。无碍力。摄力
  复次四补特伽罗。是佛所说。有补特伽罗。谓我能修行。我持戒。我如法相应。非他能修行。非他持戒。非他如法相应。有补特伽罗。谓他能修行。他持戒。他如法相应。非我能修行。非我持戒。非我如法相应。有补特伽罗。谓我能修行。他亦能修行。我持戒他亦持戒我如法相应。他亦如法相应。有补特伽罗。谓我不能修行。他亦不能修行。我不持戒。他亦不持戒。我不如法相应。他亦不如法相应。如是等名为四补特伽罗
  复次四随众事。是佛所说。谓与众同一住处。与众同一饮食。与众同一忏悔。与众同一受用
  复次四大轮。是佛所说。谓善说妙法。依止正士。愿心平等。修先慧行
  复次四摄法。是佛所说。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复次四无碍解。是佛所说。谓义无碍解。法无碍解。乐说无碍解。辩才无碍解
  复次四烦恼。是佛所说。谓欲烦恼。有烦恼。见烦恼。无明烦恼
  复次四行。是佛所说。谓欲行。有行。见行。无明行
  复次四身聚。是佛所说。谓无明身聚。嗔身聚。戒禁取身聚。一切着身聚
  复次四爱生。是佛所说。谓有苾刍。因彼衣服而生爱心。爱心起故。即生取着。有苾刍。因彼饮食。而生爱心。爱心起故。即生取着。有苾刍。因坐卧具。而生爱心。爱心起故。即生取着。有苾刍。因诸受用。而生爱心。爱心起故。即生取着。此名四爱生
  复次四食。是佛所说。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复次四不护。是佛所说。谓如来不护身业。身离诸过。如来不护语业。语离诸过。如来不护意业。意离诸过。如来不护寿命。命无损减
  复次四颠倒。是佛所说。谓无常谓常。是故生起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以苦谓乐。是故生起想心见倒。无我谓我。是故生起想心见倒。不净谓净。是故生起想心见倒。如是等名为四颠倒
  复次四恶语言。是佛所说。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复次四善语言。是佛所说。谓如实语。质直语。不两舌语。依法语
  复次四非阿曳啰行。是佛所说。谓不见言见。不闻言闻。失念言记念。不知言知
  复次四阿曳啰行。是佛所说。谓实见言见。实闻言闻。不失念言记念。实知言知
  复次四记。是佛所说。谓一向记。分别记。返问记。默然记。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下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复次诸苾刍。当知五取蕴。是佛所说。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复次五欲。是佛所说。谓眼见于色。心喜乐欲。以乐欲心取着色尘。耳闻于声。鼻齅于香。舌了于味。身觉于触。亦复如是
  复次五障。是佛所说。谓乐欲障。嗔恚障。睡眠障。恶作障。疑惑障
  复次五种烦恼分结。是佛所说。谓乐欲烦恼分结。嗔恚烦恼分结。有身见烦恼分结。戒禁取烦恼分结。疑惑烦恼分结
  复次五悭。是佛所说。谓饮食悭。善事悭。利养悭。色相悭。法悭
  复次五受根。是佛所说。谓乐受根。苦受根。喜受根。忧受根。舍受根
  复次五胜根。是佛所说。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复次五力。是佛所说。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复次五学力。是佛所说。谓信学力。精进学力。念学力。定学力。慧学力
  复次五出离界。是佛所说。谓有苾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能离欲。随诸欲境。起所欲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后复能观所有欲境。起离欲心。欲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无欲心。以是义故。由欲为缘。引生无漏。有苾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能离嗔。于违碍境。起嗔恚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后复能观诸违碍境。起离嗔心。嗔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无嗔心。以是义故。由嗔为缘。引生无漏。有苾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能离害。于不可意境。而起害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后复能观诸不可意境。起不害心。害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不害心。以是义故。由害为缘。引生无漏。有苾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其心容受。未离色相。于诸色境。起着色心。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后复能观彼色境界。起离色心。色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离色心。以是义故。由色为缘。引生无漏。有苾刍具多闻者。不能见苦。执著有身。未离身相。而于有身。起实有想不退不没。未能解脱。即以此缘。后复能观有身当灭。起身灭想。执心退没。爱乐解脱。善作正行。得心解脱。解脱心起。乃能远离不相应法。住身灭想。以是义故。有身为缘。引生无漏。如是等名为五出离界
  复次五解脱处。是佛所说。谓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利益。若时闻师宣说正法。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未能广大听受记念。但于其中。能知一法。随知一法。即解一义。若不解其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其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能于其中。广大听受。广大记念。随知诸法。即解诸义。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喜心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由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复能一一如实解了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复能心住一境。不退不没。于所闻法。随寻随伺。发生正慧。随起寻伺。即于诸法。一一了知。随知诸法。即解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苾刍。于说法师所。亲近承事。尊重恭敬。修习梵行。暂无止息。随其亲近承事。即得闻法。随其所闻。心生喜乐。起重法想。随生彼心。而能广大听受记念。心住一境。不退不没。于所闻法。随寻随伺。发生正慧。已复能于彼别三摩地门。善住摄心。随所住心。转复增胜。即于诸法。一一了知。随知诸法。即解诸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若不解诸义。即不能于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诸义。心生欢喜。以心喜故。身得轻安。由身轻安。即乐受相应。以乐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实知。复如实观。如实观故。即离尘离贪。得解脱智。解脱智起。即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等名为五解脱处
  复次五趣。是佛所说。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复次五净居。是佛所说。谓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复次五士夫入法。是佛所说。谓中入。生入。有行入。无行入。上流入。此名五士夫入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内六处。是佛所说。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复次外六处。是佛所说。谓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复次六识。是佛所说。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复次六触。是佛所说。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复次六受。是佛所说。谓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复次六想。是佛所说。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复次六爱。是佛所说。谓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复次六悦意处。是佛所说。谓见可爱色。是悦意处。闻可爱声。是悦意处。齅可爱香。是悦意处。了可爱味。是悦意处。觉可爱触。是悦意处。分别善法。是悦意处
  复次六不悦意处。是佛所说。谓见不可爱色。是不悦意处。闻不可爱声。是不悦意处。齅不可爱香。是不悦意处。了不可爱味。是不悦意处。觉不可爱触。是不悦意处。分别不善法。是不悦意处
  复次六舍行。是佛所说。谓见色行是色舍处。闻声行是声舍处。齅香行是香舍处。了味行是味舍处。觉触行是触舍处。知法行是法舍处
  复次六念。是佛所说。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复次六行。是佛所说。谓见行。闻行。利益行。学行。分别行。念行
  复次六离尘法。是佛所说。谓若苾刍。现住身业行慈。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苾刍。现住语业行慈。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苾刍。现住意业行慈。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苾刍。如法受利。如法乞食。随有所得如法而食。任持自行。远离非法。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苾刍。修净戒行。不毁不缺。离诸过失。增益善力。随诸所行。戒行具足。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有苾刍。不着身见。作出离想。求断苦尽。随诸所行。不住诸见。从初修习所有梵行。坚固不坏。如是等名为六离尘法
  复次六种斗诤根本。是佛所说。谓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乐作罪。又乐亲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爱敬于己。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乐作罪。又乐亲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爱敬于己。又复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能观法。有一类补特伽罗。自乐作罪。又乐亲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爱敬于己。又复乐欲与僧斗诤。有一类补特伽罗。具有谄诳悭嫉覆等诸随烦恼。及身见邪见边见见取不能远离。有一类补特伽罗。具身见等起颠倒心。又复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能观法。有一类补特伽罗。具身见等。起颠倒心。又复常乐与僧斗诤。如是等名为六种斗诤根本
  复次六种对治出离界。是佛所说。谓有苾刍。作如是言。我修慈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慈心对治。我于嗔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慈心解脱观故。所有嗔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慈心现前。是故嗔心不于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慈心出离因故。有苾刍。作如是言。我修悲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悲心对治。我于害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悲心解脱观故。所有害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悲心现前。是故害心不于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悲心出离因故。有苾刍。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喜心对治。我于不喜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喜心解脱观故。所有不喜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喜心现前。是故不喜心不于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喜心出离因故。有苾刍。作如是言。我修舍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舍心对治。我于欲贪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舍心解脱观故。所有欲贪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舍心现前。是故欲贪之心。不于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舍心出离因故。有苾刍。作如是言。我修无相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无相心对治。我于取相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无相心解脱观故。所有取相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无相心现前。是故取相之心。不于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无相心出离因故。有苾刍。作如是言。我修决定行。以决定法对治。我于疑惑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决定行故。所有疑惑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决定心现前。是故疑惑之心。不于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决定心出离因故。如是等名为六种对治出离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七觉支。是佛所说。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复次七三摩地缘。是佛所说。谓正观察。正筹量。正言说。正施作。正活命。正勇猛。正念住。复次七解脱行想。是佛所说。谓不净想。死想。饮食不贪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边想
  复次七力。是佛所说。谓信力。念力。无畏力。精进力。忍力。定力。慧力
  复次七种补特伽罗。是佛所说。谓心解脱。俱解脱。慧解脱。身证。信解脱。法行。信行
  复次七识住。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识所住。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识所住。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识所住。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识所住。空无边处天。是识所住。识无边处天。是识所住。无所有处天。是识所住。此名七识住。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八解脱。是佛所说。谓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想受灭解脱
  复次八胜处。是佛所说。谓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青。所谓观如乌摩华。及青色衣。于二分青中。皆是青显青现青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黄。所谓观如讫哩瑟拏阿迦罗华。及黄色衣。于二分黄中。皆是黄显黄现黄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赤。所谓观如满度[口*尔]嚩迦华。及赤色衣。于二分赤中。皆是赤显赤现赤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白。所谓观如白色华。及白色衣。于二分白中。皆是白显白现白光。广多清净。作是观时。起胜知见。是为胜处。如是等名为八胜处
  复次八种世法。是佛所说。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复次八正道。是佛所说。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名八正道。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九众生居。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众生居。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众生居。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众生居。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众生居。空无边处天。是众生居。识无边处天。是众生居。无所有处天。是众生居。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众生居。及无想天。是众生居。此名九众生居。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复次十具足行。是佛所说。谓不坏正见。不坏正思惟。不坏正语。不坏正业。不坏正命。不坏正精进。不坏正忍。不坏正定。不坏正解脱。不坏正智。此名十具足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
