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空空.

南传法句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頑強不馴的年輕沙彌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當的人為友,
寧可獨居,也不要與愚癡的人為伍(註)。


  大迦葉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時,有兩位年輕沙彌追隨他修習。其中一位恭敬、服從又盡責。另一位則付之闕如,每當大迦葉尊者告誡他不可疏忽職責時,他總是覺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大迦葉尊者的一個信徒家去,騙他們說,大迦葉尊者生病了,他們就交給他特別的食物,請他拿回去給大迦葉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這些特別的食物。事發之後,大迦葉尊者為這件事告誡他時,他非常生氣。第二天,大迦葉尊者外出化緣時,這頑強、愚蠢的年輕沙彌留在精舍裡,竟然打破所有的鍋子,並且放火燒了精舍。後來,王舍城來的一位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大迦葉尊者最好獨居,也不要和造成這麼多問題的愚人共處一室。

(註)智者出於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況時,可以與愚癡的人來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吝嗇富翁的命運
無明的人以為:
  「這是我兒子,這是我的財富。」
  所以安全無虞(譯註);
事實上,
  此身不為己有,更何況兒子和財富呢!

  阿難達是舍衛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卻吝於布施。他常常對兒子牧拉斯里說:「不要自以為有錢,我們不應該花錢,反而要更努力累積財富,否則,財產會日漸減少。」他甚至在屋裡埋藏了五甕的金幣,但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告訴兒子埋藏的地點。

  富人死後,往生到離舍衛城不遠的乞丐村。從他投胎的母親開始懷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減少,他們認為其中一定有個不祥的人,就逐步過濾,最後判斷這懷孕的婦女就是禍首,她於是被驅逐離開村子。後來這婦女生下一個醜陋、人見人厭的兒子。每次她單獨外出乞討,就能得到與從前一樣多的施捨,但若帶著兒子一起乞討時,就什麼也得不到。所以等兒子長大後,她就要兒子單獨外出乞討。當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時,他前世的孫子們看見他醜陋的外表時,心生恐懼,就叫僕人把他趕走。

  這時候,也在城裡化緣的佛陀看見這件事情,就叫阿難前去請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兒子)前來一談。佛陀告訴牧拉斯里,這年輕的乞丐實際上是他前世的父親,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甕金幣,牧拉斯里這才相信。此後,他就成為佛陀虔誠的信徒。

譯註:了參法師的《南傳法句經》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譯本皆作:「愚人如是擔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分辨愚癡的人
自知愚癡的人,其實是聰明的人。
愚癡卻自以為聰明的人,真正是愚癡的人。

  有一次,兩位小偷與一群信徒,前往祇樹給孤獨園聽聞佛陀說法。其中一位專心聞法,所以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卻不用心,反而到處偷取信徒的錢財。佛陀說法後,兩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這時候,他嘲諷不偷錢的小偷:「是呀!你很聰明,但你沒有錢買東西來煮!」不偷錢的小偷聽到同伴的話,自忖道:「他多麼愚蠢,居然自認聰明。」不偷錢的小偷就和一些親朋到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說:愚人若自知愚昧,基於這份自知,至少可認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認聰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領悟佛法的癡人
真正的痴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
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偈 64)

  優達夷比丘喜歡坐在講經說法的講台上。有一次,一群來訪的比丘誤認他也是學養豐富的比丘,就向他請教五蘊,但優達夷卻無法作答。因為他對佛法一無所知,來訪的比丘們訝異於居然有人與佛陀共住,卻對心、五蘊與六根如此無知。

  佛陀向他們說:「真正的癡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領悟佛法
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但能很快領悟佛法,
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 (偈 65)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夥年輕人與一位妓女在林子裡嬉戲,後來在稍事休息的時候,妓女偷拿他們的首飾而逃走了。他們就在林子裡到處找她,卻遇見佛陀,他們於是停止尋找,留下來專心聽佛陀說法。聽完後,他們就出家,加入僧伽並追隨佛陀回祇樹給孤獨園。在精舍裡,他們持律嚴謹,後來當他們聽聞佛陀講解《無始相應經》時,全都證得阿羅漢果。

