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3 17: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400多年前,朱载堉就能把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24位有效数字。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有这样一个推算:现代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把这些数据按照朱载堉的方法再演算一遍,需要55年。 % M( }) ^, a1 T/ y6 K& m @6 _
* R2 g& l+ B Y5 R 55年,这是一个人的一生啊!
: J+ W/ e0 @' I
' e% |$ m2 D5 \- ` 朱载堉不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数学家,还在天文历法、美术、舞蹈、哲学等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朱载堉的不少学术成果,在现代科技中还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中外学者惊叹他为“不可思异的异人”,尊崇为东方文化的“圣人”。朱载堉,是真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8 L! W& w7 |5 J4 ]6 i8 d- V5 s4 e
4 U _* }) _( R 据说,载堉坟前先后立过三次碑。为什么呢?原来,据说载堉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是个精通医术的名医。曾为乡邻们治愈过噎食病(食道癌),许多人闻讯后千里迢迢来请医求药,可郑王已经去世。眼看治病无望,他们在坟上祭奠之后,就把载堉的墓碑敲了一小块,回去研成粉末,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真似灵丹妙药。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说是郑王碑显灵,病家都来载堉坟前寻药,就连过往的客商,也要捎一点回去,时间久了,你敲一块,他敲一块,墓碑岂有不碎之理?
& Z0 l0 Q, c3 E- M) u5 ]
9 O; E, s* x+ Z. Z6 j9 p 老百姓用传说来纪念一位王子,历三四百年而不衰,这除朱载堉而外,恐怕很难找到类同的例子。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学者的创造,把科学的智慧、艺术的魅力,解释成一种神奇的力量。旧时代的人对于自己喜爱、尊敬的人物,推到极致便为神为佛。朱载堉的丰碑矗立在人民的口头创作之中,这座丰碑在是朱载堉用自己的生命雕刻出来的。 " V4 n1 r$ Y3 b/ r
+ B. g, L$ | D( y! W* U9 J7 H 朱载堉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家、发明家。: R1 r" r" l9 N" m
; F* U& J5 M+ q3 N, ~6 |4 P7 d 由于其一生布衣蔬食,礼贤下士,且高风让国,所以在怀庆府一带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爱戴,称他为“布衣王爷”、“郑贤王”。
) O3 k9 a$ b C7 L* C
* b5 N6 K4 B) R! ?! ] 传统习惯如此顽固,对三分损益法无比虔诚,以致听到朱载堉新法密率的人几乎都认为此说荒谬绝伦。
1 J1 e# @: A, y* e5 C7 k8 K
5 x) Z# s/ _# l7 y/ ? ]' b' }/ e 由清朝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虽然对明代乐律多有述说,但就是这样一部史籍,也未曾提及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 J& v# g+ k; ^ \* J9 S" k" m6 X. _/ u# X1 n: R4 F) I7 J/ I
乾隆皇帝该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暴君和昏君,但这个圣明的乾隆帝,在现代电视剧里领尽风骚,却把朱载堉的律学理论糟蹋得一无是处。
, N! ?+ T3 m- h) |9 {0 p
1 ~+ ]9 g2 U) w) s5 |/ i$ {) f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撰了《律吕正义后编》,共120卷。这本御制“后编”,条陈了朱载堉律学的“十大罪状”,以问答的形式将其斥为“臆说”。" _9 d2 ~: W, i" ^5 H( y2 {) S+ m0 R
/ s, X* ~; ^7 Q I& f “(问曰)……明郑世子载堉,不宗黄钟九寸、不用三分损益、不拘隔八相生、不取围径皆同,何也?曰,此载堉之臆说也!”
- M0 `. r0 Y& k
) V' C5 ]0 P% \# F5 K. U' _ 乾隆组织一帮文人,反驳朱载堉的主要理由,称之为十条“臆说”的理由,就是拿他的理论与古代相比,这样,古法自然没有与之相合者。
7 a7 s4 t |+ v n: D6 { ^0 z% A" l( W( X+ e4 q8 Z6 l& T
在乾隆们看来,古人没有说过的当然不能说,古人没有做过的当然也不能做,创立新说,提倡新事,就是“臆说”,就是大逆不道。
. u2 v& t: w+ r \- e3 ^7 t+ V% ]( M! h$ v8 t+ q3 v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也大多称载堉“文饰其词”。
" }# u e& h5 \* \1 [8 ~6 S2 Q
在《律吕正义后编》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影响下,19世纪的100年间极少有人敢说十二平均律的好处。
! ?: K0 d% I5 m: E/ _9 }* X
$ s) S8 L( {/ z3 z3 o8 Z 即便是能够看出朱载堉十二平均律要义所在的乐律家,也仍然死守教条,认为它不如三分损益法好。
8 w ^7 A# [6 ~3 k# r% {5 G/ \% `' v u5 q: j' D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朱载堉音律理论受到冷落甚至遭到激烈反对的时候,实际上它又影响了清代几百年的乐律理论家,那些谩骂他最厉害的人,又恰恰是最受他影响的人。
1 f, s) p3 k4 p6 m0 P) |7 V) P: B# @: S2 v+ Y; W. s }- f: V" Q
清康熙帝、乾隆帝前后编纂的《律吕正义》,“实系剽窃朱氏之唾余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对《乐律全书》的评价中,也说:“圣祖仁皇帝,备采其说。”3 U( m- E p6 w" K7 ?" C, Q
