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27|回复: 0

哥俩激情写村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5 17: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7-11-25 18:43 编辑

 一个有着196年历史的小村庄即将在城市的变迁中消失,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两个农民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决定为这片故土做点什么。

  于是,一个拿起了笔,用并不娴熟的文字去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一个拿起了相机,用干净朴实的镜头去捕捉着曾经美好的瞬间。

  一年半以后,在众人愕然的眼神中,龙江首部村屯史真的出炉了:《家乡记忆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发展历程》一书,用26万字、1000余张图片,忠实记录了这个小村的历史。

  60岁的鞠家彬和45岁的宫殿伟,这两个普通农民,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做了一件很不普通的事情。

  整屯搬迁“房”没了

  哥俩合作“村”活了

  2009年,哈南工业新城迅速崛起,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需要整屯搬迁。

  世代生活了近200年的小村就这样消失了,村民们心里都空落落的。

  45岁的宫殿伟也是一样。他喜欢摄影,从1990年就开始用相机记录村里“故事”。

  偏巧,也有这样一个人,喜欢用文字记事60岁的鞠家彬,从1986年就开始在台历上记录村里的大事小情,到现在已经攒了十几本台历日记。

  “咱们一起为这个村子留点记忆吧!”两人一拍即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复活平乐村并编纂成书,让后人永远记住过去的平乐村生活。”

  说干就干。老哥俩天天除去田间地头的农活,就忙着整理文字和图片。

  “随心体”真实记录

  “老照片”全面还原

  得到两人编写村屯志的消息,村民纷纷跑来提供素材。

  鞠家彬的十几本台历日记更是宝贵的“富矿”。

  不知不觉,26万字如行云流水喷薄而出,这中间有历史的回忆,更有真情的流露:

  “故乡啊,我就要离开了你,此时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你的美丽……”

  “哈南工业新城的建设,让我们暂时的离去,把我们一个个打扮成城里人,悄悄地潜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

  “政府的南城明珠还建在这里,当我们喜迁新居的那一天,一个喜庆热闹的场面在等着你。”

  ……

  这样的段落在《家乡记忆》中随处可见,每每都是鞠家彬兴之所至,提笔一气呵成的。

  “尽管是随心所写,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块块田地,每一行文字代表着一条条垄沟,每一个字都代表着庄稼的苗,都是俺精耕细作所结出的硕果。”鞠家彬说,那段时间他头脑中每天都是想着,如何将自己对村子恋恋不舍的情感表述出来,有时候半夜想起来一些精彩片段,就会披衣而起记录下来。

  宫殿伟更是辛苦。白天拿着相机挨家挨户找寻村屯的历史影像,晚上便开始整理、挑选图片。

  “我从1990年开始接触摄影,用的是凤凰205型胶片相机,刚开始拍的就是村里的人和事,由此积攒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接着是理光3000,再到今天的数码相机,很多历史资料都是上网查资料确认的。”最后,他从5000余张图片中筛选出2000余张,再到入书近千张。

  全书编纂完毕,村民鞠家忠和韩岩赞助1.4万元帮助出版印刷600册。

  充实完善精雕细琢

  完整版村屯志年底出版

  《家乡记忆》终于印刷成册,发书当天,村民们几乎挤破了村委会的大门。

  村民白双城说,《家乡记忆》很真实、很全面,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日子,看到了当年的老老少少。

  “这本书就像歌里唱的,写的都是村里发生的事,带给大家的都是会心的一笑,但还是需要打磨。”鞠家彬和宫殿伟表示,书中还有些遗漏和细节的缺憾,他们目前正在进行补充和修改,年底将会再出一本完整版以谢重乡亲。

