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4-25 16: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10、性命偏修,互偏互障
随着现代人越来越忙于工作、生活的社会发展,对修行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简单。乃至自古以来就是性命双修的大好佛法逐渐流失。一些人只炼功打坐而不修心养性;更多的修佛者是只念经、念佛不修命;甚至有些多年的修佛者还不会打坐。性命无论偏于哪一方都会影响修行的进程。
性与命也是一对阴阳,它是一不是二。而多数修行者把它看成二。只炼功不修心者,等于还在执着身体的祛病,或是执着一些小神通。只念经、念佛不打坐炼功者,属于偏修性,使本来是一的性命变成了互偏互障。修命虽非根本,但命与性息息相关,如无命,性又显在何处?偏在性命两边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理不通,仍然是自己的偏知偏见所造成的。因此,理不通,则法不明。
性是本我主人,命属外壳房屋。只修性不修命者,如同主人住在一个破烂不堪、漏风漏雨的房子里,神不能安,又如何入定修性?如果只修命不修性,如同豪华房屋中住着一个痴呆儿,如此互偏互障,使双方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地显现。
修性相当于造卫星,修命相当于造火箭,火箭是能量和动力,把卫星送入太空是目的,故双方缺一不可。有些只念佛、念经者,刚念了两个小时就头晕眼花,上气不接下气,或者腰酸背疼,身患多病。气虚和病痛的干扰使你无法静心念佛。即使能坚持几个小时,也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惘然”。
有这种现象的修行者,大多是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们误认为净土宗只教念一句佛号,而不教如何打坐、修命。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他们没有拜师的师承关系。一是打坐修定之中有许多深奥的技术问题,如无师指点易出偏差,因此,只有在师父的指导下才能修炼。如果你没有拜师的前提,又有谁会来指导你打坐呢?自古以来千门万法都要打坐修定。打坐更重要的一面是“定能生慧”,还是修性。二是由于自己的分别心认为打坐、修命、炼功都属外道。不明白内外本来就是一不是二,本无好与不好之分,这依然是在空和有两边执着,实属偏知偏见,尚未悟到真空妙有之间的关系和妙用,执着真空而不知妙用,才造成了互偏互障。其实,佛门各派皆有坐禅修定之功,现代人只是改称“气功”一词,就迷惑了大多数修行人,说明上未悟道。佛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佛法。就连吃、喝、拉、撒皆是佛法,何况炼功?
在实践中验证,大多数先修炼气功后又入佛门的修行者,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修炼基础都打的比较坚实。入佛门后的精进速度较快,虽后入佛门,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明白了“磨刀”和“砍柴”不偏不障之理。而观察许多直接修佛的居士,普遍的身体状况及原理基础比较差,多数都不会打坐,因此障碍较多,精进速度较慢。这正是认为“磨刀”会误“砍柴”功,而不“磨刀”,反而障碍了“砍柴”速度,这就是理不通则法不明。
近几年,许多佛弟子在看了这本《成佛之道》后,一些有正见的居士,已经认识到自己以前因缺少基础原理这一课,而使自己的修行进展很慢,反过来要求我给他们补上这一课,因为许多最基本的原理都在气功课程里讲的非常清楚,可使他们在理解佛法上有一种一步登天、通达本质的感觉。例如:“有没有神佛,如果有,为什么又看不见?”;佛法中讲的“来者实无来,去者实无去”是什么原理?;“佛为什么是无处不在?”;“为什么修佛主要是修心?”;“为什么念一句佛号就可以成佛?”;“因果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循环?