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赣建功 8 `9 `0 @/ j2 ^
自1930年至1932年,在三年时间内,林彪率领的红四军纵横驰骋,战功卓著,声名鹊起。林彪的声望也已超过一般军事将领,与号称为“红军之狮”的彭德怀齐名,并驾齐驱,双峰对峙。
1 H1 X6 P! O+ _5 [, M2 g6 V. E. |
; N O9 g7 J0 M* d- @ 林彪和彭德怀是中央红军中的两员名将。一位外国友人在仔细比较了他俩的性格特征、处世风格和指挥才能之后,写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
9 ~+ @8 N1 ^& @# m' M# c4 X
/ a! O2 @. {: v: C$ I7 l7 J& ` 彭德怀一生中说话坦率,不转弯抹角。彭写文章措词明白有力,篇幅往往很长,言词诚恳而激烈,使人一听就了解他的观点。他的部下常说,“他和革命结了婚”。面对那些折磨他的人,他捶着桌子,厉声斥责他们,响声震动牢房的墙壁。“我什么都不怕”,他大声吼着,“你们可以枪毙我,你们的末日不远了”。8 w7 N# {6 p, U9 ]8 Q
, _; d, O& M0 C( V& Z 林彪看上去不像彭德怀那样直率和精力充沛。他比彭年轻八岁,长得十分瘦削,他的脸是椭圆形的,肤色浅黑,显得很清秀。彭经常和部下交谈,而林却同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对许多人来说,林似乎生性腼腆和含蓄。找不到称颂他对部下热情和爱护的故事。他在红军指挥官中的同事都尊敬他,但他一开口就是谈正经事。
4 [- D" X4 w/ F- w. v E X$ l8 c! J4 ^0 Y- [& a% |: x
毛手下的高级指挥官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配合得很好。林彪善于声东击西和隐蔽自己,善于奇袭和伏击,善于从侧翼和敌后发起进攻和使用计谋。他的胆量和善用疑兵超过了任何人。不过,据说他只在有十分把握时才出战。而彭德怀总是从正面进攻敌人,他打仗极为勇猛,对手一次又一次被消灭。彭认为打一场战斗,必须使得失相抵,或得大于失,要多缴获枪炮,多抓俘虏,并更多地把战俘转化为红军。这才算打好了仗。
8 P$ [$ Z0 W; Y* O( v! o. s. Z) `$ U5 }0 t8 `! s$ W1 T
事实上,从1932年春开始,林彪就暗自憋劲与彭德怀一试高低,一心要超过这位敦厚朴实的军团长。这是一场灵鹰与雄狮之间的、同志式的较量与竞争。
9 B0 D3 [: ?& B0 j: u1 x
; x6 s0 j8 m; ^3 V- X: _& l1932年春,聂荣臻走马上任,担任了红一军团的政治委员。2 R2 h. l; I; d. B+ b
% w1 ]0 Z$ t) Z( R9 Y' p' E 聂荣臻上任没几天,发现林彪有一个神秘的小本子,经常随身装在口袋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指挥的历次战役和战役中歼敌、俘虏、缴获战利品的数字。而一旦谈论到这些数字,林彪便立刻变得神采飞扬,他掏出小本子一页页往下念,平素木讷古板的脸上顿时容光焕发,他的部下便知道,“军团长又活了”。9 o A/ W1 R& I3 @