  尔时世尊知尊者舍利子为诸苾刍如应说法已。佛即从其宴卧安详而起。告尊者舍利子言。善哉善哉。舍利子。如汝所说。是佛所说。此法名为大集法门。后末世中。能与众生。作大利益。于后末世。我诸苾刍修梵行者。应当于此大集法门。受持读诵。宣通流布。又舍利子。后末世中。若人得此大集法门受持者。是人于未来诸佛法中。为净信善男子。于佛教法。深生爱乐。广大开晓。心大欢喜。尔时诸苾刍闻佛称赞此大集法门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No. 13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贤者舍利曰。请诸比丘听说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净除至竟说行听。从一增至十法。听向意着意。听说如言。诸比丘从贤者舍利曰。请愿欲闻。舍利曰。便说从一增起至十法。皆聚成无为。从苦得要出。一切恼灭
  第一一法。行者竟无为但守行
  第二一法。可思惟意不离身
  第三一法。可识世间粗细
  第四一法。可弃憍慢
  第五一法。可着意本观
  第六一法。多作本观
  第七一法。难受不中止定
  第八一法。可成令意止
  第九一法。当知一切人在食
  第十一法。当证令意莫疑
  是行者十法。是不非是不异。有谛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观
  第一两法。行者竟无为当有意亦当念
  第二两法。可增行止亦观
  第三两法。当知名字
  第四两法。可舍痴亦世间爱
  第五两法。当除不愧不惭
  第六两法。难定两法不当尔尔
  第七两法。当知当不尔尔
  第八两法。可求尽点。不复生点
  第九两法。可识人本何因缘在世间得苦。亦当知何因缘得度世
  第十两法。当自证慧亦解脱。是为行者二十法。是不非是不异。有证如有不惑不倒。是知有持慧意观
  第一三法。行者竟无为事慧者。亦闻法经。亦当观本
  第二三法。当思惟。欲念。定不欲但念。亦不欲亦不念
  第三三法。可识。欲有。色有。不色有
  第四三法。可舍。欲爱。色爱。不色爱
  第五三法。可舍。本三恶。贪欲恶。嗔恚恶。愚痴恶
  第六三法。可增。无有贪欲本。无有嗔恚本。无有愚痴本
  第七三法。难受。相定相。定止相。定起相
  第八三法。可作。三活向。空。不愿。不想
  第九三法。可识。三痛。乐痛。亦不乐亦不苦痛
  第十三法。自证慧不复学。从本来。亦往生。尔无所应除。是为行者三十法。是不非是不异。有谛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观
  第一四法。行者竟无为天人轮。好郡居。依慧人。自直愿。宿命有本
  第二四法。增行。四意止。自观身观内外身观。莫离意知着意。离世间痴恼。痛痒意法亦如观身法
  第三四法。可识。四饭。搏饭。乐饭。念饭。识饭
  第四四法。可舍。四[虫*养]。欲[虫*养]。意生是[虫*养]。戒愿[虫*养]。受身[虫*养]
  第五四法。可减。四失。戒失。意是失。行失。业失
  第六四法。可增。四成。戒成。意是成。行成。业成
  第七四法。难知。四谛。苦谛。习谛。尽谛。受灭苦谛
  第八四法。令有四黠。苦黠。习黠。尽黠。道黠
  第九四法。可识。四相识。少识。多识。无有量无所有不用识知多知无有量知无所有不用智知
  第十四法。自证。一法身当知。二法意当知。三法眼当知。四法慧当知。是为行者四十法。是不非是不异。有谛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观
  第一五法。行者竟无为。五种断意。何等五。道弟子有道信有根着本。无有能坏者。忍辱亦仙人。若天若魔若梵。亦余世间耶。亦无有匿无有态。真直如有身行。意着道慧同行。身亦少病安善。如应持腹行。身不大寒不大热。无有恚时和令消饮食啖。令身安调。发精进行。有瞻精进方便。坚得好法。意不舍方便。宁肌筋骨血干。尽精进不得中止。要当得所行。行慧从起灭慧得道者。要不厌行直灭苦。是五种断意
  第二五法。可增行德者。五种定。行道弟子。是身自守得喜乐。浇渍身行。可身一切无有一处不到喜乐。从自守乐。譬慧浴者。亦慧浴弟子。弟子持器。若杅若釜。澡豆水渍。已渍和使澡豆着腻。内外着腻不复散。从渍腻故。道行者亦如是。是身自守爱生乐。渍和相近相着。身一切无有不着。从自守喜乐。道弟子。是五种定。是上头行
  亦有道弟子。是身已定喜乐。浇渍身行。可身一处无有不到从定喜乐。譬阪头泉水池。亦不从上来。亦不从东。亦不从南。亦不从西。亦不从北。但从泉多水润生遍泉水。为泉浇渍。无有一处不到水冷水。道弟子行如是。是身定喜乐。浇渍身行。可遍身一切无有不到。从定喜乐。道弟子是五种定。是为第二行。亦有道弟子。是身不着爱着乐。相连至到相促相。可遍一切身到不喜乐。譬如莲华水中生水中长。至根至茎至叶。一切从冷水遍浇渍遍行。道弟子身亦如是。从无有爱乐浇渍。可一切身遍从无有爱乐。道弟子。是五种定。是为第三行
  亦有道弟子。是身净意。已除受行成行。身中无有一处不到从净意除意。譬如四姓亦四姓子。白[叠*毛]若八丈九丈。人头足遍裹身遍。无有不到从白[叠*毛]净[叠*毛]。如是道弟子。是身净意除意已有行。一切身无有不到已覆净意除意。道弟子。是五种定。是为第四行
  亦有道弟子。受身观谛。已熟念熟居熟受。譬如住人观坐人。坐人观卧人。道弟子行如是。受行相思惟熟受。以熟受熟念熟事熟受。道弟子是五种定。是为第五行
  第三五法。当知五种。一为色受种。二为痛受种。三为想受种。四为行受种。五为识受种
  第四五法。当舍五盖。一为爱欲盖。二为嗔恚盖。三为睡眠盖。四为戏乐盖。五为悔疑盖
  第五五法。可当咸。五心意钉。若学者不信道。疑不下不可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人本欲生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类国。行拘类国法治处。是时贤者阿难。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为分明易现。便贤者阿难。夜已竟起到佛。已到为佛足下礼已讫。一处止已止一处。贤者阿难白佛。如是我为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为分明易现。佛告阿难。勿说是分明易知易见。深微妙。阿难。从有本生死。是阿难。从本因缘生死。如有不知不见不解不受。令是世间如织机蹑撰往来。从是世后世。从后世是世。更苦世间居。令不得离世间。如是因缘。阿难。可知为深微妙。从有本生死明亦微妙。若有问。有老死因缘。问是。便报有因缘。何因缘阿难老死。便报生故。若有问。有生因缘。问是。便报有因缘。何因缘生。有故为生。若有问。有因缘有。便报有因缘有。何因缘有。报受因缘有。若有问。有因缘受。报有因缘受。何因缘受。报为爱求因缘受。如是阿难。从爱求因缘受。从受因缘有。从有因缘生。从生因缘老死忧悲苦不可意恼生。如是为具足最苦阴。从是有习。生因缘阿难为老死。是故说。是为从是致有是。当从是阿难分明。为生因缘老死。若阿难无有生。为无有鱼鱼种。无有飞鸟飞鸟种。为无有蚊虻蚊虻种。为无有龙龙种。为无有神神种。为无有鬼鬼种。为无有人人种各各种。若如有如有无有。亦无应有令有生。一切阿难无有生。为有老死不。阿难白佛言不。佛便告阿难。从是因缘当知。为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老死为生故。生因缘阿难为老死。生因缘阿难为老死。若有问。有因缘生。可报有因缘生。何因缘生。为有因缘故。从是阿难因缘当知。令从是有有因缘生。若阿难有因缘无有。宁有鱼鱼种。飞鸟飞鸟种。蚊虻蚊虻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人人种各各种。如应应有无有。亦无有者为有无有。一切阿难无有。为有生不。阿难言不。是故阿难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生为有有故。从有因缘阿难为生。若有问。有因缘有。便言有。何因缘阿难有。可报为受因缘。有因缘有。如是分明为受因缘有。设阿难受因缘无有。亦无有受有。一切阿难无有受。为有现不。阿难报不。如是阿难。为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有受。受因缘阿难为有。有因缘阿难受。有因缘阿难受。如是问对。为有何因缘有受。可报爱因缘。从是因缘阿难当知。为爱因缘受。若阿难无有爱。亦无有受。亦无有当受。一切阿难无有爱。为有受不。亦有受名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为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爱因缘受。爱因缘阿难为受。如是阿难为爱因缘求。求因缘利。利因缘计。计因缘乐欲。乐欲因缘发求。以往爱因缘便不欲舍悭。以不舍悭因缘便有家。以有家因缘便守。从守行本。阿难便有刀杖。从有刀杖。便有斗诤言语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若阿难。本无有亦无所守。亦无有守。一切阿难无有守。为有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是从是发。是为本是为习是为因缘。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从守故阿难便有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如是但为多苦为从五阴习致。家因缘令有守。是故为说是当从是知。阿难。为家因缘守。若家因缘无有。已无有受。当何因缘有家。一切家因缘无有。宁有家不。宁有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有守。为守故从家阿难令有守。难舍悭因缘令有家。从是因缘有是。当从是因缘知。阿难。为难舍悭因缘令有家。若难舍悭阿难无有。亦无有受。已无有受。宁当有悭难舍不。一切阿难悭难舍已无有。宁当有家不。阿难白佛言。无有。如是阿难。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受家。悭难舍故阿难令有家。从往受阿难因缘令有悭难舍。是故有是言。亦从是因缘有是。如是当从是因缘阿难可解。为从发受。从是受悭难舍。若阿难发受无有。宁有受。亦何因缘往受。一切阿难无有发受。宁当有悭难舍不。阿难白佛言不。如是阿难。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悭难舍为发往受。故亦为发有因缘。故阿难受有悭难舍。欲贪因缘阿难令有发。是故说是。当从是因缘阿难知。为从欲贪因缘令发。若欲贪阿难无有。已无有因缘。亦何因缘当有欲贪。一切阿难欲贪无有。宁当有发往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发为有欲贪。故为从欲贪阿难令发。已发从发往令有欲贪。是故为说。当从是因缘知。为从发往令有欲贪。若无有发往阿难亦无有令发往。一切阿难虽发往若有贪欲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为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贪欲为有。发往因缘令有欲贪。从是利故阿难令发往。为从是说是当从是因缘知。为从利因缘令发往。若阿难以无有利亦无有求。亦何因缘有求。一切阿难已无有利。宁当有发往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发往利故利故亦发求。从求因缘故令有利。故说是从是因缘当知。令从求因缘有利。若求因缘阿难无有。亦何因缘有求。亦从何因缘求。一切阿难以无有求。若有见利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有利为有求故。求故阿难令有利。从爱故令有求。是故说当从是知。令从爱求。若阿难无有爱。亦无有求。亦无有因缘求亦无有爱。一切阿难爱无有。宁当有求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有爱故令有求。求故令有爱。彼阿难欲爱亦有爱。是二皆痛相会。有痛因缘阿难若有。问是。便言有。何因缘有。便言更因缘有。从是因缘阿难亦当知。令更因缘痛。若阿难眼不更。亦无有应当更。眼亦不得更。一切阿难眼已不更。宁有眼更不。亦有眼当因缘生不。为乐为苦为亦不乐亦不苦。阿难应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眼更痛。眼更因缘阿难令眼知痛。耳亦如是。鼻亦如是。舌亦如是。身亦如是。心不更阿难亦无有当更。亦无更因缘令心更。一切阿难心无有更。宁当有心更入因缘令有痛不。令有乐不。令有苦不。令有不苦不乐不。阿难应不。如是阿难。是为有是为本是为习是为因缘。痛令有更。心更因缘阿难令有痛。若有问。有因缘更不。对为有。何等更有因缘。对为名字因缘。当从是阿难可知。令从名字因缘更。若从所处有亦从所处应受。令名身聚有。若阿难。从所处有。亦从所处应受无有。为有更有名字不。阿难言不。若阿难从所处有。亦从所应受无有。今名身有无有。宁当有对更不。阿难言不。一切阿难。名字亦色身无有。为有更不。为从有更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为从是是发。为从是是本。为从是是习。为从是是因缘。从是是更令从是名字。名字因缘阿难令有更。阿难有名字因缘。设有问。便对为有。何因缘名字。谓识因缘为有。当从是因缘阿难解知。为识因缘名字。若识阿难不下母腹中。当为是名色随精得驻不。阿难言不。若识阿难母腹已下不得驻去。为有名字得致不。阿难言不。识阿难为本。若男儿若女儿已坏已亡。令无有为。得名字令增长令所应足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起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名字从识。识因缘阿难为有名字。有因缘阿难识。若问是。便对有。从何因灭有识。名字因缘有识。当从是因缘阿难分别解。为名字因缘识。若阿难。识不得名字驻。已识不得驻得增上。为有生老死苦习能致有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致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识令有名字。名字因缘有识。是如是为识因缘名字。名字因缘识。止是说名止是处。对止是诤本现。当从有慧莫受。几因缘阿难为计痛是为身。阿难言。是法本从佛。是法正本。佛自归本。佛愿令佛说。令从佛说。是说受解利。佛言。听阿难。善哉善哉。谛受念。佛便说。贤者阿难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有见。是痛为身。或有见。是痛计非身。但为身更痛法见是为身。或一身为是痛。见不为身亦不为痛法。见痛法计是不为身。但为见是身为身彼阿难或为在是痛计为身。当为对说是。是痛贤者为三辈。有乐痛。有苦痛。有不乐不苦痛。是贤者。三痛见何痛应作身。乐痛时阿难是时二痛已为灭。为苦亦不乐亦不苦。是时但为乐更。乐痛阿难非常。苦要灭。乐阿难痛已灭。离身不在身计。是如是是时阿难苦痛便时。是时为两痛已灭。为乐亦苦。是时但为更苦痛。苦阿难痛非常。苦尽法。苦阿难痛已尽。身不复更知。是时阿难亦不苦亦不乐不更是痛。是时两痛灭。痛亦苦。但为是时不苦不乐更是痛。不苦不乐阿难痛法非常苦尽。不苦不乐阿难痛已尽。应无有身。自有是计。或阿难为行道。为是非常法。痛为计见身。或有阿难为行道。放散乐苦痛。为自见计身。如是阿难。因缘不应可为痛作身见身。彼阿难。或不痛计见是身。但为身法更痛。便可报。若贤者无有痛更。亦不见所更。宁当应有是不。是时阿难比丘不痛为见计非是身。宁应是法更痛亦见是身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是因缘亦不应亦不可令或一无有痛计是身。但为身更痛。彼阿难所不计痛为身。亦不见是痛非身。亦不身更痛。亦痛法不见不计是身。但为计我为不觉是身。是身。便可报。一切贤者自计身。不更痛。宁应有身不。是时比丘不痛为身。身亦不更痛。痛法亦不为身。有身但为不觉身耳。如是观身。宁应身不。阿难言不。如是因缘阿难不应令无有痛为身。亦不身为更。亦不应法为身。亦不应不觉身为身。如是阿难。一切痛为作身已痛见见是身。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不为痛作身为见不见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比丘不为痛作身。亦不见痛为身。亦不为身更。亦不痛法计为身。亦不见身见为身。亦不从或有是身。亦不从是见。见是身已如是见。不复致世间。令不复受世间已不复受致世间。便不复忧已不复忧。便无为度世。便自知为已。尽生老病死忧。已毕行已足。所应作已作。不复还在世间。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计痛为身。自方便作。亦不见见为身。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为色作身。阿难报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或为行道。为少色行为身。阿难或为行道。为不少色行为身。亦色无有量行为身。但为少不色行为身。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亦不色少行为身。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亦不无有少色行为身。但为不色无有量行为身。彼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便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令结使。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行身。但为色无有量计作为是身。现是阿难或为行道。色无有量为计作身。身已坏死令复现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为计身色无有量。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色无有量为身令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亦无有量色。计但为念少色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为计身。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令身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堕行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计堕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不色为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自计为致身。身几因缘阿难为行道。色不行作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为行道。或不为色作身。亦不为色计为身。亦不为色无有量。亦不为色少。亦不为色无有量计为身。彼阿难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身。亦不为计是身。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少色作身。亦不为堕是身。己坏死令不复见是身相像。不为是对行对如是是无有。齐是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亦不计为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色无有量为身。亦不作色为身。现在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计是身。己身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现是阿难为行道。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己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令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阿难为身。亦不堕计为成身。己身坏死。如是身令不复见是计。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亦令不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成身。亦不堕计是身。亦有是七处阿难令识得驻。亦有二受行从得解

