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shader

学 佛 群 疑 圣严法师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若要超度先亡眷属,应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读诵、受持诸
种佛经。如果依照《盂兰盆经》的记载,应该布施、供养出家僧众。综合而言,以亡者亲属
的立场,用亡者遗留的财物,尽力布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利益社会,乃至等施一切众
生,使之离苦得乐,都是促成亡者超生离苦,往生佛国的助缘。 
  在七七之内,最好从过世的那一刻起,佛号不断,是为助念。如果他在世时专修西方净
土的弥陀法门,当然为他专念阿弥陀佛,由数人或者一人一人地轮流助念。如果没有任何法
门是亡者的专修,当然也以阿弥陀佛圣号为其助念。假如生前已有专修的法门,例如常诵某
一部经或常持某一尊佛菩萨的圣号,最好是以他所修的法门为其持诵回向。 
  以我们中国的习惯,能够在四十九天每天做佛事,当然最好;否则死后的头七天或三
天,乃至仅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的那一天做佛事,都是好的。这要看亡者家属的人力和物
力的条件,可有伸缩增减。万一人力、物力均不许可礼请僧尼做佛事,就算只有家属一人,
也应该为其诵经;若不会诵经,至少也会为亡者念佛才对。至于焚烧竹扎纸糊的房屋、家
具、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经咒、纸钱、银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间信仰的习俗,与
佛法的佛事无关。唯其有慰灵、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以佛法的观点,厚葬是没有必要的,铺张的葬仪也是多余。与其以亡者的财物及亲人的
力量,做虚有其表的所谓哀荣的排场,不如拿钱去供养三宝、弘扬佛法、布施贫穷、利益众
生、功德回向,更合乎佛法。丧葬宜力求庄严、肃穆、简单、隆重;否则不是佛事,而是藉
亡者的丧葬仪式来显示丧家的虚荣而已。当然也不宜用贵重的衣物及珍宝陪葬,此对亡者没
有实际的利益,同时也浪费了有用的物资。 
  □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馈赠、取用,不论对象
是谁、理由如何,均犯偷盗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现前僧物。所谓十方僧物,
是属于十方所有、一切僧众所有的。所谓现前僧物,是属于现在共住一寺的僧众共同所有,
比偷盗个人物品的罪过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当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
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为了取得居士的欢心,希望得到居士更多的供养与护持,而以任何物品馈
赠,不论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馈赠予居士,都犯了「污他家」罪。所谓污他家,是以染
污心,馈赠物品给在家人。 
  至于居士在两种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馈赠。第一、在贫病急难时,接受寺院的布施、
救济。救济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和金钱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
济,当然也可接受物质的救济,在接受救济而度过难关之后,再来供养三宝、救济他人。此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曾经盛行过这样的慈济组织。 
  第二、在为寺院工作并且又必须维持家庭的生活者,当以工计酬;若发心义务为寺院工
作,又不便自带食物或到寺院自炊,当然可由寺院供给膳宿。中国古大德还特别叮咛:对于
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给予较好的饮食,甚至支付较多的工资。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
人由于饮食不惯,而起嗔嫌。至于寺院有多余的物品,既无特定的对象布施,也无法去换取
金钱之时,在家居士也当以欢喜心来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费和抛弃。 
  因为中国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迥异:印度寺院没有厨房,不得自炊;中国寺院自
古以来,都是储粮自炊,特别是遇到法会时,信众也在寺院中用餐。这种风俗固然与印度的
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区,不仅中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参与法会的在家信众,
于寺院中饮食,乃是普遍的现象。此乃有其实际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们自己在寺院
中合办饮食,后来就由寺院主办,而其经费,依旧是来自在家的信众。为了便利信众起见,
这也是佛教大众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过倘若寺院是仅仅供人吃饭,而无佛法可闻,也
无佛事可做,变相成了大众化的素食餐厅,那就本末倒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
置? 
