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空空.

【寓言的哲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1)


身 香 ①

昔佛涅槃后百年,有王名阿育①大骄奢,作殿舍纵广十里。皆召诸小国画师。画师至,各随意画作种种形像。罽宾②北有一小国最远,送一画师后到。观壁上屋表里尽画遍,唯有门颊边五尺未画。复至仰观视诸物,不知复作何物,自念:“我始来时,过一小城,城边有池,池有莲华,见有一女,端正姝好,有相可中天下母。”思惟已,便画作城池、莲华及女像讫。

王至殿,未入,便见此画,问:“谁画此耶?”曰:“后来画师。”即问:“汝见形作也?虚作也?”曰:“见而作,非虚。”王问:“汝为如形像作也?为使好乎?”曰:“不使好,如其形耳。”乃相,知此女中天下母,便遣使者索聘为皇后。

使者受命,径往其国,见女父母,谓言:“王索贤女为皇后。”女父曰:“嫁当奈何?”便谓诣女夫家语:“王使我索此女,道远三年乃到,云卿已取。王者至尊,卿不宜惜也,当时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阿育王——公元前三世纪印度有名的国王,后信仰佛教。

②罽宾——古国,南北朝时约在今喀什米尔一带。或说在今阿富汗东部。



翻译:

佛涅槃后一百年,有一个名叫阿育的国王。他十分奢侈,修筑的宫殿纵横有十里长。宫殿修好后,阿育王命令把各个小国的画师都召集来。画师来了,各随己意在宫里画出各种图画。罽宾北面有一个小国,路途最远,派来的一个画师最后才到,这个画师到了,一看墙壁上、屋子里,里里外外全都画遍了,只有门框边有五尺大小的一块地方没被画到。画师又抬头观察,看已经画了的各种东西,不知道再画什么好,心里想:“我来的时候,经过一座小城,城边有一个水池,水池里长有莲花,还看见一个女子,相貌端正美丽,有作王后之相。”想到这里,他就画了小城、水池、莲花和那个女子的像。

阿育王来到宫殿,还没进门,就看到了这幅画,问道:“这幅画是谁画的?”旁边的人回答说:“最后到的那个画师。”阿育王问那画师:“这是你见过而画的呢?还是凭想象画的。”画师答道:“是见过样子画的,不是想象的。”阿育王又问:“你是照着原样画的呢?还是比原样子画得更好?”画师说:“是照着原样画的,没有画得更好。”阿育王看这女子之相,知道她可以作王后,便派遣使者,要聘这个女子作王后。

使者接受命令,直接前往这个国家,找到女子的父母,说:“我大王说要你们的女儿作王后。”女子的父亲说:“她已经出嫁了,那怎么办?”使者便来到女子的丈夫家,对她丈夫说:“我们大王派我来索取这个女子,路途遥远,我走三年,才到达这里,说是你娶了她。国王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希望您不要吝惜这个女子,立刻把她交给国王吧!”
                         (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富翁和制革匠

一个富翁和一个制革匠是邻居,他受不了制革场发出的难闻的气味,就逼着制革匠搬走。制革匠嘴上答应了,但还是住在那里。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富翁逐渐习惯了这种气味,也不再觉得难受,就不再要求制革匠搬走了。


人生智慧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习惯成自然,习惯会让人很快地适应环境。但习惯不一定是好东西。在富裕的环境里习惯了,便不懂得珍视这种环境,在恶劣的环境里习惯了,就会麻痹理想,逃避现实,不求改变现状。像故事中这个富翁,他就可能永远地生活在那种难闻的气味中了。(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2)


身 香 ②

此夫是优婆塞,自思念:“人以财色危身,若不与者,或能治人。”便以妇与使者去。

还到白王,王见大欢喜,即拜为皇后。得好华,便悲啼。王问何故啼,后曰:“王赦我罪当说耳。”王曰:“为说。”后曰:“此正似我前夫香,以故啼耳。”王怒曰:“汝为天下之母,故复念贫贱。汝是老妪,应当治之!”旨遣使者,往寻其故夫,知为香不,若不香者,故当治之。使者往,问其家人,家人曰:“此贤者失妇已,便报父母,行作沙门,得阿罗汉。”使者诣佛国已中语言:“王欲见供养道人。”道人曰:“我亦无所有,复见我为?”使白言:“王欲供养道人。”

