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9-15 09: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僧教诵
隋时并州人高守节。家代信奉。而守节尤为精到。年十六七时曾游代都。道遇沙门。年可六十。自称海云。与之谈叙。因谓曰。儿能诵经不。答曰诚其本心。云即将向五台。至一处见三草屋。才得容身。乃于中止。教诵法华经。在外乞求给其衣食。节屡见胡僧来至。与师言笑终日。归去后云辄问曰识向胡僧不。曰不识。云貌似戏言曰。是文殊师利菩萨。节虽频承此告。未悟其旨。后忽使节下山取物。仍诫曰。夫女人者众恶之本。坏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间。宜其深慎。节敬诺受教。下山中路乃见一女人。年十四五。衣服鲜华慈容雅丽。乘一白马直就其前。向节曰。身有急患。要须下乘。马好跳跃。制不自由。希君扶接。济此微命。节遂念师言。竟不回顾。女亦追寻数里。苦切其辞。节执志如初。俄而致失。既还本处。具陈其事。师曰。汝真丈夫矣。虽然。此是文殊师利菩萨。节尚未悟。犹谓戏言。然于此诵经凡历三载。法华一部甚得精淳。后闻长安度人。心希剃落。晨昏方便。咨师欲去。师云。汝诵得法华。大乘种子今已成就。汝必欲去。当询好师。此之一别难重相见。汝京内可于禅定道场依止卧伦禅师。节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伦所。伦曰汝从何来。答从五台山来。和尚遗与师为弟子。伦曰和尚名谁。答曰名海云。伦大惊叹曰。五台山者文殊所居。海云比丘即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第三善知识。汝何以弃此圣人。千劫万劫无由一遇。何其误耶。节乃始悟由来。恨不碎其身骨。而愚情眷眷犹希再睹。遂辞伦返迹。日夜奔驰乃至故处。都无所见。 出弘赞第七。
海神请闻
释缘光。新罗人也。按梁贡职图云。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震韩之国也。光世家名族。幼归缁服。识量过人。以生居边壤。正教未融。以隋仁寿年间来至吴会。正逢智者敷弘妙典。光伏膺朝夕。数年之中歘然大悟。智者即令就讲妙法华经。俊朗之徒莫不神伏。后于天台别院增修妙观。忽见数人云。天帝请讲。光默然许之。于是奄然气绝。经于旬日颜色如常。还归本识。既而器业成就。将归故国。与数十人同乘大舶至海中。船忽不行。见一人乘马凌波来至船首云。海神请师暂到宫中讲说。光曰贫道此身誓当利物。船及余伴未委如何。彼云。人并同行船亦勿虑。于是举众同下。行数步。但见通衢平直。香花遍道。海神将百千侍从迎入宫中。珠璧(bi)焜煌(kun huang)映夺心目。因为讲法华经一遍。大施珍宝还送上船。光达至本乡。每弘兹典。自少诵持。日余一遍。迄于报尽。此业无亏。年垂八十终于所住。阇(du)维既毕。髅舌独存。一国见闻。咸叹希有。光有妹二人。早怀清信。收之供养。数闻髅舌自诵法华。妹有不识字处。问之皆道。 出弘赞第三。
鸽受人身
有一老僧失其名。住并州石壁寺。禅观为业。贞观年末。房楹上有二鸽雏(chu)。老师每以余食饲之。后虽渐长。羽翼未成。乃并学飞。俱堕地而死。僧因收葬。经旬日后。夜梦有二小儿告曰。儿等为先有罪。遂受鸽身。比来闻师读法华经。得受人身。儿等今于寺侧十余里某村某甲家托生为男。十月之外当即诞育。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一妇双生二男。作满月斋。僧呼二孩子曰鸽儿。并应曰诺。一应之后。岁余始言也。 出弘赞第九。
鬼脱厕报
释慧果。豫州人也。小以蔬苦自业。宋初游京师。至瓦冠寺诵法华经。尝于厕前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而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dan)粪鬼中。法师德业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㧞(ba)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根下。愿取为福。果即告众掘之。实得三千。为造法华一部。并设法会。后梦见此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宋大始六年卒(cu)。春秋七十有六。 出弘赞第六。
