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玉米地中挖出一座古墓 
 记者接到报料后,赶到了歪寨村。见一块玉米地里已围了数十村民,地中有一被挖了约1米深的大坑,被村民们清理后,四周露出了石块砌成的墓室。
 
 据村民韦达泽等人介绍说,当天,村里另一姓韦的村民在自家这块玉米地里准备挖粪坑积肥。开挖后不久,他突然发现约2尺深的地方有石块,他共清理了约5块排成方形的石块,再往下挖时,突然发现了几圈如“弹簧”般的铜线埋在泥土里。后来,他又在里面发现了数十粒绿色的小珠子和4个铜线缠绕如螺丝模样的小铃铛,他们便停止了挖掘。
 
 古墓中惊现铜线裹尸
  
 这是一个典型的石棺墓,四周都是用石块砌成的,棺材盖板是用石块拼成,不是整石,墓室中所有石块都没有人工的凿痕,石缝之间也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经现场测量,这个石墓长1.36米,宽0.4米。现场村民都说,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们在这一带发现的第9座古墓,但此前的8座古墓都比这座大,因此他们怀疑这是一座儿童墓。
 
 在村民挖了一半的墓室里,由于右壁的石块塌陷,墓室也已涌进大量泥土,在泥土中,露出了被村民们清理了一半的一圈一圈连在一起的铜线,非常显眼。带圆圈的铜线共有两截,每截约1尺长,直径有约5厘米。两截铜线交叉放在一起,就像两只小手摆放在腹部。村民们认为这就是缠在死者双手上的铜线。
 
 由于还未清理完毕,目前还不知死者脚上有没有类似的铜线缠绕。
 
 专家:宋末至明初少数民族墓葬
 
 村民们拨通了安顺市文化局文物科郭秉红副科长的电话。下午4时许,郭副科长与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恩元一行赶到现场。
 
 在进行实地查看后,刘恩元在现场作出了他的初步判断:该墓属于宋末至明初时期少数民族的墓葬,但属于哪个民族,目前仍没有定论。刘恩元告诉记者,我省上世纪50年代清镇、平坝一带曾经出土过类似的墓葬。刚刚出土的带圆圈的铜线叫“条托”,属于青铜,是装饰品,死者双手、双脚和胸部一般都有缠绕,但胸部的不太一样。刘恩元说,该墓的出土,说明宋代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这对研究安顺的历史有着重大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安邪 于 2008-7-30 13:2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