平乐村所辖一个自然屯,即正黄三屯,该屯位于何家沟支流,两岸地势西高东低,村域范围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84米。村屯住宅朝向正南、正北,建筑以平房为主,质量好。该村拥有耕地11382亩,人口3048人,共1070户,其中满族228人,蒙古族12人,朝鲜族7人,锡伯族2人。
平乐村土地原属6个生产小队经营,1981年分成10个生产小队,1983年按中央[1982]1号文件要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户耕种。
农业以种植玉米、山东菜为主。因农民种菜基础好、经验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了远近闻名的无公害“平房牌”大白菜,并成为我村的优势农产品,曾为哈市“菜篮子”工程做出过巨大贡献。
牧业以饲养奶牛、生猪、家禽为主,并兼有特色养殖梅花鹿、山野鸡等。
几年来全村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家禽养殖业,产值逐年提高,运输、餐饮、商服产业发展迅速,全村个体企业、劳务收入等经济稳步上升,村民生活富裕、快乐。
村内有平乐小学、平乐卫生所、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各一处,还有粮油店、仓买、饭店、理发店、青菜店、熟食店、饲料店、服装店、药店、旅店、浴池等各类商服网点40余处,拥有汽车修理厂、机械加工厂、农机修理厂、食品加工厂、粮食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水果库等多家企业。村东西两侧有龙丹奶业、好门面有限公司、超越机械加工厂、平乐砖厂、汽车零部件、建材商店、物资回收、橡胶加工厂、农业机械厂、政发压铸件厂、华强机械等20余家大型企业。
另外,我村还有链轨拖拉机、钩机、翻斗、大型运输车、汽车、家庭轿车、面包车、农用车、摩托车等200余辆。
平乐小学老校舍始建于1938年,校址在屯中心,新校舍建于1994年,校址在屯东侧平乐路北。
平乐供销社成立于1953年,房子是1947年土改时没收本屯地主老王家的房产,原房原址一直没动,直到拆迁,主要为村民准备备春耕化肥、农药和生产资料。
以前全村共有18眼土笨井,村民靠挑水做饭,后来村民的生活用水采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利用5座水塔,通过给水管线供往各户,从1981年开始陆续使用自来水,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百分之百。村民的生活用水井的电费由村委会统一交纳,村民免费用水。
平乐村1955年开始供电,由最初1台变压器到现在6台为村民照明供电,并有5台井用,2台路灯用,1台工业用,总容量5500千伏安,线路均为明杆架设,电费由村委会承担,村民免费用电。
村民有线电视、电信,采用高架光缆,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百分之百,收视费由村委会承担,村民免费收看。村内有移动发射塔,村民手机普及率达百分之八十。村中心有移动收费营业厅,负责办理售卡、收费等业务。
平乐村旧村部建于1977年7月1日,新村部建于2007年10月1日。
1980年前村委会有拖拉机站、修配厂、平乐饲料店、编筐厂,有解放汽车一台,213吉普车一台。
村委会有有卫生所,负责打针、卖药。村内有健康医药连锁店,全村村民从2009年开始享受农村合作医疗。村内有邮政代办点1个,设在村委会,承担报刊、杂志、书信往来等邮政业务。有无线广播,用于村委会通知及村民信息的播放。
村屯中有江南中环路和通往东福村、果树厂的公路穿屯而过。屯内有新型路灯147盏。路两侧栽花种草,并有石砌排水边沟。屯内道路全部红砖化。屯内有百年古榆、杨树、柳树及各种果树上千棵。在屯东南有一棵历史久远、笔直的珍奇榆树一棵。屯中心地段,道路两侧建有仿古围墙,新颖夺目,人称“景观大道”。屯内有“天眼监控器”13余处,对村内进行全天候监控,村民有安全感。2007年荣获省级安全文明村。
平乐村的文化生活
平乐村素有“篮球之乡”的美称,在村委会院内的篮球场,一年一度的农民NBA篮球赛,吸引着全村老百姓为各自的男、女球队站脚助威。
每逢春节在村委会的乒乓球室和老年活动室,一场场乒乓球友谊赛和象棋比赛让回乡探亲的乒乓球和象棋爱好者也来参赛,为节日增添了气氛。
