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31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导弟子对自己修持功夫影响很大,众所周知的隋朝智者大师,为大成天台宗之祖师,在大师将往生时,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入何位?’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五品耳。’净六根,即圆十信内凡位。五品,是观行即,外凡位。智者大师乃大彻大悟之人,尚受领众之损,何况一般凡夫呢?佛遗教经云:‘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大树比如师长,众鸟比如弟子,一棵大树,众鸟集之尚且要受损伤,何况我们这些小树,恐怕还只是小草呢?末法时代,师德不张,几十年前曾听老修行说,现代人拜师父,就像台湾人所谓‘认外家’,谈不上师徒,更遑论学佛、修行等。严格说来,我们都不及格,若太严格,又由谁来领导?只好能做一分算一分,应当发大惭愧心,好好学习才是。关于师徒之道,在优婆塞戒经中会说到,今从略。此戒至此讲竟。
四十一轻戒──贪睡眠戒第十九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包含在家出家。‘懒惰懈怠’是不精进,‘耽乐睡眠’──觉得躺在床上很舒服、快乐,而想多睡。如此,耽著睡眠的快乐,即是懒惰懈怠。‘若非时,不知量’──‘非时’即非睡眠时间,人之体力有限,白天工作修行,晚上须睡眠才能恢复精神。此是合法的时间,若在白天睡眠即是非时。现代人有中午休息(午睡)的习惯,此即非时之眠。若晚上睡得少,中午稍睡一下,此为方便。‘不知量’,晚上应当睡眠,但仍须节制。中夜可以睡眠,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要加功修行,印俗将时间分成昼三时、夜三时,即阿弥陀经所说‘昼夜六时’。晚上天黑以后,即十点以前为初夜,十点以后至二、三点以前为中夜,此时应可睡眠。二、三点以后至天亮是后夜,用功修行的人,只在中夜睡眠,初夜、后夜应提起精神加功用行,此为知量;若天黑即睡,天亮还不起床,乃不知量。若非时睡眠或睡过量,则‘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此有开缘,共四种。
若病,
若身体有重病,不得不睡,则不必以时、量来限制。
若无力,
‘无力’是病刚好,体力未恢复,还很虚弱,因此亦不以时、量来限制,故不违犯。
若远行疲极,
若身体很健康,只因走路远,过度疲劳不能不多睡,则无法以时、量加以限制。有此情形亦不违犯。
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或有人业障很重,好睡成习惯,现在学佛受菩萨戒,要改此坏习惯,虽有心断除,‘彼’指好睡之习惯,常常生起要断除贪睡之习惯,但一时断不了,虽然偶而会多睡,亦不违犯。‘如前说’即下面有两句与前文相同,不必再说,故如前说。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睡’这条根是人人所不能免,但要尽量想办法减少,要适量。可是贪睡者,总有很多借口,从前听一首打油诗,就是贪睡学生作的一首诗:‘春日温和正堪眠,夏热不是读书天,秋又凄凉冬又冷,背起书包过新年。’他一年到头都是睡眠时间。能睡者也很有办法,未必人人能做到,当年为小沙弥时,十几岁在山上,有一位同班小沙弥,很能睡,曾见他连睡三天三夜。怎么睡呢?他晚上一睡睡到天亮,也不起来上殿早课,但他的耳朵若有‘神通’,吃饭的板一响,他必定爬起来吃饭,吃过饭再睡,睡到中午,板响,又起来吃饭,吃饱再睡,如此吃饭睡觉,连续三天,真有本事,我们也做不到。这种情形比较特殊,因常住上长老们管得很严,但这次这位小沙弥却没有人管他,而他的师长特别疼爱他,第一天他睡时,有人就说:‘怎么让这小沙弥一直睡,不叫他起来?’他师父说:‘小孩子喜欢睡,让他睡,试试看他能睡几天?就让他睡吧!’结果他睡了三天。我的师父就不这样,清晨,上殿板一响,就把我叫起,每天都很准时,不让多睡。实际上这连睡三天三夜,我也没办法,果真这么睡,也要生病的,可是很奇怪,这位小沙弥这样睡也没生病,以后就恢复正常。这是我在当小沙弥时遇到的一件奇事,和睡眠有关,说给大家听听。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平时说一天要睡八小时,已睡掉三分之一,浪费太多时间。