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715|回复: 0

5种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9 17: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著
・   通信作者:
谢贤和,Email
:xiexianhe_2006@yahoo.com.cn 幽门螺旋杆菌5种检测方法比较 何周桃,
谢贤和
,韦 红,蓝 程 (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海南海口570311)   摘 要:目的 通过对5种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方法的比较,寻求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的Hp检测方 法,促进Hp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最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等可能 影响Hp检测结果的95例患者同步完成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细菌培养、13 C2尿素呼气试验(13C2UBT)、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检查、Hp病理组织学检测等检查,以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测中任何1项阳性为Hp感染阳 性为诊断标准,比较RUT、细菌培养、13 C2UBT、HpIgG检查、Hp病理组织学检测5种检测方法检出的敏感度及特异 度。结果 敏感度以RUT最高(95.7%),其次为病理组织学(87.5%)、细菌培养(82.9%)、13 C2UBT(78.1%),最低 为HpIgG(43.9%)。特异度由高及低依次为细菌培养(96.3%)、13 C2UBT(91.4%)、病理组织学(89.7%)、HpIgG (70.4%)、RUT(65.7%)。RUT检测、13 C2UBT、病理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的敏感度与HpIgG检测的敏感度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UT、病理组织学、细菌培养、13 C2UBT检测的敏感度4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T检测的特异度与13C2UBT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C2UBT检测的特异度与HpIgG检测的特异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理组织学、细菌培 养、13C2UBT检测的特异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 C2UBT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更能反映Hp感染的变化状况,可作为临床诊断Hp的首选方法。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
Marshall首先从人
胃黏
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证实了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有关,
引发了胃十二指肠疾病防治策略的根本变革而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为胃癌的一类致癌原,2006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抗Hp治疗已经划为低度恶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分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是依赖胃镜活组织检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Hp基因检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主要是指不需要内镜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reaBreathingTest,UBT)、粪便Hp抗原检测、Hp抗体检测、尿液 Hp抗体试验等。现就RUT、细菌培养、13C2尿素呼 气试验(13C2UBT)、HpIgG检查和Hp病理组织学检测5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寻求敏感度 及特异度高、快速简便的Hp检测方法,进而促进Hp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7~9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住院的最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Hp检测结果的95例患者,男65例,女30例,年龄24~79岁, 平均(54.0±1.6)岁。同步完成RUT、细菌培养、13 C2UBT、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检查、Hp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47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胃溃疡9例,胃息肉9例,食管炎3例,残胃炎1例,食管癌2例,胃癌5例。1.2 方法1.2.1 细菌培养 常规插入胃镜,用活检钳在患者 胃窦部距幽门2~3cm处及胃体中部前壁各取胃黏膜组织l块,将其研磨后直接种于含选择性抗生素添加剂和10%马血的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37℃微氧环境(含5%O2,15%CO2,85%N2),培养4~5天后观察分离效果,镜下查找Hp为金标准。 1.2.2 快速尿素酶试验 另取胃黏膜组织1块行 尿素酶试验1~3分钟,采用珠海市克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HpPYLORI2TEST试纸。 1.2.3 病理组织学 取胃黏膜组织1块立即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度4 μm,用甲苯胺蓝法染色。①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 水;②滴加1%甲苯胺蓝液染色5~8分钟(染液配制:1g甲苯胺蓝溶于100ml蒸馏水,滴加媒染剂2ml,置于60℃温箱2小时,然后移置室温备用);③蒸馏水洗;④95%乙醇急速分化;⑤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师阅片。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判定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和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判定。1.2.4 血清学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静脉血HpIgG,采用上海晶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5 13 C尿素呼气试验 患者清晨空腹时,维持正常呼气,将吸管插入1个样品管底部,用吸管将气徐徐呼入样品管持续4~5秒,拔出吸管,立刻扭紧试管盖。此方法收集的为0分钟呼气。患者用80~100ml凉饮用水送服尿素13C颗粒1瓶后,静坐。患者按上述收集呼气方法,收集服用尿素13C后30分钟的呼气,扭紧试管盖。将收集的0分钟、30分钟的呼气样品管,在相应的仪器上进行13CO2检测(试剂盒由北京勃然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仪器由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HG2IRIS200型13C红外光谱仪)。诊断标准Hp感染阳性标准: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中任何1项阳性均提示为Hp感染阳性。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V1.61计算器处理数据。数据用统计软件χ2卡方检验计算器V1.61检验计算P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 5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 根据5种检测结果,在95例患者中Hp感染40例,未感染55例,检出率42.1%。5种检测Hp方法与诊断标准的比较,见表1。 表1 5种Hp检测方法的比较(例) 方法 阳性 + -
合计 阴性 +-
合计 检出率(%
)RUT 4424623264948.
413 C2UBT329413515443.2HpIgG 18234116385443.2病理组织学355404515542.1细菌培养 34 7 41 2 52 54 43.2


