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591|回复: 3

[转帖]一个居士学佛人应有的认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7 08: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effce1">笔者自学佛修行以来,面对诸佛菩萨时,内心不时自我要求、自我反省,是</font></p><p><font color="#effce1"></font></p><p><font color="#effce1"><p>紫云居士<br/>否常存感激之心。尤要感谢善知识的开导与适时的教化,让我一步步走入佛土的<br/>世界。回顾来时路,深感世间学佛的确是需要一些方法与指导。特别是在「心」<br/>的认知,「心」的运作,「心」的层次,更须经过一些洗练才得以清净,因此花<br/>一些时间来磨练是必需的,而「娑婆世界」就是很好的练习场所。各种六道的「<br/>心」会不时出现在周围,让我们遭遇各种行为模式,也因此生为「人身」是最可<br/>贵的,除了磨练之外,尚有听闻佛法、读经、持戒....等途径,让我们易入佛门<br/>走入修行的路程,依次地修行,福慧双修后,达道即生成就自心是佛,来去自如,<br/>妙不可言的世界。且依经书,都可证验到修行的次第果位。佛教的经书(如大藏<br/>经),除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并包含历代高僧及大善知识所遗留下的宝<br/>典。「华严经」介绍诸佛世界(华藏世界),「楞严经」著重实证,非实证无以<br/>契真常,并介绍「心」的状态及相关的五十种「心」魔。「楞伽经」介绍「空性<br/>」的理念。「净土五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br/>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贤菩萨行愿品)介绍净土的妙境,以及诸佛菩萨修证成佛<br/>的成果。「心经」是介绍开悟的境界。「维摩诘经」是一部居士修行的经典,其<br/>余尚有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弟子以「如是我闻」....开示出「药师经」、「地<br/>藏经」....等不计其数。这些学佛的重要经典,经实证实修后,如人饮水冷暖自<br/>知,实证再印证经书就知其真正涵意,一般人常以片面文字或「自我」的观念看<br/>待经书,结果是有差距的,愿各位同修拨一点时间在实证实修上下功夫才有意义,<br/>而勿落入「文字障」。<br/><br/>  药师山善觉寺是佛教居士修行的道场,以实证实修入佛世界,期望佛弟子能<br/>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后以出世间利益众生为目标。这两年下来,深体紫虚居<br/>士在宏法之余,关心护持学佛弟子的殷切。紫空居士劝导时的苦口婆心。笔者年<br/>来有些感想,借此一园地,期望各位同修共同注意下列事项:<br/><br/>(一)「人」先做好:<br/><br/>  虚「心」接受孔子的理论,儒家的学说。遵重人间的伦理孝道,如夫妻、父<br/>子、婆媳、与妯娌的相处,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彼此相知相惜,互相关怀鼓励,<br/>共同圆融圆满人生。孔子说: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亦<br/>是儒家「戒」人「心」的良言。<br/><br/>(二)「心」的问题:<br/><br/>  修行中贪嗔疑慢疑淫业障,不时由心中起,引起行为的失常而造口业、意业、<br/>身业以致无法心「净」。要了解有些业是可悔,用忏悔方式可消;但有些业是不<br/>可悔,那就会因业转成业力的迁引而轮回六道,生生世世无法跳脱,「苦」中而<br/>仍不自「觉」。以居士身学佛,「心」一定要守住,不受境转,要得心清净。依<br/>大智度论四十三说:「菩萨渐近佛道故不生邪见、烦恼、戏论,即时得心清净,<br/>心清净果报,故得身清净(相由心生)。」,佛教内有各种戒律帮助修行人避免<br/>犯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坛大戒及最高乘的「心」戒....等,<br/>不厌其烦详尽规范其「心」。