道人随使去到白王。王见道人,道人身香,甚于莲华。王曰:“此人以香涂身,但作热汤浴之。”香又更甚。复以缯其身,其身香转倍。王乃信之,问道人:“何缘得香乃尔?愿见告示。”道人语王:“吾前世时,为婆罗门,行遥见人说经,我叉手欢喜,一心称赞菩萨,兼以少香,烧以供奉,故令得福,遂至道果。”

翻译:

这女子的丈夫是位优婆塞。心里想:“人都是因为财和色而危及自身,要是不把她给国王,国王恐怕会治罪人的。”于是他就把妻子交给使者。

使者带着这女子回来,阿育王一见,十分欢喜,立刻拜为王后。可是女子作了王后之后,一得到好花,就要伤心地哭。阿育王问她为什么要哭,王后说:“大王免我无罪,我才敢说。”阿育王说:“那你说吧!”王后说:“这花的香味就像我前夫身上的香味,所以我得到花就要哭。”阿育王十分生气的说:“你作了王后,还想念贫贱的丈夫。你简直是个乡下老太婆,该治你的罪!”阿育王下令派遣使者,去逮捕王后的前夫,要看他是不是有香味。要是不香,就要治罪。使者来到王后前夫的家,家里的人说:“这个人失去妻子后,就告诉父母说,他要作沙门,求得阿罗汉道。”使者来佛寺里,对王后的前夫说:“我们大王想见您。”前夫说:“我什么都没有了,见我有什么用?”使者说:“大王想要供养您。”

于是前夫就跟着使者去见国王。阿育王看见王后的前夫,他身上的香气比莲花更香。阿育王说:“这人是把香涂到了身上,让他用热水洗一下。”前夫洗了澡,香味更厉害了。阿育王又叫人用丝绸裹住他的身上,他身上的香味反而比前香了好几倍。阿育王这才相信了,问他说:“你为什么这样香呢?请你告诉我。”前夫回答国王说:“我的前世是个婆罗门,在路上远远的看见人讲经,我心里高兴,双手合十,称赞菩萨,又烧起一点香,表示供养,因此得到福报,达到了这道果。”(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农夫和鹤

一个农夫守护在刚播完种的耕地上,他准备好了网,随时捕杀那些来偷种子吃的鹳雀。农夫一网下去,不仅捕住了很多鹳雀,还捕住了一只鹤。鹤向农夫哀求说:“你就饶了我一命吧,因为我不是鹳雀,而是一只鹤,我孝顺父母,热爱工作,你看我的羽毛,也和鹳雀毫不相同呢!”农夫回答说:“我相信你的话,但你是和这些强盗一样的鹳雀一起被捉到的,所以就应该得到和他们一样的惩罚。”


人生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坏人打交道,就很难保持自身的清白。最终和坏人一样落得可悲的下场。所以俗话讲:别和坏人打交道,炭在热时烫你的手,在冷时,也能弄黑你的手。等有麻烦时,即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有万张嘴也辩不明白了。(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3)


孔雀王 ①

过去无数劫,尔时有孔雀王,从五百妇孔雀,相随经历诸山,见青雀色大好,便舍五百妇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

时国王夫人有疾,夜梦见孔雀王,寤则白王:“王当重募求之。”王命射师:“有能得孔雀王者,赐金百金,复以女女之。”诸射师分布诸山,见孔雀从一青雀,便以蜜面处处涂树。孔雀日日为青雀取食,如是玩习。人便以蜜面涂己身,孔雀便取蜜面,人则得之。语人言:“我以一山金相与,可舍我。”人言:“王与我金并妇,足可自毕已。”