有色为令从是有。若干身若干思想。辟或人或天。是为第一识止处

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梵天。长寿本在处。是为第二识止处

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是天名为明声。是为第三识止处

有色为令从是。一身一像思亦一。辟天名为遍净。是为第四识止处

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色想度多想灭为无有量空空慧受意止。辟天名为空慧行。是名第五识止处

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空行竟过无有量识从慧受意止。辟天为识慧。是名为第六识止处

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识慧过度无有量不用从是慧意受止。辟天名为不用从受慧。是为第七识止处

何等为阿难亦有二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令不更思想。辟天名为不思想。是为一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从不用得度为受不思想亦有思想受行止。辟天名为不思想亦有思想。是为二受行从得解。彼阿难所第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若干思想。辟名为人亦一处。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知是识亦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往处。阿难言不。彼阿难第二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一想。辟天名为梵身。长寿本第一在处。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以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三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一身若干想。辟天名为明。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四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一像一身思想。辟天名为遍净。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行为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五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色得度地想已没无有量空空慧行受止。辟天名为空慧。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六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空慧度识无有量受慧行止。辟天名为识慧。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七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识慧度无有量不用已舍受慧行。辟天名为不用受慧行。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一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无有想亦不受。辟天名不思。若阿难为行道。已知是从受。亦知从受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二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不用从慧得度过无有思想亦未离思想为受行止。辟天名为无有思想解。若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已知。为是解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若阿难为行道。如是知。如是见。说为不知不见。若有是结使。是时应说为常。是时应说非常。是时应说世间有本。是时应说世间无有本。是时应说得道以死复生。是时应说得道不得死。为有无有。度世死从是结使。是时阿难为行道。是七识止处二受行从得解。如是如有从谛慧见从是意已解已得解脱。是名为阿难为行道无所著从慧得解脱。亦有阿难八解脱处。何等为八色。观色。是为第一解脱处。内观色不想外观色。是为第二解脱处。观三十六物净身受观行止。是为第三解脱处一切。从色想已度。灭地想。若干想不念无有量空慧已受竟。辟天名为空慧是名为第四解脱处。一切从空慧已度无有量识慧受竟。辟天名为识慧。是名为第五解脱处。一切从识慧得度无所有不用受慧竟行。辟天名为不用无所用慧行。是为第六解脱处。一切从不用慧得度无有思想亦不无有思想竟受止。辟天名为思想。是名为第七解脱处。一切从无有思想竟得度灭思想亦觉尽身已更竟受止。是为第八解脱处。若已阿难行道。七识止处二受行。从得解脱。亦是八解脱处。是如有是慧已。更见从是竟我却不用。已得解脱。如是本福已身更竟止。是名阿难行道无所著从两行得解脱。佛说如是阿难受行

佛说人本欲生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帝释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东庵罗园。大婆罗门聚落之北。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与大众俱

尔时帝释天主。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即告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可知不。我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我欲与汝共诣佛所亲近供养。是时五髻乾闼婆王子闻是语已。白帝释言。甚善天主。作是言已。即持琉璃宝装箜篌。随从帝释。时彼天众。闻帝释天主与五髻乾闼婆王子。发心往诣佛所亲近供养。亦各发心乐欲随从往诣佛所亲近供养。尔时帝释天主与五髻乾闼婆王子及彼天众。从彼天没。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即到摩伽陀国毗提呬山侧。是时彼山忽有大光普遍照耀。其山四面。所有人民见彼光已。互相谓言。此山何故有大火燃。映蔽本相犹如宝山。尔时帝释天主告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见此山有如是殊妙色不。为佛世尊安止其中四事清净。又复此山所有堂殿悉皆宝成。人所居者。尽诸烦恼悉证圣果。乃至大力诸天亦常止此。又复告言。是故我等难逢难遇。如先所说亲近供养。今正是时。汝五髻乾闼婆王子可以所持之乐。当作供养。何以故。过此已往。实难值遇。时乾闼婆王子闻是语已。白帝释言。甚善甚善。说是言已即起思念。诸佛如来具天耳通。无远无近皆悉能闻。作此念已。即动所持琉璃宝装箜篌。于其声中而出伽陀。于伽陀中说所乐事。彼伽陀曰

 如日光贤女  当请求父王
 与我为眷属  是知如贤良
 我所恋慕汝  譬如热恼者
 思念于清凉  如渴人思水
 如病者思药  如饥者念食
 如大象被钩  而不能前诣
 又如阿罗汉  乐求寂灭法
 今我所求愿  其义亦复然
 贪欲增烦恼  此无有真实
 不果所愿求  受种种苦恼
 我所作福业  供养阿罗汉
 所获得果报  当与汝共之
 我求日光女  是意甚坚固
 帝释诸天主  当施我所愿 

尔时世尊于帝释岩中。以天耳通遥闻其声。即以神力遥告五髻乾闼婆王子言。善哉善哉。乾闼婆王子。汝善于乐鼓动弦时。出微妙音如妙歌声。作歌声时复如弦音。以何因故。久发音乐于彼弦中而出伽陀。复于伽陀说三种音。谓爱乐音龙音阿罗汉音

尔时五髻乾闼婆王子承佛神力。遥闻佛语即白佛言。世尊。我念一时有乾闼婆王名冻母啰。其王有女名为日光。我心所乐求为眷属。我时虽设种种方便亦不果愿。遂于女前动如是乐。于乐弦中而出伽陀。于伽陀中说三种音。世尊。我当动此乐时。彼善法会有诸天众。互相谓曰。此五髻乾闼婆王子不见不闻。我佛世尊十号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是我谓诸天众言。汝等诸天善赞佛德。诸天答言。五髻干婆闼王子。我等所有赞佛功德与汝共之。五髻乾闼婆王子。闻诸天言忽有省觉。报言。仁者。我今归佛世尊。我以此事故。向于佛动如是乐

尔时帝释天主作如是念。今此五髻乾闼婆王子根缘成熟。未至佛前。已伸供养。作是念已。告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持我语。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如我词曰。天主帝释。稽首双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安不。进止无恼不。我今与彼忉利天众。欲来诣佛亲近供养。当听佛旨。是时五髻乾闼婆王子闻此语已。白帝释言。甚善天主。作是语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住立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帝释天主与忉利天众。遣我来此礼佛双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安不。进止无恼不。我等今日欲诣佛所亲近供养。故遣我来听于佛旨。佛即答言。汝可回还告语帝释及彼天众。今正是时。五髻乾闼婆王子承佛圣旨。还帝释处传世尊言。今正是时。尔时帝释及忉利天众便诣佛所。到佛所已。礼佛双足住立一面。是时天主即起是念。此帝释岩。其相迫窄。天众无数如何坐耶。佛知其意。即以神力令岩宽广。容诸天众各不相碍。帝释天主及彼天众。各各礼佛次第而坐。众坐已定。帝释天主合掌白言。世尊。我于长夜乐欲见佛乐闻正法。世尊。我念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入火界三昧。是时我在毗沙门宫。见彼宫中有一夫人。名曰妙臂。见佛入是火界三昧。合掌恭敬专心念佛。我见世尊未出三昧。告妙臂言。待佛世尊出于三昧。传我至诚问讯于佛。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安不。进止无恼不。又复告言。待佛出定。传我至诚。勿使忘失。世尊。是事实不。佛言帝释。此事实尔。而彼夫人曾代于汝致敬问讯。佛又告言。天主。我在三昧亦闻汝语。其后非久。即出三昧

尔时帝释白言。世尊。我昔曾闻。有佛如来正等正觉。出现于世作大利益。以大方便随类引导。或隐人相。或现天身。我今自知。佛出世间作大利益。以善方便随类引导。或隐或显。世尊。所有声闻。从佛出家修持梵行。命终之后生忉利天。而彼天人乐三种事。谓寿命色相及与名称。世尊。昔有释女。名曰密行。从佛出家持于梵行。常厌女身求男子相。命终之后生忉利天。为我作子。名曰密行。具大威力是大丈夫。世尊。复有三苾刍修声闻行。而未能断贪欲之心。命终之后生于天界。作尾那乾闼婆子。常来为彼密行天子作承事者。时彼密行天向尾那乾闼婆子。说伽陀曰