第八段 安乐行品龙天请讲鬼虎钦风仙鹤来仪野鸡转报瓶水自满异香普熏经字放光鸩毒无验
龙天请讲
释玄光。海东熊川人也。越沧溟求中国禅法。闻衡山思大禅师双弘定慧。兼善毗尼(pi ni)。一志径造南岳。思察其根器。授以法华四安乐行。光利若神锥。无坚不犯。禀(bing)而行之。常修精进。俄证法华三昧。思印之曰。汝之所证。真实不虚。当还本国。施设善权。敷扬吾教。光顶礼而别。即住锡江南。附舶至于大洋。偶见彩云雅乐降节而至。空中声曰。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于龙宫说亲证法门。光拱手避让。唯见青衣前导。寻入宫城。不类人间官府。羽卫之设无非鳞介鬼神。师既登宝殿。次陟高台。如问而谈者凡七日。事毕。龙王躬自送别。光复登舟。舟人谓泛洋不进者半日而已。光遂至熊川翁山结茅卓锡。同类相从。乃成梵刹。南岳祖堂列二十八贤。光居一焉。 出现应录。
鬼虎钦风
释弘明。会稽山阴人也。小出家。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经。精勤礼忏六时不辍。每旦瓶水自满。实诸天童子以为给使也。明尝于云门寺坐禅。虎来入明堂内。伏于床下。见明端然不动。久久乃去。又时见一小儿来听明诵经。明曰汝是何人。答云昔时此寺沙弥。盗帐下食。今堕圊(读音:qing。意为:厕所,粪坑)中。闻上人道业。故来听诵。愿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说法劝化顿解方隐。明以齐永明四年卒于柏林寺。春秋八十四。 出弘赞第六。
仙鹤来仪
释玄璧(bi)。苏州吴县人也。住流水寺。常讲法华。猛兽毒虫妖精恶贼频繁圊中交遘(gou)遇。未尝忤(wu)其情守。常坐一床。方四尺。未尝倚卧。每讲法华二十余遍。州咸来听受。忽有一鹤从外飞来。于殿下池中三度含水喷洒于地。径诣佛边圣僧座上一立不动。直至讲了然始飞去。如此经年。后乃恒住。上堂即鼓翼引前。下讲即倾身随从。法师或令其舞。即振翮(he)顿足顾影低头乍起乍低。或来去变态殊绝难以具名。数州文翰之士。莫不伟而同咏。璧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三。
野鸡转报
桂府城五里有雉山寺。其始者昔有一僧卓庵此地。日诵法华经。仍能讲说。忽有一雉常来伏翼听受。终第五卷雉即不来。后八年。山下民家生一男子。年始八岁不荤不戏。坚欲投其师出家。父母听之。一日僧浴。令儿净背。坚不肯袒衣。僧问其故。答曰。某前身即雉也。因听师讲诵故报为人。今腋下犹有雉毳(zhi cui)。故不袒也。僧因授是经前五卷。览同旧习。后二卷则不能也。从此山以雉名。因山置寺。寺犹存也。 此本出戒杀类见现应录。
瓶水自满
释僧定。不知何许人也。住江阳禅众寺。诵法华经。甚好声韵。不能谨节。流宕(dang)尘俗。然每感诸天童子为之给使。有时醉卧。法衣离身。自然卷襞(bi)引被整覆。衣服尘垢未暇浣(huan)治。乃复取之久以香洁。或瓶水自满。或地恒扫净。定眠喜唾。一时酒醒。见天童子在前。遍身咕唾(gu tuo)。自尔折节。遵修戒业。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六。
异香普熏
清信士央呵担。住京城西南丰谷乡。少怀善念。常诵法华。行安乐行。慈悲在意。不乘畜产。虚幻为心。名沾令史。往还京省。以诵业相仍。恐路逢相识。人事暄凉。便废所诵。故所行必由小径。低声怡颜。缘念相续。及终之时。感异香殊气充于村曲。后十年妻亡重发。唯舌鲜好。余皆朽尽。 出弘赞第八。
经字放光
后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承陆载。本吴人也。仕魏。有才调。善谈谑。而性爱虚净。常以佛法为意。诵法华经。末年精到。经字放光。频感舍利。 出弘赞第六。
鸩(zhen)毒无验