假定一个人能活九十岁,则睡掉三十年。算起来,能用功的时间太少了。因此我们不但白天不能睡,晚上还要衡量,在初夜和后夜,拨时间多用功。不过睡眠仍是需要的,一个人若不睡眠,几天以后就要生病,反而得不偿失。我有一经验,初学修行时,很用功很精进,尽量要减少睡眠,甚至整个晚上坐到天亮不睡,没几天就生病,一病倒下来,睡了好几十天,是得不偿失。有些不懂戒律的人说:‘戒不能看,看了什么事都不能做。’实际上,这完全错误。戒条中说得很清楚,佛绝对不会叫我们做做不到的事。虽然规定懈怠懒惰睡眠就犯戒,可是若生病;病刚好,体力未恢复;身体健康者走远路,太过辛苦;多休息些,皆不犯戒。以远行为例,若工作过劳需要休息,亦不远犯,佛陀深达凡情,非常融通,必定是我们做得到的,才叫我们做,真正懂得戒,是处处都能如意自在。贪睡眠第十九至此讲竟。
四十一轻戒──世论经时戒第二十
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事经时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以染污心’,此所谓染污心即散乱心。‘论说世事经时’,‘世事’即世间事,乃与学佛无关,甚至妨碍修行,如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杂事。‘经时’——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依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说,将一日分作六等分,即昼夜六时,每一等分约今四小时)若谈论世事经过一段长时间还不停止,即违犯此戒。俗云‘是非只因多开口’,话说多,不如少,有事相商,宜长话短说,勿浪费宝贵光阴,故佛制戒用意,即要我们少谈论世事,多用功修行。若‘论说世事经时’则‘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经时,犯非染污起。
若无心长谈,而遇到熟人,不得不谈,否则不近人情。本想寒暄几句,一谈竟忘了时间,而耽误多时,则‘犯非染污起’,罪较轻。
不犯者:
开缘有二:
见他聚话,护彼意故,须臾暂听;
比如有事找人商量,对方正与第三者聚谈,亦表示欢迎,既来之,不好马上走,又不好打岔而中断其话题。为护持他们,而暂时待其讲完,再办正事,亦不违犯。
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我们知道国家社会,或国际间发生何事,遇到他人不知而问起,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好就其所知而说,虽无助道业且增散乱心,如此,亦不违犯。世人有好讲闲话之习惯,若未学佛前有此习惯,学佛后,众人皆知你知识丰富而来请教,不说则不近人情,而且行菩萨道须以种种方便,接引众生,若利用谈论世事之机会而跟他谈佛法,慢慢也可接引众生趋向佛法。以上世论经时戒第二十讲竟。
四十一轻戒──不受师教戒第二十一
若菩萨,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师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若菩萨’包含在家、出家菩萨。‘欲求定心’,学佛离不开戒定慧三无漏学,求定是学佛入门非常重要之事,所谓‘由戒生定’即希望由此开发修定之法门而得到禅定。而修种种法门,如念佛、读经、修观、持咒等,皆为求定,此须亲近师长,接受师长教诲才能进道。今亲近师长,若师长有所教诲,或目己犯错,受到师长教训,因而‘嫌恨’师长,或具‘憍慢’心,贡高我慢,看不起师长,不接受师长之教诲,如此‘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若非嫌恨、憍慢心,只因懒惰懈怠而不接受师教,即‘犯非染污起’,此罪过较轻。
不犯者:
开缘有五:
若病,若无力,
此有二开缘。‘若病’,若因生病,对于师长说法或有何教训,无法前往接受其教导;‘若无力’,或病刚痊愈,体力尚未恢复,亦无法听法,如此则不违犯。当然不能有嫌恨、憍慢之心,亦不可懒惰懈怠。
若知彼人作颠倒说,
或初亲近师长时,师长仍具正知正见,可是后来生起邪见,而颠倒说法,若知如此,不接受师长之教化亦不违犯。此可能是师长之精神或思想出了毛病,或经某种原因而生出邪知邪见,但为人弟子应知‘一日为师,终身如父’,虽然师长生邪知邪见,作颠倒说,亦不可、不敢说师长的不是!
