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空空.

圆觉经今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今译】“热爱真理的弟子啊!由于一切事物的本体—心智—清净的缘故,所以自己的身清净了。由于己身清净的缘故,所以众多的身清净了。众多的身清净后,十方众生的圆满心智也都清净了。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里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由于一个世界清净的缘故,多个世界也随之而清净。多个世界清净后,乃至整个宇宙,无穷的时空,十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常住不变。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由于虚空平等不动的缘故,应知圆满心智也平等不动。由于四大常住不变的缘故,应知圆满心智常住不变。乃至所有的法门平等不动的缘故,应知圆满心智平等不动。因为圆满心智遍于一切事物,所以随举一事,即见心智。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①。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由于圆满的心智清净不变,遍布所有的事物,所以你们应当知道六根也遍布所有的法界。由于六根遍满法界,应知六尘也遍满整个法界。由于六尘遍布整个法界,应知四大也遍布整个法界。由于四大遍满整个法界,应知总持法门也遍满整个法界。

【注①】法界:梵名Dharmadhatu。又叫做“法性”,又名“实相”。法界有时代表一个人无限的心智。有时则泛指无穷的时空或宇宙。因为宇宙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自体,彼此分界而不相同,所以叫做“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由于圆满心智遍布整个宇宙,所以六根六尘的本体属性永不混杂不变坏。由于六根六尘的本体属性不变坏,所以连总持法也不杂乱不变坏。宛如几百只、几千只的灯所发射出来的光,照耀着同一个房间,每一道灯光都相交错,照遍整个房间,而却不杂乱或变坏。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由于菩萨明白圆满的心智遍布无穷的时空,所以他不会受各种名相的系缚,不追求解脱烦恼。既不厌恶生老病死,也不贪著没有苦恼的永恒境界。不偏敬持戒的人,也不憎恨破戒的人。不特别器重久学之士,也不轻视初入门学习的新手。为什么呢?因为圆满的心智无所不在。每一位众生都具有这种潜在的心智。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今译】“譬如由于性光在眼(喻心智在一切事物),所以能直觉地明白眼前的事物(喻心智圆照一切事物,而不假思惟),使性光遍满所见的事物(喻一切皆觉),因此没有憎恨和贪爱(喻一切事物的本体平等)。为什么呢?因为心智和光的本体是平等无二的,本来就没有憎恨和贪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只① 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假如菩萨和末世的众生,能够体察这圆满的心智,日子久了,工夫逐渐纯熟,顿悟心智寂静平等的道理后,就不会执著修行和成就的名相。只有遍照无穷时空的心智存在。而所有的世界都从因缘生起,没有究竟实体。所以好像幻花一样,循著‘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演变,而没有固定的本体或形相。世界空幻生灭,只有圆满的心智常存不变。可是这世界和圆满的心智不即不离。因为世界从缘而生,没有本体,所以说它和心智‘不即’。因为世界不离觉性,当体即真,所以它与心智‘不离’。圆满心智随缘而成十种不同的法界。因为烦恼、无明、业报的束缚而成为凡夫;因为修无为法,解脱烦恼而成为圣者。虽然束缚和解脱不同,但都是缘起而生,没有究竟实体的。所以说‘无缚无脱’。由于圣者和凡夫都以圆满的心智为本体,所以众生本来就具有和圣者一样的潜能。由此观知: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圣者解脱生死的永恒境界,都如同俗人昨天所作的梦一般。醒来以后终究平等空无所有。

【注①】阿僧只:梵语asamkhya之音译。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只。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据称一阿僧只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只为第五十二数。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由此可知:生死和涅槃都是一种幻相。它们本来就无有生灭或来去的现象。所证的道果,都具足在圆满的心智中,所以无所渭得失或取舍。所证得的道果,既然空幻,能证的人又怎会有呢?所以说没有造作涅槃、没有止息妄念、没有任随一切法、也没灭除身心根尘这四件事。在圆满的心智中,能所两忘、对待双绝,没有任何名相存在,而只有圆满清净的心智平等遍照无穷的空间,亘古常存。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今译】“热爱真理的弟子啊!那些菩萨应当依照上面所述的要领去修行,循序渐进,如理思惟,证入圆觉法性,善巧万便开悟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融会贯通这启发心智的妙法,而不感到迷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普眼汝当知:   普眼菩萨你应知:

一切诸众生,   十方所有的众生,

身心皆如幻。   色身妄心都虚幻。

身相属四大,   四大和合生色身,

心性归六尘。   六根合尘出妄念,

四大体各离,   四大各无真实体,

谁为和合者?   何者才是主人翁?

