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shader

学 佛 群 疑 圣严法师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一向认为,人的投胎、入胎,根据《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
命。」也就是说,众生之有生死,就是因为有男女的欲念与欲事,淫根不断,无法出离生
死。在投胎之时,多半是由于对于父母的房事,产生颠倒爱著;对父亲产生兴趣,入胎即为
女婴,对母亲产生贪染,入胎即为男婴。所以,在出生之后,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儿子对母
亲的依恋,成为一般共同的心理现象。 
  可是,现在由于人工受精,发明试管婴儿,投胎和父母的性行为,没有连带关系。其乃
从母体摘取成熟的卵子,从男体取得精液,在试管中受精,成为胚胎之后,再安于母体的子
宫,这与佛教的说法,不相一致,又从何解释呢? 
  关于投生、入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父母的好合之时入胎,见淫欲相,或见宫殿
相、光明相,而忽然入胎;另一种是由于跟父母还报因缘,不论或恩或怨,由业力自然促
成,所以不能说全是出于见到父母的好合相而入胎。然而,依据两性相吸的原理,精卵本身
便带有性别,若不离淫欲性,便可能在因缘成熟的任何情况下入胎投生。基于这个道理,现
在的试管婴儿的问题,对于佛教来讲,即可迎刃而解。 
  □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从较为原始的佛教圣典阿含部起,即有相同的记载,例如《长阿含》的《大楼炭经》第
一品、《起世经》第一品、《起世因本经》第一品,都讲到我们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
须弥山的四个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称为南瞻部洲,或称南阎浮提,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须
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腰各有四个宫殿,称为四天王天;在山顶有三十三个宫殿,称为忉
利天。可是依据现在的地理学和天文学的观点,我们无法找到须弥山,也不知道另外的三个
洲在那里。如果说须弥山的神话,就是起源于印度北方的喜玛拉雅山,是比较妥当的;而且
此一传说,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以前,已经在印度流传,佛教的经典只是叙述古老的传说,不
必过于重视。何况佛教的教义,是在解决人间生活的实际问题,不在用科学态度说明世界
观。如果一定要追究世界的形状、形态,我在《正信的佛教》之〈大千世界怎么讲〉一题中
有所说明,不妨参考。 
  □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佛法的理论根据,以三种标准作为说服人的方便,那就是:①现量──用事实证明;②
比量──用逻辑推论;③圣言量──佛在经中所说。①②两点尚不成为问题,第三点在今天
已成了引起争论的焦点。因为近代佛教学者用历史的方法论,用考古学、语言学、进化论的
角度,来研究佛教的圣典,发现佛陀释迦世尊的当时,并没有留下成文的经典,最早的经典
传诵,也不是成文的书籍,是凭以口传口,代代相传。 
  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其不同的分歧观点,这就是形
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后,又渐渐地出现了大乘经典。不论是小乘、大乘的各种经典,均须
出于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传,而任何一个派系,都认为他们所传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说,这
便形成了所谓「部执」或「部计」的思想。站在他们任何一个立场,多以为他们的所执、所
计,是不可违背的圣言量。可是到了今天的学者,能把现存各派、各系,每一个时代所有的
圣典拿来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后的增减;但
如果要他们把全部圣典均视为佛说而不相违背,那是办不到的。而如果对这些圣典,全部予
以否定,或采取怀疑的态度,便无法使人获得无尽的利益,也就产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
如何折衷、取舍,便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其实,这样的问题,非于今始。在印度,就已产生了教判思想和判教的办法,例如《法
华》等经,判一切经教为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渐二门;《华严经》举日出、日中、日
没的三照;《涅盘经》分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五味。到了中国,则有罗什三藏的
一音教,罗什的弟子道生则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之四种法轮。后来的天台、华严、
唯识等各宗,也均各依经教而有教相判释的施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佛陀说法的对象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行方法的
