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孝庄皇太后一生经历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福临、康熙皇帝玄烨四代帝王。皇太极是她的丈夫,福临是她的儿子,玄烨是她的孙子。她富于魅力和心机,又颇具政治才干,但却满足于躲在幕后,辅佐儿孙。学者李亚平对孝庄人生的阐释值得一读。
) z4 [/ T5 h0 z+ R- [% d ]: ]# h* \# z
十三岁出嫁,为皇太极生育子女最多 6 O/ ?! d! x3 x3 ]2 i }; _+ e A
# A7 H: D: }/ d1 Z) ?8 s# M* g: @
孝庄皇太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部落。当时,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个人与家庭没有姓氏,部落的名称就是每一个人的姓氏。 0 G4 v9 Q/ |; O) h6 h6 C2 V
$ b7 ?! j5 \- e/ _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中,他们迎娶的蒙古女子人数多达53人,其中,迎娶与出嫁到科尔沁部的女子为最多,联姻对象包括了科尔沁所有部落和蒙古几乎所有重要一些部落的酋长。这种毋庸置疑的政治婚姻,帮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基本解除了来自北部与西北部的威胁。他们用这种婚姻,为自己建立起来一道漫长而广大的安全屏障。 0 x7 e5 B! F# @! X" c: i {
4 J+ m0 |% [) n" c; N) N在皇太极著名的崇德五宫中,位居第五位的永福宫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她在娘家的蒙古名字叫布木布泰。有人认为和喇嘛教教义有关,含有“出世之人”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布木布泰是当时蒙古人用来装东西的大口袋,是很重要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用粗制毛线编织而成。从当时游牧渔猎民族的习俗上判断,后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姑且存疑。 3 u* k, u7 @8 p% ~9 {$ a
# p" c& {8 z# F( h( U) s) D3 p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是在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的二月初二日。当时,她是虚岁13岁。她的丈夫皇太极比她大21岁,时年34岁。 3 v M$ x, Y7 l/ p8 b1 Q$ x( |
7 ?; C, |, R" e* @2 F
皇太极一生中共有25个子女,其中11个儿子,14个女儿。他究竟有多少位妃嫔,目前尚没有人能够给出精确答案。为他生育过子女从而记录在案的则有15位。布木布泰为皇太极生育过3个女儿,1个儿子,是为他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从这一点出发,应该说他们二人的感情可能还不错。不过,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对她和她的子女曾经给予过特殊的关爱与照顾。皇太极太忙,需要他瞻顾的军国大事太多,需要他关爱的女人及其子女也太多,这可能是他没有过多关照布木布泰的部分理由。
6 ?0 ^+ Z( v# W N& z. }9 P1 E2 Y3 i) N% O5 G8 r
精编“福临”神话“色降”洪承畴? ! z9 B! A; l( \( m8 S
. J& b7 P- ]/ A/ V4 p, h2 O史书谈到皇太极时,认为他“聪睿绝伦”。这种情形,很有可能是皇太极对于布木布泰———庄妃没有给予过多关爱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位庄妃的心机太多也太深。从两性心理来看,一般说来,那种心智能力极强并日理万机的男人,很难从性爱的角度喜欢一个心智能力同样强的女人。他们会因为双方太像而产生同性相斥。这种男人,渴望在女性那儿得到满足的,会是一种更加女性化的东西。
- m- D9 x# F2 ]* Q* R5 [- ?
