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汉末英雄记》三国往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2: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6:公孙瓒临死前搬到塔楼上办公8 Z; Z$ ?, h/ a8 @
  
; l, L2 i* I6 A$ X( \  幽州岁岁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灾,人始知采稆,以枣椹为粮,谷一石十万钱。公孙伯圭开置屯田,稍稍得自供给。/ T: ?8 z  x8 Y/ I3 C
  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岐别诣河北,绍出迎於百里上,拜奉帝命。岐住绍营,移书告瓒。瓒遣使具与绍书曰:“赵太仆以周召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昔贾复、寇恂亦争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宽,亲俱陛见,同舆共出,人以为荣。自省边鄙,得与将军共同此福,此诚将军之眷,而瓒之幸也。”
2 x% b' j$ X  x- @6 m2 d. _5 L/ _( u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当之,乃筑京固守。瓒诸将家家各有高楼,楼以千计。瓒作铁门,居楼上,屏去左右,婢妾侍侧,汲上文书。/ E, H# C  G* q$ s8 b
  袁绍分部攻者掘地为道,穿穴其楼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所施之柱,楼辄倾倒。3 _& V" s9 ?$ D
  * a9 Q: ?/ s! v1 ?7 y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 \: r/ y7 T" r% e: ]1 a7 V  0 B) n0 n) ]4 d2 }& S4 Z
  
( h: C4 A& n+ W8 [9 v2 M3 n$ v  公孙瓒杀了刘虞,独揽了幽州大权,形势一好,界桥惨败的事就给忘了,他开始骄矜起来,“记过忘善,多所贼害”,就是说有人对他好他记不住,谁要得罪他一定会记住,谁得罪过他就收拾谁。0 j+ g! u( p# \" I$ s
  但是,刘虞在幽州的影响力不容低估,公孙瓒杀了他,副作用立即显现出来。忠于刘虞的一批人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带领下,“率州兵欲报瓒”。他们公推阎柔为乌桓司马,作为他们的首领。阎柔是广阳郡人,从小被乌桓和鲜卑人俘虏,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大并得到信任,鲜卑人帮他杀了朝廷任命的护乌桓校尉邢举,让阎柔取而代之。阎柔很招人喜欢,曹操后来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阎柔利用自己的号召力,聚集鲜于辅等人,以及乌桓、鲜卑等部落,总共有数万人,进攻公孙瓒任命的渔阳郡太守邹丹,双方战于潞河以北,邹丹被杀。
. Q+ H4 v7 ^+ N7 i( x" C  袁绍又从南边往北边攻击,他派麹义以及刘虞的儿子刘和率兵与阎柔、鲜于辅等合击公孙瓒,“瓒军数败”。在这种南北夹击之下,公孙瓒无法在蓟县一带立足,于是退到易水一线。
% _1 }6 Z& v) |3 q/ L, f/ h# m: _  《汉末英雄记》有两条相关记载说这一段的事。一是说此时幽州连年欠收,粮食涨到十万钱一石,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对比一下几年前刘虞治理幽州期间,谷物只要三十钱一石,现在的通货膨胀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万,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时又闹起蝗灾和旱灾,人们开始“采稆”来糊口,“稆”就是野草籽,这种植物在荒野间自生自灭,估计也很难采集。好的一点,就以枣和桑椹为粮。为应对饥荒,公孙瓒下令屯田,军粮问题才稍稍有所好转。有人认为公孙瓒在初平年间的屯田活动比曹操在许下屯田还早,三国屯田制度的肇始者应该是公孙瓒。
% O' m0 }1 e# V- H  另一条是说,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太仆卿赵岐出使关东,调解各派之间的纠纷。这时董卓已经死了有一年,长安朝廷由李傕、郭汜等新军阀把持。赵岐到了黄河以北,袁绍出百里迎接,赵岐住在袁绍军营,他给公孙瓒写去一封信,让他罢兵。公孙瓒派人送来回信,信中说:“赵太仆以周王、召王之德,衔命出使,宣扬朝廷的恩威,要求大家和睦相处,这就好比拨开云雾见到太阳一般,哪里还有这么值得高兴的事?过去贾复、寇恂也出现争斗,多亏光武皇帝的宽仁,亲自接见他们,坐在一个车子上同进同出,使他们深感荣耀。我自己身处边鄙之地,能与将军共此福,这实在是将军您的眷顾,而是我的荣幸呀。”从口气上看,公孙瓒的这封回信是写给袁绍的,言辞相当谦恭,这是因为他处在两面受敌之下,有点扛不住了。赵岐出使关东,正好给公孙瓒一个喘口气的机会。7 l6 W2 Q4 r0 j( X( Q2 H, s( |* p$ F
  袁绍也的确给了公孙瓒一个喘息之机,那倒不是赵岐带来的罢兵诏,而是他遇到了麻烦事。酸枣会盟登坛领誓的那个臧洪后来跟了袁绍,被袁绍任命为青州刺史。臧洪是张邈之弟张超的旧部,他是个出了名的讲义气的人。袁绍后来跟张邈发生矛盾,他密令曹操把张邈杀了,曹操没有执行。后来张邈联合吕布从背后突袭曹操,曹操经过艰苦努力,在袁绍的支持下打跑了吕布,打败了张邈,把张超围在了雍丘。此时臧洪被袁绍改任为东郡太守,他出于旧义请求袁绍给曹操下达命令放过雍丘的张超,但袁绍没有接受,结果雍丘被曹操攻破,张超及其一家人被杀。这件事刺激了臧洪,他在东郡的东武阳起兵反叛袁绍,袁绍大怒,亲自率兵攻打东武阳,但臧洪及其部下守城意志十分坚决,东武阳久攻不下。
. ?2 ~( c& U: H. \  这是袁绍犯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因为臧洪不应该成为他的敌人,东武阳也不是他目前应该用兵的方向,但盛怒之下的袁绍不管那么多,把主力调往东武阳,日夜不停地攻城,而臧洪居然把这一座小小的孤城守了一年之久,把袁军主力一直吸引在南线,公孙瓒托了臧洪的福,就有了一段相对宽松的战略机遇期。这时,公孙瓒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联合黑山军的张燕等反袁势力,从北面对袁绍进行攻击,这样做未必能打败袁绍,但至少有取胜的可能,结果公孙瓒采取了保守的做法,在易水沿线修起了工势,之后在那里躲了起来。
8 E6 [; Z% _  |6 q1 m! `7 J  据《汉末英雄记》说,当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歌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也就是在燕国的南部、赵国的北部一带可以避世,这个地方恰好就是易水一线。公孙瓒跟袁绍差不多,也十分迷信,他就在易水北岸修筑起防御体系。《汉末英雄记》说这个防御体系由许多高楼组成,公孙瓒和他手下的部将都有各自的高楼,加在一块“楼以千计“,公孙瓒居住的高楼最雄伟,下面有铁门,公孙瓒住在楼上,他屏去左右,只留婢妾侍奉在身边,有需要他批示的文书,就用绳子吊上来。
% b0 e  s) i5 |( `  《三国志》等史书对这种高楼有进一步的描写,说它外围有堑沟十重,这些叫“京”的高楼筑于堑沟之间,每个都有五六丈高,汉代一尺约合现在二十三点五厘米,五六丈相当于十二三米,也就是三四层楼高,像个炮楼。公孙瓒自己居住的有十丈高,也就是七八层楼高。公孙瓒在这些高楼内储存了大量粮食,总量有三百万斛,汉代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三百万斛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但这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公孙瓒刚搞完屯田,有这个实力。- @' D, a: q% {8 z/ j
  公孙瓒对大家说:“以前还以为天下可以指麾而定,现在看来不能取决于我,不如暂时休兵,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兵法说‘百楼不攻’,现在我建了高楼千座,吃完这些粮食,天下的事也就有分晓了。”公孙瓒的立体防御工势果然很难攻,等袁绍解决完南面的臧洪,腾出来来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在易京防线面前他一筹莫展。: _- S7 x; G) q( [+ ]& o
  但是公孙瓒的做法也过于保守,就像一个拳击手,站在台上不打别人只挨打,即使你再能挨,也没有取胜的可能。更何况,打人的总比挨打的办法多,袁绍攻不下来就慢慢攻,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总有攻下的时候。到了建安四年(199年),也就是公孙瓒“入住”他的超级塔楼五年后,袁绍终于攻下了易京。9 x. W# K7 ]* N$ ^: f2 ?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攻城的办法是,从不同方向朝这些塔楼群挖地道,一直挖到楼下,之后用木头撑住,感觉差不多了,就在木头下点火,火把木柱烧倒,上面的高楼失去地基支撑倾刻倒下。《三国志》说公孙瓒最后关头也实施了自救,他派儿子向黑山军张燕求援,张燕挺够意思,也真率兵来了,公孙瓒计划与黑山军内外夹击,他派人送信,约定举火为号,但这封要命的信居然落到了袁绍手里,袁绍下令如期举火,公孙瓒还以为援军发起进攻了,于是下楼出击,结果中了袁军的埋伏,公孙瓒退回高楼,再也不敢出来。到袁绍下令掘地道毁楼时,公孙瓒预感大势已去,就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之后自杀。! n1 w! y) A( N9 Y6 ?: o+ F
  据《汉晋春秋》和《魏略》说,袁绍让人在倒掉的易京里寻找公孙瓒的尸体,还真找到了,袁绍下令把他的首级砍下来送到许县,目的是向曹操扬威。果然,曹操看到公孙瓒的头颅后心里很不好受,内心受到了严重冲击,曹操后来对鲜于辅说,看到袁绍送来的公孙瓒的人头,他“自视忽然耳”,也就是脑子一阵炫晕。不过,袁绍也不能高兴太早,因为仅过了一年,他就在官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7: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公孙瓒败于没有顶尖人才
' H7 ~7 B8 [& v" H+ |4 A/ a& h3 h7 j  
3 ~  M+ L/ A7 j  瓒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才秀者,必抑死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三人者为仲、叔、季,富皆巨亿,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称古者曲周、灌婴之属以譬也。% K- z' s4 _* _9 s. C  W9 q
  瓒别将有为敌所围,义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是以袁绍始北击之时,瓒南界上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是以或自杀其将帅,或为绍兵所破,遂令绍军径至其门。+ ]; c0 u" s+ A  h3 R
  关靖字士起,太原人。本酷吏也,谄而无大谋,特为瓒所信幸。
+ ?6 v$ K- _( V" p  
0 Z# ]6 o0 W7 T& Y8 j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p/ S+ j7 Q' s9 B9 y' Y
  
, D' C: s* q- ^  t0 J' f  * S" q" C9 F* i$ o
  韩馥和公孙瓒是袁绍消灭的两大劲敌,但这两个人失败的原因不太一样。韩馥是做事太保守,没有雄心大志,公孙瓒更多的是战略规划出了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权源,在于他的身边缺乏人才。6 s0 L7 U( t/ w. A
  这一点《汉末英雄记》也意识到了。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在公孙瓒主事期间,“衣冠子弟”们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无论多么有才,都“抑死在穷苦之地”。所谓“衣冠子弟”指的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这些人往往具有政治特权,一个家族一旦兴盛,便会绵延不绝,几辈人交替提携,经常英才辈出,这是汉晋时代的政治风尚,也称为门阀制度。《汉末英雄记》的作者王粲就出身于这样的家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顺帝时当过太尉,祖父王畅在灵帝时当过司空,父亲王谦也很有名气,当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类似于秘书长。到了王粲这里,年纪轻轻便有人追捧,除了自己的天赋,更是因为祖上很厉害。王家以后还出了王弼这样的大学者,不能不说与本家族政治源渊和家学传承有很大关系。$ v+ ^% V7 ~& D' R% {- {" |