2.2 5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在
95例患 者中,敏感度以RUT最高,其次为病理组织学、细菌 培养、13 C2UBT,最低为
Hp
IgG。特异度由高及低依 次为细菌培养、13 C2UBT、病理组织学、HpIgG、RUT。RUT检测的敏感度高于HpIgG检测的敏感度(P<0.01),13C2UBT检测的敏感度高于HpIgG检测的敏感度(P<0.01),病理组织学检测的敏感度高于HpIgG检测的敏感度(P<0.01),细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高于HpIgG检测的敏感度(P< 0.01),而RUT、病理组织学、细菌培养、13 C2UBT检测的敏感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T检测的特异度低于13C2UBT检测的特异度(P<0.01),RUT检测的特异度低于病理组织学检测的
特异度(P<0.01),RUT检测的特异度低于细菌培养检测的特异度(P<0.01),13C2UBT检测的特异度高于HpIgG检测的特异度(P<0.01),而病理组 织学、细菌培养、13 C
2UBT检测的特异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表2 5种H
p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例)方法 真阳性 阳性 敏感度
(%)真阴性 阴性 特异度 (%)RUT 444695.7234953.113 C
2UBT324178.135494.4HpIgG 185143.91654
70.4
病理组织学354087.545592.7细菌培养 34 41
82.9 2 54 96.3 表3 HpIgG与4种Hp检测方法的敏感度比较检测项目 Hp
IgG χ2值P值 RUT 28.323<0.0113 C2UBT 10.054<0.01病理组织学17.012<0.01细菌培养 13.460 <0.01 表4 RUT与4种Hp检测方法的特异度比较检测项目 RUT χ2值P值 13 C2UBT 23.311<0.01HpIgG 21.212<0.01病理组织学26.134<0.01细菌培养 10.792<0.01 2.3 不同疾病Hp感染率 在95例患者中,不同疾 病Hp感染率也不相同,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感染率31.9%(15/47),十二指肠溃疡感染率73.7%(14/19),胃溃疡感染率66.7%(6/9),胃息肉感染率11.1%(1/9),胃癌感染率40.0%(2/5),食管炎感染率33.3%(1/3),食管癌感染率50.0%(1/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息肉、胃癌、胃溃疡胃镜表现,见 图1~4。Hp药敏试验,见图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对Hp的深入认识,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联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局部炎症伴随系统的损害2持续的感染能诱发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引起感染的局部和远处器官的损害。窦逾常等[1]认为Hp感染可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CagA+VacA+Hp菌株感染与胰腺癌的关系更为 密切。吴友山等[2]对40例腺瘤性息肉患者检测发现Hp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而认为Hp感染可能是引起结肠腺瘤性息肉的一个因素。本研究中胃息肉感染率为11.1%。徐美华等[3]143例肝硬化及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的Hp感染情况HpIgG阳性率,肝硬化患者为42.57%,肝硬化并发 肝癌患者为69.05%,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肝硬化未并发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p可能为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肝性脑病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氨中毒学说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Hp因富含尿素酶可迅速分解尿素产生氨,且Hp是产尿素酶最多的细菌,如果胃内感染大量Hp,其产生的氨量将足以影响血氨浓度,致使肝性脑病的发生[4]。蔡政杰[5]研究了Hp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罗桂英等[6]认为Hp感染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慢性ITP治疗不佳的原因之一。李慧等[7]对34例慢性ITP患者合并Hp感染率为58.8%,采用根除Hp治疗的根除率为55.0%,根除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慢性ITP患者血小板恢 复。Appelmelk等[8]认为80%Hp菌株产生的内毒 素与胃黏膜壁细胞质子泵B链Lewisy血型抗原具有极为相似的抗原表位,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Hp抗体通过自身免疫机制损伤胃黏膜细胞,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降低,从而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Annibale等[9]统计表明,18%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是由Hp感染相关性胃炎所致
。李华
[10]认为Hp感 染与学龄儿童缺铁性贫血之间有显著相关性,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较慢性胃炎更为密切。王岳屏等观察到[11]冠心病组Hp阳性感染率(8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2%)(P<0.01),感染程度(中重度)(46.7%)高于对照组(11.1%),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诱因。目前常规体检中有通过吹气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检查项目,甚至有医院、诊所以优惠或免费检查幽门螺杆菌招徕患者。一旦检测呈阳性,医生就说:呀!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呢!如果不彻底杀灭,不但胃病难以痊愈,还可能诱发胃癌!这些说法往往让胃里检测到幽门螺杆菌的人十分紧张。然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5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检出率达80%~90%,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胃癌的发生率显然没有这么高。幽门螺杆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病菌?哪种情况下需要治疗?该如何治疗?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一定都得胃病