6 J' P% [8 N8 |- g 1933年春,林彪在他的小本子上,又写上了这样一行文字,“1933年2月,指挥黄陂、草台岗战役,歼敌三个师,俘获二万五千余人”。林彪为何对这次战役如此重视呢?
# ^0 h! j: J' G( L8 `, \ _# F( ^9 u4 I1 ]6 v$ L3 c
黄陂、草台岗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战役的全胜,使林彪善于组织大部队、大兵团作战的传闻更加为人们所折服,“常胜将军”的美名也不胫而走。有一次,当他的老部下吴法宪向他请教作战要诀时,林彪不无得意地引黄陂、草台岗伏击战为例,对吴法宪传授道:" y: d6 G3 F% x' g
6 @. W" U. n$ C" m
我有“常胜将军”的美名,这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事实上,我只有一种才能,我绝不把打赢一场战役的机会搞砸,这个机会绝对不能放过。机会一旦失去,就永远不会回来。! L; z- r0 X* `% u: D4 [3 |
- ~9 [) _/ [. C6 L
黄陂、草台岗战役的关键,是红军极其准确地把握住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稍纵即逝的一线机会。
- G5 S: j* O" D7 V3 y. ^( z' z# \2 X0 q" x5 }9 [( n! [
1932年冬,蒋介石调集五十万人马,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当时,毛泽东已被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逐出了在红军中的领导位置,剥夺了在政治和军事问题上的决策权。前线指挥由朱德、周恩来担任。“围剿”一开始,敌人主力即由西北向东南齐头并进,步步紧逼。到1933年2月初,敌中路军以十个师的兵力分三个纵队向南丰、广昌前进。12日,红军进攻南丰,示形于敌。敌军为救援南丰,与红军主力决战,以第一纵队之五十二、五十九师取道永丰、乐安向宜黄南部急进,将整个左翼裸露于红军的面前。
8 B% O8 O0 z s
4 O/ X; Q' f8 `' C0 y ]$ m 这时,红军总部当机立断,迅速命令红军主力自南丰撤退,隐蔽集中四五万优势兵力于黄陂以北地区,然后从两翼包抄北上。
1 T7 f, _' X$ P
1 n- z. T' e) W0 N) t
8 s) q) y! `! }% A& t按照总部的部署,红军部队兵分左、右两翼。左翼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第二十一军,进至黄陂一线设伏,整个左翼部队由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右翼为红五军团和第二十二军,负责阻击敌人和掩护红军右侧。 D1 e% |5 {4 E
: h" k: Q1 w3 |; b3 G; b
林彪作为此次战役战场指挥,在与彭德怀、董振堂等人商量后,决定左翼采取平行路线,隐蔽接敌,准备以伏击、侧击、兜击等手段,从左至右逐次消灭敌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大家约定,以林彪打响的枪声作为总攻信号。) Y' P b* n$ l# ~3 v d4 y
, ~4 O( X4 ~5 O2 | 2月下旬,适逢连日阴雨,白天山野昏暗,浓雾笼罩山头,不见人影,入夜则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加之道路泥泞,又粘又滑,给部队进入设伏阵地带来了很多困难。27日拂晓前,徐彦刚、罗瑞卿率七、九两个师和炮兵连在右,林彪、聂荣臻率十、十一两个师在左,同时进入阵地。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并进,在红一军团之后依次摆开。各师、团、营迅速展开,隐蔽于丛山密林之中。) |- J& B* g6 b5 X y' }. M
; a% n% y! l" V1 [+ h- V2 W 红一军团的军团部和红十一师指挥所设在一道山沟里。山沟东口便是大路,相距仅一千余米。由于红十一师位于谷口,很容易被敌人突破,林彪不放心。他亲自检查了十一师的阵地,要求他们加强西面火力。
+ K/ c8 H7 U4 e9 K' X1 o8 l6 k
- M% W6 e2 @$ r+ v, r1 W 清晨,四周群山幽静,山泉淙淙。八九点钟,太阳升起,浓雾逐渐消散。不一会,雾散天清,敌人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火力射程之内。. ?6 w4 p' s9 K2 U
, E# q3 f& ]/ @6 o: @) R6 | 首先过来的,是敌五十二师。全师二个旅四个团毫无戒备地从指挥所前走过。“打不打?”参谋请示林彪。( {7 P8 E- v: Z, H
