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53|回复: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年性病防治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3 2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贫穷落后、战争、娼妓、不良的习俗以及得不到有效的医疗照顾等种种社会环境因素,由来已久的性病在我国流行蔓延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估计全国性病患者近1000万人,严重摧残人们的身心健康,威胁民族的繁衍昌盛。
  建国初期,在一些大城市医院皮肤科患者中,主要的性病--梅毒占4.5%~10.1%;城市中妓女的患病率高达58.4%~92.28%。北京调查供血者,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2.2%。据调查,农村性病也有流行,安徽大别山区5个县的梅毒患病率为3.8%,江西宁都县为3.2%。民族地区的性病流行更为严重,四川个别藏族地区的梅毒患病率达到29.3%, 内蒙古个别地区的梅毒患病率高达48%。
  建国伊始,政府十分重视性病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包括卫生部将性病防治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防治规划。例如,1949年从北京开始,随后在各地解放妓女、取缔暗娼,铲除传播性病的重要根源;组建性病防治专业机构,1954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全国性病控制中心的前身),大力培训专业干部,派出医疗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性病防治工作;各地也先后成立了性病防治所,形成防治网络。在性病流行地区采用了综合普查、线索调查、梅毒血清试验等方法,基本上解决了发现病人的问题。结合发现病人,进行了免费治疗,实践证明青霉素疗法对梅毒和淋病的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也积极采取了宣传教育,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加强妇幼保健、婚前和孕妇检查,预防先天梅毒等一系列措施。
  经过15年的努力,到1964年取得了在全国基本消灭性病的成绩。60年代初,各种性病在全国广大地区已逐渐绝迹。1964年宣布性病基本消灭后,绝大多数皮肤性病防治机构转为其他皮肤病如麻风、头癣等的防治,医学院校也取消了性病教学课程。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一阶段停止了性病防治工作。
  但少数地区如新疆在大规模性病防治中漏查、漏治、复发、再发在所难免,从而遗留了传染源。上世纪60年代在南疆仍发现数量不等的传染性梅毒患者,说明性病在我国个别地区仍有流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应用两滴血过滤法普查不能彻底查出患者,南疆大片地区应用砷剂、轻粉合剂治疗,不少患者不能坚持服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乱,干扰了性病防治的扫尾工作。另外,社会上的商业性性行为,又增加了性病流行的社会因素,以致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性病患者数量大增,开始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注意,提出不能放弃对性病的监测。
  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性病由境外从我国南方开始传入,特别是淋病,由散发到流行,由城市到农村,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卫生部分别在1983年和1985年两次召开"全国性病防治座谈会",了解国内性病问题,研究控制措施。当时已认识到消灭10多年的性病有卷土重来的危险,而且还可能发生艾滋病的流行,提出应收集有关性病资料,培训防治干部,进行广泛宣传以教育广大群众,免受性病的侵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86-1993年):

