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68|回复: 0

侵华日军遗址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4 12: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年7月20日至8月5日,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组成以文化宣传、史志、政协、城建、土地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对龙陵县城日军遗址进行了全面考辨,由于往日只注重战争概况及重大事件记述,忽视了具体遗址考辨,因此这次考辨收获重大。口述人为赵荣造、吴桥良、段春鸿、王启鹏等20位先生和老翁。
     一、日军慰安所
    1942年5月4日日军攻占龙陵,到1945年11月3日止,日军先后在县城设慰安所三处。一是现在的武警龙陵森林中队,当时为段氏宗祠,共有房屋7幢,分前后两院,修建时间无考,民间前期有过重修,经重修后的宗祠极为大方美观。日军入侵龙陵后在此首设慰安所。
    二是董家沟董家大院。整个房屋共为4幢30间,为二层楼的木架结构,占地总面积为842.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7.7平方米,门外有一地下深水井。此房屋修建于明国10年(1921),雕刻工艺精湛。从1942年6月至1944年底,日军将大院作为第二处慰安所。
    三是白塔慰安所。房屋建于明末清初,共为3幢8间,为段春鸿家住宅,占地约200平方米,日军入侵龙陵城后,将房屋四周挖出几条战壕,将耳房一层用加工后的黄牛皮做内墙四面装饰,用做慰安所,二层楼右方有一方洞,为日军机枪眼。
     各慰安所的慰安妇除日暮途穷本、朝鲜、缅甸外,还有东北、龙陵、潞西等地的姑娘,每所姑娘最多时达60—70人,日军对她们的蹂躏方式为:一是到前线阵地让日军尽情发泄。二是慰安所与慰安所之间相互调配。三是东北、龙陵、潞西姑娘受糟蹋、蹂躏的要比日本、朝鲜姑娘重,曾有一名中国姑娘不愿被糟蹋,投入董家大院门外深水井中自尽。
     二、日军屯兵地
     日军在东卡雕堡。1942年6月,守卫龙陵的日军强迫被俘英印士兵,在县城东卡修建4处碉堡,现龙山旅社的碉堡保留完好,堡高1.8米,堡壁0.2米,堡东面为入口处,西、南、北三面均有枪眼及射孔,用水泥碎石浇灌而成,占地10平方米。堡四周用木料、钢板围护,为了保密及灭口,日军将英、印修堡士兵在缅甸全部杀害。东卡碉堡是县城争夺战中最后肃清据点,1944年11有3日上午,荣1师先后组织多次营、连、排冲锋,都因火力凶猛,无法推进,后又组织单兵突击爆破,普通炸药对它丝毫无损,幸好后续部队有美式火焰喷射器及时加入战斗,才将碉堡攻下,此次东卡争夺战荣1师在堡前阵亡数十人,日军在堡周围被消灭460人,被俘100余名印、缅奴役士兵及12名慰良妇,缴获指挥刀、食品、药物、衣物等无数。
     县城老东坡、大脑子坡、矿洞坡阵地。1942年5月,日军攻占龙陵后,在县城东面的老东坡、大脑子坡、矿洞坡独具魔心构筑炮兵阵地,他们在山腰山顶掘出大量战壕、交通壕,做到三步一掩,五步一坑,处处设防,遍布地雷。由于植被保护较好,日军所掘战壕、交通壕遗址保留较完整。
     远征军首攻炮兵阵地失利。1944年7月16日远征军第88师攻占孙家地,次日拂晓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第1、2两个营3次冲入敌阵地,因敌炮火凶猛,加之易守难攻,远征军伤亡过重,被迫退下山脚,7月24日天气转晴,第262团集中兵力复向敌泡阵地攻击。在重炮掩护下,派两个连接近敌壕,当一个连攻入战壕后,敌遥控引爆地雷,入壕官兵大部份阵亡,另一连冲入第二道战壕,又遭敌火力射击,伤亡惨重。7月26日,第3营附加机枪连、特务连两次复攻,终因地雷、滚雷伤害,全营仅存14人退回孙家地。