 我昔为女人  具智名密行
 厌女求男相  常供佛法僧
 时见汝三子  而修声闻行
 今生于下族  为我作承事
 汝等今当知  我为汝说实
 汝昔为人时  四事咸丰足
 不依佛禁戒  今可怀惭耻
 了心即正法  唯智者能了
 我昔汝同行  近佛闻正法
 起信持佛戒  及供养圣众
 我因行正行  得为帝释子
 具天大威力  自知名密行
 止殊胜宫殿  转女成男相
 汝乾闼婆子  从佛持梵行
 闻佛最上法  却为承事者
 我于天界中  未见事今见
 修持声闻行  而生于下族
 汝乾闼婆子  受我密行化
 汝等所受生  非彼诸佛子
 乾闼婆子言  天所说诚实
 我等因贪欲  堕乾闼婆趣
 我今起精进  唯念佛正法
 知贪欲生过  断彼贪欲心
 贪为烦恼缚  其力胜魔军
 弃佛真实法  故不生胜天
 帝释与梵王  坐于善法会
 观诸天胜行  经游天界者
 见我生下族  经游于天界
 我由行不正  而不获胜果
 尔时密行天  白父帝释言
 父王今当知  我佛最上尊
 出现于世闻  善降诸魔军
 名释迦牟尼  此三乾闼婆
 是彼佛之子  忘失于正念
 堕乾闼婆趣  而于彼三中
 唯一不正知  余二归正道
 常向佛菩提  而行于正法
 所见诸声闻  无有能及者
 彼远离所欲  能断于烦恼
 唯念佛世尊  不复生余想
 所有未了法  彼二悉正知
 当得胜果报  而生于梵天 

世尊。我于尔时闻密行天子说是偈已。我于此事有所未决。故来佛所。欲伸请问。愿佛垂愍。为我宣说

尔时世尊而作是念。帝释天主于长夜中无懈无废无尘无垢。如有所问是真不知非作魔事。彼有所问当为宣说。作是念已即说伽陀。告帝释曰

 帝释今当知  汝心中所乐
 欲有所问义  当问我为说 

尔时帝释天主即说伽陀。白世尊曰

 今蒙佛听许  如我意所乐
 我今当启请  愿佛为宣说 

帝释天主说伽陀已白佛言。世尊。所有天人阿修罗乾闼婆及诸异生等。以何为烦恼。佛言。以憎爱为烦恼。帝释天主。所有天人阿修罗乾闼婆乃至诸异生等。而作是念。呜呼我自于他先无侵害亦不怨枉。不斗不诤无诉无讼。又不相持。云何于我返作是事。天主。如是之事由憎爱起。憎爱起故烦恼遂生。帝释白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我今从佛了知此义。憎爱为烦恼。断于疑惑。满所乐心

尔时帝释天主得闻佛说欢喜信受。复白佛言。世尊。此憎爱烦恼。何因何集。何生何缘。何因得有。何因得无。佛言。天主。此憎爱烦恼。怨亲为因。怨亲而集。从怨亲生。怨亲为缘。由怨亲故。有憎爱烦恼。若无怨亲僧爱即无。帝释白佛言。如是如是。如佛所说。我今从佛了知此义。憎爱烦恼怨亲为因。若无怨亲即无憎爱。又复白言。世尊。怨亲因何有。从何集。由何生。依何缘。何因得有。何因得无。佛告帝释。所欲为因。从所欲集。由所欲生。依所欲缘。因其所欲故有怨亲。若无所欲怨亲即无。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而彼怨亲因所欲有。又复白言。世尊。而此所欲。何因而有。从何而集。由何而生。依于何缘。何因得有。何因得无。佛言。帝释。所欲因疑惑有。从疑惑集。由疑惑生。依疑惑缘。因疑惑故而有所欲。若无疑惑即无所欲。帝释白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所欲因疑惑有。又复白言。世尊。疑惑何因何集何生何缘。而此疑惑。何因得有。何因得无。佛告帝释。以虚妄为因。从虚妄而集。由虚妄生。依虚妄缘。以虚妄故即有疑惑。由疑惑故致有所欲。因其所欲故有怨亲。由彼怨亲遂有憎爱。以憎爱故乃有刀剑相持诉讼斗诤。情生谄曲。语不真实。起如是等种种罪业不善之法。由此得一大苦蕴集。天主。若无虚妄即无疑惑。若无疑惑即无所欲。所欲既无怨亲何有。怨亲不立憎爱自除。憎爱无故。刀剑相持诉讼斗诤。谄曲之情不实之语。如是等种种罪业不善之法。皆悉得灭。如是则一大苦蕴灭。帝释白佛言。如是如是。如佛所说。因疑惑故则有虚妄。复白佛言。世尊。虚妄之法以何法灭。乃至苾刍当云何行。佛告天主。灭虚妄者。谓八正道。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是八法虚妄得灭。若诸苾刍行是法者。是即名为灭虚妄行。帝释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灭虚妄者是八正道。帝释复白佛言。世尊。所灭虚妄法。若苾刍行者。当于别解脱法中有几种法。佛言天主。虚妄法者。于别解脱法中。有六种法。何等为六。所谓眼观色。耳听声。鼻嗅香。舌了味。身觉触。意分别法。天主。眼观于色有二种义。谓可观不可观。不可观者。谓于一切染法境界而不可观。可观者。谓于一切善法境界而可观察。如是眼观色境。乃至意分别法亦复如是。世尊。我今从佛了知此义。不可观者。所有眼境不善之法。若其观者。是即增长染法。损减善法。其可观者。所有眼境一切善法。若其观者。即是增长善法。损减染法。乃至意分别法亦复如是。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法已。满所愿乐。断于疑惑。又复白言。世尊。若复苾刍欲灭虚妄者。当断几法。当行几法。佛言。天主。若有苾刍。欲灭虚妄法者。当断三法。当行三法。一疑惑。二悕望。三无义语。此三种法。亦有可行。有不可行。不可行者。谓于此三种不善之法。当断不行。若复行者。增不善法损于善法。可行者。谓于此三种不善之法勤行除断。即得不善损减善法增长。帝释白言。世尊。如是如是。我今从佛了知此义疑惑悕望无义语等三种之法。若复行者。损诸善法增长不善。若复苾刍。于此三法勤行除断。即得不善损减善法增长。又复白言。世尊。若有苾刍。行灭虚妄法者。有几种身。佛言天主。若有苾刍。行灭虚妄法有三种身。三种身者。谓适悦身。苦恼身。舍身。适悦身者。有其二义。谓可行不可行。可行者。谓诸善法。不可行者。谓诸不善法。苦恼身舍身亦复如是。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我今从佛了知此义。若彼苾刍行灭虚妄法者。于适悦身苦恼身舍身。于此三身诸善法等可行。诸不善法等皆不可行

尔时帝释复白言。世尊。所有一切众生。乐欲忆念色相皆悉同不。佛言不也。天主。一切众生。非同一欲非同一念非一色相。天主。一切众生虽然各各居其界趣。亦各不知界趣差别。彼由不知界趣差别。是故行于黑闇之道。返执痴法以为真实。此诸众生不知界趣种种差别。所了知者唯黑闇界。虽复了知。而亦常行于黑闇道。坚执痴法以为真实。帝释白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我今从佛了知此义。一切众生非同一欲非同一念非一色相。由彼众生不知差别。故执痴闇而为真实

尔时帝释复白佛言。世尊。所有一切沙门婆罗门等。皆得究竟清净梵行不。佛言不也。斯有二义。天主。若彼沙门婆罗门等。不能尽彼爱法。决定不获究竟清净梵行。若彼沙门婆罗门等。有能尽彼爱法。乃得无上解脱心正解脱。是名获得究竟清净梵行。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我今从佛了知此义。若沙门婆罗门等不尽爱法。决定不获究竟清净梵行。若有沙门婆罗门等尽彼爱法。决定获得无上解脱心正解脱。是名获得究竟清净梵行

尔时帝释复白佛言。世尊。我今云何当得永离诸见之病使不复生。是诸见病从心识生。我此心识当复云何。我虽问佛种种之义。云何不能获圣果报。得佛如来应正等觉。唯愿世尊。为我断除疑惑根本诸见之病。佛言。天主。汝知之不。于往昔时有沙门婆罗门亦问此义。帝释白言。世尊。我今忆念。于一时中有大威力诸天。集忉利天善法之会

尔时会中有诸天人。不知法者辄欲成佛。以如是意告白世尊。佛察愚闇不与记莂。时彼诸天。不满所愿。心有差别。从座而起。各还本界。本界不现因遂堕落。时彼诸天以堕落故即大惊怖。心生疑惑。各作是念。本界不现定知堕落。我若得见沙门婆罗门者。即往请问。汝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时彼诸天或有见我唯独经行。来诣我所而问我言。仁者。汝是何人。我时答言。是帝释天主。时彼诸天心苦恼故。白言。天主。岂不见我受于苦恼。以我向佛应当问法而不能问。应可归依而不归依。以差别心遂还本界。本界不现定知堕落。是故苦恼。愿见救护。天主。我从今日誓归依佛为声闻弟子。我于尔时即说伽陀。答彼天曰

 汝等起邪念  所言亦不正
 求佛心差别  由是长受苦
 或见于沙门  及彼婆罗门
 经行即请问  汝是正觉不
 若是正觉者  我归依供养
 我即问于彼  当云何供养
 所问不能知  佛如实正道
 时彼诸天众  心之所乐欲
 心与心所法  疑惑而分别
 我知彼心法  如世尊所说
 我已当为说  于彼三界中
 唯有佛世尊  是世间大师
 善降大魔军  能度诸有情
 到涅槃彼岸  如来大觉尊
 于天上人间  无有能等者
 无畏大丈夫  善断贪受病
 如来大日尊  汝今稽首礼 

尔时帝释天主说是事已。佛复告言。天主。汝可知彼过去之事。谓分别利及适悦利。帝释白言。世尊。我今忆念。往昔一时天与修罗而相斗战。天人得胜修罗退败。我作是念。所有天人快乐及修罗快乐。我今独受而获适悦。因获如是适悦之利。尽此生中当有斗诤及刀兵相害。是谓因彼适悦之利。分别利者。尽此一生无斗无诤。乃至刀兵不相持害。此为分别之利。帝释复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正法。转复深信发起行愿。愿我寿终若生人间。生富贵族巨有财谷。多积珍宝辇舆车乘玩好之具。眷属炽盛种种具足。常不乏少。愿我当生如是上族处智者胎。身肢圆满色相殊妙。食于上味尊贵自在寿命长远。起正信心向佛出家。剃除须发被于法服。而为苾刍。常持梵行无所缺犯。证须陀洹斯陀含果。乃至获得尽苦边际。世尊。我复闻有色究竟天。愿我终于人间复生彼天。佛言。天主。善哉善哉天主。如汝所愿。何因何缘有此殊胜所证之果。帝释白言。世尊。我别无因。乃是从佛闻于正法发起深信。以愿力故证如是果。世尊。我今于此会中闻于正法。以法力故增其智慧复增寿命。是时帝释发是愿已。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复有八万天人。亦复获得法眼清净。尔时帝释天主。闻法见法而能了知。住法坚固。断诸疑惑。如是证已。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顶礼而白佛言。世尊。我得解脱我得解脱。从于今日尽其寿命。归佛法僧。持优婆塞戒

尔时帝释天主即于佛前。回语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今于我快生善利及益多人。由汝前来以彼妙乐供养佛故。遂令我等闻法得果。待我还宫。满汝所愿

尔时帝释天主复告忉利天众言。仁者。汝等当作梵音。三归于佛。于意云何。今佛世尊已得梵住寂静涅槃。是时天众随于帝释绕佛三匝。即以头面礼佛双足。住于佛前。异口同声。乃作梵音。三归佛曰

那谟那莫(一)萨多萨昧婆誐嚩帝(二)怛他(引)誐多(引)野(三)阿啰诃帝(引)三藐三没驮野(四)

帝释天主与彼天众。三复归依佛已。及彼五髻乾闼婆王子等。隐于会中回还天界

尔时娑婆界主大梵天王。过是日已至于夜分。来诣佛所。身光晃耀。照帝释岩。到佛前已。礼佛双足。却坐一面。合掌顶礼。说伽陀曰

 帝释为多利  向佛问正法
 佛以微妙音  为除断疑惑 

尔时梵王说伽陀已。白言。世尊。佛说正法时。帝释天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万天人亦得法眼净。佛言。如是如是。时娑婆界主大梵天王。闻佛语已欢喜信受。礼佛足已隐身不现还于天界