  王粲是“衣冠子弟”,所以他对“衣冠子弟”们在公孙瓒这里的悲惨遭遇比较关切。据王粲记载,公孙瓒不用“衣冠子弟”的理由是,这些人本来就已经很富贵了,再给予重用他们也会认为理所应当,不会感激。看来公孙瓒的心态有点问题,像个小市民。而公孙瓒确实喜欢小市民,据《汉末英雄记》说,公孙瓒所宠信的大多是“庸儿”,即平庸之辈,其中尤其以算命先生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当三人最受宠信,公孙瓒跟他们结成异姓兄弟。《汉末英雄记》甚至说,公孙瓒字伯圭这是后改的,因为一家如果有四个兄弟,他们的字里应该分别有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公孙瓒为了表示跟这几个异姓兄弟很亲,他自称“伯”,几个兄弟则分别称仲、叔、季。有公孙瓒撑腰,这些人很快富了起来,身家都过了亿。公孙瓒还跟他们中的人结成儿女亲家,常把他们比作汉初的开国功臣曲周侯郦商、颖阴侯灌婴。
7 e( Q/ z7 ^7 p) f1 ?* q  公孙瓒的用人政策可谓不拘一格,但过了头就显得有些另类,靠这帮人给他出谋划策能有多高的水平?《汉末英雄记》记载的一件事就颇为雷人,是其他割据军阀们做不出来的。公孙瓒有部将被敌人所围,向公孙瓒求援,但公孙瓒就是不出兵相救。他的理由是,如果救了这一个,以后将领们再遇到类似情况就有了依赖心理,就不会力战了。如果不救,以后大家肯定会奋力自救。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却不实用,因为人都有求生本能,在生死考验面前有人选取玉石俱焚,也有人选择投降以求活命,公孙瓒的想法未免理想化。《汉末英雄记》说的这件事在《三国志》里也有记载,这个求救的是渔阳郡太守邹丹,在袁绍发起的潞河之战中,公孙瓒不发救兵,结果坐视邹丹被杀。这一事件提醒了公孙瓒属下的将领们,危急关头看来还得自谋出路。后来袁军北上,公孙瓒手下的将士们想到“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要么被袁绍攻破,要么就杀了他们的统帅投降袁绍。史书没有说公孙瓒这个愚蠢决定是不是他自己的创意,但即使不是刘纬台、李移子们的建议,但公孙瓒手下如果有他郭嘉、鲁肃这样的人才,也不会让他干这种傻事。
& y% f# ]; g0 R0 k0 P  公孙瓒大修易京防御体系,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从单纯的攻防战术角度看有一定可取之处,但从战略层面考虑则是一大败笔。群雄争霸的要点是抢占地盘和人口,躲在城堡里不谋求发展是土财主干的事,结果只能是迟早被别人吞没。给公孙瓒出这个主意的肯定是他那帮亲家,这些人做个小买卖可以,但却制定不出来正确的战略规划,公孙瓒靠他们想打天下,简直是做梦,即使没有袁绍这个对手,他也迟早会被别人给收拾了。
# @7 D: p. P/ J1 G# E  《汉末英雄记》还提到一个人,名叫关靖,也是公孙瓒宠信的人。关靖字士起,太原郡人,是一名酷吏,“谄而无大谋”,也就是只会溜须拍马讨领导高兴,没有什么大的谋略,反而被公孙瓒信任。公孙瓒最后被围在易京时,他也想过“自将突骑直出”,然后依托西南面的山地和黑山黑联手,徐图东山再起。这时候关靖担任公孙瓒的长史,他劝公孙瓒说:“现在将士们从上到下皆已土崩瓦解,之所以还能坚守,是因为易京这里有他们的家小。将军您坚守多时,袁绍正准备撤退,待他退却之后什么事都好办了。如果将军您要舍之而去,我们无所依托,易京很快就没了,也就失去了根本,孤孤单单游荡于草野,能有什么成就?”谁都能看出来困守孤城等于自杀,关靖的话简直是一派胡言,但公孙瓒居然相信,于是躲在易京不出来,最后只有等死。
& n' Z" \$ C" Y( {, ]. z0 h0 s  查阅史料,发现公孙瓒手下几乎没有什么有名气的人,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基本上没有顶尖的人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曾在他手下呆过一段时间,但他们都很聪明,早早脱离公孙瓒自立门户去了。还有一个赵云,曾经是公孙瓒的手下,但赵云宁愿跟刘备也不想跟公孙瓒,当时刘备的事业显然比公孙瓒还差得远。公孙瓒不识人,因而身边没有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即便有也纷纷离他而去。在汉末三国时期,人才是稀缺资源,大家都在拼命抢人才,尤其对最优秀的人才更是让群雄们心驰神往。一流人才的思想才是一流的,一流的思想才能开创一流的事业,“庸儿”不可能提出一流的规划。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见到荀彧会那么激动,把他称为“吾之子房”,见到郭嘉更是激动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刘备为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会放下架子亲自到深山里拜访,那时候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平民百姓。群雄争霸拼的是实力,在实力组成要素里人才排在第一位,公孙瓒靠一已之勇起家,也开创了不小的局面,但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该把人才战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他偏偏不重视人才,也不会识才、用才和留才,身边更没有像郭嘉、诸葛亮那样的顶尖人才,这才是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3 G9 V, ^* @0 ?: R*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7: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目录(重新整理)
9 z$ g( x2 w- A4 a7 Z' m# b" F  5 d. r  x/ A) R! }
  00.序言:汉末历史的“口述实录”# L' p4 B2 U5 R/ C& G' W  W3 ^$ [
  01.袁绍:由“带头大哥”到“漂亮的草包”) k( X7 t1 T( \/ ^: e
  ——据说是丫环所生终身成话柄1 f$ B% i& _, S! M
  ——为避风头主动申请延长丧假
) J5 N# _+ }* Z" N( r  ——出身名门却广交异端分子
. R  p( v- T5 w* X. b  ——袁绍的失败缘于性格悲剧. y( n2 ?/ h& L3 j2 G& p% b
  02.董卓是怎样炼成的9 c& v! U9 E# a! x: W/ H" {# s+ q
  ——为招待客人杀了正在耕地的牛
% v/ s/ L! Z$ e4 d- N  S  ——得到多位名将的赏识提携/ d8 T- k, j& ]. {9 W3 M
  ——曾借助流星雨反败为胜
7 g: X0 R+ C# f2 g1 b4 [) F  ——由功臣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O" z; a2 x) J
  03.汉末几大外戚全部遭灭门
7 y- W8 Y8 x7 Z  ——东汉产生过史上最牛的外戚0 @* g0 B" P3 X" a4 s) M
  ——外戚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努力
1 i3 i9 L  H, B( y7 W  ——最后一任外戚死于袁氏兄弟的黑手# k3 N' c7 P, k' u) @* a, k: S$ u
  04.董卓喜欢煮活人0 I& g* K) _1 x. ]/ d" K
  05.董卓开出了什么天价让吕布反水1 q0 r4 i% c) V) F4 Q7 e0 x$ G  Z
  06.当两个野心家相遇
* L: Y6 h0 {( C  07.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 `; [+ C2 d6 s3 G: ]! W  p% P
  08.刘备和曹操的早年友谊
5 c: I, ^' ~( F4 G) m  m$ |  09.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9 d% O/ `/ k, [% q4 D$ b1 A$ e0 O
  10.胡轸: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  G' h3 j8 m0 d
  11.孙坚死于脑外伤& ~( w7 C8 ?) S, N1 n, t0 t
  ——胆气过人十七岁当上县“公安局长”
8 x" H7 C( l: P6 S* R  ——英勇善战所向无前受到朝廷重用
) W' m6 ^$ y1 [  k1 J# l- H8 i) a  ——连杀长官同僚只得委身袁术0 d, k) V5 T7 `% O! q: s! y: [
  ——拒绝董卓和亲却死于非命
; S/ ~, @/ Q, J* w* R+ |' D  k  12.公孙瓒和朝廷“下派干部”的矛盾& @* E( g4 l' C! G' r
  ——师出名门又文武双全的太守女婿9 q+ F6 E- q- ?& h; F/ l
  ——组建“白马义从”令敌人闻风丧胆
5 R$ R; o, z1 f& ]  ——与朝廷“下派干部”产生矛盾7 t) E0 F% J( L
  13.韩馥:懦弱胆小注定遭淘汰
  G; B' G6 }- T' j' J2 V2 |  14.袁绍训练“大戟士”扬名界桥  B% t0 O9 P* W; E6 i! n4 Q
  ——战前双方力量对比袁绍处于劣势
$ Q- y- @4 @% q/ f  ——“讨袁檄文”里透露的有趣信息
! q; a- o5 U3 c  ——“白马义从”在界桥全军覆没
1 s! ]/ j2 ?! i1 W  ——界桥之战为何被史书所忽视. u! K3 z2 e$ Y+ {- D
  15.刘虞:仁者却未能无敌
/ G; t1 J! _6 p7 \' U$ O& U  16.公孙瓒临死前搬到塔楼上办公+ y+ S( \3 S: g/ B4 \" k6 T
  17.公孙瓒败于没有顶尖人才0 v. `. J( }9 e& u7 ]2 L" U
  18.悲剧英雄臧洪$ v0 R  z% _( {, t; s" y/ g
  19.董卓死前马不行风不起0 H) p, {1 I. W7 E7 q5 N
  20.董卓死于并州军人的内讧
! }8 |0 Y: s4 z) x2 b  21.袁绍被吕布吓得关城门' N0 Y1 q$ M5 @% t
  22.黑山军是袁绍的梦魇/ I) K# x' y7 w9 c! Z- q2 K. D
  23.袁绍有一支忠实外援
* h' H2 s, h3 k; m  24.派系斗争导致袁氏集团迅速瓦解) l" D8 h! O/ p
  25.审配犯下大错但死得壮烈; e+ E& n$ ~1 y9 r0 @- v
  26.都希望有顶钢盔戴头上
, d5 p. H2 n: _5 ~  27.曹操和吕布短暂的政治蜜月  v7 j) R- \6 X; [3 j1 ]- D. J+ @
  28.袁术称帝逼得盟友齐翻脸
8 N5 W+ m, p7 M5 h# E5 w) s  29.袁术失败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 [! O. q; M5 q) y1 W3 t% d2 l  30.吕布最后成败皆系于“二陈”
4 R% Y8 `9 E' F7 c- a  ——陈宫对曹操不满发动叛乱
  F. E" v" n4 X  ——陈登对吕布不满抗誓将其赶下台& T, |4 }$ X1 G' X! ]2 o
  ——陈宫谋反吕布知道却不敢追究
. h! [, S& t- a$ x# k1 s$ r  ——陈宫慷慨而死陈登成为一代英豪9 P0 f  K# @- b* q0 O! r
  31.曹操当面指责吕布私通部将妻室
2 E6 z3 E& v: t8 W* k  y# ~  32.高顺:堪称汉末的“完美军人”) L1 [% i5 `0 m4 [" Q+ Y% X7 T
  33.曹操的情商和个人魅力
' ~! }: z+ t! U( N$ H) Z1 N  34.刘表:和平年代或许是个好宰相5 I2 S0 e' a) T4 U- F9 j
  35.刘焉生猛,刘璋软弱* I6 S- Q7 ^7 T  X) J/ ?8 q- S& W
  36.被忽视的兵团和另一个赤壁, A6 B' ]4 A1 l2 t
  ——《资治通鉴》对赤壁之战的整理一般被公认
6 u" g0 g4 S' v4 R  ——《汉末英雄记》提出了两点最大不同  p. e1 [$ x% O5 r
  ——被忽略的兵团,也许真有个“浦口之战”
8 b9 w4 C8 }% \* Y! l* b  37.《汉末英雄记》里的其他人物
2 L" P0 {* \5 S: S  ——张俭:百姓们愿意“破家相容”的朝廷要犯
3 l3 r: p; g; v7 D' k# x  ——向栩:汉末三国第一“犀利哥”, L0 C5 g! v. _
  ——刘翊:汉末三国助人为乐的楷模7 C. }: o9 U5 Z" A, W% i5 X9 o0 C
  ——孔融:名气很大能力很差的老“愤青”  E% y6 B( g) y; }