便持白王。孔雀白大王:“王重爱夫人,故相取。愿乞水来咒之,与夫人饮澡浴,若不差①者,相杀不晚。”王则与水令咒,授与夫人饮,病则除。宫中内外,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国王人民,来取水者无央数。

————————————

①差——病愈。




翻译:

很久以前,有一只孔雀王,身边跟随着五百只雌孔雀,相随经历各处山林,看见一只长得十分漂亮的青雀,便抛弃那五百雌孔雀,去追逐青雀。青雀只吃甘露与各种好果子。

这时国王的夫人生了疾病,夜里作梦,梦见孔雀王,醒来告诉国王,要国王出重赏募求孔雀王。国王便对猎师们说:“谁能捉得孔雀王来见我,我便赏他一百斤金子,还把女儿嫁给他作妻子!”猎师们于是到各国山林里寻找,看见孔雀王跟着一只青雀,就用拌了蜜糖的面到处涂在树上。孔雀王天天到这里来为青雀找食,渐渐就这样熟悉习惯了。猎师又把蜜糖涂在自己身上,孔雀王到猎师身上取蜜面,猎师就把它抓住了。孔雀王说:“我把这一山的金子给你,你放了我吧!”猎师说:“国王会赏我金子,还有媳妇,这就够了。”

猎师把孔雀王捉到国王面前。孔雀王对国王说:“大王爱重夫人,所以要捉我。请大王给我一点水,我念咒语,然后用这水给夫人喝和洗澡。夫人的病要是不好,再杀我也不晚。”于是国王给了孔雀王一些水,命令他念咒语,又把水给夫人喝下去,夫人的病马上就好了。因为有了这水,王宫内外,所有人的各种疾病都治好了。国王的百姓纷纷都来取水,来的人很多,难以数计。(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财神和工人

一个工人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头掉进了河里,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具。他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这时,一个财神出现了,工人向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幸,财神非常同情他,便跳进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了一把金斧头来问工人,工人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那一把。”又过了一会,他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工人还是摇头。最后,他拿出了一把铁斧头,工人看见了高兴地说:“谢谢你,这才是我失去的斧头。”财神很喜欢他的诚实,于是把金斧头、银斧头也一起送给了他。

工人回家后,向他的同伴们讲了自己的遭遇。其中一个贪心的家伙也决定试一试。他跪在河边,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然后也假装痛哭,这时财神又出现了。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还给我,这恰好是我丢失的那一把。”财神恨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当然,这个工人最终连自己的斧头也找不到了。


人生智慧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这就是贪婪的人的下场。诚实是人的一种美德,尽管诚实的人有时会被人嘲笑,但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赏。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4)


孔雀王 ②

孔雀白大王:“王可木系我足,自在往来湖水中方咒,令民远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则引木入湖水中,自极制方咒之。人民饮水,聋盲视听,跛伛皆伸。孔雀白大王:“国中诸恶病,悉得除愈,人民供养我,如天神无异,终无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飞往来去,入湖水中,暝止此梁上宿。”

王则令解之。如是数月,于梁上大笑。王问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痴,一曰我痴,二曰猎师痴,三曰王痴。我与五百妇相随,舍追青雀,贪欲之意,为射猎者所得,是为我痴。射猎人我与一山金不取,言王当与己妇并金,是射猎者痴。王得神医,王夫人、太子,国中人民,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更端正。王既得神医,而不牢持,反纵放之,是为王痴。”孔雀便飞去。

佛告舍利弗:“时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时国王,汝身是。时夫人者,今调达妇是。时猎师者,调达是也。”


翻译:

孔雀王对国王说:“大王可以用木头拴住我的脚,让我自己在湖水中往来念动咒语,远远近近的百姓就可以自己任意取水了。”国王说:“很好!”国王手下的人就把孔雀王的脚拴上木头,引到湖中,孔雀王自己来回到处念咒语。人们只要喝了湖里的水,聋子能听,瞎子能看,跛子也变得能够走路,伛偻的也都伸直了背。于是孔雀王又对国王说:“大王国中的各种恶病,现在都治好了。老百姓像供奉天神一样地供奉我,我也不想离开这儿了。大王可以解开我的脚,让我在这湖水上往来飞翔,晚上我就歇在这梁上。”