  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
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于相当
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于课诵前后,问讯、礼拜,以
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
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于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如果全家之中,仅自己一人学佛,也当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办法,否则会引起家庭的口
角。不要由于学佛,而使家人对佛教产生恶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
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好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 
  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临
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
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
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
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不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于礼诵、禅修,不作其他
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
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
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
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
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
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
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
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
远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
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
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
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
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
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
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遍在,而以
圣像作为致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通过类此的修行
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
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思念佛陀,所
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其中也没有见到有关开光的记载。至后世,乃以经、像、法物、
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过隆重的仪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后来渐渐地
有了各种各样的供养仪式,而开光就是其中的仪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
也都集合信众举行开光仪式。这犹如学校开学、公司行号开幕、建筑物落成时所举行的开幕
剪彩等仪式一般,是为了慎重地向大众宣告,所以举行仪式。 
  至于个人在家庭供养佛菩萨的圣像时,并不需要昭告社会大众,所以也不一定需要举行
开光仪式,只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将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养,日日
不辍,使其保持新鲜、整齐、清洁,就能显出圣像所在的神圣气氛,藉此以引发修行者的道
心。 
  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所燃的香,以精细、清香为原则,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为
宜,不要大把地燃烧香烛,以免造成室内空气的混浊。香类以自然的檀香、沈香为佳品,不
宜用化学香料或动物香料调制的线香、棒香。现代家庭的佛堂,可以电灯代替蜡烛,且应常
常清理供桌、香炉、烛台,换新供品,至少该保持没有灰尘或枯萎腐烂的花果食物。每天最
好应该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时,也当先在佛前
礼拜,以表示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
愿、回向等。 
  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
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当有腐烂、污染、凋谢等的现象发生,以维持佛前的整齐、清洁和
庄严为原则。 
  所谓定时做定课,是指在每天的同样时段,做同样的功课。最好是选择头脑清楚、身心
舒畅的时段做课诵。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后,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后,休息一段时
间,就寝之前,为最好的两个时段。两个时段加起来,每天至少需要一至两小时;但也不需
要超过四小时,否则课诵时间太多,会影响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况特殊,也可以