, n# o$ Q j: q; S8 g; e% s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专家戴念祖先生认为,至少在默森发现平均律前,朱载堉的研究成果已传到西方。
1 X9 n$ i+ W! t" r9 c, i/ q$ @: l, X8 l; i- Y
从朱载堉完成十二平均律的1581年到默森完成同样发现的1636年,正是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兴盛期。7 r3 [( b$ L. k( l
6 j( q6 c% T! o) I! f
1565年,耶稣会会士在中国澳门成立教会,训练传教士,研习中国书,从这个教会很快就发出一股书简的洪流,将中国文化的实质内容告知西方世界。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在澳门学习中文,此后,先后有葡萄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
+ a9 v0 S9 y% Z5 ?# F
# `" q9 I( R: ?, ? 他们中不少人受到明朝的赏赐,当1600年利玛窦、庞迪我等人携带贡品谒见神宗皇帝时,神宗皇帝待以上宾之礼,允许他们在京师居住。
3 p$ Z z1 W' J! p
9 z& X. c( E( w' J 在士大夫们向传教士们学习科技知识时,也不断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 {' f. Y+ ]4 o% `! Q0 f6 w4 L* g) h( D$ s$ N- h6 [& h
其时正值朱载堉在1595年和1606年分别将其著作进呈朝廷时期,这样传教士们自然会得到相关信息。另外,金尼阁传教士曾于1613~1617年返回欧洲,在中国期间,他曾进入河南传教3个月,其后又不断往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而朱载堉居住的郑王封地怀庆府,正在金尼阁旅行传教的路上。4 T2 J- z1 j; z$ j2 H
8 P- ^) V& y) t) ?, ]% L
明代修编《崇祯历书》,皇家天文机构曾先后聘请多个西方传教士参与编修,而当时参与编修的必须是通晓中西方数学和音乐的。
+ e. `" } F; Y, _/ u5 ^/ K- L# w# N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跨海越洋,走向西方。7 P @& W0 D+ |+ Q1 I
( R/ g8 H; n3 Y \9 `" ~1 J% ?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传播到欧洲后,为欧洲学术界所惊叹。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1 r6 S0 ^+ a3 a7 S# S& M9 `
- `, x; ]2 V I; G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则称:“平心而论,在过去的300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但是还没有得到传播的证据。第一个使平均律在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于中国。”
/ I3 A0 Y! |4 k: l8 k7 ^
+ n S' X' _' D7 f, o/ W 比利时的马容说:“在管径大小这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王子载堉虽然没有解释他的原理,只把数字给了我们,我们不难推想而知,而且我们已照样制作了律管,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证明这学理的精确。”, \: t c$ o: x: Z
2 h$ t% C' T, I5 P& o6 ?3 {: v, v
也许正因此,欧洲人称朱载堉为“神人”。在日本和东南亚,朱载堉则被称为“异人”。 P/ j: F+ R% @: I
: T+ N1 i! Q5 J M
- ^& b6 v( k o; W, m+ _* Q, w# |" Z' \; B% N' m, C
6 A) [( D* C5 @5 [% _% R$ ~
4 W& W. I6 ^1 x& `2 b 朱载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巨匠
% Y# B; u- i9 q# k
/ R" Y* f: c4 ~% D2 n# p6 I$ F 2004年4月3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6 o$ o- m/ ]* i9 x f4 O! d9 [7 D
' x. [, Z2 J2 X1 X; G, X- ~
2 y* a1 O. |+ D5 ?' g' D8 G% H. Q e3 ~: a- H3 R, P( d
浙江在线记者29日焦作报道 朱载堉,是谁?也许很多人第一眼看见这个名字会这样问。的确,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全人类都作出重大贡献、却又是一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巨匠来说,他的确是不为大家所熟悉。
1 o9 I ^ m9 ^& Z/ _
% C9 y$ h7 |: `$ Q- F2 v$ f1 `2 X 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河南焦作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参观访问。9 t' O, y) V5 p6 s
7 } i- I" N, E: d% m+ n+ B. E, ]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又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这是一个不好爵位好科学的特殊的皇家成员。他一生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舞蹈、乐器制作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他名声大噪的是“十二平均律”。到了现在,许多科学家动用许多先进的计算手段和技术,也没能把他的“十二平均律”有所改进或者是推翻。至今包括钢琴在内的许多乐器调音还依然遵循这一规律/ ]7 U a. s) W; C3 S) p
; u) l* j$ a( z3 R, ^0 \& r 在数学上,他还用算盘计算了开平方根和立方根,为了计算十二平均律,他动用了双联八十一档的超级大算盘(见下图)。此外还提出了现在的大型团体操的雏形,制作了乐器、重新计算了一年的天数,和现在的数据相比只误差17~21秒……) S% f6 r6 P' k7 r7 ?
/ f- z7 d. d. u. O8 K; D 朱载堉,可谓是当时的一代奇才,可是他的研究成果的遭遇着实让人心酸。这一名字何时不再意味着墙内开花墙外香呢?