平乐村人杰地灵,几年来在乒乓球、冰球、中长跑等项目上涌现出许多体育人才,并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
平乐村有一支带有杂耍的满族秧歌队,在节假日、农闲季节和村民办喜事时为村民表演;有一支集照相、录像、司仪、鼓乐队、二人转为一体的本乡本土的婚庆班子,常年外出演出;还有一支10多人的以满族风味“四大炖”(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鲶鱼炖茄子、小鸡炖蘑菇)见长的厨师队伍,经常活跃在附近村屯。
村内有礼仪大厅2个,为村民婚丧嫁娶提供服务。
在村委会门前的水泥路上,每逢6逢10都有集市贸易市场,方便村民采购各种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青菜、水果。一到腊月,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品种齐全的年货。
在村中心有210路公交车始发站,通往城区,有220路、370路公交车站台,通往果园和红旗满族乡,还有通往双城市的客运班车。
将来的乡亲们就要搬到梦幻般的高楼大厦,从1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8个月是星期天的日子,到现在天天像过年的快乐生活。住宅由草房到砖房到楼房,电视由黑白到彩电到电脑,道路由土道到炉灰道到水泥路,出行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到轿车。总之平乐人好事一件接一件,喜事一宗接一宗。改革开放三十年村子里记录了平乐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平房区的历史形成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于阿城建都,取年号大金(金上京龙府),并自东南向西北开凿运粮河,在该地区南4公里经过,在正黄三屯建古城驻军队,使这里兴盛。自元朝、明朝、清朝这一代历经兵荒马乱和清王的封禁,使这里一改昔日的繁荣,地广人稀,土地撂荒。公元1756年(乾隆21年)开始,这里再度开发:村落重新兴起,到1819年(嘉庆24年)后建立满族官屯,这就是原始平房的开始,但归属双城衙门管辖,并以双城堡为中心继续屯田,增设左、右二屯。1820年(嘉庆25年)后设旗,垦荒在平房地区西半部,设置正黄旗、正红旗所管辖10个满族屯落,现只有正黄三屯、正黄四屯归属平房区管辖,正黄头屯、二屯、五屯划归动力区(现香坊区)管辖,正红旗各屯归南岗区管辖。1882年清光绪年间前后,清朝廷继续屯垦造田、下谕书、广招汉民代耕,并继续拨给各旗屯以碾磨、牛具。在各旗屯周围布设窝棚,广开良田,破除满汉民族之隔,形成满汉混居局面,到光绪末期,本地区已形成村落30余个。
1932年—1934年日本人在本地区修建滨江—拉林铁路,村民动迁在平房屯南1公里设一火车站,取名平房站,是位于拉滨铁路线上的一个三等小站,建于1934年,平房因此而得名,并将本地区列为军事特别区,后来被当地人称南厂。
自1934年起侵华日军在平房站以北4公里处强迁5个自然屯修建飞机场、驻军营房、军事设施和“731”部队,现位于新疆大街的士官楼和给水塔为当时所建。到1937年“731”部队的所有军事设施、本部大楼(四方楼)、动力班等基本建成,后来被当地人称北厂。强迁的5个自然屯黄家窝棚、刘家窝棚、老五屯、新五屯、头屯,除黄家窝棚被占外,其余4个屯因日本投降都已回迁。现在的平房公园对面就是当年黄家窝棚遗址,有1.05米直径大榆树为证。
1943年日本关东军把周围40余个村屯划入军事管制区,南至周家站,北至孙家站,内外防御,戒备森严,被称为六十里国境地,但平房人民利用抵制出劳工、出国兵和磨洋工、出勤劳奉士等行动进行反满抗日。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二战结束,日军为毁灭罪证,炸毁军事设施,平房变成一堆废墟,随之苏联红军接管了平房,当地人男女老少去南北厂捡洋货。
1946年苏联红军撤走,平房获新生回到人民手中。
1947年哈尔滨全境解放,平房东归香坊区,平房西归双城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政府组织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汇集平房,先后建起国营120厂(东安机械厂)、东安公司、122厂(伟建机器厂)、哈飞公司、101厂(新风加工厂)、东轻厂、155厂(滨江电器厂)、滨江厂。