  ——凉茂:被曹操派到朝鲜半岛当太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7: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悲剧英雄臧洪) M! n3 _* W/ U8 I9 ]3 O0 B" w  D
  $ h# X8 u& ~  \3 {
  袁绍以臧洪为东都太守。时曹操围张超於雍邱,洪始闻超被围,乃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将赴其难。从绍请兵,而绍竟不听之,超城遂陷,张氏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增兵急攻,洪城中粮尽,厨米三升,使为薄糜,遍颁众。又杀其爱妾以食。兵将咸流涕,无能仰视,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莫有离叛。城陷,生执洪,绍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是,今日服未?”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辅翼之意,而欲因际会觖望非冀,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为服乎?”绍乃命杀之。洪邑人陈容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今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先诛忠义,岂合天意?”绍惭,遣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欤?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所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遂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  D2 w# G2 X3 ]5 b' ~
  
: f- n  c* ^+ S9 l' r4 w' a2 b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 y, Y( o3 A3 `: B7 y" j  " B: {. D* w! U7 R8 q* }. v. y) x
  
# W- S9 d9 ]* O9 ~; O6 w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要记录魏、蜀、吴数百人的事,篇幅上大受限制。除了曹操、曹丕、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外,其他人基本都是多人合为一传。其中,董卓、袁绍、袁术和刘表四个人合为一传,公孙瓒、公孙度、陶谦加上张杨、张绣、张燕、张鲁这“四张”合为一传,这还算是少的,其它则动辄七八个乃至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然而,有一篇传记只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吕布,另一个人名叫臧洪。
; `2 `3 r3 h: |. ?  陈寿把吕布跟臧洪合为一传,说明他对臧洪这个人的重视。臧洪出身一般,生前的职务也一般,只是袁绍手下的一名郡太守,但他做的事不一般,所以陈寿给他高度的评价。在《汉末英雄记》现存的文字里也有一大段是写臧洪的,对他的节义给予高度赞扬。
; o) O( Z0 X- O+ n  根据《三国志》记载,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也就是今天江苏省盐城市一带的人。他的父亲叫臧旻,当过护匈奴中郎将、太原郡太守等职务,谢承的《后汉书》里有臧旻事迹的记载,说他有“干事才,达于从政,为汉良吏”。 臧旻担任护匈奴中郎将期间立有战功,被朝廷征为议郎,臧旻回到京师,袁绍的生父、时任太尉的袁逢接见了他,问他一些西域诸国的土地、风俗、人物、民族等情况,臧旻对答如流,对于西域百余国的大小、道路近远、人数多少、风俗情况以及山川、草木、鸟兽、异物等了如指掌,“口陈其状,手画地形”,让袁逢大为惊奇,袁逢赞叹说:“即使班固作西域传,也难比此呀!”在袁逢的关照下,臧旻不久转任长水校尉,又升为太原郡太守。5 Z7 B* g8 M5 q
  臧旻的儿子臧洪生得“体貌魁梧,有异于人”,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来被选拔为“郎”,也就是供职于朝廷的低级公务员。后来朝廷在年轻郎官里选拔一批人下去当县长,琅邪国人赵昱被选为莒县长,东莱郡人刘繇被选拔为下邑县长,东海国人王朗被选拔为菑丘县长,臧洪被选拔为即丘县县长,这个县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一带。赵昱、王朗、刘繇日后也都成为知名人士。. H9 L0 N+ v- O2 n- n2 T! g
  从上述情况看,臧洪年轻时的人生轨迹跟曹操有点类似,举孝廉、为郎、担任县级行政官。但此后他们二人的经历就相差很大了,曹操弃文从武,成为朝廷刚组建新军的年轻将领,而臧洪弃官回家,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 C+ \' W# G; j; w  灵帝末年天下动荡,臧洪家乡广陵郡太守是张邈的弟弟张超,他觉得臧洪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请他出来担任郡政府的功曹,郡、县政府都设有功曹,负责人事工作,是太守或县长的重要助手。不久,发生了董卓之乱,董卓杀少帝刘辩,臧洪预感到国家将有大事发生,于是对张超说:“您世受国恩,兄弟俩都掌握着大郡,现在王室将危,贼臣未灭,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时。现在广陵郡还算安定,吏民殷富,如果动员一下至少可以征得二万人,以此来诛除国贼,为天下之先,那将是最大的节义呀!”张超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开始行动。张超领着臧洪到了陈留郡,张超的哥哥张邈在这里当太守,他们的想法与张邈一拍即合,于是有了酸枣会盟。关东联军后来形成了燎原之势,如果探究其发起者,当数臧洪最早。/ g6 V. f3 i8 T0 a
  经张超的介绍引见,张邈跟臧洪进行了交谈,感叹他是“海内奇士”,于是推荐给刘岱、孔伷等人,“皆与洪亲善”。到了设坛盟誓的时候,张邈、刘岱等人都互相推让,不敢上坛领誓,于是公推臧洪上坛。臧洪于是升坛歃血盟誓,《三国志》说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让现场的人“莫不激扬”。) K# V8 n/ X5 I; Y  o" l
  但由于种种原因,酸枣会盟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张超派臧洪前往幽州联络大司马刘虞,臧洪到达河间国时,恰逢袁绍与公孙瓒交战,张超无法通过,于是到了袁绍那里。袁绍见到臧洪也很欣赏他的才能,“奇重之”。这时袁绍任命的青州刺史焦和死了,袁绍任命臧洪为青州刺史。当时青州黄巾军很活跃,连年战乱,致使“州遂萧条,悉为丘墟”, 臧洪在任前后两年,在他的治理下,青州呈现出新的面貌,“群盗奔走”。袁绍“叹其能”,改任他为兖州刺史部的东郡太守,治所在东郡境内黄河北岸的东武阳。
! ^/ Q5 P# O6 I1 G  袁绍对臧洪另有任用,背后其实另有玄机。袁绍攻克易京后,事业达到了顶峰,北方四州大部分被他掌握,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想让他们分别执掌一州。对此,沮授等人有不同意见,但袁绍不听,袁绍的想法是让这些儿子们都“下去”锻炼锻炼,借此考察他们的才能,确定谁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三子袁尚年纪还小,暂未任命。臧洪由青州刺史改任东郡太守,就是为给袁大公子腾位子。
9 B+ u' k( }# P" N; J2 B: p7 n2 I  按照汉代的官制,刺史的品秩比太守低得多,但论实权刺史比太守又大得多,因为刺史管一州,下辖数郡,所以臧洪是被袁绍明升暗降了。臧洪虽然很有才干,在青州也为袁绍干出了成绩,但他毕竟是外姓人,袁绍对他不能完全放心。除此之外,袁绍与张邈的关系已经恶化,他们过去是朋友,后来又是盟友,但最近以来关系很差,袁绍甚至密令此时已担任了张邈上司的兖州牧曹操把张邈杀了,曹操虽然没有执行这个命令,但此举最终导致张邈、陈宫联合吕布等人发起叛乱,给曹操背后猛插一刀。曹操是袁绍阵营里的人,是袁绍南线的屏障,袁绍对张邈十分痛恨。鉴于此,袁绍更得把臧洪调离重要岗位。$ q( M  d+ G9 M) d6 l# N" w
  东郡太守虽然也很重要,但东郡原来是曹操的地盘,在这一阶段曹操虽然依附于袁绍集团,但保持有较大的独立性,袁绍在东郡原来是插不进去手的。曹操为了对抗张邈、吕布,跟袁绍做了交换,把东郡在黄河以北的地区让给了袁绍,袁绍白得了半个东郡,于是派兵协助曹操攻打张邈、吕布。袁绍任命臧洪为东郡太守,能控制的就是黄河以北的这半个东郡,东郡的治所一直是黄河南岸的濮阳,臧洪现在把自己的治所设在了黄河北岸的东武阳。
- Q( y( W% _2 J- d4 R- L  有袁绍的支持,曹操动作很快,把吕布从兖州赶了出去,把张邈打败,张邈出走袁术那里求援,张超被围在雍丘。张超是臧洪的老领导,臧洪听说张超被围,危在旦夕,他“徒跣号泣”,也就是光着脚大哭,他要集合所部人马前去救援,又向袁绍请求增加人马,袁绍当然不会答应,最后雍丘被曹操攻破,张超一家被灭族。臧洪于是对袁绍充满了怨恨,他宣布与袁绍断绝关系,这等于宣布独立,袁绍肯定不干,于是亲自带兵前来问罪,袁绍把臧洪围在东武阳城,但是怎么攻都攻不下来,《三国志》说前后长达一年。) k6 ~& ]3 Z' H2 L$ r, F& B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也来了脾气,非打下东武阳城不可。他增兵急攻,时间一长,城里粮食没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汉末英雄记》还说,臧洪居然杀了他的爱妾给大家吃,兵将们“咸流涕,无能仰视”。最后东武阳城还是被袁绍攻破,袁军进城之后,发现“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x' W7 H3 T, N# w
  臧洪被带到袁绍跟前,袁绍问他:“臧洪,你为何要如此背叛于我?现在服了没有?” 臧洪可能饿得都站不起来了,坐在地上瞪着眼睛对袁绍说:“你们袁家事汉已四世五公,可谓国恩浩荡。现在王室衰弱,你们没有辅翼之意,反而充满自己的野心,只可惜我臧洪力量不够,不能亲手杀了你们为天下报仇,哪来的服不服?”袁绍恼羞成怒,下令把臧洪杀了。臧洪有个同县的老乡叫陈容,此时在袁绍那里,看袁绍要杀臧洪,他上来求情,袁绍不答应,让人把他拉出去,陈容大喊:“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袁绍于是下令把陈容也杀了。《三国志》说袁绍身边不少人对臧洪、陈容之死表示惋惜,认为是“一日杀二烈士”。% j7 t6 B% |- @& c& ~& q
  陈寿认为臧洪身上有“雄气壮节”,所以称之为“烈士”。 臧洪不顾个人安危报效旧主,身上有“节义”的一面,也深得部下们的拥戴,受到后世的赞扬。但臧洪的“节义”细究起来其实是有问题的,他把个人的“节义”凌驾于本集团、本组织之上,为了个人道德的完善不惜严重牺牲本集团的利益,这种“节义”难免失于狭隘,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只能算是个悲剧英雄。
2 e. _, e+ X2 d5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7: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目录(重新整理)
7 ^! |! G6 z, I    2 c% D3 o/ x: V1 X! q) `
    00.序言:汉末历史的“口述实录”
! Z& B, F3 u& \% d8 y, X  X    01.袁绍:由“带头大哥”到“漂亮的草包”
, e& f+ V0 p9 F$ N5 l" Y    ——据说是丫环所生终身成话柄
$ T- K; [  Y" ?    ——为避风头主动申请延长丧假
  \" P2 S- N4 J1 @# V& y    ——出身名门却广交异端分子
" @5 W. F! |; L4 z9 r; F0 g    ——袁绍的失败缘于性格悲剧) Z1 y9 n$ ?6 A  ^( X& q
    02.董卓是怎样炼成的; z6 N9 Z7 H+ c8 J
    ——为招待客人杀了正在耕地的牛
7 l! ]8 r  |3 B4 s1 @5 ^( L    ——得到多位名将的赏识提携
' D7 ]1 a0 F1 h+ R    ——曾借助流星雨反败为胜
5 g4 f" l8 B. s6 O& {0 ^    ——由功臣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 H! K4 q& A% S  K1 C. p    03.汉末几大外戚全部遭灭门; M$ W- j& d1 o) N+ t
    ——东汉产生过史上最牛的外戚6 P9 W( ]9 K2 @
    ——外戚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努力
