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52|回复: 1

原旨儒學的現代性景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2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旨儒學的現代性景觀
我們被西化儒學稱為“原教旨主義儒學”,那么誠如我華夏先民被匈奴稱為漢人而有了我們民族的稱呼一樣,我們也不妨把這個略帶偏激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名號。不過主義之詞太長,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所以簡稱“原旨儒學”,應當兩方都好接受。
原旨儒學要求儒生必須具有一科經學基礎,但儒學的目的不同於經學,儒生的責任并不是在經學上炫耀特長,而應當在現實中貫徹經學精神,以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經學是維護正統華夏思想體系的,而儒學是在現實中發展科學,建設國家,實現人生的。這裡談談原旨儒學對現代學科的發展態度:
1、哲學。這是外國纔有的體系,因為外國人的存在與本質是分離的,所以才會產生各種離奇的終極關懷或者超越性訴求。但在中國,人的存在與本質是基本統一的。修齊治平對於中國人來說,由於大比(選舉)制度自古存在,所以是平坦的,只需素其位而行即可。所以,中國人的現實與心理空間都很大,即便天爵不可求,亦不妨獨善其身,相忘江湖。即便是生老病死的動物性困惑,在中國也可以通過藥物之性,禮儀之漸加以化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就不需要特別的抽象訴求。但抽象也是人的天性。所以在這種特殊環境下,造就的是中國的抽象與具象(形上與形下)并不分開。一個概念,如仁,元,道,術,既可以非常抽象,又可以非常具象。而話語的含義,亦是既可以抽象,又可以具象。比如公羊學之論大一統,你可以抽象理解為天地人貫通太一的學問,亦可以以禮箋之,每句話都有《周禮》可證。所以,對於中國學問來說,拘泥于抽象或者具象,形上或者形下,哲學或者行為,都只是個人的一偏。鑒於古人寬容,亦不欲辨,所以個人求得什麽,只是各人的事情。所以,中國人可以無甚偏好,唯心也罷,唯物也罷,信神也罷,不信神也罷,信許多神也罷,不得多信神也罷,奢侈也罷,苦修也罷,自由民主也罷,權威社會也罷,法治也罷,自治也罷,這些都是可有可無,也就可以這個信那個不信,此時信彼時不信,此處信彼處不信,本無所謂的。因為比起倫理綱常來說,這些東西形而上上講不夠與天地參,形而下上講也不足措手足。總之,可道非道,可離非道。所以道不必多說,頂多象之而已。所以什麽具體、抽象,只在個人的知類通達能力,各得其所。天、氣、性、命,似實而不可看得太實。太一、太極似虛亦不可囿於太虛。今人意識到這一步,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只是個能力或程度或偏好問題,而大層面上,并沒什麽可躍出古典的東西。他人的理解,也僅僅是各自的能力、程度、偏好問題,不必分什麽高下的。所以個人在這裡充分自由,卻也無所謂自以為是了。所以作為經書不屑于談論太高深的理論,周禮、儀禮,包括周易,把象擺在那裡就是了,至於象數義理的具體,人自然只能根據能力去填充。所以,中國古代亦不會有外國那樣的哲學著作。諸子只是談談自己體會,與人有益,弟子才會寫下來。
可惜今人卻好學外國樣子,動輒搞個體系,將來成家了,還要委屈學生們為他的那套體系做研究寫論文。實際哲學嘛,何必那么高深呢?就如希臘幾何,引出公理思想;量子力學,突破常規邏輯;機械證明,紕繆演繹推理。大凡書重辭復,其中必有微旨。哲學不必蹈空去談也。
竊以為,儒生之職守,便是傳承經學之誠敬,而讓世間少些自以為是的造作。與其要在哲學上和西方先賢爭高下,不如老老實實作先哲王的學生。多學習現代技術,求其心得可也。
2、非技術性層面。制度方面如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等,心性方面如心理學、教育學等等。這些科目中外古人都頗用心,但需要注意,我們與西方的不同。民族的復興固然不需要排斥外來文化,但絕對需要正視本民族的心理基礎。儒生就更應當知道,我們過去培養士人的方式是禮樂,抽象的東西必須行諸具象,具象的東西亦必可以升諸抽象,中國人方能如魚得水。法國公民與政府爭權最盛,是以父子分爨離居,婚姻譬如朝露,是上下不得不一致也。中國人誠不肯父子相夷,夫妻異夢,則亦不能不求一和諧政治,亦上下不得不一致也。西人以此道中國無民權,亦癡人說夢也。蓋中國人既重人倫,便不能不以鄉黨里社為重;士大夫既重受命,則不能不分門內門外之恩。所以父有諍子,國有諫臣。中國人既重兄弟朋友,且有相規相贊之責;則不能不重會黨清議,以逞澄平天下之志。是以鄉有諷議,朝有揭帖。亦古時上下不得不一致也。
彼時吹捧集體以求大公;今日兜售自由以倡民主。然則人類有男女則有夫婦,有夫婦則有父子,有父子則有家庭,縱使狐貍尚且有家有忠誠!所以,不能維護家庭之集體,必為家庭所瓦解;不能融洽家庭之自由,尚能望其治國?是以國外亦有民間組織,能為家庭爭福利;國外治國之政要,亦皆標榜家庭之和睦。可見,人類之性亦相通。倫理綱常必能使個人自由、家庭和睦、社會秩序相一貫,乃能奉行於現實;縱有齟齬,亦當文之飾之,以孜孜求之。是以西方之自由,必導之以社會道義,而弘揚愛國激情。西方之民主,亦本於社會契約,而成就於憲政。五四以來中國就搞西化,其間得失何在?就要看你們為百姓日用做到了些什麽,為國家威信做到了些什麽!
