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0 2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顺治帝福临 H9 q. X2 v2 Q z0 w2 x4 S
# k. e( G- c3 r" L; w, ~% |7 K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
0 u( ]( x: T- C, D! {
' c) q4 W6 d# ~ 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 {+ Q( o& p0 D# {% P+ \
& E; v, o1 j) T" N" H( Z6 V# c) I 第一,大清皇位,从天而降。如前文所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
- B# r& P4 g' ?$ ]( _0 i6 Z; s5 V- T& S7 p* b
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V3 m# h: g! Z7 j2 c
) Z( [8 a; i9 @1 y; t
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3 [6 N: B0 m, @+ y3 T
: }% p& M* N6 L' A+ K! B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3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 ]. v" L2 K9 G7 I
" u' E9 j6 v- N$ P c9 Q 多尔衮(1612~1650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2 @ I% j% L- |! l/ w; b$ z$ x. G8 [( h: O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8 \+ s0 g5 O5 M3 s- u1 l6 b8 F# w# u- D5 l, E+ b: Y" F% }6 J) ~
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谦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这就出现“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
7 ^( _2 s7 ~/ N0 K2 d) n7 \; E6 R8 Z& h) b
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 0 W7 w! z) W5 q% F
+ g; o* r8 W0 F( W, p& ` 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所以,多尔衮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豪格也不好反对。
" L% \/ d8 D: q. v
. F' @0 B( H6 s# q, M 于是,6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 l: ?) b- a$ W# I4 {4 z4 E) y
0 _6 x6 Q; x4 C* }4 {4 w t& }
第二,迁鼎燕京,从天而降。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疯狂杀死、杀伤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灭亡。 |
/ |* _) `" d! `
$ t# C( V/ q _: E' U% _3 m + G. ?2 r! e: i
+ s* p! Q+ d/ g2 @( I$ ~, ?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军报,传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尔衮急召智囊范文程等决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祯帝死后军事与政治的形势,建议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缙绅、儒士、百姓对农民军的不满,兴师入关,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谕官吏百姓的布告说:
' W. K1 u, V9 k3 D$ u% _
8 n& ~+ v9 s( A# w g 我们的军队是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不是来杀你们的百姓的。现在我们要诛灭的,只有闯贼!官吏归顺我们,还是官复原职;百姓投奔我们,还让你们重操旧业。我们的军队有严 . S$ O% o9 z! J I! c' r
; I+ q2 |, |( }3 Z/ t
格的军纪,肯定不会加害你们! 7 u. E2 K9 ^) N+ D4 T5 g
# y9 Z& o4 `1 T) |8 P7 R 于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四月初九日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3 f( h. G C! \- g
# Z" s# y6 j! U' L' M/ F9 H 这时,山海关聚结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个是李自成亲自带领讨伐吴三桂的20万大军;第三个便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他们代表三种政治势力——大明、大顺、大清。这三个军事集团,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8 k) h% r% x5 A/ V" O
) E3 U6 b5 Z( z( j% {' J2 e* G0 s 从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开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经过激战,李自成大败。 / p3 w7 K, m2 D" \7 w
6 J' A/ u; @" s0 x* m, Q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军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李自成则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放火烧毁紫禁城一些宫殿,弃京西走。 " z# n+ `; t; ^8 m: i
8 ?, l- p# u# C1 _6 S$ I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北京城。多尔衮进紫禁城,临武英殿御政。
5 E2 C, l# X( d0 G, I5 o, }% G& |+ x; _2 l$ Q9 \. C% U# [0 f* {
多尔衮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问题。睿亲王多尔衮建议迁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济格表示反对:“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多尔衮以太宗皇太极遗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3 O8 C# }# M* P3 p" p8 D8 |1 _2 {; Y3 ~7 Q
年方7岁的顺治帝,自然采纳多尔衮迁都的意见。同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今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
2 W. L/ a' y4 N v
6 \7 T: u! b0 O9 S s$ C/ b 祖、父28年奋争未能实现迁鼎燕京,7岁的福临却实现了。他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入关定鼎,奄有区夏”。所以,福临身后得到的庙号是“世祖”,而他的父亲皇太极的庙号仅是“太宗”。 # @+ N7 l7 m8 G8 v; z
; I0 g- R5 c% f! ^1 k% a
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又来得太轻易了,让人不能不怀疑这是“天福降临”。
: F1 I t; C7 Y; [4 U& l" I8 B9 F+ D% p+ H4 y4 q6 N/ Z0 m" `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 t- `8 L8 p7 R, M2 L/ ~
/ Y! p2 E B1 x6 m# g8 e6 q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6 Q0 {4 h+ U7 R- M& y: H4 p; ?