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有没有慈悲心、平等心,长期下<br/>来,这个「心」调教好了以后,禅坐时妄念少,杂念少,才不会像运动会般乱奔<br/>而容易入定。入定时,凡贪神通、贪法等不正念的修行很容易外道及魔道,要感<br/>念戒律是苦口婆心的规劝「正心」。<br/><br/>  因此金刚经内言明『所有「相」皆虚妄』,你若非以清净心念佛,就会有各<br/>种幻相出现,不明的人,还真以为看到佛或菩萨。一直要到清净心(真心)出现<br/>时才能算初入学佛之门。关键时刻要有绝对「信」的念头,由此再深入可达真空<br/>妙有,开悟现性花开见佛之境。净土的各种现像,也是佛法所证的过程,将来亦<br/>有出世间的工作,经「行」的过程中,一层层往上提升「心」的修持,「心」状<br/>态的不断提升,愿力也不时的扩大,「无生法忍」的修持也会加深。「四无量心<br/>」扩大至无限大,修持不断加强,而由「心」所证的量大程度,其外在行为表现<br/>亦有差异。修行次第果位皆可由佛经查证(总共五十果位),扪心自问虚假不得。<br/>总之「佛法」是非常符合人性及科学的,是「心」层次的探索,而非外在意识心<br/>的认知,「心」深层的第八识、第七识才是影响第六识行为认知的根源。愿大家<br/>在学佛时能专注在「心」的历练下功夫,假以时日,必有所成。笔者最担心、最<br/>不愿看到的是,修行过程中将一些枝尾末节非究竟的感应、神通夸大其神秘或滥<br/>用,「人间法」中平素的生活,却有异常的表现。另一种「迷」信是,言词中尽<br/>是一些怪力乱神之事。换而言之,即宗旨不清,而追求旁枝末节,这些都会障碍<br/>修行。另外要有正确的理念,须知所学「佛法」一切为利益众生,而非为自己求<br/>名求利。得倚重应更虚心学习,不可拿尺度量人与人比较。观念若不□清,易受<br/>心魔牵绊,自困于「掩饰」、「痛苦」、「焦虑」、「不安」的循环,终至退转。<br/>学佛「初地」不退转之路漫长,愿大家秉持正心正念,慢慢扎实的在佛道上行走,<br/>实践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进六度渡生正行,总有一世的<br/>某一天,能花开见佛,登地入佛国。<br/><br/>(三)修行过程中因果问题的处理:<br/><br/>  常听学佛的朋有说:『我已学佛了,经典言诸龙天护法都护持,为何佛菩萨<br/>不保佑,还须受苦受难呢?』,其实学佛实证实修时,前面几年,都是在还因果、<br/>消业障,自己累生累世所造因果都要清理,自己做自己受。诚心学佛有特别利益,<br/>可转换方式偿还,即所谓重业轻受。若要诸龙天护法护持,那也是到某个层度后<br/>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衷心为佛教做事事才有可能,平常众龙天护法也会护持,<br/>但因果还是要自己了。<br/><br/>(四)修行上切勿相互比较修行的成果:<br/><br/>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金刚乘各有殊胜之处,显密亦各有独到之处,<br/>自己勤修自己的法门,尊重自己的师傅、善知识或上师,好好一门深入,方能登<br/>堂入室,切忌由比较心而产生妒心、嗔心,若由此造业得不偿失,更要俱足信心<br/>学佛,勿起疑心而破三昧耶戒。当然身为上师定要依正心正念做事,若起心动念<br/>不正,即使有传承也一样受天律制裁。附注:优婆罗塞戒经卷三说:『居士求戒,<br/>若不能一次尽持五戒,可一戒一戒向戒师求授,直到自认五戒能如法守持时,再<br/>受尽五戒,终身奉行,进而发愿如诸佛因地修行受八关斋戒,誓愿此持戒心,速<br/>断烦恼,速成佛道,心感来世行菩萨倒时六根俱足身心据健全』,如经上所说;<br/>『若无大心,虽终生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生活在现代,以居士身<br/>要依戒律持八关斋戒确实不容易,重要的是能由「心」去守持五戒,遵守十善。<br/>持戒的根本源头还是起于慈悲「心」,要是能由「心」出发,以清净身、口、意<br/>为目标,就容易因「心」而表现出持戒的功效。<br/><br/></p></font></p><p>紫云居士<br/>否常存感激之心。尤要感谢善知识的开导与适时的教化,让我一步步走入佛土的<br/>世界。回顾来时路,深感世间学佛的确是需要一些方法与指导。特别是在「心」<br/>的认知,「心」的运作,「心」的层次,更须经过一些洗练才得以清净,因此花<br/>一些时间来磨练是必需的,而「娑婆世界」就是很好的练习场所。