# v+ ^# m0 h0 F: L
. _% W/ K& L5 Q5 _ - C6 j' F) g) K# S
# s4 z) q) X! k4 M) C! Z ' S* n; F7 }! P# m: ]5 ?
: n& f# P% q8 ~ i, \3 z# h
作者:千林俺 提交日期:2005-1-16
' }$ N" e7 R+ F
( P/ O' O; n K 八大山人7 |8 p- G% n; J7 d# u" ]
* I# V" f0 L, \
四僧中,有朱耷,号山人,称八大;
! k I, s" p) U9 m& @
" a$ z3 c6 G- h( j; U5 n- q 奇特字,合辛辣,哭无泪,笑欲哑。 . e+ M i( c" M
* E2 Z+ s4 g1 C# S" G H
明末清初的绘画大师,朱元璋的十世孙,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5 Q' { _3 P6 M+ q
4 b* q, N7 ^: d 真名朱统筌,一般人误以为他叫朱耷。但实际上“朱耷”是八大山人在崇祯十三年为了应考秀才,避开皇族身份,由政府给的一个赐名,类似于考试代号。明朝规定皇室宗亲不能应试做官,后来政策放宽,但考试时仍旧不能用标志皇族的姓名,所以才有临考换名的现象。3 u, v! m& j6 P3 y. @# r
" O" g) j% e( R1 A2 J6 c! A% E
朱元璋给他的众多儿子封王之时,分别颁赐了谱系字辈名录,给宁献王朱权这一支的谱系字辈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名字中的另一个字的偏旁则必须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序列轮回。八大山人是统字辈。
& D" ^; X( L" X2 e; e* ^5 ]1 c+ @
为避免满清的迫害出家当和尚,对满清的残暴统治痛恨入骨,有一度对清政府的态度缓和,可能是意图串联一些清政府官员,策反他们,进行反清复明的事业,但之后因为不明原因,很快疯掉,可能是怀疑意图暴露,故此装疯掩饰, g, o% j! X& u- o" n
1 h+ L0 t7 _4 T% j
所画动物如鱼鸟之类往往昂头白眼,倔强异常.' J1 m, @5 l) T6 m/ N2 `
, p' g0 y% V8 j, Q7 Z# 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八大山人列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并用以太空星座命名,被国际美术界称为东方毕加索,他的画价值连城,拍卖时往往可以卖到几百万元的人民币
# p1 {- I* E; R+ {2 o8 \
/ H. x9 j; Q' s3 ] p 石涛 ,明末清初的绘画大宗师。原名朱若极,是靖江王朱守谦的第十一世孙.
' o) {. N5 G$ b: m- J# {$ c; J* r
' L' `& v3 E, d1 H6 v 据明史记载,洪武3年朱守谦和其它九个皇子受封,朱守谦得到的是「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20个字为谱系字辈名录.4 _1 B) h8 E' ^& m: Z; B
, y5 K% I- ?7 b3 V' X3 ~1 W3 B 石涛是若字辈.他父亲是亨字辈' R. K% b: O2 n; M8 E
. E4 E* h8 L& V3 M' ^2 |
石涛的父亲朱亨嘉,是第九代靖江王,清兵入关后的1645年,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想成为明朝最高领袖来反抗满清统治,结果满清没来打,自己家族的人反而来打他了,被打着服从唐王朱聿键旗号的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派兵攻打,兵败被抓,后来死于囚中
7 L" ?) V. d0 {# S! Q; F Y' g5 U, U$ C" {2 V
王府里的一个太监乘乱把朱若极救了出去,逃得性命。但当时满清对朱姓王族疯狂迫害,顺治三年下令:“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也就是要对明朝的皇族实行宗族灭绝政策。皇室宗亲的出路要么是投降被杀,要么就是反抗被杀,如果不想死掉,又不想穿上满清强制的胡服留辫子,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隐姓埋名,出家为僧+ X/ c0 a8 {8 X9 w1 B; N1 |0 e0 p
! K! O) P3 [7 z1 S h; [
所以朱若极1646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被迫当了和尚。为了逃避满清可能的捕杀,他不得不长年东躲西藏,来往于深山大川,讳言身世。心中愤懑忧苦,难以发泄,自称苦瓜和尚.
/ @' p# _! X0 Z" q
: s; [/ B; B. c 后来对清政府态度有所缓和,似乎还和康熙见过面,说了一些拍马屁的画,但也有人认为他傲骨铮铮,从未低头,和康熙满清官吏等不过是虚与委蛇,所以没有给满清画过一副画7 o2 x" V: [% V8 w* A9 N
) M2 Y2 A: n7 v6 L; I
从成就来说,石涛即朱若极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是一代大宗师。齐白石曾经写诗称颂他说:“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张大千则疯狂模仿石涛的画作,自称爱石涛、慕石涛、学石涛,他伪造了许多石涛的画,以至于真假难辩,鱼目混珠。石涛的画价值非常高,就算不是精品,一般性的作品或者临摹的作品都可以拍卖到几十万元人民币。
- P3 q6 |8 A+ _9 b0 v- ~" J( \% j
3 ]. G/ V' B" l* P, }6 u5 `- v1 ?: F
/ @. H% u; ]5 m' g; k0 C9 H( q @" W1 Q+ m; f8 E8 x7 [7 J# W% I7 ]
宁献王朱权,号涵虚子,一个相当出色的戏剧家,杰出的戏剧评论家。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八大山人朱统筌的九世祖