尔时世尊即于夜分。往苾刍众围绕而坐。告诸苾刍言。过是日已于夜分中。娑婆界主大梵天王。来诣我所。礼我足已。合掌恭敬说伽陀曰

 帝释为多利  向佛问正法
 佛以微妙音  为除断疑惑 

复谓我言。帝释天主闻正法时得法眼净。及八万天人亦得法眼净。我即告言。如是如是。时彼梵王闻我所说欢喜信受。礼我足已隐身不现还于天界。是时诸苾刍众闻佛说是法已。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帝释所问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王舍国鸡山中。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早起严头。洗浴著文衣。东向四拜。南向四拜。西向四拜。北向四拜。向天四拜。向地四拜。佛入国分卫遥见之。往到其家问之。何为六向拜。此应何法。尸迦罗越言。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今父丧亡。不敢于后违之。佛言。父教汝使六向拜。不以身拜。尸迦罗越便长跪言。愿佛为我解此六向拜意。佛言。听之内著心中。其有长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今世为人所敬。后世生天上。一者不杀诸群生。二者不盗。三者不爱他人妇女。四者不妄言两舌。心欲贪淫恚怒愚痴自制勿听。不能制此四意者。恶名日闻。如月尽时光明稍冥。能自制恶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满时也

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一者喜饮酒。二者喜博掩。三者喜早卧晚起。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请之。五者喜与恶知识相随。六者憍慢轻人。犯上头四恶。复行是六事。妨其善行。亦不得忧治生。钱财日耗减。六向拜当何益乎

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彸忧解之。四者见人贫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掩子为厚。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挍。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于后解决之。二者有病瘦。将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敛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佛言。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父母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

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难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

西向拜者。谓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传御

北向拜者。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向地拜者。谓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

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士。当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恋慕之。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事。沙门道士当以六意视凡民。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贪。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色。三者教之忍辱。不得自恚怒。四者教之精进。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于父母。如是行之。为知汝父在时六向拜之教也。何忧不富乎。尸迦罗越即受五戒。作礼而去

佛说呗偈

 鸡鸣当早起  被衣来下床
 澡漱令心净  两手奉花香
 佛尊过诸天  鬼神不能当
 低头绕塔寺  叉手礼十方
 贤者不精进  譬如树无根
 根断枝叶落  何时当复连
 采华著日中  能有几时鲜
 放心自纵意  命过复何言
 人当虑非常  对来无有期
 犯过不自觉  命过为自欺
 今当入泥犁  何时有出期
 贤者受佛语  持戒慎勿疑
 佛如好华树  无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闻  一切皆欢喜
 令我得佛时  愿使如法王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现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恐畏  福德三界尊
 鬼神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堕俗生世苦  命速如电光
 老病死时至  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  无处可隐藏
 天福尚有尽  人命岂久长
 父母家室居  譬如寄客人
 宿命寿以尽  舍故当受新
 各追所作行  无际如车轮
 起灭从罪福  生死十二因
 现身游免乱  济育一切人
 慈伤坠众邪  流没于深渊
 勉进以六度  修行致自然
 是故稽首礼  归命天中天
 人身既难得  得人复嗜欲
 食淫于意识  痛想无厌足
 豫种后世栽  欢喜诣地狱
 六情幸完具  何为自困辱
 一切能正心  三世神吉祥
 不与八难贪  随行生十方
 所生趣精进  六度为桥梁
 广劝无极慧  一切蒙神光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善生子经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闻如是。一时众祐。游于罗阅耆阇崛山。彼时居士善生疾病困笃。敕其子曰。吾没之后。汝必为六面礼。于是善生他日殒命。子乃敬送供养丧事讫毕。辄早起沐浴。著新衣。之水上。拜谒六面而言曰。余以恭肃敬礼。子于东方之生彼又我敬焉。周旋南方西方北方上下。面面同辞。尔时佛晨日著衣持钵适欲入城。见居士善生子于水上六面拜谒如是。众祐则从而问曰。居士子。汝何近闻。必当早起沐浴。著新衣。之水上。拜谒六面。自说恭肃敬礼。拜于诸方而又浴。彼之敬者是何师法。善生子。善生子对曰。吾父临亡。先有此令。是以遵行。不闻之于师也

众祐报曰。居士子。父所言者非此六方也。旦而晞坐六面之欲。如有四面垢恶之行。不能悔者。则是身死。精神当生恶道地狱之中。夫人以四事为劳。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好杀生。二为好盗窃。三为淫邪行。四为喜妄语。佛颂其义曰

 杀生与盗窃  欺诈为妄语
 趣向他人妇  不为智者誉 

又居士子。有四事或往恶道。何谓四。一为欲。二为怒。三为痴。四为畏。颂其义曰

 有欲怒痴畏  不承受正法
 是以名处下  犹月阴遏亏
 无欲怒痴畏  而承受正法
 是以名处上  犹月阳进满 

又居士子。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知。何谓六。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博戏游逸。四为大好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颂其义曰

 饮酒入他房  博戏好伎倡
 恶友与怠惰  圣哲所不称 

夫酒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为消财。为致病。为兴争。为多怒。为失誉。为损智。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护者消。宿储耗尽

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博戏有六变当知。何谓六。胜则生怨。负则热中。朋友戚之。怨家快之。有狱凶忧。人众疑之。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好乐有六变当知。何谓六。志在舞。志在歌。志在弦。志在节。志在鼓。志在彼。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恶友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习醉迷。习惛乱。习纵恣。习酒舍。习小人。习鄙语。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怠惰有六变。当知何谓六。饱不作。饥不作。寒不作。热不作。晨不作。昏不作。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颂其义曰

 好色乐歌舞  昼息夜从彼
 恶友与怠惰  士为斯大损
 博戏酒慌坏  志在彼妇女
 远贤而近愚  其损犹月毁
 行身自憍大  毁蔑沙门道
 邪见而行悭  是谓慢荡士
 夫酒妨财用  少利饮大渴
 病水兴债负  作乱危身疾
 或以酒结友  或以酒犯法
 若以成美利  斯有犹可忍
 或昼如奉戒  昏夜道为奸
 当依于酒庐  如此慎勿亲
 不自寒至暑  如草不贵己
 精进修事业  尔利是用损
 若能忍寒暑  如草不贵己
 精进修事业  则安且益矣
 狎下为渐消  习上未曾损
 进善超然尊  以善必得善
 大善则遘善  诚善能兼习
 亲戚之所尚  奉戒以灭恶
 是以当为习  已有行复行
 其为亲戚上  如帝莅于众 

又居士子。四友非友像。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取异物。二为言佞。三为面爱。四为邪教。颂其义曰

 取异物之友  言美以顺耳
 面谈为媚爱  邪教相危殆
 斯以非友像  智者则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取异物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贪取彼物。与少望多。为畏故习。为利故习。颂其义曰

 夫以取彼物  少与而多欲
 畏习与利习  贪人友际然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颂言义曰

 好行宣人私  有私而自隐
 面从褒扬善  退则议其恶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面爱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说人往短。阴求来过。与之不宝。欲人有厄。颂其义曰

 为于不可为  不利造妄语
 与而不为宝  愿人厄请已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邪教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杀生之事劝化人。以盗窃以淫邪欺诈之事劝化人。颂其义曰

 杀生与盗窃  欺诈为妄语
 趣向他人妇  以此劝立人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又居士子。有四友。为仁明欲利人。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同苦乐。二为利相摄。三为与本业。四为仁愍伤。颂其义曰

 与人同安危  摄之以善利
 为厚能业人  哀愍导正道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讽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己所宝。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为忍言。颂其义曰

 与其利己者  有财利亦与
 与以家之利  言忠为忍言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为弭谤。颂其义曰

 以不宣彼私  己私不为隐
 相见语讲善  还则弭诽谤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与本业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利业之。以力业之。纵恣谏之。以善养之。颂其义曰

 业之以财利  以力助安之
 切磋其纵恣  将养其善志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仁愍伤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教劝竖立以成其信。成其戒。成其闻。成其施。颂其义曰

 信戒闻施道  恒以劝化人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又居士子。夫东面者。犹子之见父母也。是以子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父母。何谓五。念思惟报家事。唯修责负。唯解饬戒。唯从供养。唯欢父母。父母又当以五事爱哀其子。何谓五。兴造基业。与谋利事。与娉妇。教学经道经。则以所有付授与子。是为东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为子必孝。为父母慈爱。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南面者。犹弟子之见师也。是以弟子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于师。何谓五。必审于闻。必爱于学。必敏于事。必无过行。必供养师。师又当以五事哀教弟子。何谓五。以学学之。极艺教之。使敏于学。导以善道。示属贤友。是为南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为弟子谦。师以仁教。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西面者。犹夫之见妇也。是以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是为西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夫妇之宜。士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北面者。犹友见其朋也。是以友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朋类。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时分味。恩厚不置。朋类又当以五事摄取其友。何谓五。有畏使归我。遨逸则数责。私事则为隐。供养久益胜。言忠为忍言。是为北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朋友之交。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下面者。犹长子之见奴客执事也。是以长子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奴客执事。何谓五。适力使之。用时衣食。时时分味。时时教斋。疾病息之。奴客执事又当以十事供养长子。何谓十。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夜卧。早作。凡事必学。作务勤力。家贫不慢。空乏不离。出门称曰。我家长子聪而有慧。是为下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长子执事之宜。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上面者。犹居家布施之人之见沙门梵志也。是以居之来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沙门梵志。何谓五。开门待之。来迎问讯与设几席。经法藏护。施食洁净。以是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又当以五事答布施家。何谓五。教诲以成其正信。教诲以成其戒行。教诲以成其多闻。教诲以成其布施。教诲以成其智慧。是为上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居家及沙门梵志之宜。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颂其义曰

 东面为父母  师教宜南面
 西面为子妇  朋友位北面
 奴客执事下  沙门梵志上
 如此应为礼  亦为居家宜
 凡人富有财  当念以利人
 与人同财利  布施者升天
 得利与人共  在在获所安
 义摄世间者  斯为近乐本
 夫以恩摄人  如母之为子
 善摄护天下  其福数数及
 上得处众会  能益利与安
 成人之信戒  必使得名闻
 意与常不惰  舍弃悭吝行
 摄人以友事  饮食相惠施
 往来而又往  如是名不亏
 夫能修慎身  斯居家为贤
 居积宝货者  当兴为仁义
 先学为最胜  次乃为治产
 若索以得财  当常作四分
 一分供衣食  二为本求利
 藏一为储跱  厄时可救之
 为农商养牛  畜羊业有四
 次五严治室  第六可娉娶
 如是货乃积  日日寻益增
 夫财日夜聚  如流归于海
 治产求以渐  喻若蜂作蜜
 有财无与富  又无与边方
 悭吝及恶业  有力无与友
 事中用则学  不用勿自妨
 观夫用事者  明好犹炽火
 其于族亲中  乃兼为两好
 与亲众座安  如释处天宫 

于是善生子闻众祐说已。即稽首佛足。下起绕三匝。欣然自归。从佛受戒

佛说善生子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信佛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拏迦城庵罗园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舍利弗。食时著衣持钵。入阿拏迦城。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复还本处。收衣洗足。敷座而食。饭食讫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于一面立。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于佛深起信心。何以故。谓佛神通最胜无比。所有过现未来沙门婆罗门等。尚无有能知佛神通。况复过者。岂能证于无上菩提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能善说。甚深广义。汝当受持于大众中作师子吼。广为宣说。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我今于佛所起信心。乃为过去未来现在无有能者。亦无沙门婆罗门等。知于佛通过于佛者。岂能证于无上菩提

佛告舍利弗。于意云何。所有三世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具清净戒智慧解脱神通妙行。我以通力皆悉了知。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知我所有具清净戒智慧解脱神通妙行。舍利弗。汝勿谓今释迦牟尼佛独具此通。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我不作是言。唯佛具此神通。我知三世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清净戒法智慧解脱神通妙行皆悉同等。佛言。舍利弗。如是如是。所有三世诸佛如来正等正觉。皆悉具此神通等法。汝但为彼众生。宣布如是甚深之法。一心受持。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为广说。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佛宣说广大甚深最胜妙法。乃至善不善业。及诸缘生法。我皆如实一一了知。了一法已复修一法。修一法已复灭一法。灭一法已复证一法。是故我今于佛起信。是真正等正觉

