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733|回复: 2

惊世骇俗:西方人眼里的林黛玉形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与西方,中国与西方,在我看来,是文化概念,它们是温暖的,有活力的,国际文化界对《红楼梦》的传播与研究,促进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红楼梦》是一个桥梁,也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让西方人接受了东方,也让东方人融入了西方。西方人,英语世界的读者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能够阅读《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而不再是节选的翻译本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宝玉这些大观园儿女们,就开始走进了英语世界的读者们的视野里,至今有50多年了。 " `: r5 M* N. v; y- ?3 W5 ]. _
' d! L: R5 k4 o  A* }
! }, c' ~, j& I& \/ q2 ?0 V5 v
左:黛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的形象。右:英文译本中,翻译黛玉所借用的“Naiad”形象,Naiad版的黛玉形象,已经在英语世界的读者中存在了50多年了。; b6 z( G! N# w! C$ T' h& N; [
. V) \! I8 C2 T' p; c
中国人眼中的林黛玉
4 I* z  g" Y$ ]6 C  M) I) k7 x" Q% I9 K7 s2 p: {* ?$ i
     林黛玉,对于我们来说,家喻户晓,一个陈晓旭出家和病逝,牵动了亿万人的牵挂和眼泪,其实是林黛玉这一文学人物的魅力所致。对于她的形象,她的外貌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h  r) W+ X* q+ T9 \    似蹙非蹙、似喜非喜,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形象描写了,而娇花照水,病如西子,则把人物内在的气质活脱脱地“外露”出来,如此高超的文学描写,在中国文学里,是非常少见的。: _/ t1 g3 M" K! E% p+ f  z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对于黛玉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潇湘馆的外景是这样的:“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4 O5 e) {" c" h; z6 E9 n! D
4 w) ]3 {8 }* {" S, ^% R
    潇湘馆的最大特点是竹子,所谓“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竹子象征着高洁、清雅、坚强,这恰恰是黛玉的突出品质。潇湘馆是黛玉自己挑定的住址,“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翠竹、诗书、苦恋、孤寂、泪水,这些陪伴着黛玉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i& p/ r& ]: U: V2 \
    词人秦观有《踏莎行》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j8 l  I7 D& @5 V    “杜鹃”与紫鹃相对,而且,该词情调凄婉哀伤,忧沉无底,道尽了青年人的离愁别绪,其中,“潇湘”“馆”三个字,已经明写了。
" v$ Y, C1 f6 e/ n% r6 l& K8 p     以上就是中国人眼里的黛玉,她的美和意境,她的气质和风韵,真是千言万语不足道也。6 U3 t" d) p! x$ f

: G: Z5 ?; q5 b. k; `& R, |5 y% D
  l2 W( [7 `4 k' u5 T% V% y7 [6 b
" ]7 Z7 U: Z- L西方人眼中的林黛玉
7 Z( `9 n+ b0 N0 J
$ \$ `8 z9 Y# K7 ], T7 ^! S! G
/ ~+ h% E3 ^+ ENaiad,古希腊神话里的水泉之神,为中间抓住男孩手臂者。
+ {; y  f9 d$ @6 L
' O9 h' T! w* J2 ~: t( ^8 l
4 q3 u# T4 n3 X) @( z    在英文译本里,黛玉走出了潇湘馆,离开了大观园,到了大西洋两岸,黛玉别号“潇湘妃子”,中文意义很好理解,在英文中“River Queen”,江河王后之意,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译名很“无厘头”,其实不然,我们再看看,“潇湘馆”的英文译名,是“Naiad's House”,“Naiad”是谁?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泉之神,住在河滩、湖泊、泉水中,被描写成美丽、天真、快乐和仁爱的形象,所以,林黛玉,这个潇湘妃子,就成了西方人眼中的Naiad,称为“River Queen(江河王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c4 _+ c2 f; i* r& R
    50多年,英文版《红楼梦》的读者们把黛玉理解为“River Queen”,图中是“River Queen”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大家就可以明白黛玉到了大西洋两岸,成了一个什么样子。, }: }( q" W+ c$ n, r2 f
9 L5 V5 L9 j) I& w! k
- d, O7 g1 N7 X4 @+ i/ x( l# G2 Z

$ ]3 M* E5 f/ s0 B; v4 R$ ^+ c1 [+ P  H, w$ D$ g
Naiad,是快乐,幸福,美丽的化身,但是没有丝毫悲剧因素。
2 v, v, P) C6 INaiad版黛玉和“外国金瓶梅”
' Z  O- Z' \4 G# H, t, p4 o+ [) o' \4 U) K- H  @
    用“River Queen”来确定黛玉,有几个不妥之处,1,Naiad是快乐为基调的人物,而黛玉是悲剧为基调的人物;2,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机敏聪慧,言语夺人,而Naiad则是一个仁慈宽容的女孩;3,潇湘馆,虽然有“潇湘”之名,但重在“竹子”这一点,以竹取胜,不在水,而英译本明显是望文生义,以为“水”是潇湘馆的特色。) O8 F* \) m: t; \2 l) K
" K+ H$ x0 z& V

' X! ?6 M$ V; h3 t8 u
; S# r5 v# i- g0 @- J3 i
( `2 y" a" N" @# o由于Naiad是水泉之神,所以,喷泉雕塑常常用Naiad来做形象。
. i0 c* A  w# y' T* D5 k
7 t8 Z& s3 \7 l! C  ]/ A0 b( C! z) [/ s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第一位的是传播,Naiad化的黛玉,最大的好处,就是有益于《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里的传播,而且,在西方文化里,Naiad是一个非常善良、优美和爱的化身,也是西方读者心里的圣洁女孩,这是英文翻译家的良苦用心,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所以,Naiad这个形象有助于黛玉的传播,能够更好的让西方读者了解黛玉,喜爱黛玉。* Q7 M  R2 d) i, H
    其实,我们国内在引介西方文学名著的时候,也有过“Naiad版黛玉”的趣闻,郑振铎等人引介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用了一个概念:“外国《金瓶梅》”,这个概念对该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概念和“Naiad”一样,有准确的地方,也有不伦不类的地方,后者更多一些。
+ N1 c3 l8 O0 i2 J/ C8 c    在传播阶段,一些概念处理得好,可以让作品一炮走红,处理得不好,就会加深人们对该作的偏见,以讹传讹,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趣闻,应该本着宽容和柔软的态度,慢慢来,让时间和善意去消融彼此的偏见和杯葛吧。
发表于 2008-4-22 16: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人员的良苦用心值得称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2 21: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5 23:22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