            ※          ※

如是渐修行,   如此了知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证得一切清净心。

不动遍法界,   不生不灭遍法界,

            ※          ※

无作止任灭,   无所作止和任灭,

亦无能证者。   也无能证的行者。

一切佛世界,   十方三世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宛如虚空幻觉花。

三世悉平等,   三世平等无变异,

毕竟无来去。   那有来去和生灭?

            ※          ※

初发心菩萨,   初发慈心的菩萨,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欲求入佛道,   欲求启发无上慧,

应如是修习。   修习应按此要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章大意)

在这一章里,普眼菩萨向佛陀问及启发心智的程序和简便方法。佛陀告诉他下面这几个程序:

一、不要执著一切虚幻的事物。

二、修持戒律和禅定,并且找一个宁静的环境居住。

三、常省察自己身体都是由各种器官、肌肉、骨骼和血液等形成的,而进一步探究身体和妄念都是随缘而生,没有真正实在的本体。

四、由于对自身和自心的认识正确,而逐步不会再执著外在的事物。

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修持戒律的重要,因为戒律是达到自由和智慧必经的途径,每条戒律都有很深的含义及功用,不遵守圣者的教诫,就无法产生宁静的心灵和高超的智慧。

要追求真理,就必须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在的事物。本着主观的爱好与憎恶,又怎么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呢?所以我们要常反省,常观察!

第四章 启发心智的三个难题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译】接着,在大众当中的金刚藏菩萨,就从坐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然后禀告佛陀说: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今译】“慈悲心广大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您乐于为一切菩萨们,阐扬完美圣者启发圆满心智的法门和最初立志启发心智的修行方法,并且善巧方便逐步诱导众生启发众生的智慧。本法会的众生承蒙您的教诲,许多疑惑都消失了,慧眼也逐渐清明了。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今译】“受世人敬爱的大导师啊!假如所有的众生本来具有圆满的心智,为什么还会有无明产生呢?假如众生本来就有这些无明,为什么缘故,如来又说众生本来就具有圆满的心智?假如十方众生本来具有圆满的心智,而复再起无明,那么,所有完美的圣者既然已经启发圆满的心智了,何时才又会有烦恼产生呢?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今译】“盼望您能本着无限而没有条件的慈悲心,为本法会的菩萨解说这三个奥秘的问题,以使末世的众生能听闻了这启发心智的究竟法门,而断除所有的疑惑和悔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今译】金刚藏菩萨说完了这段话以后,五体投地,向佛陀行最敬礼。连续不断地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 !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今译】当时佛陀告诉金刚藏菩萨说:“问得好!很好!热爱真理的弟子啊!你能够为其他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向我请问及深奥奇妙的圆满心智,这是菩萨最佳的教法。而且这究竟的大乘佛法能使十方菩萨和末世众生断除疑惑和悔恨,成就正确知见,永不退怯。你们现在专心听,我应当立即为你解说!”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今译】金刚藏菩萨听到了佛陀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和其他的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的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今译】“热爱真理的弟子们!世间的一切人和物,从始到终,从生到灭,从有到无:缘合则聚起,缘尽则散灭。外在的景物时时顺着‘成、住、坏、空’的程序发展,循环不已。妄心产生种种贪取和舍离,‘生、住、异、灭’变迁不停,这都叫做‘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今译】“没有脱离轮回而想以生灭心测知圆满智慧的境界,所臆测的绝对不是圆满智慧的真面目,而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臆测罢了。如果要凭这样来解脱轮回的苦恼是不可能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今译】“譬如摇动眼睛后,见到平静的水,误以为水在晃动。又譬如迟钝的眼识,看到一点火花在旋转,纵使勉强注目,也以为火圈在旋转。凡人的肉眼看到云在行驶,却误以为月亮在走动,在行进的船上往两岸看,反以为岸上的景物在移动……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啊!当心或主体旋动不停时,便无法见到静止的外境,或外境的真面目。何况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打转,生灭不停的妄念未曾清净过,又怎么能正确地观知完美圣者圆满心智的境界呢?所以你们才产生前面那三种疑问。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譬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误以为空中有花。眼睛的毛病如果治好了以后,不可以问说:这眼病已除,眼睛何时才会再起种种毛病。为什么呢?因为眼病和空花这两件东西都是没有实体的幻相,不是相对待而立的。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今译】“同样的情形,当幻觉的花朵消失在虚空中时,不可以问说虚空何时才会再产生花来。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中本来就没有花朵。虚空是常住不变,不生不灭的。