若自多闻有力,
若师长所说佛法,过去跟他学过,已有力量且自己正在修行,则不去听闻亦不违犯。
若先已受法。
或以前曾向师长学一种法,尚未修好,现在正在用功修行,他又讲另一法门,为了将以前所学学好,不去听法亦不违犯。以上不受师教戒第二十一讲竟。
四十一轻戒──随五盖心戒第二十二
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起五盖心’,五盖包含: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此五会盖覆吾人心性,障碍修行,故名五盖。若生起五盖心,知会妨碍道业,则应想办法消除,此即‘开觉’。
何谓五盖?(一)贪欲:如正打坐修行,忽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非常贪恋之念头,即是贪欲盖心生起,应快想办法消除。(二)嗔恚:正用功修行时,忽想起从前冤家,而生怨恨之念,心里越想越恨,此对修行障碍很大,必须想办法对治。(三)睡眠:此包括昏沉。一般人讲闲话时很有精神,要修行用功,即提不起精神而昏沉欲睡,此为修行通病,应赶快想法对治,不能让昏沉睡眠浪费时间而空过一生。若遇昏沉欲睡之时,应赶快起来绕佛经行,或拜佛、念佛,即能对治。(四)掉悔:掉是掉举,即散乱心,散乱心一起则静不下来,坐不住,或想东想西,或东摸西摸,大大障碍修行,而掉举不为障,最大的盖是‘悔’,悔是后悔,掉举之后变成后悔,悔箭入心,对修行之影响更大,所以‘掉’对修行之障碍还不严重,后悔心才严重,若发生掉举之情形,赶快想办法对治,如读经、静坐、修数息观等,不要让它继续。事情过去就算了不要追悔,应赶快努力修行才是。(五)疑:怀疑心。怀疑什么?有三种:1疑法,对自己所修之法门生起疑心,怀疑此法真能使人断烦恼、得解脱吗?一动疑心,于修行则生大障碍。2疑师,怀疑自己师长跟我一样也是凡夫,也须吃饭睡觉,也会发脾气、起烦恼,跟我差不多,怎能教导我,使我断烦恼、了生死呢?如此,亦成大障碍。3疑自,怀疑自己根器驽钝、业障深重,修此法门能成功吗?能对治我之烦恼吗?若生此念,亦是大障碍。以上是疑盖。对此三种疑,应赶快想办法对治,若疑法,则想目己所修之法,是否为佛所说八万四千法之一?既是佛所说之法,佛绝无虚诳语,所说绝对不会有错,只要相信佛,疑法的情形自可消除。若疑师,则想师长虽是凡夫,但他对法门有研究,知道怎么修,只要他所说的是正法,根据他所教之法修行,绝对没有错。俗话说‘儿不嫌母丑’,母亲再丑,自己也是从她而生,能不相信她吗?以此比方师长,不管师长修行如何,只要他说的是正法,跟他学绝对有成就,所以对师长不能起疑。若疑自,则应尊重己灵,‘彼亦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佛亦人也,若萨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菩萨也是凡夫修成,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自己业障再重,再钝根,只要提起精神,努力进修,绝对有成就。佛在世时之周利槃陀伽尊者,即是很好之例子。不怕愚钝,只怕不用心,只要用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不用怀疑自己。
五盖心生起耍赶快开觉,只要五盖有任何一种生起,即须赶快对治,不对治则违犯。
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开缘只有一种,凡夫差不多都有五盖心,‘为断彼故’,我们常常生起想要断除五盖心的念头,但常常无法一下子关除,‘起欲力便’,只是时时对治,文时时生起,此情形则不算违犯。今日讲至随五盖心戒第二十二。
四十一轻戒──取世禅戒第二十三