$ w1 G* i- S+ l# @0 l: c; _! A* W# A' d5 b
下面是赵晓红写的《明初皇室戏曲家朱有燉》对朱权介绍的摘录(部分改写)# P% N0 F2 c$ s. y
+ X$ a! d" V/ {; A; }- S; @3 n
朱权“从小在宫中长大”,禀赋特异,被称为“大明奇士”。 少年时就显露王霸才华,“受到朱元璋特殊的青睐,封藩在边地要塞大宁”,“曾被边塞将士们描述为‘文庙善战,宁王善谋’”——这里的文庙应该是指明成祖朱棣,宁王就是朱权了——得到“智掠渊宏”的赞誉。3 @: d4 r/ o1 e4 `( P* T" A
9 h: p8 ?0 f7 M8 e; p# K$ f, V “ 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朱权被挟从燕军,并“时时为燕王草檄”, 为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汉马功劳,被史学家评论为“无宁安得有燕”。 朱棣也曾许诺事成与其中分天下,可是朱棣称帝后,朱权不只未得“半壁江山”,连请封苏州、杭州两个封地也没有要到,最后只能就封南昌,并且朱棣对他是“凡察藩王动静诸事皆命信”, 严密监视。永乐元年(1403),有人向成祖密告朱权有“巫蛊诽谤事”,幸后来“密探无验,得已”。经过此番惊吓,朱权从此大彻大悟,“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应该说,朱权是皇室斗争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但在戏曲创作和研究中,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留下了《太和正音谱》这一戏曲理论著作,另外,他还创作了十二种杂剧作品,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8 ], A8 L' H; W8 F! z( W
2 m+ i& M) p! O 赵晓红对他的介绍还是比较生动详细的,其实朱棣对朱权这样才华横溢,功劳大,能力高的兄弟猜忌防范是可以理解的,三国时曹丕对曹值尚且如此,朱棣又怎么可能例外呢?9 ^3 w* M* F: D. G# s
9 I2 u# T2 n& O" c0 B
朱权著《太和正音谱》是极为重要的戏曲文献,著录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际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种。并对这些杂剧作家和作品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评价和分析, J# D: E) @1 F9 O# c
( S! u2 c1 K2 B7 G* c 行者收集整理的名著介绍中对《太和正音谱》介绍的很详细
# D8 S" T1 n$ F7 R9 P- z- T8 l1 I, k: b N" M0 W2 F6 x
“《太和正音谱》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 2卷。- \: f) f; T" ^+ `0 P4 {
6 R6 S6 T p: |' U+ q
内容可分为戏曲理论和史料、北杂剧的曲谱两个部分。
+ Y6 P& I4 H: i7 u8 P3 z. s# ^0 ?* L7 @- h+ x, r! @- O
第一部分有“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式”、“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七个标目,涉及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方法、杂剧题材分类、古剧角色源流和对元代至明初戏曲作家的评价等,并有杂剧作品
( a5 r# u U% Q4 P8 |
. U) m; Q7 u5 Q" P& C: r, G 目录。
" j4 z3 A3 G+ [
3 v; z0 v1 Q( A) H 在戏曲声乐理论方面,有关于歌唱方法、宫调性质的论述、歌曲源流以及历代歌唱家的片断史料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特别是曲谱部分,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
) d4 W8 G' i/ m% ]) ^, T( H) ^- s# h& v
”从上面介绍的事实来看,朱权作为一个出色的戏剧家和戏剧评论家是当之无愧的
% g, A/ Y! n' `0 j* X& R# Q* s! [* b9 W& B
: D C5 A9 a q; W6 a
0 m2 ?- V2 m" @5 J% D' Y- R j % Q* b* C- P& I
" q2 c* o4 r' @. z/ U
周宪王朱有燉号诚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他被称为明代戏曲巨擘,近代曲学大师吴梅赞誉朱有燉“气魄才力,亦不亚于关汉卿矣”。 郑振铎称他为“伟大的作家”。他是明代杂剧创作中最多产的作家,是明代杂剧创作中承先启后的枢纽,被视为明一代的冠冕。
/ T7 a# ~5 F F4 c; m
: H; r H- [% f" n1 y5 o& e. M9 U* n2 [ 引用赵晓红写的《明初皇室戏曲家朱有燉》(稍有改写),对他介绍一下
# r1 p+ Q7 G9 S
( c& s; c' t8 X 从小朱有燉就显示了超群的能力,过人的才华,十岁刚过的时候,他父亲因罪被贬离封地,按照朱元璋的命令,朱有燉管理周王府的国政大事,在三年的时间里他管理的井井有条,因此明太祖对他欣赏备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也就是朱有燉才十三岁的时候,就册立他为周世子。 这种殊荣是其他世子所望尘莫及的,就连后来做了皇帝的堂兄高炽,虽然比他大一岁,但被册立为燕世子比朱有燉还迟了四年。
' G7 O1 v+ H O
7 v* D# d9 R' f4 G& F# y 由于朱有燉的禀赋卓异,能力超群,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把朱有燉和秦、晋、燕三世子一同接到宫中(南京),亲自教导和训练他们治国用兵的本领。