选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个时段,来做定时的课诵。 
  课诵叫做恒课,又叫日课,就是每天必须有的修持活动,不能间断。它的作用相同于每
晨起床后要漱口、洗脸、饮食、洒扫庭院、大小便利一样,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养
性、警策精进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安定、健
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练和反省,也有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的加被与护持。 
  课诵的项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内容可依时间的长短及个人的喜好而有所选
择;但是供水、献香、礼拜则不能缺少。个人课诵,不一定要用鱼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会
梵呗。若不致打扰他人,可用小木鱼。在献供及顶礼三拜之后,早上诵「大悲咒」三遍至七
遍,「心经」一遍,三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然后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四十八或一百零八
遍,再念普贤菩萨十大愿或四弘誓愿,最后是三皈依,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
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顶礼三拜,课诵完毕。 
  晚课应该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后,同样供养、礼拜,然后诵《阿弥陀经》或「忏悔文」
一遍,也可以只诵「大悲咒」七遍,念「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弥陀佛和观世
音菩萨圣号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愿,普贤警众偈,三皈依,回向偈:「愿以此
功德,回向诸众生,解脱三界苦,皆发菩提心。」顶礼三拜,晚课即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课诵的人,进度有快有慢,有的会唱,有的不会唱,除非环境许可使用法器唱诵,
否则不用法器,念诵即可。经咒的遍数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减,以配合时间为宜。 
  如果时间允许,可酌量延长至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在早课之前,晚课之后,亦可增加
静坐时间二十五到三十分钟。最好能够向正统的佛教静坐老师学习安全的静坐方法;否则也
得把姿势坐正,身心放松,默念佛菩萨圣号,一心专注,不急不缓。如果不习惯静坐,也可
采用礼拜的方式,以定时或定数礼拜佛菩萨。以无所求之心礼诵和静坐,是最正确和安全
的;否则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觉,而引发身心的障碍。真正的修行是没有条件的,当
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仅愿把课诵时间加长,而无意静坐或增加礼拜的次数,则可以在早课的供养、礼拜
之后,加诵「楞严咒」及十小咒;晚课的供养、礼拜之后,加诵《普门品》或者增加「大悲
咒」的持诵遍数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无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个固定的时间,礼拜经典。拜经的方法,也是先做
供养,然后一字一拜,每拜一字应念两句拜经词,例如:拜《法华经》时,每拜一拜,当念
「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如拜《华严经》,则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
经,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如拜《金刚经》,则念「南无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南无般若
波罗蜜多会上佛菩萨」。如拜《弥陀经》,则念「南无佛说阿弥陀经,南无莲池海会佛菩
萨」。如拜《普门品》,可有两种念法:第一因为它是《法华经》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
华经》的念法;第二则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如拜《地藏经》及《药师经》,即可以此类推。 
  拜的时候,通常是用黄纸条或檀香,用大字的经本,逐字逐字地移动,拜到一定的经文
与段落,或者是用笔记下所拜完的经文,或者用纸条夹在那一段、那一个字之处,预备下一
次继续礼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后,经本必须盖上,不得散置或敞开。拜完一部经,还可继续
拜同一部经,乃至发愿拜上几十部、几百部、几千部,或是终身礼拜同一部经,拜得越多越
好。 
  课诵之前;或者是发愿课诵、拜经之前,可以有目的而为,或是为了祈求现实或来世的
利益,乃至为了成就什么功德;做完课诵之后,也可以发愿祈求你所希望达成的愿望。但在
课诵时,应当专心一意于课诵,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头。最好的态度是,但为众生离苦得
乐,不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萨道的修行态度。其实不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
德。 
  □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
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
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
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著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
罪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会减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
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
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造恶,这即是忏悔。而且以做佛事的诵
