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954|回复: 2

十二因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4 06: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font color="#ffff00">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br/>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br/>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br/>(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br/>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br/>受者。<br/><br/>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br/>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br/><br/>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br/>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br/>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br/>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br/><br/>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br/><br/>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br/><br/>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br/>     行是过去造业。<br/><br/>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br/>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br/>称。<br/><br/>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br/>“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br/>“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br/>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br/><br/>  ⑶、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br/>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br/>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br/>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br/>“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br/>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br/><br/>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br/>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br/>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br/>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br/>“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br/>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br/><br/>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br/>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br/>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br/>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br/><br/>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br/>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br/>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br/>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br/>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br/><br/>  ⑺、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br/>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br/>“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br/>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br/><br/>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br/><br/>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br/><br/>    有是现在造业。<br/><br/>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br/>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br/>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br/>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br/>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br/>“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br/><br/>  ⑼、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br/>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br/>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br/>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br/>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br/>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br/>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br/>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br/>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br/>“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br/>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br/>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br/>“有”。<br/><br/>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br/>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br/>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br/>(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br/>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br/>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br/><br/>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br/>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br/><br/>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br/>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br/><br/>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br/>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br/>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br/>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br/>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br/><br/>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br/>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br/>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br/>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br/>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br/>十二因缘的流转。<br/><br/><br/>二、缘起:<br/><br/>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br/>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br/>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br/><br/><br/>三、缘生:<br/><br/>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br/>报。<br/><br/><br/>四、缘生法之共同性:<br/><br/>  ⑴、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br/>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br/>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br/>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br/>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br/>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br/><br/>  ⑵、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br/>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br/>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br/>作者。<br/><br/>  ⑶、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br/>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br/>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br/>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br/>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br/>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br/>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br/>报。<br/><br/>  ⑷、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它<br/>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br/>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它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br/><br/>  ⑸、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br/><br/>  ⑹、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br/>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br/>要爱、我要取。<br/><br/>  ⑺、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br/>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br/><br/>  ⑻、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br/>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为<br/>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br/>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br/>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瞋心,现在就可以<br/>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瞋你,还要依众缘使它瞋才行,所以我要依种<br/>种因缘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瞋心,因为没有瞋的境,故瞋心<br/>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br/><br/>  ⑼、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br/>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br/>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br/>空。<br/><br/><br/>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br/><br/>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br/>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br/>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br/>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br/>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br/>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br/>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br/>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br/>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br/>“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br/>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br/>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br/>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br/>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br/>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br/>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br/>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br/>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br/>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br/>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br/>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br/>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br/>为流转门。<br/><br/><br/>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br/><br/>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br/>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br/>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br/>“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br/>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br/>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br/><br/><br/>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br/><br/>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br/>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br/>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br/>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br/>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br/>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br/>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br/>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br/>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br/><br/><br/>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br/><br/>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br/>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br/>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br/>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br/>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br/>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br/>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br/><br/>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br/>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br/>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br/>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br/>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br/>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br/><br/><br/>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br/><br/>  ㈠、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br/>“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br/>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br/>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br/>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br/>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br/>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br/><br/>  ㈡、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br/>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br/>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br/>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br/>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br/><br/>  ㈢、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br/>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br/>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br/>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br/>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br/>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br/>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br/>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br/>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br/>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br/>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br/>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br/>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br/>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br/>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br/>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br/>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br/>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br/>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br/>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br/>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br/>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br/>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br/>灭的境界,称为涅盘。<br/><br/>  ㈣、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br/>   ⑴、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br/>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br/>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br/>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br/>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盘。<br/><br/>  涅盘有两种:一者、有馀涅盘。二着、无馀涅盘。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br/>处在有馀涅盘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br/>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br/>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br/>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br/>能成长了。<br/><br/>  ⑵、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br/>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br/><br/>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br/>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br/>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br/>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nbsp;&nbsp;&nbsp;&nbsp; </font>
发表于 2006-12-24 06: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深奥```</p><p>学佛之路看来好难!!</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0 19: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有您这篇文章,我又有很大的领悟。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1 08: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