  鉴于在我国性病有卷土重来的趋势,1986年卫生部〔96〕第2号和第7号文件批复,决定成立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设置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全国性病中心或中心),负责全国性病防治,包括监测、宣传、培训、医疗、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工作(不包括艾滋病,该病当时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鉴于性病疫情的发展,国务院〔86〕85号文指出:"取消性病的保密限制,政法机关和卫生部门要及时将性病蔓延的情况向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提供,以便在群众中进行有关性病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性病对社会、对民族及子孙后代的严重危害"。从此国内的性病防治卫生教育开始公开化。同年,卫生部下达了《关于成立卫生部性病防治研究咨询委员会和召开性病咨询委员会会议的通知》,其任务包括:进行性病防治决策的咨询,开展技术服务,进行学术交流和编辑有关资料等;该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心,定期召开会议,由全国各地专家参加,在此后的十多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1987年卫生部又公布了《关于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安排有关性病防治内容的通知》,重新开始了对医务人员的性病防治培训工作(附录1)。
  防治性病首先要了解性病的流行情况,以便估计防治工作的需要,制定必要的对策。1987年卫生部在全国16个有代表性(性病患者较多)的城市建立了性病监测点,在全国性病中心的协调下进行性病报病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初步了解到性病疫情,也探索了防治经验。1987年,16个试点城市报告性病14 000例,发病率为26.04/10万,其中淋病11 151例,约占全部性病的80%,而梅毒819例,仅占5%(大部分报告来自新疆)。并从1988年起将报病推广到全国,逐步形成及完善全国疫情报告系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根据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将性病疫情报告纳入了法制管理。这一时期全国性病报告数逐年增长,报告的8种性病从1991年的175 495例增长到1993年的240 848例。值得提出的是我国从此建立了报病制度,并一直坚持至今,成为国家了解性病疫情及其有关因素和考核防治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1993年,为了改进我国的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部领导下,参与"世行贷款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项目(卫V)性病艾滋病实施性研究项目",该项目自1993年首先在16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26个哨点地区的性病监测,此系统分布在我国性病高发地区,有了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监测点,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性病监测点受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医务人员得到培训,有较好的实验室支持,并加强了主动报病(即疫情收集者主动与报病人员联系),同时此系统能得到上级的督导和反馈,而且报病网络稳定,因此该系统是一加强管理的被动监测系统。例如,1997年在26个监测点中,进行一次性病监测方案可接受性调查,结果表明,在前4年期间漏报率逐年下降(由12.25%下降到2.16%)。但在全国报病系统的一些地区则有很高的漏报率,如据湖北省调查,1990年漏报率高达61.4%,1998年仍为64.80%,直到1999年才下降到24.32%。究其下降原因是: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包括取消不具备性病检查条件的个体医的诊治资格),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增强其责任感和主动性的结果。
  各性病监测点每年对5种人群(特殊人群、妇科门诊病人、供血人员、婚前检查及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定期抽样检查,了解不同人群的性病患病率及其趋势,可用于证实和补充发病率的信息,以便更准确地分析我国性病发展趋势。
  该项目通过实施,不仅提高了中央级性病监测水平与能力,包括为性病疫情计算机管理软件的研制打下了基础,而且各地有关单位开展了对重点人群及社会大众的宣传、健康教育和培训,以及对性病实验室质控和管理,性病检测试剂的研制等也积累了经验。
  另外,为了诊治性病必须有实验室检测,在1986年全国性病中心建立以后,性病研究室的实验室即在国内率先着手恢复和研制诊断梅毒、淋病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其中有关梅毒的诊断成功地建立了国际上通用的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剂(RPR)。另外,淋球菌的培养基的研制最为重要,不但是为了准确诊断,而且监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心研制了"久灵淋球菌培养基",在国内属首创。
  建立淋球菌协同凝集试验,提供了一种快速诊断和快速鉴定的方法:简易淋球菌营养分型方法、血清学分型方法等,形成了一整套淋病快速实验诊断和淋球菌快速鉴定的方法,属国内首报,达到领先水平。
  我国自1987年以后一直关注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全国性病中心在14个城市用统一方法,进行了为期15年的淋球菌敏感性监测研究。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才。上世纪70年代以后性传播疾病已不限于经典性病,其中包括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以及和性传播有关的疾病,如细菌性阴道病(BV)。性病中心较早在国内开展了在性病中支原体感染的研究,利用培养的方法,证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以解脲脲原体感染为主,而且患者的血清检测此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的阳性率。另外,中心还首次借鉴国外对BV的诊断标准进行不同人群的调查,结果发现,性罪错妇女和有异常分泌物的妇科门诊患者的BV患病率均高于健康妇女。
  这一阶段中心建成不久即开始设立性病门诊(包括门诊化验室),是进行科研、培训研究生和进修人员的基地。另外,定期(每年10期)编辑发行《性病情况简报》和《性病防治资料汇编》,报道有关法规,介绍中心的工作以及通报国内外性病防治经验,特别是性病疫情发展的趋势,为指导全国性病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1988年以来,中心每年12月1日都派员参加南京"世界艾滋病日"的咨询宣传活动。

第二阶段(1994-2001年):

