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87|回复: 5

大清国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2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75年7月6日
9 t% S7 e1 C2 |. {
' v! }, @% ?% z  S& G  大清国的教育从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一群群稚嫩的小男孩们抱着满满的一包书去上学,他们的书包通常只是个蓝色的布袋。
3 y, c# v) R/ A) B$ H
7 l! f9 v' r: E5 q  我前天去参观了一所小学堂,这些学堂其实很好辨认,你只要循着学童们发出的喧闹声
( ^1 b1 T+ s8 H. |5 m, A' J& n: ]

% G0 `2 A$ r, m找去,一下子就找到了。我发现一间教室里有位长者带着大约20名学童在念书。孩子们在课堂就坐的方式并不像我们英国孩子那样,他们的课堂里摆有好几张小桌子,每张课桌旁坐着一个或两个男孩。9 }7 F" c; D: s' S* ^  m

6 `' {" L0 c$ }$ i9 j  D  这个学堂里有件非常刺眼的东西,那就是一具新制作的柏木棺材。很显然,这是校长为自己准备的。非常特别的是,在这具棺材的端头上贴着一张鲜艳的红纸,上面写着一个“喜”字,这个字在汉语里代表幸福和快乐,其含义和棺材本身所代表的阴沉、黑暗和凄凉的含义没有一点关系。这与我们英国人真是太不相同了。①0 U. e( [, ^$ F( ]
% o2 ]- _, l  A  K0 S8 D4 A* Q
  学堂是个非常嘈杂的地方,全体孩子都在同一时刻扯着他们最大的嗓门叫喊着。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把他们正朗读着的课文背诵下来。当他们觉得自己能背下那些内容后就去找校长,然后背对着校长,表示他们无法看到校长手中的课本,并开始一字不差地复述他所学到的内容。这种教育方法是填鸭式的,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谁记忆力最好谁的成绩就最突出,而这种做法似乎贯穿于大清国整个的教育过程之中。' j  t1 Q& c) {
, O; m2 P* G8 k
  当我发现这些小家伙们正朗读着的课本并不是什么儿童入门之类的书籍,而是大清国的经典文学著作时,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有人指给我看的一位男孩正朗诵着孟夫子的作品,还有人对我说谁谁能背读清国著名学者所有著作中的大部分内容。请想象一下,在一个乡村学校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孩子们正在读柏拉图、荷马等人的著作,并且还能凭记忆把它们背诵下来,如此你就不难明白清国人的教育方式了。
. m+ i! R3 a0 S; u* H7 h* u
( ?1 b0 R+ v: N2 U5 d; Y  这种教育方式一直要持续到学生们参加会考。会考制度在清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程度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大清国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虽然这是中国一项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我认为,对它好好研究一番肯定会对我们英国人自己的考试制度有所裨益,毕竟我们自己的考试制度才刚建立起来不久。
2 _8 e0 ^. H! L( D
& \8 H4 @/ d+ W* Y+ C% U  清国人这种考试制度的宗旨无疑是好的,但它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可想而知,一种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制度,无论起初多么完美或符合时代要求,此刻它也决不可能再适用于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了。能背诵孔孟的著作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仅仅把一些简单的词句硬塞进一个人的脑袋里,这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人的大脑除了记忆之外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功能。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 ^( A( x: C1 I9 x( H, \- O( _6 D; R* j, s$ D
  在我们自己的大学里,一直存在着是多学习经典著作还是多学习一些现代知识之间的斗争。任何明智之士都不会否定对古代知识的研究,但把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方式限定在一条狭窄的思想道路上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开放人类知识的整个殿堂。宣称“世界历史就是从创世纪到昨晚十点半”的美国人在教育上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我们每天早晨早餐时间阅读的从世界各地发来的电文,就是世界历史没有包括进去的一页,就是这一页,让世界历史总是停在“昨晚十点半”的位置上。
0 U  ?0 A' ?5 _7 N8 F# }) e  Y9 g" i' f5 ~1 ]
  士:“无知”的知识分子; H/ Q& Y& S2 l! t
) @& z5 Q1 J* R5 O
  在大清国,士,或称知识分子,通常都非常仇恨外国人。他们反对电报、铁路以及一切新鲜的东西。他们阅读的经典著作是孔夫子时代创作的,世界历史或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史,以及所有事物发展和学问的来源之一切最本质的东西,就在那个时刻停顿下来。从那以后,华人就一直在不断地咀嚼着那几块干骨头,并且,如果有任何其他知识的小舟敢于向他们靠近的话,他们就会咆哮不止。
5 V- }; N+ [2 L! L
4 G5 M5 c0 o" U) D7 _1 j
7 M) r4 S* [' T: w  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国妇女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清国女孩的脚在幼年时就被人为强制地束裹起来,迫使它们停止生长。而清国男人们心智的发展也被抑制在孔夫子时代的古老水平。这里的女人走起路来活像一只尝试着只用两条后腿行走的山羊,而这里的男人在现代知识的道路上行走时也如他们的女人一般无能为力。& F8 ]/ y7 T7 g* A3 l( i: t
& q  C; B( i5 ^4 V" o7 ~# [