佛告舍利弗。汝今往问余人。过去世中。可有沙门婆罗门而能了知真实通力等过佛者。乃至成佛菩提。汝当往问彼作何答

复次舍利弗。汝复往彼问于余人。未来世中可有沙门婆罗门与佛等者。乃至成佛菩提。汝当往问。彼作何答

复次舍利弗。汝可往彼复问于余人。现在世中可有沙门婆罗门与佛等者。乃至成佛菩提

复次舍利弗。又复往彼问于余人。所有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沙门婆罗门等归依何人。汝当往问。彼作何答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义不然。我从佛闻。记念受持。无有二佛并出于世。唯佛世尊是真正等正觉。是正遍知者。具足最上神通之力。世尊。我不见有沙门婆罗门而能知此通力。况复过于佛者。乃至成佛菩提

尔时舍利弗复白佛言。我见世尊有种种最胜之法。最胜法者。谓佛世尊当说法时。所得善利。佛悉能知。若有沙门婆罗门等。住于山野树下冢间。及在空舍。入三摩地。断诸烦恼。修习圆满。增益善法。正心记念。又彼沙门婆罗门等。断诸恶法。而修善法。乃至证得果位。如是等法。佛悉能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无有沙门婆罗门知此通力过于佛者。乃至成佛菩提

复次我佛世尊具最胜法。谓佛世尊善能分别十二处法。及能为他广大宣说。无有沙门婆罗门能了知此十二处法。及能分别十二处者。所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如是等法。唯佛世尊。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无有沙门婆罗门等过于佛者。乃至成佛菩提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善能了知补特伽罗法理。及为他说。无有沙门婆罗门等知如是法。及为他说补特伽罗法者。而身七种。所谓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如是七种补特伽罗最上之法。唯佛世尊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出真实语无有虚妄。亦无绮语而不两舌。所出言辞是真大利。是最胜法。有因有缘。能于大众中。出微妙音说甚深义。如是最上真实之法。唯佛世尊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以三摩钵底。观有漏身不净可恶。所谓身分上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如是等种种不净之物。充满其身。佛悉能知。是不究竟。是可厌离。此名第一三摩钵底

复次世尊。若有沙门婆罗门等。于身上下所有皮肉骨髓诸臭秽等有漏不净。能以智慧如实观者。是为第二三摩钵底

复次世尊。若有沙门。以智慧观有漏身。尽此一世而不究竟。若能如是观者。是为第三三摩钵底

复次世尊。若有沙门。能以智慧观有漏身。今世不究竟。乃至后世亦不究竟。若能如是观者。是为第四三摩钵底

复次世尊。若有沙门。能以智慧。如前观察有漏之身。今世后世。皆不究竟。乃至后后世亦不究竟。不净可恶。若能如是观者。是为第五三摩钵底

复次世尊。如是有漏不净。不究竟法。唯佛世尊。以清净天眼过于肉眼。悉见众生生灭好丑善趣恶趣。乃至生于天界。皆如实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上胜法。谓世尊说法时。若有沙门婆罗门归向听受。求寂静者。彼皆依止七觉分。七觉分者。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舍觉分。念觉分。定觉分。如是七法。唯佛世尊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善分别四正勤法。四正勤者。谓已作恶令断。未作恶令止。已作善令增长。未作善令发生。如是等法。于天上人间。广大宣说。而作利益。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能以正智现大神通。其神通者。谓从一现多。摄多为一。或现空无所有。或现城隍山石随身而去。或现从地以手扪摸虚空乃至梵界。或现履水如地。或现空中跏趺而坐。或现行相。譬如日月行于虚空。如是神通。若有沙门婆罗门等。见此通力。生不信者。我说彼等皆是愚迷凡夫。彼非圣者。彼不具通。不求正觉。亦不乐求寂静涅槃。而此通力。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世尊。世间所欲。喜色善色等。有所求者。如来为彼众生。随根而行。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世间所有喜不喜色。善不善色。彼二俱离舍而不住。善知宿命。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色中见色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内无色想见诸外色。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身善解脱证得行住。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空无边处决定证得。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识无边处决定证得。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无所有处决定证得。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非想非非想处决定证得。是即名为如来神通

复次世尊。了知受想受想灭已。是即名为如来神通。如是等最胜神通境界。唯佛世尊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神通力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沙门婆罗门等。所有过去一生多生所作因缘果报思念等事。乃至寿量。我于俱胝岁数而不能知。唯佛世尊。知彼沙门婆罗门于过去时中处处所止。或色界中。或无色界中。或有想处。或无想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彼种种所作因缘果报等事。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世尊说法时。皆如实说。或有沙门婆罗门等。以愚痴故。生彼此意。起疑惑心。谓佛说法。皆以事相言说。所说之法。三世同说。若近若远。及心意法。亦如是说。彼所说法。皆不如实。作是疑者。佛悉能知。是则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说法时。若有沙门婆罗门自不生疑。后闻人言。佛所说法皆不如实。闻是言已。便复起疑。亦谓世尊以事相言说。起是谤者。佛亦能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复次我佛世尊说法时。若沙门婆罗门等。本不生疑。不谓世尊事相言说。后闻人言。随彼生疑。而复告语他人。令他亦生疑惑。由疑惑故。生彼此意。作如是言。此事如前。皆非真实。此是众生种种异心。佛于如是。皆悉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见有沙门在三摩地无疑无说。佛悉能知彼之行愿。又复或见沙门从定而出。佛亦能知。彼所有事及有疑惑故彼出定。如是疑惑佛皆决了。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善能了知诸不究竟法。若有沙门婆罗门。在于山中。住等引心。以自通力。知二十增减劫事。彼作是念。我于过去世中。所有增减劫事。我悉能知。世尊彼沙门婆罗门。而于未来及今现在增减等事。而不能知。唯佛世尊具知三世增减等事。是名了知第一不究竟法

复次世尊。若有沙门婆罗门等。止于深山。住等引心。以自通力。知四十增减劫事。彼作是念。未来世中。所有增减。我已悉知。世尊彼沙门婆罗门。而不知彼过去现在增减劫事。唯佛世尊。具知三世。是名了知第二不究竟法

复次世尊。若有沙门婆罗门等。在于深山。住等引心。以自通力。知八十增减劫事。彼作是念。所有过去未来增减等事。我悉能知。世尊彼沙门婆罗门。唯今现世所有边际。而不能知。唯佛世尊一一了知三世边际。是即名为了知第三不究竟法。如是世尊以清净天眼过于肉眼。悉见众生生灭之法。乃至生于天界。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以调伏法。了知诸补特伽罗心所乐法。从应为说是补特伽罗。既了知已。如理修行。断三烦恼。不久证于须陀洹果。逆生死流。七往天上。七来人间。尽苦边际。如是世尊皆悉了知。又复世尊。知彼补特伽罗意乐之法。如理修行。断三烦恼。及断贪嗔痴。不久证于斯陀含果。一来人间。尽苦边际。如是世尊悉皆了知。又复世尊。善知补特伽罗意乐之法。如理修行。断五烦恼及随烦恼。不久证于阿那含果。如是世尊悉皆了知。又复世尊。善知补特伽罗。如理修行。非久漏尽。证解脱法。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等法。世尊一一皆悉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善能了知四种胎藏。一者不知入胎。亦复不知住出。二者有知入胎。不知住出。三者有知入住。不知出胎。四者有入住出皆悉了知。如是四种。知有差别。唯佛世尊。一一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善能了知诸补特伽罗。随所断障而证圣果。如是等法。佛悉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了知有人已具信根。戒行清净。智慧具足。真实无妄。无我无懈。无诸幻惑。亦无散乱。亦不贪欲。不以邪道引示众生。常行正念。如是等法。唯佛世尊。悉能了知。是即名为佛最胜法

尔时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世间所有愚痴凡夫。贪诸欲乐。劳苦己身。求无义利。诸佛如来。于此不然。唯乐利他。非求自乐。善了心法。见法寂静。住安乐句。无欲无苦。得四禅定。是故世尊。若有上根善男子等。当如是见。当如是闻。当如是觉。当如是知。是即名为真上根者

尔时会中。有一尊者。名曰龙护。手执宝拂。侍立佛侧。时尊者龙护白佛言。世尊。我见诸邪外道尼乾子等。于佛世尊。先不起信。唯于邪道。竞说胜能。是故我今建立表刹宣示于世。咸使闻知佛胜功德。于佛世尊。是大丈夫。最尊最上。无有等者

尔时世尊告尊者龙护言。汝莫作是说。莫宣示他人佛胜功德。我今不欲如是称扬。于是尊者龙护赞世尊言。善哉善哉。是真正等正觉

尔时佛告尊者舍利弗。汝当善以如是正法。广为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沙门婆罗门。流布宣说。乃至诸魔外道尼乾子等。所有邪见不信佛者。闻此正法。令起深信。归向于佛。而生正见。了知正法。又复告言。汝舍利弗。应当如是流布宣说

尔时世尊谓尊者舍利弗。言已。默然而住。于是尊者舍利弗。承佛威力。说是法已。礼佛而退。时诸会众。得闻正法。欢喜作礼。信受奉行

佛说信佛功德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三摩惹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林。与大苾刍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如是五千五百人俱

尔时十方。复有释梵大威德诸天。与诸眷属恭敬围绕。身色端严。光明照耀。来迦毗罗林。诣世尊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时四大梵王各以伽陀而颂佛德。第一梵王。而说颂曰

 此大三摩惹  宣扬妙法音
 我佛无能胜  天人普来集 

第二梵王。而说颂曰

 历大僧祇劫  修行深信心
 守护眼等根  不住诸尘境 

第三梵王。而说颂曰

 戒定慧真实  清净无垢染
 如帝释金刚  坚固不可坏 

第四梵王。而说颂曰

 若人归依佛  永不堕恶道
 彼人命终时  速得生天上 

尔时世尊。以净天眼。普观大会。人天之众无量无数。告苾刍众言。过去如来应正等觉。集会人天。而为说法。亦复如是。我于今日。普集人天。欲为说法。汝等受持。若人勇猛。决定无畏。犹如师子。深信坚固而无所著。大地山间乃至梵世。皆得涅槃。说是法时。复有一千七百有学天人及无数诸天。光明照耀。来诣佛所。佛告苾刍。汝等谛听。我观彼等诸来天众。应以声闻所乐之法。而可度之

尔时复有七千大药叉。具大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

复有六千大药叉。住金山上。具大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

复有三千大药叉。住娑多山。具大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

复有供毗罗等百千药叉。住王舍城尾布罗山。具大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

复有湿嚩弥怛啰.半左始.尾湿嚩弥嚩等药叉大将。具大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来迦毗罗林

