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shader

学 佛 群 疑 圣严法师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无神,并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于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们当做众生的
类别,所以《华严经》、《地藏经》,乃至于《阿含经》等,都讲到鬼神。佛教不是「无鬼
神论」者,而是不以为有独一无二主宰宇宙的创造神。 
  □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不,是真的!从宗教的经验而言,能够创立一派宗教的教主,一定不会说谎。他见到、
接触到活生生的上帝,这使他无法否认上帝的存在,所以才有坚定乃至狂热的信心来为他的
信仰做宣导,亦即所谓传道。 
  那样的上帝,我们只可以把他解释为那些宗教家们内在世界的经验,而未必就有客观上
帝的存在,因为,对于不信的人,上帝就不存在。可是,不信或没有见过上帝的人,也没有
否定上帝存在的权利,好比没有登陆过月球的人,没有权利说太空人从月球上取得的各种资
料是子虚一样。因此,基督教强调「见证」,就是强调宗教信仰的经验。 
  可是,依据佛法,宇宙是由众生的共业所完成的,不是由一个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创造,
所以,佛教被称为「无神论」。但是,无神并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说上帝没有创造宇宙
的事实,因他也是宇宙间的一分子,是众生之一,非如基督教所说是宇宙的根本、开始和最
后。所以,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只认为不是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既然如此,是否意识上帝说谎了?一神教的信徒们受骗了?不,上帝没有说谎!因为凡
是神都有慢心;福报越大品位越高的神,自信心和我慢心也越高越大,这在密教称为「天
慢」或「佛慢」。某些心理脆弱的众生,需要强有力的神的保护和恩赐,给予他们希望与安
慰,而神因人的需要,也必须表现出坚毅无限的自我价值。因此,不论神或人都有这种本能
或需要,在此情况下,神造宇宙就成了宗教的真理。 
  如此说来,是否「神创宇宙」的说法,仅是神的宣称而已?这是另一个问题。他可能知
道,也可能不知道。在佛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梵天见到释迦牟尼佛,承认自己没有创造
宇宙,可是,他想众生依然认为他是宇宙的创造者。在任何一神教的圣典中,从来没有透露
过上帝未造宇宙而自谓造了宇宙的消息。这好像今日工商社会中,有些明智的企业家谦称,
他的公司业绩是由全体员工和社会共同促成的,并非靠他个人完成,他只是提供资本、智慧
和时间的一个分子而已。公司虽然因他而成立、发展、成长、成功,但他还是表示既然取之
于社会,应该用之于社会。这样的企业家,就像是见到了佛的大梵天,他开了智慧,消了我
慢,不以自我为中心,奉献自己,利益大众;相反地,有更多的企业家表示,公司是他创办
的,员工是因他而得温饱的,社会是因他而得到幸福的,这都因为他有个人的智慧,赚取了
足够的资本,经营了恰到好处的事业所致。像这种人,就是一神教的上帝,他们其实并没有
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有没有创造宇宙、信徒有没有受骗,都不是问题。如果未曾创造宇宙而愿意承担宇
宙间所有众生的痛苦,给他们恰如其分、适得其时的救济,那不就是菩萨吗?如果信徒真的
受了骗,可是他们终究得到安慰和鼓励,那种受骗还是值得的。如曹操所导演的「望梅止
渴」的故事,不是有用吗?《法华经》中所说的「化城」,就是为了诱导胆小而无自信心的
小乘人,而说阿罗汉、辟支佛法,让他们先求解脱,然后再告诉他们应该成佛。小乘的解脱
等于是长途旅行中的旅馆,让他们休息一下,恢复疲劳,第二天再继续上路,走向前途更远
的佛道。可见佛的小乘法也是说谎,能够因受骗而学佛,也正是教化的方便。所以,我们不
要反对一神教的上帝,骗人或受骗,只要有用都值得!但看你愿不愿意受骗而已。 
  □ 密教是什么? 
