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0|回复: 0

思惟死亡的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09: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次,佛陀去阿拉威时,市民邀请他去接受供养。用餐后,佛陀向他们开示佛法,说道:你们应当修行死随念,思惟:我的生命不定,死亡则已定。我肯定会死,死亡是我生命的终结。生命不能肯定,死亡则是肯定。

佛陀告诉他们,修行死随念的人在临终时不会害怕。然而,除了一位十六岁的织布女之外,所有听闻佛陀亲自说法的人,都不把佛陀的话放在心上,还是跟往常一样。该织布女对自己说:“佛陀所说的法实在太美妙了,思惟死亡是我的责任。

”如是,她日以继夜地思惟死亡。三年后,佛陀以佛眼看到该织布女在当天就要死了,也看到由于她已经思惟死亡整整三年,如果去见她的话,她就能够证悟初果。因此佛陀前往阿拉威,到达时市民再次邀请他接受供养。听到佛陀已经来了,该织布女心中充满喜悦,因为能够再次看见佛陀及听他说法。在她还未去见佛陀之前,她父亲交待她为缝纫机的摆梭添线,以便他能够织完在缝纫机上的布。那少女很听话地坐下来为缝纫机的摆梭添线。在那时候,佛陀已经用完餐,所有的人都在等待佛陀说法。然而佛陀说:“我老远来到这里,只是为了某位少女,她还没有到,当她到了,我就说法。”说后,佛陀默然坐着等待,整群人也默然坐着等待。当时该少女已经为缝纫机的摆梭添好线,把它放进篮子里后,就出门前往父亲的店。在半路上,她看到那群人,于是停下来凝视佛陀。佛陀看着她,而她也明白佛陀是要她去见他。所以她把篮子放下来,走上前去向佛陀顶礼,然后恭敬地站在一旁。这时候,佛陀问了她四个问题。

佛陀问她:“姑娘,你从哪里来?”

她答道:“世尊,我不知道。”

佛陀问她:“你去哪里?”

她答道:“世尊,我不知道。”

佛陀问她:“你不知道吗?”

她答道:“世尊,我知道。”

佛陀问她:“你知道吗?”

答道:“世尊,我不知道。”那群人听后发牢骚道:“看那织布女对佛陀乱讲话。

当佛陀问她‘你从哪里来?’时,她应该回答‘我从父亲的家来。’

当佛陀问她‘你去哪里?’她应该回答‘我去父亲的店。’

”佛陀接着问该少女:“姑娘,当我问你‘你从哪里来?’时,为什么你答‘我不知道’?”

该少女答道:“世尊,您早已知道我从父亲的家来,所以我明白你问的意思是‘在你投生到这里时,你是从哪里来的?’而我并不知道这点。”

佛陀称赞该少女道:“姑娘说得好,说得好。你正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佛陀接着问该少女:“姑娘,当我问你‘你去哪里?’时,为什么你答‘我不知道’?”

该少女答道:“世尊,您早已知道我提着装有梭线的篮子去父亲的店,所以我明白你问的意思是‘在这里死时,你会投生到哪里去?’而我也不知道这点。”

佛陀再次称赞该少女正确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佛陀接着问:“姑娘,当我问你‘你不知道吗?’时,为什么你答‘我知道’?”

这时该少女答道:“世尊,我说‘我知道’是因为我知道我肯定会死。”

佛陀又称赞该少女正确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最后佛陀问:“当我问你‘你知道吗?’时,为什么你答‘我不知道’?”

这次该少女答道:“世尊,我说‘我不知道’是因为我只知道我肯定会死。然而何时死亡,是在黑夜或白天,是在早上或其他时候,这我不知道。”佛陀第四次称赞该少女正确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佛陀向此人群说道:“你们这么多人都无法理解她的话,而只懂得发牢骚。无慧眼者无法知见。反之,具备慧眼者能够知见。”

然后佛陀诵出《法句经》中的第174首偈:这世界是盲目的,在此中能洞察之人很少。就像只有少数的鸟能逃脱罗网,只有少数几人能去到天界。

听了佛陀所诵的偈,该少女即证悟了须陀洹果。然后,在前往父亲的店时,她发生意外死了,死后投生到兜率天。她的父亲不曾思惟死亡,也不曾见过佛陀。当他看到女儿倒在地上、染满血迹的尸体时,不禁悲从中来。他哭着去见佛陀,告诉佛陀所发生的事情。

他说:“世尊,请解除我的痛苦。”佛陀说:“居士,别再伤心。在这无始轮回里,你因为女儿死亡而流下的泪水,已经多过这世间所有海洋之水。”

佛陀给这位织工一番有关生死轮回的开示。闻法后,该织工的心平静了下来,请求佛陀为他剃度为比丘。不久之后,他就完成了比丘的任务,成为一位阿罗汉。在训诫该群听众的时候,

佛陀提及“能够知见者”与“她无法知见者”。织布女的生命充满思惟死亡的智慧,她能够知见,拥有智慧,因此能够证悟须陀洹果而逃脱罗网。反观那群得以亲见佛陀的听众,他们并不注重佛陀的劝导,生命中缺乏思惟死亡的智慧,不能够知晓,只会对该少女发牢骚。她父亲的生命中也缺乏思惟死亡的智慧,不能够知晓,因此才会悲伤。换言之,他会悲伤不是因为其去世的女儿,而是因为他自己的盲目、愚痴。然而,他还算是有些智慧,因为他懂得去寻求佛陀的帮助。佛陀没有说:“噢,可怜的人,真可怜!但不要紧,你还可以多生几个孩子。”这些是愚痴的话,魔鬼的话。这么说,只会增加悲伤父亲的愚痴,并令他受苦而已。

相反地,佛陀帮助悲伤的父亲了解生死轮回的真实性,藉此帮助他唤醒智慧。通过智慧,织工克服了悲伤;通过智慧,他成为一位比丘;通过智慧,他精进地禅修;通过证悟至上的智慧,最终得以完成比丘的任务,以智慧断除一切忧愁与死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2 22: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