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H+ R' ]: b0 _ 这里所说的“家族”,是指“士族大家”,简称“大姓”。7 {; X$ h( g7 o! ]
平民崛起的家族,比如从宋朝开始的皇室等,不算入。
" Q$ P+ Z- K6 k2 }- I$ v 9 b- Y9 H8 h+ N$ D5 a
. `/ s( a( J* R3 s
上部分 何为大姓
; H# g" f E0 n# g" J* ^ 身边有朋友对如今的“中国大姓排行”不满,于是有了他下面这番言论:5 t; s9 f h/ N& K G
“古国历来有一俗话,陈、林、李、蔡、天下据一半,这是中国的四大姓,何以排到王姓,按笔画数应该丁姓,画数最少,为何此刻的网络有如此排行的百家姓,做人不能忘本,更不能乱改历史。百家姓历史悠久。其排行也是经过调查统一查询才排行出来的。请尊重历史!”4 o4 e4 `) l$ m; H1 N
我听后,不禁莞尔。
! Q' o W" `8 j8 Z; K 感觉这位朋友似乎误解了一个词汇:“大姓”3 V' C/ E1 @1 u
大姓,在古代和当代,应该不是一样的概念。3 }, e7 p$ j3 u, I1 i2 g, C
在当代,是按照人口排名的。当今地球上有七大姓的人数,额外多,依次为:李,王,张,刘,陈,周,赵。这不仅是中国七大姓,也是世界七大姓。: {' R& s! D, g, |* b: D
而古代,大姓,是指高门大阀。
; k6 H9 ^1 J0 J& G$ } c F 从秦到唐,虽然“封藩建卫”的封建制度已经不存在,但是秦灭六国之后,并没有把六国的宗族子弟全部消灭,而是迁移他处。这些宗族子弟日后逐渐演变成了地方上的势力集团,形成了所谓“士族”。 在这段时期,中国政治属于门阀政治。这些士族集团纽带当然还是血缘。
* p- a V* ]( U8 M- Y) Q 但是,对历史了解不多的人千万不要把这些士族当作解放前的地主土豪。实际上,这些士族不单单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豪强势力,世家大族同时还是文化世家,如果我们看看士族力量顶峰的六朝时期,所有历史上有记载的文人学士,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 R3 s+ C7 d K8 H" z# U 士族同时掌握着政治资源,在六朝时期,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所有品阶高、清闲的职位,都被士族占据。士族与庶族(寒门)的分界是相当鲜明的,这种分界不在于有钱没钱,也不在于有权没权,而在于血缘和文化。
& R4 J0 E! {" ^3 i 所以,也许大姓在这时期的人数,不是最多的,但是,名望,却是最大的。: V7 y$ u# H' n, ~$ m* }
先说说汉朝大姓:刘,是皇姓。当时无论哪个姓刘的甚至都可以抬起头说自己是某某王之后代(大家脑海中马上想到某某人)。
. {/ ?/ ]: h7 }. O0 I' E7 |' h$ _ 在当时的大姓还有王,梁,这两个都是外戚大姓。特别是王姓。如今的王姓已经是中国三大姓之一,但是最辉煌的时候,却是当时。王姓最著名的有两支——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 ]" A' X7 R& |5 D& D
到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取士,如果你不是大姓,对不起,你永远比我们低人一等。
e b2 i% N2 _! H- m 早在东吴,江南就有“四大姓”——张、顾、陆、朱。
1 G5 i" a- X" b. l0 d 而在东晋,常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也有“旧时王谢堂前燕”故事。这里所说的“王”,通常是指琅琊王氏。不过从北朝开始,太原王氏崛起。4 k% H. M# L) I; Q
到了隋唐,虽然开了科举,但是门阀政治影响依旧庞大。隋帝杨姓,本身就是一个崛起于东汉的著名大姓——华阴杨氏。
$ C: r; L; w5 R1 a0 S+ ?0 ]5 A 而当时社会的五大门阀,更是辉煌: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其中的李阀,更是中国大姓的重中之重。陇西李氏,从秦始皇灭燕国的大将李信开始,经飞将李广,传奇人物李陵,传到隋朝更是分为三支,一支李密,后来成了威震中原的魏王。一支李靖,后来成了中国最杰出的“出将入相”的典范。一支李渊,创大唐雄风三百年。9 m Y4 u9 D- i" ~1 q T& j2 ?