  根据密教的传说,密教是由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传金刚萨埵,住于金刚法界宫,成为
第二祖。释迦世尊入灭后八百年,有龙猛菩萨出世,开南天铁塔,向金刚萨埵面受密法,成
为第三祖;再传第四祖为龙智;再过数百年,龙智七百岁,传第五祖金刚智,那就是中国唐
玄宗开元年间,来华的三位密宗高僧的第一位。所以密教不是释迦世尊所说,而是直接由法
身佛所说;因为法身不说法,故称密教的传承为密法、根本心法或无上大法。密法由凡夫传
承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而称密宗的传承者为金刚上师、大成就者。 
  但从佛教的历史看,密教的起源是印度的民间信仰,最后发展成密教或密乘,则属于印
度晚期大乘的事。它以佛教大乘思想的理论为基础和根本,引进了印度教的观念和修法。 
  密法可分为杂密、事密、瑜伽密和无上瑜伽密。杂密类似民间信仰,事密已经有组织
化,瑜伽密跟禅定相应,无上瑜伽是跟当时印度教的性力派结合而完成。所谓性力,即是以
男女性的交媾,两性双身双修,成为方便和智慧的圆满集成。以女性代表智慧,以男性代表
方便。这种思想和中国道家的房中术(又名御女术)是一样的,不是根本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以离欲为根本,无上瑜伽却要透过淫欲的事实以达解脱的目的。所以,后来西藏的
黄教教祖宗喀巴,加以改革,予以废除,禁止以男女的性交行为做为修行的方法;但其他各
派依旧采用,他们为了所谓合理化,必须先炼气、脉、明点,然后才能实施所谓双修的法
门。 
  密教本身是以当时印度的时代背景和后来的西藏环境而形成的,我们不能说西藏的密教
不是佛教,除了无上瑜伽的这部分,他们的教理和行法,组织严密,层次分明,特别是在教
理方面,以中观为根本,以瑜伽为辅佐,这是中国佛教所未见的。他们对于僧侣的训练和教
育,也极其严格而有系统化、层次化,所以有坚定的信心和一定的法门。但在蒙藏地区,称
为活佛的,也未必一定有修证及学问。 
  密教的上师,就是法的传承者,是直接从金刚萨埵,或者是佛的法身,传承下来的,不
能自称为上师,必须师师相承、口口相传,必须修完一定的坦特罗,而有传承者承认他已得
了大成就,才可以成为上师。绝对不是鬼神附体、无师自通,不是仅懂得一些咒语,表现一
些灵异,就能够自称为上师的。 
  问题也出于此,密教的源头,开始便是如此,这使得佛教无法保持门庭的清明,任何人
均可能假藉佛菩萨的降示而自称为上师。不过在西藏,因其已有严密的制度,不易滥冒,所
以,还是可行。而西藏以外的地区,藏密各派的领袖和组织的力量,已经无法达成监别、监
定和监督的责任,以致密教风行之区,上师纷纷自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藏最早传承密宗的是在家人,比如莲花生大士,是红教的创始祖,传说中他是有妻
子的,以后红教的喇嘛、上师也都是在家人,所以上师由在家人担任,是为西藏的特色。他
们皈依四宝,也就是佛、法、僧之上,加上上师;三宝不重要,上师才是信仰的中心,他就
是本尊、就是佛,而代表佛的报身,若不通过上师,便无从接受佛法,此虽有密教自己的理
论,却为显教所不承认。它类似于神教的天使和上帝的代言人身分,与平等的佛法不相应。 
  上师也有女的,在西藏已是这样。但现在也有人说,男性的弟子,若想修无上瑜伽时,
最好上师本身是女的,因此,就有称为上师的女性,藉口传法而跟男性弟子发生淫乱关系的
情形。 
  上边已经说过,以男女性行为做为修持的法门,不是佛法,非清净法,对我们的社会而
言,也是一种应该禁止的事。所以,自古道家修房中术,必有房外的护法,必须财力与势力
兼具之人,才能做到;普通的道士,没有这个力量,否则淫风所至,绝非社会之福。虽然,
他们修持者本身,不以此为淫乱,而是达到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男女界限统一的目的,不
是为了满足性的快乐和享受;但在中国,始终没有将之当作正大光明的一种修持方法。而所
谓统一也只是暂时的统一,属于一种忘却小我自我中心的情况,并没有达到断除烦恼的程
度,当然没有解脱,更没有成佛。 
  一般所谓即身成佛,在中国天台宗也讲到成佛有六种层次──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
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乃至于究竟佛。若说一般众生就是佛,是理即佛;学佛之后,
已经知道自己是佛,是名字佛;开始修行,称为观行佛。因此,密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就
不足为奇。若一修密法,略有觉受就能成为究竟佛,这在密教自己也不会承认;如果是的
话,最多是观行佛。连宗喀巴、达赖喇嘛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究竟佛。 
  对密教而言,气、脉、明点,极为重要,这是印度瑜伽术的共同要求,修定必须健康、
强身,利用打坐或观想方法,达到气脉畅通,也是内外道的共同现象。所谓明点,和道家所
说的还精补血、还精补脑有类似之处。精力充沛而能气定神闲、头脑灵敏、身心舒畅。显教
的禅者,虽不蓄意去修炼这些道术,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密教的修法,重于身体的所谓即身成佛,和道家的所谓羽化登仙和白日飞升,同样是以
肉体的转变为修炼的目标。可是从佛教的根本观点而言,色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的幻法,所以
称为无常法,既是无常法,必须解脱;若执著无常法的身体为修行的终点,那仍在生死当
中,而不出三界。所以,禅宗称修炼这些法门的人为守尸鬼;纵然传说中的龙智活到七百
岁,正像中国道家传统中的陈搏活到八百岁,终究难免一死。所以,佛教不否定气、脉、明
点的作用,也不肯定气、脉、明点的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西藏喇嘛和南传上座部比丘,不拒肉食,甚至必须肉食,这是受他们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的影响而成,我们不必苛求。西藏喇嘛当然知道基于佛陀慈悲的教义,不应食众生
肉,但是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原因,因此,制造出了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和推卸责任的托
词。例如宣称吃众生肉,便结众生缘,特别是被成就者所吃,即可转畜牲身为佛身和菩萨
身,也就是畜牲的身体,成为修行者肉体营养的一种转变。同时又说,以咒愿力,咒愿被吃
的众生,可使之离苦得乐。但事实上,修行者未必是大成就者,所有的修行者全体肉食而为
所有被吃的众生超度,这实在是极大的问题。当然,以密教的立场,大成就者已经得大解
脱,无所谓食肉与不食肉。 
  肉食者死后火化也有舍利子,此与肉食否无关,也与解脱否无关;凡是修定,或是凝
心、摄心而达到修身目的的人,烧了会有舍利子。通常说,要修持戒、定、慧三学的人,才
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体分泌物的结晶和凝结,它有若干程度的神圣和神秘,为佛
