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3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孙坚死于脑外伤
; E; s8 i2 W& p2 c. } L
. J1 z5 v$ i( ?- I% Y2 E4 e. I* ? 咨子子仪,颍川人,亦知名。
3 P1 L0 ~6 |+ z9 Z& {5 o 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坚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 R4 m+ T1 \, P% |/ m+ y V
: c4 _9 p7 I7 L% J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d) x$ K$ }' n4 @# [
8 o% s, M/ ~/ ^
0 l; n. y. f: F# V
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关东联军在南线取得突破,袁绍在河内郡却徘徊不前,酸枣的各路人马一哄而散,在这种情形下,袁术挣足了面子,他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其实这不是他的功劳,如果没有孙坚他什么事都弄不成。孙坚的资历相当老,并不在袁术之下,论能力更是袁术的几倍,但他心甘情愿听从袁术指挥,这说来话长。3 ^; G, n* q9 k# X7 @6 V: z
9 _/ {# p! x" g8 I3 F
◎胆气过人十七岁当上县“公安局长”
6 ?! `' u0 Q& R1 R/ C* m
$ H, \) e- u, Y5 x 孙坚字文台,是扬州刺史部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富阳县)人,据《三国志》记载,他是孙武之后。关于孙坚的家世,《吴书》称他们“世仕吴,家于富春”,吴郡即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孙坚生得容貌不凡,他年轻时“性阔达,好奇节”,少年时期即为县吏,这个县应该是他的老家富春县。十七岁那年,孙坚跟父亲押着一船货物到钱唐县即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去,路上遇到了海贼胡玉等人,这伙人从钱唐县附近的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脏,过往的船只看到这种情景都不敢前进。
/ A: N- ~) O! `: ` 孙坚对父亲说:“可以把这些贼人打败,让我对付他们。”孙坚的父亲劝他说:“这不是你能干的。”但孙坚不听,他“操刀上岸”,用手比比划划,嘴里嘟嘟囔囔,“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胡玉等人看到,以来官兵来抓他们,赶紧丢掉财物逃走,孙坚不干,穷追不舍,杀了一个海贼。这件事让孙坚的父亲很吃惊,如此以来孙坚的名气就传开来,富春县令听说后“召署假尉”,“假”是代理的意思,就是把他召到县政府来代理县都尉,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这时他十七岁。
. N& j* t/ f( ^- g: u 富春县属吴郡,与其相邻有一个会稽郡,该郡闹民变,其中有一个叫许昌的人在句章起兵,这个地方在今天浙江省宁波市附近,许昌自称阳明皇帝,封他的父亲为“越王”。许昌等人煽动周围诸县,手里面有人马将近万人。扬州刺史臧旻调集州郡人马前往镇压,孙坚被吴郡征为郡司马,相当于民团团长,临时召募精勇千余人,与各郡人马共同讨伐许昌,最终将许昌消灭。臧旻为孙坚请功,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其地在今天江苏省盐城市,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过了几年,孙时改任盱眙县丞,之后又改任下邳县丞,盱眙县即今江苏省盱眙县,下邳县在今天江苏省邳县附近。- B) S7 b. {2 |7 ^& J6 O