国王便命令解开孔雀王的脚。这样过了几个月的光景,孔雀王在梁上大笑。国王问它:“你笑什么?”孔雀王回答说:“我笑天下有三痴,一是我痴,二是猎师痴,三是大王你痴。我本来和五百雌孔雀相随在一起,却抛弃了她们,去追逐青雀,由于贪欲,被猎师捉住,这是我的痴。我给猎师一山金子,他不要,说大王会给她媳妇和金子,这是猎师的痴。大王得到神医,王夫人、太子及国中有病的人都得到治愈,身体更健康。大王既然得到神医,不牢牢看好,反而放纵了,这是大王您的痴。”说完,孔雀王便飞走了。

佛告诉舍利弗说:“那位孔雀王就是我。那位国王就是你。那位夫人就是现在调达的夫人。那位猎师就是调达。”

偈曰:

螳螂想捕蝉,黄雀在身后。
  世间贪欲者,见利不知祸。(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百灵鸟葬他的父亲

据传说,百灵鸟在地球未创造之前就存在了。有一次,它的父亲死于一场疾病。但因为那时还没有地球,找不到埋葬的地方,于是尸体暴露了五天。第六天,百灵鸟就胡乱地把父亲的尸体葬在自己的头上了。因此,人们都指着百灵鸟头上的冠毛,说那是他父亲的坟堆。


人生智慧

生命一代一代的遗传繁衍,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前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继承,所以我们应坦然而理性地去面对。至于下一代,我们也应对他们负责,将自己好的东西传给他们,而不要他们染上自己的恶习。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5)


鹿王 ①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鹿王睹之,哽咽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于斯,凋残群小,罪在我也!”

径自入国,国人睹之,会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翔。”以为国瑞,莫敢干之。

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卒逢猎者,虫类奔逃。或生相失,或死狼藉。天仁爱物,实为可哀。愿自相选,日供太官。乞知其数,不敢欺王。”

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甚多,若实如云,吾誓不猎。”


翻译:

从前,菩萨是一只鹿王,体格高大,身上的毛有五种颜色,头上的角和四蹄都长得非常漂亮。有好几千只鹿跟随在它后面。国王出城打猎,群鹿四散奔逃,有的跳下岩去,有的掉坑里,有的挂在树藤上,有的身体被荆棘刺穿,有摔死的,有摔伤的,还有不少的鹿被国王杀死。鹿王看见这种情景,呜咽着说:“我是大家的首领,应该小心考虑,选择游玩的地方,现在因为贪图一点好草轻易来到这里,害了大家,这罪过在我身上!”

于是鹿王独自走进城里,城里的人看见它,都说:“我们国王真有极仁慈的德行,神鹿都自己来了。”大家以为这是国家的祥瑞,没有一个人敢伤害鹿王。

鹿王走到国王的大殿前,跪下来,说道:“小畜贪生,寄居在大王的国界中。忽然遇上了打猎的人,兽类们奔走逃命。活着的逃散了,死了的乱躺一地。上天仁慈,爱惜众生,这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所以我们愿意自己互相推选,每天把鹿供献给大王的御厨房。请大王告诉我御厨房每天需要的数目,我们不敢欺哄大王。”

国王觉得很奇怪,说道:“我的御厨房每天只不过需要一只鹿。我不知道你们因此死伤这么多。若是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发誓不再打猎了。”
                         (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主人和仆人

主人的两头牛走失了,就吩咐他的仆人出去找。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仆人回来,主人只得出去寻找,看个究竟。在野地里,主人看到他的仆人正在那里来回瞎跑,就问他:“你到底在干什么?”仆人回答:“刚才我发现两头鹿,您知道,鹿茸非常值钱,所以不必找什么牛了。”主人说:“那么你捉到鹿了吗?”仆人说:“我去追朝东跑的那头鹿,谁知它跑得比我快。不过请放心,我记得朝西的那头鹿脚有点瘸,所以转过来再追它,相信我会捉到的。”