教徒所重视,但未必是佛教徒的大事,解脱生死才是根本大事,因为这还是属于界内色身的
变现,终究不出于无常的范围。 
  所以,在佛灭火化之后,大迦叶尊者,号召五百大阿罗汉,共同结集佛的法身舍利──
诸部经律,而置佛的在家凡夫弟子们去争抢佛的肉身舍利之事于不顾。可见肉身而得舍利,
自始受到凡夫的重视,而为圣者所忽视。 
  □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
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
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
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
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
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
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
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
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
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
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
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
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
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
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
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
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
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
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
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
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
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
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
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
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
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
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
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鬘疏》等做为
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
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
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
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 日莲正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兴起了富士山大石寺派的日莲正宗,亦名创价学会,其
所建立的政党则名为公明党。该宗以日莲(西纪一二二二──一二八二)为教祖,否定印度
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说什么释迦是化佛,日莲是本佛;释迦佛已涅槃,乃是过去的佛,日莲
才是本来佛,现在化世,而且永久化世。如今的日莲正宗,则又以现尚健在的此派创始人池
田大作为教主、为永恒的佛。其虽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为专修法门,对于共有
二十八品的《法华经》却只取其中的第二〈方便品〉及第十六〈如来寿量品〉,可谓断章取
义,而却又排斥佛教的其他经论及所有的各宗各派。故有日本学者将日莲的宗教狂热及其排
斥异己的行为,比作基督教的耶苏;其信仰的方式,与其说是佛教,当毋宁说是神道教的亚
流。其实乃是日本民族化了的神道教,当日莲宗渐渐归宗正统的佛教之后,便出现了日莲正
宗。如一定要说日莲正宗与佛教有关,也可将之归类为「附佛法的外道」,绝对不是渊源自
印度的正统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明朝开始,中国盛行儒、释、道三教融合之说;到了民国之后,继承白莲教等秘密结
社的余绪,而于民间流行儒、释、道、耶、回的五教合一之说,他们截取各家教义,兀自融
合,自圆其说,名之为一贯道。虽说主唱五教一贯,实则是以佛教的弥勒信仰、济公传说,
及《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等,作为其挂羊头卖狗肉的理论依
据。说什么释迦牟尼佛已经退位,现今由无生老母派弥勒掌天盘;又说什么禅宗自六祖慧能
之后,道降火宅,只传俗人,所以一贯道亟力诋毁佛教的出家僧尼。他们对于尚未入其道门
的人,每每伪称是佛教;将奉祀天灯为中心的天坛,也伪称为佛堂;然在入门接受点传师点
了玄关之后,即被告知他们信的是天道,其信徒之间则以道亲互称。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入教的仪式,均与佛教不同,他们用佛经,却不说佛法,而是采用他
们得自鸾坛及灵媒的所谓圣训,来任意解释佛经。佛教的古圣先贤无不主张以佛法解释佛
法,皆谓:「依经解经是佛说,离经一字即魔说。」可见,一贯道虽唱五教一贯,实则是以
佛教为其腐蚀侵吞,并图取而代之的对象。 
  他们自己没有历史、没有教主、没有教义,却歪曲佛教的历史、搬迁佛教的教主、混淆
佛教的教义。明明自称天道,崇拜虚构的无生老母、明明上帝,信仰灵媒、乩童所宣讲的神
话,竟又利用佛堂、佛像、佛名、佛经作幌子。佛教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中心,是公
开的、理性的;一贯道也借用三宝之名,却以抱合同(双掌合抱的手势)、点玄关(眉心受
点,与灵相通)、五字真言(无太佛弥勒)的口诀为三宝,乃是神秘的、感性的。 