佛法;但是,古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所做的教相判释工作,渐渐地已不能适应现代人
的需求和观点。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观点来看,佛说的「圣言量」应该贴切到佛法的根本教
义──三法印和四依为基准。 
  所谓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从因缘法看,是无我的,是空的;
从因果法看,是无常的,是苦的;无常与苦是世间法,无我寂静是出世间的解脱法。四依是
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从三法印的原则看一切经
教,就可以过滤而见到什么是纯佛法;用四依来衡量一切的经典,也可极其容易的发现,何
者是佛法,是我们可以依据和信赖的佛法。以此标准,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根本教义,那
一些是随顺世俗要求而说的方便教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世界末日这个名词,是基督教所高倡出来的,不过,这也是事实。佛教把此世界的生
灭,分做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空是从无中生有,有的阶段又分为成、住、坏三个阶
段,坏的结果,又归于空无。我们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阶段可以有生物及生命的活动;成的阶
段是由稀薄的物质团聚、凝固,渐渐形成地、水、火、风四大类的形态,完成四态的定型之
后,才渐渐发展出生命活动的现象。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来,非出于任何人或神的创造;住的阶段就是生命活
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渐渐地由成熟而趋于衰老,终至于朽坏。那便是坏的阶段,已开始不
适于生物的生存。直至彻底地毁坏,就变成了全面物质世界的崩溃,而归于空的阶段。之
后,再由于十方世界同类的共业众生业力所感,而完成了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众
生业力的消长而有起灭。 
  如果说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坏的阶段的开始,所以,佛教并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
一天,只是观念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说世界末日是出于上帝的意志,为了对于信者的救济
和不信者的惩罚,末日来临之时,就是基督降临之日,把他所爱的选民带回天国,他所不喜
的人便打入地狱。佛法所说坏的阶段的降临,属于自然的现象,是此一世界众生的共业所促
成。当在此一世界无法居住之时,依据各自的业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转生。 
  不过,佛教另外有一个名词称为末法时代,在末法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则上,释迦世
尊住世的时代,称为正法;世尊涅盘之后,称为像法,此时,只有形像做为代表;再过一段
时间之后,称为末法。末法时代,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
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后佛法也就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
人去信受奉行。因此,希望众生在佛法还住世的时代,众生还愿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阶段,
要赶快努力,护持三宝,维持慧命于不堕,则可将佛法住世的时代,无限止地往后延伸,为
人类带来前景和希望。所以,末法的思想,并不像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那么可怕。 
  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继续培养你的福德和智慧,纵然是处于末法时代,而又面临了
世界将坏的开始,也不必绝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太阳系的小星球,你可以藉你的
善根而转生他方世界,继续修行。如果你的愿力坚定,信心坚固,也可以往生他方佛国净
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坏灭,并不等于走投无路,山穷水尽,这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观,又
是另一点大不相同之处。 
  另外,佛教虽有末法时代,对你个人来讲,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时代的环境,进入
像法时代的环境乃至于正法时代的环境。 
  附录:禅修疑难解 
  编者案:本文系一位热心于禅修的吴文居士,受派驻南非使馆工作的四、五年中,发生
的若干疑难,汇为九题,回国请教圣严法师,师以可能还有其他人也曾发生过类似的问题,
故用书面公开答覆,以飨有心于禅修的读者。  
  (一)
  问:古德云:「有事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心中一片空灵,连一句佛号
的念头也提不起来,是否即保任空灵状态?这里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杂念的意思? 