人生智慧

叫他找牛他去捉鹿,捉东边那只时却惦记着西边那只,反复无常注定这个仆人最终肯定一事无成。

鹿比牛值钱,仆人的话是对的,灵活变通也要过得去,但做得太过份就不行了。首先得坚持原则,答应人家的事没有做,临时改变主意干别的,之后未等做出成绩又改了主意,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可靠,什么也干不成。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6)


鹿王 ②

鹿王退还,悉命群鹿,是以斯意示其祸福,群鹿伏听,自相差次。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涕诲喻之曰:“睹世皆死,孰有免之?寻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

日日若兹。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顿首泣涕而言:“必当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众,身诣太官。厨人识之,即以上闻。王问其故,辞答如上。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兽者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遣鹿去,还其本居。敕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罪。自斯之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


翻译:

鹿王回去,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群鹿,向它们说明祸福。群鹿听鹿王的话,自己排好先后次序。应该先去的鹿要去死的时候,都来向鹿王告别,鹿王总是哭泣着对这只鹿说:“在这个世上的众生都终有一死,谁能躲得掉?你要一路念佛,对那位人王不要有怨恨之心。” 这样,每天都有一只鹿被送到国王那里去。有一次,一只母鹿轮着该去了,但却怀了小鹿。这只母鹿对鹿王说:“该我去死,我是不敢躲避的,只求允许我生下小鹿后再去。”于是鹿王便叫下一只鹿去,意思是让下一只鹿代替那只怀孕的鹿。这下一只鹿叩头哭着说:“我当然要去死,但是还该多活一天一夜,我要活到该死的时候才去死,心里才不会有悔恨!”

鹿王不忍心叫这只鹿去送命。第二天,它悄悄地离开了鹿群,来到国王的御厨房。御厨房的厨师认识它,立刻就报告了国王。国王问鹿王为什么这样,鹿王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伤心地流下眼泪,说道:“没想到禽兽都能有天地仁慈之心,杀身济家,实践古人慈善的行为!我是人的君王,却每天杀死众生的生命,来营养白己的身体。我难道性情凶残,崇尚豺狼的行为?野兽能做出这等仁慈的事,可真有损作国王的德行了!”

国王让鹿王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去。又下了命令:在国界以内,谁要是伤害了鹿,就与伤害了人一样受罚。从此以后,国王和他的大臣们带领教化百姓,百姓们遵从仁慈之道,不杀害众生,连草木都得到了好处。国家因而十分太平。

偈曰:
  人命众生命,此命无所异。
  我贵它何贱,杀它以活己?
                         (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乌鸦和渡鸟

一只乌鸦十分嫉妒渡鸟,因为渡鸟被人们当做是吉祥的征兆,人们常以它的出现与否来判断未来的吉凶。有一天,乌鸦看见了几个正在行进的旅人,就飞到树上去,朝他们嘎嘎大叫,那几个旅人奇怪地向它张望,不知道这是什么征兆,最后其中一个人说:“别去管它了,让我们上路吧!因为乌鸦的叫声是从来没有什么征兆的。”



人生智慧

渡鸟能预示吉凶,所以为人们所尊重,而乌鸦的叫声只是聒噪,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为人们所不齿。东施效颦,结果只能让人对它更加的厌恶。尊重和厌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其形成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其中奥妙须从寓言中体会。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7)


三归依 ①

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向中,当与汝物!”

贼即内手置于向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打一下已,语言:“归依佛!”

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佛!”

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

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

第三打时,复语之言:“归依僧!”

贼时畏故,言:“归依僧!”

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更不见此阎浮提,必当命终。”尔时比丘即放令去。


翻译:

我曾听说过一件事:有一位比丘,常常遭小偷。一天,他关紧门户,贼又来了。贼敲着门,叫唤开门。比丘应道:“我一看见你,心里就很害怕。你把手伸进来,我把东西给你!”