  根据卫生部卫防发〔1994〕第7号文,将原"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和"麻风康复办"、"麻风疫情监测总站"等机构统一调整为"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其任务为负责全国性病、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防治效果评估,为卫生部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承担全国性病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承担全国性病麻风病的疫情统计报告和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承担国内、外性病麻风病的科技信息和学术交流以及分别负责卫生部性病和麻风病两个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卫生部交办的其它任务。中心主任由皮研所所长兼任,设副主任2名。
  中心结合体制调整,理顺关系,加强了对性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先后增设了疫情监测室、健康教育室、实验室中分设梅毒组、淋病组、衣原体、支原体组和疱疹组,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分工协作。
  疫情监测室主要负责全国性病疫情管理和监测点监测工作。在全国大疫情方面加强了各省性病疫情报告质量的管理,通过每季度对及时率、覆盖率、准确率和不详率等指标的评估,及时掌握了各省性病疫情管理工作情况,并每个季度在《性病情况简报》上公布评估的结果。通过有效的管理,各省疫情报告及时率、覆盖率、准确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性病监测点监测工作对原有的监测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农村、少数民族监测点,使监测系统更具有全国的代表性。另外本着科学、简便和有效的原则对原来的监测方案进行了调整,对各类资料的收集、患病率调查、专项调查和技术标准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性病监测点监测系统收集的资料已成为我国性病管理工作主要参考依据,也成为大疫情报告的重要补充。
  为加强全国性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1996年7月性病中心组织开发了全国性病疫情管理软件,该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界面良好,操作方便,可以同时输入性病报告卡及报表数据,能对下级网络传输的性病疫情数据文件进行汇总,分析功能强大,疫情数据转入转出方便,软件设有用户词典,可自行调整内容及地区,因此可适用于各级别地区使用。1997年6月全国性病疫情管理软件在6个地区试点取得成功后,分别于1997年9月、1998年5月和1999年9月在江苏扬州、南京和湖南长沙举办了3个全国培训班,向全国各地推广使用,至2005年全国各省仍使用该软件管理性病疫情。该软件的推广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全国性病疫情数据管理的效率。
  另外,为进一步摸清我国不同人群的性病患病率情况,掌握性病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助下,性病中心于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云南昆明、安徽铜陵和福建福州对暗娼人群、长途卡车司机和产前门诊孕妇开展了性病患病率调查,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方法。调查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结果,表明高危人群与桥梁人群性病患病率很高,孕妇人群也存在性病感染,提示性病已在我国广泛流行,应加强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的干预工作,改善性病服务,加强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
  接受某些国家忽视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教训以及1994年坦桑尼亚的经验,采用病征处理方法 (syndromic approach) 快而不漏地治疗性病,2年期间使艾滋病感染发生率下降42%,使我国加深了对性病与艾滋病密切相关的认识。1994年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与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次联合召开研讨会,强调了性病与艾滋病防治结合问题。1995年卫生部将分别主管性病(慢病处)与艾滋病(急传处)的两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性病艾滋病处,或二处)统一领导。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规划中多处提到了性病,充分体现了艾滋病与性病的防治结合。配合此规划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条例》、《全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规范》,修改《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附录1)。为了解性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性病医疗市场整顿提供依据,性病中心结合欧盟项目,对杭州、武汉两城市采用国家标准,对分层随机抽样的40家医院的77个科室、184例性病或疑似病例的临床处理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有过度治疗(当天药费平均291元,最高2800元,平均治疗一个普通病例支付药费千元以上);检测手段混乱(如不少单位用多媒体显微诊断仪作为必检项目),由此造成乱诊断、乱治疗,给病人经济、思想上造成不必要负担;忽视预防,仅20.5%~23.7%的医院/门诊有性病艾滋病宣传材料,医务人员建议病人使用安全套者仅占2.6%~8.8%,多数医生忙于治疗,很少或基本不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等预防方面工作,以及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为此,性病中心制订出性病规范门诊标准,又利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NB-044)的资助,在全国选择了10个城市进行试点,评选出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和宁波马园卫生院分别为省市级及区县级性病规范门诊试点的优胜单位,为在全国进一步更大规模地开展此项工作积累了经验。