+ V* H  s/ _2 \: u6 Q* K    ——最后一任外戚死于袁氏兄弟的黑手& @5 G4 b* v$ D: Y1 B1 I1 t
    04.董卓喜欢煮活人
0 I3 I  H9 m# q) A    05.董卓开出了什么天价让吕布反水
, D' e. R: _  \: k% c' x* q+ F9 g    06.当两个野心家相遇% I6 r) _  T' s5 r
    07.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 [, q7 d% c8 r, e6 g! N* C- l
    08.刘备和曹操的早年友谊
+ L  S# ]5 h& L6 S, V- s    09.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 [, |5 f% K7 P' g; R4 }- T
    10.胡轸: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
& b! u2 e5 S! C! n7 Q( B$ K# l, I    11.孙坚死于脑外伤7 F% O6 I6 X. G& K- ^
    ——胆气过人十七岁当上县“公安局长”8 R! c4 Y5 W: {7 |( Z
    ——英勇善战所向无前受到朝廷重用
2 `% U9 i5 I4 ?( @# v: h    ——连杀长官同僚只得委身袁术3 a$ |3 @$ P- x+ s1 b( \. H
    ——拒绝董卓和亲却死于非命
  F# F' h  V; w  L    12.公孙瓒和朝廷“下派干部”的矛盾
9 @5 G# M& X' Y2 k$ R    ——师出名门又文武双全的太守女婿
8 T+ G! T. V, ?  e! u5 X    ——组建“白马义从”令敌人闻风丧胆
6 Y) o/ J' M' ^% C6 J    ——与朝廷“下派干部”产生矛盾
) f# N# a+ a/ i- l5 A+ b    13.韩馥:懦弱胆小注定遭淘汰' R, Y5 {! p$ @3 ]% o; Z
    14.袁绍训练“大戟士”扬名界桥9 r  \; n6 h0 O2 R  I2 B3 j! e
    ——战前双方力量对比袁绍处于劣势' j9 k3 k8 ?5 l- i8 `: P
    ——“讨袁檄文”里透露的有趣信息4 b9 O( z) Z+ m/ D% u- w/ ]& K) _- G
    ——“白马义从”在界桥全军覆没
0 t$ U# n6 x& g& t    ——界桥之战为何被史书所忽视
. j  v3 u3 K! h2 X* ^    15.刘虞:仁者却未能无敌
8 B: G( d$ H; \4 Y0 O    16.公孙瓒临死前搬到塔楼上办公
# I9 ~9 I4 j2 @: W# J    17.公孙瓒败于没有顶尖人才  G! w9 _4 A" R) p. t% \  N5 {* y
    18.悲剧英雄臧洪6 ]$ @1 ~5 {7 d* D( ~
    19.董卓死前马不行风不起
$ e4 ^1 ]: x: r  G+ ^    20.董卓死于并州军人的内讧
5 X0 S8 t9 n/ F# |7 K! n! Y    21.袁绍被吕布吓得关城门5 O7 k# Y* G, f0 T4 Y& R( h1 O
    22.黑山军是袁绍的梦魇
3 K% Y' ?& P* m2 G. j" K% h+ U    23.袁绍有一支忠实外援  |( y4 f8 Y& W
    24.派系斗争导致袁氏集团迅速瓦解2 k& g9 A3 [& U, Y! R8 Z
    25.审配犯下大错但死得壮烈6 p) D6 [6 t- s# P
    26.都希望有顶钢盔戴头上
% p. v7 f) c9 l- i3 p    27.曹操和吕布短暂的政治蜜月0 o7 U9 s0 X( ?: x5 f8 l
    28.袁术称帝逼得盟友齐翻脸
  x( j; m, P1 T, b3 l7 Y' G- t" B    29.袁术失败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  [. I" S% t! L- \) v
    30.吕布最后成败皆系于“二陈”, |3 Z6 _* d# ]4 q4 |* r
    ——陈宫对曹操不满发动叛乱
! G2 h$ v. O: b# q    ——陈登对吕布不满抗誓将其赶下台
3 y2 V( d( R9 o" q) ~    ——陈宫谋反吕布知道却不敢追究( H/ n0 F+ E) s
    ——陈宫慷慨而死陈登成为一代英豪
6 i* F# i; Q: _) N2 {    31.曹操当面指责吕布私通部将妻室
4 N2 E  \* t6 q4 R( ?, e    32.高顺:堪称汉末的“完美军人”
0 M# X8 }# r: G) J2 `    33.曹操的情商和个人魅力" p1 Z4 }( Q/ C7 z
    34.刘表:和平年代或许是个好宰相# ]9 a! W: n# Z' F
    35.刘焉生猛,刘璋软弱
4 ?8 a: N0 G* t6 Q6 U* V( F    36.被忽视的兵团和另一个赤壁
6 t( O2 ]- g# u    ——《资治通鉴》对赤壁之战的整理一般被公认3 x7 v1 [, J5 p' }0 f* x) g6 F
    ——《汉末英雄记》提出了两点最大不同
. p5 g: D% _+ x3 z/ ?; ^' X    ——被忽略的兵团,也许真有个“浦口之战”7 p, p- @! I( c4 t0 o' g9 n3 x! ]
    37.《汉末英雄记》里的其他人物
' i* s9 o( z/ [- Q    ——张俭:百姓们愿意“破家相容”的朝廷要犯
7 v. X# M  L; [* v; c/ L. @    ——向栩:汉末三国第一“犀利哥”3 N/ g- b6 I# |+ }; Z4 J$ h6 R2 R
    ——刘翊:汉末三国助人为乐的楷模7 ^, f5 G  c3 }) c* h1 t  g: c
    ——孔融:名气很大能力很差的老“愤青”
* h8 r0 F: B; |( w; \& P$ g    ——凉茂:被曹操派到朝鲜半岛当太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7: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9:董卓死时马不行风不起
: X; d% I: |) B3 Q9 R1 p+ o. |( V  
6 s( {0 w+ y+ K9 L% ?: N  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於郿城东起坛,从广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轩金华青盖车。都尉、中郎将、刺史二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轩簪笔,为白导从,之坛上,使兄子璜为使者授印绶。- r0 W2 O0 N' c! C5 _% }; n0 n
  郿去长安二百六十里。8 z; D- ?8 j1 {0 E" Q& G0 J
  时有谣言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又作“董逃”之歌。又有道士书布为“吕”字以示卓,卓不知其为吕布也。卓当入会,陈列步骑,自营至宫,朝服导引其中。马踬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劝使行,乃衷甲而入。卓既死,当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袁氏门生故吏,改殡诸袁死於郿者,敛聚董氏尸於其侧而焚之。暴卓尸於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致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烧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於郿。卓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
* n. `% x# A9 _2 }  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临洮生卓而铜人毁;世有卓而大乱作,大乱作而卓身灭,抑有以也。3 M8 t  m, K3 D, Y+ `
  太祖作《董卓歌》,辞云:“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郭景图命尽於园桑。”
' E! _& T. W# w  + w: m& l% V6 G6 C% Z( P0 ]) K1 l) t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2 d* O8 {2 {/ A- V; k/ h" u  
; ?* S6 z6 d7 v5 x4 [1 F) D  
9 U7 [# h# R7 D3 O) V' |, c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受到关东联军的轮番攻击,董卓看到在洛阳实在呆不下去了,就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临走前他下令焚烧洛阳宫室,同时开挖邙山一带各帝王的陵墓,盗取宝物。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人都反对迁都,其中以杨彪反对最为激烈,但是董卓不听,董卓授意他的心腹、司隶校尉宣璠以发生自然灾害的名义弹劾杨彪,杨彪被免职。董卓手下的凉州军不仅纵火焚烧洛阳城,还在方圆百里之内四处点火,让这个昔日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董卓还下令把富人们都抓起来,分别给他们安个罪名,没收其财产,其间“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i' U/ d3 H9 w
  董卓到了长安,把手下的嫡系部队布置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的河内郡一带防守,摆出拒敌于函谷关外的架式。但这已经不劳董卓过于费神了,因为关东联军紧接着开始了内斗,把董卓忘到了一边,董卓在长安过上了舒服的日子。
- y- y" @& X) v% U' ^* g  董卓似乎对新的名号很感兴趣,他当了天下独一无二的相国还嫌没意思,到了长安后自称太师,同时“号曰尚父”。相国多少还有点来历,最少本朝在西汉初年由萧何担任过此职,但太师就没有根据了,董卓大概崇拜周武王时的吕尚,也就是后世说的姜子牙。不过,据《献帝纪》说董卓想自称尚父遭了大学者蔡邕的反对。蔡邕劝他说:“过去武王受天命,以吕尚为师,吕尚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所以天下尊之为尚父。现在您功德巍巍,不过还是应该等到关东全部平定,天子车驾东归之后再议这件事不迟。”蔡邕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尚父不是自已封的,是大家拥戴的结果,二是要想当尚父也应该等天下平定之后再说。董卓现在很尊重蔡邕,觉得他名气很大,但说话还比较中听,不像杨彪、黄琬那几个人动不动就吵架抬杠,董卓于是停止上尊号为尚父的计划。不过,他又玩起了新花样,给自己发明了一种很奇特的专车,这种车有青色的伞盖,爪画两轓,大家给这辆专车起了个名字叫“竿摩车”。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乘坐的车子都有讲究,蔡邕认为董卓的这辆专车有点不妥,正在这时长安发生了地震,董卓有点紧张,问蔡邕是什么原因,蔡邕趁机对董卓说:“这说明地下阴气太盛,是大臣逾制所造成的。您乘坐的青盖车不符合制度,大家都认为有点不恰当。”董卓还真虚心听取了蔡邕的批评,改乘皂色伞盖的车子。
7 L) d, D( n' ^3 @8 z) w7 a: B  到了长安后,董卓一改之前重封用士人的做法而大封亲属和心腹,他的弟弟董旻被任命为左将军,封鄠侯,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又以中军校尉的身份掌握兵权,董家宗族上下都“并列朝廷”。《汉末英雄记》说,就连董卓的妾怀里抱的婴儿也都封了侯,颁发金印紫绶,小孩哪里知道这是什么,命着当成了玩具。董卓有个孙女叫董白,还没有成年,也被封为渭阳君。在史书里一直没有关于董卓儿子的记载,所以其襁褓里的孩子应该是个女儿,而他的孙女也有可能是外孙女。董卓此前被封为郿侯,郿县即今天陕西省眉县,《汉末英雄记》特别注明它西去长安二百六十里。董卓在郿县城东筑坛,边长二丈多,高五六尺,让他的孙女董白或者是叫“白”的外孙女孩乘轩金华青盖车,在郿县的文武官员,包括都尉、中郎将、刺史等高级官员都到车前,引导着这个女孩到坛上,董卓让侄子董璜为使者亲自颁发印绶。8 A% |1 L! o/ Z% g" y6 X/ a: n
  董卓有点像公孙瓒的想法,他在郿县修筑城堡,号称郿坞,城高与长安城相等,里面储藏够三十年吃的粮食。董卓对大家说,如果事情能成就“雄据天下”,如果事情成不了,就退守到这里怡养天年。董卓还大搞金融改革,废除汉代一直通用的五铢钱改铸小钱,这种钱大五分,铸工简陋,表面没有花纹,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掠夺,造成了物价飞涨,一斛谷的价钱涨到了数十万钱。! u/ s4 e3 u& f+ y6 ?2 @1 Z7 }( Y  d