除开这五家,其他还有几家门阀也是赫赫有名。如独孤阀,慕容阀和宇文阀,都是鲜卑的世代贵族。特别是独孤阀,还是中国所有大姓中,出产外戚最多的家族,号称专业后族。一家三位亲姐妹,居然分别成为接连更替的三大异性王朝的皇后。1 H0 b9 W; b( q" L6 {
门阀政治结束于晚唐和五代十国,从宋开始,中国进入了另一个形态:平民社会。 8 _4 Z" H& }4 N* s$ [6 {
要理解中国为什么进入平民社会,先要理解为什么士族的力量会不断衰弱,最终消失。 ; a7 j) V) z% D6 _# G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文所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由于士族子弟一般不愿意从事比较辛苦、品阶又低的具体事务,这些事务就逐渐落入了庶族(寒门,也就是非士族的家族,这里的寒门当然不是指穷人)手中,时间长了,庶族手中的实际权利就变得越来越大。. P4 i# e" ?: }3 f/ O6 A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乱对士族力量的瓦解。第一个打击是西晋“五胡乱华”时期,战争消灭了不少士族力量,残存的士族则迁徙到了江南,即所谓“衣冠南渡”;第二个打击是唐代安史之乱,士族力量再次在战乱中被瓦解;最后,后梁的朱温将士族“聚而杀之”,士族力量最终被完全消灭。 & M/ x5 b8 s& i. @% x
从掌握政权的“寒门”方面来看,他们当然要培植自己的力量以对抗士族力量。从隋开始的科举制度要达到的就是这个目的。不过在隋唐两朝,科举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唐代高官显爵出身科举的并不多,还构不成取代士族的力量。
5 N7 h2 N" }* W k N+ V 但是科举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给平民参与政权开启了通道。在唐末士族力量被完全消灭之后,通过科举入仕的平民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要构成力量。从宋开始,中国进入了平民社会。
4 F' F* c# h' c8 y! n 于是,南宋编写的《百家姓》,才会如此的广泛流传。; q+ a# m0 b$ K5 i+ u4 u
但是百家姓的550个姓氏,也并非完全按平民的姓氏排列。
6 t) K8 m, x( t$ R9 l 第一是“赵”,因为皇帝姓赵。
9 G/ S }2 G- ]/ E6 q* z4 ` 第二是“钱”,因为南宋的国都在杭州,那时候的杭州当地最显赫的姓氏,则是吴越王室的后裔,钱氏。
3 @" n5 ]3 J$ G6 g1 ` 第三是“孙”,因为皇后姓孙。6 a: Y+ x: N1 |6 \0 \
直到第四个姓“李”,才是真正的当时人口第一多的姓。
: H7 B1 j- w+ w8 v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百家姓》,当成姓氏排名。更不要把古代的“大姓”与如今的“大姓”混淆了。
4 V) H7 [9 e2 z8 |- ? Y T: `7 m# X6 q
下部分 著名大家族简介
- b0 @2 g/ K& H( G, P+ n
. H: [+ ?: J3 w6 o$ v5 E7 h 本文所列举的大家族,要注意两点
, X1 \4 E" V! c* L! I( P8 s) x e1 R* [* B) V
第一:都只是家族,而不是姓氏。也就是说,这个家族不代表整个姓,只是这个姓中最有名的一支。比如说,你姓李,但是并不代表陇西李氏就是你的家族。也许你的家族是赵郡李氏。
9 D- U( |" z9 n; A2 W- M+ O2 T& D, _' T, g9 j
第二:由于门阀政治的历史,是从汉朝开始,五代结束。宋朝转入平民政治。所以本文所列举的家族的时间段:
) I: w3 n, a* t# ~- g( ` 汉——五代。
8 v* q( |# n9 g! ]; Z2 D
& [; N$ P' g- S- V9 m, _7 c" u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家族的真正源头,已经不那么清晰。比如李唐皇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奈之下,本文只能以正史为主。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特地注释的。希望大家见谅,别在这方面挑刺。
$ m8 p/ C2 ^+ ]# O, ]' r* {, v; N& c6 G' |! ?( ]" Y- \" y" K8 D
F! L. X" y1 o2 T4 x
* e; R. t. k+ Q& B
一、陇西李氏
1 v9 s6 m, H' I
/ K2 ^8 _1 N1 T. t) T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 k! `: D& F: S! g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0 j! l6 j3 W, J+ l5 f3 j' l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 ~" t) r. _! x3 v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
6 G6 @+ l% x6 J) n6 g7 _ 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 l- N9 p& i- p( F7 V& H# ?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 r/ _% k! q1 T0 R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3 K/ a. `; N/ ]4 j1 @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E7 X6 J- H Y) M. A4 f$ b8 D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 T' S1 [8 k' Y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4 q$ g. H1 b* Z$ ?