0 Y- ?- S( M; D. W9 q' g. a
同母后的关系
6 M+ a6 g) O2 n0 l; D' w
- x* Y% ^0 y; h' n! F1 }0 v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
" A! [1 Y( d- C
6 N4 C9 S+ [, J6 |6 b 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G/ m+ K; z8 s0 c: g
4 C& W) a. a2 W7 h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明朝万历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万历皇帝10岁继位,上皇后尊号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号为“慈圣皇太后”。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宫女,在宫中没有地位,吃饭时仁圣太后和万历帝坐着,慈圣太后却站着。内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学士张居正,万历皇帝才10岁,她依靠什么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女人太有心计了!一天,她说,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于是,她捐资在北京阜成门外修建一座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寺中还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万寿塔”,又叫“慈寿寺塔”。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这位现世“九莲菩萨”。
8 p; i* n* D5 X# u9 t' S- ]) p
3 o7 @. L4 y3 m( P# Q& D 孝庄太后倒没有用诸如此类的策略。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5 P. ^: j/ M/ @) r! n
- Y' o3 a7 b4 p2 A, [* u: v, k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1 \* |( Z7 z+ o6 Z: P' i e+ h ) v0 ]# I7 t! Y
! a$ u5 i# F" j, { 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6 Z! X" c5 x# `( U m- |
. q! q( O2 `' u- H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
& G% V3 I8 o& H' w' r+ B' v( f+ f! r1 F
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可能有的冲突是: 2 q& F' Y+ Y0 F! F& ]9 n3 D
5 V+ v1 n0 E8 t
第一,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第二,顺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行。后来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在皇后问题上母子有矛盾。第三,顺治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太后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个,顺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宫做和尚,母后当然坚决反对。第五,母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让小皇帝心里不愉快。总之,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 E- \7 B& s5 W$ x# s
8 j9 R, q! N. V+ a
同皇叔的关系 & v; H+ }) o% C# A* f
) X/ G5 k o5 \1 Q 福临的登极,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大福降临,成了皇上;说他不幸,是因为他做个儿童皇帝,无权无势,形同傀儡。他与叔父多尔衮的关系也是双重的:没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只要有多尔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摄政睿亲王的阴影里,有名而无实。 ) p ~/ H/ _/ R6 `
* O' u4 r4 Y0 v0 R6 Z+ S1 k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还有两把保护伞:一是两黄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为坚强后盾。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经过几年谋划,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时也是自己的阻碍的政治势力,逐个加以翦(jiǎn)除。 ! K' k" ?2 s# M4 t& w! ]- u