  然而,董卓的逍遥日子也就过了两年左右,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以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为首的一批士人策反了吕布、李肃等到董卓部将,要图谋董卓。这一天,献帝有病初愈,为示庆贺群臣大会于未央殿,吕布命令李肃带领十几个亲兵,穿着董卓卫士的服装在掖门值守。王允事先已秘密从献帝那里要来诛杀董卓的诏书,吕布揣在身上。等董卓坐车赶到时,李肃等人上去刺杀董卓,董卓大惊,连忙呼唤吕布,吕布这时拿出献帝的诏书,宣布将董卓就地诛杀,随后,王允等人将董氏夷灭三族。
  f+ M; S) z2 r/ X8 K  《汉末英雄记》记录了董卓被杀前出现的一些怪异现象。据说,董卓死前社会上已经悄悄流传一首神秘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这里面的“千里草”暗指“董”字,“十日卜”暗指“卓”字,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刺杀董卓的阴谋被提前泄露了,不并非不可能。《汉末英雄记》记载了另一件事,说当时有个道士,在一块布上写了一个“吕”字拿给董卓看,用以提醒董卓要提防吕布,但歌谣没有引起董卓的注意,而道士写的“吕”字董卓也不解其义,这也难怪,董卓打仗杀人都是好手,但太费心眼的事他不在行。* F/ M# h2 |: e& N
  《汉末英雄记》还记载了董卓被杀时的一些细节。董卓要参加朝会,这个家伙平时的安保意识相当强,他“陈列步骑,自营至宫”,实行的是特级警卫。这一天好怪,走在路上突然“马踬不前”,这让董卓心感异样,他想掉头回去,但负责他警卫指挥的吕布劝他继续走,董卓于是又向前走,结果被杀。《汉末英雄记》还说,董卓死后,突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连老天爷都在庆祝这个人间幸事。! M+ F. {  x4 Z# W9 D$ s
  董卓死时,他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人以及宗族老幼都在郿坞,他们的部下、随从听说董卓死了,心中的积怨和恶气瞬间爆发,董氏一族要么被乱箭射死,要么被乱刀砍死。董卓的老母亲还健在,年龄有九十岁,说来这个老太太除生了董卓这个恶魔外也未必亲自干过什么坏事,但也难逃一劫,董卓的母亲自己走到郿坞门口求死,董家昔日的下人们成全了她,将她斩首。
" U) ?8 f7 j6 b0 i, r  董卓死了,最觉得痛快的是袁家的一帮门生故吏,就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他就下令处死了袁家在长安所有的人,包括前太傅袁隗、前司空袁逢等共计数十口。袁氏的门生故吏把董氏一族的尸首聚敛在一起,弄到袁家人的坟墓前烧了,以告慰袁氏亡灵。董卓自己则被暴尸在长安的闹市。《汉末英雄记》说,董卓一向肥胖,尸身被暴晒之后油脂和着血水往下流,把下面的草都染红了。负责守尸的官吏找了个大蜡炷,插到董卓的肚脐眼里点着,把董卓变成了一盏灯,居然很亮,从晚上一直亮到早上。董卓的财产也不少,《汉末英雄记》说仅董卓藏在郿坞的黄金就有二三万斤,白银有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等堆积如山,不可胜数,这些全部被没收。- w5 b* }- Y$ v( k$ r+ o
  但是不久之后凉州军卷土重来,他们重新攻占了长安,杀了王允,赶跑了吕布,又到处寻找董卓的尸骸或遗物,在董卓被烧的地方居然敛到了一些灰烬,于是找了一口棺材葬于郿坞。) {1 |$ n( K) l  D& p, E! t2 y4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0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董卓被杀的原因是军人内讧: v2 s7 G8 u$ w, `/ {
  
) d1 [  M$ d+ e( v7 X0 e* {- _  诸书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杀卓,六月一日败走,时又无闰,不及六旬。% P- |* P8 q2 D& N) Q% [' M' m
  吕布刺杀董卓,与李傕战,败。乃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王允诛董卓。卓部将李傕、郭汜不自安,遂合谋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巢门,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国家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
4 X" k4 P; c7 C: k+ U/ Q7 A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B5 I4 h6 n  O% |9 }
  傕,北地人。汜,张掖人,一名多。
7 v6 R. Z# n1 x5 s4 s5 o( p: g9 d  李傕等相攻战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尸秽满路。
% w7 }" K, _) n* f! ]  ' x( F, G* t! p4 U& w. L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 S. F' z/ P. r7 e! T3 v  
6 v6 A1 A! W# e  f7 e  ! B8 Y9 r' Y1 @8 x- t
  董卓把献帝强行迁往长安后,一同来到长安的士人们至少先后发起了三次对他的刺杀行动,但都没有成功,一来是董卓防范很严,他的命也大,二来士人们干刺杀这类的活不很拿手。然而,董卓最终没能逃过这一劫,他还是被杀了。从整个过程来看似乎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轻而易举,这是因为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王允,一个是吕布。
$ C  h9 G5 H  G( C  王允想杀董卓似乎比较好理解,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个士人,跟关东联军中的大多数人是同类,不仅很熟悉,而且有过深厚的友谊,他们鼻息相通,志同道合。《后汉书》说王允“少有大节”,青年时代即被著名党人郭宗林誉为“王佐才也”,十九岁开始在家乡并州的郡政府里任职,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当时宦官权倾天下,他们的爪牙在地方上为非作歹,谁都不敢管,王允不理那一套,把为祸乡里的宦官赵津捕杀,并一再得罪宦官,宦官们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在党人们的合力保护下王允又一次次得免,他后来当了侍御史,这个职务专司监察官员和办案,王允嫉恶如仇的个性做这项工作倒最合适。+ Q( S$ V9 `' O0 S5 F8 g3 U
  黄巾起义爆发后,王允被朝廷任命为豫州刺史,协助皇甫嵩、朱俊等正规军作战,值得一提的是,王允在担任豫州刺史期间曾聘请荀爽、孔融等人到州政府任职,从这一点上看,王允的资历就相当老,荀爽目前已经担任了朝廷的司空,孔融是天下知名人士。王允后来从黄巾军那里缴获了大宦官张让手下人与黄巾军私通的信函,王允把信上报给灵帝,张让吓得半死,哪知灵帝只是痛责了张让一顿不再追究,张让“怀协忿怨”,找了个借口中伤王允,第二年王允下狱。《后汉书》说王允很快被赦,并且恢复了刺史的职务。《后汉书》没有交代王允被赦的原因, 这一点在《三国志》里进行了解释,那是大将军何进出面营救的结果。# d  E: v9 ?' I6 B
  但是王允后来又遭逮捕,原因是“它罪”,看来宦官们非置他于死地不可。司徒杨赐欣赏王允的为人,他联络何进以及太尉袁隗等人共同上疏求情,灵帝减王允的死罪,但仍然要治他别的罪。这年冬天大赦,但在宦官们的坚持下诏书里明确说王允不在被赦之列,可见宦官对王允敌意之深。“三公咸复为言”,又是士人们的集体营救,王允最后终玗得以释放。灵帝驾崩后,何进、袁绍等人谋诛宦官,何进觉得王允是个好帮手,把他召来担任从事中郎,不久便任命他为河南尹。0 W/ l' R9 E- e8 z/ x4 h3 I
  王允此前起起伏伏,多次遭到陷害打击,全赖士人们的营救才得保全,像他这样的人在与敌人斗争中一定会勇往直前,无论这个敌人是宦官还是别的什么人,他都不会有什么犹豫,因为他是一个多次坐过死牢的人。不过奇怪的是,董卓掌权后对王允也很器重,先是拜他为九卿之一的太仆卿,既而任命他兼任尚书令,这是主持朝廷日常事务的重要职务,当时董卓忙着跟关东联军打仗,朝里的事基本上都交给王允来办。迁都长安前夕,董卓撤了司徒杨彪的职,升任王允为司徒。开始董卓还在洛阳,长安的“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据《后汉书》说,王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董卓对他相当信任,“不生乖疑”。# C: g; n8 H: M; p3 L
  但王允一心“扶持王室于危乱”,他秘密联络了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护羌校尉杨瓒、执金吾士孙瑞等人,一心要找机会杀掉董卓,重振朝廷,但几次努力均告失败。王允感到光靠几个士人的微弱力量根本不可能成功,必须联络手里有军权的人参加,为此他的目光停在了吕布身上。5 r, Q* Q5 n* `7 X$ _7 p2 L
  吕布是杀了老领导丁原后投靠董卓的,董卓跟他“誓为父子”,按说他是不可能再反董卓的。但是,董卓迁都长安后,随着关东联军内部发生争斗,董卓的危机感解除,如此以来其内部权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影响到吕布等一批人的处境。在外有强敌时,凉州军与并州军关系处得还可以,大家都明白只有共同作战才能对付敌人,然而一旦敌情松懈,凉州军又恢复到骄横、唯我独尊的一面,他们本来就不大看得起并州军,现在更加视并州军低自己一等。
  z0 o! C. [  R. i# D4 [7 P: q  不仅一般人如此,吕布、张辽这样的并州军高级将领也不很得志,吕布的职务只是中郎将,张辽是都尉,职级都不高,与凉州军里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差了一截,并州军的其他人更可想而知。这个结果引起了并州军人的不满,他们追随董卓出生入死,得到的居然是“二等国民”的待遇,他们的家乡并州有的被黄巾军占领,有的在袁绍、公孙瓒等人控制之下,而凉州军人的家属、财产大都在后方的凉州,打了胜仗抢来的东西大车小车往家里运,对比之下更让并州军将士们心寒。; n* z: p, u/ T4 C" S
  这些情况想必王允已有觉察,他决定冒险一试,就从吕布下手,没想到他们一拍合,王允并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策反了吕布。《三国志》认为王允之所以成功是有两件小事引起的:一是董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也就是脾气太暴,发起火来控制不住自己,吕布“尝小失意”,犯了一点小错,董卓恼怒之下“拔手戟掷布”,被吕布躲开了,后来董卓气消了,主动跟吕布和解,但吕布心里“阴怨卓”。另一件事情是,董卓害怕有人谋害自己,就让吕布负责贴身警卫工作,这样吕布就有很多机会出入董卓的内室,时间长了他跟董卓的一名侍婢私通,这件事让吕布很惶恐,他了解董卓的残忍,担心哪一天事发,于是“心不自安”。9 o4 h! I% y' ]
  应该说这两件小事也许是存在的,但它不是吕布反董卓的根本原因,董卓集团内部凉州军与并州军之间的矛盾才是这场内讧爆发的根源,如果再多一些推测的话,可能还有董卓对吕布个人安排方面的问题,当年为了让吕布反水杀丁原,董卓跟吕布发誓结为父子,背后很可能隐含着让吕布接自己班的意思。董卓应该没有儿子,他给吕布的许诺也许能让吕布相信,所以毫不犹豫地杀了丁原。但是,到长安后董卓不再提这些事,没有说反悔,但也没有再提起,这让吕布有些不舒服,加上平时一些零星的矛盾冲突,吕布或许认为董卓忽悠了自己,所以要愤而杀他。而在此时,被董卓留在关外的老将朱俊宣布站到关东联军一边,返身向西攻击,董卓大怒,调集凉州军主力前往剿灭,这为吕布动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 ~7 I* }, k# r. q8 O  吕布之所以信任王允,与他们都是并州人有关。王允是并州刺史部太原郡祁县人,祁县王家是一个大族,他们“世仕州郡为冠盖”,这容易得到吕布等人的信任。吕布杀了董卓后,王允邀他“共秉朝政”,这大概是王允和吕布事先谈好的条件,由此并州军来个了大翻身。
- s" ^5 l+ X( n2 `% G& v. d  但就实力而言,并州军还远远不是凉州军的对手,当李傕、郭汜等人率凉州军主力杀回长安时,“布不能拒”,长安重新陷落,据《三国志》说,这距离董卓被杀仅“六旬”,即两个月。而《汉末英雄记》则精确记载了这两个时间:吕布杀董卓是四月二十三日,长安被攻破是六月一日,也就是说还到不到两个月。《汉末英雄记》说的这两个时间应该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作者王粲当时就在现场。