孙坚的仕途看来不很顺利,干了那么长时间还只是在“副县长”这个岗位上打转,说到底还是他缺少后台,东汉后期官场的门阀化倾向相当明显,像袁氏那样出身世族的大家族常常垄断要职,一般人要想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必须投靠这些大家,当个“袁氏故吏”什么的。孙坚世代在吴郡为官,估计都是基层官吏,像孙坚这样凭本事当上县丞已经算不错了。《江表传》说孙坚心理素质很好,虽然升不了官,但没有牢骚,平时工作勤恳认真,他先后当了三个县的“副县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看来他跟刘备一样,都很会笼络人,不少乡里少年愿意追随他,人数多达数百人,孙坚力所能及地接济他们,待他们像自己的子弟一般。
. v4 K O! F' ]9 b# G; y 不要小看孙坚的这种行事风格,因为此时天下即将大乱,能笼络住人正是乱世成大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程普、黄盖、韩当等早年追随孙坚的人,对孙氏一直忠心耿耿,至死不变,看中的就是孙坚的为人。孙坚后来遭突然变故死了,他的儿子孙策之所以能很快东山再起,与程普等人坚定的支持分不开,后来孙策也遭突然变故而死,孙策的弟弟孙权也能迅速掌握局面,最终开创孙氏大业,靠的也是这些方面。说孙权一般说他继承了“父兄遗业”,说明他继承的不仅是孙策的政治遗产,更有孙坚时代打下的坚定基础。
, q& B: A( W: R/ t8 S( r
. s* [9 m+ I9 w- A. g$ ` ◎英勇善战所向无前受到朝廷重用
( J6 T# [# S5 }9 x- v) D% C* p & n8 b% K `4 k/ _6 R9 [
中平元年(184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这给孙坚带来了机遇。当时朱俊被任命为中郎将,负责讨伐颖川郡的黄巾军,朱俊听说孙坚有勇有谋,是把好手,就上表朝廷任命他为佐军司马,相当于副团长,这个职务跟民团不同,是朝廷的正规军。孙坚前往军前效力,乡里少年很多人愿意追随,孙坚一路上又召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到朱俊那里报到时手下已经有了一千多人,其中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人,这是“孙家军”的基本班底,朱俊当然很高兴,不需要朝廷破费孙坚自己把队伍就拉起来了。孙坚在朱俊指挥下“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R) w& j% v+ o" Q" z& q& B
孙坚打仗很拼命,据《吴书》记载,一次孙坚乘胜深入,但是友军没有及时跟上,在西华这个地方打了败仗,孙坚负伤后堕马,倒在草丛中昏迷过去。大家四处找他却找不到,眼看没有了希望,结果奇迹发生了,孙坚所骑的战马跑到营中,一边用蹄子刨着地一边嘶鸣,大家很惊讶,跟着这匹马找到了孙坚。孙坚回到营里只养了十几天,伤势刚刚好些就又出去作战了。在攻打宛城时,孙坚“身当一面”,第一个登上城头,这在战场上有个名词叫“先登”,是大功一件。朱俊为孙坚请功,提升他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 {! a% p. {) [& L& p" i8 g1 D
黄巾起义被扑灭后,孙坚没有像曹操、刘备等很多人那样脱去戎装到地方上任职,而是转战到了西部战场,加入朝廷的中央军与韩遂、马腾等人作战。孙坚在车骑将军张温属下“参军事”,即当军事参谋,在他前后陶谦也在张温手下干过项工作,后来因为跟张温弄不到一块找门路到徐州担任刺史去了。也就是在此期间,孙坚劝张温杀了不听召唤的董卓,但张温没敢动手。韩遂、马腾被打败后,孙坚因为有军功被拜为议郎,这在此前后曹操也当过四年左右的议郎,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过同事的经历。孙坚当议郎时间很短,因为很快他就有了更适合的岗位,长沙郡人区星起兵造反,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围城攻地,朝廷觉得孙坚很能打,就任命他为长沙郡太守。