5 F4 p! U! c0 l, s3 |; U) V! {2 c& u8 [4 }0 g
为了培养锻炼朱有燉,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十八、二十九年间先后两次派他出塞击虏。据《明史》卷三记载:“洪武二十九年春二月,燕王棣率师巡大宁,周世子有燉帅师巡北平关隘”,说明朱有燉曾于洪武二十九年春二月出塞北平关隘。
/ n( `6 h9 j$ K6 R6 Y0 R$ l) X) E5 T6 v6 b6 Z! \7 L) l
据《明实录》记载:$ D8 w) e, }; W5 i, o9 I
7 A' w! {; F# G( a$ \ 洪武二十九年春二月已丑朔,辛亥,宁王权言:‘近者骑兵巡塞,见有脱辐遗于道上,意胡兵往来,恐有寇边之患。’上曰:‘胡人多奸,示弱于人,此必设伏以诱我军,若出军追逐,恐堕其计。于是敕今上选精卒壮马抵大宁,全军沿河南觇视胡兵所在,随宜掩击,仍敕周王橚令世子有燉率河南都司精锐,往北平塞口巡逻。’
0 q; }# a6 T- Y5 p# ~9 z
) `4 W9 P8 j7 @ 这说明洪武二十九春朱有燉是第二次出塞北巡
- `% W" _2 L2 k$ F# E
& Z" `7 h; j3 X, Z. c6 \ 根据明史,他第一出塞是洪武二十八年春,朱有燉的父亲周定王朱橚和伯父晋王朱棡分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周定王朱橚率总兵官周兴出辽东关塞, 朱有燉也参加了此次出塞。
) A, d% y& J1 n1 U3 F. H( m+ v' K5 n" j7 A
明人郑晓《今言》记载:1 z$ j6 F+ W0 m* V" Q( O* z3 W
1 o% ]4 n7 @3 U( }( c i# K5 J
“(洪武)廿一年,脱古思帖木耳为其下也速迭所弑,诸酋立坤帖木耳为可汗,而猛哥帖木儿为瓦剌王,是时虏数侵边,魏国公达、宋国公胜、凉国公玉、颖国公友德、西平侯英、成祖、晋王、周世子相继讨虏,虏亦扰我塞下,建文二年,虏中衰乱,其大酋脱列干等乃款塞。三年,坤帖木儿亦遣人款北平”。
; L% P$ e& K& \" R3 ?3 q5 W. r4 A# N; z- j$ F
塞上患虏始于洪武二十一年,而诸王勋臣相继讨虏出塞者,为数众多。但这些人中,最年青和最得志的一个人,是当时尚为世子的朱有燉,他不仅出巡了北方边塞,而且还率领精锐部队独当一面。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青年王子,竟能担当如此重任,也真可说得上是叱吒风云,少年英武了。
% y! z2 A) Q. f* G7 M& f
! a2 e1 [6 K# y- R/ I 祖父朱元璋早于他人封朱有燉为世子,又接到宫中读书;父亲朱橚为他专辟学堂、延请名师;祖父和父亲安排他从军边塞,如此种种,都表明祖父和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在政治、军事上大有作为。3 {" b) s# E( R6 O( G, g, U
) S; p$ y$ H0 X& J' p0 y
“靖难”之役。朱棣从亲侄儿的手中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而朱有燉之父朱橚也被卷入“靖难”这场政治斗争中。《明史》卷一一六记:“建文初,以橚燕王母弟,颇疑惮之” 朱橚因为有和朱棣勾结的嫌疑,而且事实上应该也确实是勾结了,被建文帝下令囚禁起来;3 d/ z: S3 |/ d
0 m. U9 t+ V# Z2 O 朱有燉此期间,四处奔走游说,托人开释父罪。最后和父亲一起被流放到云南。
+ R4 u5 G: T7 K( p2 Q
; X5 s4 ^/ l4 g+ Q9 ~ 朱棣夺得天下后,特意制作“纯孝歌”褒奖他:0 `9 e1 c. Y4 p5 M
' o/ j& I/ i$ j/ C( E3 D “朕闻至孝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匹夫匹妇一念诚切,金石可贯,豚鱼可孚,载之方策,倍不诬也。矧于死生之际,所处尤甚。古今孝子欲代父死者几何人哉?建文用谗者,诬构尔父,逮尔父子至京,备极苦辱。朱有燉不忍父之无辜,遂自承伏言。父不知状,以死自期,略无怖色。建文由是窜尔云南,穷困万状,终无悔辞。兹非能处死生之际,庶几古人之至孝也。”4 Y3 r3 O, o7 b( ~! i y
0 L8 `! V3 j0 I9 ?* R% n% q: u
朱有燉成长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族内部的权利争斗,骨肉相残;伴随着文臣武将和许多无辜者的人头落地。耳闻目睹这些宫廷斗争、鲜血淋淋的屠杀,他为之震动,深深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恐怖,不寒而栗,并产生惧怕和厌倦的情绪,痛定思痛,决定远离政治,开始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小,向他叔父宁献王朱权学习,潜心于戏剧和学术之中
. t B5 N" V" O( i( i5 i- H1 i8 Q7 e1 l+ B4 ]- s6 _3 Y! i
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忧患得失,实在不必挂心,在这扰攘的世界里,虚诞的人生中,只有顺从天命,随缘而过,人才会得到快乐和幸福。散曲北调[山坡羊]八首,足以说明他以上的这种思想,现录其中两首如下:" x6 r% B& O6 [. q& @) m [$ r
9 o3 ?: h3 k; Q 膏粱供奉,寰区知重,浮生自赏皆无用。德尊重,禄盈丰,浑如一枕黄粱梦,迷到老来才自懂。功也是空,名也是空。
4 B& Z: l; B" G; J1 k: h, X5 M& L" U9 K7 j! U
人活百岁疏狂一世,谢安携出东山妓。管弦催,洒盈杯,花前醉了重还醉。休使心机图
$ w0 Q1 O+ J+ I2 I h/ b/ d
6 C3 v7 P4 i& {" a3 q( e+ p 甚的?花也笑你!人也笑你!
; |( I. |% T; M6 u5 w7 V$ ?# O% I: i; S! [; I: ]1 ?. }) I2 ?