' w( a* f5 e, c* W$ x9 b$ Z
注释:! M5 I! _* |( G( B0 o: a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i3 b; r% }" I% d( N; e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Q' D; Z0 {3 [6 @# l2 h
/ t0 m' Q& v: c$ C# P& M+ z7 O$ j; U" S( K: B5 s4 A: u' e
+ }# M e! X) X- r1 w) h二、沛县刘氏
9 b, a1 {$ s U9 a: f) ^0 T! p; T8 A2 t& R2 A5 Q3 {" Y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 h5 P! H0 A+ Q& G5 {1 X& {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O$ j: U! n; o' G) C" t1 f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 L7 U7 |3 I/ r2 A' A4 D! o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 y8 k$ {7 h0 C3 |! [ 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 `+ n: G; m6 {, j; x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N+ y9 j* L+ t' \; W* S0 `# P6 }
& u( R& [- V$ p* Z, a* z6 F7 ^; x1 Y( r+ E' z
5 k: l4 C' T5 u9 o3 U% Y三、陈郡谢氏
7 ?3 F+ D# P+ @/ D# N+ P. e% @" ~. u, q5 O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7 A# O, G' B( V- x' u* }3 m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t& i7 y( j' x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1 H# I% E, t4 Q7 X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 c1 a+ h8 x, e7 B2 G) D7 e) @* z
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更是小女子的偶像。1 s5 S3 X2 c- S \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 Z& I5 R8 z1 B- T
, d6 t5 J( j" Z2 z: g. d
4 f1 s/ d* b6 j' J' T2 d: R# [' G$ K8 ?5 y( S2 G+ T! F
四、琅琊王氏5 Q) U' ~4 r9 J5 H D& K9 {$ O' d) O
7 F" o% Y7 X8 B) C4 d% J/ u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沈约)。0 }# I8 l( w' l% n$ N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n* c1 \4 w. W4 d+ O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 ], b7 @: {/ C1 P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 _- [, d6 `) J d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8 m! F4 Z7 S% Y0 A$ I" i. Y! p2 j8 M/ r& p# D: M, n8 V
2 y( L- L( R# U) m" h* J9 X8 N6 A/ m) G8 @8 n+ g3 n7 L
五、清河崔氏- v, j5 m3 z* w
' X. A1 O: ^+ S! n: E" S7 S" N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1 K; ~9 q+ v9 T$ a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2 M# b* _, M- ^* B- D8 R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c' k/ z0 w* Z. c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 z2 z, A0 c! U- a" K' H* X6 G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 g6 `# O7 ~7 ~/ F: x) x0 l
* x: E( \/ l8 X4 t; v$ V5 L9 q , L2 z% E( f! O- G. w
% @4 [4 f8 L/ n
六、范阳卢氏
4 h" q% X! V- L" S" N7 e- s) s5 x, Y4 b' T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5 a, ]$ N/ `& Q: y' M4 b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0 b* X; d2 O8 n9 o+ a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 Q5 g7 R4 ^# t4 Z. s C7 G# V
/ M5 ^+ @2 [* W k0 `2 C
8 h) F* s3 R6 {/ J
8 j' p1 e& m/ s- N- w七、 荥阳郑氏3 s' G6 O+ E: Z& L4 l
- ^- a' c5 \6 y# j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4 u2 T" v$ y- d2 [3 v+ j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I1 H% P4 b) V9 V- _( E+ N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4 J6 v0 F( X2 h, z' R; T
7 l' ] I* V0 a8 a) f- K3 {
% t+ B2 v% X( Y' B" O
/ q) `( U1 W8 J4 _- k, y* B+ j八、太原王氏
x/ u% p9 n; d$ ~* H; [& I$ F& }9 g9 F9 H& r$ s2 M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d: f# a# g$ a0 \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6 E8 I* }6 A: _( |3 U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 H: x" g+ B5 A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 F" W8 x: D+ g) `" \ c
0 ~5 Y4 q1 E2 m5 \8 J4 X( K+ k. V3 t1 P2 A1 h
, _- u. X. j3 p; N, @九、弘农杨氏/ }2 Y. F2 W- N' C7 n
6 ~' L* w2 E! m) Y; i# l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1 U2 C# x; E \5 E J/ K: P/ k6 Q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6 w& G1 |1 i3 C4 p, M/ o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 o/ X0 h" ^- R* i) E8 M2 x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 i" y& P* H; X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3 w( j" Q& |! A+ X' [
6 n1 e& F( t9 d) ?0 t
$ F5 f9 w5 y! t) Q& h
' v/ V5 D, Z! z5 g" J3 i. u( i$ B [十、兰陵萧氏
6 x. W( H' `% X- _* y& ~5 ]/ X+ ~% r- y( N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d( ~% Z; q2 {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0 H7 U! `2 G: ?4 u2 k1 d6 m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f/ v+ V' T% }/ e5 J, @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e. k% z$ r" S3 R;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