各种六道的「<br/>心」会不时出现在周围,让我们遭遇各种行为模式,也因此生为「人身」是最可<br/>贵的,除了磨练之外,尚有听闻佛法、读经、持戒....等途径,让我们易入佛门<br/>走入修行的路程,依次地修行,福慧双修后,达道即生成就自心是佛,来去自如,<br/>妙不可言的世界。且依经书,都可证验到修行的次第果位。佛教的经书(如大藏<br/>经),除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并包含历代高僧及大善知识所遗留下的宝<br/>典。「华严经」介绍诸佛世界(华藏世界),「楞严经」著重实证,非实证无以<br/>契真常,并介绍「心」的状态及相关的五十种「心」魔。「楞伽经」介绍「空性<br/>」的理念。「净土五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br/>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贤菩萨行愿品)介绍净土的妙境,以及诸佛菩萨修证成佛<br/>的成果。「心经」是介绍开悟的境界。「维摩诘经」是一部居士修行的经典,其<br/>余尚有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弟子以「如是我闻」....开示出「药师经」、「地<br/>藏经」....等不计其数。这些学佛的重要经典,经实证实修后,如人饮水冷暖自<br/>知,实证再印证经书就知其真正涵意,一般人常以片面文字或「自我」的观念看<br/>待经书,结果是有差距的,愿各位同修拨一点时间在实证实修上下功夫才有意义,<br/>而勿落入「文字障」。<br/><br/>  药师山善觉寺是佛教居士修行的道场,以实证实修入佛世界,期望佛弟子能<br/>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后以出世间利益众生为目标。这两年下来,深体紫虚居<br/>士在宏法之余,关心护持学佛弟子的殷切。紫空居士劝导时的苦口婆心。笔者年<br/>来有些感想,借此一园地,期望各位同修共同注意下列事项:<br/><br/>(一)「人」先做好:<br/><br/>  虚「心」接受孔子的理论,儒家的学说。遵重人间的伦理孝道,如夫妻、父<br/>子、婆媳、与妯娌的相处,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彼此相知相惜,互相关怀鼓励,<br/>共同圆融圆满人生。孔子说: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亦<br/>是儒家「戒」人「心」的良言。<br/><br/>(二)「心」的问题:<br/><br/>  修行中贪嗔疑慢疑淫业障,不时由心中起,引起行为的失常而造口业、意业、<br/>身业以致无法心「净」。要了解有些业是可悔,用忏悔方式可消;但有些业是不<br/>可悔,那就会因业转成业力的迁引而轮回六道,生生世世无法跳脱,「苦」中而<br/>仍不自「觉」。以居士身学佛,「心」一定要守住,不受境转,要得心清净。依<br/>大智度论四十三说:「菩萨渐近佛道故不生邪见、烦恼、戏论,即时得心清净,<br/>心清净果报,故得身清净(相由心生)。」,佛教内有各种戒律帮助修行人避免<br/>犯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坛大戒及最高乘的「心」戒....等,<br/>不厌其烦详尽规范其「心」。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有没有慈悲心、平等心,长期下<br/>来,这个「心」调教好了以后,禅坐时妄念少,杂念少,才不会像运动会般乱奔<br/>而容易入定。入定时,凡贪神通、贪法等不正念的修行很容易外道及魔道,要感<br/>念戒律是苦口婆心的规劝「正心」。<br/><br/>  因此金刚经内言明『所有「相」皆虚妄』,你若非以清净心念佛,就会有各<br/>种幻相出现,不明的人,还真以为看到佛或菩萨。一直要到清净心(真心)出现<br/>时才能算初入学佛之门。关键时刻要有绝对「信」的念头,由此再深入可达真空<br/>妙有,开悟现性花开见佛之境。净土的各种现像,也是佛法所证的过程,将来亦<br/>有出世间的工作,经「行」的过程中,一层层往上提升「心」的修持,「心」状<br/>态的不断提升,愿力也不时的扩大,「无生法忍」的修持也会加深。「四无量心<br/>」扩大至无限大,修持不断加强,而由「心」所证的量大程度,其外在行为表现<br/>亦有差异。