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业与洪承畴北宋名将杨业奉宋太宗之命征伐辽国,不幸失利,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侁出于嫉妒,不发援兵,致使杨业伤重被俘。辽国君臣敬畏杨业,对其好生善待。杨业哀叹:“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当御敌以报国,不想今日反为奸臣所害,落得全军覆没,我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于是绝食数日,怏怏而死。
2 N* t9 l6 M! ~0 I6 {0 [+ R9 C% Y
* k0 ^! l& T9 j. }5 a) ]: e1 j1 w杨业死得其所,因为辽国统治者没有制止他的死亡,遂了他的心愿,也成全了他高尚的气节,“杨家将”从此便成了中国爱国主义文化的一种象征。
9 u# _) Z) X- g5 y5 r H4 D \' T! i2 C8 `+ u
绝尘而去的杨业,绝然不会想到,在他作别人世600余年后,又一个不肖子孙几乎步了他的后尘。
4 [2 x) ~" W/ M; K N1 X$ ]0 f, `. D& s9 ^3 }* V! C6 m
明末崇祯年间,洪承畴驻守锦州城。松山一战,与满清的皇太极交锋,也不幸被俘。洪也算是条汉子,一开始宁死不降,以绝食自杀示志。可是皇太极惜才如金,舍不得失去这员将才,便让才貌出众的孝庄皇后去为洪喂食并劝解。饿到奄奄一息的洪承畴,乍见如此美色,怎会不心软?当时便感激涕零,饱食了一顿。第二天便面见皇太极,剃发易服,归顺了清朝。此后出生入死,为清朝入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1 n' C2 t9 h2 H% W+ Y
# l* c! S' c9 @1 L* q- L, w+ X- x" W洪承畴并非没有气节,只是清朝统治者一心要他为己所用,最终使他活了命却丢了气节。只落得世人指骂,就连16岁的少年夏完淳都对他嗤之以鼻,冷嘲热讽,致使一出《洪母骂畴》的京戏传唱至今。
$ Z- z$ e, Q7 c: ]
" L! G, {: [0 i$ z. ^5 E! t0 V+ ^9 P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人的气节往往只有到了生死关头才表现出来。在敌人手里死得越惨就越英雄,稍一屈服就是无耻卑劣,生前身后要遭世人嘲骂。中国人似乎总是把气节看得重于生命,在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气节观随着忠君爱国的传统代代相传。统治者们在奴役和压迫人民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忠孝节义的英雄人物。而英雄的背后,往往还有叛徒和奸贼的阴影。
. `& n( v5 B. O/ T4 U Q7 W! Q9 r
% B) L: Z; ^9 c: q( H, X N有时候,一个真正的英雄,只要他心中始终有一种信念存在,统治者是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那种大无畏的真气节的。岳飞就是始终坚持着“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信念,南宋统治者对他无计可施,唯有一刀了断。岳飞虽死犹生,浩气长存。与其同类的还有文天祥,牢狱三载仍不改爱国之心,高官厚禄丝毫不能将其动摇,元朝统治者同样无可奈何,只得杀之而后快。但如此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气节,又岂是统治者斩杀得了的?% Z, g/ V9 p/ u7 ?
; g+ x& Q! ?9 b0 A; R' E3 Z在没有任何统治者可以左右人民思想的年代,就更是英雄辈出。当生命遭遇了革命大义,早已变得毫不重要: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殉节,刘胡兰血染铡刀,钢七连死守上甘岭,张志新刑场就义......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英雄的故事需要一说再说,叛徒、奸贼同样是历史见证的磨不灭的污点。
1 t( i- l' ^" U3 X9 b* Q* i, q! r" }
时代不同了,英雄观、气节观当然也在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我们心存善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生命观,做我们该做的事,才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