如何才可以了因果?”;“各种神通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神通的人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等等这些问题,理通之后,迎刃而解,并确立了正确的信念。除此之外,从身体上也会消除许多障碍和顽疾。仅仅在他们听课的过程中,两三天内一公分多的肾结石自动排下;多年的子宫癌只听了两天课就自动化掉了。减轻或消除了这些病障痛苦之后,他们才能更好地入静念佛,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甚至还有一些慧根较好的居士,听了三天课就结了丹和性光,有的已产生了自动胎息。三天甚至超出了别人十几年所修之功,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深奥之理。
11、各种畏惧障
在修行人中,许多人由于各种畏惧心理,反而被障碍的寸步难行。一是畏惧生活。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生活顾虑重重,总怕生活没有保证。因此虽修行,心却不能清静,总有后顾之忧,故难以修出清静心。其实,今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生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皆是定数,何况天无绝人之路。修行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行,其它一切时间、精力都放在修行和度众生上,其它别无多求。担心生活者,只是杞人忧天,心生妄念,反而给自己修清静心设置了障碍。
印光大师在深山修行时,每年只种365棵芋头,每天只挖一棵,下面长几个就吃几个,没有就不吃,一切随缘。我曾见过一位现代修行者,每月300元的退休工资,供养师父200元,自己只留100元,每天只吃一个馍,但此人现在已修成正果,随时可坐着“走”,毫无牵挂。
二是畏惧恶名。在修行、度众生的过程中,总怕别人议论自己。由于一些人暂时不理解,或许还会毁谤、误会、攻击自己。怕落下不好的名声,由此而心生委屈和烦恼。并障碍自己在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缩不前。
这是由于一方面还未看破、放下虚名,才畏惧落下骂名。另一方面,还未悟到凡是这些误会、诽谤、攻击自己的人和事,都是帮自己修定力和忍辱的助缘。在开悟真修者看来,实为难得,是大菩萨来助自己修行证道,不仅不生委屈和烦恼,反而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是他们在帮助自己断尽尘沙烦恼。如果没有这些修行的助缘,菩萨行“六度法”中的“忍辱”又如何成就?
过去有一典故:一对未婚男女相恋,女有身孕生子,父母逼问与何人所为,女不敢说出真情,谎称是临村寺中的老和尚。乡民围寺怒骂和尚,并把孩子推给和尚,和尚一句话也未解释,接过孩子回寺抚养。几年后,女子良心不忍,说出实情。乡民知错,跪拜寺门请罪,和尚仍无一句怨言,把孩子还给女子,回寺打坐。此乃已修行证道的高僧,对恶名和清白已无分别,只是借此因缘修炼忍辱和定力而已。
如果畏惧恶名,说明还在分别善恶,执着虚名。别人夸赞你时,你就高兴,同样是动心动念,在分别好坏,失去了定力和清静心。别人对你的误会和毁谤,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大多是业障现前,如明此理,既修忍辱,又可随缘消业障,有何烦恼?其实,顺境、逆境都是人心里分别出来的,对自己有利就认为是顺境,对自己不利就认为是逆境,然后又分出个好坏来。从宇宙本性的角度来看,顺逆只是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根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缘聚缘散的作用而已。如明此理,无论何境都是帮自己净心修定的助缘。如此才能精进,才能在万缘之中放下万缘,在万境之中修出清静心。如能悟透本性真空,骂名何在?有位同心大德,别人由于观点不同曾骂他“放狗屁”。他却恢谐地说:“放是放下、轻松之意,狗是忠诚之意,屁是通畅之意,又有何不好,尽管来吧,我这里已经开始接功了。”这就是开悟者的烦恼转菩提。