取乃贪著之意。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包括在家、出家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味禅’─禅,梵语禅那,中译为定或思维修,新译为静虑。禅之道理很多,综合有三: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即三界内之禅定,要升色界天,必须修四禅,初禅成就,升初禅天,乃至四禅成就,升第四禅天,都不离三界,尚未出三界,故称为世间禅。‘出世间禅’,指九次第定等,能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三乘圣果,由此而证,故称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指大乘所证、菩萨所修之禅定,由此成佛,是最上之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即所谓九种大禅定,乃出自菩萨地持经第五巷,详明菩萨所修出世间上上禅有九种大禅定。出世间禅乃从九次第定学起,其修法次第,即观、炼、熏、修四阶段,关于九次第定之修法,在此从略,若欲详明,请参阅天台智者大师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今所讲世间禅,题目为‘取世禅’,世禅即世间禅,会令人起爱著之心,故称取世禅。对于世间禅为何会起爱著,为何称为味禅?世间禅可分二种:一根本味禅二根本净禅,味禅会生起爱著,净禅则否,差别在此。味禅即世间禅之四禅八定。色界四禅天有初、二、三、四禅,无色界四空天修四空定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禅八定是四禅定加四空定,为一切禅定之根本,无论是根本味禅、根本净禅,乃至出世间上上禅,皆由此根本起修,是一切禅定之基础,故称为根本。以上说明根本二字,因为四禅八定是一切禅定之总根本,故为根本禅。但是根本禅有味禅与净禅之别,味禅指世间禅所修,亦名十二门禅,即四禅、四空,中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简称四等。因修四禅四空皆须同时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成就,故台称为十二门禅,此参阅‘次第禅门’可知。为何称味禅,味即味道,喻如尝过美味即念念不忘,而生贪爱味著,而修四禅八定,若不明出世间法,单靠世间禅之法而修会生爱著,即使依出世间法修,若无法破除其禅味,亦曾生起爱著。一旦生爱,即耽著在所修之禅境中,比如三禅成就,只能生到三禅天,无法再往上升,因此贪著禅味,只能生到当层的禅天里,无法超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而众生贪著此等禅味,不能解脱,故称为味禅。吾等未修禅定,即使说了,不但听者不能彻底了解,讲者亦照样不懂,原因在我们皆未修过禅定,修都没修,更别说证,必真正证到禅定境界,才能体会禅味之殊胜。若在禅堂中打坐,得到小轻安就不得了,心就好高兴。比如坐禅几十年,有一天得到轻安,还不是定的境界,只是稍稍轻安的前奏而已,觉得一支香两小时,好像几分钟就过去,那种快乐的境界,简直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故禅味之美妙,一旦得到,必使人十分爱著,不肯舍离,很容易落入贪爱禅味之境界中,不肯求解脱。佛怕菩萨堕落禅味中不求解脱,不但不能证菩萨之果地,连了生死亦不可能,且还要堕落,非常危险,因此才制此戒。禅悦之乐,在四禅天中,以第三禅天最快乐,佛经中比喻最乐之境,即说如三禅天之快乐,故在世间法中最快乐的就是第三禅天。所以提婆达多造了五逆重罪,生堕无间地狱,阿难尊者前去慰问说:‘你在这里是不是很苦?’提婆达多回答:‘我不但不苦,其乐如三禅天之乐。’此即显示三禅天在三界中是最极快乐,因此会使人贪著生爱,故须制戒。禅,若爱著它即称为味禅,而‘见味禅以为功德’,见即证到,若苦萨修四禅八定,证到禅定即以为是最大之功德,而生起爱著心不求上进,这是一种烦恼,因烦恼而生起虚妄见解,认为是功德,所以‘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如此,则犯菩萨戒。
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此无开缘,只说明若已证到禅定境界,而生起爱著,今知不可生爱著,则时时加以对治,而不能一下子对治好,如此时时有心对治、断除,尚未完全断除,偶然会生起爱著之心,则不违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