修行次第果位皆可由佛经查证(总共五十果位),扪心自问虚假不得。<br/>总之「佛法」是非常符合人性及科学的,是「心」层次的探索,而非外在意识心<br/>的认知,「心」深层的第八识、第七识才是影响第六识行为认知的根源。愿大家<br/>在学佛时能专注在「心」的历练下功夫,假以时日,必有所成。笔者最担心、最<br/>不愿看到的是,修行过程中将一些枝尾末节非究竟的感应、神通夸大其神秘或滥<br/>用,「人间法」中平素的生活,却有异常的表现。另一种「迷」信是,言词中尽<br/>是一些怪力乱神之事。换而言之,即宗旨不清,而追求旁枝末节,这些都会障碍<br/>修行。另外要有正确的理念,须知所学「佛法」一切为利益众生,而非为自己求<br/>名求利。得倚重应更虚心学习,不可拿尺度量人与人比较。观念若不□清,易受<br/>心魔牵绊,自困于「掩饰」、「痛苦」、「焦虑」、「不安」的循环,终至退转。<br/>学佛「初地」不退转之路漫长,愿大家秉持正心正念,慢慢扎实的在佛道上行走,<br/>实践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进六度渡生正行,总有一世的<br/>某一天,能花开见佛,登地入佛国。<br/><br/>(三)修行过程中因果问题的处理:<br/><br/>  常听学佛的朋有说:『我已学佛了,经典言诸龙天护法都护持,为何佛菩萨<br/>不保佑,还须受苦受难呢?』,其实学佛实证实修时,前面几年,都是在还因果、<br/>消业障,自己累生累世所造因果都要清理,自己做自己受。诚心学佛有特别利益,<br/>可转换方式偿还,即所谓重业轻受。若要诸龙天护法护持,那也是到某个层度后<br/>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衷心为佛教做事事才有可能,平常众龙天护法也会护持,<br/>但因果还是要自己了。<br/><br/>(四)修行上切勿相互比较修行的成果:<br/><br/>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金刚乘各有殊胜之处,显密亦各有独到之处,<br/>自己勤修自己的法门,尊重自己的师傅、善知识或上师,好好一门深入,方能登<br/>堂入室,切忌由比较心而产生妒心、嗔心,若由此造业得不偿失,更要俱足信心<br/>学佛,勿起疑心而破三昧耶戒。当然身为上师定要依正心正念做事,若起心动念<br/>不正,即使有传承也一样受天律制裁。附注:优婆罗塞戒经卷三说:『居士求戒,<br/>若不能一次尽持五戒,可一戒一戒向戒师求授,直到自认五戒能如法守持时,再<br/>受尽五戒,终身奉行,进而发愿如诸佛因地修行受八关斋戒,誓愿此持戒心,速<br/>断烦恼,速成佛道,心感来世行菩萨倒时六根俱足身心据健全』,如经上所说;<br/>『若无大心,虽终生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生活在现代,以居士身<br/>要依戒律持八关斋戒确实不容易,重要的是能由「心」去守持五戒,遵守十善。<br/>持戒的根本源头还是起于慈悲「心」,要是能由「心」出发,以清净身、口、意<br/>为目标,就容易因「心」而表现出持戒的功效。<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7 0:57: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18 06: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礼大恩上师&nbsp;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无上甚深微妙法 顶礼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一切僧众</p><p>噶玛巴千诺&nbsp; 噶玛巴千诺&nbsp; 噶玛巴千诺&nbsp;&nbsp; 噶玛巴千诺&nbsp;&nbsp; 噶玛巴千诺&nbsp;&nbsp; 噶玛巴千诺&nbsp;&nbsp; 噶玛巴千诺&nbs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07: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心做居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4:34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