  为了解全国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现况,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指导方案,性病中心对全国开展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现况及需求进行了函调和现场访谈。结果收到31个省市1996~1999年举办943期培训班、培训53105人次的报告,反映出许多好的培训经验,但也发现培训覆盖率较低(估计10%~20%)、培训对象多集中在性防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偏重临床,忽视预防。影响培训的主要原因是缺经费、工作安排不开以及要求编写国家级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等。建议为加强全国培训工作,需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分类指导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对大学生接受性病艾滋病宣传和推广安全套的态度进行了调查,1999年性病中心结合艾滋病宣传对南京大学生接受性病艾滋病知识和在学校推广安全套的态度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发现多数(?65.3%?)认为应该在学校推广安全套,95.2%要求开展性知识教育,88.3%表示如学校举办性病艾滋病知识讲座他们愿意参加,71.4%表示需要提供性病艾滋病宣传材料,34.7%对性病艾滋病病人持躲避、恐惧、憎恨态度,说明在大学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和推广安全套的宣传教育,不仅需要而且可行。
  召开"全国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研讨会",2000年性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21个省市性病艾滋病专业机构、有关国际组织和卫生部领导共6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了近年来国内外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经验,尤其是在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方面所作的工作,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有关政策支持、分级负担,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经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开展、编写国家级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等建议,受到卫生部的表扬。
  召开了对高危性行为人群干预培训研讨会,2000年7月21日~24日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了"高危性行为人群干预培训研讨会议",来自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北医儿少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海计划生育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单位,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欧项目执行办公室,共20位中外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国性病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交流了重点地区对暗娼、嫖客、长卡司机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项目进展情况。会议讨论了当前在开展行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除了加强多部门配合、政策方面进一步给予支持外,加强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是当前急需开展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成立"干预工作技术指导小组"、编写《国家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干预培训教材》等建议。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组织实施"世行贷款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项目(卫Ⅴ)性病艾滋病实施性研究项目",在卫生部指导下,性病中心承担了"世行贷款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项目(卫Ⅴ)性病艾滋病实施性研究项�"的设计、技术指导、协调管理与督导检查工作。该项目总预算为236.44万元人民币,重点开展对性病艾滋病控制策略、监测与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从1993年1月起正式实施,至2001年10月基本结束。在卫生部及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单位、专业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利用贷款和配套经费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共覆盖22个省市,完成科研课题19项,撰写与发表论文73篇,获奖成果6项。并通过实施性研究扩大了全国性病监测点(从原16个增加到26个),主要增加了中小城市、民族地区和农村监测点,使中国性病监测更具有代表性 。统一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使中国性病监测系统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提高了中央级性病监测的水平与能力,完善了全国性病监测系统,开展了对重点人群及社会大众的宣传、健康教育与培训,初步总结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对重点人群及社会大众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并锻炼成长了一支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为今后开展更大的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承担中国-欧盟性病艾滋病防治培训项目I、II期的技术指导、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科研课题招标、评审、项目协调管理、质量控制与信息交流等实施工作。
  承担世界银行贷款卫生IX项目中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子项目,此项目2000年启动,在我国广西、山西、福建和新疆四个项目省实施。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性病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分别在四个项目省开展性病疫情管理、性病门诊服务的改进和以性病门诊为依托的外展服务等工作,并取得管理工作的经验。
  2000年开始实施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UK项目),性病中心派专家参加该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写、设计、现场培训及技术指导工作(包括性病监测、性病服务、性病实验室等多方面)。承担有关性病实验室质控、性病规范化服务等科研课题的实施。
  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早在1988年就已开始,其活动内容包括监测、性病病征处理、咨询、培训和健康教育等。2001年7月性病中心成为WHO性传播疾病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后,有关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继续加强。