“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今译】“生老病死和涅盘的境界都宛如幻觉的花朵一般虚幻。真正奇妙的圆满心智却是一种遍照十方而没有阻碍的灵知,它没有一切虚幻的眼病和幻花。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今译】“热爱真理的弟子啊!你们应当明白:虚空都不是暂时才有或暂时没有的。何况完美圣者的圆满心智能随时显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而却又不失宁静平等的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譬如熔冶金矿,所提炼出来的金,并非提炼过程中所具有的,而是金矿本来就有这种元素,既然提炼到纯金以后,就不会再变回矿石了,这纯金的属性纵使经过很久的时间,仍然不会变坏或消失,所以我们不应该说金矿中没有金这元素。同样的道理,完美的圣者所启发的圆满心智也是本来具有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完美圣者的圆满心智中没有任何对立的名相。既没有智慧和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也没有成佛和不成佛,轮回与不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但诸声闻①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小乘的圣者所圆满取证的境界,只是断了自我的执著,泯灭色身、语言和妄念。而佛陀说他们证得了涅槃,乃是一种方便的权说,而不是究竟的圆觉境界。小乘的圣者尚不能破除对真理的执著(佛学上称为‘所知障’或‘法我执’)而亲证圆满的心智,何况那些有思惟和妄念的凡夫又怎么能臆测完美圣者圆满心智的境界呢?

【注①】声闻:听闻佛陀演说真理,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做,而断除烦恼的圣者,他通常偏重于自利。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今译】“以有妄念的心识,来猜测完美圣者圆满心智的境界,就如同以萤火虫的火来燃烧须弥大山,永远无法烧着。同样的,以生灭心和错误的观念,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圣者圆满心智的境界。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今译】“所以,我告诉所有的菩萨和末世的众生,要了解完美圣者圆满心智的境界,必须先断除久远以来在生老病死中打转的根本一一无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所有思惟的造作都是由虚妄的分别心产生的。而这些思惟都是攀缘六尘外境所引起的幻相,所以妄想的心思不是圆满心智的实体,它就好比幻觉的花朵一般。以这种妄想的心思来臆测圆满的心智境界,就如同幻想空中的花结果一样,是毫无实效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虚妄分别心所产生的各种巧辩和见解,不是正确的,它不能启发圆满的心智,你这三个虚妄分别的难题都是不正确的问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金刚藏当知:      金刚藏菩萨当知:
      如来寂灭性,     如来清净大心智,
      未曾有终始。     常住而无始无终。
      若以轮回心,     假如以生灭妄心,
      思惟即旋复,     不断分别和思惟,
      但至轮回际,     总脱离不了轮回,
      不能入佛海。     无法启发圆满智。
        ※            ※

    譬如销金矿,     臂如熔矿提炼金,
      金非销故有,     离矿熔冶不得金,
      虽复本来金,     金性虽存矿石中,
      终以销成就。     唯有冶炼方成金。
      一成真金体,     一旦提炼出纯金,
      不复重为矿。     永远不再回为矿。
        ※           ※

    生死与涅槃,    凡夫生老病死苦,
      凡夫及诸佛,    圣者灭苦永恒境,
      同为空华相。    都是虚妄的名相。
        ※           ※

    思惟犹幻化,     妄念思惟如幻化,
      何况诘虚妄?     以此诘佛真荒唐?
      若能了此心,    如能明见自心性,
      然后来圆觉。     然后才可启妙智。
(本章大意)

在第四章里,金刚藏菩萨向佛陀请教了下面三个问题:

一、假如众生本来就具有圆满的心智,为什么还会有 “无明”产生呢?

二、假如众生本来就有 “无明”,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就具有圆满的心智?