三是畏惧死。人们畏惧死是多生多劫以来所形成的。由于人们的肉眼看到的只是阳性的、表象的生死,但看不见时间和阴性物质的灵体,误认为人和万物都有生死。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现在,前一秒和后一秒的事物都看不见。人和万物是沿着时间坐标轴运行的,因此,人和万事万物也同样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你肉眼看不见,不等于它不存在。如同小草、树叶秋天黄了,冬天枯萎了、落了,从表相上及现在的时空看,它似乎是死了。但是“春风吹又生”,年复一年地生、长、衰、落地运行着,重复着。它死了吗?人也是如此。
许多修佛人都承认有“六道轮回”,但仍然悟不透人和万物是不生不死的。其实,你只要承认六道轮回,就应该明白不生不灭之理。如果有生有灭,一生就完结了,怎么又一直在六道里轮回呢?又是谁在六道里轮回呢?如果认为有生有灭,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轮回。即使相信有轮回,也不过是迷信,而非正信。更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轮回,怎样轮回。
现代科学已经验证了“物质不灭定律”。人和万物是物质的,是由阴性物质的波与阳性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因缘结合。当人和万物表相上死的时候,正是阴阳两大物质暂时分离的时侯。分离之后,阳性物质即使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只是这些基本粒子又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此时,另外一种阴性物质——灵体进入,它又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而诞生。原来的阴性灵体分离出去之后,根据上世的因缘,又投入了另一种阳性体中,又重新随着阳性体的诞生而显现出新的生命。万事万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如此运转,从来没有生灭。而你肉眼看到的所谓生灭,只是生命的一个变化过程和阶段。如同大海表面的层层波浪,波浪只是表相,波浪的起伏是水在生灭吗?它无论如何起伏变化成无限的形态,它依然是大海,永远是水的本性,这个本性却是不生不灭的。
由于人们分别出生死,而且最怕死,因此,在自己的意识中反复输入了生死的程序,你就会按照你自己编入的生死程序运行。因此,由自心产生的生存环境,也显现出表相上的有生有死。这就是你自己心理制造的障碍,障碍你难出六道。只要你心理还有生死,还畏惧死,那么,你就永远不能了脱生死,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的界与障。
四是畏惧恶道。许多修行人,正是由于身受“八苦”及“三灾八难”的折磨,心有余悸。认为在人道尚且有如此多的苦难,何况是三恶道?所受之苦就更无法想象。因此,由于畏惧入恶道,才想修行出离六道。但是,由于有“怕”,有“求”的心理在逼你修行,依然是以分别心在修分别事,反而产生了更大的障碍。
修行是在修清静心。若以分别心在修分别事,其本身就是在造业,就是不清静。如同用又脏又混的水洗东西,只能是越洗越脏。其实在开悟者心里,恶道也是本性中显现出来的一种假相,是由自心幻化出来的。正如佛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假相有何可怕?问题在于自心不觉,把这些虚空假相误以为真,才心生畏惧。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三恶道里住过多生多劫。在地狱道里都多次经历过“锯分身、下油锅、割舌头、挖眼睛”等等的刑罚,但是如今你不是还活得很好吗?不仅没死,连丝毫伤痕也没有。当时所感到畏惧的只是你的心理,无论受刑受罪,是轻是重,时间长短,都丝毫伤害不了你的法身。由此可见,问题还是出自你的心理。
如果悟透了此理,无论你入何道,心都不迷。明知不生不灭,那些假相皆是虚妄。如同你在梦中不觉,认为梦中的事都是真的,吓得你非常紧张,当你醒来之后,大梦已觉,方知一切梦中之事都是假相,有何惧哉?那麽,你畏惧恶道的心理不是和梦中一样吗?佛菩萨无处不在,既然无处不在,就说明他与我们生存在同一个宇宙,同一个空间,所不同的只是是觉与未觉而已。觉者看宇宙是一真法界,不觉者看宇宙却是六道轮回。如能开悟,你将会无所畏惧,无所畏惧还有何障碍?