病征处理

  性病中心从1998年开始进行中国性病病征处理试点与推广工作。根据我国性病流行情况,制订了病征处理技术方案,印发了《国家性病病征处理工作指南》,于1998~2000年间在上海、成都、福州、石狮、泉州等地开展了性病门诊中的病征处理试点工作,验证病征处理方案的有效性,积累推广病征处理的经验。自2000年起,中心利用卫生部专项和世行卫IX项目在海南澄迈、三亚、浙江东阳、湖北荆州、福建三明、新疆石河子等地开展了病征处理推广工作。2003~2004年间在上海和宁波的妇科和计划生育门诊进一步验证开展病征处理的可行性。中心编写了《国家性病病征处理培训教程》及工作手册,进行病征处理师资培训和针对临床医生的现场培训,目前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省如世行卫九、中英项目、欧盟三期项目等,都在做病征处理推广工作,性病中心为其提供了人员培训、培训教材、技术支持等。
  性病中心实验诊断室为全国性病有关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开展了国内外性病诊断试剂的评估,诊断新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并参与国内外有关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室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方法,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种有代表性的抗生素进行了长达15年的耐药性监测,检测菌株数达7500多株,获得了我国代表性地区淋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菌的分离率及其动态变化数据。从监测结果来看,目前青霉素和四环素由于其高耐药率(68.26%和92.61%),似乎已不能用来治疗淋病,而质粒介导的耐药菌株(PPNG和TRNG)也分别达到了14.63%和10.60%。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都小于1%,且在临床上还没有见到对这两种耐药的表现。近年来淋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临床上也有治疗失败的情况,可能已不再适合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为国内规范淋病诊治提供了有力依据。该项工作自1994年纳入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监测国际合作,获2004年江苏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适应国内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实验室在引进国外先进方法的同时,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方法和试剂。在此期间先后取得下列各项成绩:①研制成功诊断梅毒的USR及RPR试剂,改进了TPHA试剂的质量;②研制成功国产淋球菌分离培养基--久灵培养基。该培养基原料国产,制作方便,而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国外通用的TM培养基相当。此研究曾获1994年江苏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③研制成功淋球菌SPA协同凝集试验,为淋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淋病快速实验诊断和淋球菌特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获2005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④建立了非淋实验室,开展了衣原体的分型研究、衣原体治疗药物的筛选、支原体(Uu和Mh)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研制和生产(国家专利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淋球菌的营养分型和血清学分型的研究;⑤引进分子生物学方法并应用于性病防治,如"淋球菌耐药质粒的提取和限制性酶切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及随机引物PCR对淋球菌的基因分型"、"细胞培养与尿液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感染"等;⑥建立生殖器疱疹病毒微孔板反向杂交检测和分型,并对治疗疱疹的新药进行筛选和验证。这些方法操作简便,达到国际水平;用非侵入方法取材,病人无痛苦,颇受病人欢迎。此外,中心先后承担了许多重要课题如"性病病征处理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卫生部重点专项课题),"性病病征处理方案有效性评价"(中国-欧盟课题),"中药对几种性病病原体作用的筛选"(江苏省科委课题), "性病规范化门诊示范点的建设和评估"(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以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性传播疾病的诊疗与预防"(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PCR检验技术在性病临床中应用价值的研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另外,该室继续进行多年的淋球菌耐药监测,HIV感染的确诊实验,以及保存各种性病病原体,包括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梅毒螺旋体、疱疹病毒、滴虫等标准菌株。也多次举办了性病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班。通过上述方法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我国性病防治工作水平,也使性病中心实验室成为了全国性病实验诊断的名副其实的"中心"实验室。
  这一阶段,全国性病中心通过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设立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参与制定了全国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方案,包括淋病、软下疳、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国家标准(GB)和卫生行业标准(WS)。翻译下发了1998、2002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最新性病治疗指南。并于2000年与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了"最新部颁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
  1994年以来,编辑出版了《性病防治手册》(第二版)、《现代性传播疾病实验技术》、《性病彩色图谱》、《性病艾滋病防治培训教材》、《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管理》、《性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项目管理手册》、《性病临床手册》等,以及参加编写包括性病内容的书籍,如《皮肤病与性病学》、《中西医临床性病学》、《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新编性病学》、《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实用手册》、《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尖锐湿疣》、《预防医学疾病控制分册》、《阴部疾病与性病》、《中华妇产科学》、?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等(见附录2)。全国性病中心的成员曾为国内外有关杂志撰写了大量稿件(见附录3),也被同行所引用。另外也撰写大量科普材料(附录4),向广大群众宣传性病知识。
  从2001年起到目前为止已召开了三次21世纪性传播疾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有关论文集(见附录2)。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2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阶段(2002-2005年)