1953年成立平房区,义发源、平顺、平安、平乐、平新、平房、二道沟等归平房区管辖。
1954年城区设友协、新疆、保国3个街道办事处。
1956年改为城市区,将9个村划归朝阳区管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将平房、平新、朝阳划归滨江区,并将平新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文革期间各级政府一律统称革命委员会。
1972年撤销滨江区,将平房、东方红2个人民公社划回新曙光,同年9月将新曙光更名平房区。
1980年平房区由3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6个街道办,平房、平新2个人民公社,11个生产大队,60个生产小队。
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设平房、平新2个乡,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划为哈市郊区。
1996年3月20日二月初二平新乡改为平新镇,撤乡设镇。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平房北厂,如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新疆大街的顺达商厦,过去是哈尔滨铝制品工厂。黑天鹅电器和健康药店过去是老头商店。现在的三合购物广场和建民药店,过去是一片杂乱的棚户区。现在的红旗mall商城过去是服务大楼、新疆商场和回民饭店、第八门市部。现在的太平洋商厦过去是国营第三食堂,后改为饭店。现在执法大队和宝融小区是当年的轧柈厂。现在的天丽园小区是过去的木材厂。火道西是粮食局。
现在的平房区位于哈尔滨南部,东临阿城区,南与双城为邻,西接南岗区,北与动力区接壤,距市区约10公里。区里主要街道有新疆大街、友协大街、保国大街、联盟大街,全区有友协、新疆、新伟、兴建、联盟、保国6个办事处,26个居民委员会,平房、平新2个农村乡镇,11个行政村,有平房村、工农村、韩家店村、黎明村、哈达村、曙光村、新华村、平乐村、东福村、高潮村、韩祯村。平房区区政府在友协大街98号。
平新镇简介
平新镇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属长白山脉,张广才支脉,丘陵地段,东与阿城区交界,南与双城为邻,西与南岗红旗乡接壤,北临动力区朝阳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友协大街  号,海拔高度在180—190米之间。
全镇共有5个村委会,13个自然屯。其中平乐村委会1个自然屯在正黄三屯。东福村委会1个自然屯在大乔家屯。新华村2个自然屯,村委会在正黄四屯所辖三家子屯。韩祯村委会有4个自然屯,村委会在商家屯所辖韩祯村、陈家屯、小乔家屯。高潮村委会有5个自然屯,村委会在叶家屯火道东,所辖马家沟屯、小王家屯、四家子屯、张家店屯。全镇土地大多数以平坦为主,易保墒保肥,适合种植粮食、菜类,但也有少量洼地,主要分布在马家沟、商家屯及平乐村南的何家沟支流地带,并在雨季汇集成河流,沿马家沟和何家沟流经哈市注入松花江。
1947年土改至1953年归双城市第四管理区管辖。1956年3月划归朝阳区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平新人民公社。1967年文革开始,将平房区改为新曙光区,并将平新、平房、朝阳3个农村公社全部划归滨江区,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将平房、东方红两个公社划归新曙光区,同年9月将新曙光区改为平房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平新乡,划归哈市郊区,命名平房区。1996年3月20日二月初二,平房区撤乡设镇改为平新镇至今。
平新镇古往今来从没发生过特大自然灾害,以盛产粮食、蔬菜而著称,为东北三省旱涝保收的宝地之一。几十年来为哈尔滨市打造菜篮子工程并为哈尔滨供应大量牛奶、鲜蛋做出巨大贡献。