今日之鼓吹西方意識形態者,是但知西方之末,而不求其本也。儒生至少應當提醒他們:本立而道生。即便非要使用西方觀念,我們也應引導他們注意:正義、寬容、秩序、憲政、共和。如果西化分子誠能換套西方人腳踏實地的概念來改造中國的話,亦民族之大幸!
那么為國人和外國人做些啓蒙,也就是儒生應盡的社會責任。但首先要通過學習經學體系,養成踏實學風并包容心態。就儒學而言,公羊、榖梁、周禮,都是這方面的思想體系。儒生應當根據自己的機緣選擇一家以清晰把握純正的華夏本源思維,並且養成純正而靈活的應用這一思想的能力。在落實中,還要意識到,不管古文、今文,還是黃老、法家、墨家,我們在做事的時候,都是要斟酌損益的(固然各家的提法不同)。因為同樣一種制度訴求,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外觀。我們需要的是內核的原則性,而不是在外觀上黨同伐異。雖然我們未要求儒生兼通六經,但詩經溫柔敦厚,諷諫教化於無形的心態確是必須的。所以,歷史上古文家用今文說,甚至如宋明理學,通盤重整,都是應有的權衡。於是,儒生除卻經學體系,還需要了解歷代沿革。至少取其兩端,懂得經學原則,及其在明朝的損益狀況。這樣,以漢朝經學為經,以明朝損益為權,方是圓滿的儒術,而能有助於現實。至少,在這個充斥泰西話語的世界里,我們應當熟悉我們的思維體系。在他人談論現代性問題的時候,能夠指出我們的古典思想是什麽,有什麽變遷,有如何利弊,又給了今天那些經驗(如果學貫中西能把西方的前因後果都列舉一下更好)。如是,方能逐漸在取長補短之際,而潤之以古學。如果儒生不能如此,言政治則民主,言智慧則佛陀;不知古學何在,亦不務於實學,則自保猶不暇,談何復興?須知談制度重在沿革,不在理想。而華夏有兩千年損益,假以回歸誰能科學過我?但在知不知耳!談心性則重在一貫,不在高深。且我等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但在不言耳!
總之,這方面是儒家的長項,我們應恪守古訓,而丕顯其光。
3、技術性層面。如數學、物理、天文曆算、經濟金融等等。這些現代學科誠不是古典理論(不論東西方)所能比擬的。我等雖不能通,但科學精神卻是要的。許多國學人士對科學頗有非議,皆是不曾學得技術,而於道義亦有未及也。誠然西方現在也開始反思科學,但我等不可隨波逐流。中國理想誠非今日之消費社會,但既然被綁上戰車,也就不能不思應對。
在這個領域體現漢學之榮耀,也不是不可爲的。首先中醫學依然是醫學大宗。固然西醫一直試圖滅亡中醫,並且現在確是進入了青黃不接的悲慘境地。但充其量說是西方的醫學財團割斷了中醫的人才基礎。那些質疑中醫之輩,實在是對今日數學并人工智能之成果欠缺認識。以西醫攻中醫,就如同以左傳攻公羊一樣,令人取笑罷了。這些事卻也提醒我們:西方科學不可不學,其中亦有美者焉!再一個突出成就,就是吳文俊先生領導的數學機械化,不僅是四元術并算術思想的復活。而且通過計算機參與,把數學推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精度,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演繹推理、歸納邏輯的效用。其哲學意義,只是西方人不樂談及罷了。就看我們是否有願望確立機械化數學的核心地位,來做一場數學基礎的大反思了。
西方的社會科學由於他們思路與我們不同,我們是不能不善加發展的。現代科學都在竭力擴張,邊界已經很模糊了,比如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乃至心理學都在試圖成為解釋一切人類行為規律的科學。這一趨勢,庸俗地說類似我們傳統的綜合思路。但考慮到西方人特有的自以為是心態,他們的科學基點并不基礎。先賢道:人去禽獸幾希。又道:去華夏則夷狄,去夷狄則禽獸。又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仰觀俯察,格物致知,是我們古代建立人倫之紀的方法。我們既然生在技術性科學發達的時代,就理當做出些時代性的貢獻為先賢增光添彩。