于是贼便把手伸了进去。比丘便用一根绳子把贼的手拴在柱上,然后拿着棍子,开门打贼。打完一下,便说道:“归依佛!”

贼因为害怕,只得跟着说道:“归依佛!”

再打第二下,比丘又说道:“归依法!”

贼因为怕死,又跟着说:“归依法!”

打第三下的时候,比丘又说道:“归依僧!”

贼心里害怕,跟着说:“归依僧!”

贼心里想:“这个比丘,到底有几个归依?”要是有许多个,我必定再也见不着这阎浮提洲,必定没命了。”这时比丘就把他放了。 (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狗和厨子

有一个富有家庭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许多亲朋好友应邀参加宴会。主人的狗以为机会难得,便邀请另一条狗——它的朋友也来捧场。它说:“我们家举行宴会,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如果你来,肯定享之不尽。”这条狗应邀前来,看到大厅里盛大的场面,不禁高兴地说:“太好啦!这样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如果我能在这里饱餐一顿,就可以三天不吃东西。”狗高兴得摇头晃脑,想进去赴宴。不料厨子发现了狗,很讨厌它,便上前抓住它,把它重重地扔到屋外的硬地上。狗一跛一拐地逃走,悲哀地叫着。街上其它的狗听到叫声,围拢过来打探究竟,问它吃得怎样。那狗撒谎说:“太妙了,我喝多了酒,什么也记不清了,也记不清是怎么出来的。瞧,我现在身子还摇摇晃晃呢。”



人生智慧

有的人经常出现在名人聚集的地方,甚至比名人更频繁地露面、曝光,高谈阔论,自以为沾了名人的光,所以自己成了名人。其实,在别人的眼里,他不过是名人身边绕来绕去的一个小丑罢了,谁也不会看得起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是守本份好,何必贪慕虚荣非要挤进本不属于自己的群体呢?(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8)


三归依 ②

以被打故,身体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

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今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或远见斯事,教出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佛悯我故,说三归依,不说四归。”即说偈言:

“决定一切智,以怜愍我故,
   是以说三归,不说有第四。
   为于三有故,而说三归依。
   若当第四者,我则无归依,
   我今可怜悯,身命于彼尽。
   我见佛世尊,远睹如斯事,
   生于未曾有,是故舍贼心。
   有因粗事解,或因细事悟,
   粗者悟粗事,细者解细事,
   由我心粗故,因粗事解悟,
   我解斯事故,是以求出家。”


翻译:

贼挨了这顿打,身体疼痛,好久才下得了床。于是他就请求出家。有人问他:“你先前作贼,干了种种坏事,为了什么缘故现在要出家修道呢?”

他回答那人说:“我也是看到了佛法的好处,然后才出家的。我今天碰到一位善知识,他用木棍打了我三下,我只剩下半条命。如来的智慧真是包罗一切。若是他教弟子四归依的话,恐怕我就没命了。佛可能早就预见到这事,教出来的比丘,打贼只打三下,我才没死。所以佛说三归依,不说四归依。佛因为怜悯我,所以只说了三归依,不说四归依。”于是他说偈言道:

“如来佛世尊,因为怜悯我,
   所以说三归,不说有第四。
   因为有三有,而说三归依,
   若是有第四,我就无归依。
   我今真可怜,于此便没命,
   我见佛世尊,远见这般事,
   生于未曾有,因此舍贼心。
   或因粗事解,或因细事悟,
   粗人悟粗事,细人解细事,
   因为我心粗,由粗事解悟,
   因为我解悟,所以求出家。”
偈曰:

 三宝是日光,照耀诸晦暗;
   苦海之慈航,引渡涅槃岸。 (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夜莺和蝙蝠