近日,《黑龙江日报》报道了哈尔滨市普通农民自发记录村史,保存珍贵档案资料的事。为纪念有近200年历史且即将在新城改造中搬迁的村庄,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村民宫殿伟、鞠家彬撰文26万字,搜集上千张图片,编写了《家乡记忆——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发展历程》。东宁县大肚川镇太平川村村民李自立,历时24年,写成了18万余字、历史跨度达152年的《太平川村志》。目前,《家乡记忆——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发展历程》已经面世,《太平川村志》手稿也基本完成。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6月8日 总第2316期 第一版

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始建于188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也是哈尔滨是最大村屯之一,随着哈尔滨市的城市不断发展扩大,2010年平乐村被整体拆迁,建设农村新型住宅小区,2013年全部回迁到南城明珠小区,从而是原始的农村人正式融入城市化的生活。


                                                                         平乐村村民 宫殿伟
                                                                           2016年11月30日

1936年春,日本侵略者派人来到这里进行勘测和规划,并在军事用地四周钉上了标桩。是年秋天,通过日伪当局出示布告,强行命令黄家窝堡限期搬迁,把这屯的大部分居民撵到正黄旗四屯以远的地方,随后就把全屯120垧良田全部强占,变成了731部队的军事用地。从此,黄家窝堡这个地名就在地图上消失了。转过年,三家子、刘家窝堡也被令其强迁。1938年阴历八月十五日,日伪当局强令正黄旗头屯、正黄旗五屯迁移,限期一个月,逾期不搬者以法论处,并把房子烧掉。正黄旗五屯西南的一片百十垧地被占用修建了细菌工厂,东南角的百十垧地占用后修了飞机常全屯340户人家,除了投亲靠友外,绝大部分住户被撵到该屯西北的裴家窝堡(后来叫新五屯),正黄旗五屯变成了建筑细菌工厂的劳工棚。被撵的居民由于无钱盖房,有80%的住户只好搭设“地窨子”度日。正黄旗头屯位于731部队的西北角,村南的170垧地被占用,全屯140户居民被撵得无处安身,有的被撵至双城县境内。 从1936年到1938年,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强占民田700垧,强迁村屯5个,拆毁民房1700多间,使600余户居民流离失所。 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霸占土地,强占民房,给平房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当时,一般地价为每垧地400多元,731部队征用每垧出价120余元,除掉日伪官吏从中盘剥克扣,中国农民拿到手的不足100元钱。再拿房价来说,当时每间草房满值300元钱,731部队占用,对好房每间只给60元钱,对旧房每间只给三四十元钱,对有的房子根本不给分文。迁屯当时正值秋季,新粮没打下来,农民只好吞菜度命。无处安身,无米下锅,被迁居民饥寒交迫,其中不少人被夺去了生命。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就在中国人民的尸骨堆上修建起了细菌杀人工厂、飞机场以及宿舍、娱乐场所。 特别军事区域 1939年这个细菌杀人工厂刚建成,日伪当局就把以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驻地为中心,东至后二道沟,南至韩家店,西至正黄旗三屯、正黄旗四屯,北至新五屯的方圆32.24平方公里的地方划为特别军事区域。