  2002年1月18日卫生部卫人发21号文件批复,根据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2001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后,将"全国性病麻风控制中心"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这一更名,使得性病中心的任务发生了改变,加上多数地方将性病防治任务归属于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过去的防疫站),由于其任务较多,性病防治任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性病的疫情报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如2001~2003年期间,全国性病报病连续3年由859 040例(2000年)分别降为793 786(2001年)、744 848(2002年)、730 450(2003年)例,而到了2004年又上升为809 550例,2005年再一次下降为703 001例,如此的上下波动主要可能与报告系统不稳定、报告系统网络不健全、性病疫情工作得不到重视和工作经费缺乏等有关,这一时期的报病数字无法反映真正的发病趋势。究其原因,这一时期的性病监测受到机构的改革、任务的改变、人员的变动以及资料的收集方法(向网络直报过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致违反了监测工作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这也正反映出这一时期疫情报告系统(被动监测)所存在的缺点。
  虽然性病中心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但在全国的性病控制工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加强了国内外项目合作。性病中心派遣专家与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计划制定、实施、现场指导与督导,包括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世界银行卫生九项目、全球基金中国艾滋病项目等,有力推动了国际项目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工作指南与手册,如艾滋病高危人群规模估计指南、艾滋病咨询检测指南与实施手册、行为监测指南、性病门诊干预工作手册等。
  性病中心与美国Wayne州立大学合作进行了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干预项目,该项目2002年4月启动,主要针对我国流动人口探讨性病艾滋病干预的有效方法。自2002年底开始,对在上海、常州和南京等地性病门诊的外地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目前的生活状况、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以及高危行为的情况等,并负责对整个项目进行督导评估。
  与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性病防治项目,在项目进行的三年时间内,资助了性病门诊的管理、性病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培训、有关的性病学术会议等项工作。
  在此阶段参与了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为了摸索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国家选择了127个示范区开展了综合防治工作,在项目的资助下,项目区人员得到了性病管理培训,包括性病疫情监测、性病门诊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针对高危人群的性病服务在内的多项工作得到了加强,旨在控制性病的流行,有效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的传播。
  2001~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性病中心开展了"高危人群单纯疱疹2型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篇。
  2005~2006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开展了"不同人群梅毒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2004~2006年获得家庭健康国际(FHI)和美国北卡大学医学院的资助,在性病门诊患者中开展HIV感染(包括急性和慢性HIV感染)和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作为全球首批开展急性HIV感染调查的少数国家之一。调查结果对开展HIV监测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性病中心于2000年与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参与由美国国立精神病卫生研究院资助在5个国家开展的长达8年"核心人群同伴教育性病艾滋病干预"项目。中心实验室负责中国地区性病艾滋病现场实验室技术指导、质控以及标本的检测与保存工作。
  性病中心于2002年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参与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中心实验室作为核心技术小组负责项目地区性病实验室检测工作的计划制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现场督导以及质量考核工作。
  中心实验室于2002~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开展了2批"梅毒快速诊断试剂的实验室评价"项目,对国外9种上市的梅毒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评估,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同时于2005~2006年对一种梅毒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现场应用可行性调查。
  中心实验室于2004~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开展了"沙眼衣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的实验室评价"项目。
  在此阶段中心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全国淋球菌耐药检测系统,淋球菌耐药监测点增加到20个,并对各检测点加强了质量管理工作,使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更好地为性病防治服务。
  在香港教会资助下,2002年3~8月在江苏常州和金坛开展了"性病门诊安全套促进试点项目",使性病门诊规范化。试点表明,此项服务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此外,2003年在广州举办了两期"推广使用安全套师资学习班",受到了学员普遍欢迎。2004年性病中心还参加了武汉举办的2期全国100%安全套推广培训班授课。
  由于嫖娼人员多选择到个体医就诊,为了解个体医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以及如何对他们培训,2002年7~9月性病中心抽取云南和四川100家个体诊所44名个体医、41名就诊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个体医多未受过专业培训,性病艾滋病诊疗水平较低,需要提高他们的有关专业知识,并加强执业管理和规范性病服务。据此,性病中心对福州市部分项目试点地区的个体医进行了有关专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MSM群体开展外展服务、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开展相关调查:

  性病中心在全国较早开展同性恋人群的性病诊疗工作,并同时开展了针对男男性接触者(MSM)人群的相关研究,包括"具有同性性接触的男性调查"、"男男性接触者的人格测验"等课题。调查发现,MSM群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性病的人群,并提出被调查群体的人格仍处于正常范围的观点,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合作完成了两次社群的基本状况调查,并在社群中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在全国第一届艾滋病大会上率先提出了发展MSM社群同伴教育的主张,在南京成立了志愿者小组并开通了交流电话。
  2002年还协助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在南京开展了社区志愿者的培训,促进了各地已有志愿者团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提高了志愿者的工作能力,也促进了网络、热线和外展工作的资源整合。
  积极支持社区的健康发展,组织一些专家与社区面对面交流座谈,并联合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同志问题专题讲座。协助组织部分社区志愿者和核心人物参加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国际艾滋病联盟、智行基金会等项目的培训活动。这些培训大大提高了志愿者和社区核心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工作能力,促进了同伴教育在江苏地区的开展。
  在充分开展以上活动、与同志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先后在江苏开展了两次性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活动,对社群中性病、艾滋病的流行情况有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认识。
  在福特基金会和全民动员项目资助下,在昆明、成都、兰州、南京、苏州等地建立了健康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社区同伴教育培训、联谊活动,寓教于乐。健康教育基地在社群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03年以来,通过中英项目的支持在云南、四川开展了成功的MSM社区性病服务的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在国内条件较好地区进行了社区性病服务的促进和性病医生的培训,这些工作推动了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的深入。

第四阶段(2005年-目前)

  2005年5月10日卫生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根据当前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的需要,以卫人发218号文件批复,同意全国性病中心的更名,经研究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这意味着,恢复了原性病中心的全国防治性病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全国性病防治、监测的指导工作;制定全国性病防治规划、全国性病防治技术标准和方法;培训全国性病专业技术骨干;开展性病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工作;承担性病宣教干预工作,并负责编辑性病宣传资料和刊物在监测中正在注意调整监测的性病病种,以及考虑监测点的代表性。
  全国性病中心设在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有附属皮肤病医院)内有其优势,因为我国传统上性病学科是在皮肤病学科内,在临床医疗上皮肤科和性病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一个单位内会诊极为方便,培训也可结合,人力资源可以共享。将性病防治(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密切结合,从而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也是单一的公共卫生机构不可比拟的。

梅毒控制计划

  在艾滋病疫情不断上升和HIV感染经性传播的比例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更应注意与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密切配合。根据以往国际经验,控制艾滋病的模式应是,100%使用安全套→控制其它性病→控制艾滋病,因此要更加重视性病的防治。如果说我们对性病还重视的不够,现在是"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在各种性病中,危害性大又较易防治的是梅毒,因此首先考虑到的是梅毒,何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梅毒发病率在逐步升高从1/10万以下(1994年以前),到5.63/10万(2003年),6.81/10万(2004年)和8.71/10万(2005年)。
  从2005年7月底起,我中心在广东省惠州和江门开始了卫生部专项梅毒基本控制试点项目。在两市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会和例会制度,多部门参与的机制初步形成。对项目工作人员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技术指导。项目有医学干预和行为干预两大策略。筛查的重点人群为暗娼、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及孕妇等。从基线调查结果看,性病门诊就诊者梅毒血清阳性率最高(9.28%~15.3%),其次是娱乐场所服务小姐(1.17%~2%)和孕妇(0.95%~1.43%)。在社区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开发了健康教育材料、联系卡、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培训材料。2006年6月在海南省的琼海和三亚也开始了梅毒基本控制试点工作。

性病艾滋病培训

从1986年起,性病中心每年举办全国性病临床、检验、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监测等师资培训班,还为公安、司法、计生委系统举办过多期培训班,为各省市培训数千名性病防治骨干,受到了好评。据对1996~1999年17期全国培训班904名学员函调,多数(91 .4%)对培训结果表示满意。此外,制定了"全国性病专业培训指导方案"包括知识要点和教学大纲,指导全国开展专业培训工作。
  培训班包括对全国性病艾滋病咨询和VCT师资培训,自1997年在无锡开始第一期"全国性病艾滋病咨询师资培训班"起,至2006年6月性病中心已举办或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此类培训班63期,为全国31个省市培训了师资2 492人次。性病中心为此曾编写了大量培训教材(附录3,附录5)。此外,性病中心还接受了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地性病防治进修人员数百名,而且还到有关省市如甘肃、新疆、广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信息情报交流