夜莺呆在靠窗口的笼子里,到了黄昏之后就开始放声歌唱。夜晚出现的蝙蝠有点好奇,问它为什么白天沉默晚上却如此活跃。夜莺回答:“说来惭愧,因为以前我在白天唱歌,结果被抓住了,为了吸取这个教训,现在我一直小心谨慎晚上才敢放松一下。”蝙蝠说:“原来如此,当初你要多个心眼,就不必被抓了。到如今,你再小心也只能耗费心机,无济于事了。”



人生智慧

谁都可能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代价。后悔自然难免,却常常无法挽回,亡羊补牢也来不及了。怪谁呢?只能怨自己当时太疏忽,吸取教训吧。

现实就是这么无情,一旦过去,就成了不可更改的历史。所以,还是珍惜眼前的机会吧!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49)


摩诃罗 ①

昔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常于僧次,而请沙门,就家供养。尔时僧次,次舍利弗,及摩诃罗,至长者家。长者见已,甚大欢喜。当于时日,入海估客,大获珍宝,安隐归家。时彼国王,分赐聚落,封与长者。其妻怀妊,复生男儿。诸欢庆事,同时集会,舍利弗等,既入其家,受长者供。饭食已讫,长者行水,在尊者前,敷小床座。舍利弗咒愿而言:“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切集。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踊发念十力。如似今日后常然!”

长者尔时,闻咒愿已,心大欢喜,即以上妙好毡二张,施舍利弗,然摩诃罗独不施与。时摩诃罗,还寺惆怅,作是念言:“今舍利弗所以得者,正由咒愿适长者意,故获是施。”我今应当求是咒愿。”即语舍利弗言:“向者咒愿,愿授与我。”即答之言:“此咒愿者,不可常用。有可用时,有不可用时。”

摩诃罗殷勤求请,愿必授我。舍利弗不免其意,即授咒愿。既蒙教授,寻即读诵,极令通利。作是思惟:“我当何时,次第及我,得为上座,用此咒愿。”


翻译:

从前,舍卫城里有一位大长者,家中财产无数,非常富有。他常常轮流请僧人到他家里供养。有一次,僧人中轮到了舍利弗及摩诃罗等人到长者家里。长者见了他们,十分高兴。那天恰好是入海采宝的商人回家的日子,商人们大获珍宝,平安归来。国王行赏,把村庄分封给这位长者。长者的妻子怀孕,正好又生了个男孩。几件喜庆事情同时凑在一起。舍利弗等人进了长者家,接受长者的供养。吃完饭,长者送上水来,在尊者舍利弗面前摆下小床,请他坐下。于是舍利弗念咒祝愿道:“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切集。踊跃欢喜心快乐,信心涌发念十力。从今以后常如此!”

长者这时听了舍利弗的咒愿,心里十分高兴,立即布施给舍利弗两块上等的好白布,然而独独没有布施给摩诃罗。摩诃罗回到寺里,闷闷不乐,心里想:“今天舍利弗所以能得到长者的布施,完全是因为他念的咒愿合了长者的心,我应该学会这段咒愿。”于是摩诃罗对舍利弗说:“你今天念过的那段咒愿,请你教给我。”舍利弗回答说:“这段咒愿,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的。有时候可以用,有时候又不可以用。”

摩诃罗再三请求,一定要舍利弗教他。舍利弗实在推辞不掉,就教给了他。摩诃罗立刻读诵,念得十分流利。摩诃罗心里想:“什么时候轮到我当上座,我就能用上这段咒愿。”(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女人和雅典娜

两个自吹自擂的女人都认为自己美若天仙,她俩遇到了一起,互不相让,为此吵了起来。这时女神雅典娜刚好经过,便问她俩自己长得如何。其中一个女人说:“现在我们俩都弄不清楚,你又来搅和,谁管你美不美?”