$ F2 l3 ~2 S/ M: j 多尔衮在宣誓辅政之后,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一步,取消了军国大事由八旗贝勒共议的制度,而由两位摄政王决断。这样一来,二位摄政王就凌驾于诸亲王、郡王、贝勒之上。第二步,独揽大权。谕告各衙门办理的事务,有需要向睿、郑二王报告的,都先向睿亲王汇报。这样一来,多尔衮实际上成了“首席摄政王”。第三步,分化黄旗。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尔衮利用都统何洛会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通过这个案子,将豪格进行降罚。对像索尼这样豪格的两黄旗亲信,或处以死刑,或籍没家产,或贬官远放。而对首先讦告者,给予升官、晋爵。这就严重地分化、削弱了两黄旗。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的存在,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威胁。先是,尽管豪格被废降罚,但在清军入关用人之际,还是让豪格随军从征。豪格作战勇敢,立下大功。顺治在北京登极,分封诸王大臣,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不久,派豪格西征。豪格下西安,平陕西。又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归京,即被讦告。多尔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狱。三月,豪格猝死,年仅39周岁。一说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在宴会当中,被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凯旋的时候多尔衮设伏兵把豪格给杀了。多尔衮杀掉豪格后,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
3 N6 Q& b* [5 n. z+ W. S
0 ^: Q& ]% J d, Q 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无援。多尔衮的尊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了。 , }; R9 \' m: |( {% {" @
' ]& W0 a, E6 S! X' }1 `" Z 多尔衮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不仅如此,传教士卫匡国《鞑(dá)靼(dá)战记》一书记载说:据传多尔衮的坟被挖了,多尔衮的尸体被抛弃荒野,还用棍子打多尔衮的尸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的头割下来,令他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3 Y! V g. s2 I9 M1 T3 x, ^" w$ _. ^5 ^
同爱妃的关系
/ R$ u$ B6 `9 C5 m ^
5 T- W+ E7 C) C5 U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 A6 M3 L a- S9 U& j
& X7 V. y w( M q0 \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 R _# W& D" R6 T, B' |7 t* |7 ?* R" W2 H: l7 ~
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 e0 @! T* u( A# [( Q; f; f% C . ?; N5 S9 i' l( t" e+ y% c7 T
一是晋升之速和典礼之隆。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 h2 N% e) H4 X
4 k; j6 p" {+ P7 k$ w
二是尽改恶习、专宠一人。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 ( \& M3 B& A, f7 U& o
' x; ~9 w3 b1 V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福临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淫纵之习。可是奇迹出现了,自从遇到董贵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 U3 M, d8 B3 l& b6 `
. f6 N4 n) ~* [) g! m+ H1 J8 V H 枕上春梦刚三年,贵妃撒手绝人寰。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生了一个男孩儿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22岁就告别了深爱着她的少年天子。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 n8 y& c, {. }, U: {9 u3 v t$ s$ a2 I; R$ H4 N1 G2 }! g- u
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4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
( c2 ~- G O) y- H, T: Y$ [0 _* u; s4 P
董鄂妃是何许人?她运用了什么样的魔力令这位至高无上的君主甘心为之生,为之死? 4 }: u! T K7 S7 |+ _3 E- g2 a
5 O5 E) C; w; v8 ]8 z6 M) t, M# G 董鄂妃,又作栋鄂妃。她的来历有三说:
6 e( r/ f. D" K. W* X+ y3 p6 q3 z: W( ?( D, d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 [( E' d9 O) C c( o! \. A