8 ^6 R# j+ b: Z庄妃第一次表现出不凡的心机,是在福临出生前后。 0 X% j) d" T) x( v& P2 j
. z; s( k& u9 [& ?6 B, t& y0 T& a$ `有一个未经考证、但很多人愿意相信的说法,庄妃曾经拜范文程为老师,跟着他学习汉家文化。假如范文程曾经做过她的老师的话,这段时间应该足够教会她我国帝王政治文化传统的精髓了。 " R2 p0 J0 L& T; r5 r
6 H5 z \) Y1 _* b/ P3 Y) t大清朝皇室仅有的两例有关皇权的神话故事,均围绕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出生展开,而且都与庄妃———孝庄皇太后有关,这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神话,全部出自她本人和她的侍女之口。“天生福人”———福临降生的前后一段时间里,尽管庄妃———孝庄皇太后以后一再渲染这孩子出生前后的神奇特异,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曾经给予过福临和他的母亲任何特殊的关照,除了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之外。 $ v* ]& C* L/ L
. O d9 {7 l0 @. H/ f9 W' [庄妃———孝庄皇太后见诸史册的第二个事迹,便是有关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的故事。
8 }( X/ t* r0 X* K+ |+ M
9 i, Q5 u6 \" j D据说,皇太极为了拿下洪承畴,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将熟悉洪承畴的人找来,询问洪承畴一生为人有什么特点?回答说:好色。于是,皇太极挑选了几位美貌侍女前去诱惑,结果,依然碰了壁。最后,庄妃看到皇太极为此愁眉不展,便主动提出愿意去做劝降工作。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流传得极为广泛的故事。
0 S+ Z M1 }9 j# K+ X
4 u. X4 F' v% k. p) A& Y0 T史料记载,庄妃身穿侍婢丫环的服饰,来到囚禁洪承畴的三官庙。当时,洪承畴面对墙壁,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流泪,对她不理不睬。她告诉洪承畴,不忍看到一个英雄忍受绝食的折磨而痛苦地死去,因此,自己给他带来了毒药,使他可以迅速解除痛苦。然后,将被说成是毒药的人参汤喂到洪承畴嘴里,并百般劝导。最后,当洪承畴知道这位聪慧美貌的女子,竟然是大清帝国皇帝皇太极的妃子时,“始叩头请降”。随后,皇太极来到洪承畴的囚室,脱下自己穿着的貂皮大衣披到洪承畴身上,徐徐曰:“先生不会冷了吧?”洪承畴瞠目视之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遂翻身下跪。 ; L5 u H W0 g1 ]" m
3 S/ X3 j. h& e# D) f
关于这段故事,历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庄妃在三官庙中前后逗留了几天几夜,方才说服洪承畴投降,而有人认为庄妃是在一天一夜之间解决了问题。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段故事中出现的庄妃———孝庄皇太后,足够聪明机智,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应该算是没有辱没这位女士的智商。 ! F' U! |5 L# Q6 Y$ c8 [
. \, o! e' ~3 b7 K
在对待两性关系上,世界上并没有特别多的民族像中国当代文人这样假模假式而又心理阴暗。在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这是明清之后,头脑与心灵被孔孟之道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完全无法想像的。
1 a1 c% D9 R* N; V9 p' ]* j4 Y/ Z& p1 G. o* I" _
与多尔衮的关系迷雾重重 6 e. C/ P( G9 I( t
5 q' @! g2 Z) o* k" @+ V: G) f
与睿亲王多尔衮的关系,是孝庄皇太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她与多尔衮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经过如何,结局怎么样等几乎全部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2 q( Q T: I& E, D- V% O i( F u
至少从史书记载上看,在年龄上,她比多尔衮仅仅小四个月,差不多是同岁。她13岁嫁给皇太极,成为多尔衮的嫂子。第二年,14岁的多尔衮便迎娶了她的姑姑为妻,多尔衮又成了她的姑父。在盛行多种婚姻制度的蒙古与女真人中,这种情形十分常见。从实际情况判断,皇太极生前,她和多尔衮的交往可能只有很短暂的一段时日,就是在她嫁给皇太极而皇太极又没有继位为汗的一年多时间里。 ! A: O* R& G- H2 f8 k
4 [$ L' D/ X) p5 X3 H在满清王公贝勒中,多尔衮可能是除皇太极之外,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个人,他对汉文化的了解大约在众多王爷中也是最深的。以他的聪明机警,当庄妃———孝庄皇太后散布出福临降生前后的神话时,他可能在第一时间立刻就明白了这个女人想干什么。从而,在与豪格的尖锐对峙中,退而求其次,作出了推举福临的选择。
; `, \- Y6 N6 g( b, j/ |, b* t3 s! N9 F- L2 L7 l) L3 N
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就变得高度困难。皇太极继位之前,多尔衮的母亲被以努尔哈赤遗命为由殉死,在此期间,庄妃是否能够给予同年、并且已经结婚的多尔衮多方安慰,是一个很成疑问的话题。
2 k5 D+ X4 a- I% t: A& a7 f1 p/ I
因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去世,17年时间里,他们之间应该很难有私下交往的机会和可能。 9 w% Y+ y% K$ w) Y {
: X" I0 o# f. u+ k8 ~