  當其他的比丘談到這些年輕比丘這麼快就證得阿羅漢果時,佛陀解釋說,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也可以很輕易領悟佛法,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
無明的愚人自作孽,到處造作惡業,而受惡報。(偈66)


  痲瘋患者殊帕普達專心聽聞佛陀說法後,很快就領悟佛法。當聽法的人群散去時,他追隨佛陀回精舍,這時候,帝釋想測試他對三寶的信心,就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說:「你不過是個可憐人,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沒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寶,並且說三寶對你沒有任何用處,我馬上就給你巨大的財富。」

  殊帕普達回答道:「我決對不是個沒人可依靠的可憐蟲,我具有聖人所有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聽聞、施和慧。」

  兩人對話後,帝釋就到精舍,把他與殊帕普達之間的對話告訴佛陀。佛陀向他解釋說,即使千百個帝釋也很難左右殊帕普達對三寶的信心,使他遠離三寶。一會兒,殊帕普達也來了,他也向佛陀敘說相同的事。但他卻在從祇樹給孤獨園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這一意外是一惡靈主導的,該惡靈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達所殺,妓女因此發誓報復。殊帕普達的死訊傳到給孤獨園。比丘問佛陀,殊帕普達往生何處?佛陀說,他已經往生忉利天了,並且說殊帕普達的某一前世曾經毆打一位聖者,所以今生是痲瘋患者,但今生因為已經領悟佛法,於是滌清一切煩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拯救無知的農人
惡業是造作之後會後悔的業;
惡業是當接受業報時,使人涕泗縱橫的業。 (偈 67)

  有一天,幾個小偷在空曠野地分贓。分贓之後,他們就離開了,但卻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錢。

  當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觀察世間時,發現在那空曠地附近耕作的一位農夫會在當天領悟佛法,因此在阿難的陪同下前往該地。農夫看見佛陀時,向佛陀問訊,然後繼續耕作。這時候,佛陀看著裝滿錢的袋子向阿難說:
  「阿難!看啊!那隻奇毒的蛇。」
  阿難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隻劇毒的蛇。」
  說完後,佛陀與阿難就繼續上路。

  農夫聽完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後,就去檢查是否真有毒蛇,結果發現是一袋子的錢。他拿起袋子,並把它藏起來。這時候,被搶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來,他們順著農夫的腳跡找到農夫和錢,就將農夫痛打一頓,並把他抓到國王那裡去,國王也判他死刑。

  農夫因此被解送到墳場去,準備受刑,但農夫一直呢喃著:
  「『阿難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隻劇毒的蛇。』」

  行刑的人聽見農人一路上都重複這些話,十分困惑,就把農夫解回,交給國王,並報告這件事,國王猜想農夫可能想請佛陀作證。就帶著農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國王說明整件事情的經過,國王聽完後,說:
  「這農夫若不祈求佛陀證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殺了。」

  佛陀如此回答國王的話:「智者不做會令人後悔的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堅定的插花匠
善業是造作之後不會後悔的業;
善業是接受業報時,滿心歡喜的業。 (偈 68)

  須瑪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應頻婆裟羅王茉莉花。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宮的路上,他遇見佛陀與比丘們入城化緣。剎那間,他內心產生強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養佛陀。他立刻下定決心,不管國王是否因此驅逐他離開國土或是殺害他,他都要獻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誠的心供養這些茉莉花。佛陀與比丘們於是在花團錦簇下進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來頂禮問訊。這種場景讓須瑪那整個身心充滿法喜。

  須瑪那的妻子向國王說,她丈夫未能將花送至王宮這件事與她無關。然而,事實上,國王很高興須瑪那能用鮮花供養佛陀,國王也利用這次機會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

  供養之後,佛陀一行人回去給孤獨園。國王就召喚須瑪那到王宮來,稱讚他對佛陀的虔誠信念及供養鮮花的勇氣,並大大獎賞他一番。

  而在給孤獨園的阿難尊者則問佛陀,須瑪那能從他的供養得到什麼法益?佛陀解釋說,須瑪那不顧身家安危,而用鮮花供養,因此不會墮落四種惡趣。最後,他也一定會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愚癡的比丘追求種種虛榮:
在僧伽中坐上座,
成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禮敬。