人生智慧

寓言中的两个女人太目中无人,就连美丽的雅典娜在眼前,也竟然置之不理,还在迷信自己的美丽。可见当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并开始膨胀时是多么的厉害。

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谦虚是有根据的。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强于自己的人是好的。若想缩小与别人的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得低下头向人家学习。骄傲只能让你退步,当你觉得自己最美时,可能实际上已经成了最丑的!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寓言的哲理】(50)


摩诃罗 ②

时因僧次,到长者家,得作上座。时彼长者,估客入海,亡失珍宝,长者之妇,遭罹官事,儿复死丧。而摩诃罗,说本咒愿,言:“后常然。”尔时长者,既闻是语,心怀忿恚,寻即驱打,推令出门。

被瞋打已,情甚懊恼,即入王田胡麻地中,蹋践胡麻,苗稼摧折。守胡麻者,瞋其如是,复加鞭打,极令劳辱。时摩诃罗,重被打已,过问打者言:“我有何愆,见打乃尔?”

时守麻者,具说践踏胡麻之状,示其道处,涉路前进,未经几里,值他刈麦,积而为积。时彼俗法,绕积右旋,施设饮食,以求丰壤,若左旋者,以为不吉。时摩诃罗,绕积左旋,麦主忿之,复加打棒。时摩诃罗,复问之言:“我有何罪,横加打棒?”麦主答言:“汝绕麦积,何不右旋,咒言‘多入’?违我法故,是以打汝!”

即示其道,小复前行。逢有葬埋,绕他冢圹,如向麦积,咒愿之言:“多入!多入!”丧主忿之,复捉挝打,而语之言:“汝见死者,应当愍之,言自今以后,更莫如是,云何返言‘多入!多入!’?”摩诃罗言:“自今以后,当如汝语。”


翻译:

不久,僧人中又轮到摩诃罗到长者家,该他作上座。恰好那时长者派出去做生意的商人入海丢了珍宝,长者的妻子遇上了官司,儿子又死了。摩诃罗念了上次念的那段咒愿,说到:“从今以后常如此。”长者一听,心里十分生气,立刻把摩诃罗打了一顿,赶出门外。

摩诃罗挨了打,心情懊恼,不觉走进国王的原麻地里,踏坏了地里的胡麻苗。看守胡麻的人非常生气,用鞭子打他,让他受尽了侮辱。摩诃罗又挨了打,问打他的人:“我有什么罪?为什么打我?”

看守胡麻的人一一述说他踏坏胡麻的情形,把大路指给他看。摩诃罗顺着大路往前走,没走几里路,碰上有人在割麦子,割下的麦子堆成垛。那时地方上有一种风俗,过路上遇着麦垛,要是绕着麦垛往右边走过去,主人就会摆设饮食招待他,认为这样就可以祈求丰年,要是绕着麦垛往左边走过去,主人就会认为大不吉利。摩诃罗绕着麦垛从左边走过去,麦主看见十分生气,用棒打他。摩诃罗问:“我有什么罪?你平白无故打我?”麦主人回答说:“你绕过麦垛,为什么不从右边走,念诵‘多入’的咒言?你违反了我的规矩,所以要打你。”

麦主人指给他道路,摩诃罗又往前走。没走多远,遇上有人正在埋葬死人,摩诃罗像绕麦垛一样从坟墓右边绕过去,口里还念诵咒言:“多入!多入!”丧主一听,十分生气,抓住他便打,说道:“你看见死了人,应该伤心,说‘从今以后,不要再这样’,怎么反倒说‘多入!多入!’呢?”摩诃罗说:“从今以后,我就照你说的做。”
                           (摘自《佛经寓言故事》王邦维)



旅人和海鸥

两个朋友一同旅行,他们来到海边,眺望大海,开始争论起大海究竟有多大。由于意见不统一,他们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吵了起来。这时一只海鸥飞过来,对他俩说:“两个自命不凡的人,争什么,大海到底有多大,我比你们更清楚!”



人生智慧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的人偏偏要作出博学的样子,仿佛自己什么都懂。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广泛深入的实践,就像长年生活在海上的海鸥,对大海的情况自然了如指掌。至于没有亲身体会,凭空想象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靠不住的,说这种话的人也是如此。
                        (摘自《伊索寓言与人生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 16:34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