当时,庄妃与多尔衮之间如果有过信息交换的话,也很有可能是极度隐秘,或者是通过庄妃的侍女苏麻喇姑进行的。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反倒有可能经常和此时已经成为两位太后之一的孝庄见面了。他以小皇帝福临名义发布的那些文告与命令,应该得到过这两位太后的鼎力支持。 " \6 k9 S% J1 D3 Y/ c( t) E
5 c+ P1 V9 e. ]: ~$ L. p, [: i
到北京以后,情形又截然不同。在那时的中国,他名义上是摄政王,他行使的根本就是皇帝的权力。 8 f7 U% v( l R3 Z* R7 n( p$ ~+ t
# h: T$ w# a4 r+ V4 ?5 B% G
此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之间,可能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这个时期,是从多尔衮定鼎中原后,迎接小皇帝福临与孝庄皇太后们迁都北京开始的。多尔衮奉献到孝庄皇太后面前的,是那伟大的、女真人一代代梦想的、锦绣江山。
4 F+ y- w! f! N) L5 F6 j0 H3 C* |* S. ^: Y9 g0 b I# {# h) Z
史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 H5 j; m& ^* H6 J5 `% b
9 f3 B z0 ^6 S! k5 [1 p A! d
按照礼部早已经安排好的时间表,皇帝和太后一行应该在顺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在通州只是迎入行殿短暂停留一下,然后,便前往北京。但实际上,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百官迎接至通州城外五里处,进入行殿,百官叩拜如仪后退出,摄政王留下与皇帝、皇太后叙话。不久,百官接到命令,皇帝一行旅途劳顿,决定当夜驻跸通州,次日一早起驾进京(《清世祖实录》卷八)。有历史学家认为,就是在这一天,时年32岁的孝庄皇太后,开始以自己的满腔柔情来回报同样是32岁的大英雄多尔衮。 9 m# i; a* Y! ^; _9 `' s
7 U* @' V7 \" a$ N. K顺治元年十月一日,第二次登基的福临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年初,加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尊为“皇父摄政王”。这种层层升级的尊崇,必定与多尔衮威权日重有关,也无法排除他与孝庄皇太后之间感情不断升温的可能。 # t# m1 V' W( N8 @! a1 F7 r& L. S* j! g+ b
d; w0 Q9 y7 G; R
清算多尔衮辅佐福临成就康熙
% U0 P2 m& k, V- k; a% y5 T/ i1 h, I1 M. D9 e' e# D# q0 ~
顺治八年二月,在清算多尔衮的疾风暴雨中,皇帝颁布煌煌诏书,指斥多尔衮的累累罪行,其中谈到了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等于公开承认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之间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假如不是成了公开的秘密,对于此类事情,皇家一般都是能瞒则瞒,能骗则骗的。果然,到康熙朝修《清世祖实录》时,在卷五十三条中,这一段便被删去了。有一种说法,说是太后与多尔衮大婚的诏书一直保留在大清官方的原始记录中,后来,到乾隆时代,纪晓岚在皇家档案馆中还曾经看到过,他建议乾隆皇帝为了皇家脸面考虑,把这些档案彻底销毁了。
( s8 m- I7 ?0 S' G
" j P; ?- c% T4 R7 x6 J这种情形表明,在当时的社会心理中,在满洲人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考虑了。而从汉族人那无数贞节牌坊来看,这对于太后本身和新王朝形象的杀伤力却极大。因此,才被弄得如此欲盖弥彰。若是今天还用这种思维看待此事的话,就不仅可疑,而且可笑了。 ' r3 r0 S! B' Y; b# V! |
3 }. E3 s% @! ?7 I/ Y
孝庄皇太后的这些做法,除了感情和报恩之外,一个最深切的动机,其实还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可惜,这小皇帝的一切来得都太过容易,他根本无法体谅母亲的苦心,使这一切反倒成了他憎恶多尔衮和自己母亲的心结。 ! u" _8 f% y' N$ n; y
" @" J8 I( L% n- S事实上,多尔衮可能也并不为此感谢孝庄皇太后。以睿亲王的聪敏睿智,大约他也早就看出了孝庄皇太后的心思。这可能是他做了“皇父摄政王”之后,时间刚过一年,便纳娶侄媳妇———前肃亲王豪格夫人的重要原因。大约也是他去世前一段时间里,长期在外,很少回北京的重要原因。 1 O' S$ l& I4 B6 e9 n8 f
6 y3 k D7 |# H) h. J5 M) h( j, j2 R顺治六年年底,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刚满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个月后,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夫人。当时,豪格死去不到两年。多尔衮死后,在汉族士大夫文人指责多尔衮用这种方式,继续报复已经死去一年多的豪格。孰不知,这个指责可能仍然是驴唇不对马嘴。多尔衮原来的王妃是皇太极正宫哲哲皇后的堂姐妹,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豪格的这位夫人则是多尔衮王妃的亲姐妹,也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子。在汉族人眼中,他们整个一个乱伦。
% r( o+ @6 \: A$ q; k) z7 t. ?5 ~' j
实际上,在盛行多种婚姻制度的蒙古人和满洲人看来,这种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婚姻既考虑到了经济利益,又照顾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寄托,是再好、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不理解的倒可能是汉族人———什么三从四德!什么贞节牌坊!
