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92|回复: 3

历史上的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与和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19: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6 s: Z# y+ N0 F# p" i7 G; a7 t) |     
; D  Y9 x$ v/ ^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0 [1 G& e- i% w  e5 W     
' O9 C0 ?, I% u4 W    高句丽立国之初,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事情还是从王莽同志那里搞糟的,这个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二者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注: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1 x$ K" u  `! u2 J: l) H+ Y
       I; W8 {4 g9 G! \4 j  Z; d0 l6 t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注:时国都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 n! p. `& \! B/ S* t
show_item("446390","sign");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寇边。至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注: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丽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 B+ G3 M5 T) y3 D     
- y+ W/ L5 W6 A& N    105年春,高句丽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 m8 ~: `: k, V% G, |$ H! _     - Y+ `6 A% {1 B- j- z/ _+ k0 s  ?5 p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 x# t2 I9 B& E1 c0 G
     # n% E+ w+ T$ [8 ~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 q1 z: q. J& B' P: s2 z
     
9 A- j# |, O9 O9 t+ ~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 ]0 A2 H; ?- ~: Z4 b  M# |     $ N5 [# [" x) d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 Z; k9 Q/ E, @6 k  E) K& m     9 B8 y& V1 A/ d. C9 O8 x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4 F" G" [: U( H# H2 f% Z' n, P     ; v) G/ T+ A# l# z) Y/ D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 w- K  S/ W5 c7 |9 d- H+ Z     8 H7 w& [' k1 M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 b- p' v8 l- _2 h6 X8 L, i     ( S- a% J/ S  {# I! q( y6 a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墚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7 g7 C" ?  U" a7 {2 Lshow_item("446394","body1");show_item("446394","sign"); - s4 s) N3 q! X. ~3 r+ K2 T" o6 `# t# B6 O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233年,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
4 j2 ~1 W. B2 T0 E& p$ }7 o     
6 M8 ^  U2 U9 }# z0 n# C, Z    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237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0 D+ a6 V! i5 J9 C0 Q. C( l1 K% u" M7 `+ \3 X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3 q/ N* e8 h; ]' \' t1 q- z* S8 ~     
$ y! a8 e) `; X% y' ^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 m0 b- C8 H! u8 h5 O# D+ T     
* W6 |1 H0 b' L  {4 v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注:今通化市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 l) s5 y- z/ e" r% N" x
     ' f+ s, ?! J* O5 h* M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注: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 |; s( y' P! a0 h" V1 D     . Q+ l6 {& ]0 `% m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1 H) K: B3 x* V: T" m# S" ~5 _% Q
show_item("446395","body1");show_item("446395","sign"); ) k) ?& g3 a: |# M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 u, W- d. M  L
     1 H, H1 k& r; M/ B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333年,慕容廆死后,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2 K3 X+ z; B7 k9 K. {4 u' r6 U
     
, c6 P2 p1 v# _9 A  {& h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4 _3 {2 y  }6 d+ [5 r, \+ K1 }
     
. ^8 y7 r, H# M9 K4 }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1 u8 a- M& h! K- vshow_item("446396","body1");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 S2 B  ?* }' p' p  `3 h
     
1 q1 C" z+ Z( z. w* q+ m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1 @& _6 f+ L# Z6 O     
% c) _- c* ~2 E/ O" c5 _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2 D8 p  E8 h, }: }
     $ ?% _6 W. |' x8 J/ m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 S+ d5 ^" D2 j( a     ' U# }5 D1 f0 J- |( u
    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到了东晋末年,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 D/ h0 q4 Q% [: ]$ _2 _5 B$ s     
7 o9 n7 z7 u( L: a8 h+ W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国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 y- y$ W! E( m/ q7 t( S
     ' V" }5 x+ m0 ~6 S5 }, f3 i$ Q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3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 T# g6 W# l2 @7 O! f! R5 J8 t& G/ c* n     
, a$ c/ {2 @& N( V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大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梦想。 & ]9 n4 |/ K  ^9 d* Y
show_item("446397","body1");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从中原内战中渔利。
2 a7 J5 R, F3 k7 f2 m/ a9 t7 Y     & c1 G- G, v) ]  o( t. t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X; M2 j8 x9 c
& k5 a2 n5 V6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1 j/ ~- W& R. b2 w% B" k( A+ x# x
     
% x7 _" ]- N  h" R- n& C4 Y! K# H    公元412年广开土王死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是高句丽诸王中精于分析形势,善于掌握全局,敢作敢为,颇为难得的人才。面对高句丽疆域扩大的新形势,他头脑特别冷静,采取了北和中原诸朝,南侵新罗、百济的策略。其时,北魏咄咄逼人,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丽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平壤,这一举措具有两方面的好处:1)为抵御北部中原诸朝的进攻提供了弹性,保证了王都的安全,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前都城多次被毁那样的情况了;2)为推进南进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的事态发展,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 ?6 E' ^% S" R! l/ h: c5 h9 b: B+ tshow_item("446398","body1");show_item("446398","sign");这样,从长寿王起,高句丽采取了南进的方针,重点打击百济、新罗;对中原诸朝采取事大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丽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丽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是高句丽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 : `8 ]+ W% s2 A2 t# r/ T' R
     