五是畏惧过失。害怕自己有过失,怕别人不理解而埋怨自己,因而在为众生做事或度人时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地行菩萨道。甚至躲在家里不愿与众生接触,怕自己粘上什么是非。这样的修行并非真修行,真修行的人必须在生活中磨炼自性。在与众生交往之中,错误是难免的,是很正常的。如果怕脚上磨泡就不敢爬山,你就永远也不能领略山顶的无限风光。如果你怕风浪而不敢行船,那么你永远也到不了辉煌的彼岸。风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正常的是你的心理,这仍然是你心理自设的障碍。如细分析,害怕过失实际上是尚未放下虚名和小我,宁可放弃度众生,也不愿为众生承担责任,还是自私自利、心胸狭小的心理。
在修行过程中,要想断掉尘沙烦恼,必须在度众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消除。由于你畏惧过失而不敢度众生,你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尘沙烦恼。烦恼和障碍不除,何日能登达彼岸?因此在末法时期,只靠自己修行而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就的。
这种畏惧过失而不敢行菩萨道的人,不明白自己与众生的关系。修行者如大树,众生如土壤,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证道,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来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开悟,也仅仅是修行的开始。你需要在世间与众生的交往中去证,去检验你悟得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磨性和渐修过程。因此,有过失是正常的,无过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是没有的。
深一步来讲,宇宙的本性中是没有过失和缺点的。所谓的“过失”也是人心里分别出来的。即使你做的再适当,也难满足众人之心。所谓“众口难调”正是此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挑毛病,怎能不分别出所谓的“过失”?其实,所谓的过失也是虚妄,也是人心里想出来的,这本身就不是正知正见。如果因此而畏惧过失,则是心随境转,障碍着自己寸步难行。这种畏惧过失的心理,大多是由过于执着“善”所形成的。在一个开悟者的心里,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什么过失和缺点。
宇宙的一切都是本性中显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只有作用,而无好坏。一切都只是随缘去做,即使是杀盗淫妄,也都是正常的,不过是因缘果报的显现而已。只有存在分别心的人,才会分别出“过失”,而且因畏惧过失而被其所障。
六是畏惧困难。许多修行人误认为学佛道路非常艰难 ,只有慧根好的人才有希望修成,自己没有希望。因而自暴自弃,知难而退。这些人不明白慧根是怎样产生的。一般修行人所说的慧根,是指你前世修行所打下的基础,前世修行过程中清静心多一分,习气少一分,就离本性近一些,慧根就相对好一些。反之慧根则差一些。慧根既然是你前世修行的基础,自己如果慧根差,说明自己前世没有下功夫修,今生对于来世而言也是前世,今生如不努力,更待何时?
但是,在开悟人心里,根本不存在慧根的优劣问题。众生是一个法身,本性完全相同,无优劣之别。只是你自己因放不下而被障盖了本性的显现。说得再确切一些,是你自己的大脑不停地在思想,被妄念转成的“识”,障盖了你的根本智。其实,“修道不难,唯嫌捡择,成道不难,放下既是”。
更多的修行人则是被惰性所障,贪图享受,害怕各种困难。例如:打坐时腰酸腿疼而不能坚持;炼动功怕冷、怕热,怕起早而不能睡懒觉;有一点病就疑惑动念,畏惧不前,停止了修行。由于贪图享受,还会给自己找出种种借口:“我工作忙,生意忙”;“家里有孩子上学”;“我还要照顾孙子”;“我爱人不支持我修行,总干扰我”;“我还要照顾老人”等等。总之,如果不想下功夫去克服困难,破除惰习,能找出一百条理由为自己开脱。这些障碍都是来自内心,贪图享受的懒惰习气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是尚未修出浩然正气的表现。科学的发展,是在引导人类走一条逐渐享受之路,使人类惰性越来越大,在这种大环境中,修行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堕落的非常快。因此,修行人必须时刻提起警觉之心,万不可贪图享受,滋长惰性。只要惰性还在,就必然堕入三恶道,又何谈成佛?
每个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惰习,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未吃过苦,更贪享受,主要表现在贪吃、贪睡方面。虽信佛,但又不能吃苦修行,即使修炼,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期乃至生生世世被自己的惰性所障。如果惰性不除,来世连人身尚且难保,又如何修行证果?因此,修行的过程,就是改正习气和战胜自我的过程。只有破除自我个性,才能融入那整体的、平等的真我本性。......