  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处,不敢臆断。至于用功到达空灵状态,尚能念佛名
号,乃是不可能的事。应否守住空灵状态,当有两说:一者系心不动,任其继续沈淀澄清,
以至于不见一物,虚空沈寂,自亦不觉处于空灵状态,是为正途;否则,若滞于空灵──例
如「光音澄湛,空旷无涯」的觉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仅胜于轻安境界。 
  第二种方法,即是用参话头的工夫,打破空灵状态。若由念佛名号而至空灵状态,当下
提起「念佛是谁」的话头,以此时心念专注,易发疑情,促成疑团,是为禅法的活路;否
则,耽滞于空灵,而误以为保任,那就浪费时间,误了前程。 
  念佛法门,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说般若经》的专念一佛名号的一行三昧,非关
净土,目的乃在由定发慧。散心时念佛名号,实乃无上妙法,念至无佛可念,可能出现空
灵,亦未必出现空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问: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论及观心法门,不知有何不同?得以
截长补短、相辅相成否? 
  答:四念处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虽云小乘观法,然于《大智度论》卷十九也有介
绍,是观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而破凡夫的我执我见,乃是通用于大小
乘的基础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禅宗的龙泽寺派,教授初学禅众时也用数息法,我本人亦常以
数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净观,此乃四念处观的流类或基础,观行摄心,散心已摄,则继之
以大乘禅法。 
  禅法可分作两类:①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禅宗祖师们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何观法,
顿断烦恼,顿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无可依附,不假修行,自然天成的。类
似的利根机人,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②类的参话头、参公案。话头与公案,是用来堵塞偷
心和妄情的,有人终身抱定一句话头,参问下去,犹如念佛法门之抱定一句佛号,一直念下
去,此即适合于一切根机的观行法。 
  再说大手印,是某派密教的观法,它跟「顿悟」、「直指」的禅法不同,大约类似前
举,由空灵状态,而进入虚空沈寂的境地,禅门曹洞宗的默照禅,可能与此相近。 
  居士所说:「截长补短、相辅相成」,粗见则不然。修行贵在一门深入,所举诸法门,
固有其共通处,然皆有其特胜处。修行过程中,最好顺从师教,抱持一门,勿作调人,否则
可能会成为顾此失彼而两头落空。《楞严经》列举二十五位大菩萨,各各专精一门,最后始
臻门门圆通,不是初学之时,即能尝试相辅相成的。  
  (三)
  问: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内外一片空,实则连空的感觉也没有。从停车库到
办公室的电梯口,原来要走五分钟,似乎一秒钟就到了。虽然五官功能照常,但丝毫不觉
知。到电梯口才「醒」过来,其实,在那失去知觉时才正是醒,这到底是何现象? 
  答:这种经验,通常发生在努力修行某一方法或沈潜于某一观念的思考之后,其他宗教
徒的身上也可能发生。当此种经验发生以后,会有身心舒畅、如释重负的感觉,观察任何事
物,均较平常清楚明朗,但却不宜也无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计华的工作。此乃处于一度专心
的状态之后,突然失去了心所依托的观象,程度浅的,会感到恐慌,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
心、世界及环境于另一度空间之外的感受,仁者得此经验,实是可嘉。  
  (四)
  问:大约四年前开始,偶而感到有气胀胀地从左脚心,经背脊,到达眉心,后来则经常
发生,偶而头顶中央,亦会感到胀胀地,上午七、八点左右,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左右,下午
五、六点左右,感受较强,工作劳累或疲倦时,感受也强,不知是何现象? 
  答:左脚心是肺、胃、左肾、心、十二指肠、胰、脾等内脏的反射区,跟脊椎都有关
连。从睾丸与肛门之间的会阴向后,经背脊、头顶的百会,至人中,是督脉;从会阴经腹
部、胸部,至下巴,是任脉。道家练气行脉,要将任督二脉前后打通,称为小周天。仁者尚
未打通二脉,故气动时,有胀胀现象。随著各人体质及劳逸等健康状况的不同,故有时段现
象的症状。此在禅宗,一向采取不予理会的方式,否则,便成吐纳导引的道术而非禅法了。
其治疗方法有三:①不予理会,②将注意力集中于脚心,③用参话头来转移注意。  
  (五)
  问:大约也在四年前开始,在静坐时偶有举阳现象及性交快感,导致性欲冲动,出精外
漏数次,事后身心均感不适,最近则极少有此现象。如何才能突破男女关?将来结婚后,为
了修行,是否以「有名无实」较妥当? 