9 n0 G& n2 H; c; X: Z a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江南名妓知书多艺,倾慕东林,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只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4 K0 F7 i: I# A4 X2 X% r
3 S/ a7 a- `4 p/ f+ B- E" {; t) V4 U 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而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董鄂妃18岁。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么此时她应当是33岁了,显然年岁不合。同时,《影梅庵忆语》对董、冒二人从相识、完婚、蒙难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大致的情形是: D9 c1 b I7 g$ Q9 D( _
; b( G N6 x: U! n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岁。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 E9 {0 l7 q; I0 D" L7 x6 N) }+ K! F0 Z
/ A% q3 O9 N f3 c6 H5 S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邂逅陈圆圆,称其“令人欲仙欲死”,于是疏远了董小宛。 % N: f" f- h4 s+ h% W, \' u' F' D
# r8 l) D: u6 P l( @7 ^% d* { 崇德七年(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京师,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9 }0 d) @' ]2 y9 q2 A* v! r
! s, J1 E0 a8 u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岁,入冒辟疆家,为其妾。董小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
. D6 }2 E( `6 a8 X7 r( {+ `3 ]1 [6 N# T( s6 I: u* Z$ \/ N8 u- J: x
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岁。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渡江,破南京。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 1 M( e+ l% V) R" U h* ^0 A
7 I, Y X- b0 _% K' F( T 顺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岁。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姬当大火烁金时,不挥汗,不驱蚊,昼夜坐药炉旁,密伺余于枕边足畔六十昼夜”。董小宛二度侍疾。
9 \6 q6 D, ^: A" S
* A; d/ o2 E* Y/ a 顺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岁。冒辟疆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 6 s8 U5 ~) `* @
# R) E& A. u3 i& x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岁,病死。这不仅有冒辟疆的笔记,还有当时不少文人学士的悼念诗词,均可证明当时董小宛确实死在冒府。 2 t0 `* [8 a2 @' Y% U/ t+ D3 R
1 x1 h2 M2 }8 n! k 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同冒辟疆结婚9年未生育,并于顺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实属望风捕影,不能成立。 / ? C1 a* V7 m
# ?# Q8 v7 k6 P. P 三说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根据陈垣先生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顺治夺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但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 S. B/ C; c c2 n( i. y, V4 u
& s$ K9 ~7 A, w% t% V 董鄂妃,这位神秘的女子,让那么多文人墨客梦绕魂牵,赋诗寄情;又让那么多历史学家费尽心思,苦心考索。但直到今天,她的身世依然是个待解之谜。 ' F2 a- f! T, b9 L: x& i9 Z
4 G2 J3 K' V* Q- ~+ Q 同洋人的关系 % |$ w" Y) `) [" A7 l" |
, z, n. C% C m ^' P
顺治在明清两代28位皇帝中,是一位尊崇耶稣会士、笃信佛教的皇帝。大体说来,顺治亲政 后,前7年间汤若望耶稣会士势力影响较大些,后4年间佛教和尚势力影响较大些。 ( N: I* d* r3 H; H8 ?& t
6 e) x0 U% w6 F. Z 顺治帝尊崇耶稣会士,是受汤若望的影响。汤若望(Joannes Adam Schall e3 n* b+ ?/ C! P' q( O+ {
* a9 w- v0 b5 W$ y9 j/ l+ N) ]
vonBell),耶稣会士,德国人,明崇祯年间被征参与天文推算,设馆于现在的北京宣武门内南堂。明亡清兴,北京内城原居住民要迁往外城。汤若望以馆内藏经、像为由,上书请求缓迁。他意外地得到谕准的满文谕告,贴在堂门,得以免迁。顺治元年(1644年),受命修正历法。新历 $ ~+ ^% O8 r! ~( r, q9 @8 w7 F7 O