经、拜忏、布施、供养来求消灾、延生,便是对沦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债主,用佛法开
导,使之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索还旧债。再者,由于发愿的力量,而将未发事件的因
素改变。若继续做恶,便和灾难的原因相应,若弃恶向善,便消弭了灾难的因素而远离灾难
了。 
  所以,发愿、学佛、修善,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当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经中说,皈依三宝即有三十六位大善神来做护持,求愿消灾、延生的人,既皈敬三宝,
当然也有善神护持。由于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已,而且复杂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
错,谁先欠谁,一般众生乃至于罗汉都难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佑,应受的
果报,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贵者不会和贫贱之人计较小债而急求偿还,当宿世的冤
家,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报冤了,这就是消灾和延生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佛教的教法可以涵盖许多不同内容的层次,从民间信仰的层次、高级宗教的层次、哲学
的层次以及到达实相无相的层次。 
  若从实相无相的层次而言,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教的基础,因为佛法主张离欲、无
所求、无所依、无所执著才是解脱;不执著有无、善恶、嗔爱、得失等任何一边,故称为佛
法无边,称为究竟自在;所以,也就无须求取加持或给予加持。 
  但是人间属于凡夫的世界,虽然以知识能够理解无求、无欲的解脱境界才是究竟自在;
然一旦遇到身心的病障、家人的灾难、事业的不顺,就会自然而然期待外力的支援、神力的
加持、佛菩萨的救济。因此,加持虽非佛法的究竟,佛教为了接引方便,和适应大众的需
要,并不否定和反对加持的信仰和作用。 
  加持的功能,来自咒力、愿力和心力。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产生了感应力,能
够感通鬼神,协助并加持人;愿力强的人能够以发愿心感通诸佛菩萨以及护法龙天的护持和
救济;心力强的人可以直接影响被加持者的心向,加强他们的意志,转变他们的观念,所谓
逢凶化吉、消灾、治病,都是以精神的心力为主宰。 
  加持的力量,即是转变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转变了他们的力量。所谓神力的加持,主要
在于帮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过难关,加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面对现实,不是叫他躲
债、逃债、逃避现实。当然,可由加持力来缓和、缓冲当面的压力和冲击,然后借力化力,
以化解冲击和压力于无形。 
  从民间信仰的层次而言,加持力属于他力而非自力,那就是以加持者的心力、愿力及咒
力直接来解除被加持者的问题,这是一般人所共同企求和信仰的。因为不须自己的修持,不
须付出相对的代价,就能解决重大的危机,这也是民间的鬼神信仰普遍的原因。可是,累次
的加持,只能阻挡祸患于一时,不能解决问题于永久;好像托庇于权威人士的势力,而逃避
黑社会或债主的追索,当庇佑的势力消失或失势之时,灾难会再度降临,再且变本加厉。 
  佛法则不然,如为冤孽、宿债所困扰、障碍,则以加持者的慈悲力和修持力来感化、疏
导那些冤家、债主的仇恨、执著、报复之心,使之脱离委屈而转生善道,被加持者也就因此
而得到消灾免难、吉祥如意的效果。不过事后,必须归依三宝、修持佛法、造福众生;否则
会再造恶业,重受苦果。 
  有人持大悲咒于水中,有人以咒愿力或祝福加予念珠、法物乃至于普通的物品上,而使
之成为有治病、避邪、安宅、降福等的灵物。这是由于咒愿力以及加持者的修持力、福德
力、心力,而使被加持的物品产生力量。但是依加持者的功力深浅,使得被加持物的时效有
长有短,属于感应的范围,只要如法修持,就能做到,是纯他力的。但如果被加持者自己不
修行,就等于向银行贷款,受过加持之后,虽有一段时间的幸运,过了不久,问题更多,债
务更重。因此,加持只是一种方便,不是根本办法。 
  □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是的,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
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
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
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
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所讲的因果,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
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例如众人都吃饭众人都能饱,众人不吃饭众人皆饥
饿;一人吃饭不能使得众人皆饱,一人不吃饭也与众人的饥饱无关。所以说,各人生死各人
了,各人罪业各人消,正如《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
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够影响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众都
会受到益处;某时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时代的人都会受到帮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
应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
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不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
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
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
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