  答:依据生理现象,性冲动或性反应的原因,大别有二:①是新陈代谢正常,精力充
沛,血气旺盛,自然发生性的冲动以及寻求性的发泄,乃至所谓精满自溢,偶有梦遗现象,
亦无损健康。②是身体虚弱,肾水不足,肝火旺盛,脉动精摇,心气浮躁,亦会产生亢阳的
性冲动而梦遗、滑精;虽也有举阳现象,唯其举而无力,精液外泄,势将愈漏愈衰,必须治
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坐的初步功能,在于调理生理机能,使弱者强而衰者健。当一个人的气脉运行比较通
畅时,内分泌腺自然活泼,当气行至生殖系统而不及时向任督二脉乃至全身疏散,稍久即会
引起性欲亢奋的现象,举阳、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时如果放弃静坐而去求助于太太,或
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伤元气的事。 
  习定之人,必需宝爱精气,故在静坐放腿之后,亦不得立即如厕,最好先作柔软运动,
使精气疏至全身;否则,精气随著便溺外泄,对健康无益。 
  如果坐中性欲冲动,宜起座礼拜、经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为快速,唯体弱者不
宜用。如果气脉已经畅通无滞,便不会由于气聚生殖系统而致引发性欲冲动的现象了。如能
专精于方法,不顾生理反应,气脉极易通畅,而得轻安境界。别说获致定乐,即使轻安之
乐,亦较性交快感,快乐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贪爱男女色,亦不易有性冲动。 
  定境至初禅以上,称为色界,已无欲念,更无欲事。不过,凡有身在,如果不在定中,
纵然已无欲念欲事,纵然已经心得解脱,仍可能有举阳泄漏的性徵,此在部派佛教的初期,
即有为了罗汉应不应该尚有夜眠遗精的问题而起过争论。 
  至于如何突破男女关?对于出家人,尚不容易做到,何况在家居士。出家人以戒防身,
以定制心,故较在家为易。在家之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妇仍以正常随俗为宜。今日社会的
居士生活,也不允许有离群独居,专精于禅修的可能;若能保持五戒清净,并且订有禅修静
坐及读经、礼诵的日课,以健康的身心,对家庭、社会、众生,尽其所能,即是菩萨道的行
者。  
  (六)
  问:实施观心法门后,杂念妄想不多,比较常能保持空念或无念状态。唯古德有云:
「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时是烦恼魔。」有念与无念,似乎相违,
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执著即可。又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 
  答:居士的保持空念、无念,并非荡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滞寂的顽空,甚至可能
尚在无所事事的无事壳中,所以不能彻见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见。 
  禅者用功,必须从念念一掴一掌血的切实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迹的自在解脱,方为真工
夫、真见地。有念有著是凡夫,无念无执是死尸,无念有著是定境,有念无著是自在境。著
有念固不对,住空念也不对。永嘉玄觉主张:「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
想惺惺非。」惺惺是不空、寂寂是无妄想。虽无妄想而仍清清楚楚,故非住于空念或无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处。魔的分类有多种,如三魔、四魔、十魔。通常多称四
魔:①贪等烦恼,名烦恼魔,②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称为阴魔,③死亡称为死魔,
④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称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说,天魔未入定,故起心动念;阴魔
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动念为何事;烦恼魔则是由于分别起念和不起念而产生的。总之,乃在
说明,不论起心动念或不起心动念,都不是禅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执著即
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必须明了,中国的禅修者,不主张修传统的次第禅观,也不主张入次第禅定,而在
于当下直指,虽不能直指,亦当不以「住空守无」为修行。  
  (七)
  问:经由观心,了解念头是因缘而生,是假非实;但虽知假,仍被念头所迷失,受其左
右而不自觉,以致无法摄心归空,并进而造业受苦,是何道理? 