释法相。河南人也。东晋义熙中忽悟无常。超然出俗。廓(kuo)尔幽闭。不偶朋执。诵法华经。日夜不懈。曾因经行泰山祠。日暮因宿庙侧民家。夜起诵经。忽闻扣门声。相时出看。见有一人玄衣武冠。见相致敬云。是泰山府君。闻师诵经。故来参听。弟子庙中一石函在。多有财物。以布施师。师可开取。其石盖重过千钩。人莫胜举。相试提之。飘然而开。于是取得绢一百匹许。钱百余贯。以施贫人。济诸穷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然失志。游宕无度。时镇北将军司马恬(tian)恶其无度。招而鸩之。频倾三钟。神色不变。湛然无扰。括大异之。惭惧悔愧。每加供养。 出弘赞第六。
第九段 从地涌出品 如来寿量品 分别功德品冥授补阙帝亲试通赐寿题肩应病授药相师已定岂期延寿天帝相邀却向西方
冥授补阙
竟陵王萧子良。齐永明七年请僧云副为善知识。副共王造法华经千部。王亦澡洁中表手写法华经一部。永明十一年四月末。副梦一人送经一卷云。言有误。明日偶得一部法华。试略披看。遂见第五卷寿量品有一句异。云一尘一劫。于时募集数十部经。悉无此句。即言推义。乃是法华之极致。是以即[撗-(由/八)+早]经文。便有白鹤来翔以应嘉瑞。副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十。
帝亲试通
权适。字持正。安东府人也。少业文才。政和年中以宾贡入宋。配国学。擢(zhuo)为甲科第一人。将还本国。相者曰。君才高命短。年不过四十。位不过五品。宜诵大乘经以资笇(suan)禄。公心然之。约三日了诵法华经。皇帝闻之。呼令前诵。无一字错。皇情大悦。赐观音像.法华塔各一轴(zhou)。及还本国享寿攸久。历尽清华。拜为双学士。 出海东传弘录及适本传。
赐寿题肩
释法朗。河北武城人也。住彭城净道寺。为沙弥时。诵法华经。自少至老诵习无懈。至年五十三。开皇十三年。死经七日。见阎罗王。王前有六道人。王问初一僧何德业。初人答诵维摩经。王曰度南边立。问第二僧有何德业。答诵涅槃经十卷。王曰亦南边立。问第三僧有何德业。答诵金光明经。王曰亦南边立。问第四僧答讲涅槃经。王曰度西行立。问第五僧。答讲十地论。王敛眉而言度北行立。第六问法朗云有何行业。答诵法花经。王曰度东行立。王问第六僧竟。遣人领北行立者向地狱道。领西行立者向畜生道。领南行三僧向人道。次语法朗领往天道。令见其生处。可放还家。赐寿八十五岁。朗从天宫还。忽然而活。看左臂上隐隐有赤字。作八十五岁字。 出弘赞第七。
应病授药
清信女章氏。隋右光禄大夫陈陵妻也。诵法华经。每恨四体羸(lei)乏不堪久诵。忽梦僧持一梡药作黄色。来在章前。与之令服。章服已。经小时。因腹痛惊觉。腹痛既甚。须臾下痢(li)。纯作黄色。似梦所见。痢竟。所患都差。自后四体休健。常能读诵。日夜一遍无复困极也。 出弘赞第七。
相师已定岂期延寿
刘弘仁。年十八时任国子学生。与同志十人于相师处求相吉凶。相师皆克其富贵贫贱之时。夭寿年月之数。谓弘仁曰。年至五十一。其年四月十一日必死。弘仁时任苏州嘉兴县令。其余九人皆如相师之说。祸福不差。及弘仁十八已来。吉凶皆验。至今正年五十一矣。自度至期必死。以四月一日遂诣州与诸官僚取诀。时韩王元嘉为苏州刺史。问其所由。弘仁具陈其事。王教之修福。弘仁至四月八日遂即遇疾甚笃。王请诸寺僧尼为弘仁转法华经一千遍。至十一日转经数毕。诸僧又为弘仁更读一百遍。弘仁流汗[雨/沫]霂(mu)。所患都愈。平复如常。信知福力诚不可量也。 出弘赞第九。
天帝邀相却向西方
释䟦(ba)澄。少出家。精神暗钝而长斋蔬食。年二十五。发心诵法华经。愿生西方。日诵一行。或至半偈。或都不得。年登八十方始通利。后因眠息。梦见一人着朱衣武冠。手抱请疏。开示澄云。天帝遣来奉请。澄答云。贫道愿生西方。且忉利天虽是胜处。然不称贫道所愿。朱衣人于是即去。睡觉。召诸弟子述向所梦。明日又梦七宝浮图。澄身居五层上。向西望见宝绳阶道无有涯际。有二金刚执杵在两厢立。数个青衣童子捉白拂拂此阶道。问童子云此是何处。答云。此是西方。宝绳阶道来迎澄法师。睡觉述斯。以语诸弟子云。汝可贸吾三衣六物作一供斋。依语营办。斋前问大众云见千佛以不。众云不见。复问闻非常香气以不。众云咸闻。于是端坐正念而终。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