8 S9 z4 A; @4 u+ } 林彪冷静地说:“等辎重部队。”他判断,敌人大部队行动不可能没有辎重部队。不出林彪所料,敌人辎重部队过来了。“打吧?!”参谋人员又请示。
9 U' p7 D; v2 B0 V+ s' b9 C: Z3 p% s: ~4 j
林彪仍是冷静地说:“等护卫团。”这样,等敌人全部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后,林彪才发出总攻信号。顿时,平素僻静的山谷里,枪炮声震耳欲聋,数万大军将敌人团团围住,使其动弹不得。经过三小时战斗,全歼敌五十二师。5 j( W7 G4 I) a! [( n
) {! P1 O- `2 b+ ?2 x 黄陂大捷后,林彪、聂荣臻又率红一军团和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二军及独立第五师进攻草台岗。战斗最激烈时,敌人派出飞机狂轰滥炸,一颗炸弹落到前沿指挥所,“轰”的一声,林彪被爆炸的气浪掀倒在地。但是,林彪没有受伤。
& q: l/ V& T7 p+ D0 D. ?' j: S* r4 R" _" C( L! v' j g, L
! v# x2 @7 K' a$ Y/ E攻占草台岗必须先占领黄柏岭。黄柏岭是紧靠草台岗南面的制高点,山坡陡峭,易守难攻。红四军十、十一师强攻多次,都被敌人居高临下地挡回。红一军团中,有三位师长负伤。战斗至下午三时,黄柏岭还未得手。这时,林彪决定使用预备队。他对红九师师长李聚奎说道:“从拂晓打到现在,还没拿下来。现在命令你们九师从正面山垭口突过去,限你们在两个小时内把它拿下来。”
2 _2 ?4 a& |# F/ ]& L' O& O; ]& J( K' }/ s$ _3 r- J
李聚奎想了想,对林彪说:“敌人只要两挺机枪就可以把口子封住,我们攻不上去。”
$ `. Y) P3 p! `0 A5 x$ \6 k
2 s+ c- t; l5 L9 D# t; u “那怎么办?”林彪问。/ j) L" z: \. w; m* `; }; |: ]
' m/ q9 Z. Q' `0 `9 q* s9 V9 v7 ~ 李聚奎建议以一个团正面强攻,以两个团从垭口左翼山梁攻上去。林彪听了这话,把李聚奎“”了一句:“你怎么不早说?”
, {- g) V! l7 H, [
8 Q" k2 z$ t: C# a' B7 a 按照这一部署,李聚奎率红九师迅速拿下了黄柏岭,然后又冲向草台岗。
M3 p% b% H: B+ H% D6 ?2 d3 o t* [( i- x
草台岗战斗,红一军团获得全胜,歼灭和俘虏敌军近四千人。: ^0 I+ H/ D2 `, N* C. w% S6 ?- Y# Z
1 M2 s! d$ s! W2 t# ?8 ]8 _# H/ n 在黄陂、草台岗战役中,林彪麾下的红一军团又立殊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认为,“一军团在决战方面作用很大”。林彪听到这话,十分高兴,他把整个战役的成果全部记入了他的“功劳簿”。
7 H8 t! B# i; i1 j& l1 H. j0 H( ~$ D7 m8 U5 h% H! g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侯赶编了一出《庐山雪》的剧本,内容是写红军打进南昌,杀上庐山,俘虏蒋介石的故事,寓意国民党反动统治就像庐山上的春雪,很快就会消融、瓦解。7 K5 j6 S, ^4 g$ T9 J" f
q7 @( s- A, z0 z, O: |9 X
这个剧本亦正亦谑,着重表现红军战士的豪迈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罗瑞卿饰演蒋介石,童小鹏扮作宋美龄,两人在戏中极尽调侃嘲弄之能事。如戏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红一军团眼看要杀上庐山,蒋氏夫妻慌作一团。. C( f. K# J9 B7 K1 C# l2 y
9 ?4 V/ c1 K& B& [: k
“蒋介石”色厉内茬地吹牛皮,说:“我有百万大军,还有美国的钢盔,我怕什么!”
8 g$ Y4 e. `9 N8 E0 V; s5 p b. q2 T' s
“亲爱的,给你钢盔。”“宋美龄”忙中出错,递给“蒋介石”一个痰盂。
: z; Y5 f2 [& A. i! V1 W8 |+ Q' B" r/ h- X0 {7 R/ i
“蒋介石”把痰盂往头上一戴,觉得不妥,摘下来,气得破口大骂:“娘希匹!怎么把痰盂扣到我脑袋上了?”7 L+ z: E' `0 I3 n) i
4 _* a) m3 F5 {- v% Z( h
剧本在彩排时,效果极好。周恩来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李卓侯请他提意见。周恩来想了一下,说:“戏中敌方主角是蒋介石,我方的主角是一个军长,好像不太搭配,是不是应该换成军团一级?”