4 C7 x# E7 c7 p) R7 \& F) m! }  王粲应该还记录不少这一段的历史,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汉末英雄记》里保存下来的这几条了。根据王粲的记载,吕布和郭汜曾在长安城的北门外激战,吕布还用矛刺伤了郭汜,吕布平时习惯使什么武器?一般人认为是“方天画戟”,但王粲的这则记载告诉清楚地告诉我们,吕布常使的兵器是矛。但是,吕布终究不敌凉州军,他率领数百名骑兵突围,临行不忘把董卓的首级系在马鞍上,他们一行从武关道出了关中,这条道路在当时较为繁忙,大体相当于由现在的西安往东南方向,经商洛到豫西。吕布离开长安前,路过长安城的青巢门时,看到王允还在那里坚守,于是呼王允一块走,但王允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不想苟且求生,所以留了下来,最后死于凉州军之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00: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袁绍被吕布吓得关城门
! N2 J; c6 T3 v7 S7 {- M& o9 w  
. s2 J4 n( P0 d+ {5 R  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布闻之,谓杨曰:“布,卿州里也,卿杀布,於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杨於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州太守。  Q' v, C0 {& Q& L  N9 t
  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
3 X, M4 ]0 j) {  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布求还洛,绍假布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砍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 D0 J6 O7 v7 ]9 j* [; _+ R
  吕布诣袁绍,绍患布,欲杀之。遣三十六兵被铠迎布,使著帐边卧。布知之,使於帐中鼓筝。诸兵卧,布出帐去,兵不觉也。0 S& L/ h) @) z1 _! j
  吕布诣袁绍,绍患之。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绍听之,承制使领校尉。遣壮士送布而阴杀之。布疑其图己,乃使人鼓筝於帐中,潜自遁去。夜中兵起,而布已亡。绍闻,惧为患,募追之,皆莫敢近,遂复归。
' o' V# {7 j6 {' ?: J1 ^; a  
: ?9 L6 [: B; M- C3 M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0 e+ `! N) S/ R+ C9 ~  3 J' M6 O8 {1 V; B
  6 S/ e& h' R, P+ d% w" R9 D' {* L
  《汉末英雄记》说吕布逃出长安第一站到达的是武关。武关是关中四大关隘之一,当时关中被称为“四塞之地”,是因为它四面各有一道雄关拱卫,东面是函谷关,西面是大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即是武关。武关位于如今陕西省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春秋时代即在此建关,当时叫少习关,战国时代改名武关。  `8 r5 R9 b$ J/ f
  由长安向内地可以直接东行,过函谷关到河洛地区,这相对比较便捷,但吕布没有走这条路,估计有两大原因,一是由长安到函谷关一线如今全在凉州军控制之下,吕布一行想顺利东行难度较大;二是吕布要考虑下一步的落脚处,洛阳一带已荒无人烟,没有什么可以依托。思来想去,吕布决定由武关道先到南阳郡去。
" u& t& u& X$ F0 b( u1 R  武关道也叫商山路,因为要路过武关所以通常称为武关道,是古代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它起自如今的陕西省长安县,经蓝田、商州,至河南省内乡、邓州等地,这条路是连接关中与江汉地区的重要通道,秦始皇共有五次出巡,其中两次走的是武关道。白居易当年走这条路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其中写道:“高高此山顶,回望惟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还有温庭筠那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写的是这条路。- A6 B& N" F. x7 |- b9 Y
  时至如今武关道沿线仍然风光优美、山色宜人,但当年吕布率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伍在这条路上行走的时候,根本没有心境欣赏两边的景色。吕布的心境应该极灰暗,回想起自己出道以来的人生经历,吕布心里充满了感伤。他顶着骂名连杀了丁原、董卓两个上司,换来的仍然是逃难的命运。吕布生年不详,推测起来介于曹操与刘备之间,曹操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吕布小曹操几岁但比刘备年龄大,此时应该是三十多岁。
$ N. v6 ~4 A9 w: g/ o9 r3 `  在关东联军与董卓集团作战时吕布是董卓的主将之一,整个关东联军都把他视为敌人,现在他杀了董卓,又被凉州军视为敌人,吕布觉得这很滑稽,天下没有比自己更傻的人了,在动手干掉董卓之前他居然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说什么都晚了,现在他必须给自己找条出路。吕布望了望马鞍上挂着的董卓的首级,这是他手里仅剩的本钱了,他已经想好要去南阳郡找袁术,董卓的首级就是最好的见面礼,因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袁家有几十口人死于董卓之手。" o4 }; d/ D- Q. [8 Y$ C3 _* B
  吕布到达南阳郡,找到了在那里的袁术,但袁术对他并不热情,袁术对吕布心存戒心,对于这个连杀两位上司的人袁术不敢给予信任。另一方面,袁术此时正在做逐鹿中原的准备,他已经制定了一个北上作战的计划,打算跟陶谦、公孙瓒等人联手,共同对付袁绍和曹操,对于吕布这个不速之客,袁术只是敷衍了一下。据《后汉书》说,吕布自认为有恩于袁家,见袁术不待见自己,于是很生气,下令手下人四处抢劫,跟袁术关系弄得很僵。* ]7 T+ |* Y' h+ @; ^
  吕布见在南阳郡呆下去已无意义,就转而北上,投奔并州军旧将、自己的老同事张杨。张杨字稚叔,是并州云中郡人,丁原手下三大猛将之一,他曾奉丁原之命到当时的大将军何进那里支持他清除宦官,后领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共募得一千多人,何进失败后吕布、张辽投靠了董卓,而张杨退到上党郡一带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张杨这个人事迹保存下来的不太多,但从他一生的作为来看,虽然他的实力不算强大,始终独立于几大群雄之间,没有太大作为,但他跟一般流寇不同,他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高级官员,董卓掌权后没有投靠依附,后来献帝东归,他积极协助。《汉末英雄记》说张杨“性仁和,无威刑”,即使有手下人谋反,他发觉后也只是“对之涕泣”,不予追究。如果张杨真是这样的人,说明他心地仁厚,是个好人,但在乱世中成大事的必须有果断、心狠的一面,像刘虞那样的仁爱只能被后人评论为妇人之仁,往往是失败的根源。张杨连叛乱分子都不追究,很难想像他平时如何治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一生没有成就什么大事,在群雄争战中始终是一个二三流的角色。
5 W+ v& v9 I, H# A0 f: d  《汉末英雄记》记载,在长安的李傕、郭汜等人一直没忘记追捕吕布,张杨以及手下的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也就是看中了李傕等人的悬赏,想拿吕布换赏钱。吕布知道后,对张杨说:“我吕布跟你是老乡,你把我杀了其实还不够划算,不如把我押到长安,可以得到李傕、郭汜的封赏。”张杨其实并不想为难吕布,他“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李傕、郭汜“患之”,于是改变了策略,下诏封吕布为颍州郡太守。
6 w2 Q% j  F7 G. s, o/ T  《汉末英雄记》这段记载不够清楚,张杨这个人其实不会打吕布的主意,说他手下人对吕布有图谋还可以,但他应该没有参与。吕布临死前被曹操、刘备围困于下邳,那时全天下都不会有第二个人还会对吕布施以援手,唯一公开起兵支援吕布就是张杨,那时尚且如此,此时他更不会对吕布不义,否则仅凭吕布那两句话也改变不了张杨的主意。而说张杨外许李傕、郭汜,实际保护吕布倒是正确的。李傕、郭汜等人显然也知道吕布到了张杨那里,不过他们应该继续向张杨施压,要他交人,而不会因为“患之”就态度软化下来,甚至封吕布为颖川郡太守。
6 c& n$ w+ v5 S1 N/ s% T8 n: f  《汉末英雄记》对这件事的记载不知来源何处,由于存在疑点,所以《三国志》和《后汉书》均未采纳,都说吕布离开袁术直接去了袁绍那里。但是,尽管《汉末英雄记》对此事的记载有点含糊,但它说的基本事实应该没有问题,吕布离开袁术后应该先到了张杨这里,张杨是老同事兼同乡,为人也可靠,吕布想到袁绍之前应该先想到张杨。而张杨一开始就在想办法保护吕布,但李傕、郭汜等人的态度他也不得不考虑,一旦长安方面向自己施压,张杨也顶不住,所以吕布最后还是走了。至于长安朝廷下诏封吕布为颖川郡太守,这件事可信度不高,因为李傕、郭汜即使拿吕布没有办法但也不会突然转变立场,吕布如果真当过颖川郡太守,那顶多也是张杨“表奏”的。而此时的颖川郡,一半在何仪、刘辟、黄劭、何曼等大大小小的黄巾军余部手里,一半由袁术控制,吕布根本插不上脚,这个颖川郡太守无论是否合法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T' e/ ]& G5 |, \7 i4 \
  吕布离开了张杨,由河内郡北上到了冀州的袁绍那里。袁绍刚刚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正想大展宏图,在四处扩充自己的地盘。对于吕布的到来袁绍也不是太欢迎,吕布的名声太差,如果接纳了他袁绍害怕影响自己的声誉。但吕布口口声声是袁家的恩人,如果不接纳袁绍又恐怕遭议论,想来想去,袁绍给吕布安排了一个差事,让他到冀州与并州接合部即太行山一带跟黑山军作战。黑山军的首领叫张燕,他们的性质类似于黄巾军,他们的基地在太行山中的黑山一带,所以称为黑山军。袁绍想扩充地盘,与黑山军发生了冲突,但袁军跟黑山军作战经常失利,拿这帮人没办法。袁绍觉得吕布既然有“飞将”的威名,就让他来试试,结果吕布果然厉害,据《三国志》记载他带着成廉、魏越等人组成精干突击队,乘快马在阵前左冲右突,经常杀得黑山军大败。吕布骑的马叫做赤兔,《曹瞞传》记载说,当时民间流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9 U4 E8 @6 z# E) _# h' {, @) i. A
  这两句话都上口,也很流行,已经传了过两千年。但是,有文字记载的赤兔马始于此时,至于之前这匹马的主人是谁、什么时候到了吕布手里,这些都不清楚。一般的马匹出生1个多月后可以觅食,2个月后脱去乳毛,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4到6个月断奶,12个月后成长为一岁驹,2岁半之前发育成熟骨骼封闭,达到最佳骑乘年龄,这种状态可以一直保持到10岁左右,好的品种也可以达到15岁,再往后它的循环系统变差,关节开始肿胀,步入暮年期。一个优良品种的战马寿命也可以达到20岁到30岁,但能冲锋陷阵的时间也就10年左右。说这些是想说说这匹赤兔马的来历和去向,赤兔马有明文记载的只有《后汉书》和《曹瞒传》两处,但都没有说这是吕布杀丁原时董卓赏的,如果真是这样,推测起来它当时或许3到5岁,现在它就是5到7岁了,吕布死时它也就12到14岁左右了,假如那时这匹马到了关羽手中,在关羽死时它就24到26岁了,在马匹里绝对属长寿,早就过了最佳骑乘期不说,还能不能驼动关羽肯定成问题,关羽如果非骑它打仗的话,走麦城就更好理解了。
7 b: F% h4 F5 _# P. s* _3 b  这是题外话。现在,吕布自认为不仅亲手杀了袁家的仇人,而且打张燕又为袁绍立了功,在袁绍这里就有点随便起来。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吕布“轻傲绍下诸将”,而《三国志》还说吕布又开始纵容手下人到处抢劫,让袁绍头疼不已。不仅如此,《汉末英雄记》还说吕布向袁绍提出请求,要他支持自己重返洛阳当司隶校尉,袁绍头痛不已,决心除掉吕布,他“假布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将要出发的头一天晚上,袁绍派三十名甲士来送吕布,吕布看到了袁绍的阴谋,让他们在自己营帐一侧休息,晚上让人装扮成自己于帐中鼓筝。袁绍的甲士埋伏在外面,而吕布已悄悄溜走,夜半时分,袁绍的甲士冲进营帐,举刀朝吕布床上乱砍,还以为把吕布砍死了。到了第二天袁绍听说吕布没有死,吓坏了,赶紧下令关闭城门,吕布就这样离开了袁绍那里。- f- @7 p2 X* `& ~6 c8 H2 ~