  2002年7月,性病中心在中英项目的资助下,启动了《性传播感染资讯》采集、制作、编辑与发行工作。本刊每期明确一个主题,项目期间共下发《性传播感染资讯》17期2万余册,内容贯穿了与性传播疾病有关的政策管理、流行病与监测、临床服务、实验室、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等各个领域。通过准确、及时传递最新资讯,形成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反映最新进展、最佳实践的专题集。本刊在加强国内外性病艾滋病防治信息的交流、利用,提供各地STI防治工作的技术支持,促成全国预防控制艾滋病政策框架总目标实现中发挥了应有的信息职能。该项目于2006年3月结束,项目结束后,性病中心借助现有国际/国内项目的支持,继续编辑发行《性传播感染资讯》。
  《性病情况简报》自1987年创刊以来,至今已编辑发行了200余期,30万余册。经过20年的发展,其内容、版式、网络建设等方面日趋完善,在及时传达全国性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传递有关条例、法规信息,介绍国内外性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动态,交流各地性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及时通报全国疫情,加大健康教育、监督执法力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起,本刊的电子版本已全文刊登于性病中心网站。

性病中心的现状

  现有工作人员50名,其中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2005年中心组织结构调整后,下设性病防治室、流行病学室、参比实验室、健康教育干预室和性病临床基地。与1986年筹建性病中心相比(当时仅有9人),到1993年增加到21人(其中包括正高级2人、副高级2人、中级10人和初级7人)相比技术人力已有所增加。
  性病中心自1996年起建立了性病专科门诊,每年来中心诊治性病患者17401~24460 人次,平均每日诊治约61人次。在门诊诊治患者力求做到规范化;1996年开设了性病艾滋病咨询电话,至今已收到来自全国及国外上万次咨询电话,1998年开设了性病艾滋病咨询门诊,接待了上千次咨询门诊求询者,在正确求医、解除心理压力和改变危险性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以及患者的欢迎。
  由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点),从中心建立至今已毕业性病专业研究生22 名(附录6),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附录7)。
  20年来,性病中心发表有关性病论文500多篇(附录3),有关性病科普文章150多篇(附录4),进行科学研究(多数为实施性研究或实验室结合临床研究),共获得省市和院校成果奖10项及国家专利1项(见附录8)。

结 束 语

  回顾20年全国性病中心的历史,防治性病的任务是在我国50~60年代基本消灭性病以后,放松了对性病的警惕,没有思想和条件上的准备,深感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重新开始的。只有急起直追,迅速了解和汲取国际发展水平较高的性病对策和措施,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持续努力,才能达到控制性病和艾滋病的目的。
  当今的性病防治与建国初期的性病防治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上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性传播疾病比过去的所谓4种经典性病的种类要多得多,除经典性病外,如艾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等20多种,因此患者病情要复杂;特别是社会环境不同,国际交往多,流动人口多,性病高危人群也多,如男男性接触者(MSM)提到为防治的重点人群,是过去不予考虑的。又如因为没有预防性病的疫苗而采用安全套,也是过去不予考虑的。过去人民生活贫困,出现卖淫,妓女罹患性病,是主要的传染源,采取封闭妓院、取缔暗娼杜绝传染源,非常有效;现今法律虽然禁娼,但还不能去除一些娱乐场所的商业性性行为,只能提倡使用安全套预防感染;过去免费治疗性病,现今还不能免费治疗,从而造成医疗市场的混乱……。无论如何,还要感谢过去的防治经验,如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有关单位,依靠广大群众,才能获得成功;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及时发现病人,积极治疗患者是搞好大规模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专业与一般相结合,是巩固防治成果,提高防治质量的必要条件。也要感谢过去的防治成果,在我国基本消灭了性病,留下了传染源很少的背景。总之,现今的性病防治要比过去复杂得多,如各级性病医疗部门的规范化、医疗市场的整顿、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青少年的性教育、更有效的诊疗技术研制等。现今在性病防治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性病是以和医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但全国性病中心的领导和成员还是愉快地接受了性病防治这一工作,中心全体人员将同心协力,愿意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克服上述困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1 17: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