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不久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便下决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1681年郑经突然病故,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任王位,台湾内部发生内讧,康熙帝决定起用施琅攻台。施琅原为郑成功的得意爱将,后来背郑降清。1663年,康熙帝曾命其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他两次出海,均遇台风,无功而返。朝内一些大臣对他产生怀疑。但康熙帝力排众议,仍然对施琅委以军政全权。施琅于1683年取得海战大捷,台湾收归清朝。康熙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派兵戍守。6 b4 t B; d* @9 ~! }, R7 y7 t8 Y
3 g! L0 s1 O* X1 ~/ s' A 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是一件大事,施琅因此立了大功。康熙把台湾的归附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琅封侯的“制诰”中称赞他“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但从有关史实来看,在平台问题上,康熙帝对施琅的保护和支持显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现了一代明君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 t/ n) c/ p7 p& v8 ]- Z8 e v% W/ E' r" }' J4 [
父亲被杀,施琅降清' n* c; v% S7 n$ y3 W: _9 K! O# d/ S
% @' W+ ~% b4 O& |- X( i3 [% s1 \9 T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X- ]! n$ B7 F" L' u# U
: ~/ x( g( w+ c: F9 R; t1 |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郑成功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后不久逃脱,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竟将施大宣和施显杀了,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
8 `" b3 C! x, I( h: z+ \: }
' e. R- z, j9 ~, K0 W! k; F 降清之后,施琅被授为同安副将,迁总兵。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5年,封靖海将军。2 T t2 t% K7 M) G
0 `! i# S# c z' M; |; S
对台动武,康熙帝起用施琅) q- u: {# @$ x" q
+ J: e6 f3 t# Y9 X6 Z$ T 1664年,刚刚降清的施琅就曾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边民无患”。几年后,他又上《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强调只有迅速讨平台湾才能使“民生得宁,边疆永安”。“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时,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5 l' r% A& V7 r( O. N# v# p! m
3 |, _ W4 `/ L6 f* Q 施琅的主张提出后,康熙帝马上调他到北京面陈收复台湾大计。但当时的清政府面临“三藩之乱”,再加上八旗精锐不善海战,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海峡“风涛莫测,必难致胜”,不主张武力平台。1664年前后施琅两次跨海征台未果,被康熙免去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授内大臣。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书征台,争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在内大臣任上,施琅一等就是13年。; c# a4 H8 G6 s
. b0 h$ }. @4 O% \ 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这是施琅复出的契机。康熙深知平台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启圣等遴选福建水师提督,条件“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不可。”据此,姚启圣就力荐施琅。但此次重新起用施琅,却与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很有关系。据《清史稿》所记,康熙曾先后两次就福建水师提督人选征求过李光地的意见。第一次李答以施琅“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第二次康熙就“命将”问题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计量起来还是施琅”。理由是施琅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形,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所畏”。在李光地的力荐下,几乎没有经过太多周折,康熙便谕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他赞扬施琅熟悉彼处地形、海寇情形,要“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并认为如果不派遣施琅去,“台湾所不能定”。施琅离京赴任前,康熙又语重心长地说:“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至意。”
5 |+ J; ^5 q1 E, g0 b1 ^0 `! \# y# j6 u E& @- S) a
在姚启圣和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康熙帝再次召见了已年届花甲的施琅。施琅再次向康熙帝详细阐述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听后十分满意,令其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 G" g9 Z' K. M1 [! G
1 O' Z* L9 j* f9 }4 s8 F
定战澎湖,统一台湾5 ?7 ?' n. i6 s, t7 \; R3 T5 g
% L/ r! ~# ^. J; A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福建铜山(今东山)海域扬帆起程,一路乘风破浪,锋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
7 n1 z- O" h& [! u3 }# z* h7 P' G3 b% `3 t5 x1 ]; K
施琅把平台的首选目标定在澎湖是有其原因的。台湾本岛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澎湖就成为其外围防御的惟一屏障。台军主帅刘国轩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台军主力悉数摆在澎湖,并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妈宫、风木匝尾、西屿头、牛心湾等要冲地点加筑炮城14座,沿海筑造高墙深沟20余里,安设铳炮,准备与清军决战。面对台军的严防死守,施琅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方针,将清军分为三路,以左右两翼牵制敌人,主力居中直捣敌阵船队。
( {6 W6 N" x+ R
# ^/ r: s! G& y- _* {+ q9 ^ 7月9日,清军到达澎湖八罩岛(今望安岛),并停泊于此。从10日起,清军向澎湖岛台军发起攻击。清水军迅速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使用“五点梅花阵”,用多艘战船围攻台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炮火矢石交攻,犹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入台军中,共击沉、焚毁郑氏船只14艘,焚杀郑氏官兵2000余人。这时的刘国轩却缺乏主动进攻精神,把胜利希望完全寄托在飓风上,因而几次坐失了主动出击的良机。澎湖一战,清军先后焚毁、击沉和俘获台军大小船只近200艘,杀死台军将领、头目300余名,士兵12000余名,另有165员将领和4800名士兵倒戈投降。刘国轩只是仰仗地形熟悉,才从水浅礁险的吼门岛屿趋水涨风顺之时,带领31艘小船逃回台湾。此役,清军阵亡官兵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毫无损失。
; e# k2 d, E+ {/ z2 Y& d/ q. Q( m% D/ o+ T6 D- ?, r# n4 g: n- Z
施琅一战定澎湖,歼灭了台军精锐部队,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户,郑氏败局已定,岛内人心大震。施琅获胜后并不急于继续进攻,而是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台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与此同时,施琅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康熙帝也同意施琅的招抚政策。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
2 }7 k# ~* W% k5 y' V9 m0 b$ v
& f9 Q. v/ K' h4 s0 n# C 7月31日,郑克塽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要求仍居台湾,“承祀祖先,照管物业”。施琅拒绝了他们的条件。
4 f2 R. \1 I" U0 O6 _$ N8 g4 Q5 t% b9 v g6 J0 ?/ p& a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迎接,各乡社百姓亦沿途“壶浆迎师”,台湾终于实现了和平统一。9月17日,郑克塽等递送了正式的降书,并缴纳了延平王等册印。10月2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从1662年上书请求收复台湾,至1683年统一台湾,前后共计20余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