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
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
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至于代受果报、代消业障的观念,是沿袭神教的思想而来。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赎
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国的民间信仰也相信菩萨能够代众生消业障,比如,相信药师佛既号
称「消灾延寿」,必能代众生消业,或认为地藏菩萨入地狱度众生,也就是为了代众生消
业;更有人为了父母及亲人的消灾、延寿,而有发愿自己吃素、出家,或者减寿、借寿等的
信仰,这些观念和做法虽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却不相应。 
  我们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众生,使众生获益;就像是用镜子接
受到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处,也能得到光明一样。可是如果是盲者,
还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见到光明的,还是因为他有眼睛,那便是说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
大修行者的帮忙。所以,佛教对于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寿等的迷信行为,不予赞成。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通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
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民间信仰的宗教力
量,虽也能够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
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挡
山洪爆发,必定也将被洪流冲走,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报。因他违
背因果,虽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暂时不受报,事实上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决没有造了
恶业,而能不受恶报的道理;违背自然,即是违背因果。 
  不论以咒术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须基于相对的原则,那就是受助者的善
根以及心向的转变,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应道交;这还是
在合理的原则下,所产生的效果,不是代为消业。 
  □ 持咒有用吗?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
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 
  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
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在中国民间,符咒并用。符是用笔绘成的符号,也是
代表特定神明的灵力,所以,遇到一些小不如意事,以现代人所称的民俗治疗法,也可以产
生疗效,由所谓民间信仰的符咒力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 
  在释迦世尊时代,也有少数弟子采用类似的咒术,而为佛所不许。佛灭之后,佛教徒的
分子渐渐复杂,有些本来就是外道的咒术师,皈依三宝而出家为比丘,故在《四分律》卷二
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记载。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
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所以,原
则上并不重视咒语的使用。(请参阅拙著《世界佛教通史》二一五及二一六页) 
  可是,以同一种特定的语句反覆地持诵,便会产生咒的力量,其中固然有代表神明的灵
力,重要的还是持诵者的心念集中之力。所以,持咒者持诵越久,效验越强;如果能够专心
一致,反覆持诵同一咒文,也能达成统一身心,从有念而至无念的禅定效果。所以,后期的
佛教,也不反对使用持咒的法门,并且由于梵文的咒有总持的意思,就是以一咒的咒法,统
摄一切法,任何一咒语,只要修之如法,持之以恒,都有相当大的效验。主要是因持咒兼带
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
的本誓愿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什么叫咒王?以总持的意义说,任何一咒,持之得力,都是咒王;除了邪法、邪
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早期的中国佛教,也不重视持咒,如果持咒便被称为杂修、杂行,故虽早在魏晋时代,
就已译出了「孔雀王经咒」;而「大悲咒」则在唐高宗时代就已翻译成了中文,这都是密教
最初传入中国的事。但直到宋朝,才被天台宗的四明知礼大师予以提倡而普及。「楞严咒」
在晚唐时期,即已流传于中国,却到了宋以后,随著《楞严经》的普遍受到重视,才被各寺
院所持诵。到了明末之际,所编成的《禅门日诵》课本里面,开始收有许多的咒语。 
  因此,在唐、宋时代传到日本的佛教,并不流行咒语,除了密宗之外,也并不重视咒
语,他们的净土宗专门念佛,禅宗专门参禅,天台宗专门修止观,对我们近代的中国佛教,
大家都兼修持咒法门的现象,日本佛教界会感到很奇怪。但是,在中国民间因持大悲咒而得
感应的例子,相当显著,所以,我们不可反对持咒法门。 现在佛教所用的咒语之中,多半
是神天的名字,和代表神力的尊号,这是因为
  大乘思想,将一切善法的力量和产生功德的作用,都视为佛菩萨的权现和化现,所以将
一切神王、鬼王视为佛菩萨的代表。既然是佛教所用的咒语,一定有佛菩萨的名号在内,也
有皈敬三宝的语句在内,不过是用梵音的直译,而不是用汉语的义译。比如说:「南无佛
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便是皈敬三宝的梵语,如果持诵「南无观世音菩萨」,那就成
了语意明了的咒语。 
  真正持咒的人也讲咒音,最好是以梵语的原音发音,而且每一个音节在印度都有它一定
的意义和作用,所以,今人有说「阿(ㄛ)弥陀」的ㄛ最好能发音为「阿(ㄚ)弥陀」不无
理由。但是一切修持法门,以心为主,音声是其次的,千百年来中国人念「阿(ㄛ)弥陀
