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十个四岁的小孩子。我把这十个小孩子分为两 组,A组七个,B组三个,然后找十个房间,每个房间放一大盘梨子,跟A组的七个小孩说,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拿一个梨子,剩下的将分给他的亲戚朋友,结果七 个小孩子都拿了相应房间最大的那个梨子。对于B组的三个小孩子,我对小孩1说,如果选梨子的时候,你不会谦让,就要骂你一顿;对小孩2说,如果选梨子的时 候,你不会谦让,就要狠狠骂你一顿;对小孩3说,如果选梨子的时候,你不会谦让,就要揍你一顿。结果,小孩1选了相应房间里梨子中一个较小的,小孩2选了 相应房间里梨子中一个更小的,而小孩3则选了相应房间里梨子中那个最小的。 . W7 E0 ^8 U! a0 [6 G. p
( f+ S# C; J; w" y4 Z8 x- U
) K$ n3 m4 P5 X9 E5 _: r由以上实验,我得出了两条定律,分别是: 2 e3 _' l. q2 F- D
7 O" W% L: w8 y) L
: \$ o L) F2 H% P5 b第一道德定律--------在不受到外力胁迫的情况下,四岁小孩子选梨子的时候,将总挑选最大的那个。
6 n3 l+ q$ ~* u$ @! e0 z( z7 y
$ ]6 M# V9 W6 A d1 i$ I6 Q( ]- ?- M$ y0 |
第二道德定律--------四岁小孩子在选梨子的时候,受到的外力胁迫的程度越大,他所选的梨子将越小。 8 _# G0 Y3 I9 m2 y
9 b4 ]: K0 J: m$ [3 ?7 ]% o% s6 c O& P
看了上面的实验以及结论,你还相信“融四岁,能让梨”的话吗?孔融让梨的故事根本就是忽悠,孔融不仅不是像书本上说的一样,是一个宽容,谦让的人,相反还是一个非常小气,奸诈的人。不仅实验室得出的结论对孔融不利,而且历史上有很多事实也可以佐证我的观点。
8 m6 m- I+ y. [4 u5 I+ {% @6 w( V
; c7 }' |2 n- U, S* N! y( N- [2 p3 F
2 b! y/ y+ q8 a& d9 }4 A/ ]比如孔融推荐祢衡给曹操,完全就是出阴招,明知祢衡狂傲无比,口无遮拦,还向曹操说祢衡什么“淑质贞亮,英才卓跞。”结果祢衡一见曹操便耀武扬威, 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文武百官贬得一无是处,最后曹操忍无可忍,终于借刘表之手,刘表再转借黄祖之手将祢衡杀了。其实孔融压根就知道事情最后 的结局,而这正是他想要的,他看不惯曹操的权大势威,也看不惯祢衡的清高自大,于是就设计让他们两个互相搅和,自己在一旁偷笑看热闹,毫无君子之风。
( E( x2 e% B, p- m4 f; R" M3 v* |' c' @! @; p" `; y7 |: u2 T
9 r) G0 ~% M1 u
还有,曹操因为粮食紧缺问题,曾颁布禁酒令。孔融这个酒鬼知道后,怒火攻心,居然写信给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 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你说这种人,明明是自己酒瘾大,阻碍禁酒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却偏偏要把尧舜禹,商纣之类的都搬 出来做幌子,而且语带讥讽,令人不齿。这种人不是奸诈小人,又是什么?而且孔融还不守孝道,他居然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 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样的人别说不容于古代,在现代开放社会,也难有立足之地啊。
0 L8 w4 q& h2 L! B0 V: {% ~+ v/ U1 E/ e2 E2 B
# j% \% Y2 C2 M- y) Y6 o回到开始的 话题,我通过实验论证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可靠的。那么大家不禁要问,难道史书上记载有假?没有,历史上的确有那么一件事,只是史书上是断章取义了。 事情是这样子的,孔融的老爸从小就教育孔融做人要知道谦逊,要低调。所以每每在一家人吃东西的时候,看到小孔融专捡多的东西的时候,就一顿痛打,久而久 之,孔融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吃什么都选最小的,这与谦让没有任何关系,完全符合金茵第二道德定律。而后来的历史表明,孔融事实上是一个气量小而且奸诈的 人。
4 y% N0 d8 c: T2 w) V
/ M ]' F6 }/ i& M9 O: J3 \
% g! \- [9 l) V不过,奸人自有奸人治。孔融奸诈一生,最终死在了更奸诈曹操手里,这是他必然的结局,他是咎由自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