4 n: E7 X) `4 m$ C. w' d" _1 K/ @ 孙坚到任后,仅用了半个来月就把区星等击败了。以后周朝、郭石等人在同属荆州刺史部的零陵郡、桂阳郡起兵,孙坚“越境寻讨”,使长江以南的这三个郡“肃然”。朝廷根据孙坚前后所立战功,封他为乌程侯。这是一个很高的爵位,因为它是一个县侯,汉代侯爵分为亭侯、乡侯、县侯三等,而侯爵又是刘姓之外的人臣所能达到的爵位,所以被封为县侯是臣子最大的奢望。孙坚与曹操同岁,小袁绍十岁,孙坚被封为县侯时才三十多岁,袁绍、曹操、袁术这些人都比不上他,从这个方面看他的资历相当老。! S H! N2 q9 `- J
- ^) c5 k3 r7 L# ` ◎连杀长官同僚只得委身袁术, s( Z4 `. k6 L" }, P
" V: [9 U7 q4 W, e- O% m8 ^
灵帝驾崩后发生了董卓之乱,又给孙坚提供了一次机遇。这时候,各州郡纷纷举义兵讨伐董卓,孙坚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率兵北上,孙坚的顶头上司是荆州刺史王睿,孙坚对他很有意见,据《吴录》说,王睿当初指挥孙坚等人讨伐零陵、桂阳等地的变民,王睿因为孙坚是武官,言辞之中颇有轻怠,引起孙坚的不满。这时,王睿属下武陵郡太守曹寅也对王睿有意见,曹寅便与孙坚联手,借朝廷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名义,把王睿逼得自杀。之后,孙坚率部继续北上,到达荆州刺史部最北边的南阳郡,这时候他手下已经聚集了数万人。
, ~: K# {/ C7 q( \/ y5 p 南阳郡的太守张咨也是一个名士,是十一路关东联军之一。《汉末英雄记》也有一条是记载张咨的,但很简单,说他字子仪,是颍川郡人,“亦知名”。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到了南阳郡,就给张咨发了一个公函,要求给自己调运军粮。张咨跟手下人商量,大家都认为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大家平起平坐,没有权力征调军粮,于是不理。孙坚很生气,他带着牛、酒等礼物拜会张咨,按照礼节张咨次日回访。席间,孙坚手下的长沙郡主簿进来报告孙坚:“这次到南阳郡来,发现道路不修,军用物资也不提供,请把南阳郡主簿推抓起来问问是什么意思。”主簿是州、郡一级长官的属下,相当于办公室主任的角色,长沙郡办公室主任当着南阳郡太守的面要抓南阳郡办公室主任,既不合规也极无理,张咨一看不妙,想离开但已经晚了,孙坚作了布置,他根本走不了。过了一会儿,孙坚的办公室主任又进来报告:“问题已经查清楚了,是南阳郡太守有意让义军不能行动,为贼人拖延时间,请抓起来军法从事。”就这样,长沙郡太守孙坚当场把南阳郡太守张咨抓了起来,处斩,“郡中震栗”,孙坚再有什么要求,就没有不满足的了。
0 w, V5 ~# `3 U# J# p 《吴历》一书则称,孙坚到了南阳郡,张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孙坚。孙坚想继续北上,但“恐有后患”,于是才决定除掉张咨。孙坚诈称有急病,还装模作样让巫医祈祷,并派人到张咨处,说孙坚病得不行了,想把所部人马托付给张咨。没想到张咨极弱智,连这种话都信了,他亲自率步骑五六百人来见孙坚,孙坚躺着跟他相见,谈话之间“卒然而起,按剑骂咨”,并当场把张咨杀了。《吴历》的这个说法可信度不如《三国志》,《吴历》在政治立场上一向站在孙氏一边,它的这条记载只是给孙坚杀张咨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毕竟连杀朝廷任命的地方大员,同时又是关东联军成员,孙坚干得固然痛快,但负面效果也很大。( R% f e% {5 `$ T8 }! P; j1 v