佛」,并没有发生什么不良的后果或作用,也没有因此而打了折扣的记录。大悲咒也是一
样,今天的西藏人、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和汉人都持大悲咒,发音彼此各异,可是也能
收有相同的效应。 
  所谓咒语的密付、密传,是那些被西藏佛教列为高层次的密法,即瑜珈密及无上瑜伽
密,有他们一定的仪轨和修法的程序,重于心理的引导,故需要师师相传。普通运用的咒语
则不需要。 
  今日的附佛法外道及自称上师的神鬼教,都有密法密传之说。在印度的各派外道中也有
这种现象,比如现在流行的超觉静坐,就有它的字诀密咒,台湾的一贯道也有五字诀。对正
常的社会而言,这种密法的流传,是不健康的现象。 
  □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
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
业,如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又如毁谤三宝、杀人越货、纵火决
堤、强暴妇女等重大的犯罪行为,都是不可变转的罪业。因为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他人生命的
丧失,并长久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受报。 
  古来已有「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的谚语。杀生太多,不免引起战争,而
相互的残杀与斗争,则会招致兵荒马乱、十室九空、哀鸿遍野等劫难。 
  「劫」是时间或时限的意思。恶因若累积到某种程度,便会发生某种灾难,有的是区域
性的,有的则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但看造业人数的多寡和所造之业的轻重而定。今生造
业不一定今生受报;但在过去世中,于不同的地方,各人造了某类的恶业之因,就会在未来
世中的某个时代的同一环境中,受到相同的恶报。 
  「数」不是佛学名词。屈原于《楚辞》的〈卜居〉内有云:「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
通。」此数是指占卜之术数;《书经》的〈大禹谟〉则云:「天之历数在汝躬」,以及收录
于《文选》应璩所撰之〈与曹长思书〉一文内又云:「春生者繁荣,秋荣者零悴,自然之
数,岂有恨哉!」这些都是讲天理、命运或气运之说。而将之与佛教的「劫」字配合,便产
生「劫数」之说了。 
  佛教所讲的「劫」,是梵语「劫波」(kalpa) 的音译,指非常长的时间过程,其有
大、中、小劫。所谓小劫,若用比例来说,如果人类寿命最长可达八万四千岁,最短仅得十
岁,那么,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只剩十岁,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
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如此一减一加的历程,总称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众生所
居住的世间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一循环,是为
一大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佛经所说,只有「住」的阶段有众生活动,其他三个阶段,众生应是迁到他方世界
去。而在还没有迁出之前,遇到「坏」的阶段开始时,会有大火、大水或大风等的灾变发
生,称为「劫难」,能把物质世界以至禅定世界全部摧毁。尚未脱离这个世界的众生,就是
在劫难逃。劫难之后,如果业报未了,业识──生命的主体,即转生他方世界继续受报;如
果业报已了,不待劫难到来便生佛国净土,从此超出三界,永远不再遭受劫难的摧迫,称为
「出离苦海」。当然,若不修行佛法,要想脱离这样的劫难是不可能的。 
  民间传说的在劫在数,虽和佛法相关,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无法逃避而
不知如何超脱。所以民间每经一段承平时代,便丧失忧患意识而形成歌舞升平、生活糜烂、
道德堕落和思想腐败等现象,某些预言就会因此传出而呼告大众:将有天灾人祸、战乱等发
生,会有多少人死亡等等;甚至危言耸听,说死里逃生的人少如漏网之鱼。其中有些预言说
这是无可挽回的事情,但也有若干预言呼吁社会大众及时端正人心,劝恶向善,回头是岸,
以挽救劫难于临头。这些预言大致是出于民间信仰的有心之士,也有的是出于佛教徒的化世
方便。 
  有些人士基于在劫在数的观念,以为那些杀人魔王的出世似乎也有道理,即不是他们要
杀人,而是被杀的人需要他们来处理,否则善恶因果报应之说就无法完成。这种说法必须纠
正,如果说魔王是应众生须受劫难而来,则好比是刽子手行刑杀人,是执法而非犯法造罪。
其实,既被称作魔王,就算是造罪而非「替天行道」的执法行为,唯有自然的灾变及人力无
从抗拒而遭的劫难,始为「天数」。所以,魔王杀人,恶业极重,也是要受恶报的。 
  如果是来自火、水、风等的天灾杀人,则是自然的报应,其中没有人格的魔力或出于某
些恶人的意欲,乃是造业者直接受报。所以在佛经中只有说火、水、风等自然的劫难,没有
说由魔或魔的代理人来执行众生的恶报。因为被魔王杀的人,虽然很可能是罪有应得,但也
可能是出于魔王的一时愤怒,或出于恶人的偏激疯狂,甚至会促成更多人假借替天行道的名
义而涂炭生灵,这样不仅不公正,也给宵小犯罪做恶的口实,所以,佛教不赞成以魔王代替
自然灾害来杀戮众生的说法。 
  众生为了逃避劫数,必须修学佛法。修五戒十善能免除三涂之苦,即刀兵、水火和地狱
诸苦;修禅定能暂时免除内心烦恼之苦;若能开悟而得智慧,即可出离三界的生死之苦。如
果自己没有信心修好五戒十善及禅定智慧,也该多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
乐世界,同样可以出离生死的范围。可惜众生只畏苦果,而不知避恶因。其实,最好的办法
是即时去恶向善,广种福田,修学佛法,发菩提心,求成佛道,如此即可免遭受未来的劫数
之难。 □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
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
僧祗劫计算──过去阿僧祗劫、现在阿僧祗劫、未来阿僧祗劫;比如说:众生发心成佛,要
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其次以大劫计算,例如说: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再次,以生命的
生死计算,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最少以秒乃至于比瞬间还要短的刹那计算,前刹那、
现刹那、未来刹那。一切众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无穷的三世之中,无尽的时间里边,一
直循环延续下去。如果仅仅把前生、现生、未来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狭隘了。 