12、学修脱节障
有些修行者学了不少经典,能说会道,自以为修得不错。但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与众生交往中,种种习气发生之时,自己却毫无察觉,任其发展,不会返观内照。结果是虽然学佛很用心,修行却不用功,习气不改。说佛法条条是道,修行时完全脱节,虽学佛法不仅不得妙用,反而因“不力行,但学文”造成“长浮华,成何人”,生出种种傲慢之心,障碍了自己的修行。
“信”是为了“解”,是为了开悟。“解”又是为了“行”和“证”。如果只有“信、解”而不“行”,信非真信,解也非真解。“信、解、行、证”是一个完整的修行程序,缺一而不可成就。因此,在解的基础上,必须下苦功夫去实践“行”和“证”。在行、住、坐、卧之中,“念念返观察分别”,“把握随缘不变”。这样才能使学、修连贯,学为修用。
有些修学者并未真解,只是知道了一些佛经中字面上的意思,而无真正悟明真谛,就用一些经中的话或自己知道的一些戒条去对照别人,眼睛时时盯着别人,这个人做的不对,那个人不如法,甚至闻到别人家里有葱味也要指责。即使是某个修佛的居士,他家的其它成员不一定都信佛,他家的其它人就不能吃葱了吗?家里有葱味又有什么不正常的呢?其实,不正常的正是自己的分别心。这些人学佛念经也很下功夫,但所学之用,不是用在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是专挑别人的毛病,不仅对自己学无所获,反而在增长自己的傲慢心和所知障。这种修学脱节者也是一种严重的习气,如不认识和改正,则会给自己修行造成很大的障碍。
还有另外一种相反的现象,就是只盲修瞎炼,不学佛法经典,不明道理,一直在弯路上绕来绕去。这就是《弟子规》中说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有一修行者十几岁就开始修行,修了四十多年,一直在跑山跑庙,招了附体,并已被附体控制,自己已经不能做主。当看到这本《成佛之道》后,激动地掉下伤心之泪。后悔自己走这么多年的弯路,今天才找到正路。如果今生遇不到这本书,还不知道要盲修瞎炼到何年何月?很有可能会误此一生。
13、被疾病表象所障
许多修行人,常以有无疾病来判断修行的好坏。认为修行好的人就不该有病,如果有病,说明你修的不好。看某些人脸上气色好,就认为他修的好。许多人被这种认识所障碍,甚至还认为,修行好的人不仅不会出事,而且一切都应该很顺利。有这种认识的人,稍有疾病或不顺之事,则心生疑惑和诸多妄念。其实,有病和不顺利完全是正常的。有三维肉身存在,必然要受到“生、老、病、死”规律的控制,即使是佛在人间,也同样给我们示现一些病态,同样会有不利之事。
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昏倒七天七夜后大彻大悟,当时面色黑瘦,皮包骨头。然而,大彻大悟的是心,而不是面色,佛说“是心是佛”。有大成就的人,必然要经历比常人更大的磨难,这是史命,这也正是“大魔成大佛”的必然修行过程。看一看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释迦牟尼佛以及耶酥等,哪一位没有经历过大的魔难?哪一位又是一帆风顺成就的?
又如:唐僧西天取经时,传法的是印度的戒贤律师,戒贤律师当时虽已修成,但由于前世的因果现前,其腰部溃烂,生蛆流脓,痛疼难忍,但已照见五蕴皆空,身受心不受,等待唐僧十年之久,传法给他,成就了大唐中国的宏法大业。如果不明此理,当看到师父或善知识有病或有难时,则对他们产生怀疑,必然会影响对师父或善知识的诚信程度。开悟与有病、有难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有病和不利之事都是正常的,是自然规律,不正常的仍然是你自己的心。
修行人应该明白,修行修的是心,觉悟的也是心,能出六道的还是心,而不是肉体。肉体的疾病和事物是否顺利,都是外境,是末而不是本。如果因此而动念生疑,则心随境转,被其表象所障。如明此理,则不再分别有病无病,顺与不顺,只管一心清净地修下去,即使临终病未痊愈,往生的并不是你的肉体,心既成佛,何憾之有?
|
|