  《汉末英雄记》对这同一件事还有两则不同的记载,当时的史书经常如此,在不同传记里分述同一件事,往往又会有所不同,有时还会自相矛盾,《三国志》里这样的情况比较多。关于吕布离开袁绍这件事,《汉末英雄记》另一则记载是与上面讲的这则大意一样,但更具体地说袁绍派来刺杀吕布的是“三十六”兵,都“被铠”迎布。另一则记载是,吕布在袁绍这里过得不自在,想自己单独发展,袁绍答应他,“承制”拜他为司隶校尉,然后派“壮士”送行,吕布知道袁绍没安好心,于是借帐中鼓筝而悄悄逃走,袁绍听说后很害怕,下令追赶,但没有人敢靠近吕布。
: |9 ~- j# [9 J6 W  不管怎么样,吕布在袁绍这里也呆不下去了,从长安出来也就是一年多时间,他先后到了袁术、张杨和袁绍那里,都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并非因为吕布不是个人才,相反他是天下公认最出色的武将,也并非人才不重要,相反群雄们都在拼命抢挖人才。造成吕布没人愿意收留的原因完全在他自己,能力固然重要,但品行更重要,吕布的政治操守被自己彻底毁了,只要想想丁原,再想想董卓,就没有人敢收留他了。
2 w4 G! ?3 f# i% W9 d% o9 x9 t7 ?*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00: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黑山军是袁绍的噩梦- L& l0 t. e4 r! r
  
" ~9 N' C5 O& Z# ~  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千余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扌干卫,送到斥邱乃还。绍到,遂屯斥邱,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车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干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发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氏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绍复还屯邺。. K# {1 ]& l# d+ \- x! U
  
: l. W; k8 M9 B  v7 X" i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3 m, i/ \- e/ A# _  0 U6 Z: y1 o7 O  F; e
  8 X& j( f/ N+ P- V6 v; S
  《三国志》里把张杨、张燕、张鲁、张绣这“四张与陶谦以及公孙度、公孙渊合为一传,这几个人都堪称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先后拥兵于一方,在群雄搏弈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七个人里,张燕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出身于农民义军,长期受朝廷军队以及袁绍等人的围剿,最后他投降了曹操,被朝廷正式拜为平北将军,还封了侯爵,子孙嗣位,一直到曾孙张林都还在晋朝任要职,反而成为七人之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h. `2 a% u5 e. b0 [
  张燕是黑山军首领,黑山是个地名,也称墨山,位于太行山间。与黄巾起义同时,并州一带在张牛角等人率领下也聚众起义,张牛角自称将兵从事,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张燕是常山国真定县人,他本来姓褚,在黄巾起义过程中他回家乡“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发展到一万多人的规模,他主动接受张牛角的指挥。后来,张牛角被飞矢所中而死,大家就一致推举张燕为帅,为了纪念张牛角,褚燕改姓张,即张燕。( C3 P4 `, f# b& A
  张燕骠捍捷速过人,军中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燕”。他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广,发展到常山国、赵郡、中山国、上党郡、河内郡一带,这里处于并州、冀州以及司隶校尉部的结合处,是山陵纵横之地,他们依托太行山的有利地形与朝廷军队周旋,最后发展到“诸山谷皆相通”,又吸收了孙轻、王当等部,据《三国志》说其总兵力发展到百万,号为“黑山军”。
% r2 R" d0 u& J0 L* E5 o: J  这个“百万”不是指作战部队,而是指他们控制的总人口,其中包括将士家属,这是农民起义军作战的特点,他们的战术不是死守,而是机动作战,打得赢就留下,打不赢就跑路,而且是带着全部家眷一块跑,所以他们的队伍总是很庞大。这一点与黄巾军相似,黄巾军一出动往往就是几十万,而真正能上战场的不过十分之一罢了。但是,即使以这个比例来衡量,如果张燕能随时调集十万人马,那也是相当惊人的了,因为同时期袁绍、公孙瓒、刘表这些大的割据势力其人马总数至多也就这个规模,而曹操、袁术、刘备等目前还没有这么多。
9 l1 ~6 ]' O; G- _, l  z( u' E  《九州春秋》记述了黑山军内部组成情况,它认为这上百万的黑山军指的其实不是张燕这一股,而是由几十家组成的,除黑山军以外,还有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若干家,张璠的《汉纪》还补充了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等三部,他们之中“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加在一起的人口有一百多万。《典略》对他们的名号进行了解释,认为黑山、黄巾等诸帅是起义军自己起的名号,“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张燕这一部势力最强,他的名气也最大,被大家公推为起义军的总首领,黑山军虽然只是太行山一带农民起义军的一支,但也经常以它来称呼整个并州一带农民起义军。
5 ]# G5 g; ?  y2 k; ^# t  灵帝在位时,对于这支庞大的起义军无计可施,于是采取招安的办法,任命起义军中的杨凤为黑山校尉,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黑山军有了合法身份,发展得反而更快。其后董卓迁天子于长安,天下进入群雄纷争的时代,张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成为群雄争霸战中一支足以左右时局的力量。4 h# C% c* T5 ~1 M$ |
  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时,张燕站在公孙瓒的一边,他曾派部将杜长等人率兵帮助公孙瓒作战,在易京陷落前夕,张燕曾应公孙瓒之请亲率大军前往救援,但公孙瓒还是失败了。袁绍消灭公孙瓒后致力于平定北方四州,把张燕作为主要打击对象之一,跟黑山军多次展开激战,开始袁绍并不占优,因为黑山军的战术很灵活,对地理情况又熟悉,在本乡本土作战,借助太行山纵横交织的山谷河川,让袁军一下子找不到感觉。后来,袁绍派吕布出马,吕布和他的手下大多数将领也出身于并州,又擅长骑兵作战,对于追击战、山地战非常在行,黑山军损失惨重。
( S* c$ ~9 q, j% c. s3 X  但是,在此前后张燕也极大地牵制了袁绍的行动,并时常给袁军以重创。《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打败公孙瓒后,率主力到达薄落津,在此“与宾客诸将共会”,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说自己的大本营魏郡发生了叛乱,黑山军于毒部趁机攻占了邺县,杀了太守栗成。黑山军“千余部众数万人”在邺县聚会,听到这个消息,袁绍的手下们如雷轰顶,因为他们的家眷大部分都在邺县,此时已为黑山军所获得,袁军将士“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面对突然变故,袁绍却没有惊慌,他“容貌不变”,还像平时一样。后来黑山军中有一个叫陶升的,他当过内黄县的小吏,“有善心”, 他率部进入邺县,“闭守州门”,用车载着袁绍及部下们的家眷送到斥邱,袁绍到达斥邱,拜陶升为建义中郎将,指挥人马到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伐于毒,围攻五日,斩于毒及长安朝廷所署的冀州牧壶寿等人。
& j' o  Q& B$ X, {6 N  后来,袁绍把主要精力用在与曹操决战上,黑山军有了喘息之机。之前黑山军的眭固、于毒等部与曹操有过正面交手,但他们很快放弃前嫌,对付共同的敌人袁绍。袁绍失败后,张燕正式请降,被曹操以朝廷的名义拜为平北将军,这是相当高的一项军职,张燕于是率众赶到邺县,被封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此后,张燕一直在邺县居住,并把家眷也接了过来,张燕死后,他的儿子张方嗣位,张方死后,儿子张融嗣位。在陆机《晋惠帝起居注》里记载,张燕的曾孙张林还做过门下通事令史,后来担任了尚书令、卫将军等显职,被封郡公。
( w, I, G& b; r& @  汉末农民起义军支脉众多,但像张燕这样得以善终并保子孙后代荣华富贵的还绝无仅有,这一切缘于他当初的政治选择,他自始至终反对袁绍,牵制了袁绍左冀战场,在某种程度上是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功臣之一。曹操统一北方后,他坚定地支持曹操,为了换取曹操的信任,他主动携家眷到邺县居住,让曹操对他彻底没有戒心,这说明他不仅是一员猛将,还有相当的政治智慧,所以成为结局最好的农民起义军首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0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派系斗争导致袁氏集团迅速瓦解! j. [  H; B0 i7 N
  
% V5 O+ \1 u" g% R) j  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 ]# P- @# t% O3 D( Q+ H' U
  逢纪说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答云:“冀州兵强,吾十饥乏,设不能辨,无所容立。”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绍从其言而瓒果来。
# P' r5 E$ }7 O+ o% t" @" y  纪字元图。初,绍去董卓出奔,与许攸及纪俱诣冀州,绍以纪聪达有计策,甚亲信之,与共举事。后审配任用,与纪不睦。或有谗配于绍者,绍问纪,纪称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绍曰:“君不恶之邪?”答曰:“先日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绍善之,卒不废配。配由是更与纪为亲善。, j) O* ]1 g$ u3 l3 i+ d: @, z) K1 }
  审配任用,与纪不睦,辛评、郭图皆比于谭。
" w& k' x" z5 s) r5 m! y' g# D6 j  谭、尚战于外门,谭军败奔北。郭图说谭曰:“今将军国小兵少,粮匮执弱,显甫之来,久则不敌。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曹公必至,先攻邺,显甫还救。将军引兵而西,自邺以北皆可虏得。若显甫军破,其兵奔亡,又可敛取以拒曹公。曹公远侨而来,粮饷不继,必自逃去。比此之际,赵国以北皆我之有,亦足与曹公为对矣。不然,不谐。”谭始不纳,后遂从之。问图谁可使,图答辛佐治可。谭遂遣毗诣太祖。7 z8 A% \( T4 D* w9 M( B, V
  建安七年,邺中大饥,米一斛二万钱。
+ x, u6 N) L" ?8 c# g  ) W& |  ?  M5 I: y* V* \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5 j: p7 f2 H# E" M5 z
  % M% t% y# @1 }0 p( X7 v
  7 t2 J. p9 a( a6 O- U
  在汉末群雄争霸战中大家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就是一切,没有人才就办不成事,缺少顶尖人才就办不了超级大事。群雄之中有人事业基础不错,条件也很好,但由于人才匮乏,最终功败垂成,典型的例子如公孙瓒;有的虽然人才不少,但结构不合理,过于偏科,如董卓、丁原手下武将一大把,但缺少文士相佐,最终也难成大事。7 `# a, ^" O6 w1 u6 q: B