  人既知有现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无尽的三世因果;不过问题在于今生的三
世因果,是凭记忆力──所谓经验而能相信、接受的,对于隔生或生前与死后的因果关系及
事实,因为已出乎用脑细胞记忆的范围,所以,难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诉于鬼神和神通
的帮助,等到亲见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现象,才能真正地笃信不疑。 
  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是有的,但极其有限;纵然能够使人知道过去世或未来世,也是极其
短近的时间范围,不可能使人知道无穷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既然如此,那依旧不能使你相信
最初是什么?最后是什么?是有?还是没有?怀疑三世因果问号依然存在。 
  佛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来告诉你过去和未来,而是要
你知道两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现在的今生就是
未来的过去;现在的未来,就是未来的现在;现在的过去,就是过去的现在。因此,只要你
清楚地了解、掌握现在这一刻,那就已经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现象。否则追求、追问、探知过
去和未来,除了增加现在的困扰和浪费现在的时间之外,别无益处,既对于现在无补,对未
来也无益。 
  现在有好运,一定在过去曾有好的业因,现在有恶运,一定是由于过去所造成的恶业;
未来的好运,一定是从过去的善业加上现在的努力,未来的恶运,一定是过去的恶业加上现
在的懈怠和造恶。命运掌握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基于个人现在的善恶与勤惰,恶
运可以改变,好运也会消失。 
  有些人因为不能见到过去和未来,所以不能相信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其实,如果没有见
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话,那即使在现生之中,也有许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
了。例如:民族的历史、宗族的族谱、家族的家谱,所记载先民和祖先的事迹,有谁亲眼见
到的?曾经见过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总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所
以,肉体生命的遗传,是来自列祖、列宗,亦能传之于子孙万代,这就是肉体的三世因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23: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今生之前,必然有无始的源头和未来的去向,物质的肉体之外,必有灵魂、精神或佛
教所说的神识的迁流。然而,以唯物论的立场,人死如灯灭,除物质外,没有精神;这样的
论调对于人类而言,容易养成不须为自身行为负责任的态度,甚至演变成残杀、斗争,为达
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去牺牲他人的利益,或牺牲其他集团以及其他族类的
生命和财产。所以,为了对于个人的未来有所寄托,并指出方向和努力的前程,相信有神识
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体人类若都能接受神识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
互谅、彼此共存共荣,而不相互伤害的生存环境。否则的话,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恶
不分,利害互见,便会造成将来世界的动乱与不安。 
  □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
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他们虽有一定的道
理,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无大患;所以,释迦世尊禁
止弟子们从事星相、风水、卜筮等的行为,但也没有反对他们的存在。 
  星相,就是天体的运行和我们所处地球位置的关系,彼此间有其一定的轨道,而产生了
气候季节的变化、地理位置的配置和人物居住的环境。若配合了出生的时日年分,予以相
加、相乘和相除,便成了生辰八字的命理原则。比如马年生于冬天的北方,命不会好,因为
马在冬天的北方,没有草吃;如果兔年生于春天的南方,在近山靠水之处,则命运一定会
好。可是从佛家的立场说,人的祸福吉凶,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这
是先天的;如果加上后天的努力或懈怠,就会改变或影响这生的命运,这是后天的因素加上
先天的条件,而构成所谓命运的好坏。 
  因为过去世所造不同的业因,所以感受到今生不同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父母的遗
传,文化和文明的背景,养育和教育,乃至兄弟等亲戚、师长、朋友、同事、同学,都会影
响一生的命运。如果前生的业因虽坏,感得今生的环境也坏,那也未必是决定的坏;只要注
意内心的修养,身体的健康,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开发,就会改变原有的命运。所以,仅仅
根据生辰八字的命理,来判断人一生的运道,对中下等人不无道理,对中上等人,特别是上
上等人,是无法掌握的。 
  命理和相理应该分开来说:命理是到出生为止的所谓生辰八字,属于先天的。相理是从
出生之后,一方面接收了父母遗传的身相,包括面相、骨相、声相、手相;另一方面由于后
天的锻练或糟蹋,健康或残障以及心理的是否正常平衡,而会使得出生时的身相随著生命的
过程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才是相理的总和。所以,命理不能转,相理随时变、随心变,因
此相无定相,命无定命,当然是可信可不信。 
  至于风水、地理是依据天体的方位和地理的形貌而决定它对于人的影响力的好坏利弊,
这是属于自然,也是属于常识的。顺乎自然即可以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背乎自然,则
相反。这从哲学上讲,是属于形而下的应用哲学或自然科学。近代的人又以磁场、磁力的科
学依据来说明风水、地理的原理;磁力集中点,磁场的顺方位,对于人体有益,也对于人的
心情有助;否则,也是相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6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