在这个区域的四周插上界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颁布了1539号训令,规定“平房石井部队房屋(围墙以内)均指定为特别军事建筑物”,为保密起见,规定“在附件要图上所标明乙号地段内,禁止建筑二层以上的新房屋”,“对民用航空(满洲航空株式会社)指定有航空线和禁航地带”。在这个区域内,由日本宪兵队和伪平房警察所严密地封锁着,并进行着法西斯式的专制管理。没有居住证明书不准停留,就连在田地里劳动的农民,也得随身携带特别居住证明书。如果没有居住证明书,一经查出就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抓起来。在这个“特别军事区域”的上空有日本警备飞机巡航,严禁外部飞机进入这个空域。他们把从周家到平房站以北的孙家站这段路程称作“六十里地国境线”,火车路过平房站,在前一站必须把窗帘放下,不准向车外了望。如有人向外偷看,就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关进警察署。当时人们痛恨地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都没有人身自由!” 细菌研究、生产和试验的中心区域,设立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用高墙围着,墙上架设高压电网,墙外设置防护壕。在围墙四周设立东、南、西、北四处卫兵所。南门只允许731部队本部人员出入使用;西门平时关闭着,特殊情况可以使用;东门和北门是中国劳工上下班的必经之关。
劳工们的活动随时受到监视。对待劳工除了有劳务组织的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进行管理和监督外,还由日本班长进行全面管制。731部队还经常秘密派出“化装劳工”,混进劳工的各个班,他们很少干活,对其他劳工进行秘密监视。 有一次,一个“化装劳工”向日本人打了个“小报告”,八木班的劳工赵玉良、张朝德被日本工头“大红脸”传了去,让他俩面对面地站立,相互打嘴巴子,他们管这种体罚叫打“协和嘴巴子”。1943年春,有一个海城来的劳工,因年纪大,人们叫他老李头。他在点名时晚到一步,被劳务中队长连打两个嘴巴子,把棉帽子都打掉了。接着有个叫竹烈的朝鲜人监工甩起鞭子把老李头抽得鼻口蹿血,差点病死。 731部队不管劳工们的死活。1944年10月,进来了800多名劳工,是用火车从海城、大石桥、锦州运来的。火车一 到平房站就发现死了一个。当时说他是得了传染病,731部队以防疫为名迫使劳工脱光衣服,并把衣物都扔进大锅里进行热气消毒,衣服捞出来以后根本不能穿了。劳工们被隔离两天以后,光着身子被押进劳工棚里。劳工们连冻带饿,不少人病倒在炕上,死人的情况连续发生,不到两个月仅剩下200多人了。据在动力班当过劳工的潘义勇回忆,1942年7月,有个叫王纯×的劳工,因上顿接下顿的吃苞米和橡子混合面窝窝头,得了肠梗阻,官方又不管,自己又没钱医治,不久就折腾死了。在动力班当过劳工的金国忠,曾看到海城劳工有十多个病倒了,官方不仅不给医治,还催促患病的劳工上工。 第二天就有两个劳工病死,还是同屋的难友把尸体埋在“劳工坟”里。 据在731部队当过劳工的多人证实,正黄旗五屯北门外的“劳工坟”里,每天都有新增加的坟堆,仅四五年这里就埋葬中国劳工的尸体上千具,直到60年代,这些坟包还显而易见。 东乡村概貌 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的驻地位于正黄旗五屯、正黄旗头屯、正黄旗三屯、三家子、黄家窝堡、刘家窝堡的中间地带。 距细菌研究、生产和试验中心――“方型楼”西南1000米处,连排着22栋楼房,这是日本人单身宿舍、日本家族宿舍和高等官宿舍。这地方原来没有名字,731部队占据后,因该部队曾称之为“东乡部队”,故把这个地方叫“东乡村”。 在“东乡村”的东部设有一座千人座席的大礼堂,大礼堂的内厅设有图书馆、酒巴间,在“东乡村”的四周还有游泳池、小花园、小酒巴间、洗澡塘、饭馆、鱼菜供应部、运动尝日本人妓院等,这是731部队队员及其军属寻欢作乐的场所;在它的东北部的动力班,是发电所、取暖锅炉房、给水所,担负着细菌工厂和日本人住宅区的供电、供热、供水的任务;在它北侧是由四幢平房组成的日本家族医院,供日本军人及其家属医病之用。在它的西北角是东乡神社,日本军人及其军属常来这里朝拜天皇;日本小学校,原来设在“东乡村”东部,后来迁至“东乡神社”西边。 在“东乡村”范围内,允许中国人靠近。附近农村的农民经常担着鲜菜、鸡蛋到这里叫卖,有时还可以收揽些拆、洗、缝、补的活计,不过这里可是个危险地带,随时都有中国人挨打受骂事件发生,甚至发生过流血事件。 当时,731部队的队员及其家属虽然生活在这个“世外桃园”里,但是也感到生活的枯燥和寂寞。队员们只能活动在工作岗位和居住区之间,就是在业余时间,也不能随便外出。 有时经过批准,才可成帮结伙地到郊外游玩或改着便装到50多里以外的松花江边游览。