  总之,日本的日莲正宗和中国的一贯道,既然不是正统的佛教,也永远不可能与佛教合
流;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尤其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您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中国人填写履历等各种表格时,对「宗教」一栏,多半会填「佛教」二字;换句话说,
多数的中国人,自认是佛教徒,除了曾经受过洗,或已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天主、基督及依斯
兰等各大小新旧教派的信徒,确知他们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余多多少少,不论由于自己或
亲属等的关系,都和佛教的信仰有点渊源。 
  这即是说,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对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国民间而言,
佛教徒的涵养很广,因为中国人对于信仰宗教,一向是开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对水、
火、风、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对儒家所谓慎终追远式的祖神崇拜;对历史伟人、名将、烈
士、贞女的崇拜;对特定的石头、树木等的灵物崇拜;对历史演义及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及神
仙崇拜;以及对各种神秘现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民
间大众对于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则由来已久。这既为民间所需,纵然受到唯物论者及一
神信仰者的反对,还是普遍地流行,但这些并不是正统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秦汉时代,当时,已经有著民间信仰的事实存在,《楚辞》〈九
歌〉之中即有河伯、山鬼等自然神的名称。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初,也只是在群神
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虽然由于佛经的翻译、流通,日积月累形成了
汉文的三藏教典,阐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间信仰的流类,但那也只是属于研读佛经,乃真正
修学佛法的人士,才会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触佛教的诸佛菩萨,也和接触中国原有的祖神、
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态度和观念相同。所以,在民间的小说、故事等的传说之中,神与佛并
没有差别。例如:一般民间所知的如来佛、观世音,都是从通俗小说如《封神榜》、《西游
记》,及民间故事如《观音得道》等书之中得知,不是直接从佛经的研读而了解的。  
  三、灵媒与乩童 
  佛教的《华严经》、《地藏经》等,虽也载有各种天神地祗之名,而中国民间信仰的多
神崇拜,却不是出于佛经的传播,乃是来自所谓仙佛借窍等灵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灵
异的感应,最普遍的是出于鸾坛,用扶鸾的方式,由乩童或笔生的口宣及鸾书等所示的诸
神。最初多半是流传于民间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及神话故事中的诸种神明;但佛教在中国普及
之后,也有假托诸佛、菩萨、罗汉、祖师等的名字,出现于灵媒之口及鸾书之笔的。因为
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圣、贤、佛祖、菩萨,也都可能轮番出现于任何一个灵媒之口及
鸾坛的纪录,此即把佛教也视为民间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间信仰之中,已掺杂有佛祖及
菩萨的崇拜了。 
  民间信仰对诸佛菩萨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愿、祈福、消灾、免难、延寿、除病,乃至
求财、求子、求婚姻的美满等,这是宗教信仰的基础动机。将佛菩萨当作诸神崇拜,也会达
成所求的目的,因为一切善神都会护持三宝,并保佑信仰三宝之人;向佛菩萨求愿,即会受
到诸天善神的感应,并受到诸佛菩萨的垂悯。由于佛教界普遍信仰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使
得中国的民间大众,对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最感亲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弥陀佛,
户户观世音」之说。既然大众以佛菩萨作为求愿的对象,当然不能说他们不信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佛法僧三宝 
  其实,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宝为归信或归敬的对象,而不是崇拜流行于民间的诸
神,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归。所谓三归,便是归依佛、归
依法、归依僧,具体称为归依三宝。 
  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
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学佛求法,并且助佛弘化,广度众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
释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对两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归依佛、归
依法、归依未来比丘僧。唯有三归具足,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仅止于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间的神鬼信仰类似;如果
仅仅探究法义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当于一般的学者,看书做学问,与自己的信仰无
关;如果仅归依僧,即与民间流行的认义父义母、拜龙头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宝具足,才能