- _, a/ U# n2 t0 g; b
3 V w' ^8 n9 D6 K: O6 o2 c 李卓侯苦笑道:“至少应该是军团一级,但是林军团长那么内向,谁有这大的本事让他上台表演?要不你帮助做做工作?”
7 v9 a4 j3 X4 B; w8 G- ?$ J
- X* C7 b( z% Z. k* i7 g, U( H: s 周恩来摇摇头,也没有把握。" Y- ^5 H0 I; E& h7 N1 n V
6 i1 Y8 V/ _6 ?( |2 _
这时,罗瑞卿站出来说:“我来试试。”$ d: x4 \4 N- G1 n
( O8 `+ q4 q) X; S4 O
次日,军团开会前,罗瑞卿故意神吹自己演起戏来如何神形兼备,现在当军人埋没了表演天赋。
, n! _" r! X% g6 R: s- R* m% W
7 y2 V# k, a+ L “别吹你那两下子了,真正的师傅还没开腔呢!”林彪说:“我在中学那时候,也演过老太爷,拄一根文明棍,一步三摇,还是蛮有味道的。”
( o3 w4 P* U, G% G2 z4 j
: G8 P1 M$ s8 S# r7 b 罗瑞卿见鱼咬钩,忙说:“那你现在为什么不演呢?” k* T; M& d* V+ u! d
+ c6 s, y0 V! w# Y7 h& R 林彪说:“现在不方便。”0 b# G/ G% u1 P
2 L' m# _' I w! H3 Q- v$ P 罗瑞卿使出激将法:“恐怕还是不会吧?聂政委那次上台,有板有眼,一看就是行家,什么方便不方便。”
) q& w$ x7 p) D4 L1 U0 u
+ X- J# N: x+ p [ 不提聂荣臻还好,一提他,林彪忍不住奚落起政委来:“他那哪叫演戏,一口四川辣子味,吓得死人。”
- l2 A7 I, q u: z# H$ x+ W
, q9 I1 s4 g; m" ~! W7 S 聂荣臻也帮助做工作,说:“咱们别学天桥的把式,只说不练,真有本领咱俩上台亮亮。”. h& w6 _7 h: a
- o7 m3 D+ U0 m9 N; N, w 聂荣臻的一席话,激起来了林彪好胜心:“那咱俩就比一比。你们赶快把我和政委安排到戏里去。”- x0 j4 | H$ t- [, m$ H/ {/ b
" r" ^4 z& h. b g, w- I% T/ t 等李卓侯把剧本改好时,林彪又反悔了,说:“说几句笑话,哪个真的上台。”" o2 U& S, U4 V! h( g
2 _& n, `% l# e+ L5 p
罗瑞卿不干了,说:“军团长向来是说一不二的,怎么能反悔呢?”- U! V# U! @+ q9 U* g
5 n2 n9 A' w/ Q- a- U6 c0 Q
林彪搔搔头皮,问:“在戏里,我跟哪个打?”