复有东方护世天王乾闼婆主。名地里多啰瑟姹啰。具大神通无量威德。身色妙好。光明炽盛。与其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南方护世天王。鸠槃拏主。名尾噜茶迦。具大神通无量威德。身色妙好。光明炽盛。与其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西方护世天王。是大龙主。名尾噜博叉。具大神通无量威德。身色妙好。光明炽盛。与其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北方护世天王。大药叉主。名俱吠啰。具大神通无量威德。身色妙好。光明炽盛。与其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复有四大天王。侍从鬼神。所谓摩野.迦致.尾枳致.跋里虞.跋里俱致等。皆有神通势力。我慢无明。形貌粗恶。种种变化。与其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药叉神将。所谓印捺啰.谟嚩噜拏.钵啰惹钵帝.婆啰捺嚩惹.伊舍曩.赞难曩.迦么.悉里瑟吒.俱你建吒.你建吒.满尼摩尼摩尼左啰.钵啰拏那.乌波半左迦.娑多拟里.海摩嚩多布啰拏佉祢啰俱尾吒虞波罗药叉.阿吒嚩俱曩啰啰惹[口*爾].曩里沙婆唧怛啰细曩.巘驮里嚩.祢里伽设帝摩多隶.半左罗巘拏酥谟摩曩弥里具。并其眷属。怛里颇梨.怛里建吒计。乃至世间行者。俱有神通威德。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复有诸大毒龙。所谓怛叉迦.剑末罗湿嚩多噜.钵啰钵多.钵啰惹虞.莎虞曩娑贺扫那娑俱.地里多啰瑟吒啰.俱祖啰.爱啰嚩尼龙等。嗔恚暴恶。有大神通威德。光明炽盛。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金翅鸟。名曰无畏。与其飞禽清净眼等并诸眷属。亦具神通威德。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无能胜金刚手。海内住者。一切怖畏药叉。并其眷属。皆具神通威德。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阿修罗众。所谓尾么唧怛啰。稣唧怛啰。钵啰贺。那母唧隶。及一百末隶阿修罗子。并诸眷属。具大神通无量威德。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诸天众。皆具神通威德。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名夭。所谓嚩噜拏天。嚩噜尼天。稣摩天。毕里瑟吒天。阿誐摩天。蜜怛啰嚩噜尼天。地天。水天。火天。风天。如是十天。具大威德。神通变现。并其眷属。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那罗延天。娑贺梨左天。日天。月天。星宿天。帝释天。莫伽天。一切最尊贤圣天。并二眷属天等。如是十天。具大神通无量威德。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诸天女等。所谓娑呬迦天女。如火焰天女。阿里瑟吒天女。稣摩天女。乌多摩天女。补瑟波嚩悉你天女。左啰迦天女。稣跋捺啰天女。羯叉阿左喻多天女。钵啰捺喻么曩天女。莎你迦等。无数天女。并诸眷属。具大神通无量威德。身相端严。光明照耀。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大药叉女。所谓舍摩药叉女。摩贺舍摩药叉女。摩耨沙药叉女。摩耨数怛摩药叉女。讫里拏药叉女。钵啰谟沙药叉女。摩曩钵啰努沙迦药叉女。末啰贺药叉女。摩贺末啰药叉女。苾刍牟尼迦药叉女。如是十大药叉女。亦具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十大药叉女。所谓输讫罗药叉女。竭拏末罗药叉女。迦噜拏药叉女。你罗迦嚩悉你药叉女。阿嚩那多计舍药叉女。钵啰目契闭多迦嚩悉泥药叉女。娑那摩多药叉女。贺里帝药叉女。噜唧迦药叉女。如是药叉女等。亦具神通威德。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复有贺里帝及童男童女眷属。亦具威德神通。光明照耀。与诸眷属。恭敬围绕。来迦毗罗林。集会听法

如是十方梵王帝释天人八部。诸大苾刍。无量无数。皆来集会

尔时会中。有大黑神。名祖蹲那。具大神通。勇猛暴恶。恼害人天。障修善事。以手拍地。发大恶声。于虚空中。化大风云电雹雷闪种种恶相。众皆惊怖。佛即观察。说声闻法。魔既闻已。归依息恶。与诸苾刍。同住声闻乘。是时众会。见佛降魔。踊跃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大三摩惹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5: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与五百沙门俱。游於越只。到鼓车城外树下坐。比聚有豪贤梵志。名费迦沙。明晓经书星宿运度。所问皆答。有五百弟子。弟子中第一者。名阿颰。阿颰问师言。今有佛来。人称其德。名盖天地。不识斯何人也。费迦沙言。吾闻是释种。国王太子。厥兴无师自著经化。阿颰言。若无师者。名誉何美。又国王子。多憍淫好乐。安肯涂行降志乞食。诲人不倦。将是真人乎。愿师可行观其道德。费迦沙言不然。我世豪贤。聪睿多才。彼为新出。义当来谒。吾不宜往。阿颰言。我闻天帝释。与第七梵。皆下事之。所教弟子。悉得五通。轻举能飞。达视洞听。知人意志。及生所从来。死所趣向。此盖天师。何肯来谒。费迦沙言。经说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立即当为飞行皇帝。王四天下。自然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玉女宝。五神珠宝。六理家宝。七贤将宝。当有千子。皆才明勇武。一人当千。兵杖不用。其世泰平。若弃天下。当为自然佛。以无为为化。度人得道。彼岂是耶。汝且往观。有此相者。其审是佛。吾当事之。阿颰言。愿与同志共行。师言大善。即与五百弟子。俱到皆下车揖让佛。佛使就座。五百人尽坐。独阿颰左右彷徨。微观佛相。佛知其意。亦起并行。阿颰住佛亦住。阿颰坐佛亦坐。阿颰乃问佛言。本事何等道。除须发披袈裟。持钵何应。佛言。吾求道已来。历世久远。不可称纪。常奉诸佛。行菩萨道。所事师友。无复央数。除须发者。为终身戒。捐弃贪爱。无复饰好。使人不欲己。己亦不欲人。袈裟法服。古圣旌表。解释垢结。无复世念。钵为应器。宜道人用。节身约省。非义不受也。斯皆无为清净之像。今我作佛。为天下师。自恣汝意。欲问勿难。阿颰言。我等所事师。费迦沙。世世聪明。名升遐远。又是梵种。特胜余人。天下虽贵为王。亦有不仁。而我种者。独不好杀。佛言。吾本用恶杀故。求佛无上正真之道。汝梵志种。但口贵仁。虽手不杀。心皆有杀。今我为佛身口意净。一切不杀。用天下人皆好杀故。教以仁义。阿颰问言。今佛弃捐妻子。自绝种嗣。殆不若我师。世世继嗣也。佛言。天下人状。本末各异。众人前世。曾为我子。吾亦曾为一切人子。会辄有离。种姓无常。或时冤仇相从为亲。或时亲属复为冤仇。因缘离合。一切如幻。父母妻子本非我亲。吾亦非彼有。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为罪恶。为后受苦。昔我古世时。曾为刹利王。名为鼓摩床。有四子。一名郁钳。二名虔尼。三名度。四名淳。王尚未崩。四子争位。王闻愁忧。念四子争。当杀人民。即委国东去。行行自念。人生无几。无忧乃长。今我为王。欲得子姓。既已有子。还欲相伐。有嗣如是。何益于人。吾不忍见。恐杀无辜。但当舍家作沙门耳。即北入山。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庐。又有道人摩离。王问其本。何缘学道。摩离自说。娶妻无子。颜惭诸家。故作沙门。王言异哉。吾为国王。有子四人。身尚未死。而子国乱。不忍见之。故为道耳。摩离意解。乃遂精进。如是阿颰。正使子贤。父老病亡。子不能却。生时为恶。死入地狱。子不能代。用是故。我常以慈心救济人物。道成得佛。度脱天下。阿颰言。佛为难及。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独我梵种。为真且贵。其余三辈。皆事我种。佛言。假使汝种为真贵者。傥妇无子。婢而生男。当举之不。曰当举之。今汝祖母。现取婢子为后。可为真贵耶。阿颰默然。五百弟子。皆起住言。瞿昙沙门。何毁我种。阿颰才智。亦能相难。佛言。皆默然若其才智。当自辩之。佛问其祖。至三无对。金刚力士。举大杵言。佛重问汝。何故不对。阿颰惧曰。实如佛言。五百人言。佛圣智明。阿颰母者。信释家婢。我等从今。请不复敬。佛言不然。世或母贱。而子贤贵。阿颰贤人。不可毁也。若使梵种娶刹利女。生子长大。当学父家。学母家耶。皆曰当学父家。佛言。如是母贱何损。若子长大。明经行高。逾于父者。汝加敬之。若梵志女。为刹利妇。生子长大。知外家贤。而不肯学。自效父家。射猎杀生。汝当敬不。皆曰不敬。佛言。如是用为问母。若使阿颰有子复贤。才秀绝世。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上坐。设父母俱是梵种。生子不肖。无所中直。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下坐。佛言。如是贵是有常耶。若梵志子。杀盗犯法。吏当捕不。曰当捕之。汝何不拒言我种贵不应收捕。曰现有罪。何得言种。佛言。今我为佛师民仁孝告之正言。去欲怒痴。有常之态。诸为恶者。我辄教令。不杀盗淫妄语饮酒祠祀事邪。人宿为恶。身当受罪。烹杀祠天。为过滋甚。无所补也。且夫天意清仁。岂食人食乎。有德致祐。非杀为福。是以天下贤智世主。闻佛经戒。皆自割绝。愿不为恶。其持戒死。精神上天。若能至心清净。即得沙门四道。一曰沟港。二曰频来。三曰不还。四曰应真。又天下君王。虽行政欲平。亦责民租税。贪意不除。今我为佛。都使天下无复情欲。得无为道。我求道以来。其劫无数。每生有愿。愿弃爱欲。修沙门行。无适无莫。于天下人贤明君子。闻佛经戒。靡不奉行。其不承者后皆有悔。能制意志。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不追相恋。焉得离苦痛。天下无常。人如水泡。一成一坏。莫能自存。佛问阿颰。汝师以何教戒。对曰师戒不得杀人杀牛。不得盗金银。不淫师家及弟子妇。不得饮酒。年四十八。乃得娶妻。我师教人。尽此八戒。未知佛戒。复何义也。佛言。乐闻者听。若族姓子来。自陈说贪乐佛戒。我随其能而授与戒。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兽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贪殆人财。欺斗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于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华色。不听好音乐。心修礼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谮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口无毁誉。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不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佛言。我不呼人。人自来。请敬受戒转敷教。去恶就善。天下贤智。欲作沙门。我每先问。何缘觉悟。夫为人子。当以孝敬。安养为务。而欲为道。当报父母。父母听许。然后为说沙门之戒。有二百五十。终身清净。得无不能中道而废。失供养恩。若人故请。信意不转。堪奉法律。尔乃与戒。沙门之戒。慈仁为本。不得残杀蠕动之类。哀念人物。逾于赤子。亦不怨讼。求直于人。常念所生及师友恩。精进求道。欲度父母。沙门不得贪欺妄取人财。见诸宝货。当如粪土。人与不受。受者不留。转周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沙门不得有妇继嗣。防远女人。禁闭情态。行见好色。目不逆送。老者比母。次如姐妹。若心不止。当观恶露以却淫行。行起生死。皆由痴爱。沙门不得妄言绮语谮入人罪。见闻如实。非义勿传。和解诤者。两说其善。徐言惟正。无宣人私。沙门不得吟咏歌曲弄舞调戏及论倡优。当勤精思温故知新。沙门所说。言必法师。其所不闻。不得意造。晨夜诵经。不得谬误。精行道要。以除众秽。为人说法。思合义意。沙门不得安卧好床。衣不文彩。食不著味。不用金银朱漆之器。但应瓦铁之钵。沙门不得饮酒嗜肉思尝气味。不得服药酒及诣酒家。沙门不得以诸华香涂身烧熏衣服。思念持戒。沙门不得买使奴婢借赁僮客。或人进与。一不得受。沙门不得畜养六畜车舆骑乘快心恣意。沙门不得储贮米谷。朝朝乞食。不过七家。一家不得。乃到二家。匝七家不得。应但饮水。沙门入聚。当如鸟食。饱而弃去。不顾其余。若不得食。心亦不恨。沙门舍家。止不怀安。不慕好舍。其唯山泽树下而已。沙门不得裨贩求利思念此彼何贵何贱。沙门不得田卢园圃垦殖苗稼思乐种作。沙门不得论说乐地水香华。一心惟道。不应念余。沙门不得议道国邑墟。聚好恶有所高下。沙门不得评论同道基业田宅谷粮衣食彼有此无。沙门不得卧谈食语。不得豫知国家政事治军行师攻夺可否。沙门不得说其衣服饮食精美及粗泉水好恶。沙门不得说诸畜生形态好恶。此愚人谈。非道法语。沙门不得自称解经说彼不通自伐作贤。不当贡高。沙门讲法。不得言我经利汝经碍。我戒行净汝戒行秽。不得言我师明汝师不明。佛经一统其归无二。壮志自抗。不容毁誉。不得言我世大姓汝种孤窭。不得自说曾与某讲已不如我。沙门不得转自相平某好床机被枕卧具某有弊疏不得照镜摩须念著细滑。不得观长者斗诸贱人及畜生斗。不得效以手拳相加。不得摴蒱博奕观效诸戏懈卧谋食。不得念到某方某郡从彼还此计其道里。不得作男女医及牛马医。不得教人当吐下莫吐下。不得习弄兵仗弹丸掷戏。不得学相男女贫富贵贱有相无相。及相六畜仪形之状。不得考占水旱灾变岁之丰俭。沙门不得仰观历数。推步日月。盈虚薄蚀。星殒变见。山崩地动。岁中风雨一不得知沙门过日中不得食。衣食粗疏。心不以怨。钵常[佩-一]左胁下。其所行处。不忧饥寒。身常与钵俱。如鸟有翅。口不妄食。六情常端。耻志不升不恨身苦。愿在经戒目不眄色。耳鼻口身所更好恶。其心不动。节食将身不饥不饱。卧趣息体。假寐不久。抗志清邈。恒在泥洹。譬如孝子早丧父母。哀号思慕。无须臾忘。斯我沙门。守志行道。坐即禅思。兴则讽咏。寤寐精进。匪遑戒行。是为佛弟子。佛告阿颰。如此戒者。有二百五十。今粗说耳。沙门摄意。不使放逸。闲居静处。去淫怒痴。以趣智慧。常用慈心。愍伤天下。捐弃眠卧贪欲之态。一心信法。不复疑惑。乃得罗汉。罗汉者为已应真。譬如人居常贫负债治生。获利归毕欢喜。复有罪人久系狱中。有好长者方便得出。亦如奴婢免为良民。及病连年。医疗得愈。又如商人从涩难道得重货归。此五譬喻。人皆欢喜。而我沙门。亦犹若此。自念生死久系五阴。更苦无量。今得解脱。何谓五阴。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沙门自思。觉知无常。身非其身。愚痴意解。心无所著。色阴已除。是第一喜。沙门思念。自见身中五藏不净。贪欲意解。善恶无二。痛阴已除。是第二喜。沙门精思。见恩爱苦。不为漏习。无更乐意。想阴已除。是第三喜。沙门思惟。身口意净。无复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为。行阴已除。是第四喜。沙门自念。得佛清化。断诸缘起。痴爱尽灭。识阴已除。是第五欢喜也