学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为他们修学佛法,所以是具体地象徵著佛法。在释迦佛住世时
代,僧已代佛弘法;当佛涅槃之后,更需要僧来传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又叫
做僧团,每一个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称为僧人;在教化的场合,僧人即代表僧团,分头教化
有缘的大众。因此,佛是佛法的源头,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
三者和合,才成为全体的佛教。  
  五、宗教的层次 
  佛有现在、过去、未来,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称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法的
基本点包含著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
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疑等「十善」,这些便是人伦道德的人天善
法。更进一步,则为解脱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脱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萨善法。 
  其中第一阶层的人天善法,通用于世间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教都是劝
人为善」的层次;至于第二阶层的出世善法,是超越于人天,并且超越了欲、色、无色之三
界的生死轮回,进入了解脱境界,那就是小乘的圣人称为阿罗汉的层次;第三阶层的世出世
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缚,又能不必离开生死的范围,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出入于生死之间,
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而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萨境界。 
  一切佛宝,开示一切法宝;一切僧宝,修学并且弘扬一切法宝。僧宝包含凡夫的出家僧
尼、小乘的圣者罗汉、大乘的一切菩萨。倘若能归依三宝,即能受到一切诸佛、一切圣者、
一切菩萨、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导、提携、保护、庇佑,不论是谁,不论什么程度,都能由于
各人的发心程度,和他们的善根深浅,而从三宝获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六、生天与享福 
  由此可见,如果是善良的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论信的是多神或一
神,只要不违背人间的伦理,并合乎生天的条件,便可归属于佛法的第一个层次,即人天善
法。此即是教人应有人的品格,当尽人的职责,并修天福,凭藉所修人天的众善福德,死后
即能还生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总比由于专门作恶而招地狱、饿鬼、畜牲的
三类恶报要好得多。 
  不过,人间寿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仍难免报尽而死。以佛
教所见,天分三类:最上无色界,其次色界,均系修得禅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系修福行
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寿命,从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到他化自在
天,一共六个层次,一天比一天更长。最低的四天王天寿命,即以人间五十年,为其一昼
夜,寿长五百岁。向上依次递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为其一书夜,
寿长一万六千岁。不过当他们天福享尽,即从天上寿终,还回人间,乃至下堕恶道。 
  享受人天福报,犹如仰天射箭,当其势尽力竭,即下堕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轮回。
罗汉则已出三界生死;菩萨虽出世间,而还入世间,广度众生。唯菩萨入三界,不同于凡夫
的轮回生死,正像犯人入监狱是为服刑,司法人员及教化师虽然也进监狱,他们却是自由之
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永远脱离生死;菩萨虽处于生死及烦恼的众生群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及烦恼的煎
熬;而佛是菩萨所成,罗汉也有转为菩萨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萨为榜样,那就是见贤思
齐,发心修学菩萨的法门,即成为菩萨道的实践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并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
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也能效法救
人助人的菩萨与佛,更能成为菩萨与佛。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化区,信仰佛教称为学佛、修
法、敬僧的「三宝弟子」,「佛」是菩萨道的究竟圆满者;菩萨行是「佛法」化世的轨范;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间信仰的宗教行为,确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价值;唯其既无教义的依准,也无教
团的约束,更无教师的诱导,仅靠灵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则可以配合善良风俗,否则也能
破坏善良风俗,腐蚀人心。佛教则不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层次分明的教义和教仪;既
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于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团及教师。释迦牟尼世
尊,是历史明载的佛宝;佛教教义和教仪是法宝;佛教的教团和教师是僧宝。唯有信仰三宝
及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么请问: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吗? 
