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961|回复: 0

关于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的几点思考 (2015-05-30 19:37:2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0 1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8-3-10 19:29 编辑

遗体告别仪式一般是指在殡仪馆内,由专业殡仪工作人员主持的,逝者生前单位领导、同事、家属及亲朋好友参加的,回顾逝者生平、传承逝者遗志、教育激励后人的告别逝者遗体的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地位、有名望、有影响力的人士,为其精心策划组织一场专业温情周到贴心的遗体告别仪式,不但可以使得逝者的人生在殡仪馆完美谢幕,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抚慰生者,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效应,最终能够达到“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的理想状态。
一、现状调查
随着殡葬改革步伐的加快,绿色殡葬、阳光殡葬、科技殡葬、人文殡葬逐渐深入人心,一系列殡葬普惠政策也相继出台,大大减轻了群众治丧负担。但是,在逐步减轻群众治丧负担的同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全国各地殡仪馆的发展。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724家殡仪馆,只有约1/3盈利,1/3盈亏基本平衡,而剩下的则处于亏损经营状态。由于殡仪馆大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基本火化费、遗体接运费、骨灰盒等都已经政府买单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延伸服务来弥补事业性亏损,遗体告别仪式设计与布置一下子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众多殡仪馆纷纷选择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但究其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遗体告别仪式往往流于形式。一般来说,无论逝者在性别、年龄、身份等方面有何不同,奏哀乐、致悼词、三鞠躬“老三样”式的告别仪式仿佛成了约定俗成的不二选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千篇一律的遗体告别仪式已经饱受诟病,只注重过程却忽视最终的效果使得遗体告别仪式往往流于形式。2、丧属主动参与策划程度较低。传统的遗体告别仪式往往都是殡仪馆提供什么服务,家属被动接受这些服务,而且对于告别仪式的环境、流程、主持人员等都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再加上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家属情绪低落,心情悲痛,无暇顾及一些个性化服务项目及整个告别仪式的方方面面,只想安安稳稳地送逝者最后一程,客观上也造成了丧属被动接受告别服务的现实。3、缺乏组织策划相关专业人才。现代殡葬服务市场瞬息万变,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各色人群,给殡葬组织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体告别仪式的组织策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批具有开阔视野、业务技能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的各方面专业人才相互配合,重点在礼厅布置的艺术造型、人文氛围、殡葬文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共同打造能够震撼心灵的遗体告别仪式。4、缺乏文化传播和生命教育功能。有人说,遗体告别仪式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课堂。但是,在日常的遗体告别仪式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发生偏差,有人认为遗体告别仪式就是走走过场,可有可无,不必深究;有人热衷于排场,往往将遗体告别仪式装点成鲜花的海洋,场面壮观,颇有气势。这两种价值观都和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目的——“传承殡葬文化,体会生命内涵”背道而驰,生命教育和文化传承被人们遗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原因分析
当下,人们常见的遗体告别仪式有的过于简单,有走过场之嫌;有的过于铺张奢华,有作秀之嫌;有的氛围过于沉重,难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根溯源,造成以上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长期以来传统丧葬观念的束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素来趋喜避丧,往往热衷于婚礼等各类喜庆的氛围,例如,在婚礼的流程设计与布置方面,人们往往会用尽心思,将舞台布置得尽善尽美,配合花样繁多的各种环节,力求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之相反的是,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忌讳死亡,在亲人逝世以后,很少有人愿意在遗体告别仪式上花点心思,做些文章,以免再次触碰悲伤沉重的心灵。
2、民政部门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不少现有的殡仪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部分殡仪馆建成距今已有较长时间,环境脏乱,设施陈旧,新建(迁建)殡仪馆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为民办实事工程。相比较新建殡仪馆及硬件设施的更新,各项软件服务,尤其是殡葬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周期比较长,见效也较慢。
3、很多人才不愿意加入殡葬队伍。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殡葬职工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还是难以吸引众多高技术人才加入进来。一是社会对殡葬从业者仍存在一定的歧视,提起殡葬职工,很多人常常嗤之以鼻,笼而统之地称呼为“烧死人的”;二是由于殡葬业是特殊的窗口服务行业,上班时间很早,全年无休,有时还要处理一些例如车祸、凶杀、溺水等特殊遗体;三是殡葬职工的社会地位较差,与公务员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相比,很多年轻人在价值理念上尚未扭转过来,客观上使得殡葬行业难以成为光明和令人自豪的职业。
三、几点建议
在笔者看来,每个人的一生是不可复制的,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在他(她)逝世之后,如果能够通过恰当的遗体告别仪式来回顾生平,展示人生潮起潮落,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激励后人,那么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
1、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策划组织一场遗体告别仪式,需要将民俗文化和现代殡葬理念充分融合,既要使得告别仪式温馨感人,又得充满创意,而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入才能够实现。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遗体告别仪式策划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到历史、民俗、心理、多媒体等各种专业知识,在国内也仅仅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殡葬改革先行区较为突出。从长远来看,组织策划一些别具风格的遗体告别仪式将成为大势所趋,必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的策划组织能力的引领型人才,提高遗体告别仪式的层次,提升殡仪馆的软件实力。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引进人才相比,在岗职工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但是在实践能力上可能更胜一筹。要树立现代殡葬理念,加大殡葬文化传承,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组织策划水平,以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2、努力尝试提供多套固定组合模板。根据行业调查显示,全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殡仪馆只有一套固定的遗体告别仪式流程及告别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各色人群都能够通用,这样的遗体告别仪式或多或少流于形式。其实,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逝者(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等),不同职业的逝者(农民、工人、教师、军人、公务员等),不同信仰的逝者(无神论者、马列主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我们都应该为其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的通用的遗体告别仪式,当他(她)走完人生终点的时候,在殡仪馆为其举办一场契合身份的遗体告别仪式,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为其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提供个性化的遗体告别仪式服务。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满足殡仪馆提供的奏哀乐、致悼词、三鞠躬“老三样”式的传统告别仪式。由于不同的逝者生前的身份、职业、文化、喜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必然会在遗体告别仪式的过程中有所不同。应该充分尊重家属意愿,对于告别仪式的整体设计、服务流程、礼厅布置、文化氛围等,多与家属沟通交流,以家属要求为设计依据,以家属满意为服务目标,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为逝者提供符合其人生特质的遗体告别仪式,例如:用死者生前的作品设计灵堂背景、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死者生前喜爱的音乐、将遗体告别仪式制作成视频放到专门的网上纪念堂等。
4、注重文化内涵和生命教育的意义。现代殡葬是以逝者为服务对象,通过服务逝者而达到慰藉生者之目的。但是在实际遗体告别仪式过程中,生命教育和文化传承往往会被人们遗忘。鉴于此,应该加大对于遗体告别仪式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挖掘和研究,不断提高文化含量,更加注重精神熏陶,把健康文明的殡葬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要通过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的遗体告别仪式,传承逝者遗志,教育激励后人,使人们在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古有孔子之弟子问,“死后是什么样子?”孔子道,“不知生,焉知死?”话回答得不是没道理,但倒过来,不知死,又焉知生?既然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归宿,那么可以通过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后人,在有限的生命岁月里,努力活出最精彩的自我。

(其实助念法最好   打0451---4687097找果成师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3 15: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