      远征军在攻炮兵阵地失利。1944年9月14日,远征军新28师另加第71军火炮营,向以老东坡为主敌炮阵地发起第三次攻击,全体官兵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无奈复遭敌火力阻击,前进困难,远征军只好退回山下。15日,代军长陈明仁命王治熙副师长督战,全师官兵冲向敌阵地,同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战,到当日16时,山顶大部份占领。次日,日军反斜面向主峰反扑,阵地得而复失。
     最后攻克敌炮阵地。9月16日下午,陈明仁严令,攻克炮兵阵地由王治熙统一指挥。如夺取不回,就地处决鲁岂禺团长。王领命后,于9月20日集中全师进行肉搏血战,终将主峰攻克,转由第264团接防,新28师乘胜前进,到10月22日,攻下风吹坡、华坡、广林坡、大脑子坡、矿洞坡、火烧坡等踞点。战后统计,为攻克敌炮阵地,远征军阵亡2000余人,歼灭日军1200余人。
     三、日军指挥中心
     1、日军司令部。1942年5月至1944年11月3日,盘踞龙陵县城日军,首先在现检察院职工住宅区建立司令部,原房屋被毁,到远征军反攻前,日军将司令部迁入到赵氏宗祠,宗祠修建于清乾隆四年(1737),当时建祠不大,后经几次修建,到日军做司令部止,共有正房1幢3间,左右耳房各一幢共12间,西房1幢10间,占地2亩余。距房基坡下20米处,有一隧道,汽车能出能进,为日军办公处,被远征军重炮击毁,现无残址。除司令部外,日军还将强征来的民夫,即印度、缅甸、龙陵劳工,安排住在赵氏宗祠,他们天天为日军修地下隧道,来回用汽车运送,途中用黑布裹住双眼,达施工点后才取下黑布,受尽人间苦。2003年6月赵氏为了保护自家宗祠及文物,集资9万余元,重修房屋。
     2、日军军政班本部。房屋为赵世召所建(1912年),日军入侵龙陵县城后,在此建立军政班本部,该部下设15—20人,负责军政事务,先后组建伪县政府及科、局、室,日伪公司、医院、学校、维持会等。现正房、耳房、照壁等虽受战争及风雨剥蚀,但房屋基本完好。
     四、伪县政府
    1942年6月,日军为了实现奴化统治,在县城白塔村成立伪县政府,县长为赵鹏程。现存旧瓦房4幢,为当时政府遗址遗物。政府直属机关为秘书、内务局、财政科、教育科、警察局、司法科、行政科共7科、局、室。此外,还在象达乡云坡下寨成立了警保总队,总队司令为蒋三元,总队下设象达、平达两个中队,直接由56师团部控制。伪县政府基层成立了龙山、平达、象达、镇安4个维持会,维持会下设自警团,其中县城3个、象达1个、龙江1个、腊勐1个,自警团负责守路放哨等。伪县政府总人数为550人,其中日军13人、公务员126人、警察局警总65人、维持会35人、自警团276人、宪兵35人。警保总队不在统计之内。
     此外,伪县政府还成立了兴华、东隆两公司和宏济医院、日文小学,因遗址遗物失毁,不再专述。
    五、其他日军遗址
    1、试验场。杨氏宗祠地处现县委党校内,建于清末,初为义学堂,后为宗祠,现有遗房7幢23间,分前后两院。日军占领县城后圈地300余亩作为试验基地,驻有日军10余人,强征当地农民200余人,在基地内培育水稻、玉米、小麦及各种蔬菜、茶叶等,后将产量产质较好的品种在县城内推广,为达到长期占领县城作准备。
     2、日军马圈。地处云山下坪村姜礼周宅房。旧房共3幢,现基本完好。
    除此之外,还有枪子坡、西山坡、庙房坡、余家寺、县医院、农具厂等处,均属日军部兵阵地,因解放后建设需要,遗址遗物无存,此文不作记述。
(陈景东、袁宏、何德尊整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20 07: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