( B: e8 R9 \' W; s0 t3 B4 W5 w2 V, k. U
+ M9 k( _' w+ I
0 |- [( e( H7 V( G
  知识的缺陷使他们难以理解近年来侵入他们领土的那些外国人,洋人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外国文明开始的年代晚于孔夫子的时代,而受过中式教育的清国人,就连形成一种科学观念和理性思维所必需的初步知识都没有。在北京国子监的大门外面立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题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而在这座大门里面的标志牌上则题道:“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这意味着,在19世纪的大清国,要让一个男人成为其他男人的统治者,其所需的全部学识仅仅就是那些经典著作而已。①0 m$ I' P6 ~3 L) ^1 [5 S/ o

4 F# c8 y# f) k2 V( ?; B" |8 p' v  人们禁不住有这样一股冲动,就是奉劝英国的保守党分子统统移居到大清国来,因为在这块幸福的土地上他们会找到真正信仰其宗旨的人。我宁愿有一些公正无私的、脱离了所有政治偏见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良心来客观评判事物的人从大清国来到我们这里,给我们好好描述一番大清国的教育制度。我想,这对那些坐在自己的家中来支配和规范我们自己社会体制的人而言,肯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6 j) _1 z) c( \$ X
9 t4 G/ t, L' Z" C+ \
  功名的授予
6 i3 _* _- P% H' d% L/ J* z$ y6 N3 M0 A- m" \- C9 d2 O, f4 l2 v
  在大清国,每个省的省城都设有会考考场,通过这些省城的考试可以获得两个级别的初级功名(秀才和举人);但更高两级的功名只能到北京去争取(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经皇帝陛下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状元”是清国功名的最高名位,相当于我们英国的“学位考试甲等第一名”,它又被称为“万中选一”,因为考场能容纳一万名赶考的举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获此殊荣,此名即由此而来。# f/ R- D1 j: Y. o% V( i" r9 U0 P
' }2 V6 f: I4 |. Z/ F! G
  一次又一次,清国男人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直到他们渐渐老去,头发变得灰白和稀疏。人们想获得显赫功名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听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来赶考,一直考到80岁。如果有人能坚持到这么大年龄的话,清国皇帝通常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
; Y: }* W+ O' \1 h  r, M
# p% ~. h2 L* ^! p! P- ^  h  在北京的这项争夺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考试要持续九天,分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这“一万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们的笔头上,每个人都被关进一块大约仅有一平方码的狭窄空间内,这样可以把他与其他人完全隔开。他必须在这里完成试卷或论文。" }2 i5 d2 h7 N  ]8 D0 m
7 O7 j2 o! {! z) K: Y
  考试题目是由考官们出的,这在考生进入他的小房间之前是决不可能知道的。贴着官方封条的试卷分发给每位参加考试的人,他们完全凭借着对那些经典著作的记忆力来把答案写在考卷上。有人制作了那些经典著作的微型抄本,以便考生能偷偷带进考场作弊,但现在制作和贩卖这些抄本都算犯罪行为。我曾经阅读过这样制作出来的一些作品,它让人回忆起大部分在早期学校中学过的小品文或为培养年轻人的思维、智力而写的文章,但这些文章都包含有数不清的引经据典,而这些文章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前面给大家提到过的标志牌上得到些启示,都是些以华丽词藻堆砌而成的空泛文章。
5 I' [9 i7 N2 J; j' \9 w% Q" V$ u3 y/ K) m" O
  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9 `( H' u4 o3 ?8 y5 Y/ _- c  S2 x! }

8 m% m' f- r/ E; p  O, x  “一万”考生(其中有些年纪已经很老了)就这样被关在小房间里,三天三夜,而前后一共要进行三场这样的考试,这真是一项痛苦欲绝的考验。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这样的结局对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说真是再悲惨不过了。①
9 G+ ]) g1 @8 G: U' t0 O
/ S$ ^2 o" p0 Q, g' H  然而,考试带给成功者的荣誉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封闭考试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个,他的名字就会被迅速地张贴到他家宅院的院墙上,而整个村庄或乡镇都会为此感到极大的光荣和骄傲。政府的职位和升迁机会就摆在成功者的面前。也许,这位幸运儿能升迁到大清国最高的权贵阶层呢!假如他获得了一个读书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状元”,家乡那些欢腾的人们就会在孔庙里为他树碑庆贺,而他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发表于 2009-5-2 2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Q# Q- _2 O: v% V2 x2 i$ A! {
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哦,我其实很佩服以前考到状元的那些人,记忆力超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6: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23: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艰苦的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4 23: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外国人懂么啊 考试制度还不是抄的中国的     Load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5 16:2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