在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军人所谓的“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在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了这一点。就其规模来说,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细菌工厂。就其地位来说,它归属日本陆军盛日军参谋本部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双重领导。人事配备是很强的,拥有从事细菌战研究工作人员2600余人,其中将级军官5名,佐级军官30余名,尉级军官300余名。从1936年到1942年7月由石井四郎中将为部队长,1942年8月到1945年2月北野政次少将接任部队长,1945年3月到8月石井四郎又重任部队长。它的直属各个部以及各支队都配备佐级军官负责,对一些重要部门都配备了少将级军官负责。 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下设八个部: 第一部(细菌研究),菊地少将为部长。下属有专门从事鼠疫研究的“高桥班”,从事病毒研究的“笠原班”,从事细菌媒介――昆虫研究的“田中班”,从事冻伤研究的“吉村班”,从事赤痢研究的“江岛班”,从事脾脱疽研究的“太田班”,从事霍乱研究的“凑班”,从事病理研究的“冈本班”和“石川班”,从事血清研究的“内海班”,从事伤寒研究的“田部班”,从事结核研究的“二木班”,从事药理研究的“草味班”,从事立克次氏体(包括跳蚤)研究的“野口班”。 第二部(细菌试验),由太田大佐兼任部长。这个部下设一个分部,专门培育和繁殖供散布鼠疫菌用的寄生虫。下属一个航空班和在安达东35里的鞠家窑的特别试验常这个部的主要任务是除了用人作细菌试验之外,还通过“八木泽班”对植物进行病毒研究和试验。 第三部(细菌武器制造),由江口中佐任部长。这个部下属两个工厂,一个是滤水器制造厂,这是为掩人耳目而设的。 另一个是在杨马架子的瓷弹壳制造厂,专门生产“石井式”细菌炸弹等细菌武器。 第四部(细菌生产),由川岛少将任部长。这个部下设两个分部,每一分部按照分工独立地进行各种细菌的生产。 总务部,起初由中留中佐为部长,后由太田大佐兼任。该部是731部队本部的综合部门,权力很大,它不仅负责整个部队的财务管理、生产计划、人事分配,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与宪兵队联络和接收作细菌试验的人。 训练教育部,起初由园田大佐任部长,后来由西中佐接任部长。这个部专门负责培训从事细菌研究、生产和使用细菌武器的专业人才。据资料记载,仅少年队员的培训就进行了四期。 资材供应部,由大谷少将任部长。这个部负责各种器材、设备的供应。 诊疗部,由永山大佐任部长。这个部负责对细菌传染的预防和日本人的疾病医疗事宜。 与各部平行的还有一个石井特别班,由石井四郎的家族人员亲自把持。石井四郎的二哥次男刚男负责“特别秘密监狱”的管理,石井四郎的三哥三男负责试验动物饲养的领导工作。 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下设四个支队:林口支队(又称162支队),设在现在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东十里的古城镇,有日本研究人员226名,木神原秀史少佐为支队长。 孙吴支队(又称673支队),拥有日本研究人员136名,西俊英中佐为支队长。 海拉尔支队(又称543支队),拥有日本研究人员226名,加藤恒则少佐为支队长。 牡丹江支队(又称643支队),设在现在的黑龙江省海林镇东15里处,拥有日本研究人员200名,尾上正男少佐为支队长。