成都胃病医院业务院长温育敏介绍说,幽门螺杆菌是由病理学医生罗宾·沃伦和消化科临床医生马歇尔于1980年代共同发现的,他们还通过试验研究,证明了这种细菌的存在和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包括胃癌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于1984年4月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二人因此还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打破了流行已久的人类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局限,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革命。

《健康报》曾报道说,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50%,而且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后可能产生不同结局:有的是无症状的带菌者,但多数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大约10%至15%可发生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可能发生胃恶性肿瘤。

杀到一个不留不一定就是好事

医学界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继罗宾·沃伦和马歇尔之后还在继续,有报道称:幽门螺杆菌也有可能是刺激胃壁产生胃酸的有益菌。大家知道,胃壁分泌胃酸,一般细菌难以生长,但幽门螺杆菌的寄生能力很强,适合在强酸的环境里生存。人进食后,食物经食道送入胃,胃开始蠕动,胃壁分泌出胃酸,胃的温度升高到38摄氏度,被腐化为糜状的食物进入十二指肠 (幽门),在胃酸的刺激下,胆汁、小肠液,胰腺开始分泌,共同完成消化食物的工作。


如果把幽门螺杆菌杀到一个不留,胃酸不再分泌,肝胆、小肠、胰腺、大肠分泌液也减少了,人体的消化功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新的研究同时还发现,消灭幽门螺杆菌,可令胃溃疡及胃癌的个案不断减少,但食管癌及各种与食管及胃酸倒流相关的疾病却在不断增加。

所以说,幽门螺杆菌具有两面性:在胃体健康、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让幽门螺杆菌共存,没必要刻意杀灭;在胃功能受损,引发胃病的情况下,杀灭幽门螺杆菌应请医生根据病情处方给药,目的在于尽快治愈胃病,恢复正常的胃功能。

目前临床上杀幽门螺杆菌均采用口服药物,体外仪器无法杀灭。具体怎么用药得听正规医院医生建议。
登封市中医院中医内科黄星: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案一线治疗方案药物和剂量 PPI/RBC(标准剂量)+C(0.5)+A(1.0) PPI/RBC(标准剂量)+C(0.5)/A(1.0)+M(0.4)/F(0.1) PPI (标准剂量)+ B (标准剂量) + C(0.5)+A(1.0) PPI (标准剂量)+ B (标准剂量) + C(0.5)+ M(0.4)/F(0.1) 补救治疗方案 药物和剂量 PPI/RBC(标准剂量)+C(0.5)+A(1.0) PPI/RBC(标准剂量)+C(0.5)/A(1.0)+M(0.4)/F(0.1) PPI (标准剂量)+ B (标准剂量) + C(0.5)+A(1.0) PPI (标准剂量)+ B (标准剂量) + C(0.5) M(0.4)/ 用法和疗程 1.各方案均为每日2次,疗程7天或10天 2. 对于耐药严重地区的患者,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到14天,但不要超过14天药物代号、剂量和服药方法说明 1.PPI:包括:埃索美拉唑(E)20 mg、雷贝拉唑(R)10 mg、兰索拉唑(L)30 mg、奥美拉唑(O)20 mg、泮托拉唑(P)40 mg。 2.RBC:枸椽酸铋雷尼替丁(350 mg)。 3.A:阿莫西林;C:克拉霉素;M:甲硝唑;T: 四环素;F:呋喃唑酮;L:左氧氟沙星;B:铋剂(枸椽酸铋钾、果胶铋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16 14: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