  答:观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说的观想法,理解佛说的因缘法,从理论上已能接受。此
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认知,不是由自己内心深处发现的亲证实悟。由教育所得的认知,当
然也有用处,只是遇到心相活动的微细处、粗重烦恼的相应处,往往无法自主,也无能自
觉,故称为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要想做到念念分明、时时操之在我、刹那刹那都能
作自己的主人,必须付出禅修工夫的时间和努力。纵然见性之后,仍得随时修持,始能称为
保任。居士有公务在身,有家庭的责任,只要经常保持细水长流,必定也能日有进境,水到
渠成的。  
  (八)
  问:我已很能接受「无我」、「无常」及「一切唯心,万心唯识」的观点,但总觉得在
内心深处,仍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我」在,不论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或在修
行之时,都有这个「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无我」? 
  答:由理解佛法而认知「无我」,并不等于亲证「无我」。我有一篇短文,题为〈从小
我到无我〉(编案:收在《禅》中英文对照本,本社印行),说明小我也是有用,若无小
我,即无能够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无能够发心修行的人。由修行而从各个分别的小我,可
进而成为全体统一的大我,再从大我的彻底粉碎,即是到了大地落沈,虚空也无的境地,才
是无我。此一无我,是无小我,也无大我,即是《金刚经》、《圆觉经》等所说的「无我
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又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若取
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
取法,不应取非法」。 
  执著有我,是我;执著无我,也是我。唯有用禅修的方法,如参话头,才能将妄情逼
尽,使真正「无我」显现,届时便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吸呼,也与一切众生同样地吃饭睡
觉、屙屎撒尿。居士的情况,是因为尚在信解起行的阶段,未能实证,感觉有我,乃是正常
的。  
  (九)
  问:通常将起贪嗔之时,反观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观心法门,亦颇殊胜。唯其遇到烦
恼太强之时,虽然用心观照,也无法消除,此时辅以念佛法门,将注意力移至佛号,或许有
用。如果观心与念佛,都无法消除强烈的烦恼之时,则应如何对治? 
  答:居士所用的「观心法门」,不知何处学得?从信中所见,虽有点像默照禅,大体上
仍是静坐的层次,不同于次第禅观的修法,也不同于正宗禅修方法,所以仅能在风浪微小之
时有用,尚无反制烦恼的功能,更无消灭烦恼的功能。 
  的确,高声唱佛号,最能转移烦恼.即使默念佛号,也较静坐有效。但是驱除强烈烦恼
的方法,莫过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将心专注于礼拜时的每一个动作,久久即能遣除强烈烦恼
于不知觉中了。至于久修禅法的人,自不应有太强的烦恼生起,用一句话头来对治,便已足
够了。    
  结 论
  读到居士来信,已五个月,由于事忙体弱,未能及时执笔作覆。居士认真禅修 又能虚
心发问,且系亲身体验的疑难,可见用心殷切,殊觉可贵。唯其禅修心境, 因人而异,要
求的标准,亦人言人殊,我只是从禅籍以及经教所见,加上自己的浅 薄体验所得,作了如
上的答覆,以供参考。
  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写于纽约禅中心  
-.-.-.-.-.-.-.-.-.-.-.-.-.-.-.-.-.-.-.-.-.-.-.-.-.-.-.-.-.-.-.-.-.-.-.-
                学 佛 群 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作者/释圣严
-.-.-.-.-.-.-.-.-.-.-.-.-.-.-.-.-.-.-.-.-.-.-.-.-.-.-.-.-.-.-.-.-.-.-.-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其中解释了初学佛法的人的一些疑惑。只有消除疑惑才是正信的佛教徒。本人手中还有不少关于佛教的书籍一人不敢独享。会陆续的发出,与各位同修菩提。

[ 本帖最后由 shader 于 2007-6-17 23:4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6 0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