三、假如众生本来具有圆满的心智,而后再起 “无明”。那么,所有完美的圣者既然已经启发圆满的心智了,何时又会再产生无明或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解答)

一、“无明”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因为众生现在仍在“无明”当中,所以无法明白“除去无明以后的境界”和“无明是怎么产生的”。宛如眼睛本身摇动了以后,就无法见到静止的外境。

二、譬如熔冶金矿,可提炼出纯金来。这纯金并不是提炼过程中所具有的,而是金矿本来就具有这种元素。众生虽然有了无明,可是经过修行以后,无明会消失,而显现圆满的心智。所以我们不妨说圆满的心智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

三、既然提炼到纯金以后,就永远不会再变回矿石了。一旦除去所有无明和烦恼而启发出圆满的心智,当然不可能会再产生烦恼和无明了。

从这一章当中,我们联想古今中外有许多哲人和学者在争论人类的“本性”问题。除非一个人真正彻底除去了心智所有的污垢,心中不再起妄念,否则谈论“本性”的问题,不是单凭臆测(瞎猜),就成了戏论(空口说白话)。人的心性不是单靠猜测、推理或逻辑就可以知道的,它是亲身实证以后才能明白的。盼望爱好争辩形而上问题的朋友,多多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地清净了没,而不要一味 “纸上谈兵”。遵照佛陀(启发心智的“过来人”)所教导的方法,身体力行,有一天自然会明见自己真正的心性。

第五章 启发心智的两种障碍和五种差别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译】“接着,在大众当中的弥勒菩萨,就从坐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今译】“悲心广大而受世人敬爱的导师啊!您已经为菩萨们演说完美圣者奥秘的宝藏,而使大家能分辨邪正,顿悟生死轮回的本源。使得末世的所有众生不致误入歧途,并且确实相信完美圣者圆满心智的境界,将不在生老病死中打转,而产生不著边际的错误见解。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今译】“深受世人尊敬的大导师啊!假如菩萨和末世的众生,想要启发圆满的心智,如何才能断除轮回生死的根本?轮回的众生出生的方式有哪些呢?启发心智有几种差别?当众生有尘劳烦恼时,应施设那些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们呢?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境,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今译】“盼望您本着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使所有菩萨和末世的众生心智清明,彻底明白完美圣者的圆满心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今译】弥勒菩萨说完了这段话以后,五体投地,向佛陀行最敬礼,连续不断地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今译】当时佛陀就告诉弥勒菩萨说:“问得好!很好!热心真理的弟子啊!你能够为其他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向我问及完美圣者深奥奇妙的圆满心智,以使得菩萨们的心智清明、慧眼锐利,而末世的众生也因此能悟到万物的本体,而证得不生不灭的智慧,永远断除生老病死的痛苦。你们现在注意听。我应当立刻为你们解说!”

【注①】无生忍:体悟到万物不生不灭的本体——真正的心灵。就叫“无生忍”或“无生法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今译】弥勒菩萨听佛陀这么说,心里十分高兴,和其余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的教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今译】佛陀接着又说:“热心真理的弟子们!所有的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就有了种种恩爱和贪欲,所以才在生老病死中打转。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① 、化生② ,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今译】“譬如世间中一切众生的诞生方式,不外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而这四种众生都是由淫欲而产生的。所以你们应当知道:生死轮回以贪爱为根本的原因。

【注①】湿生:依湿气或水气而生的,例如蚊子。

【注②】化生:不必透过父母的因素,从无中变化而生出的,如鬼神等。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今译】由于有了种种色欲来助长爱性,所以使众生轮回生生相续不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今译】贪欲由于爱念而生。生命由于淫欲而有。众生无不爱护自己的生命,爱护生命就必须保护身体,所以身体是贪欲的本源,爱欲是将来死后投生的原因,爱命就是有了色身以后的结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今译】“由于对顺境而起贪爱的感受,对于逆境产生嫉妒和憎恨,因而在心里语言和行为上造出种种不好的事情,所以投生在地狱和饿鬼等不好的境界。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今译】“当众生知道贪欲是投生恶道的根本原因后。就对贪欲产生厌恶心 。听说没有贪欲的清净行为,便起了爱慕心,因而舍弃以前所造的恶业,喜欢帮助别人的善行,所以出生在人间或天界。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今译】“当众生又知道种种贪爱害人不浅以后,便会觉得贪欲十分可厌,所以想舍离贪欲,舍弃粗陋的身心,而欣爱微细的身心。然而,既然有微细的身心,便还能生爱欲,所以始终仍然属于有为的善果,未能达到无为解脱境界。这种有为的善业仍免不了六道轮回,无法启发圆满的心智。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今译】“所以众生要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避免六道轮回,就必须先断除贪爱和执著。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菩萨变化种种形像和方式,在世间教化众生,并不是以贪爱为根本,而是本着要使众生舍离贪欲的慈悲,才方便地示现种种贪欲而诞生在凡界中,接受生老病死的痛苦。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今译】“假如末世的一切众生,能舍弃种种贪爱和憎恨,断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努力追求完美圣者的圆满心智,心灵清净后,就可以明白智慧的奥妙。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所有的众生都是由于贪欲而产生无明。随着两种障碍的深浅,而表现出五种差别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今译】“这两种心智的障碍是什么呢?第一种是妨碍正确知见的‘理障’(或叫‘所知障’)。第二种是持续生老病死等痛苦的‘事障’(或叫‘烦恼障’)。