  □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经真伪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向说:一是翻译史上无法查证其时代和译者的经典;
另一是从鸾坛或者乩童以降神托梦的方式,传授出来似是而非的佛经。第一类是正式的经
典,与佛法不相违背;第二类是假冒的经典,实质是民间信仰的产物。 
  早期的印度佛教史上,学者间就有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因为大乘经典的出现和流传,是
在佛灭之后数百年。但是大乘佛法有其原始佛教的根据,只不过把思想的层面提高,予以哲
学化,使它更博大、精深、玄妙,从人间推广而至于无限,所以说,原始的经典是以人间为
对象,而大乘经典则是以菩萨为对象。 
  可是,大乘经典绝对没有离开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则,据因缘法而讲空、无,讲实相无
相,据因果法而讲有、真有、妙有。其实这是一体的两面,空和有本不相离,这是因缘、因
果基本法则的极致。所以,大乘佛法不论是否为佛说,或者菩萨说,或者其他众生说,都不
可以真伪来做取舍,只要符合佛法的原则就好。 
  至于第二类民间信仰的产物,是由附佛法外道的鬼神所传授,利用有人在修行之时,或
者某一神鬼特定的场所,化现佛菩萨的形象,以民间大众所熟悉的语句,说出一部一部的短
经,比如说《高王观世音经》、《血盆经》、《太阴经》、《太上感应篇》等。有的近于
佛,有的近于道,有的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以人间道德标准来劝化、教善、教孝、教恩
义,都有它一定的作用,所以,虽为伪经而非真的佛经,民间的佛教徒们,都在传诵,没有
不良的后果。 
  另外,也有属于第二种的流类,虽称是佛经,为佛说,但内容却违背因果的原则和因缘
的观点。讲空便否定因果,讲有即恋著于世间,将佛菩萨和神道混为一体,平等对待,所谓
五教合流、三教平等、佛佛同道、道道相通等的理论,其实非佛、非道、非儒,亦非耶教与
回教。他们虽用佛经,也解释佛经,但他们自己各有其神示的所谓「真经」为其根本,这种
以假冒佛经为名的书籍,当然不是佛经。 
  尚有一类,由于某些人的盲修瞎练,获得一些神秘经验,感应魔道降示和鬼神的附体。
为了建立他们的教化根据,达到广招徒众的目的,也看佛经,解佛书,不过他们是以自己的
所见,或似是而非的定境,或魔道鬼神的指示,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意象,任意解释经句和
经义;类似的书籍,虽以佛经的注解为名,其目的则在于离经叛道,毁谤正法,损伤慧命。
这就是古来祖师所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的例子。 
  据此判断,如果称为佛经而无法确定是佛经或非佛经时,最好的办法是查对藏经的目
录,如明载于目录,虽被列为「疑伪」部类,仍属可信、可读;若在经录所无,就要考虑是
否和佛法的基本原则相背。再有,除了解经用经义,引经名,述古大德的发明,如孔子所
说:「述而不作」的态度所写的佛书之外,最好少看为安全。 
  □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
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疏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
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
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牺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
与鬼神沟通的目的。这种行为,在一神教的立场看,乃是异端的迷信和邪术,佛教也不主张
类似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
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
坛、乩童,以及灵签、茭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
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抉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渐渐地,佛教也开
出了若干方便法门,以适应民间信仰的需求。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
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民间信仰则以盲目的依赖及媚神的行为来达成他们的希望。此
在一神教的信仰者也有类似的目的和作用,不过却是以唯一的神,做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
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
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东拉西扯、七拼八凑的多神崇拜。 
  从人类文化史的考察而言,民间信仰虽属于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态,却为人类身心弱点之
所需;欧美社会经基督教近二千年的洗刷清理,迄今仍有民间信仰的踪迹在到处活动。所以
站在佛教的立场,也宜有适当程度的容忍。不过如果为了投合民间信仰的要求,而降低佛教
信仰的层次,甚至将民间信仰的各种鬼神,提升为佛菩萨的化身和权现,就会为佛教带来名
存实亡的命运,也会遭受到理性的批判和指责。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
坛、茭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
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
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
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
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
慧得智慧。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
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
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
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
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
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练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
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
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
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
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
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做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
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
与智慧,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
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
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
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
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
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
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
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
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著逃债,甚至
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著恐
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
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
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
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
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
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
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
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
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
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
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
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6 05: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