如果我們把社會科學大類定義為研究群體規律的學科。那么按照格物致知的過程,按照人去禽獸不遠的坦然。我們應當從最簡單的對象開始。首先儘量研究無差異個體的群體規律。比如限定在分子層面上,忽略掉亞分子結構的干擾,從而藉助統計物理學進行建模。這時候,我們就遇到了第一個分界點:即群體首先要分成集體性結構和個體性,前者對應流體力學,後者對應空氣動力學。這就已經碰觸到社會學的基礎問題了。然後研究研究動物的社會。貓狗雖然不言,卻也沒有智慧的穿鑿,沒有意識形態的說服欲望;他們的組織形態,應當按照進化論的原則,認為是上千年制度優化的最終成果。這些研究,將讓我們看到很多研究人類所注定偏差或者忽略的社會可能,以及社會的穩定方式。至少,我們將可以革除心中的許多價值預設,而獲得真正稱得上科學的分析。然後,研究夷狄,比如古代的蒙古族歷史作為一個樸實不帶虛假而又被夷狄阻斷的遊牧民族結構;明朝女真及滿清旗人作為一個虛偽而竊取大權的夷狄文化結構;以及現代的西方社會作為一個富足先進而又喜歡強加於人的夷狄文化形態。然後才能談到華夏,作為人得以區別于動物,區別于動物性的教化結構(可惜不是今天的中國)。
更重要的,我們的民族正在經歷全球化的危機,有志氣的儒生,必須能熟練掌握西方技術,并利用我們的智慧超越他們,以挽救國家。

總之,原旨儒學,是我們要在現代社會重現華夏的榮譽,而絕不是在故紙堆裡虛度春秋,或者把人類的未來拱手相讓。
以上是學術,下面談談行為:

1、應全力促進網媒學術的發展。儒生的作品應一律公開到網上(有版權問題的采用延期公開)。平時所作功課,如讀經、點校應儘量采用電子版并公開到網上。儒生應具有爲了他人可能的需要而整理文獻,解釋經書的迫切感,及毅力。而經學能力亦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方是可靠而不蹈空不自戀的。少一份公心,便要多一份私心;少一份為往聖繼絕學,便要多一份為自己謀安逸。若夫有人潔己以進而熟視無睹,則直是不仁,枉論其他!網絡工作的意義,就是在孤獨中求其友生,庶免獨學無友,孤陋寡聞。
2、不可蹈空談心性。皆道古人清談誤國,實則古人未嘗誤國,當年冷風熱血洗滌乾坤,陸沉之後,三千萬人死義殉國,古人誠未空談也!蓋宋明縱談心性,那是朋友黨人促膝長談,今日說得高論,明日廟堂上便要抗顏直諫,折衝臺省的。唯今日之談心性,天涯萍聚,三杯兩盞,或者網上倡議,臨屏許愿,異日則幸無人監督,陵夷但曰:國事無奈,此真誤國者也!
心性是從關頭處參悟的,避世而談心性,只能說明心不靜:虛妄的東西太多,或者太看重自己了。所謂慎獨功夫,須知搞不好卻是不學墻面。則談心性不如談經學談制度談時事出力氣。倘是做不得的,還是君子其言也仞吧。
3、不可寄托僥幸。人只有在有一分力的時候出半分力,才能到有十分力的時候出五分力。否則,也許你自己很相信,但別人相信嗎?所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都不要寄托將來的僥幸,以為自己飛黃騰達了就會為復興大業鞠躬盡瘁。現在不養成習慣,到時候依舊捨不得。但同樣,也不要過分的信賴自己的心性,仿佛與天地參了,將來做什麽都可以駕輕就熟。五百年纔有一位聖人,輪不到我們這些青黃不接時代的世紀兒。所以,要做事就要踏踏實實從現在力所能及的開始,要奉獻就要從現在養成一點一滴付出的習慣。否則,當我們愉悅著春秋大夢的時候,卻已經養成不仁了。
4、不可脫離生活,不可脫離群眾,不可鄙夷技術。去生活,是不知道在日用也。去群眾,是不知學在化民也。去技術,是不知所以樂學也。不能雜服,必不能安禮。有此三點,皆是不能致精微。或欲學精微,而毅力不足以有得;而又虛榮心起,動輒以高深為遁詞也。

是以儒生者,必有一經之通,一技之長。一經以安頓於先王之道;一技以領先於現代世界。有一論壇為人排憂解紛,有一書社與眾談古論今。庶幾德不孤,友善士。不如是,君子惡乎成名?
发表于 2008-7-5 21: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还有点深度,兼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繁体字看起来比较困难。难怪顶贴的人不多,而且能通篇看完的,我可能是第一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4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