# R# H* P6 ~4 P* Y* D2 X! T- o
法称《时宪历》,修成颁行。他因此得了太常寺少卿衔,成了清朝的命官,开创了西洋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先例。 0 s& b2 p9 u ?1 ^% ]$ h
9 ]; z; n0 a( B; t. r
顺治帝亲政后,汤若望不仅给皇太后治好了病,还给顺治的未婚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治好了病。孝庄皇太后非常感谢他,请他参加顺治皇帝的大婚典礼。皇太后尊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皇太后还将汤若望赠给她的十字圣牌挂在胸前。此后,顺治一方面向汤若望请教天文、历法、宗教等学问,另一方面向他请教治国之策。在顺治十三、十四年间,顺治曾24次亲访汤若望的馆舍,长时间晤谈。汤若望也没有辜负太后和皇帝的信任,“睹时政之得失,必手疏以秘陈”,先后向顺治呈递了300多件奏帖,陈述自己的建议和见解,其中许多谏言被顺治帝采纳。顺治很喜欢汤若望平易近人的作风,语言慈祥的奏疏。他对朝廷大臣说,汤若望对国君的爱是真诚的,不像有的大臣讨好国君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
9 p; |8 r& x+ g' J( J' [2 q8 f" M+ g3 c) N
顺治同汤若望的交往日益密切,以至超出君臣关系。顺治允许汤若望随时进入内廷,他也常到宣武门内汤若望的住所研讨学问,参观书房,游览花园,共进便餐。顺治19岁的生日,是在汤若望的家里度过的。他们欢洽之情,如同家人父子。顺治因为宠信汤若望,给他封了许多职爵:先加太仆寺卿,不久改太常寺卿。顺治十一年(1654年)赐号“通玄教师”。后又加封通政使,晋光禄大夫,升正一品。 0 v& j- ], H* j2 Q4 t
7 W I2 W% o2 z J9 u$ }
汤若望想使顺治皈依天主教,但因他已信佛教,而没有受洗。顺治帝病危时,议立嗣君。顺治因皇子年龄太小(长子牛钮已殇、次子福全9岁、三子玄烨8岁),想立皇弟;皇太后想立皇三子玄烨,征询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以玄烨出过天花(可终生免疫),支持皇太后的意见。顺治帝便一言而定玄烨继承皇位。史书说汤若望“直陈万世之大计”。陈垣先生评价说:“吾尝谓汤若望之于清世祖,犹魏征之于唐太宗。” 4 |( J- Z/ H8 a+ D6 R8 w5 o$ P
4 N# a9 c) A8 d! u/ V3 i1 i 但在顺治帝死后,汤若望被杨光先诬告而下狱。康熙帝亲政后,给汤若望平反。因原封号“通玄教师”的“玄”字为康熙帝名讳,而改封为“通微教师”。关于这件事,将在下文详述。汤若望的墓在今北京市车公庄大街6号院内。
7 Q# Y5 _( Y3 A- I
" F* d* b% J0 a; S' ^ 同僧人的关系 ! N w4 c6 l8 w5 N0 i( I) ~
( Q5 t; s! o" ~
顺治成为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有他生活环境的影响。早在他的祖父努尔哈赤时,藏传佛教已传到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常手持念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沈阳)兴建实胜寺,藏传佛教在后金已产生很大影响。顺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再加上太监们的怂恿,顺治帝稍长便信奉起佛教来。
2 _1 S. V, H% G$ D2 F7 U1 o1 B! u5 ]3 | c4 \
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同憨璞(pú)聪和尚见面,两人相谈甚欢。顺治帝欣赏憨璞聪的佛法智慧、言谈举止,便将他召入宫中。十月,顺治帝又在皇城西苑中海的万善殿,召见憨璞聪和尚,向他请教佛法,并赐以“明觉禅师”封号。他对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诚。顺治还召见玉林琇、木陈忞(mín)、(áng)溪森等和尚,让他们在宫里论经说法。顺治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字样”,他自己选择了“痴”字,于是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玉林琇称赞顺治是“佛心天子”,顺治在这些和尚面前则自称弟子。
8 j, s8 @3 e) L L* B( B! E
T) x3 @1 s/ n; k G# q! s' Y 顺治总有剃度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对木陈忞说,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皇太后罣(g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他更是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有记载统计,他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相访论禅,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顺治命溪森为他净发,要放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最后就剃成和尚头了。这一下皇太后可着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非常恼火,当时命人架起柴堆,要烧死弟子溪森。顺治无奈,只好让步。溪森得免一死。后来溪森临终时作偈(jì)语说:“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就是说的他同顺治的特殊关系。
3 e- v6 }! x2 L: c8 ?% l