孙坚大概也想到了这个后果,于是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投靠袁术。袁术与袁绍、曹操同时逃出洛阳后来到了南阳郡境内的鲁阳,他想投奔南阳郡太守张咨,但张咨并不很愿意支持他,他的局面一直打不开。董卓在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时也任命了袁术一个职务,是后将军,这个职务很高,是朝廷的高级将领,袁术目前手里能打的牌也就是这个后将军了。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听说孙坚主动来投靠,他简直不敢相信,在确认无误之后,立即上书朝廷“表奏”孙坚代理破虏将军,同时兼任豫州刺吏。“表奏”这个词从此就被滥用开了,破虏将军和豫州刺史这样的高级官员任命应该由天子亲自颁布诏书,但现在天子掌握在董卓手中,其他人有人事任免提议已经不可能,于是袁术来了个自行任命,事后报朝廷“备案”,这就是“表奏”,袁术开了这个头,以后只要有点势力的都开始“表奏”起来,人事任免从此混乱不堪,经常出现一个州好几个刺史、州牧,一个郡好几个太守的情况。
6 g) K/ M8 m1 o( H* U- D0 [/ X! u 孙坚从此归袁术指挥。袁术实际上是个眼高手低的人,一向很自负,但实际能力很差,不过他的命好,遇上了孙坚,他指挥的南阳郡这一路反而节节推进,战绩抢到各路联军的前面。袁术用孙坚,但对孙坚也很猜忌,据《江表传》记载,就在孙坚取得阳人聚大捷、正要攻占洛阳的时候,有人对袁术说:“孙坚如果占领洛阳,也就对他失去控制了, 就好比是除狼而得虎。”袁术心中有了疑虑,于是不再给孙坚发运军粮。阳人聚与鲁阳之间相隔一百多里,孙坚“夜驰见术”,跟袁术进行了长谈,认为如果袁术不发军粮,就好比“吴起所以叹泣於西河,乐毅所以遗恨於垂成”,希望袁术三思,袁术无奈,最后恢复了孙坚的后勤供应。
- ~- P( q7 b; t! f2 a/ t9 N! H
; T& C$ K2 Y& @* L3 C ◎拒绝董卓和亲却死于非命
: Q6 k) m! h7 d3 S: X$ K0 p4 D7 o! c) a 4 [0 [- M9 H4 M, h+ k
董卓打不过孙坚,就派李傕等人前来求和,愿意与孙坚和亲,并且答应孙坚只管把子弟、朋友的名单报来,可以全部任命为刺史、太郡,被孙坚严词拒绝。董卓退往西边,孙坚攻占了洛阳,按孙坚的想法应该乘胜追击,但袁术却命他迅速回师,原因是关东联军内讧升级,袁绍任命会稽郡周氏家族出身的周昂为豫州刺史,来跟他们抢地盘。据《吴录》说,孙坚听到这个消息,慨然而叹,以至于落下了眼泪。孙坚回师,击退了周昂。
3 j. K9 L# q- c3 J 初平三年(191年),袁术决定向南发展,派孙坚进攻荆州的刘表,刘表派遣部将黄祖在樊县、邓县之间迎击孙坚,黄祖不是对手,被孙坚打败。孙坚渡过汉水,围住了刘表的基地襄阳。刘表眼看有被一举消灭的可能,但却发生了意外,孙坚突然被杀了。6 @ i C4 V" I2 ^; V
按照《汉末英雄记》的记载,初平四年(192年)农历正月七日,刘表手下将领吕公依托山地向孙坚发起进攻,孙坚率领少数人沿山寻找吕公,吕公手下的士兵用石块攻击孙坚等人,孙坚头部被石块击中,受伤严重,脑浆都被打了出来,不治身亡。不过这仅是其中一种说法,按《典略》记载,孙坚率部围攻襄阳,刘表闭门不战,趁夜派遣部将黄祖潜出偷袭,事后黄祖想撤回城里,被孙坚截击,黄祖败走逃入岘山之中,这座山在襄阳城西,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就在这座山里。孙坚乘夜追击黄祖,黄祖手下在竹林间向孙坚射箭,孙坚中箭而亡。据《吴录》记载,孙坚死时三十七岁。
n3 D; O* a* O8 M) h" w 孙坚死于意外,刘表喘了口气,危机暂时解除。袁术却损失惨重,他自己没有多大能耐,南阳郡的局面全靠孙坚东挡西杀。孙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死时他们都不在跟前,身边只有一个叫孙贲的侄子,孙贲率孙坚旧部退出战斗,回到鲁阳后袁术任命孙贲接替孙坚的豫州刺史一职。
( X1 Q4 T( h4 `* N& k P 2 c" b# ^8 P5 k* v(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