佛告阿颰。我沙门捐弃诸欲。奉行经戒。以断生死。则于今世。无复忧哭相恋之意。吾不贪人。人亦不贪我。而吾以道慈念一切。欲使度脱。夫人为道。一世苦耳。不为道者。其苦弥长。如人沐浴。但可外净。心垢不除。得应真者。众恶都除。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渍不释。风吹不动。出其凡俗得成至道。心意已冷无复热淫。譬如莲华出于污泥根叶常冷尘水不著。沙门自念。父母养子。恩极一世。佛开天下。使人得道。自见本末五道生死。知人寿命。意志已正。所为自恣。欲上天即上。入海即入。譬如以香盥浴死人。不能使香。教恶人善。不能必善。人心恶者。身口俱恶。外学家言。但恣则耳无有真道。道人闻此。终不应答。知凡人意。想见皆倒。愚不解道。以正为邪。不别真伪。圣人愍之故加慈爱。沙门持意。如人衣新衣。坐起慎护。不欲点污。故持戒者。常与心争。使百恶来。终不听受。父母生子。幼化以道。长犯罪死。不可怨亲。譬如踞床有木无绳。不能得坐。子无明师亦不得道。如此儒士。吾前世时。多事贤圣。所受非凡皆无为师也。得罗汉者。能自陈说。于某处得沟港。于某处得频来及不还至应真。为都解脱。不复生死。具知阔狭。如观好画分别五彩。见天下人。皆有三毒憍慢放逸贪味之态。自知已解。不复贪天上生。亦不乐人中。但念众生。欲令解脱。凡人未闻。宜谛受学。如持彩丝贯琉璃珠五色悉现。道眼见人魂神生所从来死趣何道。知某人死神堕地狱。某堕畜生。某堕鬼神。某入人形。某死上天。道成自知。断此五处。已得所愿。视身如土。听取我身。破碎亦可。以明真伪。如入清水沙砾珠宝所有悉见。豫知天下。一人为百。百人为一。所以然者。一人生子。转至玄孙。兴盛为百。或时百人死亡空[浿*昜]。更余有一沙门得道。具见好恶。知何人死当生善道。亦知何人当堕恶道。自见身中四气分数。知人寿命苦乐长短。本从不明。心识为行。行受名色。但因缘寄托。生母腹中。更相忧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转皆不自识。宿命善者。复生为人。则富贵长寿。其不善者。则苦短命。各由本业。天地人物。一仰四气。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人之身中。强者为地。和淖为水。温热为火。气息为风。生借用此。死则归本。计其本末。各自为他。凡人不觉。天地之间。生者如梦。命禄至短。扰扰而死。譬如风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来无休。沙门得道。悉知天地成败终始一劫中事。身所更来。亦知久远无数劫事。乃知天下得道神仙。无及佛者。自知意志。本有万端。今事成一。常悲众人。为贪欲迷淫怒痴醉。交乱胸中。或作恩爱。不知此要。得道达视。如人鉴镜。飞行无碍。石璧皆过。能上须弥。手扪日月。能令身中别出水火。能没地下从一方出。能行空中坐卧自在。能使魔王梵释诸天。无不倾侧。譬如陶家烧作瓦器盛水不漏。凡人如坯。得道如瓦。可燥可湿。潜渍不碎。如锻金师在作何器。得神足者。亦复如是。在所变化。陶冶之家。郁火盛器。我沙门。亦郁意成道。如干牛皮卷之有声舒亦有声。湿以脂膏。卷舒皆软。道意如是。一切柔软。无复刚强。譬于高楼见闻下人歌舞钟鼓诸六畜声。道耳如是。亦闻天上音乐。亦闻饿鬼地狱饥渴痛声。具见人心。有欲态者。无欲态者。有诸喜怒憎爱。愚智强弱。易化难化。好道不好道。皆分别知之。如人喜沐浴摩身不遍复更熟摩。道眼观知可度者。即持佛经。开解授与。意志善者。复得为人。行小高者。死得上天。若持戒净。便得沙门四道。其得道者。皆知一世十世百世无数世事。亦知天地终始劫成败时知无数劫。身所从生彼彼。时生父母姓字彼彼。时异寿数多少。知彼时从人道上作天。从天道下作人。或从人入地狱。从地狱作畜生作饿鬼。从饿鬼作人。或从人复作鬼神。从鬼神入地狱上作天。悉分别知自思惟。如人远客忆念故乡。具识所有观见五道。自知已解。道力自在。欲寿百岁千岁万岁至无数劫。皆能欲不食。十日百日一岁百岁。可至无数。欲食即食。如登高楼听视下人东西南北坐立语声。一切闻见。道人自知。意志已净。善恶皆弃。如人好过误犯法吏以死狗挂颈徇令。其人羞惭。欲疾免离。得罗汉者。羞身如是。罗汉有二辈。一辈为灭。一辈为护。所谓灭者。自忧得道。即取泥洹。护者忧人。度脱天下。譬如水清其中沙石鱼鳖自现。道意已净。悉见天下。心识所有。沙门如是。汝师教诫宁能尔不。阿颰对曰。此实难及。佛言。我见世间。亦有道士。不知佛法。隐居薮泽。食于果蓏。言不用师。当得自然。此得道乎。对曰不得。佛言。道从心得。当有师法。是为痴妄信道一也。复有道士。采取百草枝叶华实。服食方药。自用可仙。汝师弟子。亦信此乎。对曰不信。是为痴妄信道二也。或有道士。委弃父母。著鹿皮衣。卧止草蓐。被发不食。拜天求道。徒自困苦。无所成获。汝效此乎。对曰不效。是为痴妄信道三也。亦有道士。深居闲处。题门有道。祭事水火日月五星。烹杀祠天。博颊求福。汝为此乎。对曰不为。是谓为痴妄信道四也

佛告阿颰。天地开辟已来。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名为耆屠。留耗。尽陀。迦夷。阿柔。迦晨。[言*零]夷。頞超。炎毛。巴蜜。监化。阿伦。裘昙。耆颡。[言*零]泪。迦叶。暴伏。阿般。[打-丁+奚]履。优察。波利。侥颈。陂佉。天下城郭。皆是此二十三人。共所造也。今费迦沙。何如此辈人。对曰不及。佛言。汝师何长能为帝王作师。令帝王得道耶。对曰不能。汝等能为太子大臣长吏作师。使得道耶。对曰不能。汝师能教士农工商长中少年男子姤女。及令汝等皆得道乎。对曰不能。汝师先祖。颇得道乎。对曰不闻师教。汝等趣何等道。曰。师言持八戒者死上梵天。宁见汝辈。持是八戒。升梵天耶。曰闻师言耳。佛告阿颰。我沙门得应真者。知劫中生死。分别众人。彼时为某从某作某。知天下人及天上事。飞行在所至到。能在能亡。能动天地。移须弥山出入无间。变化恣意。父母死亡。知堕何道。追求开导。能令解脱。子得道者。父母皆度。又我沙门。持一正意行。二百五十戒。就无为道。佛告阿颰。我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忧断生死。今得自然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道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都为天上天下作师。其持我经戒。无不得道者。我常慈心。教化天下。去恶就善。善可常行。恶不可久。苦可长处。乐不可保。乐者当时快意。久后受苦。罪至而悔。无所及矣。于是阿颰。熟视佛身。心念佛相。有三十二。我殊不见一相何也。佛知其意。即为出舌。先舐左耳。却舐右耳。复舐发际。以舌覆面。徐引舌下。阿颰叹曰。如佛者难值万世时。有舌相乃尔。安得不知。佛言。汝等来久。归谢汝师。五百人皆前接佛足而去。费迦沙乘车而出。见诸弟子来。即住待之。诸弟子至。下车作礼。师言。瞿昙沙门。名闻天下。有其相乎。住何以久。尽说何事。阿颰言。朝来所语。无有一失。还舍饭已。徐当说之。师言。佛不能让留汝饭乎。对曰。佛坐树下。了无所有。知可饭时。故遣我还。即俱归饭已。阿颰向师。具说佛语。师言。汝道佛语。得无增减。欲使我事之耶。阿颰言。听佛所语。胜我梵志。但恐我种不能事耳。师即怒蹋地曰。我累世为师。何用不如。阿颰言。师试自往。观其智能。师言。然当自请佛与共谈语。暮即施床席。作五百人供具。鸡鸣师自行。至通姓名。佛请相见。作礼毕一面坐。叉手言。今设微食。愿佛与众沙门俱屈威神。佛以嘿然可之。费迦沙欢喜。辞归办食。日未中。又遣阿颰行迎佛与五百沙门俱就舍。坐已定施饭食。行澡水毕。费迦沙问佛言。昨阿颰还道说佛语。不审谛愿重闻之。佛言。皆是无所增减。便复为说昨时所语。闻佛语喜。即自稽首言。我昨无故。嗔阿颰所语。佛言。汝虽怒者是贤弟子。譬如善马知人心意。佛咒愿阿颰言。使汝寿身无病。于是师赞佛言

 火能照于冥  江海百谷王
 圣人广教授  如国有明君
 摩尼宝第一  月为星中明
 如日照天下  三界唯佛尊 

佛知其心软正无邪。为说偈言

 人当仁义  布施作福
 觉识非当  守行经戒
 世间危险  乐少苦多
 当自忧身  不宜懈怠
 务断贪欲  致畏之习
 生老病死  忧哭之痛
 恩爱别离  一切皆苦
 是故圣人  求无为道 

费迦沙意解。起礼佛足。垂泪言曰。念我先祖。皆无有知佛者。愿佛愍伤。我有昆弟妻子诸家。今欲将来使受佛法。佛言可。即皆来礼佛足。受三自归。与阿颰等。俱持五戒。后费迦沙。以其命终。弟子问佛。是师死者。趣何道乎。佛言。已得第三不还。生十九天阿那含中。当于彼般泥洹。阿颰等五百人。欲作沙门。佛言。各自归家。善持五戒。意志已固。乃可舍罪。佛说经已。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6 23:4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