“云何五性?

【今译】“启发心智的五种差别是什么呢?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①。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假如没有断除这两种心智的障碍,就叫做 ‘未成佛’。

【注①】未成佛:未成佛有两种含义:第一,他尚未成佛;第二,他将来一定会成佛。因为他也有潜在的圆满心智,只是尚未启发出来而已。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今译】“如果能永远舍离贪欲,断除烦恼,而尚未除去理障的众生,只能达到自利的小乘圣果,而不能证入慈悲众生和追求圆满心智的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如果末世的所有众生,想要启发圆满的心智,就必须先发大愿,立志辛勤断除这两种障碍。假如能调伏这两种障碍,便能体悟而且进入菩萨境界。假如能永远断除这两种障碍,便可以启发像完美圣者那样的圆满心智,获最高的智慧和没有烦恼和负担的永恒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所有的众生都具有潜在的圆满心智。如果能遇到良师益友,依照他们最初立志启发心智所修行的方式,切实修行和学习,便会有顿成和渐成的分别。但假如遇到完美圣者启发心智的正确方法,无论学习禀赋的好坏,都可以成就最高的智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今译】“如果众生本身虽勤求善友,可是却遇见见解错误的师友,因此无法了知启发心智的正道,这叫做‘外道种性’。这是由于教他的老师和朋友见解错误的缘故,而不是众生自己的过错。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今译】“以上五种叫做‘众生启发心智的五种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啊!菩萨就是本着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门,示现在世间当中,启发未开悟的众生。他甚至示现了许多不同形相、逆境和顺境,或者与众生生活在一起,教导和感化他们追求奇妙的圆满心智。这一切都是菩萨久远以来立下清净宏大的愿望所致的。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今译】“如果末世所有的众生想要追求圆满的智慧,应当学习菩萨,发下面这种清净的大愿:但愿我从今以后,永远向启发圆满的心智这条路迈进,常依照完美的佛陀所教导的方式去努力实行。勤于向良师益友请教,保佑我不要遇到见解错误和只求自利的人们。但愿我永远能本着坚定的的誓愿,逐步消除各种心智的障碍,一直修行到所有的心智障碍完全消除、慈悲众生的誓愿完全实现以后,才解脱所有的烦恼,而达到心智全部启发出来的完美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个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弥勒汝当知:   弥勒菩萨你应知:
      一切诸众生,   所有十方的众生,
      不得大解脱,   不能解脱烦恼苦,
      皆由贪欲故,   全是贪欲的缘故,
      堕落于生死。   因此坠入生死海。
         ※         ※
      若能断憎爱,   如果能断爱和恨,
      及与贪瞋痴,   以及所有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不限种性的差别,
      皆得成佛道。   都可成就大佛智。
         ※         ※
      二障永消灭,   永断事障和理障,
      求师得正悟,   访求明师得正见,
      随顺菩萨愿,   圆满菩萨大悲愿,
      依止大涅槃。   永远清净无苦恼。
         ※         ※
      十方诸菩萨,   十方一切菩萨众,
      皆以大悲愿,   皆本慈悲大誓愿,
      示现入生死。   示现世间受生死。
      现在修行者,   现在修行佛法者,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勤断诸爱见,   精勤断除邪爱见,
      便归大圆觉。   获得圆满大心智。

(本章大意)

在第五章里,弥勒菩萨向佛陀请教了下列几个问题:

一、怎样才能断除生老病死轮回的根本?