* h4 ^- H( D% N" E$ f2 H/ B! }0 y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3 s6 F; B1 Y+ Q6 x" d/ c     
- D; L9 ]. W" O, J, N, x; V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 A; C. r9 k& H; Q; R: v7 U. w     
# U2 J" Y+ `8 W2 y# o& d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 z' N9 W7 m# O/ B     3 g+ t# t- R0 h. L5 _7 v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 p& B0 s  y3 P+ ?     
5 h* x8 _1 B5 F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 D5 _& E) I: L4 l& g' x
     
; c' s7 E/ {3 C) O2 A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 o( i  n# z1 N$ d5 x' ]     
* D& T: {% n2 c2 b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3 C9 k* P3 [" H' B. I/ `     
4 w! F) C# m5 m- J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3 ]* {# z8 ~' M& o2 d     1 ]& o- ?) C- b  q; c8 W: l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 E6 Q% [; L$ g5 H) L4 K
     . S* K, {9 v4 s& N; ?) y9 J2 b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6 W) j, Q" j( y
     ( K( r2 o0 s. H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0 y6 G3 ]8 F& ~$ ?/ i% e     , y0 D+ z# m1 _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 D. _( H- R2 X9 g/ r  a* _9 w     
4 ~  b# P. e+ }' p6 \0 G5 A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0 l, p' U. Q; d" g# M
     % k! N% [  B0 ]# m" k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 G& w* |) C% j7 C, C0 O     , Y! h$ b  v3 y8 f1 {' R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 m9 b. H& r* C9 C: j     2 w% h* j& t4 [; J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 z& Q: V8 }+ W/ e! d     
9 r+ s) y% b0 _! z: B# J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 Y9 f( H# f9 P  {8 n- s, o( q" b* T     
. @5 k( l1 m3 }. J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8 g; |- }2 Q, ^) l: E$ T
     0 j0 j& g( f6 f% _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 M. d; t5 V- x3 {* n
     
( R3 U" y. A4 }$ R, F2 V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 W( v6 O& I3 U* Q4 E
     
5 J" V% U3 @! A4 P% b( J/ F7 N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 _$ z: p# ^- T( i. J     6 R7 s2 n$ G  H5 n0 W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 A' ~! l6 d9 H
show_item("446399","body1");show_item("446399","sign");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0 p5 W9 I6 R8 H' X8 W; ?
     $ O+ Q2 ]9 L, p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 g- x" T) O" C  `2 B
     
) U, t3 V  z' t' v: d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十分恼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注: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9: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 q# R' \4 z+ W+ b+ A# f& G; @% d       S5 g6 n" ?+ B& Y) o' ?: l5 O% K/ E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q9 ^  x$ |" R0 S6 C' _
     ) t: @7 h' [9 L7 D* Z- e4 C" k' k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6 m& ?, P" M, Q4 v0 |     4 }) U8 \# |2 A3 F2 c; A& ~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8 B" j) X- o' v- i# T3 \3 Hshow_item("446401","body1");show_item("446401","sign");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4 u7 G  g# p' R" {7 K  e
     ) R9 a7 ^' X7 n4 i' V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自夫余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 Z8 Q. ]$ ]  }9 r- w     
& V* k- c1 J5 U2 s2 V* l  @    唐太宗贞观后期,大唐已空前强盛,东突厥也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2 h" K' J0 X+ g3 ~: V
     
' \, a, M. C% P: r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 6 B0 Q7 h! L6 G* v: G3 s+ r% `
show_item("446402","body1");show_item("446402","sign");太宗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4 V# C1 J, y  \& T     & F- h& d. }% y4 A, p
    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2 H0 V# r( k2 b6 `0 W$ t" R
     
; z; [" J& R9 x& A4 R    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 * ^+ V! l8 [. m. J
     
8 L* O  \, S/ w" z$ H4 f# _( T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 l% E* ]" W. b! B5 b3 _     
: r: H# W2 M5 M/ c3 @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 , e! O4 r" E5 y5 n
     
5 X* I3 D9 u4 n2 B) O- T5 Y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何其多也!)皆战死。 2 \" ~6 H$ z6 P( p- ~3 m0 {
     7 A/ `& U2 c4 l7 d' o3 M( ?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勣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勣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 X. W! d4 x& O: [* v/ q     
/ y8 [1 l4 L- h4 e& ?( I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3 \! K% X" M) M$ y# F8 b     
( ]# |3 h: D$ h( X    按:高句丽并不是今天的朝鲜族的前身。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众多古老民族的一支,被我们简称为高丽。在被唐灭亡后古高句丽逐渐与我国各民族融合。而今天的朝鲜族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人逐渐发展而成。只是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朝鲜半岛再次分裂为三个国家,其中北部国家自命名为高丽。此时的高丽与古高句丽并非同宗同源,这是名字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2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丽棒子是这么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0 18: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1 }4 B0 {, [! f6 m# `% G

9 K  I8 @8 @+ Z: }5 O  d高句丽是中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5 07:0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