  但是,也不是说人才越多发展前景越好,有人才还要会用人才,能驾驭得了人才,还能留得住人才,这就是用人之道。会用人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要讲究恩威并施,只有恩义宽厚不行,还得辅以组织纪;只从严要求也不行,还得辅以感情笼络,也就是治人之外还得拢心。没有这些,即使有了人才也难以发挥他们的能力,有的甚至反而坏事,像韩馥那样,手下云集了许多一流的人才,文的有郭图、审配、田丰、沮授、荀谌、辛评,武的有麹义、张郃、颜良、文丑,简直是一个超豪华的阵容,但说完就完了,人才资源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实力,而且等他刚一下台,手下这些人都争先恐后地到新领导那里献殷勤。有人才而不会用人才,某种程度上损害会更大。袁绍最终失败了,其原因有很多,管人、用人上的失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韩馥情况类似,袁绍手下人才也很多,不乏超一流的人才,但袁绍没有用好他们,放任他们内斗,造成内部的分裂,严重削弱了本集团的实力,最终导致土崩瓦解。
- S2 {) D8 k" R$ j* F" p5 X  袁绍手下的文士有逢纪、许攸、郭图、审配、荀谌、辛评、辛毗、田丰、沮授、陈琳等,武将有麹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淳于琼等,就人才的水平和人力资源之丰富而言在当时各集团中无人能比。但是,袁绍手下的这些人才由于出身不同、跟随袁绍的时间长短不同等原因分成了若干派系,成为内部分裂的诱因。逢纪、许攸、陈琳、淳于琼在洛阳时期就跟随袁绍,是袁绍的“老班底”;其他人大多数是袁绍从韩馥那里“接收”过来的,但情况也有所不同,郭图、审配、荀谌、辛评、辛毗不是冀州本土人士,他们要么是韩馥老家颍川郡人,要么是袁绍老家汝南郡人,属于“汝颍派”;而田丰、沮授、麹义、颜良、文丑等人虽然也是韩馥的旧部,但他们在冀州土生土长,属于“冀州派”。以上这些人由于出身和经历不同,因而关注的利益点也不一样,影响到袁绍集团内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Z( H( D( _6 V; e) m
  逢纪字元图,许攸字子远,他们都是南阳郡人,袁绍的“奔走之友”中还有一个何颙也是南阳郡人,他们很早便追随袁绍,是袁绍早期事业的坚定支持者。袁绍助何进诛杀宦官时,有很多计策都出自于逢纪、许攸、何颙之手,他们鼓动袁绍架空何进,又设局把何进逼上死路。他们也出了一些馊主意,比如引外兵入京就很有问题,结果表成了董卓专权的局面,所以公孙瓒讨伐袁绍时所发布的檄文里说造成董卓之乱的主要原因在于袁绍。袁绍跟董卓闹翻后逃出洛阳,何颙留了下来,逢纪和许攸随同袁绍一起到了冀州,后来又到了渤海郡。" k: \3 L( r4 t) a
  袁绍开始对逢纪尤为亲信,逢纪为袁绍定计胁逼韩馥,是袁绍夺取冀州的最大功臣。据《汉末英雄记》记载,最早提出让袁绍夺取冀州的就是逢纪,他认为“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袁绍认为自己力量远远不够与韩馥夺取冀州,问他怎么办,逢纪出主意说“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用公孙瓒给韩馥制造压力,同时“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逼得韩馥让位。袁绍按照逢纪的主意顺利夺取了冀州。/ A" j2 ~0 C! G  O1 O8 p. x( h
  但逢纪与审配关系很差,跟田丰也有矛盾。荀彧曾经评价逢纪,说他“果而无用”,是个人才,但毛病不少,难以大用。许攸能力较强,孔融称他为“智计之士”,他的缺点是贪财,《三国志》说“许攸贪财,绍不能足”,荀彧评价他“贪而不智”。许攸也跟审配有矛盾,并且矛盾很深,到了一个非要整死另一个的地步。官渡之战期间,许攸的家人犯法,被审配抓住不放,想通过此事整倒许攸,许攸害怕于是投奔曹操,向曹操透露袁绍有大批军粮在乌巢的绝密情报,结果这些粮食被曹操用火烧光了,袁绍军心大乱,瞬间改变了战场格局,成为袁绍大败的关键因素。- D, G- Y2 r6 _$ N
  审配字正南,他原来在韩馥手下,到了袁绍那里被重用,袁绍委以“腹心之任”,审配的迅速上升遭到逢纪、许攸的嫉妒,由此产生矛盾。郭图字公则,颍川郡人,经历跟审配差不多,袁绍消灭公孙瓒后,备齐精兵十万准备进攻许县,沮授和田丰等本土派人士强烈反对发起决战,他们主张打持久,郭图等人则支持决战,当时沮授担任监军一职,相当于兵团司令,袁绍为削弱沮授的权力,把监军一分为三,分别由郭图、淳于琼和沮授各自指挥一军,但沮授仍然态度消极,经常散布失败言论,被袁绍免职,所部由郭图一并指挥。( L7 _0 u8 d! @' |
  辛评字仲治,辛毗字佐治,他们是兄弟俩,都是颍川郡人,跟韩馥是老乡,韩馥在位时曾前往老家招揽人才,辛氏兄弟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冀州的,袁绍执掌冀州后,他们在袁绍手下效力,他们跟郭图关系好,跟审配不和。. y) M' Q1 s" d+ i8 n. u& F
  田丰字元皓,冀州钜鹿郡人,他“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廷担任过侍御史,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请他出山,担任州政府的别驾,类似于副州长或州政府秘书长,在消灭公孙瓒过程中田丰立下大功,但是田丰不主张与曹操发起决战,主张稳扎稳打,与袁绍的战略思想相反,官渡之战前夕,田丰又建议袁绍据险固守,袁绍不听,田丰强谏,袁绍认为他挫伤士气,把他关进了监狱。
& W+ o* p- H4 J  沮授字公与,冀州广平国人,他小的时候就志向远大,喜欢谋略,在韩馥当冀州牧的时候他是州政府别驾,袁绍占领冀州,沮授对袁绍真心辅佐,出了好多主意,但大都不被袁绍采纳。官渡之战时沮授的想法跟田丰差不多,主张打消耗战,从后来战事发展来看,这恐怕是当时最正确的战略了,因为袁军后援力量强大,足以支持前线拼消耗,而曹操这边军粮等物资较缺,时间一长将不战而败。后来,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就是用这种办法对付蜀军的,任凭诸葛亮怎么挑战,司马懿就是不理你,只跟你拼消耗,谁先消耗完谁就得撤军。但是,袁绍急于攻下许县改组朝廷,他认为自己处于绝对上风,彻底打败曹操指日可待,因而不接受沮授的建议,沮授先是被分权,继而被免职。# B% m. g8 d. I% q6 N; E) \
  冀州派出身于本土,他们的财产、亲属都在当地,他们更关心冀州自己的事,对于向外扩张没有强烈的诉求,不希望把战火引到自己家乡来,能保境安民就行,所以当有人提出迎接天子来冀州的时候,袁绍集团内部矛盾就显示出来,多数人认为那样做并不划算,使袁绍最后放弃了这个打算,让曹操占了先机。袁绍发动官渡之战,袁绍集团内部立刻分成了两大阵营,田丰、沮授强烈反战。在这些重大战略的制定上,袁绍集团内部各派别由于利益取向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意见,经常让袁绍处于左右摇摆之中。: U. I$ q) k! t7 K; P
  袁绍的武将里,麹义在界桥之战中为袁绍立下大功,没有麹义率领的八百壮士袁绍很难打败公孙瓒,但麹义最后却得不到袁绍的信任,《三国志》没有麹义传,也没有关于他下落的记载,记载麹义最后情况是的《汉末英雄记》:“麴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这个记载后来被《后汉书》采用。袁绍另外一个重要将领张郃字俊义,他是冀州河间国人,原来是韩馥的部下,后依附袁绍,他平时跟郭图关系不好,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兵去烧袁绍的后勤基地乌巢,张郃主张立即增援,但郭图却认为应趁此机会攻打曹操的大营,袁绍采纳郭图的建议,让张郃、高览攻营,结果仓促之间无法得手,而乌巢已全军覆没,为推卸责任,郭图向袁绍进谗言说张郃不力战而导致失败,张郃害怕,就和高览一起战场起义,投降了曹操。
. O) [: ]8 `$ f  袁绍手下派系如此林立不失败反而奇怪了。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手下人适度的派系斗争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是领导平衡权力的契机,所以每看到和坤和纪晓岚斗法就会佩服乾隆的聪明和厉害,历史上的很多明君从不忌讳手下大臣分为两派,看着大家斗来斗去他们反而心里挺乐,因为手下人如果万众一心、团结得跟铁板似的,对领导者来说反而是危险的事,一件重大决策下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这就体现了领导意志的重要性,也为领导按照自己的想法决策提供了可能,如果一项决策手下人百分之百反对或者百分之百同意,这样的局面想想都很可怕,一来领导的作用没处体现了,二来领导的想法如果跟大家不一样也不好实行。所以,保持手下人的派系均衡而不是统一大家的意志是领导艺术里的最重要内容。1 i( F1 Z+ Y8 \' B$ P3 p
  但是这必须保持一个度,不能太过,太过就成了双刃剑,领导的屁股是坐稳了,但本集团内部乱成一锅粥,大家你争我斗,形成严重内耗,一项政策主张提出来大家不看它的内容行不行,而看是谁提出来的,盟友提出来的错了也支持,政敌提出来的正确也反对,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工作作风必然把集团带入歧途。袁绍手下能人不少,但他纵容大家搞内斗,并且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从而在关键时刻正确的主张往往得不到支持,错误的战略却屡屡被通过。8 T8 G8 J) B* H
  袁绍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又使得派系斗争进一步加剧。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本来应该立袁谭,但袁绍以及他的妻子刘氏更喜欢袁尚,所以一直迟迟没有明确继承人。一般老百姓立不立继承人可能无所谓,因为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分的,也没有什么可争的,但财产多的人家最好把这些件事提前做好,否则会打得头破血流。而对于割据群雄来说,立不立继承人就不仅是家事,而是大家的事,大家跟领导打拼,图的也是个事业,不能因为领导的家事没处理好就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发展。而且,选继承人还不像分家产那么简单,可以来个平均分配,如果那样做只会降低总体实力,必须选出一个来由他继承,为了不产生矛盾,一般实行的是“嫡长子世袭制”。可袁绍偏偏看不明白这一点,为了立袁尚为继承人,他宣布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干各领一州,“以观其能”,其实是为袁尚接班铺路。此举遭到沮授的强烈反对,但袁绍执意而为,沮授无奈地叹道:“祸其始此乎!”
0 y! g: f. z0 A1 |5 X  s4 f/ P6 v  当时最有可能为继承袁绍权力的一个是袁谭,另一个是袁尚,袁绍手下这些人于是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挺袁谭,一派挺袁尚,派系斗争因而升级。《汉末英雄记》说:“审配任用,与纪不睦,辛评、郭图皆比于谭。”《三国志》记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逢纪和审配本来有矛盾,现在因为都支持袁尚,他们暂时和解,这就是《汉末英雄记》所记载的官渡之战后二人和好的原因,当时有人进谗言给袁绍,说审配的坏话,袁绍征求逢纪的意见,逢纪“称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这让袁绍纳闷了,袁绍知道他们二人水火不容,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快?袁绍说:“你不讨厌审配了?”逢纪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以前我们争的都是私事,现在说的是国事呀。”: _* ?$ C  M! L$ K% y
  《汉末英雄记》记载,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统治区内出现严重自然灾害,邺县一带“大饥”,米价涨到一斛二万钱。这一年的五月,袁绍以“忧死”,官渡战败后他就得了病,从此一蹶不振。袁绍死时仍然没有明确谁是继承人,这时大家认为袁谭年长,应该立袁谭,但审配等人素来支持袁尚,又与辛评、郭图不和,于是抢先拥立袁尚接替袁绍的职位,袁谭没有抢到父亲的大将军一职,就自号车骑将军,二人开始内斗。: a; e1 u5 {7 L# E
  《汉末英雄记》记载,袁谭、袁尚战于邺县城外,袁谭打败向北逃去,为了化解危机,郭图居然给袁谭出个了损招,要他联络曹操来帮忙,对于这个建议袁谭开始也不接受,但后来看到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答应,并派辛评的哥哥辛毗出使曹操。对于袁谭来说,引曹操介入家事无疑是饮酖止渴,曹操正巴不得有机会对他们兄弟分而治之,曹操假意支持袁谭,合攻袁尚,消灭袁尚后又转攻袁谭,袁氏集团彻底跨了。+ K5 x' r  y2 B0 I/ Q
  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广注》中评论说:“郭图、审配各有党附,交斗谭尚,使寻干戈,以贻曹氏之驱除,谭尚既败,二人亦诛,福祸之报为不爽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7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