最能代表他晚年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况的是他的《清江引·题隐居》:
/ V: }& h" w7 S- h3 e
7 |% f l6 y: }2 Y9 ], y 些儿名利争甚的,枉了著筋力。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靠蒲团坐观今古书,赓和新诗句。浓煎凤随茶,细割羊头肉,与江湖做些风月主。* _% l3 }& }6 z* B% B$ h R! w
9 y4 Q( i$ N8 `6 Z6 w 朱有燉为人仁厚、诚心向善,也颇值得称道。首先,他对自己的妻妾们爱惜有加,和正妃巩氏伉俪情深。他最喜爱的宫女夏云英去世,他在万分痛苦之际,亲自为其做墓志铭一篇。甚至对宫中的侍女们也非常关心,在他病重时,还上书朝廷请求在他身后下诏免掉夫死妻殉的这件人间惨事,并且让那些在他府中年少有父母的宫女们,回她们自己的家,被后人认为“英宗皇帝之除殉葬,概本于宪王有燉之奏也”。 足见朱有燉的宅心仁厚。
. D6 L: ~! d7 [! H! l, u5 ^7 J6 J# d, O& ] T/ r1 U$ i o
朱有燉还有关心下层劳动者疾苦的人间情怀。农民收麦子,遇阴雨连天,他就写[南曲柳摇金叹农夫],希望西风赶紧“先把满天云送”。- E; q Q" q5 }& z) G# P. j8 R2 i
& F/ M, a* H6 l( d 朱有燉在戏曲史上的价值,主要在于他的剧本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语言朴素生动,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如探子报告等;他在体制上基本上打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本加一人主唱的成法,经常出现合唱、轮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二人对唱等形式,几乎把南曲中所有的唱法包括了。0 n) \7 f6 I# P2 F0 D" [9 v5 B1 b
0 V, a" g. o3 Z+ b2 {- w 他的剧作曲词流畅,音律合谐,着重歌舞,便于演出。- o% y) O6 `! t# `7 A
) M+ m: x" e5 s1 p* _1 R" {
所作杂剧有《牡丹品》、《八仙庆寿》、《小桃红》、《烟花梦》、《团园梦》、《豹 子和尚》等31种,总名《诚斋乐府》,被推为明代第一杂剧作家。另著有《诚斋牡丹百咏》 、《诚斋录》、《诚斋新录》等。
; u9 ]4 l& N. Q$ {; y# B) N# C& k/ C
他是最后一位北曲大家。在他之后,北曲作家虽不乏其人,象康海、王九思、徐渭等,但无人能象朱有燉这样,写下如此丰富多彩、艺术水平精湛的传世之作,也无人能象朱有燉这样如此执着地将北曲杂剧的创作与自己的生命相始终,也无人能象朱有燉这样再次将北曲杂剧发扬广大,使北曲杂剧的舞台生命得以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称朱有燉为最后一位北曲大家是当之无愧的。9 w) p) b" M0 _' L5 R6 z: v, T
9 H3 ~7 y: s- O) m% W$ T
/ \/ ^+ _% f' Q. K
& }$ D" |7 t4 q" m+ k9 J 9 G: N3 i& v P; C
0 p) q5 b0 b4 @3 |$ q- z 朱载堉(1536-1610):一位受世界瞩目的皇族文化巨人,明代大数学家,大音乐家,大物理学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天文历法学家7 O8 J; g+ U9 x. e8 q
* [& a& ~( o. U( l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
1 x" W# n4 T% ^0 G9 x# A# E
- v3 W+ X- U0 v* h* o: Z( Z* z: L3 ]* ^ 载堉早年跟随何塘学习天文、算术。嘉庆19年,其父遭诬陷下狱,朱载堉亦受牵连,离开王府,另筑土屋独居19年,一心钻研乐、律、数学和历学,后来其父冤情被昭雪,他七次上疏不愿继承王位,经皇帝批准,与儿子朱翊锡一起终身享受世子、世孙的俸禄。
6 |: L: ]+ f$ g0 g
1 E2 w& X# M, l3 f- e- j 经过多年研究,朱载堉著书20余部, ?+ f7 {. N) Y! b$ a. |
/ N( L5 o& Q- m6 h# u 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明代乐律家朱载堉' F( }+ Q' A: L" O+ X- Z
. @3 i0 D8 n2 f/ a! D, S# O 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位创立“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和音准的科学家,是我国伟大的音乐理论家、教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0 O' `7 `6 l) F G6 b
- ?6 Y3 z* D* T& I 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朱载堉诞生在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城区的明郑恭王府,是郑恭王朱厚烷的嫡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5岁时,因皇族之间的权力纷争,其父朱厚烷被陷入狱。为抗议明朝政治的不公与腐败,朱载堉愤然离开王宫,在附近山上筑了一间简陋土屋,在那里独居数十年,不问政治,避开尘世,以超人的毅力从事音乐、艺术、天文、历算的研究。
( z& }" {1 s& V3 A0 P1 g( z7 X) a- O H! g
朱载堉敢于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和实验,呕心沥血,刻苦求真。他把多部算盘连接起来使用,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提出了“异径管说”,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朱载堉通过精密的计算与实验,创立了一种新律制“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程律、新法密律,解决了几千年来前人一直未能解决的乐律难题。现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十二平均律仍被广泛应用。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是朱载堉对世界音乐理论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华人民族的骄傲。他还在我国历史上首创“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和舞图。
$ X- Z, p% G' l% u6 ], j, Q3 \
! Q0 ~9 P/ N5 M 他先后写出《瑟谱》、《乐律全书》、《律学新说》、《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等一系列音乐理论著作。其中《律学新说》是一部不朽的音乐著作,影响最大。但当在71岁时将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被朝廷束之高阁,未受到重视。4 q8 N1 c, s4 j! K1 ^
$ x0 X. q9 ^* R# E6 v
朱载堉在天文、算学等方面也硕果累累。在天文学上,万历九年他完成了历学著作《律历融通》。之后,他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部新历《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他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和水银的比重,其精确度几乎与现在国际通用值相同。在算学上,他首次运用珠算进行开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 S+ {/ t( u/ u; p