日本陆军省和日军参谋本部对这些支队的建立时间、驻扎地点以及规模都作了具体规定。战后,我们缴获的曾任陆相的东条英机签字的敕令附件的人员表中,规定了每个支队人员为300人。同年下半年各支队建立后,东条英机责成日本军医院和731部队本部要抽出定额的医生、专家和士官派往各支队,并允许各支队接纳雇员,但规定雇员的数量不得超过各支队总人数的30%。 1941年6月22日以后,石井四郎被招回日本,接受日军参谋本部的紧急指示。他从东京飞回平房后,立即召开本部各部长会议,传达了日军参谋总长关于加紧准备细菌战争的训令。石井四郎在这次会议上说:“一切扩大细菌武器生产的办法之所以必须施行,是因为国际形势已发生变化,德对苏战争已开始,以及因为关东军已实施反苏军事措施准备的‘关特演’计划(即1941年夏季关东军计划进攻苏联的特别演习),所以我们的军队应当充分具有足够的细菌武器,以便在必要时去反对苏联。”日军参谋总长的训令还要求731部队在短时期内要完成培殖200公斤跳蚤的任务。 在这次会议上,第二部部长太田大佐和器材供应部部长大谷少将感到压力很大。因为随着细菌产量加大,媒介物的生产也要相应增加,然而媒介物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因此,他们建议设法在中国找到白鼠来代替日本白鼠。他俩的意见得到了采纳。从此以后,731部队更加繁忙了,昼夜开动机器,使各种细菌产量累累增加。随着细菌产量的上升,本部和各支队培殖老鼠、跳蚤等媒介物和计划也随之加码。尽管这样,还感到媒介物不足,于是在本部和各支队附近,向中国老百姓摊派上缴黄鼠的任务。据正黄旗二屯、后二道沟的老户证实,每年每户必须上缴五只黄鼠。为了完成摊派的上缴黄鼠的任务,不少居民必须到十里以外的地方挖捉黄鼠。把这些黄鼠先交给村公所,然后由村公所直接转交给731部队。 与此同时,杨马架子瓷弹壳厂抓紧生产“石井式”细菌炸弹。这种“石井式”细菌炸弹是瓷弹壳,爆破后产生的温度较低,细菌成活率可达70%以上,改变了过去铁弹壳爆破后产生高温,细菌成活率低的缺点。这种“石井式”细菌炸弹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直径为六厘米、重量为两公斤,爆破后飞散有效杀伤半径为15到30米;另一种是直径为八厘米、重量为四公斤,爆破后有效杀伤半径为50米到100米。 为了提高细菌武器的生产能力和进行必要的战略疏散,731部队对各支队补充了必要设备。据原细菌生产部科长唐泽富雄在军事法庭上供认:“1944年上半年,731部队的设备颇大一部分分散到各支队去了。” 由于以苏联为主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日本军国主义感到处境更为不利,日本军参谋本部于1945年3月又把石井四郎中将调回731部队,要他执行增加细菌生产的训令。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亲自批准又给731部队增加一些专家和设备。石井把这些专家和设备拨给了各支队。在这期间,仅孙吴的673支队就有数十人专门培殖跳蚤和繁殖啮齿动物。海拉尔的543支队在一个夏季就豢养老鼠1.3万多只。据在林口162支队当过劳工的张清林证实:1945年春夏季,支队向731部队本部上缴老鼠的任务越来越紧了,每天把老鼠用马车送到古城镇车站,每车装20个笼子,每个笼子装二三十只老鼠,先后两次往哈尔滨运送老鼠。 “特殊材料”的“特别输送”
1945年7月下旬,苏联反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731部队也感到末日来临。为了消灭罪证,他们根据日本关东军的命令,提早动手销毁机密文件资料。据在动力班当过劳工的金国忠证实,731部队从“方型楼”里用马车往外拉装满文件资料的大木箱子。当运到大锅炉房时,把中国劳工都撵到一个屋子里,不让往外看。他们日本人自己把装满文件资料的木箱子扛到锅炉房二楼的投煤台上,开动了夏天已停用的大锅炉,烧毁机密资料,一连烧了半个月。 当时,731部队监狱里还押着四五百中国人。为了灭迹,731部队根据日本关东军的命令,于8月9日,开启毒气开关,毒气通过各囚室的通气孔灌满各囚室,在押人员中毒身死。有的囚室的在押人员发觉日本侵略者要下毒手,提前冲出牢门,但日本军人勾动了已架设好的机枪,被押人员全部遭到杀害。他们把尸体搬到一起,浇上汽油,放火焚烧,随后把尸骨埋在已挖好的八个大坑里。解放后,我们发现了三 处埋尸骨的大坑。据伟建机器厂建筑工人证实,1949年和1958年在建楼挖地基时,曾发现有成堆的人骨头,仅在一处就挖出人骨头满满三汽车。 8月10日晨,731部队全员出动,继续在“方型楼”周围焚烧文件资料。同时对细菌工厂的建筑物进行爆破性破坏。 由于爆破设备不足,有的建筑物炸的还不彻底,日本关东军又特意从沈阳调来一支工兵部队,在8月14日把细菌工厂炸毁。同时把染有鼠疫菌的老鼠全部放出。四散的染有鼠疫菌的黄鼠,经过冬眠,转年1946年秋,在义发源、后二道沟、东井子等村屯引起鼠间鼠疫,接着带来了人间鼠疫的传染。据初步统计,这次鼠疫传染造成了103人死亡。在义发源,刘忠的母亲,当时34岁,身强力壮,突然一天晚上得了鼠疫病,整整折腾了多半宿,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尸体还没掩埋时,刘忠的父亲又传染上了鼠疫,不久也死去。这一家只剩下不满一周岁的小刘忠和他60多岁的老奶奶,挣扎在死亡线上。 住在后二道沟的靖福和一家共19口人,他老叔帮助邻居张彦廷送葬,被传染上鼠疫,不到两天就死去了。接着他祖父、二 祖父、父亲、姐姐、弟弟、二叔、两个堂妹、老婶、两个堂弟先后发病致死,只剩下祖母、二祖母、母亲、哥哥、堂弟、堂妹和他本人。 731部队灭迹的任务还没完成的时候,以石井四郎为首的高级军官就在8月10日带着眷属乘飞机仓皇南逃。到了8月12日,731部队灭迹的任务基本完成了,下级官兵才有机会逃命。他们余下的2000多人挤在两列货车上,路经长春、沈阳向南潜逃。一路上遭到我军的阻截,当取道朝鲜釜山狂逃回国后,仅剩下几百人了。在他们大批人员逃跑时,还有一些住院的患者,由于疾病缠身,无人帮助,最后只好走上服毒自杀的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16 15: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