愚癡的人心中惦著的是:
「讓其他比丘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論大小,
因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
所以貪與慢增長。

  希達有一次遇見摩訶那摩尊者--最早的五比丘之一正在化緣,就邀請他到家中供養。供養後,他接著聽摩訶那摩說法,聽完之後,他就領悟了佛法。後來,他在他的芒果園裡興建了一座精舍,來供養、照顧所有前往該精舍的比丘,而殊達瑪比丘則是常住比丘。

  有一天,佛陀的兩大弟子─大目犍連與舍利弗到希達興建的精舍來。希達在聽完舍利弗的說法後,即證得三果。他就邀請兩人於第二天到家中供養。他也邀請殊達瑪,卻被拒絕,殊達瑪說:「你是先邀請他們兩位,才邀請我的。」希達再度邀請時,殊達瑪仍然不肯。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達瑪卻出現在希達家門口,這時候,希達再次邀請他入內供養,他依然拒絕,並且說自己正在化緣,絕不坐下。可是,當他看見供養的食物時,卻嫉妒大目犍連和舍利弗,再也無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罵希達並宣稱:「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說完話後,氣匆匆地離開了。

  殊達瑪後來向佛陀敘說整件事的經過。佛陀告誡他:「你已經打擊這位虔誠又慷慨布施的信徒了。你必須回去找希達,確實向他認錯 」殊達瑪遵照佛陀的教誨去做。但希達卻認為殊達瑪必須先了解他錯誤的地方,才願意接受他的道歉。殊達瑪只好又回精舍去,佛陀告誨他:
  「修持好的比丘不能執著,不能自誇:『這是我的精舍,這是我的地盤,我的信徒等』。比丘若執著這種想法,貪愛、貢高之心就會熾盛。」

  殊達瑪聽完佛陀的教誨後,再次前往希達家,這次他們倆人和好如初。幾天後,殊達瑪就證得阿羅漢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贏得眾人敬仰的沙彌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
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

佛陀的弟子應該明白這種道理,
不應該貪戀世間利益,
應該修習出離心(註)

  提沙的父親是舍衛城中名聲顯赫的人,也經常在家中供養舍利弗。所以,提沙很小的時候,就見過舍利弗很多次。七歲時,他就出家,在舍利弗的座下為沙彌。當他停留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很多親朋好友都攜帶很多的禮物和供養品來探望他,他卻覺得這些探視十分累人。所以,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他就到森林裡的一處精舍去。在那裡,如果有村民要供養他任何東西,他只說:「願你幸福,早日解脫生命的苦痛!」然後,就繼續精進禪修觀想,也因此,三個月後,就證得聖果。

  結夏安居結束後,舍利弗、大目犍連和長老比丘多人來探視他。村民也趁機請舍利弗說法,舍利弗予以婉拒,但指定提沙代為說法,村民則說:「提沙只會說:『願你幸福,早日解脫生命的苦痛!』」所以他們要求舍利弗另外派別人。但舍利弗堅持指定由提沙說法,提沙於是開始說法。

  提沙說完法時,晨曦已經初起,舍利弗擊掌讚嘆提沙精彩的說法,村民也深受感動。提沙對佛法深入的了解讓他們感到驚訝,他們因此慶幸提沙能住在他們村子裡。有些人則對提沙不早些出來說法感到遺憾。

  這時候,佛陀在給孤獨園裡,透過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現身來化解村民的誤解。佛陀到達村子的時候,村民正在準備供養的食物,村民就趁機供養佛陀。供養後,佛陀告訴村民:「各位都很幸運,提沙能住在你們村子裡。也由於提沙在此的緣故,我、舍利弗、大目犍連、長老比丘和其他眾多比丘才會在此與各位相見。」佛陀的這番話,使村民們明白他們是何其幸運,便不再浪費時間去回想提沙尚未說法前的往事。

備註:出離有三層意義:
1. 出離群眾;
2. 心靈上遠離貪愛;
3. 遠離緣起法,趣向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 16:3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