0 [* l; X2 q5 h8 w 朱载堉的理论是世界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又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在美术、哲学、文学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 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 j+ [, q; {$ B( W7 B8 g8 P( F! L5 W
0 H9 q* u6 N) Z# @' N- i- j8 i
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4 v2 r) Z9 ?' s6 n' E+ @
- _2 T8 G' W- T, ~8 k9 C0 }9 [" ^
朱载堉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提出了“异径管说”,并以此为据,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2 z/ ~; T1 X4 F$ I% {* I+ U# \' l
( H8 _ ~* a: `7 c& q& a/ q1 U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十二平均律一经出现,世界上有十分之八九的乐器发音和理论标准都是参照十二平均律的。比如说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就是依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发明的。 - _0 M, F; P8 n& f6 M" I% j
4 y. Z2 ^, t" v3 E9 _8 j( @7 c 17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根号2开12次方”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巴赫根据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如果把巴赫称为钢琴之父的话,朱载堉便可以称为钢琴之祖了。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就没法演唱,因为此曲里面有转两个八度的音。
: O1 ?2 U' L" C L0 F, t
) R% j" {' ~, N% H 朱载堉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也是离不开十二平均律的。他用数学表达式,表述了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参数。 ' W [7 D; a+ y6 t+ x" }# F- o
' \/ s& Q6 X4 l( ~- k
400多年前,朱载堉就能把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24位有效数字。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有这样一个推算:现代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把这些数据按照朱载堉的方法再演算一遍,需要55年。 " l$ j( ~+ S: U% }
$ t1 s+ T$ m9 j9 W8 \: ]
55年,这是一个人的一生啊! % w. {) h% E2 F1 r# ]
$ n) s/ a5 y9 J* e& \: s9 s3 I2 ` 朱载堉不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数学家,还在天文历法、美术、舞蹈、哲学等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朱载堉的不少学术成果,在现代科技中还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中外学者惊叹他为“不可思异的异人”,尊崇为东方文化的“圣人”。朱载堉,是真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 Y& N a$ V# m# l! o
9 Z& n% y" }7 |0 |$ ]
据说,载堉坟前先后立过三次碑。为什么呢?原来,据说载堉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是个精通医术的名医。曾为乡邻们治愈过噎食病(食道癌),许多人闻讯后千里迢迢来请医求药,可郑王已经去世。眼看治病无望,他们在坟上祭奠之后,就把载堉的墓碑敲了一小块,回去研成粉末,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真似灵丹妙药。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说是郑王碑显灵,病家都来载堉坟前寻药,就连过往的客商,也要捎一点回去,时间久了,你敲一块,他敲一块,墓碑岂有不碎之理? 2 k H, X' T" ?% I5 s
8 a* T& [ l5 L) a$ b( \" t+ k5 r
老百姓用传说来纪念一位王子,历三四百年而不衰,这除朱载堉而外,恐怕很难找到类同的例子。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学者的创造,把科学的智慧、艺术的魅力,解释成一种神奇的力量。旧时代的人对于自己喜爱、尊敬的人物,推到极致便为神为佛。朱载堉的丰碑矗立在人民的口头创作之中,这座丰碑在是朱载堉用自己的生命雕刻出来的。
# H& _# d0 U6 A' Z1 y
& ]5 i* |8 K* m" J+ C* m" Z* o1 M 朱载堉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家、发明家。5 {% {/ ^$ Y$ K
1 h/ F, d" m: G# ~ 由于其一生布衣蔬食,礼贤下士,且高风让国,所以在怀庆府一带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爱戴,称他为“布衣王爷”、“郑贤王”。 W# O& s9 u5 @
x# ^) J4 [8 _$ M' c; V& D
传统习惯如此顽固,对三分损益法无比虔诚,以致听到朱载堉新法密率的人几乎都认为此说荒谬绝伦。
0 b( z0 Y8 G& B; t* i" k! B$ D7 Q4 X) _: O# s6 V- [4 W
由清朝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虽然对明代乐律多有述说,但就是这样一部史籍,也未曾提及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2 I$ c3 F3 R% f) b9 K% G7 h( M( g! b0 ?% z9 K W" n
乾隆皇帝该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暴君和昏君,但这个圣明的乾隆帝,在现代电视剧里领尽风骚,却把朱载堉的律学理论糟蹋得一无是处。4 ~) C4 A* t: X, {
" L0 H' \- Q& v2 B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撰了《律吕正义后编》,共120卷。这本御制“后编”,条陈了朱载堉律学的“十大罪状”,以问答的形式将其斥为“臆说”。) H5 K& T. Z& O4 Z
% U) a; @ G% X# @+ ] “(问曰)……明郑世子载堉,不宗黄钟九寸、不用三分损益、不拘隔八相生、不取围径皆同,何也?曰,此载堉之臆说也!”. j$ U8 U% K- b+ n" b0 x8 K
6 |4 {: V! X" [% y
乾隆组织一帮文人,反驳朱载堉的主要理由,称之为十条“臆说”的理由,就是拿他的理论与古代相比,这样,古法自然没有与之相合者。
8 X! F7 @5 ]2 l" G7 m1 q+ k h
) c2 X3 m7 s) | 在乾隆们看来,古人没有说过的当然不能说,古人没有做过的当然也不能做,创立新说,提倡新事,就是“臆说”,就是大逆不道。
- c! n9 Q# p o/ E( t
3 a4 b U3 K L! V' a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也大多称载堉“文饰其词”。
