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公元前奏551年~公元前面479年),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丘,安仲尼,鲁国人。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他们15岁就“志于学”,好学不倦,时人称赞他“博学”。年轻时孔子曾经做过官,因颇有政绩,而升为司空和大司寇。30多岁时他创立私学开始收徒讲学。后来由于鲁国政治变乱,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期间孔子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未被采用。公元前面484年,季康子迎孔子归鲁。孔子晚年仍 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公元前面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将其思想言行整理后记载在《论语》中。1 i0 G9 U' R7 A% L; D2 j
" v* R/ H) r% Z$ f v, Y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 O s: K; Y3 f5 s* m/ a( u9 j! j! L/ [3 _3 T5 W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内容,以“礼”为具体规范。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爱是人的本性,但由于人社会地位有尊卑高低之分,人们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便出现了爱有差等。孔子承认爱有差等的客观现实,但他提出“泛爱众而亲仁”,要求把爱爱心推己及人。孔子的仁也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施行“德政”。! z0 n) X8 {6 C v7 Z7 }+ N
3 Q/ i. F: }: `1 @ b 与“仁”互为表里的“礼”也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伦理道德。孔子训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道德原则来指导政治活动,才能真正,管好国家,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则格。”
! [1 u- K! \% ]( D; Y, r/ c' o+ }! r0 `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反对过激的言行。
; Y+ A9 j* `/ I- x) E1 g& c$ k/ v1 N( j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并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相 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 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a2 [- r- q4 G) j/ J3 U
/ l8 d0 ^+ }# P, e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华民族的心理、风俗、习惯的形成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古代伦理理道德的形成。孔子也因此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