" k& @! `$ ?. m2 F7 B, D9 D# p1 e, i; w0 m* I8 ?' z2 V
事实上,多尔衮在这里报复的恐怕不是已经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给活着的孝庄皇太后看的。
1 _) z. u& y* f0 `% f( C, Y X" v# A1 l* }# w" U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13周岁,显然可以将孝庄皇太后看成是幕后主使人。清算的凶狠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憎恶与报复。
: d) ]" D8 }! ^/ ]9 z4 `( D
- Z3 k( ^" t' q8 X+ g. T因为,对于多尔衮所做的一切,皇太后不可能不面临人们疑虑的目光,从而陷入尴尬。她只有有效地将自己打扮成多尔衮跋扈和野心的受害者,方才可能摆脱这种尴尬。
6 G) e! X- {3 d1 F2 ^$ M7 e/ S7 k1 x9 }8 u) ]; F
十年后,孝庄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死时,他的遗诏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一手主持下定稿并布告天下的。在这篇遗诏中,用皇帝的口吻,列举了福临自己生前的十四项罪过,基本可以看成是一份皇帝的罪己诏。 % I6 q8 \' p9 y, D, r. ^7 ]+ e8 T, {
0 ^9 W" d( p2 k7 e9 {% ]& U' D顺治皇帝福临临死时,可能确实想要报复自己的这位母后。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这样,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将会在新皇帝继位后立即被边缘化,为新皇帝的母亲所取而代之。这是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此时,她很清楚,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就像顺治皇帝临死都不愿意看见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妃一样,福临可能也同样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因此,皇太后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满汉大臣们,轮番前去劝告皇帝改变心意,终无效果。于是,孝庄皇太后请出了深受皇帝敬重的德国的洋神父———汤若望。
, |- g! [4 _5 g) w8 D; F0 i
* }( x- J9 V. I, c$ m如今,在皇帝势将不起之际,汤若望前来问候。据说,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为继承人的想法。当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询问哪一个儿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时,汤若望回答说,应该选择已经出过痘、不再害怕天花的孩子。
! W# D0 Y) s, J7 ^2 }* u4 s8 D6 m
5 B4 m( O* C3 N这个孩子恰恰就是玄烨———康熙皇帝。
+ e8 x$ `6 m* e+ @
2 O$ h3 g/ ]9 K- i3 Q& O拒绝“垂帘”一生节俭死后盛名
* p3 G& y/ @7 Z- I' G
& Z! S2 s; Z% J2 [康熙继位之初,曾经有一个汉族秀才上书太皇太后,建议她垂帘听政,被太皇太后断然拒绝。在未来的岁月里,孝庄太皇太后以她对康熙皇帝的成功教养,赢得了皇帝、并通过皇帝赢得了历史与后代的尊敬。
7 }# S1 B, c, U$ y
0 f/ M1 ^8 Y9 }$ e9 b( D# {6 |0 f据说,晚年的孝庄皇太后自奉甚简。与明朝比较起来,皇宫中的开支与使用的太监、宫女仅仅是明朝的一个零头,平均起来大约还不到其百分之一。而就是在这种节俭的开支中,孝庄太皇太后还曾经多次将皇宫中积攒起来的银两,赈济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人民。她对康熙皇帝的教诲中,确实有一些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地方,这应该是她受到爱戴的原因。
) D" i( f' O r
. I0 D4 j' g% s" U8 p: Q. X据说,这位老太太在夏天避暑时,曾经去过多尔衮猝死的喀喇城,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附近。饱经沧桑、已是暮年的老人,来到故人之故地,不知会有那揪心的疼痛否? . s4 t% X% p5 i) f& B
, Y3 O. h: l* x( ^; r* _公元1688年,即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午夜时分,孝庄太皇太后病逝于北京紫禁城慈宁宫。去世前,她再一次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谜团,她叮嘱孙子康熙皇帝,不愿惊动自己奉安已久的丈夫皇太极,且眷恋儿子和孙子,因此,要求将自己葬在福临的陵墓附近。最后,终于安葬在位于今日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围墙外,与今天沈阳北陵的皇太极昭陵相对,号为昭西陵,从而,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
2 B- i4 \5 z6 c/ m: h/ z3 Z* ?% U) z# w; c9 y1 l! y) n* b
75岁的孝庄太皇太后,一生多姿多彩,却也无法不令人感慨万千:这老太太,可真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