- J* e* u; Y& R" L$ J
5 N) ~+ z9 H+ u) P# H8 U 在《律吕正义后编》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影响下,19世纪的100年间极少有人敢说十二平均律的好处。
% c0 _4 @; a0 G# {% o7 \ {5 a2 [& s; Y5 e; K
即便是能够看出朱载堉十二平均律要义所在的乐律家,也仍然死守教条,认为它不如三分损益法好。
6 I$ t$ ~2 _# {. Z- c S9 h3 s5 {, f& F: ]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朱载堉音律理论受到冷落甚至遭到激烈反对的时候,实际上它又影响了清代几百年的乐律理论家,那些谩骂他最厉害的人,又恰恰是最受他影响的人。
+ s- k6 i( M$ ^7 x8 n3 A3 m( S3 h8 d4 Q9 e u+ I( v* }4 r7 o
清康熙帝、乾隆帝前后编纂的《律吕正义》,“实系剽窃朱氏之唾余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对《乐律全书》的评价中,也说:“圣祖仁皇帝,备采其说。”6 }1 l0 }. X& A
L5 {8 _" i. Y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专家戴念祖先生认为,至少在默森发现平均律前,朱载堉的研究成果已传到西方。
" n5 ~2 V1 z& l" O5 Q. `
_% F3 s! p( {( u2 E6 _) v 从朱载堉完成十二平均律的1581年到默森完成同样发现的1636年,正是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兴盛期。
/ S# U; _, _ N- X
5 T0 c* e& c. G X1 a3 [ 1565年,耶稣会会士在中国澳门成立教会,训练传教士,研习中国书,从这个教会很快就发出一股书简的洪流,将中国文化的实质内容告知西方世界。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在澳门学习中文,此后,先后有葡萄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
" t k& l$ l( F( l( h
; g* s7 @( f4 B# J 他们中不少人受到明朝的赏赐,当1600年利玛窦、庞迪我等人携带贡品谒见神宗皇帝时,神宗皇帝待以上宾之礼,允许他们在京师居住。+ v! K4 i1 `: y5 ^
2 s7 Y" V# k7 v6 ~! ~
在士大夫们向传教士们学习科技知识时,也不断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 }) Q" a3 ] J% N8 @
7 J6 P' b" {' F( L6 C- W
其时正值朱载堉在1595年和1606年分别将其著作进呈朝廷时期,这样传教士们自然会得到相关信息。另外,金尼阁传教士曾于1613~1617年返回欧洲,在中国期间,他曾进入河南传教3个月,其后又不断往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而朱载堉居住的郑王封地怀庆府,正在金尼阁旅行传教的路上。
( z/ g! p: t+ C2 S" D5 q4 P& y3 l1 w3 F0 ]
明代修编《崇祯历书》,皇家天文机构曾先后聘请多个西方传教士参与编修,而当时参与编修的必须是通晓中西方数学和音乐的。
2 F7 K; `0 Y3 W+ i T! M Q9 ~" W/ A Z l9 ~% r- }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跨海越洋,走向西方。0 o" f i; U7 O' d% L* I/ \
1 ]: H; }; q5 b- O- D1 E6 Q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传播到欧洲后,为欧洲学术界所惊叹。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2 @9 R, ]( T k6 e2 j
0 {$ q( Z) G+ ^, _7 b# X# G3 H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则称:“平心而论,在过去的300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但是还没有得到传播的证据。第一个使平均律在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于中国。”. ^9 }4 K( M3 D: i! Y& L- L0 ]
, d% q2 D% q2 G- Z
比利时的马容说:“在管径大小这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王子载堉虽然没有解释他的原理,只把数字给了我们,我们不难推想而知,而且我们已照样制作了律管,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证明这学理的精确。”* a. ]/ `7 C) Z( D
' m% ^# V* G! `1 ` 也许正因此,欧洲人称朱载堉为“神人”。在日本和东南亚,朱载堉则被称为“异人”。
5 l+ ]6 A+ F+ e. n% f/ t4 T5 m! W5 W$ L% W6 \+ @, u1 R) Y" y
9 ]/ M- t9 {( S+ T+ N" e: i9 }. g- s6 k2 i/ |
- V) Z, a0 V, }# H. l5 Y |/ @2 N6 X0 i
朱载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巨匠2 V8 N$ C0 b2 B2 o! e
5 O! q( K1 k; Z9 T
2004年4月3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U) V. i d& W* z; I2 n% j6 J
* B: m. i5 c5 g5 x0 Q' e6 O1 z3 p2 N
0 V, l r ]5 H) O: p
/ ?7 x7 Z2 ~& F# K- y- |, _: T 浙江在线记者29日焦作报道 朱载堉,是谁?也许很多人第一眼看见这个名字会这样问。的确,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全人类都作出重大贡献、却又是一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巨匠来说,他的确是不为大家所熟悉。
# l. H7 R: Y% o
" i. Y0 ]# r* t 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河南焦作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参观访问。3 v7 P9 L7 k3 h: R+ b
5 O: X: k8 @: a, `# R; c/ ^3 a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又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这是一个不好爵位好科学的特殊的皇家成员。他一生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舞蹈、乐器制作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他名声大噪的是“十二平均律”。到了现在,许多科学家动用许多先进的计算手段和技术,也没能把他的“十二平均律”有所改进或者是推翻。至今包括钢琴在内的许多乐器调音还依然遵循这一规律9 j2 O2 Y. m/ U
' [1 B" e- P6 T 在数学上,他还用算盘计算了开平方根和立方根,为了计算十二平均律,他动用了双联八十一档的超级大算盘。此外还提出了现在的大型团体操的雏形,制作了乐器、重新计算了一年的天数,和现在的数据相比只误差17~21秒……
4 w* k; L- f: H: l* {4 p2 A& x, G% f# M ?) Q: K; c* b1 \
朱载堉,可谓是当时的一代奇才,可是他的研究成果的遭遇着实让人心酸。这一名字何时不再意味着墙内开花墙外香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