) F7 z" k/ k# A 这件事过去不久,顺治又听从玉林琇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琇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有一次,顺治和玉林琇在万善殿见面时,因为一个是光头皇帝(新发尚未长出),另一个是光头和尚,所以相视而笑。
" F7 _6 J0 y0 V! ?% j6 D( R
- ?$ g4 {3 W! P" m0 T 顺治是个既任性又脆弱、既多情又哀愁的人。他接连受到情感上的打击——爱子夭折、宠妃死亡、出家不成,他极度忧伤的精神垮了,他骨瘦如柴的身体也垮了!董鄂妃死后刚过百天,“痴情天子”顺治,因患天花,终因医治无效,崩于养心殿。+ y [0 {/ V2 g
, s# ?* x7 c! t' H+ H% f( \ 有人说,顺治并没有死,而是出家了。这不符合事实。从现有材料来看,顺治还是死了。顺治帝患天花有历史记载,清廷还曾禁止民间炒豆。还有更直接的证据。顺治病危时,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王熙自定年谱》记载了这件事情: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的意思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遗诏
% ^, K& _' I4 c+ _$ B% C7 f$ o$ ~! v; m- b
》到初七日傍晚撰写与修改完毕。当夜,顺治就去世了。顺治临终前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帝死后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四月十七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寿王殿为顺治遗体秉炬火化。溪森死后,他的门人编辑他的语录《敕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记载了这件事。所以,顺治帝确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 @$ c* \0 S8 Z) f( h H- r
3 \% i4 L0 @) o8 U; \ 顺治帝死后,按照皇太后的懿旨,顺治帝的遗嘱,由8岁的玄烨继承皇位。玄烨就是康熙大帝,下面就要讲到他。
3 v4 k3 P- P' h' k+ O, _
6 ? i/ _! T* M0 O! F8 t! L! S8 @ / ?. a# q- `0 ?( x4 r0 Q
4 y ?* C" B7 l2 O' N: H; p, H* r
9 d1 t; l/ j8 e+ m1 _/ y: f
8 R- K* `1 O s: Y; g
6 r9 u( V4 L1 F) i X * ?9 y: s( J8 v$ j4 P% F7 O
福临个人小档案 # b* a$ G5 a# w% s; G3 J
, S, V: ^8 V# U ^3 {9 A1 R$ A
姓名:爱新觉罗·福临出生: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
$ h$ K A `+ s4 T% F! k9 {. A
, D" I9 I( s+ [8 p7 {' f9 j 属相:虎卒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
: P; Y) I' N9 v, e$ ^) C$ @3 N' \( W- H3 D
享年:24岁谥号:章皇帝 * G7 b5 g. x7 N9 _8 J- `
! L$ q* ]0 I5 J. r4 V
庙号:世祖陵寝:孝陵(清东陵)
5 a1 \1 t* [, ]+ n
! x. h3 F5 K, c0 L5 ] 父亲:皇太极母亲:孝庄太后
7 \* w9 M# W9 a
E% \5 V! o* I- O3 N# A 初婚:14岁结婚,配偶博尔济吉特氏,配偶:17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 o3 I" R4 ]% M& C+ n& C
3 g8 H! g/ n$ \; s n; F/ } 为皇后
% d- F) F/ g5 `6 o0 M% e* E" R2 J8 F! O
子女:8子,6女继位人:玄烨(康熙)
" O& o* t o' W& T# I9 D) o* C& T @7 _# x( p5 F. N) y4 V" G
最得意:惩治死后的睿亲王多尔衮最失意:想出家未成
; j4 ~# ~3 i1 o) @8 A
3 i% ?1 l3 H' r* S$ Q 最不幸:父亲早故最痛心:爱妃董鄂氏早死 * z+ u8 j4 ~' O- ~2 i
& G' r2 D! Z, @0 m0 b4 R$ K
最擅长:佛学
) p8 ^0 e0 ]$ F- m. ~4 G* [. I
" u3 E2 I) @7 |1 C8 e! X2 [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 u3 n; c9 L' i) ]" T& j" q3 t$ o8 m, T; {9 z* X
(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顺治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8 c3 R0 ~3 l# _5 m& a V) ]- a" e1 X( U. C, T' ?& m" g
(2)周远廉:《顺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 s+ b, a' n/ h0 _% n
5 }6 U. c. z. ~' q" O$ Y; f: k' w (3)宫宝利:《顺治帝与多尔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 T0 K+ x( E( m) b l
+ N. E; e0 M9 V" c# E2 n (4)李治亭主编:《清朝通史·顺治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