0 D4 H) Q* s- T: ?( Y* ~$ P8 ]% m
/ y- k0 U! ~/ x# r# {7 ] 罗瑞卿知道林彪好胜心强,故意先说:“跟王金钰打。”5 q' n6 C) L `' b$ [% h
8 e" D( X( v; o; }1 |9 L$ b Y
“王金钰,手下败将,跟他打有么意思?”林彪不干。
1 C( N+ q9 W, N: h$ B
) y7 ?- ~: U' }( b$ ] b 罗瑞卿又说:“跟何应钦打怎么样?他是军政部长。”6 Z4 ^: T# ^2 x* u
/ g- ?1 M2 Y S7 u' t- { “他算老几?”林彪说:“你要我演也行,但要把对方换成蒋介石,林军团长打败蒋介石,这不是很好吗?”' J- o2 t; C0 O3 ^; z) h& J
2 N5 d9 G( M& c) Q! G 罗瑞卿心中暗喜,口里却说:“换成蒋介石太大了吧,人家可是总司令?”3 ^9 ~6 B$ a/ d8 V3 X! F
J+ ~6 x1 y- H: E' n5 R W7 N 林彪说:“我打的就是总司令!”& Y% h6 A3 M! r0 M' P: V9 t" o
8 e( ~7 P v+ C! G
剧本开演的那天,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都来观看。6 W% {) D, |. D; C. z$ [
. O) R( K: w% {9 p& S林彪,这个公认为性情古怪的人这次表现出了罕见的热情。本来,大伙都还挺担心他过于拘谨、呆板,谁知一上台就出人意料,不断抖出一些令人叫绝的“包袱”。- Q( Z6 Y( m0 N, n1 j8 h9 f8 A
6 B) M0 }. }5 _
戏演到最后一幕,达到高潮。台上正是军团司令部,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部电话机。突然,铃声响了。
! \& b, m" [0 s1 E" s( P$ {' L# r5 U* y. P( l/ |7 ?" f0 `
“喂,我是军团长,有什么事?”林彪煞有介事地拿起电话。
: y/ \' z! W3 r9 b
# O0 ^" O8 C Z9 s3 C: |9 I “现在山上缴获了许多战利品,请示怎么处理?”
' J! k$ N) h" w: E; u6 U
8 v3 R$ e5 |7 e( }" M% J “用船装回来。”林彪答复得很干脆。& s0 E$ n Y- Y* h9 R0 j4 l# Y" A
+ w1 W+ X$ _% d8 g' Y$ p “山上怎么走船。”台下一阵大哗,周恩来、博古、洛甫等中央领导人笑成一团。4 ` O7 k( P9 Q" I
0 A' l2 ~% }( f) I1 L" T 电话里继续有人请示,“俘虏怎么办?”
; Q- c9 f# m2 R5 f/ y& X, {
4 Y9 q1 N2 T L3 L2 J0 M0 [ “请罗主任回答。”林彪向来不管属于政治工作的事。这是政治部主任的职责范围,可是他忘了,罗荣桓正在害疟疾,事先说好不上台的。林彪这一嚷不要紧,台下又是一阵哄笑,几个小伙子不由分说,把罗荣桓推上台。
- f( e, A6 x* K
- p& F8 i, b+ f4 J f 好容易处理了俘虏的问题,蒋介石又被押到。
1 h! u6 ~$ k) L$ y$ n; ?) ?. Y0 g5 K4 s
“你是蒋介石?”林彪问。1 R- X, \; m j8 w
$ S$ i! O: T1 S( J
“是”,扮演蒋介石的罗瑞卿回答。这些都是台词,可是,往下,林彪就脱离剧本,随心所欲地跑调。
% D9 I3 M/ n" K% A% [" u" g/ W q2 D6 j' Z7 \4 }$ e
“你为什么这样瘦?”
; {7 k9 S+ L2 o; b! {
; T! N/ Y5 v0 J( \! Z+ ~" f 罗瑞卿一怔,忙急着补台,“我满脑子只想到剥削人民,所以胖不起来。”
: e0 G4 u/ P. U+ `3 k3 x' A! I" p4 ]/ E2 W2 u# _
“那为什么不吃补药?”林彪又冒一句。- Q5 B6 ]$ _, m$ N4 H' e, k! K
4 k2 F0 T: A3 K2 _4 z$ A" M1 X
“补药?”罗瑞卿答不上,“什么补药?”
0 a2 \& r: Q! O/ [, `) P |8 ?1 w& c% e
“补药可多,人参、燕窝、罐头、红烧肉……”林彪越说越带劲。7 P; n: ]) i6 `( h& t) c0 |8 i
" s; a7 u: K9 ]0 _" t
罗瑞卿灵机一动,临场编排道:“什么补药都不中用,我心肠坏了,吃红肉拉白水,不可救药。”5 ], V! D+ U5 q
- D7 B) a7 ]3 o$ p* d …………) |4 } \# ]! e: b9 o
" F" }0 p$ C* a3 z( a- c7 ~
一个乱编,一个巧补,自然浑成,天衣无缝,将士们反响极好,林彪几十年后还时时不忘向部下提起这件轶事,炫耀自己特殊的演出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