二、轮回的众生出生的方式有哪些类型?

三、启发心智有几种差别?

四、当众生有尘劳时,应运用哪些方法来教化他们?

(佛陀的解答)

一、贪爱是生老病死的本源。除去了贪爱,就不会再轮回生死。

二、众生的出生可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

三、随着两种心智障碍的多寡,而呈现五种差别的心智。

心智的两种障碍:(一)事障(烦恼障)——导致生老病死。(二)理障(所知障障)——妨碍正确知见。

心智的五种差别:(一)凡夫性(未成佛)。(二)小乘性。(三)大乘性。(四)不定性。(五)无善根性。

四、教化众生启发心智,应当本着大慈悲的心愿,随着对方的性向和根器,而因材施教。

读了这本经,我们明白:众生本来都具无量的智慧,因为随着心中的污垢(杂念)的厚薄,而呈现种种差别的现象。对于心智比我们好的佛菩萨,我们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心智比我们差的畜生饿鬼,我们应该同情他们,帮助他们启发心智、离苦得乐。

贪爱是一种很坚固的束缚。贪爱美色,就会被美色所束缚;贪爱音乐和香味,就会被音乐和香味所束缚。内心中不贪执外界的俗物,内心才能安宁。

第六章 启发心智的四个阶段和历程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译】接着,在大众当中的清净慧菩萨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①,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今译】“慈悲心广大而且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您刚才已经为我们讲解了许多难以思惟和想像得到的道理,这些真理我们从前未曾听说过,也未曾看过。现在承蒙您的循循善诱,仔细说明,现在我们不但身心非常舒畅,而且深深感到受益无穷!

【注①】不思议事:指心理无法想像,语言不能描述的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2: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①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今译】“盼望您能为从各地来的听众,重新再仔细剖析:完美的圣者那种无懈可击的圆满心智。既然所有的众生也都具有圣者那种伟大的心智,为什么众生、菩萨和完美的圣者所证得的和启发出来的心智,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注①】法王:明了一切真理和现象最透彻,所以叫“法王”。

“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今译】“请您告诉我们这些原因,以使末世的众生听了您完美的教法以后,能够马上明白启发心智的真理,而且逐渐进入这崭新的精神领域,发展出伟大的心智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今译】清净慧菩萨说完了这段话,便五体投地,对佛陀行最敬礼。这样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今译】当时佛陀慈祥地点点头,告诉清净慧菩萨说:“问得好!很好!热爱真理的弟子啊!你能够为其他菩萨以及将来末世的众生,向我问及启发心智的步骤和差别,真是好极了!你们现在注意听,我应当立即为诸位解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今译】此时清净慧菩萨听佛陀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和其余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教诲。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①性有②,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众生的心性本来平等而没有任何差别。可是心性具有随缘的功能,所以随着外缘的好坏而产生种种差别的现象。各种不同的差别既然都是心性随着外在条件而产生的,所以一切差别的现象都离不开心性。在圆满的心智里,不但没有能取和能证的众生,也没有所取和所证的圣果存在。在这最究竟的圆满心智,实在也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名相和差别。

【注①】非性:指圆满的心性本来没有任何差别的性质。也可以指圆满的心智本来没有五性的轮回的差别。

【注②】性有:一切差别现象都是依着心性而产生的。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今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虚幻和变化的表相。既然是虚幻和变化的,这幻相消失了以后,就没有能取的众生和能证的菩萨等名相。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今译】“譬如眼睛虽能看见外在的物体,但看不见眼球本身。圆满的心智本来平等,而没有什么人能再使它平等。

“众生迷倒①,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今译】“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不能除去幻相,而一直受幻相的干扰和影响。人们不知道迷惑和烦恼都是没有实体的幻相,而妄想加以断除或调伏,所以才有了众生和菩萨的差别。

【注①】 迷倒:不了解事物的真相,不知道万物的本体就是心灵,叫做“迷倒”,不知道调伏迷惑和烦恼,叫做“迷惑”(不觉)。不明白烦恼和迷惑没有实体,而却想加以拔除,就叫“颠倒”(不正)。

“若得如来寂灭①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今译】“如果能像完美的圣者那样灭除了所有的烦恼和疑惑,而体会到万物平等的道理,那么便没有寂灭的名相和寂灭的我相了。

【注①】 寂灭:止息所有的苦恼和无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 16:1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